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狼骑-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退过河的镶红旗残兵还有三千多,得益于自家大炮的威风,这会士气复振,见旗主身先士卒,一个个如打了鸡血般,鬼叫般嗷嗷又扑向了渡河的明军。
佟养性见状,不敢耽误,忙令佟国赖、张国臣他们赶紧安排人拉炮。
…………
小凌河又名锦水,长五六十里,上游与大凌河交汇,下游奔海而去。最宽处近两里,最窄处却只一百多米。流经长山这段水域并不太宽,约有一里多长,河水也不深,最深处才齐人半腰深。河面上有一石桥,本是连接两岸,方便过人,不过交战的明金双方谁也没有打桥上过。因那桥太窄,根本容不下多少人。若打桥上过,只能是白白送死,前边的人过不去,后边的人也别想接上去。
根本不需下令,明军全部下了小凌河,那桥空荡荡的,没有一支人马打那过。
不再受到金军炮火威胁,虽不知金军为何不再打。炮,但明军胆气无疑稍壮起来,张春审时度势,传令丢弃损坏的战车,集中一千多辆战车重新布于阵前,两万多火器兵和连弩兵如潮水般踏河而过。
兵法有云,半渡而击。
要想阻止明军渡河,金军就必须半渡而击。
不需皇太极传令过来,阿济格也知道这会自己的镶红旗必须渡河拦截。
马蹄下水后,溅起一片水花,随着越来越多的骑兵下水,小凌河水顿时混沌一片,河里的鱼虾如受惊兔子般窜来窜去,不时还能看到几尾鲤鱼跃上水面。
“建奴上来了,弟兄们准备!”
王之库唾了一口唾沫,用力握紧了手中的大刀,视线里,装填完毕的士兵们已经举起了手中的火铳。
狭路相逢勇者胜!
金军、明军在这宽不到一里的小凌河上再次上演勇者相争的大战。
明军人数太多,单凭镶红旗根本无法阻拦,用大箭也根本阻止不了明军,阿济格唯一的办法便是如先前一般,再次撕开明军的口子,促使他们崩溃。
这便需要勇气和胆量。
阿济格也非莽撞之徒,他认定明军受到大炮轰击后,肯定已是人人胆寒,这会只是强撑着口气,只要镶红旗不惜血本,不顾一切代价猛冲他们,明军渡河的势头必然被有效遏制。只要正蓝旗、正白旗他们赶上来,明军肯定会后撤!
“哇乌鲁!”
战马完成加速,三千多骑兵随着旗主大旗插向明军。
“咚咚、咚咚”
突然,身后响起激昂的战鼓声,阿济格下意识回首一望,两里外,汗王大旗正向这里行来,那鼓声明显自大帐而来。
想也不想,阿济格激动叫喊:“汗王给咱们擂鼓了,汗王给咱们擂鼓了,不怕死的勇士向前冲啊!”
“汗王给咱们擂鼓了,汗王给咱们擂鼓了!”
鼓声震荡在每个镶红旗金兵的心弦里,身下的战马跑得更快了,手中的长刀也握得更紧了。
两里外,十六个大汉抬着的大鼓下,皇太极豪情满怀的看着前方,手中的鼓锤铿锵有力的一声又一声的敲着。
第九十六章 三千精兵 未雨绸缭
金军战鼓响起的时候,白发苍苍的张春坐在战车上,向着河对岸发出三声呐喊:“过河!过河!过河!”不顾亲兵阻拦,毅然从车夫手中抢过马鞭,义无返顾的驾着战车向着小凌河冲去。
双方主帅一个不顾危险,亲率战车督阵,一个则是亲手为部下擂响战鼓。
无论是皇太极,还是张春,都知道,这仗已经打到最关键的时候,谁撑不住,谁便输了。
虽然伤亡惨重,明军各部还基本保持了建制,尚存的战车仍有一千多辆,大军元气也未伤到,兵力仍有三万多人,而金军逞凶的火炮却哑了火,明军的战车阵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坚持下去,未必便会输。
在各级将领的督促下,明军各部相继渡河,河对岸,金军的骑兵已呼啸而至。
一个要渡,一个不准渡,恶战便在河中爆发。
“开火!”
