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兴衰录-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里说点题外话,关于“秦王”这个封号的问题,对于这个封号,老江湖孙可望倒也不是心血来潮,他也有他的小算盘。
前面说过孙可望是很有才干的,同时也是很有野心的。作为大西军的领袖,由于总前委的存在,孙可望虽然是书记,但是书记毕竟不同于老板,权力也只比李定国和刘文秀大一丢丢。对于孙可望来讲,这个是不够的。他要当老板,政令统一。
这个时候艾能奇已经死了,剩下的两个人李定国、刘文秀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年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亲兵,凭啥你就想当老大?
客观上说,孙可望的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治理云南,孙可望展现出比刘文秀和李定国高得多的政务才能。统一政令,在那个情况之下,是比较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说这是独裁,不好,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我认为这种特殊情况必须军政统一,如果谁都不服谁,那就玩不下去了。###第53章 第二个猛人
刘文秀还稍微好一点,李定国那也是个刺儿头。而李定国恰恰就是能够抗衡满清的第二个猛人。所以这两个人的不和,非常麻烦。
后世由于两个人的最终选择不同,对于孙可望和李定国的评价很不相同,鉴于明朝遗老的立场,贬低孙可望抬高李定国的趋势很明显。
应该说,孙可望和李定国最终的结局,两个人都有责任。李定国大节不亏,但是他绝对不是什么圣人。孙可望虽然当了汉奸,但是绝对不能对他全盘否定。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简单用好人还是坏人来区分了。
李定国,贫民出生,1621年出生,是陕西榆林人。张献忠发动起义的时候,发现当时10岁的李定国十分聪明,一喜之下,收了他当义子。
据说李定国长得很帅,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从画像上看,他有一把很好看的大胡子,估计按照当时的审美观,有一把大胡子在当时应该是会被认为比较帅的),但是他很会打仗,这个是公认的。如果说孙可望打仗是猛人,那么李定国就是军事天才,他很快就会震动天下!
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定国作战很勇敢,常常一马当先,而且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很有领导才能,孙可望被称为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李定国则被成为“万人敌”或者“小尉迟”(从这个外号可以看出,李定国特别善于进攻),本来,李定国和孙可望在军政上是一对非常互补的人。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十分固执,谁都不肯妥协,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
一般有才能的人,都有点脾气。李定国脾气也不小,张献忠还没死的时候,李定国有时也和张献忠对着干(虽然张献忠爱杀人,但是从李定国和他对着干也说明李定国不太善于和领导相处),对张献忠这样,至于孙可望,那就更加压不住李定国了。
如果孙可望的命令如果不太合理,李定国经常把孙可望搞得下不来台。所以他们关系要想太好也不太可能。
而且南明那帮官僚,大敌当前,打仗,他们不行,搞破坏,他们很行。
杨畏知他们发现他们有点矛盾,竟然经常在两边面前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至于动机,就是希望搞点乱子出来,这样才好浑水摸鱼。党争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骨髓无可救药了。
再说秦王的爵位,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意义很大,按照明朝的传统,一字亲王只封给姓朱的。特别是秦王爵是当年是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在宗室诸王中地位最为尊崇,除了太子就到这个爵位了。
本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王(张献忠封的,虽然朝廷不承认,但是大西军承认的),大家不相上下,如果可以得到秦王的爵位,孙可望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只有这样的爵位能树立)。
由于南明当时还不是破落户,所以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是很不满意的。经过讨论,给了孙可望一个公爵。杨畏知不是傻子,孙可望本来都已经自封为王了,你反而给他降成公爵?
这时候,力主与孙合作的堵胤锡顶着压力,坚持以大局为重,好不容易说服了朱由榔,封他个平辽郡王。杨畏知觉得这才好交差,兴冲冲回去了。
南明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捣蛋的,还没等到杨畏知回来,浔州守将陈邦傅听说此事后也来凑热闹,为了讨好孙可望起见,竟别出心裁,伪造封王敕书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云南。
孙可望接见伪使后十分高兴,立即举行仪式,布告云南,宣布从此拥立朱由榔同志。
结果。。。结果,等到杨畏知回来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两帮人马互相拆台,孙可望一下子得到了真相:朱由榔竟然一开始就想用个公爵就把我给打发了?
