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福满花香-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果儿忙点头:“是,我知道了。”想了想,又说,“以后姐姐出去,我就躲在屋子里头,谁来都不开门的。”
李花儿被她的样子逗笑了,戳了一下她的小鼻子。
李果儿躲了开,笑着把李花儿带回来的木板都垒好:“姐姐休息了吧,明儿再做棋盘。”
李花儿莞尔应是,内心深处,却半点儿都不轻松。
李花儿之前并没有十分想过这些事情,可如今事到临头,才觉得危险极了。
如今李大生死未知;母亲顶着个逃妾的名声躲在香炉山的善堂里;亲生的爷爷奶奶也都死了。
李家这一对姐妹的婚事,还真是就掐在了那些族人的手上。
他们之前没卖了她们姐妹二人,是因为一个傻、一个小,真个卖了,不但没几个钱,只怕名声也不好。
所以他们放姐妹二人自生自灭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李花儿病好了,竟然还能赚钱了。
这在李家人眼中,只怕是又气又喜。
气李花儿竟然还有了本事,喜自己有了生财的物件吧。
而这些人的毒手,伸向的却是李果儿。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成什么事儿呢?李花儿想了很久,总没有头绪。
可就因为没有头绪,才觉得更危险了。
真是一群虎狼的一样的人!
李花儿在心中边气,边想着应对的方法。
总不能她也带着李果儿,躲到香炉山上去吧?
又凭什么为了那些小人躲着?
可是,她不可能为了防着小人,就天天守在家里。
以前她可以带着李果儿进城,但自从知道有人在打探自己的手艺,还有那位吴小少爷的心思之后,李花儿就怕了带李果儿进城了,生怕生了其他枝节。
一想到那位小少爷,李花儿又头疼了。
真是够了!
想及此,李花儿突然过去,将那地席的一角掀开,戳着地席下的泥地。
李果儿刚要去做饭,看见这幕,不由吓了一跳:“姐姐,你做什么?”
李花儿戳了半天泥地,又踩了榻,去看屋顶,口中冷言道:“多寻几个藏钱的地方,以后我要进城的时候,你就去孙奶奶家,或者去玉儿家,我就不信,他们还敢去邻居家抢人不成?”
李花儿说得又急又快。
李果儿顿在那儿,不由更害怕了:“他们……真的会这么做吗?”
李花儿冷哼一声:“你我不是他们,谁知道他们会下作成什么样子,你先去生火吧,我等下就过去,生气,我们做些那好吃的出气。”
李果儿听说,被她的话逗笑了,连忙答应了一声,掀帘子去厨房生火了。(未完待续。)
第九十二章 正是忙时节
李花儿这里忙着提防恶人,而清河村的人,也很忙。
如今真是秋收最紧张的时候,各家各户都想赶在霜、雨,乃至雹子来之前,快些收了地里的东西。
清河村大约有将近三十多个姓氏、百多户人家住着,除了陶、吴两家是大富户,另外如柳、莫、孙三家算是小富户,而李、谢、刘三家,则算是清河村中的大姓人家。
清河村向南的土地甚是肥沃广袤,而这八家人,就占了清河村七成的地。
陶吴两家,又独占了这七成中的六成。
所以每次到了秋收的时候,就这些人家最忙碌了。
村子里最忙的人中,有姓李的,而村子里最闲的的人,也姓李。
李家这对姐妹,是这村子里,唯独没有地的人家。
是以李花儿就闷在家里做棋盘,而李果儿因为孙家最近人都忙,就帮他家照顾孙小小。
这一天,李果儿依旧和孙小小玩去,李花儿也在院中做棋盘,突然孙大贤回来,隔着篱笆墙道:“花儿。”
李花儿正看那楸木片上的纹路,挑拣出那纹理细密,听见他叫,抬头道:“大贤哥怎么这时候回来了?”
孙大贤脸色微红:“家里扬扇坏了……花儿你能修吗?”
李花儿微微一愣,旋即起身笑道:“好,我去看看。”
……
李花儿跟着孙大贤到了孙家的田边,就见童氏在那儿打扇,见他们回来,笑道:“突然风扇就不动了,才想着让你来看看,没扰了你吧?”
