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就像寄生在这颗星球上的细菌,生物个体的本性决定了人的本性,归根结底都是自私的。
不尊重私有,就只能是一群穷光蛋混在一起,无论谁稍微发了点财,都想赶快换个地方呆着,这个问题实在不好解决。
不过在送走刘克斌的时候,肖林终于还是忍不住,询问邵菊的下落。
“她呀,她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将来肯定要回国参加革命工作……”刘克斌并不气馁,像肖林这样的高级军官大军阀,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来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通的……
当天晚间,山西代表梁汝舟又来到了这间静室。
梁汝舟此次来同江,背负着说客的任务。
绥远就是绿脚兵从晋绥军手中夺过去的,肖林和阎锡山的关系本来不怎样,看到苏联人都被绿脚兵打败,阎百帅终于放下那些陈年旧怨,准备和肖林拉拉关系。
之所以要拉拢肖林,百帅是为了对付另一位强敌——蒋中正。
蒋中正和阎锡山自从开始打交道那天起,矛盾和隔阂就从没有间断过。二次北伐之后,各方实力派不断发起倒蒋战争中,阎锡山在其中和反蒋势力暗通曲款,有所应求,早成了蒋中正的眼中钉。
阎锡山和蒋中正的矛盾不断激化,俨然已经半公开,山西各地国民党党部被关闭,人员被晋军抓捕,阎锡山又派出部队进入河南,努力争抢地盘。
明眼人都看出,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派出梁汝舟来到东北,对张学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不过少帅这回非常冷静,也采取了两面应付,静观其变的策略。
虽然没有把张学良拉入反蒋阵营,最起码也要让少帅保持中立,张学良能给出这么个态度,梁汝舟就算不辱使命。
除了坐拥三十万大军的张学良,肖林也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绿脚兵十万人马,战斗力强悍,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肖林兄,二次北伐结束后,蒋中正日趋跋扈,为一己之权势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粤汉分裂,三全异议,理论各执一端,祸变相继不惜,令人慨然。”
梁汝舟不愧说客出身,一旦提起政事,长篇大论,出口成章:“国家糜烂至此,百帅痛心不已,本想礼让为国,与蒋公共息仔肩,完成党事国事之决议,如有跋扈军人违抗国家命令者,再以党国元勋身份负责纠正。可惜蒋公不明百帅之苦心,贪权恋位,毫无解决时局,担负国家的诚意……”
幸好肖林这两年苦读经史,总算听懂了梁汝舟半文半白的这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国家羸弱,时局动荡,人心思变,这种情形下只有下野,才能维持党内团结,解决困境……
简单来说,就是阎锡山出了一记狠招,拉着蒋中正要求一起下野,结束个人独裁和军人干政,这种政治伎俩蒋介石当然不会上当,根本就没理阎锡山这个茬。
“为了拯救国家于水火,冯焕章、李宗仁都有联合抗蒋之意,七十万大军不日将举起义旗,一扫蒋氏新军阀,肖将军,你可有什么想法?……”
两个月后,过了农历新年不久,原北伐军二三四集团军(就是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的部队)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麟领衔发表联合通电,拥戴阎锡山担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联军讨蒋。
同一天,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宣誓就任,中原大战爆发。(未完待续……)
三九一章 入沈阳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大巨头联合发动中原大战,都投入了全部力量。
因为在政治斗争败在蒋中正手下,阎、冯、李为了争取政治生存空间,不惜拼尽全力发动这场存亡之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就证明,军事斗争不一定能取胜,但是坐以待毙最后必然任人宰割,中原大战实际上是国民党新军阀政治斗争的延续。
阎、冯、李都将此战视为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战,动员了所有能够调动的战争资源,反蒋联军兵力总数高达70万,后方除了少量的保安部队,预备役已动员至极限。蒋中正也毫不退让,以中央军组成“讨逆大军”,孤注一掷,和反蒋联军在陇海、津浦、平汉线以及湖南几个战场杀的昏天黑地。
