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明-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也是那些大臣命歹,偏偏遇上了万历皇帝这么一个独断专行的天子,朝鲜的事,就被他一句话定下了调子,皇帝不想打了,大臣们就算是再怎么折腾也每个屁用。
第六十一章 升官了
李如楠跟着李如松在平壤这边驻扎了两个月的时间,期间双方也发生了几次小规模的战争,不过都影响不了大局,互有生死,而后各自退兵,倒也相安无事。
不过在平壤的时间越长,李如楠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最让他担心的就是军中的派系之争,辽东军马自然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出自李成梁一脉,自然同气连枝,可是南北之争,就避免不了了。
李如松大军攻打平壤之时,南北两军之间,就因为军功有了龌龊,当时南兵先登城墙,可是北兵多斩首级,而李如松上报朝廷的时候多表北兵斩首之功,而少论南兵先登之功,造成南兵将领与北兵将领之间的隔阂。
碧蹄馆一战后,南军将领吴惟忠对于北兵将领又多有嘲讽之语,认为北兵作战不利,如果单用南兵早就收复汉城。
两军之间,时常有斗殴之类的事情发生,可李如松和吴惟忠两人不但不加以制止,还恣意纵容,致使两军的矛盾越来越大。
此外明军和朝军之争更是严重,两国争议不外乎是在粮饷与兵力,朝鲜复国心切,一再催促明军进兵,明军将领多半言明粮食欠缺,天候不佳,进兵有所疑虑。
此外明军也碰到逃兵问题,尤其以辽东兵最为严重,而南兵因为家乡遥远,反而不会脱逃,为了填补空缺,李如松多次向朝鲜要求填补缺额。
此外,明军将领也多次反映朝鲜提供的敌情不明,无法知道要用多少兵力才可以消灭入侵的日军。
李如松因为受了李如楠的影响,更是完全不相信朝鲜的官员,认为他们很容易泄漏军机,往往军情只要移咨朝鲜官员,他们一回去就会转告亲友,因此明、朝官员多所隔阂。
这些乱七八糟的糊涂账,让李如楠也是头疼不已,最后干脆不去理会,只是闷在自家军中训练士卒。
直到朝廷派遣了钦差到来,结果一颁布圣旨,更是让军中多有不满,李如楠立下的功劳最大,却只得一个参将的职位,李如松虽说在碧蹄馆败了一阵,可是收复平壤却是大功一件,却也只被加了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衔,反倒是吴惟忠被授了总兵职司。
“大哥,万岁爷这般封赏也太不把咱李家人当回事儿了,老九在东边收复了咸镜道,斩首无数,却只得参将,那吴惟忠有什么功劳,却升了总兵,再进一步,可就和大哥平起平坐了,到时候这朝鲜的事,还能是咱们李家人说了算吗?打下了半个朝鲜,到头来反倒是给别人做了嫁衣,小弟是咽不下这口气!”
李如松的帅府之内,李如梅正在跟李如松发着牢骚,现下这里,都是李家的人,除了李家哥四个外,再就是李家的家丁亲兵了,所以李如梅说起话来也是毫不顾忌,有什么就说什么,直来直去。
李如松此刻也是黑着一张脸,很显然对万历皇帝的封赏,他也是不满意的,不说别的,就李如楠在咸镜道立下的功劳,就算是得个总兵都不在话下,如今却只是个参将,这让他如何不气。
李如柏见李如松不说话,道:“五弟,别胡说八道,你都多大的人了,怎么就不动动脑子,以后这样的废话少说,小心隔墙有耳,被人听了去,传扬到万岁爷那边,害了咱们李家!”
李如松也道:“二弟说的不错,老五,你也消停了吧!”
李如梅怒气不息,气哼哼道:“大哥!你好歹想个主意啊!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那姓吴的得意!要是按我的意思,就应该立刻南下,夺了汉城,看朝廷里还有人敢说三道四不成!”
南下!
