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师帮帮忙 作者:非天夜翔[完结]-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屏后一片混乱,正是入夜时分,李建成与魏征同时警觉。
吕仲明本来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能与尉迟恭联系,否则以后来往军报,以龙鳞呼唤就行了,势必都压在他们这一对的身上,不仅多生事端,且容易影响战局变化,现在当着他们的面施法是迫不得已。
尉迟恭似乎有点烦躁,问:“怎么了?”
“晚上还打么?”
尉迟恭道:“正想问你,元吉撤军了。”
“什么?!”魏征难以置信道。
尉迟恭看到吕仲明这边的李建成与魏征,无奈道:“元吉要求回守晋阳,不再在这里耗了,你们派了信使过来?多半已经追着元吉回晋阳了。”
李建成愤怒道:“简直就是愚蠢至极!他有什么理由要回去?!”
李建成动了真怒,道:“马上把元吉召回来!”
“别说废话了!今天晚上还打不打!”罗士信道:“你们说了算!”
“元吉怎么办?”秦琼也挤过来,蹙眉道:“现在已经离开快十里地了!”
吕仲明只觉头疼,征求地看着李建成,李建成真是被这个不成器的弟弟搞得焦头烂额,说:“别管他了,尽快准备,我派人通知刘文静,把他调回来。”
“怎么准备?”罗士信又道:“都等结冰呢!”
吕仲明果断道:“全军马蹄包布,在岸边准备,秦大哥预备偷袭!”
当夜,吕仲明站在观星台上,衣袂随风飘动,闭上双眼。
观星台下士兵林立,无人敢上前,直到深夜时分,吕仲明方闭上双眼,手掐剑诀,嗡的一声,身上散出金光,人型轮廓扩散开去。
黑暗里,黄河岸边,尉迟恭怀中金鳞焕发出万道金光,只是一闪,身边便出现了光体一般的吕仲明。
将士们纷纷骚动,罗士信惊诧地睁大了双眼。
吕仲明闭着眼,嘴角带着一分微笑。
黄河的流动变得尤其缓慢,水流仿佛变得粘稠受阻,紧接着,吕仲明走上前去,站在平静的河面中央,随着他走过的地方,冰层重重叠叠地出现,并不断扩散,朝着两岸无声无息地蔓延而去。
“快!”秦琼小声道。
战马被裹上了马蹄与嘴,数千人上马,沿着冰河掩向对岸,紧接着尉迟恭下令,所有人动作划一。直到吕仲明于冰面上将双袖一展。
“喝!”
随着那声音落,冰层铺天盖地的蔓延开去。
“杀——!”罗士信一振手中长槊,唐军倾巢而出,杀向对岸的突厥军。
大战在这么一个无声无息的夜晚展开,唐军与突厥军交锋的那一刻,对岸登时大惊,谁也想不到唐军居然会在短短的一夜间渡过封冻的河面,朝他们杀来!
尉迟恭:“你快回去!”
“还能再支持一阵!”吕仲明发光的灵体跟在他的马后,尉迟恭回头看,伸出手,将他拉了上马,两人在战阵中厮杀,吕仲明抱着尉迟恭的腰,埋在他的背上,尉迟恭吼道:“随我冲!”
旋即玄甲军挑起火焰,杀进了突厥人的大营!
尉迟恭杀得一身浴血,吕仲明始终安静地伏在他背上,尉迟恭转头小声道:“你没事罢,会耗力气么?”
吕仲明摇摇头,感觉到他雄伟身躯中的有力心跳,尉迟恭道:“打完这场以后,我马上就回长安去。”
吕仲明道:“你先去把元吉截住,别让他出什么事了。”
尉迟恭哂道:“不会。”
千军万马中,尉迟恭杀进杀出,犹入无人之境,就像在练兵一般轻松,片刻后又调转马头,喊道:“跟上!再杀回去一次!”