战争初期,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难分胜负,关外东北军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耐人寻味的是,张学良一直保持着中立,除了不疼不痒地发表了几份调停通电,再没有任何动作。
与战火连天的关内不同,1930年的关外诸省和平安定,欣欣向荣,充满了蓬勃生机。
受到中东路战争胜利的影响,东北当局的国际形象大幅改观,原本一个落后昏聩的地方军阀集团,却因这场胜利而让英、美、日等列强刮目相看。苏俄、美国、日本,甚至英法德,都改变了对东北当局的看法,开始或深或浅的试探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涉及。
战争。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军事问题,国战胜利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
东北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大幅好转,自奉系被迫出关老帅身亡之后,奉票已贬值到一年前的十分之一,但随着中东路战争的胜利,又突然强劲反弹,短短两个月之间劲升数倍。
纸币的坚挺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只要开动印钞机,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无论当局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富裕无比。开矿办厂,兴农促商,到处都是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大战突然爆发,东北军上下明着不说什么,暗自却都是一副幸灾乐祸的心理。当初二次北伐,这帮家伙把我们逼得好惨,现在自己窝里斗起来,狗咬狗,一嘴毛,嗯,最好打个两败俱伤,东北军还有再次出关之日……
发表通电呼吁和平的同时。东北当局低调宣布了数项人事命令,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这么几条。
免去万福麟黑龙江省主席及保安司令职务,调任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免去高维岳兼任的察哈尔保安司令一职,继续担任察哈尔省主席,邵得彪接任察哈尔保安司令。免去肖林绥远保安司令一职。由曲南杰接任……
这种高级官员的任免难免引人关注,市井和官场间不乏高人指点评说,分析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万福麟本来一肩挑两职,兼着黑龙江军政大权,是名符其实的土皇帝,在黑龙江一言九鼎。调任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名义上好听,实权上却差了不少,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这还是战场上失利造成的原因,万福麟能力有限,在中东路战争初期畏战损兵,消极防御,前线指挥上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同江、富锦、扎赉诺尔失守,以及黑龙江舰队和韩光第之第17旅覆灭,他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之相反,绿脚兵在这一仗中战功赫赫,自然也要酬功,二十三军全军上下都有升赏,曲南杰和邵得彪更是分别出任绥远和察哈尔保安司令。
至于高维岳辞去察哈尔保安司令,则完全是因为身体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他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繁忙的军务已经力不从心,趁着这个机会,正好给邵得彪腾了一个位置。
肖林的任免却显得有些神秘,只是免去了绥远保安司令一职,后续如何安排不得而知,市井间有两种完全不同版本的传言,有人说他即将受到重用,甚至成为张学良的左右手,也有人说他功高震主,已经被少帅雪藏……
不过在明眼人看来,这种传言就显得非常可笑,和空有贤名却无实权的杨宇霆不同,肖林的根基非常牢固,手下有军队有地盘,以绿脚兵为中坚,以一批实力派为外围,肖林集团俨然已经成为奉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新锐派系,邵得彪、曲南杰、魏益三、李天宏、李虎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别说还有张作相作为奥援,又刚刚力挽狂澜打败苏联人,俨然成了民族英雄,张学良哪怕对他心有疑虑,又岂能轻易下手?