“砰砰”的铳声响起,密集的弩箭黑压压的射向金军,在付出一个牛录的折损后,镶红旗再一次撞上了明军的车阵。
摧毁当面的数十辆战车后,阿济格领着自己的红甲摆牙喇亲兵一鼓作气冲进了明军大阵中,顿时,血肉一片,明金双方在战车大阵中惨烈厮杀起来。
…………
此时,大凌河城头上早已站满了辽东军将,佟养性火炮营开炮时,城头的明军便听见了,急忙跑下去报告给祖大寿。
祖大寿闻讯,也分不清真假,因为他已经上了洪太一次大当,实在是不确定那炮声是不是意味着援军真的来了。
为防万一,他还是与何可纲、张存仁、刘天禄等人登上城头,听了一会,觉得这次炮声之激烈和以往不同,往城门下看,金军也布下了重兵,看样子,这次增援备不住是真的,否则金军没必要在城下布下重兵。
“祖帅,看样子援军真的来了,咱们赶紧出城接应吧!”
饿得脸都肿起来的何可纲抑制不住的激动,终于等到了,终于等到了!皇上和督师没有抛弃他们!
激动之下,第一个念头便是要立即组织人马出城接应援军,里外夹攻,打建奴个措手不及!
祖大寿却犹豫的说道:“万一这次增援还是假的,我们只怕连守城兵力都没有了。不如还是再等等吧,待援军来到跟前,看清了再说。”
见祖大寿不愿出城接应援军,何可纲急道:“祖帅,建奴哪里有这么多的红夷大炮,这次增援肯定是真的!我们应立即冲出城与援军会合,否则,就真的是全完了!”
援军是真的,何可纲料到了,却没有料到那红夷炮却不是自家人的,而是建奴仿制出来的。但是眼下却谁也不知道金军能造出火炮来,所以何可纲的说法得到了刘天禄、高光辉等将领的附和,纷纷说道援军必是真的。
祖大寿却还是有些迟疑,想了片刻,终是摇了摇头,对众将道:“我何尝不想冲出去,可咱们能冲出去吗?不用多,建奴们只需一千人马往那一横,我们就休想冲过去,何况还有四道壕沟。”
“祖帅,机不可失,背水一战吧。胜了,围就解了;败了,顶多是一死而已。与其饿死,不如战死!”
何可纲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饥饿使得他现在站着都费劲,若不是扶着墙,只怕早已不支倒地。
不愿饿死在城中的将领占了大多数,何可纲的请战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支持,甚至连祖大寿的两个弟弟也赞同出城。长子祖泽润也劝祖大寿不管真假,都要派一支人马出城探探看,倘若是真的,也好接应,倘若是假的,大不了再折损些兵马。城里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有个活命的机会总要去试试,就这么错过求生的机会,大伙实在是有些不甘心。
祖大寿却是迟迟没有点头。
“祖帅,出兵吧,事不宜迟,当断则断,若再犹豫不决,这战机便要误了!”
何可纲咬牙撑着说了最后一句,腿脚一软,瘫倒在地。见状,刘天禄等人连忙去扶他,却被他摆手制止,一动不动的望着祖大寿,眼神之中说不出的坚决。
“这…”
祖大寿心下苦恼,既怕这援军是真的,又怕这援军是假的,上次出城一下就折了三千多精兵,这些可都是他祖家的嫡系人马,也都是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就这么折在城外,实在是叫他心痛。眼下城中自己的嫡系人马不到四千,余下的都是何可纲、张存仁等人的部下,若是这次仍是洪太使得诡计,那出城的兵马肯定又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这手下没了兵,诸将们还会听令于自己吗?便是日后真的撑不住,要走那条路,何可纲他们会听自己的吗?要是不听,自己岂不是要被他们所累,真死在这为国尽忠不成?
不行,不能出兵,绝不能出兵!