玄甲军从西面八方涌来,朝着尉迟恭集合,这一刻吕仲明豪情顿生,睁开双眼,看着面前的战场,在马上颠簸,朝突厥大营杀去。
“你上过战场吗?”尉迟恭朝背后的吕仲明问道。
“很少。”吕仲明答道。
他确实是纸上谈兵,没有经历过什么生死攸关的一刻,这一夜,跟随尉迟恭一起作战,坐在他的马鞍后,令他想起尉迟恭曾经在洛口仓内,住在瓦岗寨前,朝他说过的,自己的道。
数以万计的生命,每一个士兵,都有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最终在这么一场战争中便灰飞烟灭,付诸战场。
吕仲明真实而强烈地感觉到这一幕。
“从小到大,差点死去的机会有许多次,让我总觉得,有一天会牺牲在战场上。”尉迟恭沉声道:“你觉得呢?”
吕仲明没有说话,他们冲过了突厥人的第一道拒马桩,大火烧了起来,尉迟恭又道:“仲明,我不像你爹,你爹觉得自己永远也不会战败,战败的结果,就是死。”
“对。”吕仲明喃喃道。
这一夜漫天大火,远方黄河轰然破冰,吕仲明的仙力消散,身影渐淡。他仿佛明白了尉迟恭的某种未曾明说的心情。
从塞外到雁门,到代县,到长安,每一次他上了战场,都是拿自己的命在拼,拼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的结局。
他看见千万将士犹如狼群一样,冲进了突厥人的大营,有人被箭矢射落马下,有人则与突厥骑兵相撞,被一刀斩下马来。有人鲜血迸发,一个照面便付出了生命。
上了战场的人,不一定都能回来,上了战场的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回来。
“我只想在活着的时候。”尉迟恭沉声道:“把我所有的都给你……不说来日方长,不说什么海枯石烂……随我……杀——!”
尉迟恭怒吼,一挑长槊,身先士卒,再一次率领千军万马,冲到了对方的将领面前!
“我懂了。”吕仲明笑道。
他的身影渐渐淡化,离开了尉迟恭的背后,尉迟恭回头头,他满是血污的俊脸上带着微笑,手指朝着吕仲明一扬。
吕仲明看懂了,知道尉迟恭的意思是:等我回家,我会努力回来。
景色消退,吕仲明回到了观星台上,摇摇欲坠,疲惫地喘着气。
他走下高台,李建成忙来扶,问:“国师?”
吕仲明笑着抬起头,眼里却满是泪水,方才的那一幕对他来说太震撼太真实,令他想到了从未想过的事。
“胜了。”吕仲明道:“明天一早就给晋阳发信,让元吉回来罢。”
李建成点头,吕仲明在寒风中回去,裹着外袍,忽然不想回东宫的住处了,而是走向皇宫外,他和尉迟恭那个温暖的小家。
推开门时,案几底下还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吕仲明好奇地探头去看,发现是自己倒出来的金子,便捡起来收了。他想学吕布那样,打个响指就能把东西给收拾好,却又不知道这种仙术是怎么练的。
吕仲明回房,裹着被子躺在床上,被子湿冷,他看着房梁与四周布置,忽然想起自己在扬州的时候,尉迟恭一定在亲手收拾打点这个家。那天尉迟恭出征前,自己还背对着他,没半点好话。如果自己二人只是一对凡人夫妻的话,尉迟恭如果是个普通的士兵,那么每一次出征,都或许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每一次的分别,都像是最后一次。
吕仲明睡不着,又起来收拾东西,忙了一整晚才躺下,翌日被人叫醒时已是午后,尉迟恭不在的这几天里,吕仲明的心思都是散的,翻来覆去都在想自己和尉迟恭的事。
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感情挺好,当一辈子凡人,体会凡人的世界也不错,但又有什么总觉得舍不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今日上朝时,李渊彻底发火了,不少大臣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发怒,他责骂的是李建成,李建成顶着压力,站着让他数落。
当初是李建成力排众议,让李元吉出战,没想到李渊发这么大的火,吕仲明都有点看不下去了,说:“陛下请息怒。”
李渊道:“元吉回长安后,不得再带兵了!退朝!”