是不忍孰不可忍。
需要说明的是,李定国对于第一次封赏,拒不接受,对于第二次惹得孙可望生气的封赏,欣然接受!你说,李定国是不是脑子也进水了。也太不和谐了!
领着几十万大军,云南一省的地盘,结果讨个爵位都没成功,自讨没趣,孙可望气的半死,算是看透了朱由榔那个朝廷——就是一群光动嘴不动手的混蛋,所以他索性懒得理朱由榔,跟这帮人完全说不清,反而贻误战机,孙可望决定单干。
于是干脆利用陈邦傅的伪诏自称监国秦王,发布命令出师抗清,在云南的孙可望不可能飞出去抗清,首先要打通抗清的道路。于是他要求四川、贵州及湖广明军皆受其节制。
孙可望派白文选部入贵州,刘文秀部入四川,先将挡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军阀扫除干净,这些大小军阀打着抗清保土的旗号,实则横征暴敛,为害地方。如今被扫荡一空也算好事。
每占领一个地方,孙可望就推行“云南经验”,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贵州川南等地就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气象。与丧师失地的朱由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等到朱由榔退到南宁,孔有德追在朱由榔屁股后面的时候,这时候,朱由榔政权啥本钱都没了。
现在朱由榔要么投靠郑成功,要么投靠孙可望(现在就只有这两个人还有人有枪),郑成功绝大部分时间龟缩在厦门金门,地盘很小,还经常吃不饱饭,去投靠他还得走水路,距离又远,显然不是好去处。
朱由榔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当年得罪的很厉害的孙可望。
孙可望也懒得理他们,看在还有点政治号召力的份上,把朱由榔安排到贵州安龙(一个比较偏的地方),爱干嘛干嘛去,老老实实呆着,反正保证你有口饭吃。孙可望很了解,从朱由榔一贯的德行来看,指望朱由榔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于是孙可望自己坐镇贵阳,遥控指挥,然后在形式上通知永历帝认可。(意思很明显,该报告的我自然会报告,政事你少插手。)
而刚到孙可望的地盘,朱由榔及其所谓的朝廷倒也还算老实。(初来乍到,毕竟不是你家,主人家肯收留你就已经很不错了)。###第54章 刘文秀四川翻船
对于孙可望的情况,顺治皇帝不太熟悉。顺治所接到的情报,就是孔有德把朱由榔赶到了南宁,基本上,全国就只剩下云贵地区(孙可望)、金门(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
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
所谓夔东十三家,是此时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边境的地方游击队,是何腾蛟死了之后,郝摇旗辗转回到川鄂边区。堵胤锡因为战事不顺,1649年在浔州病死。忠贞营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李过高一功后来转战广西,李过在广西病死,后来高一功就和李过的儿子李来亨辗转也回到了川鄂边区。
除了这两家实力比较强大的武装部队之外,这个地区还集中了很多其他的地方游击队,势力比较大的总共有十三家,为了对抗比较强大的清军,他们这些山大王实行大联合,占有20多个县,拥兵数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至于郑成功,此时的郑成功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郑成功有钱(搞国际贸易,来钱很快,现在的郑成功垄断了国际贸易),有军队(闷声发大财搞了十几万部队,战船上千艘),按理说日子不太难过。
但是问题是,有钱有时候也不一定就好过,比如说,1960年那个时代,你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米。郑成功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步,占领了金门方便搞国际贸易的郑成功毕竟根据地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海上又不能种地,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又不能像现在搞个什么渔场。要养这么一大帮军队,军需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郑成功经常率领他的船队到沿海各地“打秋风”——也就是抢劫,虽然都是同胞,但是没办法啊,要抗清,就得吃饭啊,没得吃,那也只好对不住了——所以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现在扮演的是海盗角色。
