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杀明-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那马蹄声,锅岛直茂就知道围上来的都是清一色的骑兵,都是高头大马,比之他们曾经有名的武田家的赤备可是厉害多了。
当年也就织田信长依靠着火统犀利能对付的了武田家,便是称之为越后之龙的上彬谦信,也是拿武田信玄没有办法的,现下明国兵马竟然都是这样的骑兵,可想而知他们的战斗力该有多强了。
“敌袭,准备迎战!”
锅岛直茂立刻喊了起来,旁边紧跟着他的旗本武士自然是跟着他喊了起来,但明军这会儿已经冲进了他们的营地,根本就不给这些倭寇布置的机会。
原本就因为急行军,已经有好多人掉队了,其中拿着火铳的足轻掉队的更多,因为他们手里拿着的那火铳,可是要比太刀和长枪重多了。
等到仅有的火铳手簇拥在锅岛直茂的身前,排好队准备迎敌的时候,对面却是忽然飞过来一片箭雨,还乒乒乓乓的响起了火统发射的声音,这些刚刚站稳的火铳兵立马成了靶子,纷纷栽倒在地上。
锅岛直茂看到这一情况,他知道一切都晚了。
明国人是什么时候掌握了这么犀利的火器?
锅岛直茂满心的疑惑,只可惜没有人会回答他了。
上万的精锐骑兵,对付三千多一些的日军,而且还是有心算无心,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情况下,若是明军还打不赢,那就回家抱孩子算了。
日军虽然火器犀利,是对付骑兵的最好武器,可是这一路急行军,那些拿火铳的可是掉队最多的,而且在如此慌乱的前提下,他们要想排好射击队形,然后从容施射,那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即便有些已经快速的排好了队形,但是因为明军先声夺人的来了一顿箭雨,士气大降,纷纷躲避,队形自然也是散乱了。
发射完箭雨和弹丸,将倭寇杀得打乱,紧接着明军的骑兵就冲到了日军的近前。接下来便是屠戮,彻头彻尾的屠戮。
最让锅岛直茂忍受不了的是,明军冲击完了之后,后边竟然还跟着一些朝鲜人。这些朝鲜人自然是韩大石率领着的那些刚刚反正过来的朝鲜兵马了。
他们都急于立功,想要恕罪,现下又是打顺风仗,这些骑着马的朝鲜人自然是要能打的许多。
倭寇原本就饿得前心贴后背了,哪里还有力气打仗,就是平日里玩儿的很转的倭刀,竹枪,此时连抓都抓不牢,还怎么拼命。
片刻功夫,战场是便一片狼藉,锅岛直茂在明军最开始的冲阵过程中,就不知被谁把脑袋削掉了,当然,他那时候身上已经插满了弩箭,谁叫他臭显摆,非要标新立异,穿的花里胡哨的,和别人都不一样,这么明显的目标,就是吸引攻击都足够了。
战斗结束,明军赢得轻松快意,统计了一番,自己这边就折损了三五十人,大多都是不走运,被倭寇的火统直接命中了要害的。
查大受不放在心上,可是李如楠却心情有些沉重,战死的人当中,有五个是牦牛镇的,出生入死的打到现在,居然在小阴沟里翻了船。
来顺见李如楠面色不郁,忙劝道:“少爷!一将功成万骨枯,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还是别想那么多了。”
李如楠也知道来顺说得不错,不过他的心情却怎么都好不起来,不单单是因为那战死的五个军户,还因为一些别的事情。
李如楠总觉得自己好像忽略了一些事情,可怎么想,就是抓不住,心绪不宁的,好在这边的事情都已经料理干净了,东陆军的两万多倭寇被剿杀殆尽,这份功劳可是实打实的,接下来就该回军去和李如松汇合了。
在北青城修整了一天,让韩载锡征发了许多民夫,海汀仓的粮草,除了一部分留给了韩载锡之外,余下的尽数带走,怎么说大明也是帮着朝鲜人打仗,一点儿血都不出,那算什么道理。
对此韩载锡也不敢有任何异议,他现在的身家性命,荣华富贵都和李如楠栓在了一起,更何况李如楠走了,咸镜道这边,他就是土皇帝了,到时候什么得不来。
叮嘱了韩载锡肃清地方,倭寇虽然被清剿了,但总归还是有一部分钻进了山里,还有就是那些为虎作伥的朝鲜叛贼都是需要清理的,这个事情不能马虎。
既然李如楠已经把朝鲜的咸镜道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自家的势力范围之内,总归还是要太平一些的好。




第五十八章 血战碧蹄馆
李如楠一路到了平壤,就发现大军的气氛有些不对,一问之下,才知道明军居然在碧蹄馆被日军击败,到了这个时候李如楠才猛然想起,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这些日子,心绪不宁的原因。
碧蹄馆!
