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天子-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蕃也不会有今日。”
说到这里,略一停顿,道:“格桑力措,你很明智,有着大好的前途,薛将军欣赏你,我想李隆基也会欣赏你,你就降了吧。”
“赞普。”格桑力措泪水涌出来了。
“降了吧。大吐蕃没希望了。”都松芒布结再度道。
格桑力措没有行动。
“将军,赞普的话有一点对,有一点不对。”薛直开始劝说,道:“将军的确是个人才,我欣赏你,太子也会欣赏你,只要你对大唐忠心,你一定会前途无量。这一点,他说得没错。”
声调转高,道:“他说有你在他身边,吐蕃就不会是眼下这般,这不对。为何呢?因为吐蕃的大论、小论、整事相以及群臣,都是因为祖辈而取高位,不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才华。即使将军才华过人,也会被他们忌妒,不会有用武之地。”
吐蕃是世袭制,大论、小论、整事相是世袭的,代代相传。都松芒布结本人还算精明,只是他身边的人多为碌碌无为之人,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哎。”都松芒布结倒也赞成这话,长叹一声。
格桑力措仍是没有动静。
“将军,降了吧。”都松芒布结劝道:“大吐蕃伤亡惨重,人力难以回天了。若是将军你不能取得李隆基的信任,为大吐蕃争得一线生机,那大吐蕃就真的完了。”
“开城门。”到了眼下这种地步,吐蕃不亡也得亡。若是有人能取得李隆基的信任,对吐蕃有好处,格桑力措不降也得降了。
就这样,第四关也给拿下了。
剩下的两关,仍是如前三关一样,吐蕃兵士以为是吐蕃军队得胜归来,大开城门迎接,被薛直轻取。
就这样,积石山这座阻挡我们祖辈的险要之地,被拿下了。
攻打积石山,我们的祖辈进行了好几百年,从汉朝开始,一直在做。汉朝名将赵充国是第一个兵临积石山的将领,自此以后,时不时就有人打到积石山。却是因为积石山太过险要,难越雷池一步。
打下积石山,也就意味着,逻些的大门敞开了,吐蕃的灭亡不远了。
“来人,向太子禀报,积石山已经拿下了!”薛直大声下令。
立时有人疾驰而去,向李隆基禀报消息。
这消息第一时间传到李隆基那里,李隆基得报后,忍不住放声大笑:“哈哈!积石山拿下了,吐蕃要亡了!”
“积石山拿下了?太子,应当立即出兵。”众将齐声叫嚷,个个如同大过年似的欢喜。
“出兵逻些,灭亡吐蕃!”李隆基大声下令。
唐军出动,如同一条长龙,通过积石山,直取逻些。
李隆基率领众将,与薛直汇合,直奔逻些。
逻些,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是吐蕃的都城。几天以后,这座古城就现出在李隆基的视野。(未完待续。。)
第二十六章 不可能?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把都城定在逻些,从此以后,逻些就成了吐蕃的都城。
逻些已经在望了,吐蕃灭亡已是铁板上钉钉了,不可能再有任何意外。
这对于将士们来说,特别欢喜,个个喜笑颜开,振臂欢呼。
“逻些在望了!逻些在望了!”欢呼声响彻天地。
听着将士们的欢呼声,看着近在咫尺的逻些城,李隆基也是激动,眼里含着泪水。
进入逻些,灭亡吐蕃,这是华夏的一件大事。
是开天劈地来的一件大事!
青藏高原因为高山密林,易守难攻,尽管有秦汉隋唐这些强盛的王朝,还是奈何不得吐蕃。自从文成公主进藏,带入大量的汉文化,对吐蕃进行同化,让吐蕃越来越倾向汉文明。这对青藏高原纳入版图准备好了条件,然而,直到数百年后的元朝,由忽必烈真正纳入版图。
李隆基的成功使得这一历史进程提早了数百年,他能不激动么?
“弟兄们:前进!拿下逻些!灭亡吐蕃!”李隆基大声吼道。
“拿下逻些!”
“灭亡吐蕃!”
将士们齐声欢呼,策马疾驰,对着逻些城快速冲去。
这点距离,对于骑兵来说,不算一回事,只一会儿功夫,就到了逻些城下。
逻些城里有不少吐蕃百姓和军队,个个喜笑颜开,欢呼着出城,大声叫嚷着:“迎接得胜归来的大吐蕃勇士!”