问题是,抢了几次,沿海人民也学乖了,更何况,地主家的余粮也经不起抢太多次啊。
郑成功也几次试图扩大地盘,无奈粮饷问题经常得不到保证,清军每次被打了之后,立马调集大军,围剿郑成功,粮食成熟也需要时间,占领的短短几个月压根就等不到粮食成熟就又被清军赶了回去。
最后为了地盘问题,郑成功被逼的向他的族叔郑彩、郑联开刀。郑彩、郑联占据厦门
他这个事情做得还是比较无耻的,在施琅(没错,就是《康熙王朝》里的那位,以后这哥们会有大大露脸的机会)的建议下,他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以为郑成功就是来叙叙旧的,没想到惨遭刺杀身亡。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这人比较怂,吓得半死,回到厦门就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又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是局部的抵抗力量。
朱由榔不经打,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很小,顺治有理由相信,他很快就能做成多尔衮生前没能干完的事情,统一全国。
顺治是比较重用汉人的,所以在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派吴三桂独立出征四川,准备经四川平定云贵。
应该说,如果没有孙可望的治理,顺治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孙可望绝对是实干派——不是以前遇到的只动口不动手的书呆子。
吴三桂后世名气实在大的可以,他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投降清朝之后的他越来越无耻,但他确实很能打。
加上顺治的“知遇之恩”,吴三桂的积极性非常高,很想好好表现。
吴三桂率领几万大军,自保宁(今天四川南部地区)出发,吴三桂无愧于猛将的称号,他不负顺治所望,横扫四川,陆续攻下成都、重庆,把孙可望在四川势力驱逐殆尽。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顺治那里,顺治自然十分高兴,觉得天下指日可定,他现在肯定没想到,这一天等到死,都没等到。
鉴于清军太过嚣张,孙可望决定给清军一点颜色瞧瞧,派刘文秀率领大军出征。
作为张献忠四个义子之一,刘文秀绝对称得上良将。在随张献忠和孙可望征战的过程中,刘文秀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进云南,第一次平四川,刘文秀立下了赫赫战功。
现在,刘文秀第二次平四川。吴三桂终于将遇良才、棋逢敌手。
刘文秀作战的特点是,注重气势、十分勇猛。加上经过整顿之后,大西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刘文秀率领四万大军,兵分三路,快速推进。三路大军同时秋风扫落叶!
吴三桂刚刚打下的这些地方,基本谈不上什么经营。
在大西军的犀利的进攻之下,吴三桂决定,撤!
看来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玩命的刘文秀面前,吴三桂也招架不住。吴三桂刚打下来的成果还没捂热,就又回到了孙可望的手里。
当然,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诱敌深入之计,没有谁用几千公里来诱敌。最后吴三桂退回了他的出发地——保宁。吴三桂无论如何不能再退了。
不是吴三桂不想退,而是不能退。纵观清朝,在防御战中殉国的将领实在不少,比如说鸦片战争中,遇到英军的火炮,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将领宁死坚守阵地,他们当中固然有不怕死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主将,撤退也是死。清朝的政策是,守城将领如果失地,那也是要被问罪砍头的。横竖是个死,还不如战死,不仅光荣,身后老婆孩子还能得到优待。
所以吴三桂不得不坚守保宁。由于一路连胜,此时的刘文秀,自然比较骄傲。这也难怪,平西王被打的像个孙子一样,纵观过去十几年,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现在四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光复,现在是时候毕其功于一役了。
刘文秀率领五万军队包围了保宁,攻城战向来不太好打,特别是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要知道,虽然一路失地,但是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吴三桂很善于保存有生力量,他的军队损失并不大。刘文秀对吴三桂的兵马最多也就是2:1。