原来在李如楠东进的第三天上,平壤便被明军攻陷,城内的日军大部分战死,小西行长和黑田长政倒是命大,居然被他给逃了。
平壤大捷后,李如松也不免心骄气傲,再不拿日军当盘菜,便想着欲乘胜追击日军,扩大战果,先遣李如梅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领骑兵数百侦查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在碧蹄馆南方的砺石岭遇到日军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的侦察队数百名,一时之间,双方前锋交战互有伤亡,日方败退损失,李如梅也退往碧蹄馆。
李如松得报后正谋划再来一场大战,彻底消灭倭寇,可巧,有误事的朝鲜人来报,说日军已经弃汉城而逃,李如松信以为真,只带两千轻骑,以李如柏为先锋从开城疾驰追敌,直趋汉城驰来,准备上演一出轻衣匹马取汉城的奇剧。
孰料日军蜂须贺家政独自领三千军兵正在砺石岭埋伏,以部将森下钓云、十时但马、十时连久、内田统续、天野贞成率五百人为第一阵,摆旗示弱引诱李如柏来攻,十时连久投枪、拔刀奋战率队突击至北边的望客砚,但遭赶来的李如梅所部三千兵力的包围,被李如梅一箭射死。
不久蜂须贺家政率本队两千人从左方奇袭明军右翼,李如梅不敌,只得往碧蹄馆退军,此时蜂须贺家政率亲兵八百追击,部将池边永晟奋战战死,适时李如松援兵到来,双方激战两个时辰,日军小早川隆景亲率大部队到来。
此后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又率军四万赶到战场,李如松感日军势大,不可力敌,下令撤军,可是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
随后明军大队人马赶到,双方与碧蹄馆摆开阵势,刚开战明军先锋便击退了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但很快井上景贞又率三千兵力将明军先锋反包围,但是战况仍是明军占据着优势。
随后吉川广家率领三千人左方移动至观砚山上,先以部将立花成家率铁炮队射击后,全军突击明军右翼,部将小野成幸突击之时,被李如梅射杀,而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筑紫广门的突击,正面则是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如同被包围的态势,此时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各自持刀奋迅作战,李如松毕竟百战良将,倒还算镇定,指挥部下应战,可明军的骑兵却越杀越少,其中李有声为护卫李如松而遭到小早川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刺杀。
日军也有数名将领战死,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军势欲加包围,两军从午后交战三个时辰直至黄昏,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李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日军小早川隆景因明军援军的到来,知道无法取胜方始退军。
两军激战四五个时辰,明军伤亡两千五百人,日军死亡则超过八千人,日军的伤亡虽然更大,但是战场的情势却在朝着有利于日军的方向发展。李如松遭遇此番挫折,也无意进取,先退开城,后又退往平壤。
碧蹄馆明军不败而败,锐气大挫,对于这次战败,李如楠听说之后,也是心中叹息,眼看着明军在朝鲜的战事越来越顺利,却不曾想有些历史究竟没办法改变,李如松还是在碧蹄馆吃了大亏。
这也怪李如松也和辽镇其他兵马傲气过盛,所谓骄兵必败,便是如此了。他此前已经提醒过李如松了,日军在汉城周围屯着重兵,应当先稳固朝鲜北部,而后徐徐南下,可是很显然不单单是李如松,就连那些军将都是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李如楠越想越生气,他在咸镜道杀得加藤清正,锅岛直茂望风鼠窜,丢了性命,可是这边却吃了败仗,真不知道这些军将是怎么打的仗,怎么升的官,看来这些年边墙之外的蒙古人也是退化的不像样,让这些明军将领真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可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李如楠就是气炸了肺,也于事无补,急匆匆去见了李如松。
李如松听到李如楠回来了,也是吃了一惊,连忙让他来见。
“小弟拜见大哥!”
