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基地之天朝降临-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草原之上,似乎称过陛下的也只有两个,一个忽必烈,一个皇太极,可是这两个显然不是乃人图嘴里的那个陛下,完全不可能。
第一个忽必烈已经挂了,第二个皇太极失踪,而且两个大汉帝国的死敌,也不可能帮助他们这些平民,而且想在汉人手上换点东西可不是光靠身份就行了。
“是的!大汉帝国陛下已经规定了羊毛的收购价,不然那些该死的商人就不会这么老实了!”乃人图笑着开口道,语气之中充满了轻松。
的确刘宇在占领了草原之后,为了避免那些商人做的太过分,已经规定了羊毛,牛羊的收购价,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加,不能减。
当然正如之前所说的,买东西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买到,只有贡献点足够才能够买到你想要,不然你就只能用点小东西。
而所谓的贡献点是刘宇搞出来的玩意,为的就是更一步的加速同化整个草原,每个人都有着贡献点,这玩意只有在做出对大汉帝国有用的事情之时才会产生。
刘宇此举可谓是大有深意,毕竟在草原可以说生存大于一切,而汉人带来的可以说就是生存还有的是希望,为此足以让草原之人直接抛弃一切。
让大汉帝国的光辉撒向草原,的确草原可不是什么天堂,在这里无时无刻都要为着生存而拼搏,如今大汉帝国来了带着生存希望抛弃一些东西还是能够做到的。
如今大汉帝国的终极目的就是一代代圣贤都在想完成的事情,以华变夷,哪怕是历代的君王都想完成的伟业,完成这不世之功。
可是这玩意那是这么好完成的,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完成不了玩意,至少短时间那是想都不用想,汉武帝只能灭匈奴,却终究同化不了,哪怕是改姓了刘。
当年汉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三千里,其后衰弱的南匈奴归汉,但并没有达到以华变夷的目标,归汉的南匈奴时叛时降,到了东汉灭亡、三国鼎立、天下归晋之后,匈奴人刘渊又起兵攻晋,不仅灭亡了西晋,还揭开了中原汉民族最悲惨最黑暗时代的序幕: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相继侵入中原,以人为粮生灵涂炭……
唐太宗伐高勾丽、击突厥、灭薛延陀,武功赫赫,北方游牧民族呼为“天可汗”,但唐太宗实行以胡制胡的政策,大量使用夷人雇佣军、夷人军官,这一错误的民族政策在数十年后显露了恶果:胡人安禄山起兵反唐,终结了大唐盛世,华夏文明走上了长达百年的下坡路,而沙陀、党项、契丹趁机相继崛起,华夏就在这一次次之中没落了……
所谓的华夷问题,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大宋高宗偏安江南,中原士民纷纷渡江南下,岭南的各族夷人都接受了华夏文化,接受了劳动生产的生活方式;惟有北方,从秦汉时代的匈奴,到隋唐的突厥,再到两宋的西夏、辽、金、蒙古,华夏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战争,贯穿千余年而从未停息!