若真是援军,督师一定调集重兵前来,不一定非要城里这点人马去接应,等援军打到城下,再出城也不迟。
拿定主意,祖大寿便要彻底否决出城接应援军的建议,但看到何可纲的眼神后,他不禁再一次犹豫了。
这何可纲和他祖大寿一样,都是都堂袁崇焕到辽东后所提拔的将领,当年宁远守城战和宁锦大战都参与过,崇祯元年袁崇焕任蓟辽督师后,提拔自己为总兵,也提拔了何可纲为副将。可以说,在大凌河城诸将心中,他祖大寿和何可纲实际是并尊的,名义上一个是总兵,一个是副将,但实际上二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他不能不重视何可纲的意见,更何况,赞成出城的还有他的弟弟和儿子,他不能不慎重考虑。
…………
早年袁崇焕裁汰关外诸总兵,只留三人,就是何可纲和祖大寿、赵率教,何可纲以副将衔典中军守宁远,足见袁崇焕对其的信任。袁崇焕甚至在上表崇祯的奏疏上说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
不过自袁崇焕下狱被杀以后,何可纲的处境开始逐渐变得艰难起来。收复永平四城之战、援锦州之战,他都立功不小,但一直没有得到提升。以他的能力,显然可以独当一面,但却只能长期作为祖大寿的副手,执掌袁崇焕的旧部,而能力在其下的吴襄、黄龙等人却纷纷被提升为总兵。
虽然均为袁崇焕爱将,但祖大寿和何可纲的关系实际很一般。从吴襄被提拔为锦州总兵这一事件上便可看出祖大寿内心是不信任何可纲,想要排挤他的。
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本人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战功,却在祖大寿的推荐下跃过何可纲成为辽东总兵,便足见祖大寿容不下何可纲。
何可纲长期居于副将的一个恶果就是,大凌河筑城开始以后,他同祖大寿被一起派往护卫。后金军围城后,两员良将一起被困城中,致使孙承宗和丘禾嘉不得已起用吴襄这样的庸才来指挥援救大凌河的明军。
如果何可纲、祖大寿二人能一里一外,相互策应,一人守城,一人支援,则大凌河之战也未必没有胜利的可能。
可是事实却是祖何二人现在都困在这大凌河城中,锦州方面实在是没有良将可用,宋伟虽然也有能力,毕竟部下兵马不多,无法指挥得动同为总兵的吴襄。并且与吴襄关系不合,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怒骂吴襄是小人,贪生怕死之辈,这便注定吴襄不会全力支持他,果不其然,大雾之日,吴襄连建奴影子都没见着,便弃宋伟不顾,带人狼狈逃回锦州。气得宋伟回去后向丘禾嘉和孙承宗告状,无奈前者也治不了吴襄,后者却是看在祖大寿的面子上硬保了吴襄无事,否则,此次大军出援,吴襄应该是在南下的囚车中,哪里还会随着大军一起出援。
……………
心中的顾虑不能摆到台面上,当着这么多人面,也不好与弟弟儿子交心,祖大寿权衡半天,最后终于下了决心,对何可纲说道:“既然大伙都要出城看看,那就由你领兵三千出城,若是真是援军,你便率军与他们会合,引他们至城下,我好接应。若不是援军,你便速速返回,切不可与建奴交战。”
闻言,何可纲不知哪来的力气,一下就站了起来,毅然点头道:“祖帅放心,末将一定杀出条血路来!”