大非川的所有道路被唐军控制了。消息还没有传回来。他们还不知道吐蕃已经大败了。他们以为这是得胜归来的吐蕃军队。
“进城!”李隆基右手一挥,大气的道。
唐军列成阵势,在李隆基的率领下,开始进入逻些城。
李隆基骑着照夜狮王,在众将的簇拥下,第一个进入逻些城。
紧随其后的是张说、陈玄礼、杨思勖、薛直、张小飞、李宽、苏凡、裴孝恪,以及一众将领,个个欢喜难言。咧着嘴直乐呵。
然后才是一队队唐军,紧跟着开进城里。
“大唐万岁!”
“大唐万岁!”
突然间,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唐军将士一脸的喜不自禁。
进入逻些城,也就意味着逻些城被攻占了,吐蕃灭亡了。
吐蕃,一直是唐朝的劲敌,唐朝想要灭吐蕃,因为高山密林而做不到。如今,他们成此千古奇功。谁能不喜?
而且,他们还是亲身参与。是第一支进入逻些城的唐军,谁能不自豪?
“这是唐军?不可能吧?”
“唐军怎会来到这里?”
吐蕃百姓和兵士,个个目瞪口呆,一脸的见鬼表情。
要说这是唐军,打死他们也不信,唐军怎么可能越过积石山,来到逻些呢?
要说不是唐军,是吐蕃军队的话,怎会欢呼“大唐万岁”?唯有唐军才会如此欢呼。
要是吐蕃军队的话,应当欢呼“大吐蕃万岁”。
如此矛盾的事儿,他们一时之间还真难以想明白,个个如同丈二金刚似的,摸不着头脑。
直到唐军把吐蕃兵士控制起来,他们这才不得不信,这真是唐军。
“来人,向父皇报捷:吐蕃灭亡了!”李隆基红光满面,大声下令。
“吐蕃灭亡了!”
“吐蕃灭亡了!”
将士们欢呼声响彻天地,直贯九霄,震得地皮都在颤抖。
xxxxxxxxxx
长安,玄武门。
“大非川大捷!”
“吐蕃灭亡!”
突然之间,隐隐传来沙哑的欢呼声。
“你们听清了么?说的甚?”
“好象是说大非川大捷,吐蕃灭亡。”
“原来我耳朵没出毛病?大非川大捷我信,吐蕃灭亡,那怎么可能?”
“就是啊。要灭吐蕃,必须要去逻些,要去逻些,首先就得拿下积石山。积石山是那么容易拿下的么?几百年了,就没听说有华夏军队越过积石山。”
“是呀,是呀。定是有人胡说八道。”
镇守玄武门的万骑明明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是一副我耳朵出了毛病的样儿,一脸的不信。
万骑没有一个人相信这是真的。
很快的,一队报捷的唐军,一脸的疲惫,疾驰而来,他们一边飞驰,一边叫嚷。
尽管声音沙哑,却是叫嚷得异常欢快。
“哈哈。他们肯定糊涂了,灭吐蕃,不可能!”万骑看在眼里,狠狠摇头,一脸的不信。
“管他们是不是胡说,我们的职责就是护着他们,莫要挡他们的道。”又有万骑道。
于是乎,万骑给他们让开一个条,护着这队报捷的唐军进入长安城。
“大非川大捷!”
“吐蕃灭亡!”
这队报捷的唐军兵士吼得山响,兴奋异常。
然而,大街上的百姓却是个个目瞪口呆,一脸的难以置信,个个耳朵出了毛病的样儿。
“他们说甚?吐蕃灭亡?这可能么?”