大汉帝国如果在此画上句号,完成华夏历代君王千年未有完成的基业,战争划上句号,如果大汉能做到西汉盛唐无法做到的事情,那将会是华夏文明的空前胜利,空前辉煌。
自宋辽澶渊之盟以来,何曾有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称臣纳贡?仅仅五年前,临安的宋恭帝,面临伯颜强大的军事压力,文天祥就以左丞相身份出任和谈大使,屈辱的谈判期间,先称侄皇帝,再称儿皇帝皆不可得,最后皇帝和太后、太皇太后一齐被俘虏。
那时候,蒙古武士的马蹄,踏遍了江南锦绣河山,“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
那时候游牧民族的弯刀完全就是架在华夏脖子之上,随时都可能血溅三步,整个华夏都可以说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蒙古人的大屠杀,还需要担心一不小心直接灭族。

第四百二十五章 教育上

“额!弟兄不知道你所说那个小孩读书是咋回事?”胡阿鲁点点头,表示明白,对于大汉帝国的这些措施,他心头也只是一些疑惑还有一些对于汉国之主的好奇。
不过这个并不是他现在要关心,此刻的他只是一个流浪者而已,不过脑海之中突然想起乃人图之前所说过的一句话。
那就是“别打扰孩子读书?”这句话就让他好奇了,读书知识可以说胡阿鲁最想要的东西,可惜草原却不是知识更不是文明传播之地。
他成为流浪者的原因未必不是为了寻找知识,可是如今的他听到了什么,一个普通的游牧之家竟然听到了读书,这给他的感觉就是难以置信。
“是的!我孩子现在还在复习,还过三天就是学堂小考的,过不了就麻烦了!”乃人图点点头,神情之中充满了一种忧虑的情色。
“怎么回事?学堂不是南方汉人的玩意吗难道草原也有?”胡阿鲁一愣,随即不由惊呼到,语气之中充满了疑惑。
的确乃人图的话语让胡阿鲁的第一感觉就是难以置信,要知道草原可一直是野蛮的代名词,这不是华夏鄙视他们而是事实是如此。
整个草原可以说根本就是处于最为原始的文明,别说文化知识,恐怕要他们写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哦!忘了游牧民族似乎很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那玩意并不是游牧民族能够玩的转的,甚至根本就不是他们能够触碰的级别。君不见全盛时期的蒙古人,也玩不了那玩意。
蒙古人从汉字汉语之中分裂出来蒙古语。可是整个蒙元就没有用过,一直用的是汉语,没办法用不了,蒙古语那玩意就是一个坑爹的货。
在原先的历史之上如此强大的蒙古很快没落,而且没落到与现代文明相比如同原始部落一样的地步?因为他们野蛮,因为他们崇尚暴力拒绝文明。他们的野蛮使他们盛极一时但永远没落。
蒙古人不仅在征战时对中国人极尽屠杀,就是在建国之后仍然无数次屠城。例如1352年7月屠杭州城,九月元丞相脱脱屠徐州城。用屠城的方法来对待“本国”的反抗者。日本人都没做到,但蒙古人用此来对待中国人却是司空见惯寻常事。蒙古人不仅屠杀汉人,更从制度上分天下民为四等。
蒙古人是一等,色目人是二等,北方的汉人被蒙古征服而归顺的是三等,南人即南宋所辖的汉人为第四等。省,台。院,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均用蒙古人和色目人。蒙古人更对汉人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凌虐,汉人不得有马,更不得持兵器。出征时的器械,还即要交回官库。
元宣政院奉诏言:汉人凡殴西番者断手,骂者断舌。蒙古人可以任意奸淫汉人妻女。蒙古人除了在平时大量地屠杀汉人外,为了巩固蒙元的统治彻底消灭汉人的反抗力量和可能性,元丞相伯颜提出要屠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对于他们这些游牧民族来说文明跟知识根本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存在,他需要也要想的就只是征服,仅此而已。
少数民族处于北方寒冷地带,生存艰难。环境的恶劣,导致民族的强悍野蛮。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抢掠,中国历代几乎都有游牧民族骚扰的问题。
为了防范野蛮的游牧民族,中原不仅要保持相当规模的常备军,而且,还修筑工程浩大的防御工程。
文明犬戎入侵,周室威权衰落。秦朝就是因为反击匈奴和修长城,导致人民负担过重,引起国内动荡。西汉政权刚刚建立,就面临着匈奴的威胁。
西晋之后,除了隋唐之外,每个朝代都要必须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掠夺和屠杀。
匈奴被驱赶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减轻,中国也进入隋唐的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可是,游牧民族一般是没有积累,缺少文明的野蛮民族。他们不事生产,不知道积累财富,一旦生存成了问题,他们就会到中原掠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无数的灾难和恐惧。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野蛮抢劫和屠杀,中原民族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维持着一只强大的常备军。防御游牧民族的侵略,成了华夏文明沉重的负担。