吕仲明看了眼李世民,只见李世民叹了口气。
当天退朝后,李建成明显情绪不太好,但倒是看得很开,被勒令思过,然而时不时还会与魏征、吕仲明开几句玩笑,吕仲明连着看了两天的书,又去大慈恩寺外逛了圈,发现寺外搭起了高台,预备上元节的论法,忽然又有点无依无靠的彷徨感。
老君呢?庄子呢?教主呢?事到临头,一个都没有来,是事先约好的吗?吕仲明没精打采,傍晚时回家睡下。
夜半,一头熊喘着粗气,拱了拱他。
吕仲明马上就惊醒了,怔怔看着眼前的尉迟恭。
尉迟恭呼吸急促,一身脏兮兮的,笑道:“终于赶回来了。”
吕仲明本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还真的快马加鞭回来了,定定看着他,仿佛是做梦一般,尉迟恭坐在榻旁低头脱靴子,说:“可能帮不上你的忙,但是在旁边陪陪你,至少心安……”
吕仲明扑上去抱着尉迟恭,尉迟恭忙道:“脏!”
吕仲明抱着他不放,尉迟恭动作一停,侧过身,紧紧地抱住了他,动情地吻他。
“怎么回家睡了?”尉迟恭摸摸他的头,小声道:“还以为你在东宫里住。”
“嗯。”吕仲明含糊地嗯了声。
尉迟恭又说:“想我了?”
他把吕仲明放下,自己出去打水洗澡,片刻后笑着进来,缩进被窝里,皮肤还是冰凉的,不片刻彼此摩挲,又渐渐热了起来,抱着吕仲明又是亲,又是摸的,然而吕仲明困得太厉害,尉迟恭便拉好被子裹着他,两人安然入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李世民匆匆来寻,见尉迟恭大字型躺在床上,吕仲明一脚架在尉迟恭胸膛上,吓了一跳。
“敬德?!”李世民惊讶道:“你怎么回来了?”
吕仲明弹起来,李世民又问:“今天不是约了父皇,正午时游大兴善寺么?人都到了,就剩下你了!”
尉迟恭连着快马加鞭,赶了一日一夜的路,困得狠了,也忘了时间,这时候睡眼惺忪起来,给吕仲明穿衣服,吕仲明大叫道:“完了完了!”
李世民道:“我在外面等!”
吕仲明出门就跑,紧接着又跑回来,把正在翻门槛的金鳌抓起来朝肩膀上一放,跑出门去,尉迟恭追了出来,两人上马朝大慈恩寺去。
这天阳光明媚,家家户户本在扎上元节的花灯,听到陛下御游时便全部挤向大兴善寺。时机正好,梅雪消融,李渊带着两个儿子以及一众大臣穿过花园,朝正殿里去。
大慈恩寺内三名僧人快步走出,齐齐朝李渊竖掌为礼,吉藏笑道:“陛下。”
李渊深吸一口气,笑道:“吉藏法师,好久不见了。”
吉藏朝李渊介绍道:“这位是我师门法朗法师,这位则是曾任大兴善寺主持的金刚智大师。”
李渊道:“久仰久仰。”
金刚智开口道:“长安归顺时,贫僧正在扬州做客,未曾恭贺陛下登基,还请恕罪。”
李渊呵呵一笑,也不便拂了金刚智的面子,毕竟眼前三人中,金刚智曾是长安佛门之首,而法朗与吉藏在江南一带更德高望重,乃是万民敬仰的大禅师。李渊虽立道教为国教,亦得对眼前三名僧人客客气气。
法朗又让玄奘过来见了李渊,李渊笑着摸摸玄奘的头,法朗便道:“容我们带陛下在大兴善寺内走走。”
刚迈出没多远,吕仲明一个滑步,与尉迟恭赶到,走在队伍最后面,法朗回过头,意味深长一瞥,吕仲明睡得不住打呵欠,懒洋洋地瞄前面三个菩萨。


    ☆、62 第六十一回:心灯

吕仲明惫懒一笑;微微点头;穿过队伍时;官员们纷纷让开一条路;让他走到李渊身后去。吕仲明意气风发,占着胜利者的位置;朝法朗与吉藏笑吟吟点头。
“一路远来,辛苦了。”吕仲明客客气气道。
三名僧人朝吕仲明行礼;吉藏又道:“有缘,国师。”
“有缘。”吕仲明笑道。
李渊解释道:“当年吉藏法师于中原与我汇合,北上一趟;便是特地为了找你。”
吕仲明微笑点头,心想还有这回事么?法朗便笑道:“国师当年初来,本想请到扬州一见。”