如果是在两个月之前,李如楠肯定会赞同,但是现在的情况却不一样了,天气已经入冬了,朝鲜的天气多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下雨,一旦大雪封山,辽东骑兵的机动能力顿去,到时候就成了摆设,而汉城倭寇屯着重兵,想要攻城,必须要用火炮,火炮又全都掌握在南军的手里,就现在两军那龌龊,南军会乖乖听命吗?到时候就算能攻下汉城,功劳也全都是人家的。
李如楠现在也是气大了,昨日那钦差来过之后,就有一个南军的将领对着他指手画脚,还说什么他是虚报战功,将李如楠气的一顿老拳,差点打死了人。
要是系统给奖励的时候,能给上几门平虏炮,哪里还用的着这么麻烦,说起来李如楠还真佩服做那个MOD的人,居然给大明势力还安上了平虏炮这种划时代的神兵利器。
要是李如楠手里能有个几门,一通炮火覆盖,都能把汉城夷为平地,可现在的问题是,他根本就没有,该想个什么办法,扭转李家在万历皇帝心里的印象,李如楠也泛起了思量。
虽说李如楠的家族门第观念没有这个时代的人那么强烈,但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现在的李如楠还离不开这棵大树。
李如柏气道:“南下?怎么南下!?咱们现下这军粮消耗越来越大,要是没有老九带来的粮食,咱们这些人都要喝西北风了,还有战马死的也是不少,若是我来看,咱们却是不易再动大兵。打下一个平壤,咱们李家儿郎死了多少,结果功劳全都是那些南蛮子的,咱们可不能再这么傻下去了,按说咱们就应该回军的,这朝鲜,现下就是个泥潭,咱们辽东兵马再待下去,可就真陷在这里了。”
“撤兵!没有万岁爷的圣旨,这兵怎么撤!?”李如松皱眉道,“二弟!以后这样的话,你也少说!老九!你脑子活泛,你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咱们李家再赢上一场!”
李如楠见李如松直接点名了,沉吟了一阵道:“大哥!如今的情况确实对咱们不利,但是还是有一个机会的。”
众人一听都来了兴致,通过这段时间的精彩表现,李如楠在李家的分量也是越来越重,听到他说有办法,众人岂能不高兴。
李如楠接着道:“大哥,你想啊,咱们现在都粮食匮乏,那些在南边的倭寇可是比咱们的人多的多了,他们难道就不吃饭了。按说他们粮食给养比咱们更困难。只要派一小股人马,把他们的粮草一把火给烧了,那他们就没有本钱了。到那时候,他们尽管兵多,也不敢北上!”
李如楠说这话也不是无的放矢,这些天他也没闲着,早就开始打上了倭寇粮草的主意,倭寇渡海远来,粮草这一项可是一定要解决的,不然,十几万大军,那可就是自陷死地的。
倭寇虽然很善于以战养战,朝鲜人各处城池中的粮草,都是被他们善加利用,也怪朝鲜人实在是太窝囊,不但不抵抗就跑了,而且连各处城池中的粮草也留给了倭寇,倒是省去了倭寇运粮的麻烦。
倭寇能在汉城坚持这么长时间,手里肯定是有大把的粮食消耗,这些天李如楠就派出了将军卫队,四处探查,总算是找到了倭寇的屯粮重地,就在汉城以西的龙山之上,只要把龙山上的粮食给烧了,倭寇也没办法再守在汉城了,到时候他们只能南返去釜山,等着从国内调粮,这仗也就胜了大半了。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烧了倭寇的粮草,看那些倭寇还能蹦跶,到时候咱们只要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撵,说不准还真能把他们赶下海去。”
李如梅当先兴奋了起来,拱手道:“大哥!小弟愿带人去烧了倭寇的粮草!”