文明需要财富和精神的积累,可以,游牧民族却靠天吃饭。生活好的年成,他们可能不去掠夺,可是,生活困难的年代,他们必须靠抢夺来生活。北宋被金灭亡,南宋被蒙元消灭。两个宋代是中国唯一不是因为内部原因衰亡的民族。
明代虽然国内矛盾激化,但是,真正让明朝寿终正寝的也是少数民族。唐代之后,中华民族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抢掠,中华文明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难以再上一个台阶。
翻开华夏文明史,华夏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时候,恰恰是对野蛮的游牧民族用兵大获全盛的时候。宋朝之所以懦弱,就是一开始就没有解决北方少数民族问题。割地赔款,不仅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而且,导致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空间。
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影响了汉民族的发展。此后,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战争,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公元1004年,宋辽澶州议和。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正是这笔巨额赔款,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割地、赔款,制约北宋的发展空间。金政权攻占北宋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步割地赔款,让北宋发展空间一次萎缩。
“是啊!大汉帝国在草原三省都建立了学堂!分为国小,国中,大学,不过如今的大学还只有北平一所。”乃人图笑呵呵的开口道。
“学校!草原人可不是什么地方?怎么可能去学堂?”胡阿鲁疑问声传出,眼睛也在刚才那一瞬间闪出炽热的光芒。
的确整个草原对于他们来说,只需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就足够了,像胡阿鲁这样实在是异数,对于他们来说只需要生存可以抛弃一切。
而草原可不是崇拜文明的地方,对于文明还有知识他们只有羡慕,除了羡慕那就是嫉妒所有蒙古人南侵的时候,是大规模的破坏华夏文明。
学堂,胡阿鲁知道是好东西,是让他们脱离野蛮的存在,可是其他的草原人可不会这么想,在这里开学堂,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呵呵!你不知!大汉帝国是强制要求所有六岁以上的孩童必须得参加,进入学堂学习。”乃人图不以为意的摇摇头,淡淡的开口道。
“还有你可知道大汉帝国规定,凡是学堂之地,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一旦进入年纪前百就有贡献值拿!呵呵!只要我小孩这次小考再度拿上一个前五十,我的头衔就得改变了,成为一名高贵的贵族。”乃人图的话语越说越激动。
不过尽管如今很担心,不过对于儿子进前百并没有其他什么担心,那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毕竟上一次儿子的一次小考,他儿子可是拿了第三十六名。
“什么?贡献值,头衔!”胡阿鲁一皱眉头,似乎想到了什么?脸上的表情,那个的精彩,变了又变,似乎完全没有固定。

第四百二十六章 教育下

的确游牧民族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是不可能让他们的子孙老老实实的坐在学堂里面,不要说读书是为他们好,谁会鸟谁又会在意。
对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他们,永远担心也只需要担心的那就是明天的生活该怎样过,牛羊是否已经繁殖,知识那并不需要。
游牧民族地区是停滞的世界,匈奴人,蒙古人时代相差一千年,他们的开化程度却没有发生过,一丝一毫的变化。
当然他们在于农耕民族的长期接触中会得到农耕民族的技术,但脱离了与农耕民族的接触他们立马又会退化到原始状态。
他不需要担心什么,也不必要去担心什么,他们只是文明的破坏者而不是缔造者,对于他们来说知识永远只是可有可无,还不如手中的弯刀管用。
所以让他们去学习,去按照刘宇所制定的路一步步走下去实在太难太难,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可是同化却必须进行。
没错就是同化,刘宇所实行的一切的政策就是为了尽快的同化游牧民族,让他们的子弟一样的却学习诗书礼仪,到时候也许不出二十年,恐怕这些人就会成为华夏的先锋去同化他们的族人。
可是这一步也不是这么好完成。毕竟你不可能就直接建立一所学校,然后就啥子都不做,这样的做的唯一结果就是根本就不会有人去上学。
君不见后世九年义务实行了多久,可是哪怕是刘宇穿越之前九年义务也没有彻底实现。那还是华夏,尽管那时候的华夏已经被野蛮化。
可是还是总比游牧民族的文明层度高。都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今如果真的这么干,刘宇相信恐怕一人都不会有这可不是开玩笑。
