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逐鼎-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的战斗。骁果军依旧在吞并和消化着青州之地,并州北方的镇北将军,大肆扩军,似乎已经和突厥人勾搭在一起。
大规模的停战自然是与天气有关,毕竟,冬天来了,可不是大战的时机。但无论如何,北方诸势力的无反应,却让司徒雷大意不得。他司徒雷是靠左相之位发家的,在没有真正掌控西部各州之前,洛阳要是出了问题,他司徒雷一夕之间,就会一文不值。当然,如果真正的掌控了东部诸州,洛阳他自然可以抛之不顾。他和慕容成不同,慕容成是齐王,是皇亲。在朝中大权或许不如他,但身份却摆在那里,随随便便就能号召一大批忠于皇室的人。所以,他司徒雷比慕容成更希望洛阳安全,更希望皇帝安全。
无论如何,征讨还是要继续,但是比之开始准备行动的军队,不知道少了多少。征讨逆贼张衍的责任,则有司徒雷操办,兵力主要来自凉州和益州。不过,想来凉州的军队呀赶到宁州,怕是需要道明年春天之后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天下,连老百姓都没得吃,又因为各地战乱四起,盗匪聚众,天地荒废,不知道多少田地被荒芜。想要真正的大战,一时半会,难!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就到年底。骁果军连续三个多月都在休整,到也没有意外发生,赵询现在就在忙着两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和军队有关。
骁果军在征讨青州琅琊府卫军之时,纳降并接纳了一万三千合格的老卒,在三个月的基础训练之后,正式成为骁果军士卒。此外,青州的臣服,也使得骁果军的兵力大增。如今,已经多出了数万人,再加上青年近卫军,以后的兵马会更多。当然,赵询不是嫌弃人手太多,而是向合理的编入骁果军体系,不会导致军队强弱不一。
询问各方意见之后,军务司才商量出大致方案。
“在府之上,在扩大一个单位?”
“是的,主公,虽然一府两万人已经不少,但现在每一次作战,都需要数支队伍参与,一府之数,太少。如今,我骁果军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北定五府和北胡诸部,不要说现在二十余万人,就是翻一倍,我们也养的。其中,骑兵每都增加l两千人,一都尉五千。四都为一部,两万人。”司徒亮沉声说道。
“骑兵是该扩充了,我们现在不缺战马!那各府府军的整编计划是?”赵询笑道。
“在府之上,再设一单位,两府为一单位。骁果军合计十府,就以十单位计,这些兵马足以我们征战北方之用。虽然现在还无法供应,但同样,我们现在也不能一下子就补齐这十个单位,二十府的军队。”
赵询沉吟片刻,道:“这样吧,府之上就为卫,一卫两府,分为左右两府。其中,这一万三的昔日卫军士卒,就拆开补充到第十府、第八府之中,先将这两府的战斗力提起来再说。其余的,诸部进行。对于青州府军的整编,现先挑出合适的人,在将其安置在新兵营训练三个月之后,再加入骁果军之中,成为正式的我军士卒。要记住,宁缺毋滥,决不能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军队的事情还是好办的,只要定下基本方针,照着实施就行,在军队上,可没有什么好讲价的和难以明确的军令出现。但另外一件事,却让赵询有些难以决定。甚至是,在最初听闻之时,还被吓了一跳。
政务司的官员,在年底向赵询上述建议,来年修运河。赵询一听,直接就想到了隋炀帝。修筑运河?那是举国之力长期而为,可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赵询还以为这些政务司的官员是不是因为要过年了,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后来仔细一看,才明白,这修运河,不是要骁果军自己学习隋炀帝,挖开通途南北的运河。而是修缮这昔日通途南北但如今有些荒废,甚至不能运用的运河。