李如松琢磨了一阵子,也觉着这是个好办法,于是便与众将商议起这偷袭倭寇粮仓的事情来。
李如楠见李如松的模样,知道这差事落不到他的头上,这次出来,他立下的战功也不小了,反倒是李如柏和李如梅,除了阵前斩将之外,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劳,这任务多半会落在李如梅,或者李如柏的身上。
李如楠也不藏私,当下就把探查来的倭寇屯粮重地说了,接着又道:“要想偷袭成功,咱们还要再做一场戏,调动倭寇的兵力,把他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样偷袭才更有把握!”
李如松点头,心情大好之下,也变得意气风发,起身站在那张地图前道:“汉城西北方有座幸州山城,乃是汉城的门户,倭寇在这里屯着重兵,我意出兵攻打此城,倭寇必然会大举救援,等到倭寇大部被吸引过来之后,五弟!”
李如梅连忙起身,兴冲冲的一拱手,道:“小弟在!”
李如松道:“我给你三千人马,务必将倭寇在龙山的存粮尽皆焚毁。”
李如楠也道:“五哥!小弟的亲兵十分精锐,五哥也一并带去,也好有个照应!”
李如梅自然没有什么不答应的,连忙应下。
可是还没等李如松把计划付诸实施,朝廷的使臣又到了,这次一起来的还有那个沈惟敬,他们还带来了万历皇帝的最新指示,要和倭寇议和。
第六十二章 猴子的野望
日本名护屋的天守阁中,一间装饰奢华的大殿,之前织田信长筑安土城,曾建造过一座黄金茶室,这里也不差了。
一个瘦小干枯的老人正坐在正位上,他的头发稀疏花白,可见年纪已经不小了,面色看上去有些苍白,但眼神却是十分的凌厉,此时他手中拿着一封战报,随着他的目光,跪在下首位的几个人都是后背出了冷汗。
“加藤清正战死了,锅岛直茂也战死了,大友义统、立花宗茂都死了,平壤失陷,朝鲜北四道已经不属于我大日本了!”
这个猴子样的老头正是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的太阁大人,日本的真正掌权者,他的语气虽然平静,但是听上去还是让人不寒而栗,下首的众人闻言纷纷跪伏在地上,额头抵着地板,都不敢抬头看一眼。
“又左!看起来你是对的!”丰臣秀吉怪笑着,眼神更加凌厉,直射人心,“当初你就反对出兵朝鲜的!”
左手第一位的正是前田利家,号称枪之又左,甲贺百万石的强力大名,同时也是丰臣秀吉的好友,两人的交情,从效力织田家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不过当时丰臣秀吉不过是个给织田信长暖草屑的小人物,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天下人了。
以往前田利家还能在丰臣秀吉面前肆无忌惮的说笑,但是现在很显然已经不行了,丰臣秀吉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暴戾。
“太阁大人!朝鲜的局势还没有糜烂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宇喜多殿下和小早川殿下他们已经稳住了局面,朝鲜南四道还在我军的手中,这场战争我们还没有失败!”前田利家很聪明的没有炫耀他的先见之明,这个时候丰臣秀吉已经因为那个不切实际的大东。亚帝国的梦想疯狂了,他们这些人也只能跟着一起疯狂下去了。
丰臣秀吉的脸色阴沉,咬牙切齿道:“加藤那个蠢货,还有小西行长,他们都是蠢货,居然被明国人轻易的击败了,小西行长和黑田长政现在在什么地方,他们丢了平壤,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无能付出代价!”
前田利家连忙劝道:“太阁大人息怒,平壤之败,却非小西行长的过失,根据情报明国的兵马具是雄壮,我军往往要付出两三倍的军势方能抵御住对方,现下明国兵马在碧蹄馆一代已经被我等挫败,无力南下,以后这朝鲜的局势肯定会向有利于我们一方发展。”
“又左!以前你的脾气不是这样的,要是在以前,你肯定会指着我的鼻子大骂,骂我害得数万将士惨死,现在连你也变了,算了!你也不要骗我了,若是咱们占优,为何不继续进攻,那些家伙全都沉浸在统一日本的喜悦之中,不思进取了,看来真是需要我渡海亲征才能挽回败局了。”
“太阁大人万万不可,您是日本的主心骨,日本没有您坐镇的话,非乱了不可,您万万不可将自己置身险境,恳请大人收回成命。”
说这话的是跪在右手便第一位的武士,这家伙年岁也不小了,生的肥肥胖胖的,脖子很短,跪在那里活像一只大乌龟,模样十分恭顺,语气更是诚恳,这人就是现下丰臣家的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看了德川家康一下,冷笑了一声,道:“还是竹千代忠心啊!德川殿下!您劝我不要渡海远征,确实是为我好,那么该怎么挽救朝鲜的颓势呢!?”