李花儿一笑:“没事儿,我也来地里逛逛。”说着,就去看眼前那扬扇。
她突然觉得,自己对这东西有些陌生,似乎以前只是在那书上见过,今儿才看见实物一样。
她略微皱了眉头,她本来觉得,自己对农事还挺了解的。
结果,却和自己做饭是一样的。
童氏看她这个表情,本以为她不能,正要说话,却见李花儿走到那踏板前,踩了两下,见踩踏不动,又低下身子看了看,这才笑道:“是有个机括掉了,卡在了缝隙里。”
说着,半跪在地上,忙了许久,才起身,又踩了两下。
果然就见其上的风扇又吱吱转动了起来。
童氏立刻笑道:“到底是花儿。”说着又抱怨道,“这之前还让你大伯好生把家里家伙们检查了,却险些误事。”
李花儿笑了笑,看了一眼扬扇之下的竹筐。
“都说今年收成好,也不知道好到什么样子。”她道。
童氏笑道:“别人家的我现在不知道,咱家的倒是比去年多了两成。”
两成,那是不少了。
李花儿默默记在心里,盘算着县里的米价能有几何。
倒是那童氏,看着李花儿想事儿的表情,就推孙大贤,让他拿了小口袋来,包了一包,塞给了李花儿。
“大伯娘,这是……”李花儿忙完往回塞。
童氏哪里容她推回来,只是笑道:“这是谢你的,你也别和我推,再推我可生气了。”
童氏一贯这样的脾气。
李花儿这才将那包谷子抱在了怀里,道:“那再有农具坏了,就来叫我。”
童氏一笑:“你当我是客气的?”
李花儿也笑了,抱着东西要往家去。
还没走几步,就看见有村民提着镰刀往西边的田地去,看见童氏,立住问:“孙大嫂,家里扬扇修好了?”
童氏笑道:“花儿修好了的,这丫头可本事了。”
那村民听说,就看了李花儿一眼,也笑道:“花儿要不本事,就能请回凤凰了?”
李花儿对着那人一笑,心念微动。
……
李果儿正带着孙小小,在孙家院子里坐着念书,看见李花儿若有所思地回来,怀里还抱着东西,忙过来道:“姐姐想什么呢?”
李花儿抬头,对着李果儿一笑:“果儿,小小,我们去地里玩儿,好不好?”
李果儿一脸的茫然。
李花儿说做就做,这天下午,就把做棋盘的东西,都拿到了地头去。
村子里的人各家都在各家地里忙着,看见李花儿带着两个孩子过来,不过就是打了招呼,又各自忙了。
倒是童氏见她们过来,笑着招呼了。
李果儿带着孙小小,看见好几个年纪相仿的丫头小子,都在地里捡那落下的谷子,也都跑进去,跟着一起捡。
李花儿则安安静静地开始做她的棋盘。
只坐了不大一会儿,果然就有人过来问:“花儿,听你孙大伯娘说,你还会修东西?”
李花儿抬了头,笑道:“是吧,也得看看才知道。”
那人忙拿了个筐子出来:“这把手掉了,我缠了两次,都断了。”
李花儿笑着接过来,去寻了些藤蔓,只几下,就将那把手重新编好。
那人喜滋滋地将筐拿走了。
过了一会儿,李果儿抱着个碗跑了过来,新奇道:“姐姐,王家二伯伯刚才给了我一碗豆子。”
李花儿浑不在意地继续做棋盘。
“给你就拿些。”她笑道。
“花儿,你瞅瞅我这镰刀把子,可怎么办?”
“花儿,我家磨盘损了,你去看看?”
“花儿还会编东西呢?我家簸箕破了,还劳你编一个。”
因着之前的事儿,这之后,李花儿就没闲着。
自然也不是白忙,谁都知道李花儿如今不易,那些让李花儿修东西的人家,最后都会给碗豆子、送包稻米之类的。
几天下来,姐妹两人就攒了不少的各色杂粮。
“姐姐真厉害。”方才也在地里忙的冯二囡,给了李果儿一包浆果,李果儿擦了一个,边吃边说。
李花儿笑道:“因为今年年景好。”
她也不是只坐在这儿,靠给人修东西换点东西的。
先是见了孙家那扬扇,李花儿发觉自己对农具并不很熟悉,这样给人修几天,也算是有了了解。
再是她每给人修的时候,都要和人问问今年的收成如何。
问下来,那大户如吴家,这一季多收了近三成,而因着他家还有一年熟两次的水田,所以全年算下来,足足比去年多收了四成。
而吴家那短工,还告诉李花儿,陶家今年也差不离。
如孙、谢、莫这一等的人家,则都是多收了两成多,想李家也差不多。
其余各家,也都是多收一两成上下。
偶有邻村的人来,李花儿听了话,也都是多收了粮食。
还真是极好的年景呢。
人人都高兴,李花儿也高兴。
今年县里的米价,一定会低一点儿了。(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 热闹的河岸
在这期间,李花儿还有另一样所得。
如今这清河村,没找她修农具的,也就陶李两家了,个中原因,谁不明白呢?