“打败吐蕃容易,灭亡吐蕃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吐蕃,我多少有些了解,那是高山密林的最深处,险要异常,险关太多,即使大唐之军再善战,也不可能进入逻些,也不可能灭亡吐蕃。”
“要想灭亡吐蕃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长出翅膀,飞过去。飞过高山密林,飞过险关要隘,飞到逻些。除此以外,我想不到别的办法。”
“没错,没错。”
“太子也真是的,竟然谎报军情,他竟然谎报军情。”
百姓对李隆基很是爱戴。对他很有信心。然而。此时此刻,却是没人相信。不仅不信,还以为李隆基是在谎报军情。
也不能怨百姓,实在是灭吐蕃不比登天容易,谁信谁是傻子。
xxxxxxx
大明宫,李旦正与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宋璟这些大臣议事。
“三郎已经率军进入大非川多时了,也不知道战况如何?有没有打胜?”李旦眉头拧着,颇有些担心。
李隆基率军进入大非川的时间不短了。已经一个多两个月了,就没有捷报传来,李旦不能不担忧。
“陛下莫要忧虑,此战我们是必胜。”王孝杰笑着宽慰一句,道:“只要石堡城拿下,大非川就敞开了大门。只要大军进入大非川,必胜无疑。”
王孝杰是名将,他的话很有份量,李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既然必胜,怎会没有捷报?”李旦又有些奇怪。
“臣以为太子必然有谋划。”王孝杰眉头一挑。道:“大非川之役,既可以大打。也可以小打。”
“此话何解?”李旦忙问道。
这话正是众人心里所想,无不是睁大眼睛,打量着狄仁杰。
“小打就是拿下大非川。”王孝杰剖析,道:“以太子手中的兵力,要拿下大非川是轻而易举,没有丝毫难度。”
“嗯。”唐朝出兵三十万,要是还拿不下大非川,就对不住人了。
“只是,这样做的话,有一个后患。那就是吐蕃的主力未被重创,会时不时的滋扰大非川,这就留下了后患。这就需要大打一场,以大非川为饵,钓出吐蕃的主力,大战一场,重创吐蕃。若真能如此的话,此后三二十年内,吐蕃无法对大唐构成威胁,大唐就可以全力准备与大食的大战。”王孝杰最后道:“臣敢断定,太子是准备大打。要大打,就需要时间,要给吐蕃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
王孝杰不愧是名将之才,竟然把李隆基的谋划说得通透。
“呵呵。”李旦发出一阵畅笑声,道:“原来如此!朕是多虑了。”
“呵呵。”狄仁杰他们也是欢喜。
“有三郎在,朕何忧?”李旦非常高兴。
话刚落音,只见贾铭快步进来,向李旦禀报道:“陛下,太子的捷报到了。”
“哦。”李旦精神大振,眉头一轩,神采飞扬,道:“朕适才还在忧虑,眼下就有捷报到了,这个三郎,真是了得!不愧是朕的儿子!”
适才还在忧虑,现在就可以分享胜利的喜悦了,这太凑巧了,也太凑趣了,由不得李旦不大爽。
“可是……”贾铭顿住不说。
“可是甚?快说。”李旦迫不及待了。
“可是太子的捷报太难以让人置信了,他竟然说……”贾铭说到这里,又住口了,摇摇头,一脸的惋惜。
“三郎说甚了?”李旦眼睛一翻,大声道:“快说。”
“太子说大非川大捷……”贾铭的话被李旦打断了。
“朕还以为甚事儿呢,就这事儿?这是好事呀,你为何吞吞吐吐的?”李旦眼睛一翻,眼中精光闪闪,大为不满。
“大非川大捷,果然如是。”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宋璟他们齐声畅笑,再也没有一点担忧了。
王孝杰早就料到,大非川是必胜,这消息不过是证实而已,他们没有一点意外。
“……太子还说,吐蕃灭亡了。”贾铭忙道。
“甚?甚?甚?吐蕃灭亡了?”李旦的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了。
“甚?甚?甚?吐蕃灭亡了?”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宋璟,他们的下巴砸中脚面了。
一众人个个圆瞪双眼,一脸的不信。
吐蕃是那么好灭的么?要是那么好灭,牛闪闪的唐太宗还不把吐蕃给灭了?
唐太宗征战一生,不仅创建唐朝,还灭国数十,要是能灭吐蕃,他会无动于衷?
“不可能!”一众君臣异口同声的道。
他们的声调很是高亢,都快赶上太监的声音了。
而且,他们是斩钉截铁,没有一点相信的意思。(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不信也得信
李旦他们否定此事是斩钉截铁,没有丝毫迟疑。
李隆基足智多谋,善谋善断,用功勋证明了他过人的才华,很得李旦他们欣赏,令他们佩服,然而,此时此刻,他们否认起来没有任何犹豫。
不能怨他们,实在是这事儿太难以让人置信了。灭吐蕃这事儿,秦皇汉武唐太宗这些雄材大略的帝王都做不到,李隆基虽然了得,他要是做到了谁会信?
“这个三郎,他竟然谎报军情!他竟然谎报军情!”李旦兀自恨恨的道:“枉朕如此信任他。容他回来,朕要好好训训他。”
“一定是谎报军情!”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他们齐声道。
除了解释为谎报军情外,不会有别的解释。
姚崇眉头一挑,沉吟着道:“太子的军报何在?”