“大哥,何将军这样子能带兵吗?不如让我们去吧。”祖大成见何可纲饿得站都站不住,大哥却要他领军出城,很是意外,以为大哥没注意何可纲的饿样,忙提出由他来领军出城。
不想,祖大寿看了他一眼,却是说道:“你为人素来莽撞,如何能领军?”说完,关切的看了一眼何可纲,“可纲,身子可吃得住,若吃不消,我便令旁人去。”
“不必,我这身子还能吃得消。”好不容易说动祖大寿派兵出城接应援军,再加上援军到来的激动,使得何可纲如将死之人般回光返照起来,竟然忘记自己胃中的饥饿,忘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了。
一旁,副将刘毓英、窦明德、参将胡弘先、萧永祚等何系将领却一个个都怪异着看着祖大寿,便是张存仁、刘天禄等人也觉祖帅的安排不妥。但何可纲自己说能出城,他们也不好反对,否则何将军还以为他们看不起他呢。
何可纲应下来后,祖大寿暗松一口气,生怕再有人劝说,忙吩咐亲信韩大勋:“你马上抽三千精兵于城门集中,交由何将军带出城接应援军。”
三千精兵?
韩大勋一怔,抬首看到祖大寿的目光后,立刻心领神会,忙应了声便去调兵。
半柱香后,韩大勋把人调好了,何可纲到城下一看,却是大失所望,哪里是什么精兵,分明就是一帮老弱病残,内中甚至有一半是些民夫工匠们,一个个无精打采,东倒西歪,兵不像兵,民不像民的。
望着这些兵,窦明德气不打一处来,朝城头上看了一眼,低声对何可纲道:“将军,祖帅分明是不想让你出城!他给咱们的根本不是精兵,凭这些人,咱们连壕沟都过不去!”
“祖帅这算什么意思,他便是不派自己的人,那咱们领自己的兵去总行吧?”胡弘先气愤的说了句,便要去调自己的兵来。
何可纲却一把抓住他,苦笑一声:“算了,扶我回去,这城,咱们不出了。”说完,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
城上,祖大成、祖大名望着被部下抬走的何可纲,犹犹豫豫的望着大哥,半响,祖大名方才轻声喃喃一句:“大哥,你是不是做得太绝了些。”
“嗯?”
祖大寿侧脸斜扫了弟弟一眼,怒哼一声,道:“你懂什么,这兵要是全打光了,往后怎么办?”
祖大名一撇嘴,脱口道:“怎么办?大不了死在这里,朝廷又不会亏待咱们祖家!”
听了这话,祖大寿气不打一处来,抬手便给了祖大名一耳光,骂道:“死,死!你就知道死!倘若大哥也跟你一样,咱们祖家哪里会有今日的基业!你不为自个打算,也得为咱们家族打算!要一个个都像你这般,咱们祖家早就败落了!”
“大哥!…”祖大名捂着脸,愤愤不平的望着祖大寿,不明白大哥为什么要打自己。
祖泽润怕三叔跟父亲跳起来,忙在旁轻轻拉住他,同样也疑惑不解的望着父亲。
祖大名却是好像明白什么,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都给我回去呆着,看好你们手下人,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能出城!”
摞下这句话,祖大寿头也不回就下了城头。
“二叔,父亲这是怎么了?”祖大寿走后,祖泽润不解的问了祖大名一句。
祖大名没有回答他,而是突然反问他一句:“泽润,二叔问你,那边你可有熟识的人在?”
“那边?哪边?”祖泽润一头雾水。
祖大名朝北面一撇嘴,祖泽润见了,不由吃了一惊,脸色阴晴不定,迟迟说不出话来。祖大成听了,也是一脸愕然。
见状,祖大名叹口气,四下瞧了眼,见没人,才低声对祖泽润和祖大成说道:“这也是最坏的打算,先前那边不是派范文程送来封书信嘛,看样子,建奴是想要咱们降。所以提前做些沟通还是要得的,不然真等建奴破了城,咱们再降就不受人待见了。”
“援军不是来了吗,怎么就要降了?”祖大名有些想不通。
“你等援军打到城下再说吧,凡事要往最坏的方面想,未雨绸缭,总好过事到临头吧。”真要投降建奴,祖大名也不愿意,但真到那一步,他也只能跟着大哥走这条道了。
祖泽润点头道:“要是父亲真是这样打算,那边我倒是有些旧部在。”
“你找两个可靠的人,要是援军是假的,或是打不过来,那晚上你就将他们吊下城。这事要做得小心些,万不能让何可纲的人知道,明白吗?”