而刘氏,却在这期间,来和李花儿搭过两次话,都被李花儿软刀子堵了回去。
还有一次,柴氏也带着腻味的笑容,给李花儿送了些米粮来。
李花儿也腻味人地笑着,把东西收了,边做棋盘,边听柴氏说话,满嘴好好好,是是是,应了却同没应一般,到最后,眼睛都不抬一下。
最后倒把柴氏气得够呛。
村子里忙秋收的人,却觉得看了一场好戏,干活都更有力气了些。
后来因着李家也忙着秋收,又不想继续丢人,这二位就没有再来了。
“花儿这样与族里,到底不好,好歹是长辈,有事也能照应你们一二。”周家大伯是个好心人,就劝了一句。
很多人应声说是。
倒是李花儿,一边对棋盘线,一边淡然道:“之前我病着的时候,也没见他们照应我们,现在我好了,难道还能比那时候艰难?”
众人听了,细细一想,还真是如此,就不劝了。
这话传在族里,自有人气得摔盘砸碗。
而清河村的人,更知道李花儿多厌恶自家族人了。
所以这么闹了一遭,那些人就算还有什么想法,也得暂时敛了。
如此,李花儿心情才略微好了些,也能全心全意地做棋盘、看收成、给邻居乡亲们修农具了。
唯一的问题是,这么一来,棋盘做得就慢了很多,不过因为客人给了十五日之期,杂货铺也并不十分催。
就在这秋收还没结束,李花儿的棋盘快要做好的时候,那嚷了许久要来的京城里大人物,终于到了平水州的地界了。
清远县这附近因着是平水州的门户,所以自然就有了更大的热闹。
……
这一天,秋高气爽的,李花儿刚把那棋盘两侧藏着的小抽屉做好,还没等安上,忽然就听见了外面传来了一阵子嘈杂的声音。
李花儿没有非常在意。
倒是李果儿这段日子活泼了不少,听见有热闹,忙趿着鞋,跑到门前路的拐角看了一阵子,又跑回来,笑道:“姐姐,大家都到清水河边看光景呢,我们也去吧。”
李花儿听说,立刻明白了,笑道:“是京中的船来了?”
李果儿点点头,将鞋穿好:“嗯,说是过河界了。”说着,她过来拉着李花儿的胳膊道,“姐姐,我们也去看看吧,难得的热闹呢。”
李花儿兴趣缺缺。
从传出来这大人物要来到现在,这平水州上下没少被折腾。如今终于要来了,念声阿弥陀佛后,躲还来不及呢,还去看什么?
李花儿只希望,这位大人物顺着江水而来,再快一点顺着江水到那州府去,千万别上岸,也别来清远县。
省得还要再闹一阵子。
不过李花儿虽想躲,但李果儿到底年纪小,看见了这样的热闹哪里能不想去凑凑?就拉着李花儿,一定要往外走。
李花儿没办法,只好东西收起来,跟着李果儿向外走。
……
待到了清水河边,就看沿着那河岸向南向北,站的里三层外三层,全是人,显然是附近村子的人,都聚在了这河岸之上。
便是对面,也是如此情景。
靠近河岸的地方,衙役、官差、军丁等排着站那儿,吆喝着众人,不许往前去。
李花儿和李果儿到了岸边,一看这光景,李果儿就吓了一跳,道:“好多的人。”
李花儿反而觉得好笑了。
就因为之前闹腾得太过,以至于大家对这大人物充满了好奇。
如今船还没到,大家相熟的人凑着站在一处,一边向着江上眺望,一边聊着天。看这些人里,还有人拿了小凳子,拿了果子零嘴等物,坐那儿等着。
其间,还有许多小孩子的又跑又闹的。
便是陶吴两家,也都过来凑这虚热闹。
陶大少爷坐在个藤椅上,拐杖放在一边,还打了个呵欠。
李家人在那靠前的地方,也不知道来的都是谁,只正对着河,向北眺望。
李花儿不理这些人,只想了想,指着一个离着岸远,人也少的小土坡,道:“我们去那上面看吧。”
李果儿见了,拽着李花儿的衣袖撒娇道:“那儿看不清,我们往河边去吧。”
李花儿笑道:“去河边更看不清了,到时候人人都往岸边挤,再出了事儿,就不美了。”
李果儿不解了:“离得近怎么还看不见呢?”