奉系高层大佬都知道,肖林必将进入东北当局决策高层,只是具体如何安排,张学良还有些犹豫…………
口外寒冷,五月末的绥远仍是十几度的天气,草原上一派早春气象。
早晨天刚亮,刚刚八个月的小闺女就睡醒了,呜呜呀呀地嘟嘟囔囔,张思瑜喂了一回奶,肖林帮着穿戴整齐,然后抱着她走出房门,在院子里看花看鸟。
和张思瑜成亲两年,一直光开花不结果,肖林本来还以为穿越带来了什么问题,不料无心之间却珠胎暗结,和苏联红军鏖战满洲里的时候,张思瑜生下一个可爱的胖丫头,按照旧时空的习惯,肖林为她取了一个叠字的小名,丫丫。
刚刚回家一个多月,小丫丫和爸爸已经非常熟悉,报在怀里不哭不闹,瞪着黑溜溜的眼睛东瞧西看,还不时伸出胖嘟嘟的指头牙牙叫个不停。
“好,好,咱们去看小狗狗。”
明白女儿的心意,肖林抱着她走出大门,穿街过巷来到一间早点铺子。一只小黑狗早迎了出来,咬着尾巴汪汪叫个不停。
叫上两笼包子,稀饭馒头若干,和随行的两名卫兵一起吃早餐。早点铺子的许老板早就见怪不怪,肖司令虽然是大官,却和普通百姓最是亲近,没事总来这里吃早点。还要和自己聊上两句。
“许老板,今天生意这么好,别忘了给我留一笼素包子。”吃早点的人很多。小笼包子流水般往下减,肖林惦记着给张思瑜带些早点,特意提前嘱咐。
许老板殷勤答道:“您老放心。早就预备好了,一直在笼屉上蒸着,保证拿回去还得热热乎乎。”
“哎——。不是跟你说过吗?咱俩是同行,你就叫我肖老板吧。”
“那可没了规矩啦,不行不行。”许老板连连摇头,惶恐感慨道:“您看得起我老许,把我当朋友,我可得知道进退。刘邦原来当过亭长,朱元璋还当过和尚,您老开馆子都是过去的事情。现在可是堂堂的大司令!”
肖林不和他争执,笑着岔开话题:“许老板,我还没问你呢,怎么这两天你的生意这么好,眼瞅着都忙不过来。”
“可不是。咱这个铺子守在十字街口,南来北往的都打这里过,最近归绥城里来了好多外省人,咱这个铺子也客人不断。”
“噢?都是哪里的外省人?”
“哪个省的都有,山西、陕西、甘肃、河南,还有山东和安徽。听说那边打仗打得凶,好多人来咱们绥远讨生活。”
“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兵危战凶,百姓避之不及呀!”肖林对这场中原大战非常反感。
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但令人失望的是,政客和军阀为了一己私利大打出手,将宝贵的国力和时间浪费在内战中,等到几年后真的面对强敌入侵,却没有能力阻挡。
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从辛亥革命突然转成现代国家政治体制,形式上可以简单模仿,思维方式上却难以转变,没有妥协和让步,只有兵戎相见,你死我活……
无心再吃饭,摸出几枚铜钱放在桌上,许老板拿枞叶粗纸把包子包好,递到护卫手上。
“肖司令,关内打成这样,老百姓可遭了大罪,要依着我说呀,您干脆带着大兵再走一遭,尽早平定这场叛乱。”
肖林眉毛一挑:“怎么?你支持蒋先生吗?”
“那是,蒋先生代表国家政府嘛,山西和陕西就是叛乱。我们老百姓就想不明白了,阎锡山和冯玉祥都那么大的官,为什么一定要开仗,难道不当皇帝就不成吗?”