李如楠看见李如松满脸颓丧的表情,心中也是一声叹息,当初平定宁夏之乱,李如松初到辽东的时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这才过去了多长时间居然颓丧成了这般模样,如何称得上“坚毅果敢”这四个字。
其实倒也怪不得李如松,他这半生走过来,实在是太顺利了,先是在辽东跟着李成梁大杀蒙古,女真,而后又去了陕西,同样战功赫赫,宁夏平乱更是将他推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如今却败在了他一直看不上的倭寇手上,这让他不免心灰意冷。
“哦,九弟回来了,可是有什么要奏报的?”李如松的深情有些恍惚。
“回大哥!小弟奉了大哥的将令,东进阻击倭寇,现下已经得胜归来。斩杀倭寇将领加藤清正,锅岛直茂等人共计两万两千,另有朝鲜叛军两万余人!”
“哦,杀了倭寇两万多人!?”听到李如楠的奏报,这李如松突然之间从刚才的恍惚状态中醒转了过来,一脸的难以置信。
一向都需要他来看护的弟弟立下了这等大功,而他却在碧蹄馆被日军杀得不得寸进,一时之间,李如松连看向李如楠的眼神都闪烁了起来。
到是闻讯赶来的李如梅闻言大喜,道:“老九!干得漂亮,杀得痛快,这些天可真是把哥哥憋屈死了!哎,想必你也知道了,我们这次南下可是吃亏了,让那些矬子埋伏了,大哥还险些被倭寇杀了,可惜了李有声,若不是他拼死相互,大哥现下能不能回来都两说。哎,真是没有想到,这些矬子竟然如此难缠。不过咱们也没吃大亏,打的那些矬子也是没有脾气,他们几万人马,也没能把咱们全吞了,死的比咱们还多!”
“别说了!”李如松沉声道,“输了就是输了!有什么可狡辩的!老九也不瞒你,如今平壤虽然拿下了,可是大军云集于此,粮草却是不够了!大军再难寸进!”
一旁的李如柏也道:“九弟!现下这粮食是有些不够吃了,军马死的也多,所以就只有先撤下来了,大哥已经呈报给宋经略了,想必已经知道了这些了,是怕圣上要降罪了,不过好在你在东边打得不错,总归能功过相抵,让万岁爷不至于为难咱们李家!”
纳尼!?
拿我的战功顶罪,这叫什么世道!
李如楠拼死拼活的在咸镜道杀敌立功,李如松只是在碧蹄馆小败一场,还能全都没了不成?还有没有天理啊!?
李如楠费尽心思的要啦朝鲜,其实就是为了获取军功,然后能够独镇一方,获得他梦寐以求的主城。
难道现在就算白干了!?