对于任何名将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正面攻下城池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的对手是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要知道,最后以战功而论,加上献山海关的“功绩”,吴三桂对满清的贡献仅次于多铎,排名第二。
保宁这个地方,三面环水,刘文秀把所有的桥都砍断了,断了清军的退路。
本来刘文秀此时最好的选择是牢牢守住唯一的通道,逼吴三桂出城作战,消灭吴三桂的有生力量
但是由于一路过来太过顺利,刘文秀很轻敌,要知道人一旦骄傲,就容易脑子发热,就不那么谨慎。此时的刘文秀,急于求成。断了吴三桂的退路之后,1651年十月十一日,刘文秀就对保宁发起进攻。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和刘文秀一样的想法,他的部将王复臣就提出了正确的意见。
但是刘文秀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认为清军不堪一击,手到擒来。二话不说,排开阵势就开始进攻。
吴三桂就怕刘文秀长期围困,那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现在刘文秀主动进攻,虽然声势庞大,但是对清军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而且清军此时退无可退,可谓破釜沉舟,士气非常高涨。
吴三桂据城防守,多次打退刘文秀的进攻,同时观察刘文秀有没有死穴。要知道,当年在山海关吴三桂面对的是满清铁蹄,吴三桂最擅长的就是防守反击。
果然,吴三桂很快发现刘文秀大军中最薄弱的一环:张先壁部。作为机会主义分子,吴三桂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好的机会,他率领主力对准张先壁部,一举击溃,并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猛打,张先壁溃败,还冲散了毗邻的王复臣部。刘文秀大军一片混乱,吴三桂趁机左冲右突,刘文秀遭遇惨败。王复臣等人阵亡。
吴三桂以劣势兵力,抓住战机,一举击败刘文秀,确实是南明一个很厉害的对手。而刘文秀收集败军撤回贵州,被孙可望解除的兵权,打发回昆明养老。
刘文秀虽然撤退,吴三桂也不敢再像第一次那么嚣张,毕竟兵马就那么多,万一孙可望再整出个和刘文秀差不多的人来,那吴三桂就真要哭了。所以吴三桂不敢贸然扩大战果,先守住四川再说。###第55章 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动
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清朝首先发动平四川之战,孙可望也不客气,他决定在刘文秀出征四川的同时,派主力部队进攻湖南。
孙可望首先派将领冯双礼率领四万多人进攻作为开路先锋进军湖南,而且带上了孙可望在云南开发的秘密武器:大象。
相比刘文秀,冯双礼实在名不见经传,正因为没名气,他也没有刘文秀的傲气。
他打的波澜不惊,却是稳扎稳打,和清军在湖南形成了对峙的状态。
不过不要紧,冯双礼只是个先锋,本来也没指望他能把湖南打下来,能打成这个样子,孙可望已经很满足了。
进攻湖南真正的大杀器是——李定国。
孙子曾经曰过,优秀的将军必须具备五点基本要求:智信仁勇严。
智就是有智慧,能够临机决断; 信就是信用,言必行信必果; 仁就是仁爱,爱自己的兵士。;勇就是勇敢,打起仗来敢于身先士卒,身冒矢石,冲锋陷阵。在冷兵器时代,当大兵的里面总有人是有两把刷子的,要是将军没两把刷子,是不太能服众的;严就是军法严整,令行禁止。
如果以这五条标准来衡量,李定国就是名将的模型。未来李定国将多次向我们展示他的军事斗争艺术。
从湖南开始,李定国将成为继姜瓖之后第二个把清军给打哭了的人。
1652年四月,李定国率领主力进入湖南,李定国和冯双礼兵合一处,战场的力量对比悄悄发生了变化。不过清军显然没做好情报工作。
李定国出其不意,趁清军麻痹大意,派部队攻打靖州,清军也没在意,以为是冯双礼找茬,当时清军在湖南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沈永忠,他派了手下的总兵张国柱率领8000人去支援。(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路人甲乙丙丁,大家不必在意)。
这个仗,结果比较明显,李定国胜。不过张国柱还算逃得快,保住了一条小命。
这个时候他如果还意识不到是孙可望的主力,那他智商就有点问题了。幸好,他的智商并没有问题,所以沈永忠也傻眼了。
没办法,只能求援,他派人给桂林的孔有德送信,希望孔有德支援。
得到的答复是:没空!
倒不是孔有德绝情,实在是孔有德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当年孔有德南下,也就2万的兵,这点兵还去支援湖南?