许老板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民心向背。自民国初建至今将近二十年间,军阀混战不止,百姓人心思定,阎、冯、李起兵反蒋,虽有其个人不得已的苦衷,但在天下百姓看来,他们就是造反作乱。
回到家中,将小丫丫交还给张思瑜,肖林来到书房处理公务。
自知疏于照顾,亏欠家人甚多,肖林本想多陪陪妻儿,但是全军上下,一省之民,太多事情等着他处理。
敲定了两个赴俄考察团的项目,还有一个派往苏联红军的观察组,绥远方面和苏联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所以绥远方面和苏联建立联系后不久,合作的力度和密度都在飞速增长之中。
苏联的工业基础雄厚,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之处,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他们的工业体系不够完全,比如电气、通信、仪表等轻工业都是明显的短板。偏偏他们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相关技术和设备都受到封锁,以至于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受影响。
绥远方面却和西方世界沟通紧密,尤其纳粹党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能量巨大,可以迂回搞到这些技术设备。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只靠几项引进的设备难以迅速改善薄弱的工业基础,但对于本来就拥有不凡实力的苏联人来说,这些关键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简单来说,红色苏联需要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绥远方面恰巧起到了这个作用。
对于绥远来说,可以从苏联方面借鉴的东西就太多了,无论是王惟祖父子的钢铁厂和冶金厂,还是三棵树的军工厂,全都向苏联方面提出了深度合作的要求,从设备到技术,再到人才和管理模式。都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拿来主义。
在肖林的设想中,绥远方面的工业体系主要建立在军工产品之上,前线和部队需要什么。就开发生产什么,中国还有十几年的仗要打,军工企业大有可为。
火炮、高射机枪、迫击炮、各种高爆弹药……就是三棵树兵工厂的努力目标。不求精良,只求实用,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尽快实现仿制。
钢铁厂、化工厂、兵工厂,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就是为将来的战争服务。
当然,军事方面也有很多合作的机会。俗话说不打不相识,绿脚兵和苏军这一战后。彼此都各自佩服,在肖林和图哈切夫斯基的促进下,两军各派观察组,深入对方军中学习。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是两三个小时。肖林一直伏案工作,直到被副官的敲门声打断。
“报告军长,沈阳方面发来电报,请您出席6月3日之高级军事会议,以及张学良总司令的生日庆典。”
“噢?公私兼顾呀。”肖林接过电报粗粗看了一遍,心中暗自揣摩着背后的含义。
中东路战事结束之后。有感于东北军战斗力低下,曾向张学良提出整改军队的建议,张学良也表现得很有兴趣,估计这次军事会议与此有关。
除此之外,应该要宣布自己的任命,必须去沈阳长住了。这一个月能在绥远专心处理绿脚兵的内务,已是肖林和张学良反复讨价还价的结果。
“把德源楼包两天,今天晚上宴请政务部门袁金铠主席等人,明天请苏联专家和观察组。”肖林对副官交待道:“还有,通知夫人,准备跟我启程回沈阳。”……
火车一声长鸣,离开了归绥车站,穿过草原沙漠和戈壁,向着千里之外的沈阳奔驰而去。
摇晃的车厢之中,小丫丫早已沉沉睡去,肖林默然望着车窗外飞快逝去的景色,思考着与张学良即将到来的见面。
那些市井传言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从中东路战争之后,肖林在东北军中的威信迅速上升,和张学良之间的隔阂也在不断加深,要不是有其他顾忌,少帅也许真的下手把自己拿下了。
虽然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敏感,肖林却不愿和他翻脸,内斗只能造成消耗,有百害而无一益。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扶,“九一八事变”应该不远,只有张学良才能领导整个东北军。大多数中国人都像那个朴实的许老板,不认什么主义,只认忠奸善恶,肖林如果和张学良分道扬镳,甚至取而代之,肯定难以得到东北三千万父老的拥护……
就在肖林的列车驶过张家口的时候,另一辆火车驶入了归绥车站,在曲南杰的热情迎接下,一群苏联军官走出了车厢。
来到绿脚兵军中参观访问,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明白了为什么会败在这支军队手中。
作战室中,中苏两军高级将领正在推演西线二次战役,因为有最先进的坦克飞机等技术装备登场,这场战争更接近于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当然,绿脚兵采用的战术更加先进,领先了将近20年……
“各位,在西线二次战役的反攻中,我军的突破口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突然性要求。比如利用黎明采用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苏军。”
就事论事,曲南杰说话直截了当,苏军将领顾不上面子,一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认真无比。