当然如今的华夏故地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要知道如今的华夏还没有朝向野蛮退化,尽管蒙元有这个打算可他没有这个能力。
哪怕是连侮辱华夏血脉的能力都没有,尽管制定了所谓的初夜权,可是华夏从而产生了摔第一胎,整个华夏虽然此时开始倒退。却还没有野蛮化。
而华夏故地的教育原本就是十分高的,刘宇根本不需要管太多。
太学、国子监到州、县学的官办教育体系,到宋徽宗朝,使在学人数达到了二十一万余员。
其次,为了吸引士大夫参与新王朝的政治建设,宋朝通过“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广泛吸收读书人参与宋朝政治,并且鼓励人们读书应举,从而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的热情,推动了宋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膨胀。
由于宋代“取士不问家世”,读书人只要耐得寒窗苦,就有可能在机会比较均等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宋朝君主为了恩归于己,将殿试制度化,使所有考中科举的进士都成为“天子门生”,并且在官员升迁时优待科举出身者,形成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局面。
这种广泛开科取士和优待科举出身者的政策,巨大地激发了宋朝人读书求学应举的热情,从而也推动了宋朝人对教育需求的膨胀。
宋朝统治者还积极鼓励人们读书。流传后世的所谓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此《劝学诗》虽然粗俗,并且赤裸裸地诱人以功利,却很明白地反映了宋代的一种观念,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而获得的。
宋真宗的这首诗后来演变成了民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这些劝学的名言竟然伴随着科举制度流传了上千年。科举鼓励了读书求学的社会风气,读书求学的社会需求又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
宋初沿旧制,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一度改名国子学。仁宗时设太学,神宗时开始实行三舍法。北宋末,太学生达3800人。又设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国子监为朝廷教育管理机关。
地方教育有州县学和书院、私学。由于印刷术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
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不少地区利用农闲举办冬学。教农家子弟识字。福州一地解试,哲宗时每次参加者达3000人,孝宗时增至2万人;南宋时建宁府(今建瓯)每次参加解试者达1万余人,连只有三县的兴化军(今莆田)也达6000人。
宋初著名的四大书院,即白鹿洞(今江西庐山)、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应天(今河南商丘)、嵩阳(今河南登封)或石鼓(今湖南衡阳石鼓山)书院。
北宋中期以后。书院逐渐衰落。南宋时,州县学衰落。而新儒学‘宋学’的理学派受佛教寺院宣传教义的影响,书院成为理学派宣扬理学的场所,书院大兴。
其中最著名的是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兴复白鹿洞书院,次年竣工,并聘主讲,亲订规约,即著名的《白鹿洞规》,还常亲去授课,质疑问难。
乾道元年(1165),潭州知州刘珙修复岳麓书院,理学家张栻主持教务,成为理学湖湘学派的基地。绍熙五年(1194),朱熹扩建岳麓书院,学生达千余人。
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作为研讨、传布理学的中心。其建置、规约,乃至讲授、辩难等方式,无不受禅宗寺院的影响。各派理学家的书院相继而起,如理学心学派陆九渊的象山书院、理学婺学派吕祖谦的丽泽书院,等等。南宋先后兴建的书院总数达300所以上,书院大多得到官方的支持。
书院与州县官学,成为南宋地方的主要教育机构,书院大多又是理学的传布中心,理学因而益盛。
华夏故地经过宋朝达到空前发展,刘宇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把知识转化而已并不需要做其他什么,比如启蒙教育一些最为初级的东西。
可是草原就不同,他们作为整个世界的停滞地区,别说知识,连识字率都没有,大汉帝国需要做的更是一大推,最起码的就是启蒙教育。
可是整个草原对待知识那是抵制的,明确的说他们是不会做对于自己无意,简单点说就是对自己生存目前看来没一点帮助的事情。
这就犯难了,教育必须要进行,不然依旧是野蛮的草原那可不仅是拖慢华夏整个大汉帝国进步的绊脚石,也会是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华夏千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代表,征服哪怕是消灭了又如何,根本就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同化让他们变成自己人那才是最安全保险的。