要是小股部队也还罢了,问题是你沈永忠都把情况说的这么严重了,显然是主力部队,我干么去冒这个险?
打又打不过,逃了吧,按照大清的规矩,顺治也不会放过自己。不过大敌当前,保的了一天是一天。
不过顺治皇帝估计也比较明白胜负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四川的情况也说明,南明并不是不堪一击。吴三桂拥有4万人马,不也吃了个大亏。至拥有两万人马的沈永忠,如果遇到大西军主力,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顺治接到湖南的军事报告之后,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士气,给沈永忠下了道密旨:不可浪战,移师保守。
对于沈永忠来说,没有比这更贴心的圣旨了。撤!大敌当前,沈永忠撤退的速度绝对不比南明的那帮人慢。大清朝在湖南的统治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军队一跑,其他人也都纷纷跑路。
面对大礼,李定国自然不会客气,一一笑纳。一个多月之后,李定国已经收复湖南大部分地区。
李定国同志初步打响了在全国的名气。
湖南固然重要,不过清军在这边的基础薄弱,只能算开胃小菜。两广地区对此时的南明来说,也是非常迫切需要收回来的。
原因也很简单,要和全国的抗清部队连成一片,向郑成功靠拢。所以占领了湖南大部分地区之后,李定国决定向广西开刀。
谁都没有想到,广西战场上,李定国将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1652年6月中旬,李定国挥军南下,他兵分三路,由先锋冯双礼率左路取全州,张胜率右路攻严关(广西兴安县严关乡),自己亲率一路攻桂林外围据点,然后三路合攻桂林。鉴于自己兵强马壮,李定国在研究形势之后,决心继续发挥速度优势,打闪电战。
结果由于速度太快,全州的清军完全没有准备,冯双礼一举攻占全州。由于左路的胜利大出意外,孔有德十分震惊,严关不容有失,孔有德决定轻率部队增援严关。李定国无愧于军事天才的称号,对于孔有德的变化,李定国不拘泥于原来的作战方案,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勿入全州,与自己汇合,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严关和孔有德进行决战,消灭孔有德的有生力量。
严关要比桂林容易打得多,而且李定国还带着他的秘密武器:象阵。李定国充分发挥自己的兵力优势,“象亦突阵,王师大奔,死亡不可胜计,横尸遍野”,一举击败孔有德。孔有德重伤逃回桂林。
李定国决心痛打落水狗,紧追孔有德不放。孔有德连申请援兵都来不及。六月二十九孔有德才逃回桂林,六月三十李定国前锋部队就到了,七月二日已经完成了对桂林的包围。
孔有德此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七月初四,李定国攻破桂林。孔有德自杀。
值得一提的是,孔有德临死嘱咐自己的儿子:“苟得免,度为沙弥。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有今日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回想起死在他手下的汉族同胞,恐怕他多少内心有愧吧。
孔有德的一生,天良泯灭、为虎作伥、作恶西南、残害同胞,逼杀瞿式耜、张同僘等,实为千古败类,人所不齿。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痛快!