原来,在前朝之时,就有皇帝看到,北方治理太难,征讨太难,其中的缘故除了北方善骑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天地太冷,但这可以增加衣服来御寒。其中有一样无法避免的问题出现,那就是后勤压力太大,就是你有粮草,运输也是大问题。二十万征讨东部地段的军队,就需要三十万、四十万的民夫。在前朝,征讨高句丽之时,就因为如此,小胜之后,就急速撤会,没有再在北方多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后勤压力太大,无以为继。同时整个北方都是中原王朝的敌人,高句丽一地,只是其中弱小的一支而已。
随后,为了加强对北方的同时,正北之地,大肆修缮建城,官道。东北之地,距离长安更远,为了对此地的掌控,更是多次修缮幽州连通黄河、汶水、沂水等河道,是幽州与冀州。兖州甚至豫州等中原之地,更好的沟通,水运要比陆运方便、快捷、省事。这也是前朝和大燕建国之初,一直未曾在幽州大败过的缘故。只是可惜,后来财政不济,河道就为疏浚,淤泥阻塞,很多地方已经无法通航,成为死道。
除了前朝之外,大燕国也曾多次修缮这运河,甚至经过百年来不断的补充扩建,使其南面连通长江。查看过地图之后,赵询发现,这里的运河,比之另一个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更加厉害。要知道,这京杭大运河可是功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也许就没有唐朝的盛世,没有明朝立国都与北京。哪怕是在明朝时期,这运河依旧是北方的大动脉,一旦河道被劫,整个北京就会出现无粮的境地。哪怕是在清朝,同样功不可没。
可这玩意说起来很有好处,用处也很大,可要付出的同样不小。不得不说,在很对地方,这些运河还在起到作用,只不过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连在一起罢了。至于值不值得现在就投入其中,赵询有些难以决定,虽说只是缓步而行,用不着一下子就投入,而且是修缮前人的成品,但所需物资、钱粮决计少不了。但同样,如果通航的距离越来越远,那骁果军治地将会更繁荣,货物流通也会更加便利。除此之外,大军调动也会更加方便,军队所需物资补充,也不再是难事,也不需要大队士卒押运粮草。
年后,赵询也不含糊,直接召集政务司和军务司的人前来商议,看看着运河修缮一事如何处理。
军务司的人,自然都是欣然同意,对于他们来说,军务才是他们该考虑的,而政务方面的担忧则是政务司该考虑的。
张元静直接说道:“主公,我认为可行,远的不说,就是扬州之地的运河也和豫州之地的部分运河相通。且不管那些对商人们带来的便捷,就是齐王大军,也能通过运河,随时运行南北。这一点,我们需要效仿!”
刘文契也附和道:“张大人的意思我赞同,我们完全可以效仿扬州军,控制扬州、豫州的运河,然后沿着运河行动,齐王慕容成就是这般对豫州和扬州完成掌控的。他的扬州水军,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在内河运行的。我们其实也可以,以运河为骨干,各河为支架,牢牢抓住两岸,则幽州、冀州之地,货运便捷。除此之外,我军调动也方便许多,只要再打通兖州之地的运河,沿着运河为大军运输补给,到那时,兖州之地,尤其是运河两侧之地,很快就能落入我骁果军之手。”
赵询苦笑道:“想法倒是不错,可是,需要的代价不菲,我们现在正忙着收纳青州,如果在出现财政枯竭,一旦有个什么事情,后果就麻烦了。”
裴毅道:“青州倒是无妨,现在青州之地,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体上的接纳,虽然掌控较为薄弱,但也不会出现大问题。再说了,青州一地,河道众多。我军完成河道疏浚之后,随时可以通过河道,运势我军士卒出现在青州所需之地。再说了,只要河道被疏浚,来往商人增多,那河道两岸之地,就会繁荣起来。”
“在者,如今天下纷乱,势力割据,相互之间的道路大都受到影响,陆地运输之艰辛,如果能借内河水道之利,则成本可以大大减低,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昔日江南一担粮陆运到长安,至少需另外准备两担粮,如果利用水运,则一担粮有九成可以到达长安矣。”
这话倒是不假,在历史上的盛世唐朝,就出现过长安因为天旱而导致大面积的饥荒,又因为粮道不利,使得粮价飞涨。后来的国都东迁洛阳,就于此有关。国都迁移,人口也会随着国都流动,使得长安压力减轻,降低缺粮的窘境。