没办法只能集思广益,大汉帝国群臣加上皇帝陛下整整研究了一个月终于制定了一个计划,那就是“草原二十年计划”亦或者可以说称之“二十年草原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一个长期计划,大汉帝国是准备在二十年的时间,逐渐完善,一步步的渗透,刘宇也并没有和以前一样急于求成。
其中前期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先让游牧民族孩童进入学堂,各种鼓励措施当然此时就是相应而出了。

第四百二十七章 三代之治

大汉和过去中原王朝对北方的政策截然不同,臣子们都是老于政治的聪明人,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大汉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牧民的生活越来越接近南方的汉人,大汉的胜利,不在战场上,而在牧民的毡房里,这样的胜利,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这样的政策持续下去,也许华夏文明和马背民族的战争,真的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
秦长城以北的地区,不能种植粮食,只能游牧放羊。养牛,所以无论中原王朝用什么办法,羁縻、内迁还是军事打击,汉人无法到这条线的北方种植粮食,就只能把这片广大的区域。
这么广阔的土地,让给游牧民族。而这些马背民族,一旦强大,或者北方的气候变得寒冷,就会被迫或者主动的杀向南方,用强弓铁骑从华夏民族手中抢夺财富。即使击溃了匈奴,草原上立刻崛起鲜卑、突厥,击溃了突厥,又有契丹、西夏……北方草原上的马背民族,总会一个接一个的崛起,不断给富庶的中原带来战乱。
刘宇的声音缓缓的回响在整个大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讲述一个个原本已经发生现在正在发生,将来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大汉帝国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历朝历代,不在于和汉唐一样是遥控指挥,毕竟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那没啥用,草原一旦有变根本就反应不了。
而是把华夏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北方草原上传播。当每一个牧民都知道,能用羊毛、活牛羊、马匹、白碱面和其他矿产。从大汉商人手里换取粮食、煤炭、铁器、服装,到那时候游牧民族再也不可能有能力对华夏出兵。
……
华夏王朝数千年来治乱兴替,要么如宋、明、西晋亡于异族入侵,要么如秦、汉、晚唐亡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并州连县,贫无立锥之地”。便是后一种情况的写照。
儒家经典中,所谓尧舜禹汤盛世,离燧人、有巢、神农。并不遥远,用火、建房、农耕都是刚刚起步,文天祥多曾见过商周钟鼎铜器,知道那时候钢铁尚未普及,技术与后世比自然远远不及;若论疆域辽阔。则夏商之世有东夷西羌北狄南蛮尚未臣服,荆湘自楚子入周、吴越自泰伯开辟,都要在周朝时候了,若和西汉、大唐比幅员广阔,那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要论君王贤明,汉文景、隋文帝、唐太宗。乃至前朝宋仁宗,未必赶不上商汤、周武。
当然不可没商汤,周武,个人能力不说单论功绩根本就不可能比得过秦皇汉武,可是如今三代却称之为盛世。如今哪怕是文景,贞观也只能称之治世。
如果单论成就。夏商周也未必比秦汉隋唐牛逼,可是三代却是终究是高高在上的盛世,而其他的王朝再如何也只会是陪衬。
不过当然三代称之为盛世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也许很多人想不明白,可是从后世来的刘宇却隐约猜到点,那就是疆域,领土生存空间。
是的,夏朝几乎局限在河南一隅之地,商朝的疆界便伸展到了齐鲁、河北,周朝则进一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江南两浙,这种扩张的速度和幅度,远胜后来任何一个朝代。
扩张的速度可以说是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哪怕是汉唐整个华夏的巅峰时代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据历史记载:从夏后启到夏后杼的半个世纪中,夏王朝一直与东夷进行不断的搏斗,战场遍及鲁北,豫东,豫北,冀南。从山东到河南再到河北,到处都是零星的战场。后杼之后,焦点移至泰山东南,武装冲突不时发生。捱到夏末,精疲力尽的双方都不得不考虑改善关系了。
在帝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东夷开始展现出宾服友好的姿态。然而,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暴君夏桀王在鸣条战败后窜于南巢,夏人也跟着逃难于淮河,太湖,杭州等地,他们逐渐的被当地的夷人或百越所同化。
