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青云目光往顾大河、方仁霄等人身上瞧去; 他们到底是男人,表情还能控制得住。
“臭小子,家里还有这么多人念着你; 你在外一定要多加小心; 保重自身。”方仁霄使劲地拍着顾青云的肩膀。
顾青云猛地点头。
“什么都比不上你的身体重要。”顾大河接着开口。
顾青云还是只能点头; 他再看向连氏和简薇,见两人偎依在一块,泪光闪烁。
顾青云深吸了口气; 抹了一把脸,心底的那个念头又重新冒出来:自己这一趟出海到底值不值?
想归想,木已成舟,这想法也只能深深地压在心底,不会显露出来。
“爹爹,一路平安。”顾永辰快速地眨了几下眼睛,他怀里抱着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儿,此刻捉着孩子的手轻轻地摇晃,轻声道,“来,小六儿,跟爷爷说一路顺风,早日回家。”
“爷爷,顺风,回家。”小娃儿浓密的睫毛眨了一下,和父亲看起来如出一辙的眼睛紧盯着顾青云,奶声奶气地挥挥肉呼呼的小手,“回家。”另一只小手反过来抓住顾青云的手指,笑得极为灿烂。
对上才一岁多的小孙女,看着她懵懂纯真的眼睛,顾青云还是忍不住扯出一丝微笑,他安慰般拍拍小陈氏的手,见顾大河扶着她的臂膀,这才走过去拉着小娃儿的小手:“好,爷爷很快就回家。”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估计等他回来,眼前的小孙女就可以蹦蹦跳跳,能口齿清楚地说话了,他错过了孩子的生长时期。
该说的话在过去一年早就说了一箩筐,顾青云最后看向简薇。
简薇一直静静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眼里有着泪花,偏偏脸上还露出微笑。
顾青云不忍看她脆弱的表情,不顾别人在场,把她揽入怀里,头深深地埋入她的脑袋,轻拍她的背部,沉声道:“好好保重身体,不许太过于伤心,等我回来。”
简薇轻轻地“嗯”了一声,半晌没说话。
门外传来马的嘶声,顾青云看时间不早了,还是忍痛放开简薇,又一一和其他亲人拥抱,嗯,除了小儿媳卢妙云。
等顾青云正式踏出家门,他望了望还未明亮的天空,要撩起衣摆上车时,身后传来小孙女嚎啕大哭的声音。
“爷爷,爷爷……”
该庆幸顾传恪还在睡觉,大家特意不叫醒他,否则他估计还会哭闹。
顾青云停顿了下,回头看了看他们。在门前两只大红灯笼的映照下,他们相互搀扶着,目光直直地看向这边。
这一幕他要永远记住。
离别最是伤人,顾青云挥挥手,眼泪悄悄滴落,终究还是弯腰钻进车内,顾三元跟在他身后,吩咐车夫驾车。
车内,顾三元小心地看了一下他的脸色,开口问道:“叔,到码头的时间还长着,要不要先睡一会儿?”
“不用了,待会上船再睡也行。”顾青云用手指按了按胸口,这里有一块布料是湿润的。
他想起努力振作精神的简薇,心里的不舍之情更浓。
想到这里,顾青云看向对面的顾三元,叹道,“你都这个年纪了,还要跟着我出海奔波。”
这次出海,按照他原先的想法,是不想带太多下人去的,毕竟他有独立的自理能力,只是家人不同意,结果贴身侍候的家丁就有四个,个个年轻力壮,可以当护卫用。
还有一个是顾三元,谁劝也不听,非要跟着去。
“叔,不用再说了,我就乐意跟着您出去。”顾三元不以为意,“出海而已嘛,就当出去游玩一圈,小景想出去还不行呢。”
见他提起顾景,顾青云一笑。上个月顾景被查出怀有身孕,大家还来不及高兴,她身体的反应就出来了,吃什么都想吐,连闻到一丁点腥味都不行,且早上极为嗜睡,根本起不来床,所以她和庞庭深昨天早早就来告别过的。
事实上,顾青云心里清楚,就算顾景身体好也不可能跟着他出海,近海还好,远航的话世人还是很迷信的,大家觉得女子上船会不吉利。他虽然是船队名义上的最高负责人,但这事还是得遵循传统,免得一遇到点什么风浪就让人把帽子扣在顾景头上。
再者,这次出海不同其他,危险性极高,顾青云不舍得孩子陪自己冒险,连顾永辰主动请缨要跟随也坚决不同意。
到城门口的时候,顾青云意外碰到了在这里等候的庞庭深。
“你怎么来了?”顾青云有些惊讶,“今天还得上值。”有什么事昨天不是说了么?再看离他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名小厮牵着两匹马,看来他是骑马赶过来的。
庞庭深鬓发湿润,后背也湿了,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朗声道:“岳父,这是景儿让我给您捎带的枸杞酒,我们昨天忘记拿给您了。”说完就把手里提着的酒坛子递给顾三元。
知道这酒是顾景照着古方亲手酿制的,算一算时间,正好是这几天可以从地窖里提出来喝了。
顾青云心里一甜,不过还是佯怒道:“胡闹!她胡闹你也跟着纵容,今天你还得上值,就算是忘了什么东西,让下人送过来就算了,还要你亲自来送。再说,这酒不急于一时,等我回来再给也行。”
“这不一样。”庞庭深摇头,很是郑重其事,“这是景儿的心意,一定要现在给您带走。还有,我已经请人帮忙请假,迟一点到翰林院没事儿,我还想正式给您道别,您一定要好好保重,一路平安。”