司徒亮也同意修缮运河,因为最近无战事,各方面都在整顿和休整,真是作此工作的好时机。气的原因则是水军之利。
如今东部势力,以水军尓言,骁果军是最强大的,其次就是扬州水军。虽然这些水军都是在东海航行,可不代表着他们就不会在风平浪静的河道上航行了。而其余南面的各路势力,一般都没有水军,又或者是水军的力量比较弱小,如果能够将水军的威力继续发挥出来。那肯定是事半功倍。
事实上,现在骁果军的水军只能在东部的海面上来回航行,对于内陆之地,确实无可奈何。然,在扬州之地,辖地之内,河汊纵横,河汊沟通了每个县,甚至是每个村庄,扬州水军除了海上的一部外,其余的水军都会在内陆作战,他们甚至可以很快的抵达每一个县。正因为如此,总数说起来,扬州水军一直都是天下水军最强的。而在海面上,骁果军水军已经远强于扬州水军。这也是扬州水军为何会对海船下手的缘故,他们得到齐王慕容成的命令,一定要赶上,甚至超过骁果军水军在海面上的优势。
说道扬州喝道和水军,赵询不由的想起了周瑜和赤壁之战。可见当时扬州水道之利。如此说来,自己始终都要和扬州水军有一战,胜者主政扬州。
此外,政务使裴毅还说了扬州的情况,江南(长江以南)的大运河因为南方商人的时常修缮,并未如同北方一般被堵塞。江南运河,沟通了润州、常州、苏州、杭州诸府,而且基本都是从中间位置穿过,除了极少部分之外,扬州大半部分都被密密麻麻的水网勾连,可谓大军所到之处,水军亦可抵达。所以,在扬州,只要控制了运河两岸,就等于是控制了整个扬州。齐王慕容成,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扬州水军纳入嫡系,是自己嫡系之中的嫡系,绝对是效忠于慕容成的。而因为此,扬州就稳稳的在慕容成的手中,至于江州,也因为扬州的压制,不敢有丝毫的异动。
“主公,现如今,兖州、豫州、徐州之地,我们都一时半会无法插手,何不如趁此先将北方运河修缮疏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境内的繁荣和商贸的兴盛,也是值得的。”裴毅沉声道。
赵询明白他们的意思,这运河真的修缮疏浚,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吧,这些都是瞎扯淡的事情,管他利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能给骁果军带来好处,否则的话,鬼才去做呢。就算想做利国利民的大事,那也要等到全国统一之后才能去干,否则的话,铁定没有好下场。
计划倒是没错,现在确实是实施的时机。可需要的代价实在不小。在赵询看来,如果再缓上一年半载之后,或许更好,因为那时,青州以及顺利平稳,各方都没有什么负担,更重要的是,随着白羽商号一起出海的联合商队差不多也该回来了,到那时,也该有不少的收获,也让赵询对海贸有个基本的了解,是否该加大对海贸的投资和组织。
不过他们说的也对,现在这个时机,确实不是最好,但不能再等,谁知道一年半载之后会不会出现其他情况?再说了,现在开始,还能给那些流民找个活干干,也不至于他们无所事事,只能被动挨饿等候。
他们的这个计划,可以称之为大运河战略,民用可,军用亦可,本意自然是军用为中心,民用随自由。民用自然无关他们的事情,他们到时候只需要去征税即可。军用方面,概括来讲,就是以骁果军内河水军为先导,控制兖州、豫州甚至以后的徐州段运河两岸,然后再沿着运河渗透到内陆。
这个计划将骁果军水军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利用河水将骁果军的水军作用发挥出来,运河,不止是用来运输货物的,还是用来打仗的。所谓,真理就在射程之内,骁果军的战船抵达哪里,势力必将扩展到哪里。当然,这也是以后的目标。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好策略。要知道,用水和船,可比用脚快多了,也省力多了,便捷多了。想劫粮道?好啊,那你先到水里来吧。更重要的是,这还可以利用民。与河运比起来,这个时代的陆路运输可是差远了。
第534章
骁果军的水军是最强大的,可说其是水军,更应该是海军。海船和内河航船是不一样的,赵询也不敢说,海船上的士卒,就一定习惯与内河航船。但想来,既然连摇摇晃晃摇摆不停的海上都能适应,那内河自然不会在话下吧!