“现在再见上,也是一样的。”吕仲明笑道:“有缘千里来相见嘛。”
吕仲明绝口不提扬州斗法一事,吉藏也当做一切没发生过,双方呵呵呵地笑,心里也都在呵呵,吕仲明便加入了队伍,开始游大兴善寺。李渊走在前头,吕仲明与李世民走在一处。
“敬德怎么回来了?”李世民眉目间似有忧色,说:“还跑这儿来了,待会被我哥看到了不得了。”
糟糕,吕仲明被一提醒,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心里咯噔一响,回头看尉迟恭,尉迟恭却似没事人一般,大喇喇走着,还与李靖谈笑。
李世民又伸手指,抹去吕仲明嘴角的口水迹,吕仲明意识到清早起来脸也没洗,便急匆匆赶来了,忙以袖子揩拭。是时大兴善寺正门大开,沙弥列队两侧,三名僧人将李渊迎进兴善寺内。
李渊只是袖手而立,并不礼佛,正殿内供奉的是弥勒,李渊问:“这位是……”
法朗解释道:“佛门有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之分。”
“过去佛乃是燃灯古佛。”玄奘为李渊解释道:“现在佛乃是我佛释尊,而未来佛,就是眼前这一位,弥勒,世人也称之为弥勒菩萨,以救度众生为主。”
李渊缓缓点头,看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一眼,示意自便,诸名官员见李渊不拜,也不好有举动,玄奘拿着燃香,无人交托,场面甚是尴尬。法朗会心一笑道:“无妨,不如……”
李世民上前,朝玄奘一笑,接过香,朝弥勒佛像敬香,众人才继续朝殿后走,穿过天井,进了大雄宝殿,一直缄默不语的金刚智法师在此处开口道:“陛下,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陀释迦牟尼,与东方药师佛。”
“释尊也称‘毗卢那遮佛’,意为光曜世间。”玄奘礼貌道:“光明普照,遍布十方,是为大日如来。”
李渊缓缓点头,法朗又给李渊介绍道:“殿旁的乃是地藏王菩萨。”
吕仲明自来到初唐至今,第一次见到有如此多的佛像被供在同一座殿内,金刚智引领众人见过大雄宝殿内的三尊主佛,又看十八罗汉金刚,各个雕得栩栩如生,眼中带着怜悯,俯览世间。
佛门在这一点上做得确实比道门好,吕仲明忆起平生所见道观,三清像俱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态,道家真祖清雍从容,神位则凶神恶煞。
李渊依次询问各佛与菩萨来历,玄奘逐一从容对答,吕仲明知道这次上元节游大兴善寺,多半也是为了化解佛教之灾,尝试着扭转李渊的印象。这么来一次,或许李渊的根本意向不会动摇,但至少能多认识佛门一些。
游内殿时,皆由李世民依次上香,李建成察言观色,知道有吕仲明在侧,李渊无论如何不能当着吕仲明的面礼佛,且李建成身为太子,这二人的表态,也相当于支持吕仲明与他身后的道教。
吕仲明打量诸佛时,无意中与法朗目光对上,只见法朗双眼中带着温和笑意。
“国师要不要来一柱香?”吉藏莞尔道。
吕仲明一想,笑道:“阿弥陀与药师佛我是不认识的,不过慈航真人,曾是我道门中前辈,上柱香为唐王祈福,也是无妨。”
吉藏:“……”
“来。”吕仲明欣然道。
数僧根本没料到吕仲明居然会在此刻此处,半点不客气地提出道佛渊源一事,脸色都不太好看,金刚智咳了声,然而吕仲明已伸手去接,吉藏只得给他,法朗笑笑,示意无妨。
吕仲明在千手观音面前上了三炷香,又道:“老君与燃灯度乔达摩·悉达多成佛,于沙罗双树下讲论世间真谛,释尊想来也与我道家有渊源,顺便一起了。”
金刚智:“……”
吉藏终于站不住了,咳了声,问:“国师大人听谁说的?”