德川家康却不再说话,只是深深的跪着,极力表现着自己的恭顺,其实心里早就骂开了:“你自己不自量力,要挑战大明,现在被人揍了一顿,却又来问我,难道还想让我带着德川家的武士过去拼命吗?歇菜吧您呢!我可不去蹚那个浑水,老老实实趴在关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装乌龟停好的!”
前田利家见有些冷场,忙道:“太阁大人!德川殿下说的对,您不能亲征,这些事情,小早川殿下或是毛利殿下都是能应承下的,有他们辅佐,相信宇喜多殿下应该能够对付的了明国兵马,不过~~~~~~~~”
丰臣秀吉道:“不过什么?又左!把你的话说完!”
前田利家低着头,衣衫都被汗水湿透了,犹犹豫豫的说道:“太阁大人!我想我们现在应该考虑该怎么结束这场战争了!”
“不!”丰臣秀吉一听,就好像个被踩了尾巴的野猴子一样,猛地跳了起来,声嘶力竭的喊道,“我决不!决不向明人低头,之前他们已经拒绝了我和谈的诚意,现在他们必须为他们的自大付出代价!付出代价!我要增兵,继续向朝鲜增兵,我一定要战胜那个不可一世的明国!”
丰臣秀吉说完猛地一阵咳嗽,跌倒在地上,看他现在的模样像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可越是这样,他的野心就越大,他要成功,他要获得无上的成功。
其实如今他的成就,已经算得上是成功了,当初那个小战国,多少的英雄豪杰,武田信玄,上杉谦信,北条氏康,织田信长都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可是他成功了。
一个平民子弟,一个被人看不起,连姓氏都没有的贱民,一步一步凭借着他的努力,走上了天下人的位子,有谁能说他不是成功的。
可是伴随着成功巨大喜悦而来是更大的野心,他不满足只是成为一个小小日本的主宰,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大明帝国。
从他登上太阁宝座的那一天开始,他就还是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到北京去,坐上象征着天下主宰的龙椅,真正建立一个大大的帝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
最开始进军朝鲜的时候一切都非常顺利,他们甚至在平壤击败了来援的明军,一切都顺利的让人以为,丰臣秀吉那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真的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很快大明被激怒了,然后就是一顿胖揍,到现在不但朝鲜北四道不保,南四道也在明军的威胁之下,更是折损了数万兵马。
所有人都发现,尽管他们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大业,但是和大海对面那个庞大的帝国相比,他们的实力还是不够看。
而那些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会儿则是暗自庆幸,比如德川家康,他就在庆幸当初在关东自导自演了一番武田家余孽的叛乱,躲过了这次出兵。
丰臣秀吉发泄完,一双硕大的眼睛都变得赤红,让他失望的是,下首的那些人除了一个个恭顺的趴在地上,没有一个回话的,很显然他们都不赞成自己的决定。
就在丰臣秀吉准备点将的时候,突然一个小姓跑了进来,跪倒在了他的面前:“太阁大人!朝鲜最新军报!”
丰臣秀吉挣扎着站起来,一把夺过,看完之后,就好像被人抽去了骨头一样,瘫倒在了地上。
前田利家连忙趴着过去,将那军报拿起来看过之后也是大惊失色,道:“太阁大人!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
前田利家非常清楚,这次派去的兵马除了丰臣秀吉的嫡系,就是和他相善的大名,一旦这些人都被扔在朝鲜,丰臣秀吉这个太阁的位子也就做到头了,不用别人,在场的一些大名就能把丰田家给拆了。
丰臣秀吉强忍着满心的愤怒,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好好的分析了一番,到最后也只是艰难的说了一句:“传令给小西行长,让他和明国人接触,和谈!”