好吧,这个所谓的大运河修缮疏浚计划,听起来,结果很诱人,也很不错。
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整修运河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不要说幽州至黄河,黄河至长江,就是单单幽州到青冀交接之地这么长一段,都足够骁果军头痛了。还好在之时修缮疏浚,而不是从新建造,否则的话……
如果赵询真的要整修这一段运河,乃至一直搞下去,至少每年都要用很大一批钱财投入其中,当然,如果最终成功,那结果的收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整修运河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个还算好解决的事情,因为南方战乱,抓纳青壮为兵丁,很多百姓都纷纷北逃,骁果军正愁怎么安置他们呢,用来修缮运河就是不错的一个方法。
赵询不是笨蛋,他也是知道整修运河是盛世国泰民安的时候才能做的。如果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强行修治运河,只会适得其反,引来难以想象的后果。隋炀帝就是因为修建运河而灭亡的,唐朝的人对此可是铭记在心,玄宗时代要整修黄河,还有大臣以头抢地反对地,说只要河工一开,天下必乱,可见教训只深刻。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历朝历代,整修运河都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才能做的,绝对不是某个地方势力可以做到的,甚至,即使是盛唐时代,修治运河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河道问题,一直就是诸代王朝难以避免的话题。
另外,整修运河也需要专门的人才,毕竟,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全面的统筹,全面地规划,还需要专门地技术。如果只是简单的疏浚倒也罢了,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道,需要连通周围的河道支流,需要更好的将运河与其他河道连接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如何合理的利用民夫,如何修建各种运河设施,尤其是修建高低不平地水闸,绝对是极高难度的挑战性工作,这可不是现代化,一切有机械带动。在这个时代,各种大型工程,就是用血和汗,甚至是民夫的生命堆砌而成的。当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据说死亡的民夫至少在十万以上。不得不说,隋炀帝虽然在当代是个混蛋皇帝,但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占了他的便宜。就是修缮河道,也是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上修缮。
当然,如果骁果军最后胜利了,自然是是受益无穷,大可以以后接着修缮,并加以完善。如果战败了,呵呵……那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喽。
当然,现在阶段对于兖州、豫州来说,骁果军还是占据大势的。至于会不会让扬州水军反戈一击,那自然是后话了。如果辛辛苦苦将运河整修好了,南北通畅,最后却让敌人的战船攻击前进,将骁果军自己打个措手不及,那就是笑话了。当然,骁果军处于北,居高临下,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而且,整修运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耗费的时间很长,不过在幽州、冀州、青州之地,骁果军自然不用担心这点,只需要担心物资够不够,人手够不够,重要的是,钱财够不够。毕竟,这里可是骁果军自己的地盘。
至于南面的地方,可就难说了。搞不好,骁果军意在冀州、兖州交接之地开工,就会遭到唐军、兖州军、甚至徐州军的破坏。就算如此,也需要不短的时间,好在一些地方还是可以通航的。当然,先前所说,都是在平稳时期。
如果战乱频繁,你争我夺,大运河两岸经常展开拉锯战,那拖延地时间就不用说了。一旦河工开始,骁果军必须保证稳定的环境,持续的财政投入,否则半途而废,除了白白的扔掉无数的金钱之外,没有丝毫的好处。至于这点,就需要骁果军和唐军、兖州军、徐州军谈判了。想想以骁果军的威势,他们不敢明着作对,这样。只能将自己的把柄送到骁果军手中,让骁果军对其动手有了充足的理由。也就是,开展借口,正义之师的理由。
唯一的好消息是,骁果军有了水泥,水泥的出现,不得不说是对大型工程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此一点,赵询就成了很多人敬仰的对象。有了水泥,很多事情办起来,和以前相比,实在太简单了。
其他的可以不谈,但骁果军治下的河道确实可以动工了,要知道,这骁果军境内的运河和许多河道都有水运,只是不能畅通南北罢了,断断续续的。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之串联起来,形成运河和河道的水运网络。如此一来,商人和百姓便利了,军队也便利了。
见众人大部分都同意,赵询也不再坚持,就算南面不行,先把自己境内的搞出来。虽然现在辛苦一些,但也能解决境内流民的问题,日后自有收获之日。对于以后大战,也不至于因为后勤问题而被迫中止或者后撤。历史上,隋炀帝修缮京杭大运河,也与之征讨高丽有关。三征高丽,民夫近百万,都是做什么的?还不是因为为那几十万大军运输粮食的。
好吧,修缮运河的决策通过了,但下面又出了问题。什么问题,没钱!
“主公!”听到赵询同意修缮运河,财务司司长胡易站了起来,道:“主公,修缮运河,属下并无异议,只是,去年才与卫军大战,并拿下冀州,年底又接纳青州。因为要在各地施行新政,所以会减免很多税收,再加上因为大战的缘故,又免去一些战区的全部税收。”
“再加上,还要为那些因为战火失去家园的百姓们,重建家园以及救济那些入境的流民,这都将会是一笔极大的费用。就算他们以后以工代赈的方式,为我军修缮运河而劳,但需要财物将会是以无穷来计量,我们无法承担。”
税务司司长徐贺也起身说道:“确实如此,光靠商人们的商税,已经无法承担如此大的付出了。”
赵询闻言,皱眉道:“裴毅,我们的财政压力困难大吗?”