李如楠有心将这三个哥哥骂一个狗血淋头,可终究是亲兄弟,他有拉不下这个脸,只得将带来的四十万担粮食,全都交了公,一解大军的燃眉之急。
李如松闻言,心中大喜,正在为了粮草的事情发愁,李如楠马上就降下了及时雨,这下粮食没问题了,可是出兵的事情,李如松还是犹豫不决。
李如楠也没办法,只能先行离开,出了帅府,李如楠看到明军士卒都是士气低落,马匹也真就像李如柏说的那样,死伤颇多。
明军最为精锐的就是骑兵,可是战马死了那么多,骑兵部队也跟着大为缩水,再加上朝鲜现下的天气日渐寒冷,几场秋雨过后,道路变得十分泥泞,就这个地形,骑兵进去了,那就是完全的丧失了自己的机动优势,没了冲击力的骑兵,和步兵便没什么两样了,反而成了真正步兵的活靶子,只有挨宰的份。
看来这李如松也并不是一味的盲目自大的,他还是对自家实力了解的颇多的,这个状态的明军,还真是不适合继续跟倭寇作战,要是大部队再次南下的话,日军只需要坚守住几处险要之地,便能将明军逼退。
除了军马外,粮草也是一个问题,好在李如楠在海汀仓有了新发现,这才让明军避免陷入无量可用的窘境。
不过这仗打到这个份上就罢手的话,李如楠怎么都不甘心,可是不甘心又能如何,主帅是李如松,他就是亲弟弟也只有听从命令的份。
明军在平壤这就算是住下了,任凭那些朝鲜大臣如何哭告催促就是不肯继续南下,朝鲜大臣没了办法,只能去回辽东去找宋应昌,宋应昌有心不理会,但是那些朝鲜人就堵在宋应昌的府门口一通大哭,就跟宋应昌家里死了人一样。




第五十九章 无奈的宋应昌
被人堵在家门口嚎丧,就算是宋应昌这个中过进士的饱学大儒的涵养再好,也忍不住要发火了,到了第三天上头,他实在是忍不了了,让家人去驱逐,结果那些朝鲜人也当真不要了脸面,一个个在李滉的带领下打起了消耗战,这波人刚走,下一波立刻就来了,接着唱同一出大戏,让宋应昌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将人召进府来。
“诸位在本官的门前这般纠缠,岂非失了体统!”
体统!?
这帮朝鲜崽要是知道体统二字该怎么写的话,他们也就不会整日里的忙着党争,不理政事,闹得举国上下武备荒疏,结果被倭寇打得爹娘不认了。
说起朝鲜的党争,宋应昌当真是嗤之以鼻,弹丸小国,屁大点儿的地方,一块儿黑云彩罩下来,举国大雨倾盆,居然也学着天朝玩儿党争,当真是不自量力。
李滉跌跌撞撞,像极了缺了腿的老妪一般,突然跪倒在了宋应昌的面前,眼泪就好像早就存好了,都没用酝酿感情,瞬间妹妹想哥泪花流。
“宋大人!我朝鲜对天朝上国一向恭顺~~~~~~~~”
又是这一套,这些天宋应昌听这些个屁话听得都要吐了,求人就说求人,还表忠心干什么,非要把朝鲜装扮成忠臣义士才行。
“如今平壤收复,眼看驱逐倭寇,光复山河在望,大军却止步不前,我朝鲜何日才能重见天日啊!宋大人,您一向看顾我小国寡民,为何不发一言,眼看着朝鲜半壁江山,被倭寇蹂躏,您于心何忍啊!”
李滉说完,又是一阵嚎啕大哭,那可怜兮兮的模样,当真是见者伤心,听者流泪。
放在以前宋应昌还会陪着掉上几滴眼泪,但是今天却怎么都觉得厌烦,同样的戏码唱上一次能博得满堂彩,两次,三次人还能忍受,一天到晚的唱个没完,那就成噪音了。
宋应昌只能无奈道:“你等所言,本官也尽知,可如今天寒,朝鲜境内,道路泥泞,不利行军,前番碧蹄馆新败,大军士气顿挫,况且尔国无力供养军士,立功不得赏赐,将士多有怨言,皆不愿南下,便是本官也是无可奈何!”
李滉心急道:“难道天朝就坐视我国被倭寇盘踞,黎民百姓受其蹂躏!天朝上国颜面何在啊!?”
宋应昌一听就变了脸色,道:“放肆!我大明皇帝顾念尔国一向忠顺,不忍见朝鲜沦丧,社稷倾颓,百姓受苦,这才发大兵解救,尔等君臣不念皇恩,一味只是强求进兵,却又不愿拨付粮饷,两军交战之时,尔国军士只顾着四散逃命,只让天朝军士与倭寇决死,如今却要赖到我大明身上,是何道理!”