“二叔放心,这事我晓得这么做。”
“那好,我去找你父亲,你和三叔留在这听信,要是来得真是援军,你赶紧叫人报过来。”
第九十七章 请撤 中使 三件事
摄于皇太极严令,也知情势危急的阿济格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了明军渡河之势,三千多金兵在明军大阵中左突右突,搅得明军阵不成阵,各部被分割成几块,中军统帅张春无法成功调度各部协同作战。
好在攻入阵中的金军只有两三千人,明军虽乱,但整体上仍处于优势,只是这优势却是相对于镶红旗金军而言,在整个大势上,明军形势却不容乐观。
渡不过河,明军便无法继续朝前突破,金军则可凭借小凌河迟滞明军脚步,调集其它各旗骑兵来参战。
一旦金军有新的兵马加入战局,对无法保持进攻队形,且各自为战的明军而言无疑是场灾难。
皇太极用兵大家,如何能不利用阿济格竭尽所力为他赢得的时间。
张春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金军正白、正蓝两旗分别从河对岸东北、西北两个方向朝小凌河急速杀奔而来。远远看去,两旗骑兵近万人。
而突入大阵的数千金兵却异常顽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围歼又或将他们赶跑。
只要那两旗金军顺着突入阵中的镶红旗金军撕开的口子鱼贯而入,这仗基本上便输了,再打下去也无非是早败晚败而已,胜负根本没有悬念。
。。。。。。。。。。
对岸传来震天动地的蹄声使得副将张洪谟面如土色,惊恐的看着身边的张春,牙关都有些抖动了,喃喃道:“大人…大人,怎么办?”
张春脸色铁青,咬牙不语,额头上的皱纹深得足以塞进一枚铜钱。
但他却不慌,也不乱,只是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的望着那些突入阵中的金军。
一旁的张吉甫、杨征华等将领却没有主帅这般沉着,他们望着河对岸呆呆出神,彼此对视的眼神无不是惊慌万分。
眼下这局是个死局,这小凌河便是解局的关键,过得了河,则全盘皆活,过不了河,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观眼下这局面,过河已是无望,再战下去,只有全军覆没。
四万大军是大明最后的家当,除此之外,朝廷再也凑不出一支援军来解大凌河之围。若是全部葬送在此,大明这关外的天便算彻底塌了,他们这些人也将血洒此地,再无可能回到关内。
众将心下都在盘算,若趁建奴大军未齐集之前丢下步卒逃回锦州,至少能保下五六千人马来,要是建奴大军全围上来,那便是再无一兵一卒能逃出生天了。
念及于此,撤退的想法便开始在众将心里酝酿,但谁也不敢先说撤,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位兵备大人当年可就是靠着斩杀不肯率军前进的参将平步青云的。
他们害怕自己刚说要撤,兵备大人就会马上变脸命人拿下自己,然后一刀砍下自己的脑袋。
沉默,短暂的沉默之后,张春最信任的副将张洪谟突然一个箭步上前,跪倒在他面前,纳首便拜,恳求道:“大人,现在撤还来得及!”
“还来得及?”
张春没想到第一个说要撤的会是张洪谟,失望至极,冷冷的扫了他一眼,突然笑了起来,笑声饱含无奈沧桑感。
张春的笑声让张洪漠脊背发凉,冷嗖嗖的,跪在那里不敢动一下。
笑声嘎然而止,耳畔传来张春的声音,“是,现在撤,来得及,至少咱们的性命都能保住,可是我问你们,这几万士卒怎么办!难道你要本官抛弃大明的士卒,独自求生吗!”
“大人!情非得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张洪谟苦苦劝说,“建奴骑兵厉害,咱们已经尽力,何苦全数葬送在此呢!现在若撤,至少能保下一些骨血,日后再图便是。”
“张洪谟,本官念你也是堂堂副将,昔日也立了不少战功,不治你动摇军心之罪,但若是你再敢言撤,本官在死之前,也定要用天子赐的这把宝剑斩下你的人头来!”