贾铭忙道:“还在报捷的兵士手中。我听了他们的叫嚷就觉得不可思议,问他们要军报,他们坚持要当面呈给陛下,我只得前来禀报。”
“还管他甚军报?三郎如此胡来,气死朕也。”李旦愤愤不平。
他对李隆基很是疼爱,李隆基竟然谎报军情,让他伤心,由不得他不气愤。
“陛下,这事是真是假,还是问问这些报捷的兵士为宜。”宋璟想了想道。
“有甚好问的?”李旦脸一沉,道:“问了朕会更生气。”
“陛下,上次太子禀报攻下石堡城,我们不信。却证明是真的。若这次也是真的。而我们不信的话。岂不是难堪?”姚崇思索着道:“灭吐蕃这事儿也太惊人了,让人难以置信。可有一点,我们适才都没有想到,如此大事,谁敢谎报军情?”
灭吐蕃是千古未有之事,若是谎报军情的话,那就是找死。
要谎报军情,要捞军功。也不会在这事儿上做手脚,会在别的地方做手脚,比如多报斩首数目,谎报多打下一两个、三五个城池。
以灭国来谎报,还是吐蕃这样千古未灭的大国来谎报军情,一旦被戳穿,那就是死路一条,再笨的人也不会在这事上做手脚,更何况还是精明过人的李隆基了。
“也有理。”李旦一愣,旋即点点头道。
“嗯。”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他们齐齐点头。
“召他们来见朕。”李旦决定还是问问再说。
贾铭应一声。前去带人。
“王孝杰,要是三郎真灭了吐蕃的话。你说说,他是如何做到的?”李旦向王孝杰问道。
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他们的目光齐刷刷落在王孝杰身上。
“臣……不知。”王孝杰想了想,就是想不到灭吐蕃的办法。
就在这时,贾铭带着报捷的兵士进来,不等他们见礼,李旦就沉声道:“你们说说看,三郎是如何灭吐蕃的?”
他本就不信,召这些兵士前来问话,不过是走过场而已,他连军报都不问了。要是李隆基是在谎报军情的话,看了军报徒自让他生气,不如不看。
“陛下,是这样的……”报捷兵士的头目忙把经过说了。
“这……”一众君臣个个目瞪口呆。
“王孝杰,这话可信么?”李旦兀自惊疑不定。
“兴许可能似乎好象……”王孝杰也是拿捏不定。
要说不信嘛,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是要编也编不出来。
说不信嘛,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了,他们还没有转过这个弯。
“可信!”姚崇大声肯定。
“绝对可信!”宋璟忙附和。
“你们竟然信了?”李旦眼睛一翻瞪着两人,颇有些不悦。
“陛下,这有何信不信的?我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们就是从逻些出发的,这能有假么?”一众报捷的兵士不依了,气愤愤的道。
这事千真万确,而且他们还是亲身经历,他们言来是底气十足。
一听就听得出来,这话没有丝毫水分,李旦他们又是一愣。
“陛下,有一个问题,您想过么?”姚崇大声道:“太子已经是太子,前途不可限量,而兄弟和睦,太子之位稳若泰山,他谎报军情有何用?”
“……”李旦、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张大了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姚崇这话太有道理了,李隆基这个太子没有竞争对手,李成器主动辞让了的,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稳若泰山。李旦不当皇帝了,皇位百分百落到他头上,李隆基谎报军情没有任何用处,没有用处的事儿何必担那么大的风险?
“那就是说,这事儿可信了?”李旦眼睛放光。
“可信!可信!绝对可信!”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三人头颅点得如同啄米的小鸡般飞快,都快把脖子折断了。
“真不可思议,三郎竟然灭了吐蕃。”李旦一旦相信了,态度就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扯起嗓子,几乎是唱出来的:“灭吐蕃这事儿,就是秦皇汉武,还有太宗皇上都做不到,三郎竟然做到了,哈哈!不愧是朕的儿子!不愧是朕的好儿子!”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狄仁杰他们齐声恭贺。
“呵呵!”李旦发出一阵畅笑声,欢快无比,指点着狄仁杰他们,数落道:“你们呀你们,竟然不信三郎,竟然敢说三郎谎报军情,这下你们相信了吧?”