“听燃灯说的。”吕仲明自若道:“下回碰了面,您可亲自问他。”
数人都忍不住好笑,金刚智又道:“国师,此话不可随便说。”
吕仲明道:“前晋天师道祭酒王浮作《化胡经》,此乃道家古早经籍之一,理据都在。”
吕仲明上了香,数人早知会唱这一出,虽担心三僧合辩国师,却又想听听道佛两派,究竟是否能辩出个是非曲直来,是以都不出言打断,反而笑吟吟地看着。吉藏开口道:“国师此言谬矣,佛道两家教义不同,天差地远,何来老君化胡一说……”
吕仲明在铜盆中洗完手,笑着作了个请的手势,示意出去说,又道:“哦?既是如此,便请教吉藏大师,佛家教义为何,道家教义又为何?”
这个问题看似毫无攻击性,实际上却是准确抓住了数僧的要害,佛门派别众多,理论复杂,不同于道家的天人合一论,吉藏与法朗乃是三论宗,玄奘少时所学甚杂,后创唯识宗,金刚智则是密宗。光是这个问题,几个菩萨就要先掐出个胜负,才能回答吕仲明。
然而吉藏却似乎早就料到吕仲明奸诈,在前头一边领路,一边解释道:“诸相心生,佛门真义,一切法终归两说,一是世间万相真谛,二是因果善业修行,唯是则已,与贵教何涉?”
“那就是了。”吕仲明笑吟吟道:“世间万相真谛谓之天,因果善业修行谓之人,归根到底,不过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然而碍着法朗的面,又不好大笑,法朗倒也不在乎,莞尔道:“国师所言甚是。”
玄奘开口道:“佛门真义分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涅盘、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及密宗持行之说。非是天人合一四字可概括。”
李世民对玄奘颇有好感,点头道:“愿闻其详。”
“释尊曾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玄奘正色道:“万物演化,最初俱是因缘而起,若见缘起便见法。此间诸位,包括陛下,两位殿下,以及国师,俱因缘际会,来到大兴善寺。”
吉藏笑道:“国师来到此刻,此处,要修正的,不也正是因缘而产生的果?”
吕仲明笑笑,说:“既有果因缘而生,那么法师们不妨说说,咱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会对来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过几年,又会发生什么?!”
吉藏:“……”
吕仲明狡猾一笑,答道:“既然世间万法都能以因果来推断,想必眼下的因,便注定了未来的果,几位法师,测测我大唐国运如何?”
法朗:“……”
金刚智:“……”
看金刚智那模样,差点就要受不住激,但总不能明着朝李建成说你死了你弟上位等话,金刚智咳了声,答道:“因缘而生,世间之事,也并非不能改。说缘法,不过是人人都需恪守的一点善念,种善越多,福缘便越广,是为福泽。”
数人一边走一边说,走到门外时,吕仲明又道:“那么请问三位大师,积善为何?”
“为的是自身之福。”吉藏道:“行善,行恶,俱在人心一念。”
吕仲明微微摇了摇手指,笑道:“非也非也,行善本身,不为的什么,只为己心自在。”
说着吕仲明走上高台,大兴善寺外的百姓登时围聚过来,吉藏,法朗与金刚智三人相视,各自一笑,吕仲明随手一弹,一道金光射出,飞向大兴善寺前的巨大铜钟。
“当——”
声音震响,李渊等人都知道今日是道家佛家辩法,却不聊会以这样的一个方式开始,三僧身披袈裟,缓缓上台,吕仲明又回身道:“行善,行恶,俱是天性所趋,顺应天性,无为无不为,是以人之常性。”
“也就是说。”吉藏最先站出来,说:“不必加以规范,也不必劝人向善?”
吕仲明笑道:“不管是行善还是行恶,只需顺应天性,明辨本心,自可行之。也就是说……”
说毕吕仲明朝着台下众人解释道:“想作恶就作恶,想行善就行善,只要你们觉得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这话一出,台下众人哗然,连李渊也不禁微微蹙眉,吕仲明以善恶之分开场,吉藏便笑道:“国师此言大谬,若众生皆行恶,世道沦亡之日指日可待,若不尊仁义,民何以堪?”