李花儿笑道:“就算是到得再近,也看不清人,不过就是看看船罢了。现在那上面,好好地看清楚船,还不挤,最好了。”
李果儿这才明白了,忙笑道:“好,那我们就去吧。”
姐妹二人笑着,就一同到了那土坡之上,刚站稳了,就有人拍了一下李花儿的肩膀:“花儿,你怎么不往前去?”
李花儿回过头,就看见做了妇人打扮的冯二囡拐了个筐,冲自己笑着。
一贯的神采飞扬,显然是婚后的日子,过得很是不错。
李花儿轻轻一笑,道:“前面人多,横竖都看不见人,不如就站在这里个热闹就好了。”
冯二囡本是和莫家妯娌们一起来的,不过她和那些人说不到一块去,所以看见李花儿在这儿,就忙忙地跑了过来。
如今再一听,又觉得李花儿说得有道理,忙和妯娌们说了一句,就也站在了这里。
她的妯娌们横了她一眼,皮笑肉不笑地往前挤了。
冯二囡只当看不见,站在那儿和李花儿说起了家常。
一时张玉儿带了村子里的几个小姑娘疯跑,看见李花儿等人,就过来塞给她们一把花生,又跑开了。
李花儿和冯二囡说着话,只李果儿抻着脖子,无聊又期待地看着河面。
就在这时,忽而就听见人群里起了一阵子骚动。
李果儿和冯二囡一同踮起了脚尖,一个比一个兴致高涨,口中还嘀咕着:“人来了?怎个没看见船?”
河面上依旧是平平静静地,倒是有几个人,向着李花儿等人的方向看过来。
李花儿顺着众人的眼光看过去,一愣之下,差点儿笑出声来。(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 惹人注意的小沈公子
只见小沈公子穿着湖蓝色的衣衫,腰间是嵌了十二块白玉的腰带,踏着嵌了翠玉的靴子,头上以镶着猫眼儿大小的六块玛瑙的簪子压发,手里摇着名家所绘的檀木纸扇,摇摇晃晃地,自清河村村口的方向就过来了。
遥遥地,还能闻见浅浅的香气,萦绕其周。
说不出的风流,道不尽的潇洒。
后面跟着的那个叫小喜的小厮,打扮得倒是平常,背上背个包袱,手里还提着漆木的食盒。
李花儿看见这样子的小沈公子,第一个反应竟然是:她就知道,这位小沈公子一定是个喜香的人。
第二个想法是:这位公子还真是不怕人不知道他。
而这周围的人,突然看见这么一个打扮得甚是富贵,皮相也很是过得去的青年男子,突然就出现在了这乡野地方,都很是惊讶。
清河村的人,并不是那没见过好看男子的——那还有个陶大少爷陶行远呢,虽然顽劣,模样却好看极了。
但是陶大少爷一来年幼,没有这个富贵公子那青年人意气风发的样子;二来,陶大少爷绝对没有这般的富贵。
许多人,甚至说不明白小沈公子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料子的。
岸边那脸皮薄些的女子,顿时就红了脸,却还是要偷眼去看。
还胆子大的姑娘,也是顶着红红的面皮,大着胆子拿眼睛跟着看。
只是这位小沈公子,像是丝毫感受不到众人目光一样,摇着扇子,拿着气派,一路向前走着。
每行前一步,那周围的人就默默退后三步,给他让出了一条路,再齐齐目送这位公子前进。
小沈公子就是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一路就走到了李花儿身边。
冯二囡忙拉着李花儿往后退。
李果儿半个身子躲在李花儿后面,也跟着后退。
谁知道,小沈公子走过来的时候,却突然站定,对着李花儿微微点头,很文雅地说了一句:“李大姑娘。”
声音清朗,不高不低的,偏偏就在这窃窃私语的河岸之上,盘旋而去。
陶大少爷突然见一个比自己还富贵好看的男人过来,本来心中也有些好奇。
如今再看见这男人竟然和李花儿说了一句话,身子一歪,差点儿从藤椅上掉下来。
他竟然认识那傻子!