“我们在这次战役后经过总结,总结了以下几点要素。”
曲南杰接着说道:“首先,突破口应尽量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并集中大部分兵力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以及炮兵部队在战役发动时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请注意,因为技术装备的限制,苏军在这一点上更具备优势。”
“其次,在向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不求在第一时间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应更加重视突破的深度,以免敌人趁机在纵深组织有效防御,并回避包围圈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及坚固工事。”
“再者,部队的建制必须适应将来战争的发展,从营连一直到野战军,都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苏之间的交流富有成效,苏联人在绿脚兵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个全新的部队建制调整方案。
步兵团增加一个反坦克炮连,一个迫击炮连,步兵师则增加一个反坦克营,一个后勤连,以及各种火炮的数量……(未完待续……)
三九二章 三朵金花
与战火中淬炼壮大的绿脚兵相比,绥远的内政系统这一年来发展的速度稍嫌缓慢。。)”
顾不得细看内容,又拿起第二份文件——《康硕的成长日记》,作者康硕,任怀松听说过这个名字,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土改干部。在这份文件上同样有肖林的红笔批示:“建议向全体土改干部推广学习。”
第三份文件——《土改干部的任命选择建议》,作者苏民毅,原任土改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也是绿脚兵以军代政的一个体现,苏民毅身为二十三军的参谋长,军务繁忙之余还得兼着这个土改小组的副组长,难怪绥远的内政总是比军事方面慢一拍。
就手打开第三份文件,触目就是几个大大的红圈,圈里面都是一个个人名,外面写着肖林的批示。
“温咏南,建议调到清水河地区工作,苏艳,建议调平地泉地区工作,康硕,建议调固阳地区工作……”
因为要加大土改推广的力度,所以急需大量的干部,苏民毅虽然离任,却仍受肖林的委托,推荐了一批年轻的干部以供选拔。
任怀松在肖林手下数年,早已熟悉他批示的文件格式,知道这些被红笔圈住的名字都是被选中的幸运儿,也就是说,康硕、苏艳和温咏南都通过了肖林的审核,即将得到提拔。
但奇怪的是,肖林特意加注了这几人的工作地点,似乎隐藏着什么深意。
这几个名字好熟,拿起前两份文件一看,果然,康硕和温咏南就是那两篇文章的初始作者。
有点意思。
这几个人以后就是自己的得力手下,任怀松也想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于是又拿起第三份文件,翻到后面附录的干部资料,细细查看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三个人都是女性,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
温咏南,女,二十一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28年参加工作。
苏艳,女,二十一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28年参加工作。
康硕,女,二十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肄业,1929年参加工作。
原来她们还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校友,只是康硕低了一届,从干部资料表上贴的照片来看,这三个姑娘都不难看,尤其那个苏艳堪称美女。
没想到,土改干部中竟会涌现三朵金花。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这个年代的女大学生十分少见,可以说个个都是才女,再加上学的是教师专业。口齿伶俐,大方得体,很容易和地主农民拉近距离,在土改工作中取得成绩很正常。
再拿起前面的两篇文件细看,首先是那篇《当前土改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土改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情况的多样性,这其中既有土地的多样性,还有租赁关系的复杂性。每个农民个体都有单独的土地诉求,如何将这些诉求凝聚成合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工作中。个别土改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对土改目标进行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矛盾和障碍。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
任怀松点了点头,难怪肖林批示“此文大好”,这篇文章和实际工作联系得很紧密,和自己的某些观点也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当前土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这是在相对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试点,如果在绥远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对此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不错,不错!任怀松忍不住暗自击节叫好。