最后那两个字吐出来,对丰臣秀吉而言是何等的艰难,但是此刻他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原来就在半个月前,明军突然偷袭了龙山,日军在朝鲜的军粮被焚毁一空。
那一日李如松正打算要下达行动命令,朝廷的钦差又来了,还带来了万历皇帝的旨意,大明打算要和倭寇和谈了。
李如楠的计划这下彻底没有实施的必要了,李如松也准备放弃,但是最终还是被李如楠给说服了,在和谈之前,再胜一场,让倭寇彻底失去谈判的筹码,对大明十分有利,就算是事后有人追究起来,万历皇帝也不会怎样,最多就是心里不痛快。
李如松想想也是,便不顾沈惟敬那厮的阻止,下令出兵,他亲率一军,猛攻幸州山城,宇喜多秀家闻报自然不敢怠慢,调动了几乎全部兵马,前去御敌,结果被李如梅偷袭了龙山,数百万担的粮食被焚毁一空。
等到宇喜多秀家回军去救的时候,粮食早就烧成了黑灰,丢了龙山,日军顿时闹起了粮荒。没了粮食吃,士卒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各个统军的大名也是没有办法,只得让麾下的士卒带着人马在这汉城四周开始了搜刮,可是朝鲜人早在他们刚刚打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跑了大半了,之前又被加藤清正搜刮过了,那里还有粮食,即便是有一些,但对于七八万人也是杯水车薪。
于是,领兵的大名们首先就坐不住了,带出来的这些人可都是他们的家底,要是拼光了,回去之后怎么办?
说起来丰臣秀吉对日本的统一也不十分彻底,各地的实力派比比皆是,对丰臣秀吉也只是顺服,手里的权利却并没有交出去,平日里各个临近大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时常有龌龊事发生,他们自然不愿意将家底都交代在朝鲜。
于是乎,所有大名都不用事先传统,一致要求回撤到釜山那边,好歹那边还有粮食从海上运来。
宇喜多秀家把石田三成,长束正家,増田长胜找来商议了一番,也都觉得汉城不能久守了,再守下去的话,等不到援兵过来,人都要饿死了,没办法只能撤退。
日军临走时又放了一把大火,而后就将汉城丢给了李如松,等李如松领着兵马进驻汉城的时候,看到的一切仿佛是在地狱里一般,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在冒着烟火,朝鲜李氏王朝的宗庙和王宫什么的,早就烧毁了,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
跟着李如松大兵南下的朝鲜大臣一看到这般景象,坐在地上就哭开了,这些朝鲜人仿佛别的本事没有,只只会哭,哭起来就是没完没了。他们不单是在自家祖庙和王宫遗址上哭,还跑到李如松那里哭,一再央求李如松他们继续带着天兵南下,替他们把倭寇赶下海。
可是此时的李如松已经生了倦意,这朝鲜的局面,现下可不是他说了算了,朝廷已经派来了和谈大臣,他如果再进兵的话,就算当真能把倭寇全都赶下海去,又能怎么样,一个不受控制的将军,肯定不是皇帝喜欢的,就算他的战功再大,到头来也只有一死,朱家人杀起功臣的时候,可是从来都不手软的,因此不管那些朝鲜大臣如何哭诉,他也是不理睬。
很快大明要和倭寇和谈的消息就传开了,那些朝鲜大臣更是被爆了菊花一样,根本就坐不住了,一个个串联起来,先是找李如松,李如松不理睬,他们就跑去辽东找宋应昌,最后还要跑去北京向万历皇帝哭诉,却不知道这个和谈的主意,就是万历皇帝自己想出来的。
万历皇帝倒不是真的想结束战争,只是他打不起了,打仗那是要花钱的,大军一旦开拨,那就要一笔开拔费用,到了战场,还要有各项用度,若是打胜了,朝廷还要犒赏,最起码,下边军兵送上来的首级是要挨个算钱的,这可是不能搪塞的,这个要是拖欠了的话,以后谁还会为朝廷卖命。
之前李如楠在咸镜道倭寇加朝鲜叛军一共看了四五万人,这是多大一笔钱,万历皇帝虽然喜欢胜利,可是钱也不是这么个花法,要是在这么下去,让李如楠依样再来几次的话,大明的国库可都要空了,国库里跑了老鼠,皇帝的位子还坐的牢吗?