狄仁杰他们齐翻白眼,一阵无语,是李旦率先不信的,好吧?是李旦斥李隆基谎报军情。
到头来,他竟然赖到狄仁杰他们身上。
“臣等愚钝,不知太子之英明,要不是陛下明察秋毫。臣等还蒙在鼓里。”姚崇脸上泛着笑容。凑趣一句。
“是呀。是呀,臣等对陛下的英明佩服无已。”狄仁杰他们也明白过来了,忙附和一句。
“呵呵!”李旦笑得鼻子眼睛挤作一团了。
李旦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冲这些报捷的兵士道:“你们一路疾驰,很是辛苦,先下去歇着。贾祖,让太医给他们调理调理身子,弄点好吃好喝的。”
“谢陛下!谢陛下!”能得李隆旦亲口吩咐。这是无上荣耀,这些报捷的兵士感激不已。
贾铭带着他们下去。
“还愣着做甚?赶紧的,去宣诏啊,定要让天下都知道三郎灭了吐蕃。”李旦兴奋得眼睛冒光。
这一仗是他复位以来的第一仗,打得如此漂亮,开创了一代先河,他倍儿爽,恨不得人人都知道此事。
“陛下,这可能有些难了。”狄仁杰摇摇头,道:“报捷的兵士一路驰来。大声叫嚷,吐蕃被灭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百姓却是没有丝毫欢庆之意,那是因为他们不信。就是陛下下旨,他们也不见得会信。”
“是呀。”王孝杰他们附和。
就连李旦、狄仁杰、王孝杰这些重臣都不信,更别说百姓了。
“不信也得信!”李旦大气的挥挥手,霸气的道。
“那好吧,我们去宣旨。”狄仁杰他们只得宣旨。
“如此大胜之仗,我要让娘知道,让娘欢喜欢喜。”李旦想到了武则天,决定与武则天分享这一难得的喜悦。
如此千古未有之大捷,武则天知道了一定会高兴,这也是李旦的一份孝心。想到就做,李旦直奔武则天的寝宫。
武则天的寝宫离李旦的住处不远。李显带着李重润,正忙着照顾武则天。
自从被李隆基逼迫退位后,李显父子就在尽孝,在照顾武则天。武则天经过一系列的打击,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不少,与以前四十来岁的样儿没法比了。
在李旦父子的扶持下,武则天拄着一根拐杖,正在散步。
“老七,你可知大非川这一仗打得如何了?”武则天边走边问道。
“娘,还没有消息。”李显颇有些埋怨,道:“三郎也真是,这么久了,连份捷报都没有。”
“你呀,休要怨三郎。”武则天很是欣慰,道:“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娘,这话何解?”李显不明白了。
“你呀,也不想想三郎是何等样人?这小子,特别能折腾,他越是没有动静,越是在谋划大事。一旦他有了动静,必然是石破天惊。”武则天对李隆基很有信心。
“娘,你……”李显一脸的难以置信,明明是李隆基把武则天逼退位的,武则天竟然对李隆基如此有信心,要不是他亲耳听见,打死他他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你以为三郎逼娘退位,娘就恨他?”武则天摇摇头,脸上泛着笑容,道:“要说一点不恨,那是不假的,是有那么一点恨意。可他是娘的孙儿,是娘的好孙儿,娘也盼着他能出息。这小子,不愧是娘的孙儿,特别能折腾不说,还特别能挣脸。”
一提到“挣脸”两字,武则天就是一脸的欣慰,李隆基没少给她挣脸。
“见过娘。”李旦笑呵呵的小跑着前来。
“嗯。三郎有军报到了,是吧?大非川一仗,打胜了?”武则天把李旦一瞧,立即问道。
“娘,你都知道了?”李旦一愣。
“你都写在脸上了,娘能不知道?”武则天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
“娘,三郎打了一个大胜仗,全歼吐蕃五十万八之众,生擒了赞普……”李旦乐呵呵的禀报。
“不对。”武则天眉头一挑。
“娘,有何不对?”李旦一愣,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胜利,有什么不对?