裴毅点头道:“困难相当大,战事期间花钱如流水,再加上迁居百姓的费用,修驰道,水利的投资,以前伫存的一点钱币基本上已经花光,虽然不至于清洁溜溜,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在我们的一部分士卒是靠北方诸胡供养,否则的话……”
赵询闻言,不由白眼一翻,好你个裴毅,先前支持修缮运河最出力的就是你,你分明知道财政危机,好横腰扯着嗓子喊支持。
“是这样啊!”,赵询摸着下巴,财政问题是一切的根源,没钱,你还是啥也别想了。骁果军因为实行新政,又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免除了很多赋税,财政危机,也是免不了的。赵询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军队花费很可能是整个大燕国军费最为昂贵的军队,除了精良的装备不说,每月的军晌,战死后的抚恤,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比得过。当然,这些军队也值得赵询如此做。
“主公,要不要,我们提高盐价?”裴毅说道。裴毅知道,青州灵州府有一个晒盐场,可以获得不少的食盐。但赵询却对这些食盐的售价极低,可以说,是平时售价的一半,就是太平盛世,售价也要比之高上三成以上。可食盐是人人所需的东西,只要提高一丝丝,那将是无比巨大的利润。
“不可!”赵询连忙说道,“说起来,每个人生活所需食盐都是差不多,你提高盐价,只会让百姓的压力更大,而有钱人却没有任何压力。此举不可,最后收到祸患的只是普通百姓。监察司,你们给各地定下规矩,盐价是定死的,谁敢私自提价,掺假,有一个,杀一个。”
赵询冷厉的声音让众人一怔,都不明白赵询为何对此事如此看重。
在赵询看来,像食盐这种可以通过海水制造的无穷之物,又是人们所需的基本物资,完全可以降到最低出售。制造不难,原料无穷无尽,又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东西,绝对不能太过离谱。在赵询看来,无论做什么丰功伟绩,都不如让普通的百姓平稳的生活来得重要。说到食盐,赵询就不自觉想到私盐贩子。还不是因为盐价太高,才滋生出一批吃私盐的人。
“要不,对于青州和冀州之地,多余的税收免了,但最基本的田税继续上缴?”裴毅小声说道。
“这个绝对不行!”,政务使吕子良立即站了起来,大声道:“各地减免税收的政策是早已定下的,绝对不能随意更改,朝令夕改,乃是大忌。虽然百姓们认为,这不算什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要知道,这均分田地,可很多人田地里还没收获,什么也没有,怎么交税?我们给谁加重负担,都不能给这些最底层的百姓加重!”
裴毅双手一摊,无奈道:“吕兄,你说得我都懂,但现在,我们手里的确没有钱,你说该怎么办?各地新政正在实施,青州之地,几十万百姓要吃饭,因为大战摧毁的房子要重建,每一项都是巨大的开支,你说的道理我知道的很清楚,但我也变不出银子来啊……我这也是权宜之计!”
吕子良咬着牙道:“这些我不管,总之,你所说的权宜之计,那时万万不可行的!想当初,我们从幽北四府起家,是何等的艰难,都没有出尔反尔过,难道今天……”
裴毅苦笑道:“你说的我也明白,但此一时也彼一时,如今行动在即,难道真的要等到一年半载之后?那一年半载之后,谁又能保证没有其他的意外呢?”
吕子良沉声道:“裴兄,当时我们在幽北四府,是何等的艰辛?还不是和百姓一起站起来了,驱逐了靺鞨人的入侵,生活日渐好转,我们可曾因为我们的压力,给百姓带来一点的重担?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送自己家中的青壮为国而战,为自己而战。”
“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打了胜仗,减免了赋税,虽然生活还是很苦,但希望来了,不是吗?难道要让百姓猛觉得,骁果军打了胜仗,势力越来越大,对待百姓却没有以前那么好。当老百姓发觉他们却连饭都吃不上了,他们会问,这一切,他们得到了什么?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回答他?会给骁果军带来什么后果?今日,我们有了困难,让百姓买单,日后又有了困难呢?是不是还继续让他们买单?”