这会儿那位沈惟敬大人已经派人跑到釜山去和日军接触了。
第六十三章 国库
万历皇帝确实不想再打下去了,打仗需要的是钱,之前宁夏一役,国库就花出去了大把的银子,战后的赏赐,万历皇帝又满心肉疼的从皇室内帑里贴补了一部分。
明代的皇帝,对金钱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崇祯末年,李自成围攻北京,朝臣请崇祯皇帝发内帑,赏赐士卒,眼看着都要江山沦丧,社稷倾颓了,崇祯皇帝都舍不得,反倒是便宜了李自成,白白得了几百万两白银,典型的舍命不舍财。
万历皇帝这个做爷爷的自然也是如此,钱在他看来,比什么都重要,虽说心心念念的想着要做个千古一帝,可要是钱都花没了,这个千古一帝做起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大人,卑职已经算出来了,从万岁爷下旨援朝抗倭,到随后调集西北兵,南军入朝,再加上这林林总总的赏赐,一共花费银两如下,您自己看看吧,都在这呢。”户部左侍郎萧砷将一份账簿递了过去,脸上带着难掩的苦色。
户部尚书杨俊民皱着眉头看了一下这抗倭援朝所花费的银钱,脸色不由得难看起来,实在是太多了,多的超出了他的想象,那些主战的大臣,一个个都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只顾着嚷嚷要给倭寇点儿颜色看看,却难为了他这个大管家,杨俊民所掌的户部就是大明朝的钱袋子,眼看着钱袋子越来越瘪,他岂能不着急。
“哎,真是想不到,这才仅仅大半年不到,就花费如此之多。张居正耗费十年的心血,力主改革才弄出了这么点儿银钱,这下倒是好了,先是宁夏,接着又是朝鲜,这才多长时间就花出去了这么多银钱,看来还真是应了那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不可善动啊!”
萧砷道:“这有什么办法?之前宋应昌送过来的军报,还要再花出去一大笔赏银,到时候国库可就真的要饿死老鼠了!”
杨俊民也跟着叫苦:“那些个武夫一个个只知道喊打喊杀的,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打仗打的是什么,还不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没有银子拿什么打仗,最可气的就是那个宋应昌,还挑动万岁爷要大举用兵,这兵岂是那么好派的!”
萧砷皱眉道:“大人,朝廷那边不是也吹出风来了吗?万岁爷怕是也不想再动刀兵了,说是又要派那个沈惟敬过去游说倭寇,之前是因为倭寇不守信用,才引得万岁爷动怒,降下了大兵,如今万岁爷都不想打了,虽说让倭寇欺负到咱大明属国的地界,这天朝的面子有些下不来,不过要是能游说了倭寇,让其退兵,这样却是最省事了。一则朝廷不用再花费钱粮,另一则那肖太亨也省得太得意了,岂不是两全其美。”
杨俊民的脸色好看了一些,道:“要是能罢兵休战自然最好,可怕就怕万岁爷那边,你也不是不知道万岁爷的性子一会儿一变,谁也拿不准,昨天说打,今天说不打,誰知道到了后天到底打不打啊!”
萧砷想了想,道:“大人!您不如将这账本呈给万岁爷御览,就说国库没钱,如今这天灾人祸的,到处都用钱,辽河大水,贵州地震,朝鲜又要用兵,就算是咱大明朝的国库如今也是空空如也了,再让万岁爷发内帑,到时候万岁爷就是不情愿,也没了办法!”