不独陶大少爷,如今河岸上有的人,不管姓什么的,都瞪大了眼睛,瞅着李花儿。
吴大太太眼睛瞪得圆圆的,眼珠子都要从眼眶子里掉下来了。她之前倒是听丈夫说过县里发配来了个什么富贵人,却想不到这富贵人同李花儿认识。
如柴氏刘氏等辈并那李家大小族人,嘴巴张得和眼睛一般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
别人害怕,李花儿也被吓了一跳。
不管是从那只“凤凰”,还是从南北杂货,小沈公子知道自己是谁,并不稀奇。
可是李花儿万万没想到,这位公子竟然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自己说话。
再想那天进城遇见他的事情,李花儿自己都觉得自己那躲闪的样子好笑了。
她连忙退后一步,屈膝施礼,却不说话。
小沈公子问候了一句之后,也不再说话,而是和李花儿擦身而过,合了扇子,指着不远处的有一个高些的地方,道:“就那里吧。”
小喜立刻应了一声是,快速跑过去。
那高处本来站着的人,慌忙都避让了开。
小喜过去,道了声“叨扰”后,就自身后的包袱里取出了五尺见方的浅色锦缎,手腕一用力,将那锦缎铺在了地上。
“公子。”小喜站在一侧,躬身道。
小沈公子依旧是拿腔拿调地走了过去,衣摆一抖,坐在了地上。
之前岸上的人,很自觉得就让在了两边,生怕挡了这位公子看河上的视线一样。小沈公子很怡然自得地坐着。
小喜将那食盒打开,上层取出了茶具、中间那层取出了红泥小炉,最底层又取出了一个小巧的点心攒盒,依次放在了地上。
在众人一片的咋舌之中,小沈公子开始吃点心,小喜开始烹茶。
冯二囡早就被这派头镇住了,好半天才记起来怎么说话,忙用肩膀撞了撞李花儿,惊讶道:“花儿,你认识那人?”
众人的眼睛虽然都落在小沈公子身上,耳朵却都在这面。
冯二囡所问的,正是大家疑惑的。
李花儿保持着镇定,笑道:“不算认识,只是之前我请回来的凤凰,便是他买去的。”
李花儿的凤凰是孙家帮着卖的。
孙家老四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呢。
是以众人听见这句话,又都将眼神落在了孙家在场的几个人身上。
可是别说孙婆子、童氏等不知道,就算是带着孙小小来看热闹的宁氏,都是一脸茫然。
她单知道丈夫说过,清远县来了个什么姓沈的有钱人,却没上心过。
冯二囡听李花儿也不清楚这人的底细,心里更奇怪了,再见此人吃的那点心,个个小巧精致,都是以前没见过的,便叹道:“啧啧,好大的气派呢,到底什么来头?”
这股子为着小沈公子的到来而兴起的八卦之言,不一会儿就沿着那河岸传遍了。如今河岸上人多,常在县里出入的人也多,所以不过一会子的功夫,就又有人传来了这位富贵公子的来历。
“花儿姐姐。”张玉又窜了出来,脸上还带着花生碎,挽着李花儿的胳膊,笑道,“姐姐你认识那位少爷?”
李花儿摇摇头:“不认识的。”
这已经是她第四次回答同样的问题了。
张玉儿嘿嘿一笑,凑过去小声说:“我刚才听人说,那少爷姓沈,是个发配来的犯人呢。”
“啊?”冯二囡惊呼了一声,“犯人?”
不独她,连旁边许多听见消息的人,看向小沈公子的眼神,也充满了疑惑。
偏偏小沈公子彼时也正看着岸上的光景,眼睛就转过来,和冯二囡对视了。
他对着冯二囡,温和的一笑。
饶是冯二囡那样的性格,脸都红了,忙别过眼去,却不信张玉儿的话了。
“别是假的吧?”她道,“哪里发配的犯人,是这个样子的?”
张玉儿忙道:“都这么说的,说是京城来的。”(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谁的仪仗
冯二囡听说,吐了吐舌头:“说京城来的我信,说犯人,我不信。”她推了推李花儿,“你见识多,你觉得呢?”