而李定国因此名动天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对清军作战的过程中,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逐步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和打败清军的方法。
桂林之战,是南明第一次成建制的消灭满清的主力部队,彻底粉碎了满清不可战胜的神话,干掉了著名汉奸孔有德。他和孙可望一外一内,堪称南明的帝国双壁。在他们的率领下,南明终于第一次展现出可以抗衡清军的资本。
干掉孔有德之后,士气高涨的大西军再接再厉,继续收复失地。一个多月以后的中秋节,广西光复。有些地区的百姓,不等大西军到,便自动将清军驱逐,李定国“下令无妄杀,抚安孑遗之黎庶” ,明将胡一青、赵印选、马宝等相继归顺李定国。
彻底搞定广西消灭了大明朝在湘桂地区的有生力量之后,李定国以明巡抚徐天佑守桂林,自己又亲自率军北上收复湖南的其他地区,在李定国打击之下,湖南本来就没几个兵,李定国顺利收复了长沙、常德、岳州、衡阳等地,当年何滕蛟打了好几次没打下来的长沙,被李定国轻轻松松收了回来。
同时,李定国又命令命高文贵东进江西,连下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围攻赣西重镇吉安; 马宝带领南明地方武装部队继续占领广东西北部。
李定国大大出了风头,纵横数省,驰骋三千公里,无人可挡。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愁得自然是顺治同学了。李定国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湖南广西两个省。顺治同学不用学习数学,用指头数也能数出来如果以这样的速度下去,不出三年,估计李定国就可以收复北京了。
为了扭转形势,顺治皇帝发挥他敢用汉族人的优点,启用在家丁忧了好几年的洪承畴,以他为五省总督(湖广、云贵、两广),节制这些地区的所有人马。同时又派敬谨亲王尼堪任定远大将军,率领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
尼堪,努尔哈赤的孙子,他是我们的老熟人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仁兄的战绩,就从入关开始,多尔衮入关大破李自成,尼堪作为前锋参加了,因此被封为贝勒;多铎带领部队大破大破李自成,尼堪同志也参加了;之后清军定河南,尼堪是统帅;多铎南下攻破南京,尼堪还是参加了,并且俘虏了朱由菘;江阴八十一日,尼堪是统帅之一;豪格西征四川,尼堪是方面军司令员;天津土匪作乱,尼堪是副手协助阿济格,之后封为郡王;姜襄山西叛乱,尼堪任定西大将军,因功封为敬谨亲王。多铎死了之后,多尔衮把尼堪提拔为理政三王之一。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尼堪这个人,身经百战,立功无数,几乎清军所有的作战行动都有尼堪的身影,入关之后他打仗的次数,在满清宗室里面,堪称第一。如果不是因为他作为统帅的次数太少,他应该能名列满清五虎将之一,不过即使这样,论战功,在满清战将里面,他也仅次于排名第五的豪格,排名第六。不过此时豪格多铎勒克德浑全部都已经挂了,甚至连比他稍微差一点的第七名将博洛都已经于1652年挂了,最能打的,自然就排到了尼堪。所以这次顺治皇帝是真的下了血本了。
对面这样一个猛将,率领十几万满洲大军,如果是换做前几年,估计南明大军早就闻风而逃了。
但是李定国,他相信,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人就会有弱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战胜的人。
打孔有德,李定国奉献了一场漂亮的攻城战,他向我们展示了闪电战的威力,体现出勇猛果断的特点;那么这一次,李定国将向我们展示他机动灵活的军事才华。
回顾历史,自从袁崇焕以后,明朝基本上就没能在野战上战胜满清骑兵。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依靠火炮据称防守。
因此尼堪率领十几万的部队,其中大量的骑兵,那是相当自信的。虽然李定国灭了孔有德,但是像孔有德这个级别的汉族将领,尼堪是不大看得上的,所以虽然李定国名气很大,但是要想让尼堪如何重视,是不大可能的。
毕竟尼堪南征北战,除了山西搞得清政府比较狼狈以外,大部分地区是看到大清骑兵就害怕。
所以对李定国,尼堪是不屑一顾的。不屑一顾的尼堪很快就会得到他应该得到的结果。
不同于刘文秀,李定国向来不是一个喜欢蛮干的人,特别是对纸面实力比较强大的清军,李定国不会轻易的进行一对一pk。(大凡名将,都是以消灭有生力量为己任,不得万不得已一般不会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把戏)。
对于李定国来讲,既然消灭对手,更重要的是自己不能有太大的损失。这个有没有办法呢?
有!那就是在伏击战。
鉴于尼堪十分骄傲,李定国果断决定,给尼堪挖坑,杀杀尼堪的锐气。
十一月二十一日,尼堪率领大军到达衡州城外三十公里处,李定国派1800人迎敌,然后佯装败退。深谙兵法的李定国考虑到清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自己,况且南明军队的名声向来是不经打,所以他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清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通过野战决一胜负。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在马陵之战中通过这一战术干掉了庞涓的。
多尔衮一直不让尼堪独挡一面,估计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尼堪这个人,很勇猛,但是兵法学的比较差。
作为满清的兵法教科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