在平地泉几个土改试点看了一遍,当前主要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降低佃农负担,又在地主的接受范围之内。
同时。外来人员则统一安排开垦荒地,以承包的模式进行耕种,长期保有使用权,和本地的地主农民冲突不大。
但是随着土改工作的深入,必然要重新核定田赋,并清丈土地重新分配。这是一个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也是整个土改工作的难点,其尺度很不好把握。如果偏右,对地主过于宽容,土改工作难以展开,回收土地的成本也会压垮整个土改工作,如果偏左,就只能以暴力剥夺地主的土地,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稳。
“土改工作中同样要防止赤化现象,这在南方已有血淋淋的教训,**控制下的农会推翻了农村的就有秩序,对有产有田者进行无情的掠夺……”
好文,全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温咏南和苏艳果然都是人才。
一目十行看完这篇文章,还觉得不过瘾,又回过头细细看了一遍,仔细体味一番,然后拿起笔来,在肖林的批示下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意犹未尽地放下这篇文章,又拿起了那篇《康硕的成长日记》。
与上一遍引经据典缜密分析的风格不同,康硕的这篇文章很朴实,很清新,记录了她在平地泉二王村土改工作队中的点点滴滴,从工作到生活,或者说工作和生活本来就融合在一起,都在这篇成长日记中得到体现。
这个姑娘的文笔很好,读着读着,任怀松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完全融入到这篇文章中了。
二王村在大青山余脉脚下,山多沟多平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在那里扎下根来,经过兢兢业业的工作,将当地的土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好,这个姑娘也不错,尤其是好文采,一篇平常的小文却写的有声有色,任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正在此时,门帘一挑,走进来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任怀松不由得一喜,站起来笑着迎了上去。
“李大处长,你来得正好,我正有个疑问想找你。”
来人正是肖林的密友,李叔白。因为杨宇霆常荫槐事件,李叔白失去了张学良的信任,于是来到绥远和故人在一起,担任肖林的干部处长。
干部处长,也就相当于后世的组织部长,任怀松碰上了不解的人事问题,正好向李叔白请教。
“噢,请任组长指教。”
“这个,你看看这个。”任怀松把几分文件递了过去:“这三个丫头都不错,难怪肖先生选中她们。不过奇怪的是,为什么要点着名安排工作地点呢?”
“噢,这个事情我倒真的知道一二。”李叔白微微一笑,拉开椅子坐了下来。
“先说说这个温咏南吧,这个姑娘我见过两次,泼辣能干,工作能力很强,算得上女中丈夫,很多男同志也很佩服她。不过……”
“不过怎样?”任怀松对温咏南的印象很好。听李叔白竟然还有如此转折,不由得有些关心。
“不过这个姑娘事事争风,稍嫌有些好高骛远。比如说这篇文章,有些问题事关全局,不该由她考虑点评,她却大肆指点评说,显得有些浮躁轻狂。”李叔白说到这里。突然压低了声音:“这是肖先生的意见,他说此女有钻营投机的嫌疑,需要放到艰苦的地方磨练考察一番。”
李叔白和肖林私下里还是兄弟相称。但当着外人提起,李叔白总以肖先生称之,以免为人侧目以视。
任怀松突然想起肖林的批示。建议温咏南到清水河地区工作,那里是河套地区有名的穷地方,内蒙数得着的山沟沟。
把温咏南派到那里是这个原因?任怀松不由得愕然,楞了半晌才问道:“难道,难道她那篇文章写的不对吗?”
“对,她说的基本都对,但是以她的角度和高度,根本看不到如此的全面,所以只剩一个解释,她这篇文章是瞎蒙的。有企图一鸣惊人的嫌疑。”李叔白顿了一下,又说道:“随着咱们的发展,有不少投机分子从外界涌入,他们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长远来看必有更大的危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加以鉴别,保持我们的干部队伍吐故纳新……”
思想教训和监督的匮乏,这就是肖林拒绝党派的负面作用,青年军人联合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陷,但是在民政系统内,却完全是个空白。
“……冷处理。这就是肖先生的意思,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如果她能挺过这段艰苦地区的考验,会给她更大的机会。”
李叔白讲述完毕,任怀松还是楞了半天,反复消化着这种用人哲学。不可否认,这种先抑后扬的做法自有其道理,也不知道肖林年轻轻轻,如何会通晓这种手段。
“那这个苏艳,她也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也应该放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不对,我刚从平地泉回来,那里的条件还不错呀,既有部队直接驻兵支持,还是土改的老试点,方方面面都熟悉…”
“苏艳又和温咏南不同,那篇文章我知道,她只是附议,温咏南才是第一主笔。”李叔白解释道:“苏艳放在平地泉就是为了守成,那里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生活条件也不错,算是照顾了。”
“为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