李花儿也是第一次听见这位小沈公子的来历,心中将信将疑的。
她如今所在的南垂之地,有人被发配在此是很有可能的,可是想想小沈公子的行事……
与其说是犯人,不如说他是来这里躲清闲的福贵公子,更让人信服些。
她摇摇头:“我也不知道,不管是什么人,也不与我们相干。”
这周围人议论纷纷的声音,显然小沈公子也是能听见的,不过他却依旧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坐在那儿自饮。
小喜听得分明,低声笑道:“公子,人都说你呢。”
小沈公子横了他一眼,下巴一抬,对着河上道:“看河,听那些人的话做什么。”
小喜还要说话,忽然就听见有人高声喊道:“来了!来了!”
所有人的目光,几乎一瞬间就都集中在了河面之上,齐齐向着北面看去,那前面的人,还向着岸边挤了挤。
守岸的军士,连忙喝止他们,维持着秩序。
李花儿她们所在的地方,人少,还占个高字,此时就显出了安静。
看过去时,果然就见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向这面驶来。
七艘船,前三后三,簇拥着中间最大的三层画舫。
画舫主体的颜色是大红色,船头盘绕着一只龙,龙头向下微垂,却掩不住那霸气。
画舫之上,列军仪仗,举的的诸如华盖、龙旗、幡、团、炉、扇、灯、伞,都有定数,皆是威风八面,迎风招展。
众乡民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个个都是张着嘴巴啧啧嘴巴。
“好生威武!”有人道。
“看来来的竟然是个什么王爷呢。”又有人仿佛知道一般。
“你又懂了?”
“你瞧那举着的没有?那叫华盖,得是王爷以上才能用的呢。”
“这来的是哪个王爷?”
“朝廷里算上那异姓王,有二十多个呢,我哪里知道是哪个?”
李果儿看得分明,听得清楚,不由吐了吐舌头,对李花儿道:“姐姐,还真是好大的人物来了呢……姐姐?”
李果儿这才发现,李花儿如今的脸色都是煞白的。
“姐姐?你怎么了?”李果儿吓了一跳。
她知道李花儿最近诸事烦扰,总是睡不好,却没见过她这样的脸色,吓得忙问道。
李花儿看着其下那浩大的船队,嘴唇轻轻地颤抖着。
“不对,不是王爷。”李花儿目送着河上的船队,由北向南而去,渐渐隐在清水河的烟波之上。
“什么?”李果儿没明白。
李花儿觉得自己的心,像是被谁掏空了一块般,她捧着心,喃喃道,“不是王爷……这是太子仪仗。”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那船队之上,李花儿的声音又低,所以没人听见,连李果儿都没有听分明了。
偏偏离得远了些,注意力都在李花儿身上的小沈公子,听清楚了。
“噗……咳咳。”那正在喝茶的小沈公子,一口茶直接喷了出来,迎面喷了小喜满胸襟。
小喜顾不上自己,忙过来给小沈公子捶背:“公子您没事儿吧?”
小沈公子拿了帕子擦嘴,摇摇头,又将帕子推给他:“你擦擦吧。”
这丫头,竟然分得清仪仗?
不说那些一二品的大臣,只说当今皇帝有五个皇子,这次都被派了出来,往南来的皇子,就有三个。
两个九珠亲王,一个太子。
当朝皇子和太子的仪仗差别,只在画舫颜色、船头龙头、华盖、龙旗与幡之上;而九珠亲王与太子差的,只有华盖与龙旗。
京外的小官小宦们——比如翁县令之辈——都未必能说明白这仪仗的差别。
可是这乡野丫头只看了一眼,就知道那是太子仪仗,这就太奇了。
自幼在大家族内沉浮而有的敏锐,让他对李花儿的怀疑,更深了。
这不可能是个普通乡下丫头。
小喜拿着帕子擦了擦自己身前的衣服,却不敢再和自家公子说话了。
他太了解自家公子,也深明白他如今的这眼神意味着什么。
……
李花儿完全没注意到小沈公子那面的动静。
原来,那个京城来代天巡狩的大人物,是当朝太子。
难怪这群官吏,个个那么紧张!
难怪平水州的太守,恨不能平地重新起一个平水州!
可是,方才自己心中的情绪,又是为了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