张春说完,伸手从亲卫手中接过崇祯帝亲赐的宝剑,抽剑出鞘,怒指张洪谟。
一边奉命保护张春的锦衣卫千户董开国领着数十名锦衣卫将张洪谟围了起来。
“大人!…”
望着那冰冷的剑锋,张洪谟一阵胆寒。
张吉甫、杨征华等人见势不妙,一个个全下意识的往后退了一步。
皇帝亲赐的宝剑对于他们的震摄力远高于张春个人的威信,大明还没有彻底日落西山,眼下,天子的威严仍足以压制这些军官们。
剑锋指着张洪漠,视线却看着那帮军官们,张春冷冷的说了一句:“全军上下,死战到底!有言退者,定斩不赦!”
“罢了!”
见张春决意不退,张洪谟暗叹一声,从地上站起,无声的将头盔戴在头上,看着张春无奈道:“既然兵备大人决意要与大军共存亡,末将也不好再说什么,但请兵备大人知道,末将也绝非贪生怕死的孬种!”说完,抱拳一诺,转身上了座骑,一勒马鞍,领着部下七八位游击、都司,指挥着残余骑兵向阵中的金军发起进攻。
见状,张吉甫、杨征华等人不敢再留,忙各自前往本部督战。
瞬间,数十位将校走得干干净净,只剩下董开国等锦衣卫围在张春身边。
董开国奉命保护张春,也有监视张春之意,但见张春并不如其他文官领军一样畏缩不前,不禁油然心生敬佩。见河对岸金军已经渡河,怕张春有所闪失,董开国便欲开口劝张春将中军大旗朝后移一里地,不想还未开口,张春突然转身盯着他,平静的说道:“中使奉命护我至此,已然尽职,本官决意与大军共存亡,中使却是皇上亲校,不必在此等死。还请中使速速返回锦州,若本官战死于此,请中使转告皇上三件事,如此,本官便是死了,也能含笑九泉。”
董开国一怔,本能的脱口道:“张大人,胜负未分,何以如此沮丧,我大军兵力尚众,未见不敌…”
不待他说完,却被张春打断,摇了摇头,沉声道:“中使且用心记了。这头件事便是请皇上尽早开启议款之事。”
第九十八章 锦衣卫 崩溃 决死
“议款?!”
董开国吃了一惊,这议款实际便是议和的意思,只是本朝那些大人们出于遮羞的原因,这才将议和说成议款。
去年袁崇焕被杀,一条罪名便是他与东虏私下议款,所以闻听张春竟然要自己转告皇上尽早与东虏议和,董开国自然是吃惊不小。
他想不到一个决意与建奴死战的统帅骨子里竟然是想和建奴议和的!
“张大人,议款之事如何能行,我大明怎能与反贼议款?”
董开国所说乃是朝中一致意见,自袁崇焕被杀后,这议和之事便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概因本朝开国两百年来,天子守国门,不纳款,不议和,便是天子被掳,也是死战到底。
一个骨气,便是大明最真实的写照!
更何况东虏建奴不过我大明所养的走狗,试问,这人能与狗协商吗?
本能的,董开国连连摇头,下意识认为张春所说自己绝不能转告皇上。
董开国的反应在张春意料之中,他没有强行要求董开国一定替自己转告,而是和声对他说道:“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泽于草木,爱将士犹如赤子。以今日形势而言,既要内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如果议和可以成功,则辽饷可以不必再加,这财政自然可以缓解,朝廷不需用银子,自然不必强征百姓们,如此百姓便可以安息。民力养,则贼不生;贼不生,则国家必富强。假以时日,必能平定东虏。”
说完,语重心长又道:“昔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霸业,今日我大朝何尝不能如此?本官知中使心中不愿,但请中使看在本官决死之意份上,能替本官将这些话原封不动转告皇上。”(作者注:大朝,即大明王朝)
言毕,突然郑重上前,对着董开国深深一拜,慌得董开国连忙去扶他,张春却是不动,而是诚恳的望着他,虽没有说话,但眼神却是那么让人难以拒绝。
董开国心中好不犹豫,半响,方缓缓点了点头,沉声道:“好,下官一定替大人转达皇上。”顿了一顿,又问:“却不知大人另外两件事是什么?”