在中国人看来,华夏或汉圌族被它族通化的事例是不可想像的。
不久,商朝建立,华夏人仍与东夷打起了乱仗,却始终没有彻底的征服战争。在后世的卜辞中发现了这样的话:“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还有这样的:“纣克东夷而殒其身”。显然,商朝时期华夏人与东夷依旧经常兵戎相见,而且,纣王这个野蛮的暴君就是因讨圌伐东夷,损耗国库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牧野圌战后,商朝覆灭,纣王自圌焚。宽宏大量的武王为纣王的亲子武庚保留了祖先的土地,让他依旧居于朝歌。
然而,武王却忧心忡忡,自夜不寐。商人的祖先,原本是从东夷分化出来而后加入华夏的,因此,东夷与商朝王室的关系毕竟有密切的一面。
为了杜绝谋反事件的发生,武王将监视武庚的任务委托给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史称“三监”。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三个手足同胞竟在日后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叛乱。
公完成了对东夷诸国的平定,这一战历时三年,斩首无数。《逸周书。作雒》篇有言:“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篇记载:周公“灭国五十”。
《逸周书。世俘》则说:周公共灭了国九十九国,使六百五十二个国家相继归顺。这一战,使中原男儿汇成一道铁流,铸就了华夏民圌族空前的胜利。这一胜,杀尽了东夷1000年来拒不臣服的威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东部少战事的局面。
后世记载:‘东方诸夷没有成立强大国家,陆续被齐,鲁,楚吞灭。‘应该说,这是周公东征带来的长远影响。
华夏的版图到秦朝基本定型,岭南、辽东、安南都是那个时候纳入华夏的版图,汉唐虽开西域万里,黄沙漫漫却不适合农耕,仅仅作为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无论霍去病封狼居胥,还是李靖北逐突厥,寒冷的漠北草原,更是远离传统农耕区,沐浴不到华夏的文明之光……”
北抵长城一线,南到珠江三角洲,西到关中、巴蜀,东到钱塘江口,就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核心区,炎黄子孙们的农业生产,差不多也就是在这片区域上进行。
汉代尽管得到的空前的扩张,可是那并没有什么用,得到的土地不是漠北不适合华夏居住之地就是西域完全无法生存之地。
整个两汉时期的领土控制之地恐怕不亚于后世的苏联,可那又如何,一点用都没有,那只是控制并不代表占有两者拥有的本质的区别。
那些地方华夏人根本去不了,只有汉朝一崩溃,那些地方原来怎么样还得怎么样,不可能成为华夏故地。
华夏的扩张就此可以说陷入完全的停止状态,如果是近代那并没有什么,可是古代那就不同了,停止扩张那也代表着停步不前。
封建时代的农业为主,一旦停止了扩张那代表着原本的华夏已经拥有了一个巅峰,一个界限,永远不可能超越的界限。
一旦达到了这个界限,等待的就不是突破而是毁灭,一切都从头开始,这也是华夏文明完全陷入死循环的根本原因。

第四百二十八章 华夏的死循环

汉唐时代两朝的扩张的确很大,除了一个不能称之为华夏的蒙元根本就无法和他们比,全盛时期的汉朝领土拥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还只算汉朝直接控制的领土,并没有遥控指挥的,如果加上间接控制的,恐怕三千万平方公里都不止,甚至可能更多。
毕竟在汉朝哪怕是东非的土著也得听汉朝的,当然如果说遥控指挥,唐朝更加牛逼,尼玛似乎已经快搞到欧洲去了,当然如果不是高仙芝那个蠢货,当时打到欧洲去也未必不可能。
当然那是遥控指挥,并不是真实的领土,真实控制的领土其实华夏在秦朝就已经基本定型了,这也导致了华夏发展陷入了停滞。
朝的中心地区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当时夏的势力延伸到黄河南北,甚至长江流域。
夏王朝建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的东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县西北部)等地。国君居住过的地方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当时夏朝的势力曾经到达长江、淮河之间。虽然夏在黄河流域有了比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
商朝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据《尚书。商书》记载,“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八迁的地点,历来说法不一。
大体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出今河南省北、中部和河北省西南部范围。近年有人认为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可能是汤都西亳。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