“你说的倒是不错,不过还是要看看其他人是什么态度的,若是老夫自己去提出,怕是不妥的。”杨俊民捻着胡子,若有所思的说道。
打仗花的钱自然是户部来出,可是户部可不光是为了打仗而存在的,朝中各位臣工每月的饷银可都是要从这户部出的,天下各处受了灾害,也是要户部出银子,修补河防什么的,也是要户部出银子,还有那几十万皇亲国戚,都要户部养着,每个月花出去的银钱都像流水一样。
在大明朝廷之中,最难做的便是这户部尚书了。至于原因吗,很简单,各处都来向你伸手,问你要银子,要是拿不出钱,那可就是麻烦上身了,说好听了是不配合,说不好听了就是办事不利,万历朝二十年,换的最勤的就是户部尚书,之前张居正理政还好说,总归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有本事搞钱,户部尚书只要捂紧了钱袋子,会花钱也就是了,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这个户部尚书也更难做了。
之前万历皇帝虽然性格十足,可到底天下无大事,国库倒还算是充盈,可是仅仅这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朝廷又是打宁夏,又是东征朝鲜的,户部那点儿银子,也是下的快。
户部尚书自然是要找这兵部尚书抱怨的,身为兵部尚书,肖太亨本人也是知道这一情况的,朝廷若是没了银子,依着现下这位万岁爷的脾气,怕是要想法子弄银子了。按照大明的传统来看,这要是规矩的征税的话,那便弄不出几个钱。因为大明打从太祖皇帝开始就实行了官绅不纳粮的规矩,纳粮的就是那些没有官身的百姓。这个规矩在大明刚开国的时候倒是促进了有钱人去读书,可是时日一长,读书人越来越多,不纳粮的便也越来越多,而且还都是江南两淮地方的,天可怜见,整个大明朝最富庶的就是那里,可每年上缴国库的银钱,属江淮一代最少,没办法官绅把土地都占得差不多了,再加上那些个小民也确实奸猾,为了不纳粮,干脆就把自家的土地都算在有官身的人的身下,那便也不用纳粮。
这样一来,大明朝廷的运转经费,最后都落在了那些没有官身的却小有土地的人的身上。一两百年下来,那些有土地的,有官身的通过不断的土地兼并,自然是让自家的土地越来越大,而那些原来小有田产的,在这种规矩下,若是家里出不了读书人,那便要家道中落。
穷人越来越多,而且还要靠着微薄的收入来供奉国家,而那些有钱人,占有最多土地的那些人,反倒成了这个国家的蛀虫,他们只从这个国家索取,而从来不为这个国家负责。
读书人越来越多,渐渐的不光是有钱,而且也变得有权。有权之后他们自然是要维护他们现下的利益的,这就造成了大明朝任何一个皇帝上来后都要想法设法跟这些有钱有权的士大夫们斗,为的自然是利益了。
好容易出了个张居正,实施了那一条鞭法,官绅一体那两,算是缓解了这国库缺钱的窘境,可是这位张阁老也因为这件事得罪了不少士绅,等他一死,那便是人死政亡了,众人看到万历皇帝要整张居正了,便也跟着落井下石,谁叫这张阁老当初坏了他们的财路了呢。
要说起来,内阁诸臣外带那些有资格参与到这东征大事中的文臣武将们都是不反对这打仗的,原因自然是他们可以从中上下其手的,可是这总归要有个度,若是贪的多了,吃相太难看,被自己的对手知道或是拿捏住了把柄,那便不是好事了。
可是眼看着现下这般用度,杨俊民是害怕了,抛去他们贪墨的,剩下的发往东征前线,那可是没有多少了。所以这仗现下看来是不能再打了,若是再打,这边便会出漏子。
不单单是杨俊民担心,兵部尚书肖太亨更是担心,他往自己的口袋也没少装,还有五军都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