“吕兄,我们现在让他们暂时吃一点苦,却是为了开万世之太平,为了他们的以后甚至是子孙后代着想,这个,他们值得!”裴毅沉声说道。
听裴毅如此一说,吕子良也不禁来了气:“裴大人,老百姓要得是吃饱肚子,要的是骁果军的信誉,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你那些虚无飘渺的玩意儿。要是谁都如你这般随便说说,就能让他们忍饥挨饿的奉献自己,那就好了!”
不仅是裴毅和吕子良在争论,就是其他人,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也不是骁果军一点钱都没有,只是,如果修缮运河的工程一旦开工,需要的太多了。
“好了,都别争论了,都回去好好想想,看看该怎么解决!还有,除了钱财,我们还需要正统的水利人才,我们在座的,可没有人能做这事情。”赵询揉揉眉心,沉声说道。
钱……钱哪……从哪里槁到大笔的钱呢?赵询坐在书房里,揉着额头,只觉得头都快要炸开了,安置百姓要银子,军人要军晌,官员要薪俸,铸造武器,运输,哪一样都要大笔的银子,便是战马,每日消耗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可不是一般的骜马,一点草料就能打发的,他们可是实打实地每天要吃粮食的,很多时候,战马可比人娇贵!大不能不惯着他们,否则的话,这战马就废了。
要是这钱全是纸币的话,赵询都想着无休止的印刷他一番了。当然,这也只是说说罢了。就算是纸币,赵询也不能胡乱的印刷。
去抢/劫?可抢谁呢?有谁有钱能让自己去抢?赵询不由得抓耳挠腮。
房门轻轻一响,有人走了进来,赵询不用回头,便知道是徐沁怜来了,能不用通报便走进自己的书房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自己徐沁怜一人,细心却从不过问外界之事,每次来,也只是为自己送来食物。
一双柔软的手搭在自己的肩上,轻轻地揉捏起来,赵询默默地靠在椅背上,享受着这一刻的温柔,但脑海之中,还在考虑着钱的事情。好不容易吧决定做下了,但不能全力施工。赵询都有一种要放弃的意思。
“夫君,姐妹们可以将自己平日里积攒下来的钱财和一些首饰卖了,能为夫君出一点力。”徐沁怜轻轻的说道。
因为先前为自己送来午饭,赵询自己提过这事情,她知道,也是常理之中。
“不用,这些钱财,留着吧,平日里,我也很少为你们买些东西。有些所需,就靠自己了,还有孩子们,也有他们需要的。再说了,男人要是连家都顾不住了,还谈什么号令四方。你们过得平稳,就是我高兴的事情。”赵询笑着说道。
见赵询如此说,徐沁怜也不好再多言,只能为赵询轻轻按摩,以纾解压力。
徐沁怜离开之后,魏东和韩猛来到屋里,倒不是有事,只不过韩猛值守在屋外,实在太冷。魏东则将一些需要赵询批示的政务,交给赵询处理。赵询留下他们,也算为自己松松心情。
第535章 钱!钱!钱!
“主公,既然不能让冀州、青州新附之地百姓交税,何不在幽州之地,加收税收呢?说明事理,想必他们应该明白的!毕竟,我们这般做,可是为了大家好!相比一千,现在幽州乃至于东三府的百姓,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看到赵询还在嘀咕钱的事情,魏东小声说道。
“不行!”赵询摇了摇头,否决了魏东的提议,“幽北百姓,前几年遭遇靺鞨人的欺凌,一直在战火之中渡日,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够苦了,现在好不容易才有了出头之日,岂能再加以盘剥?”
“照我说啊!在冀州、青州这些新纳入体系的州府,可有着不少的世家豪绅大户望族,这些家族都是身家巨万,而且都不太干净,想来,以暗影司的能力,查出一些证据来,那时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以此为凭,将这些豪门抄家,想必能筹到部分资金,聊解眼前危机。”韩猛闷声说道。
魏东笑道:“诶?几天没见,老韩,你的脑瓜子变聪明了!这到是个好主意!”
韩猛沉声道:“这些大家族,每一个是好东西,我昔日所在的村镇,很多人都被这些大家族,逼迫的家破人亡!”
赵询笑道:“这可不行,除了极其恶劣的大族之外,可不能胡来。”
“为什么不行?”韩猛说道:“这些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