“三郎灭了吐蕃吧?”武则天眼睛瞪大,突然问道。
“灭吐蕃,不可能!”李显父子齐齐摇头。
“娘,你都知道了?”李旦大为惊讶。(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治理吐蕃
李旦此番前来,就是要说这事儿,他还没有说,武则天就先说出来了,他不得不惊讶。
“如此明显的事儿,我怎会猜不出来?”武则天摇摇头,道:“吐蕃拥有高山密林,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即使以大唐之强,以太宗皇上之英明,也是奈何不得吐蕃。若是能灭掉吐蕃,就是铲除一大祸患。三郎这么久没有动静,就是在谋划,想要给吐蕃一个狠的。”
说到这里,略有些气喘,歇口气,接着道:“五十八万大军,必然是吐蕃的倾国之兵,被三郎全歼了,吐蕃必然空虚,如同不设防。而三郎又生擒了赞普,这可是天赐良机呀,三郎完全可以让赞普来劝降,积石山即使险要,险关要隘不少,也是难挡三郎的步伐。”
“……”李旦惊得目瞪口呆,下巴都掉到地上了,一脸的难以置信。
武则天所说,和李隆基的行动完全一致,这也太惊人了。
武则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果然了得,见微知著,这么快就判断出吐蕃被李隆基灭了。
“陛下,是不是呀?”李显也是难以置信,忙问李旦。
“娘,孩儿佩服,佩服。”李旦是心悦诚服。
李旦他们接到捷报,个个不信,还斥李隆基谎报军情。武则天没有任何怀疑,立时就把李隆基的行动说出来了,他不得不服气。
“你呀,还愣着做甚?赶紧派宋璟去吐蕃。”武则天没好气的白了李旦一眼。
对这个儿子,武则天还真是没怎么放在心上。李旦的才华和她比起来差远了
“宋璟?派他去做甚?”李旦有些糊涂了。
“还能做甚?当然是治理吐蕃呀。”武则天有些无奈。
李旦这么一点才华。竟然能当上皇帝。要不是他有李隆基这样一个好儿子的话,他莫想当皇帝。
“治理吐蕃?不是有三郎和张说么?”李旦还没有明白过来。
“三郎灭了吐蕃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动静,他会灭天竺。”武则天只得提点一句,道:“以往,灭天竺是没机会,如今机会来了,三郎肯定不会错失这一天赐良机。”
“娘。这不可能吧?天竺太过偏远,灭了天竺能有甚好?”李显插嘴道。
“你呀。”武则天把李显瞧瞧,再把李旦瞧瞧,这两个儿子一般货色,没有过人的才华,连如此明显的事儿都看不明白。
“大唐与大食早晚必有一战,大唐要尽快准备。这准备嘛,除了军械粮草,还有要地的占领,天竺就是一块很好的要地。得到天竺。好处太多了。”武则天提点一句,道:“想想那王玄策。借兵一万,就能横扫半个天竺,如今的三郎,手握数十万雄兵,他能不灭天竺?先派宋璟过去,就是早日把吐蕃之事理顺,三郎好早日出兵天竺。”
王玄策借兵一万,就横推半个印度阿三,就发生在前不久,这是唐朝的一个传奇故事,一提起这事儿,李旦精神一振,道:“谢娘提点,我这就去做。”
李旦告别武则天,来到朝堂上,召集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姚崇、宋璟,把武则天的意思一说,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对!一定要灭掉天竺!”王孝杰猛的站起身,大声吼道:“灭掉天竺,再与大食决战,大唐胜算大增。”
“没错!”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和宋璟齐声附和。
“宋璟,你就赶去吐蕃吧。”李旦道。
“遵旨。”宋璟领旨后,略一收拾,直奔逻些。
xxxxxxxx
逻些,布达拉宫。
李隆基召集张说、陈玄礼、杨思勖、薛直、苏凡、李宽、张小飞、裴孝恪,以及众将,还有格桑力措议事。
格桑力措此人精明过人,对兵法很是精通,让李隆基大为赏识,这是一个可造之才。而且,此人忠义,对吐蕃很是忠心,投降后,对李隆基倒也忠诚,是以李隆基让他也参与此事。
唐朝是一个开放性的王朝,没有民族岐见,只要有才能,都会被重用。比如说黑齿常之、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这些名将,都是异族,却在唐朝取高位。
“一瞧你们的脸色,就知道你们很欢喜。没错,我也欢喜,灭掉吐蕃嘛,谁能不喜呢?”李隆基话锋一转,道:“灭掉吐蕃不算完,仅仅是开始,我们要做的事儿还有很多,主要有两件:一是治理吐蕃,二是灭天竺。”
“灭天竺?”一片惊呼声响起,众将大为惊讶。
灭天竺这事儿,他们做梦都没有梦到过,由不得他们不惊讶。
“没错,就是要灭天竺。”李隆基重重点头,肯定一句,道:“你们没听错。”
“为何要灭天竺?”张小飞心直嘴快,率先问道。
“是呀。”众将齐声附和。
“这事押后再说,先说说如何治理吐蕃。”李隆基道:“打下吐蕃不算完事,只是开始,必须要治理好。若是不能治理好的话,打下来与没有打下来没甚差别。你们都说说,要如何治理吐蕃?”
打下一个地方,就得治理好,要是不能治理好,与没有打下来有甚区别?还不如不打。
打下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