见董开国答应自己转告皇上尽早议款,张春眉头一舒,续道:“这第二件事便是请皇上尽早择将才镇守辽东,以替祖大寿失于大凌河之局。”
这事自然要办,董开国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答应下来。
“这第三件事嘛,却是本官家事,唉…”
张春似是在考虑说是不说,想了想,还是说道:“请中使转告皇上,若本官战死,请皇上不必下旨抚恤,但请皇上能够替我张家赎回家祖十亩地,以供我子孙耕种即可。”
听了这话,董开国一怔,难以置信的望着眼前这个白发老头,张春未领大军出征前便是太仆寺少卿,却想不到都无能力赎回其家祖之地,可见家贫至哪般。
如此清官,又面临决死,所念三件事两件为国事,只一件是为家事,却是区区十亩地,除此,毫无他求,这让见多了贪官污吏的锦衣卫千户董开国如何不感动,鼻子一酸,含泪道:“大人放心,这三件事下官一定替大人转达到!”
缓缓朝后退了三步,郑重的俯身朝张春一拜,尔后突然回身,对一名锦衣卫吩咐道:“陆远,兵备大人所说三件事你可记清了?”
那叫陆远的锦衣卫闻声忙出列一步,重一点头:“回千户,都记下了。”
董开国“嗯”了一声,命令他道:“原封不动说一遍。”
当下陆远便将张春方才所说的话一字不差说了出来,甚至连语气的停顿都模仿的惟妙惟肖,惊得张春说不出话来。
待陆远说完,董开国嘴角一笑,右手一挥,吩咐道:“那你去吧。”
“请千户大人多保重!”
好似有默契般,陆远什么也不说,也不与同伴告辞,毅然转身奔向座骑,纵马便往锦州方向疾奔。
数十锦衣卫无人对此不解疑惑,人人都镇定的看着董开国和张春,前方金军的马蹄声、喊杀声对他们好像一点都不影响。
只张春却是愕脸的看着董开国,迟疑一下,问道:“中使为何不去?”
董开国微一欠身,回道:“好叫大人知道,下官接的旨意是保护大人,未得圣意,下官绝不敢弃大人而去!所以大人便要上刀山、下火海,下官也是要与大人同去的。若大人身死,下官这差事便是办得不利,便是不为敌人所杀,也应自尽而死,如此,才不辱王命!”说完,朝身后一众手下一指,“他们与下官一样,所以大人不必撵我们走,便是撵我们走,我们也是不走的。”
听了这番话,张春呆了呆,旋即点了点头,他虽然不清楚锦衣卫行事,但既然董开国这般说了,那便假不了。既然如此,自己也不必再劝。
欣然道:“难得中使与本官同气连枝,那便与本官一同与建奴血战到底吧。”
董开国轻笑一声:“理应如此!”
…………
多尔衮的正白旗六千兵、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三千兵加入战局后,使得战场局势呈一边倒,勉强维持的明军大阵终是不支。
金军铁骑似乎笼罩了整个明军阵地,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最当先的副将满库身旁便有一个亲卫被金军长刀扫中,右臂被带走,他的断臂处喷出一波波血雾,那亲卫脸色发白地的站在那里,然后直挺挺倒下去。
骑兵的马蹄下,噼啪的骨折声响,人叫马嘶,一片惨烈。
这关门、蓟镇的兵毕竟不是与建奴经常交战的辽东兵,撑到现在,全凭着战车掩护,现在战车阵发挥不了作用,自然便都慌了。望着前方黑压压的骑兵,崩溃的苗头开始出现。
身边已经有士卒撒腿朝后跑了,满库正要带亲卫阻止溃兵,猛然前方传来喊叫声,然后便见数百火器兵扔掉了手中的鸟铳,开始集体朝后跑来。
败兵的身后,蹄声如雷,河北岸,冲出不知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