李滉见宋应昌动怒,也反应过来方才的语气是有些急了,慌忙请罪:“经略大人勿怪,下官心急语失,经略大人恕罪!”
宋应昌也不愿再和这些朝鲜人纠缠,便道:“尔等的心思,本官明白,好了!尔等且先回去,本官自会将朝鲜战事上报朝廷,由圣上裁定是否南下进兵!”
李滉等人见宋应昌语气不郁,也不敢再执拗,只得躬身行礼,纷纷退去。
宋应昌现在也是一阵头疼,朝鲜之事也出乎了他的预料,原以为只要大军渡江征伐,旦夕便可以灭了倭寇,誰知道战事迁延日久,从李如松的战报上来看,东进大军倒是打得不错,接连灭了数万倭寇,反倒是李如松的大军在碧蹄馆战事不利,虽然不曾吃得大亏,可是想要立刻南下,光复汉城却也是无力。
宋应昌虽然胆气颇壮,又有见识,但毕竟是个文人,战场上的事,也是一知半解,却也不知道该如何拿捏。
宋应昌自然是知道倭寇之害的,要不然也不会在万历皇帝面前力主清剿,但是眼下确实不是进兵的良机。
单单一个粮草的问题,就不是那么好解决的,皇帝尚且不差饿兵,没有粮食如何打仗。
最可恨的就是那朝鲜君臣,一个个要钱不要命,居然不肯拿一两银子,一粒粮食,把事情全都推给了大明朝廷,还是李如楠有办法,一番威逼之下,让那李昖服了软,好歹还诈出来五万两银子。
一想到那件事,宋应昌也是忍不住一阵笑,还是李如楠有本事啊!年纪轻轻的不但有手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这次要不是李如楠在咸镜道连番胜仗,斩了倭寇数万,大明朝廷的脸面可就当真是丢尽了。
反倒是一向被称为名将的李如松这般不济事,碧蹄馆一战,折损大明将士数千人,还把朝鲜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军士折损殆尽。
这份奏折该怎么写,宋应昌现在也犯了难,据实以报的话,李如松难免要受到万历皇帝的苛责,他和李成梁是至交好友,如何能眼看着自家侄子倒霉。
想了想,宋应昌开始动笔,李如松进军不利自然不能隐瞒,但也只是一笔带过,反倒是对平壤大捷,和李如楠在咸镜道的胜利大书特书,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写过之后看了看,自己也十分满意。
“来人啊!”
贴身的小厮闻言连忙入内,道:“老爷!有何吩咐!?”
宋应昌道:“吩咐人将这份奏折送往京城,记住不得送到兵部,要托人送到内阁首辅赵志皋大人的手上,切记!切记!”
宋应昌知道兵部尚书肖太亨和李成梁有仇,要是被肖太亨知道了李如楠进兵失利的话,还不知道要借着这件事做怎样的文章呢。
小厮听了,上前双手结果奏折,连忙去安排了。
宋应昌一声叹息,道:“只是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愿万岁爷能够有始有终!”
宋应昌知道万历皇帝就是个多变的性子,虽然性情坚毅,极像成祖皇帝,可是却遇不得挫折,一旦遇着挫折便要改注意,他是真怕万历皇帝再变了,要是任由倭寇在朝鲜南四道盘踞的话,迟早会成了大明朝的一个祸患。




第六十章 万历皇帝
北京,刚下过一场秋雨,空气之中透着一股钻人心的凉。
勤政殿内,万历皇帝正在翻阅着奏折,神情之中透着一股不耐烦,从万历十年亲政开始,他就要每天都面对这些烦人的奏折,要都是国家大事也好,可其中有多一半都是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特别是每到了月中,各地督抚送过来的请安奏折,更是让万历皇帝不胜其烦。
恭请圣安!
朕安不安的干你们屁事!