吕仲明莞尔道:“且慢,吉藏大师,本座只是说顺应天性,而非众生行恶,不要偷换概念哟。”
数人哭笑不得,满场肃静,正午的太阳下,人越来越多,从大兴善寺到长安街道,尽数站满了人,就连围墙上也扒了不少人,好奇地张望,台上道家,佛家两道真言术作用,距离再远也听得一清二楚。
“阴阳相伴相生,而凡人置身生之中,是以趋生畏死。”吕仲明又道:“万物生之勃发,谓之阳,人的本性,一如山川树木本性,既在生中,是以喜阳。我问诸位一句,为何看到美好之物,会心生欢喜,望见丑恶之物,会心存排斥?”
“此乃人之本性。”吕仲明微微一笑,手指一撮,登时漫天花瓣飘落,紧接着手中又变戏法般出现了一朵花。
吕仲明身穿明黄道袍,指间繁花绽放,国师讲道,天花乱坠,当真是做足了排场与风头,一时间百姓都笑了起来,听到这处,忍不住纷纷叫好。
“人心本性为善为光。”吕仲明道:“待人以和融善宽,是为大道。老君言‘大道废,有仁义’,正因如此。”
玄奘不会变戏法,没有吕仲明这么多花样,然而转念一想,便道:“那么请问国师,依足本性后,众生之苦,又要如何消弭?”
吕仲明沉吟不语,吉藏朝台下诸人看了一眼,又看李渊,认真道:“陛下,人生之苦,与生俱来,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是为八苦。”
李渊点头道:“请教诸位大师,八苦如何化解?”
玄奘认真道:“世间之苦,应识而生,无常无我,我们所讲述的是假我,乃是一副皮囊的遭遇,求佛修行,正是为了令这假我随风而散,不再受皮囊的束缚。”
“烦恼俱是菩提子。”吉藏笑道:“烦恼促使一个人为了解脱烦恼,是以修行,求佛,是以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劫化为尘。”
李渊看着吕仲明,吕仲明微微一笑,朝下面百姓道:“辩知苦,感知苦,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受病痛,怎能知健康的可贵?不因爱而分离,何来长相厮守之福?正因知道我们终有一日将死,方知生之可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生,是以为恒。”
“苦难无须摒弃,修道,不是让你最终摒弃苦难,正因万物有始有终,死生相随,生生不息,一切方有了意义。”吕仲明诚恳道:“没有人会一辈子痛苦,也没有人能一辈子事事顺遂,总是相伴相生,令我等明白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至理。”
吉藏道:“那么请教国师,先前国师才说,人的本性是向着善与美的一面,此处又说,应对苦难逆来顺受,却是何故?”
吕仲明从容答道:“人之初,一如置身漠漠长夜,毕生修行,正是为了从苦难中发芽,去寻找光照。有光就有影,一如你拿着一盏灯去照耀黑夜,不管灯放在何处,始终会有一块黑影,这就是苦难与人心的阴暗,阴与阳轮转,生生不息,是为大道,二者是为一,方是人之所以为人,何必硬生生将它剥离,达到无欲之境?”
“修行。”吕仲明道:“是人的修行,贪嗔爱欲痴,喜怒哀乐,都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摒弃了任一点,人还是人么?修佛就须出家,出家就须放下红尘,不可婚娶,不能婚配,戒欲戒本性,有何意思?”
吉藏:“国师此言明显自相矛盾了,道家不也有言清心寡欲?”