可是却又不能不批示,否则的话,如何笼络那些大臣的人心。
都说当皇帝,位登九五,君临天下,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人人心中都在觊觎这个位子,可是谁又能知道,这个位子却是天下最难坐的,太平盛世倒还好,皇帝可以垂拱而治,到了驾崩的时候,就本得到一个好的谥号,可要是生在乱世,那可就倒霉了。
如今的大明天下虽然还算太平,但诸事繁多,不是今天这里发大水,就是明天那里闹民变,万历皇帝也被这副担子压得有些心力交瘁了。
正批示着,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问一旁的张诚道:“张伴伴!大军入朝也有几个月了,怎的都没有军报呈上来!?”
张诚忙道:“万岁爷!军报已经到了,昨日内阁首辅赵大人亲自送来了司礼监,就放在万岁爷的龙书案上!”
万历皇帝“哦”了一声,便让张诚翻找,找出来看着不禁笑了:“张伴伴,看宋应昌这奏折,那些倭寇也没有朝鲜人说的那样厉害啊,李成梁的小儿子就打的还是不错,几场仗下来,不但收复了朝鲜的咸镜道,还砍杀了两万多倭寇,看起来这李家确实能打,之前有个李如松,平定了宁夏的叛乱,如今又有了这个李如楠,一样的将门虎子!”
两万多倭寇,这李如楠也未必太能打了吧,难道这倭寇真的是不堪一击,要知道当年嘉靖朝东南沿海那边闹倭乱,大明也是好一顿忙活的,地方上的卫所军兵都是白费,好在那时大明出了一个戚继光和俞大酋,要不然,大明朝现下如何还真是不知道。
既然这些倭寇并不好打,怎么李如楠竟然连着斩获这么多首级呢,一个小小的千总都这般能耐,要是大明朝的军将都如此厉害的话,这天下岂不是当真太平了。
可越是如此,万历皇帝的心里越是犯嘀咕,该不会是虚报战功吧?
“张伴伴!这李如楠这么能打,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该不会是李如松在碧蹄馆打了败仗,就胡乱编造出来,欺瞒朕吧!”
张诚闻言忙道:“圣上!要是那李成梁狂悖,确实是真的,可要说到虚报战功,小奴以为,李如松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吧!他们还能不知道,那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可也不是吃白饭的。”
事实情况也确实是如此,自打朝鲜战事一起,大明朝廷对于那边的消息就是格外的重视,除了正常的军报外,锦衣卫加东厂,西厂的人也是频繁出入朝鲜。大明自打太祖皇帝起便有了这些规矩,众人也是见怪不怪。
而且,锦衣卫和东厂的消息一点也不比军报慢,那头军报刚刚到了兵部,这边锦衣卫或是东厂,西厂的消息就能送到宫里。
万历皇帝听了也觉得在理,点点头,这会儿便把李如楠的名字给牢牢的记住了。
“皇上,要小奴说,这李如楠确实是厉害,之前就曾跟随着祖承训打了一次平壤,最后祖承训兵败身死,可是这李如楠,不但没有死,还斩获颇多,听说还杀了个叫大友义统的人,还是倭寇的大头领呢,这次又立下这等盖世奇攻,倒是要恭喜万岁爷了,大明朝能出这么一个能人,那也是万岁爷统驭天下有方,才使得良将来投,扶保社稷啊!”张诚这番话说得万历皇帝开怀不已,当然他能帮着李家说这番话,背后李成梁也是给了不少好处的。
太监不能人道,又不能做官,没了卵蛋的人,图的还不就是个荣华富贵,只要给钱,就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祖宗个卖了,也没什么不行的。
“看来这李家还真是出人才啊,先前宁夏叛乱,两任总兵都不济事,还是李如松去了,只用了三个月的功夫,就功成还朝,现下这李如楠也是如此了得,竟然几个月功夫就砍杀了数万倭寇,张伴伴,朕觉着也该封赏一下了,总不能让人说皇家都是薄情挂恩的,张伴伴,你按照规矩来拟个条。子吧,有了这样大的功绩,总归不能寒了下边人的心,你说说看,该给这李如楠怎样的封赏!?”