吕仲明笑道:“清心寡欲,乃是顺应自然的意思,老子说不争谓之争,是与万物相合,复归天地之意,并非让人断子绝孙。”
吉藏:“……”
吕仲明又朝李渊道:“试想若大家都出家修佛的话,想必过不了几百年,天下就都没人了,众生也都成佛了,剩下个空空荡荡的中原大地,倒是有趣。”
这话登时令人哄笑起来,吉藏眉毛微蹙,左右看看,朝法朗作了个动作,示意他上,法朗便笑了起来,仿佛觉得吕仲明甚是有趣。
“国师高见。”法朗温和笑道:“但修佛,也不一定要出家。”
吕仲明微微一笑,知道正主儿终于出场了,玄奘未成佛不必放心上,吉藏乃是普贤托生,主“行”,而法朗才是主智慧。
“愿洗耳恭听。”吕仲明客气道。
法朗又道:“修佛,是因为众生俱有佛性,按国师的话说来,也可认为是‘道’,长存于每人心中。”
“求佛拜佛,不一定要出家,而是遵从于自身的愿望而行。”法朗朝诸人道:“修行若是表面上的求解脱,求长生,佛门渡不了你。只有许下自身大愿,籍由修行的过程,令此愿趋于大圆满,才是功德。”
“譬如说参拜普贤菩萨,世人都道得普贤庇佑,事半功倍,实际上普贤菩萨并不会因你前来上三炷香,便令你心想事成。”法朗莞尔道:“修佛学佛,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数人又是一阵笑声,吕仲明微笑不语,静静看着法朗。
法朗左手持花,右手手指拈起一枚花瓣,花瓣随风而去。
“参拜文殊,普贤,观自在……乃至参拜佛陀。”法朗道:“都是为人一心向佛的佐证,你需要智慧,便朝着自身心中那点佛性向前,你需要知行之勇,便前来参拜主事理行的普贤菩萨,坚定内心的那点愿望,籍由这一过程,令自己仔细思考,拨开凡世迷雾,最终迈出你想走的那一步。”
“在扬州时,曾有不少应考文人来寻我。”法朗亲切道:“问我说‘法师,拜文殊菩萨,能让我科举高中么?’”
台下听法朗说得有趣,纷纷笑了起来。
法朗道:“国师觉得能么?”
“不能。”吕仲明道:“纵是拜文曲星,也无法令人高中,何况天底下这么多应考举子,金榜又只有一个,人人都来拜,状元给谁?”
台下哄笑起来,李世民也笑得打跌,无奈摇头。
法朗温和道:“正是,我的回答是,既是来给文殊菩萨上香,便证明你已明辨本心,你想更具智慧,想应考得中,想读书,拜完后便回去认真念书,心已开,灵智便开。”
“为父母者,来拜文殊。”法朗又道:“愿自己儿女灵智得开,我也是这么一句话,拜佛供奉香火后,回去给儿女启蒙,心中有愿力,佛性常随。”
“十二菩萨各执一事,俱是如此。”法朗又道:“纵是九华山地藏菩萨,生平有大愿力,朝地藏菩萨许下愿后,便积极行事,明证本心则已。”
“你在人世间受苦,是以寻找大慈大悲观自在,在他面前静思,以平抚心中苦痛,笑对逆境。”法朗莞尔道:“归根到底,佛性便是你的本心。人人心中皆有佛,所以国师……不必再问拜佛修佛有什么用,佛只是一个领路人,在众生悟不得‘道’,也说不清楚的时候,陪你走过凡间的生老病死这段路。”
吕仲明一时间无言以对,法朗又朝场上,场下温和说:“至于人心中的苦痛与阴暗,在修行中,终得驱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道家所言,阴阳俱是从‘一’中幻化出来的,而对佛门来说,‘我’就是这个‘一’。”
说着法朗竖掌当胸,周围竟是渐渐暗了下来,刹那间所有人动容,议论纷纷。
“有光必有影,亘古使然,光影相生,一如生死相随。”
法朗的声音在逐渐暗下去的天穹下回荡。
“然而要驱散黑暗,不留下影子,却是不难。”
说着法朗的身形轮廓渐渐变得模糊起来,最终化为灵体,旁的人看上去只是一个人型的虚幻轮廓,吕仲明却看的清清楚楚——手持慧剑,驱狮,脚踏七宝金莲。
“点一盏心灯,以自我普照世间,是以驱散长夜,驱散黑暗。”
“智之所及,无混沌处。”
声音落,法朗身内现出一团柔和的光,照向西面八方,一时间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