张诚忙道:“万岁爷!小奴就是个内侍,太祖皇帝明旨,内官不得干政,万岁爷还是饶了小奴吧,小奴可不敢多嘴!”
万历皇帝见朝鲜打了胜仗,心情正高兴,便道:“朕让你说你就说,偏这么多话!”
张诚遵旨道:“按照规矩,这李如楠原先就是个千总,既然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便是受封指挥使也够了,只是他年纪轻轻,若是封赏得重了,反倒让他心生骄纵,不肯再像现在这么尽力了,那样反倒是害了他,也辜负了万岁爷的识人之明,倒不如先提升他做个参将。”
万历皇帝闻言连连点头,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就提升李如楠做个参将吧!”
张诚接着又道:“万岁爷!这李如楠打得虽然那好,可是李如松这边却在平壤和倭寇僵持上了!”
万历皇帝也皱眉道:“都说李如松有名将之风,怎的打起仗来,反倒不如自己的兄弟!”
张诚忙道:“万岁爷,要说这李如松也是尽力了,先前刚刚平定了宁夏的叛乱,奉了皇命又马不停蹄的赶去了朝鲜,将士们多有疲惫,可就是如此,还攻陷了平壤,也是斩获良多,如今军粮匮乏,难以进军,倒也是实情,还望万岁爷明察!”
张诚虽然贪财,却也不像之前的刘瑾,后来的魏忠贤那样大奸大恶,更多时候,他的心里还是装着大明朝廷的。
万历皇帝一向把张诚当作心腹之人,点头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不过李如松吃了败仗,无力南下,也不能总让倭寇在朝鲜那边闹腾,总归还是要想个法子才是!”
虽然这李如楠能打,可是宋应昌的奏折里头说那朝鲜倭寇势力很大,别看大明胜了几阵,砍了这么多脑袋,可是朝鲜的南四道还有不少的倭寇。
张诚道:“万岁爷!小奴有句话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啰嗦!有话就说。”
张诚接着道:“依小奴来看,现下这般局面,却是最好的了。”
万历皇帝一皱眉,道:“这话怎么说!?”
张诚解释道:“万岁爷!您想啊!若是李家太能打了,把这东征朝鲜的功绩都揽到他们家名下,那可不是什么好事。他们家那点儿算盘,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之前的杨绍勋在辽镇做事颇多掣肘,还不就是李家的问题,那郝杰和李成梁又是儿女亲家,还有那葛礼更是出自李家门下,在辽东,李家的势力太大了,李成梁这个人心机又多,虽然对万岁爷忠心,可也不能任其坐大不是,现下李如松吃了败仗,无力南下,这不是正好吗。”
历朝历代的皇帝最怕的是什么,还不就是边将的势力太大,大唐不就是亡在了藩镇手里吗,要不然的话怎么会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万历皇帝也想着道:“嗯,你说的也对,这李家也是该敲打敲打了,不过却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眼下朝廷能打的,实在是不多了,北边还要李家帮着支应,那李如松虽然在碧蹄馆败了,可是之前在平壤那边打的也是不错的,这次还是该封赏封赏吧,不能折了他们的气势。现下倭寇还盘踞在朝鲜南四道,总还要李家人领着兵马盯着!”
“万岁爷的意思是~~~~~~~~”
万历皇帝心里盘算了一阵道:“朕记得之前不是有个自称熟悉倭寇事情的沈惟敬吗?就让他再跑一趟朝鲜,看看他有什么本事,能说退那些倭寇,只要不损大明朝的脸面,也可以给那些倭寇一些好处,这仗迁延日久,耗费钱粮可都是咱们大明朝的,朕是不想再拖下去了!”
万历皇帝说完,自己又想了想,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也就一言而决,将内阁都跨过去了,直接降下了圣旨,万历皇帝想的很简单,这大明朝是他们朱家的,总归还是要他来当家做主,可是那些个大臣们最最反感的便是当皇帝的太过圣明,按照那些大臣的想法,这天下,应该是由他们来治理的,皇上,最好就是拱垂而治。
可也是那些大臣命歹,偏偏遇上了万历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