顾青云摇摇头,本来想再和他多说几句,但见时候不早了,就赶紧把庞庭深打发回去,他还得赶去码头,新皇今天早上会派人送别。
等赶到码头,天色已经发白,太阳初升,码头上停留的船只并不多,按照顾青云之前的计划,大部分的人已经先他们一步南下,他们是最后一批。
刚一下马车,其他官员看到他后就纷纷过来行礼。
接下来,顾青云等一干官员又是一通等候,幸好不到半个时辰,内阁的右丞相总算带着一帮人匆匆赶到,又是圣旨又是叮嘱告别,等他们登上船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
顾青云回到自己所在的舱房,传话下去让下属们先休息,有事用午膳的时候再说,他现在真的累了,大概是情绪波动太大,精神疲倦。
等休息一个时辰,顾青云起床后首先看的就是自己厚厚的计划书,这里面记载着这次出海行动的方案、路线等,里面还有下属官员的简介。
顾青云首先看到排在第一的名字,这是新皇的贴身内侍,姓贺,虽然来头很大,但为人低调,从不对自己指手画脚,就算有意见也是轻声细语,大家有商有量,让他颇为满意。
这次出海最怕的就是大家相互扯后腿了,看来新皇和内阁还是有诚意的,知道他不擅长争斗,给他派来的官员都是能指使得动的,其中一部分本来就是鸿胪寺和工部的官员,虽说他们的品级是低了点,但对他来说,大家齐心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能把这次出使任务完成。
等船队到了闽省,顾青云在泉州见到了在此等候的顾永良。主要是这次出海的物资福州府有出力,所以顾永良才能在这里出现。
顾青云和大儿子有将近两年未见,现在一见面自然是激动无比,特别是知道大儿媳宁瑶有一个月的身孕后更是惊喜。
唯一不好的一点是,当他要出发时,大儿子那依依不舍的表情又让他难受一回。
准备已经就绪,到了十一月初五这个钦天监选择的黄道吉日,顺着季风,顾青云等人终于扬帆出海。
临行前,闻风而来的百姓挤满了整个码头,当地官府敲锣打鼓,爆竹声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出行的人站在甲板上依依不舍地挥手,顾青云同样如此,他四下看了下,只见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行驶着两百艘船只,几乎可以称得上遮天蔽日。而在他们开船后,当地等候已久的商船跟在身后,浩浩荡荡的,场面宏大无比。
饶是顾青云一向冷静,自诩见识过大场面,如今看到这一幕仍然情不自禁地升起雄心万丈,情绪激动万分。
“夫子,这次我们一定能达成所愿!”站在顾青云身边的陆煊激动地握起拳头,“我的部下时常演练,这次带的炮船又多,我看路上谁敢不给咱们面子,哼哼。”
此次出海除了有专门运输粮食的粮船和专门种菜的菜船外,炮船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海上吉凶莫测,海盗猖獗,没有武力他们只会是肉包子打狗。据顾青云所知,这期间陆泽还参与进来,帮了一把,要不然兵部不一定同意他们带这么多炮船出去。
顾青云哈哈一笑,道:“这次就靠你保护我们了。”
“那是当然。”英姿勃发的陆煊笑得极为灿烂。
“小宝,我有个预感,我认为我们正在创造一段历史。”顾青云喃喃自语,如果没有遭受意外,只要关于他们的记载能流传下去,那就是一段历史。至于史上如何评价他们,就得看他们能收获什么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一路沿着前朝遗留下来的路线行驶,途中经过了几十个国家和部落,海盗闻风而逃,不敢有丝毫的冒头。
作者有话要说: 周末要加班,后天再更。
第276章 靠岸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哈哈; 钱我们应该也够的; 存了两年呢。”老陈氏看看周围,生怕有人听到; 压低声音说道; “就是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老大; 你这段时间去送咸鸡蛋的时候要留意这方面的消息,免得我们得到消息晚了; 牛都被买走了。”
顾家人都很高兴,如果有牛,种田就会节省劳动力,其他人就可以有时间干点其他活,挣的钱肯定比现在多。
“栓子,这个消息你要告诉你大爷爷一声,他们家肯定会买的。”顾季山吩咐道。
顾伯山家里情况虽然比顾青云家好,但他家劳动力更少; 只有顾申河夫妻俩能干活,现在只要是农忙时节都要请短工。
“可是,这又没证实是真的。”顾大河有点顾忌; 见顾季山露出不赞同的样子; 忙道; “我这不是怕大伯说栓子听风就是雨吗?”现在别看顾青明比栓子大5岁,开蒙也比自家儿子早,但那学习进度完全比不上儿子快的。
这不; 大堂嫂就对栓子有点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小陈氏不愧和顾大河是夫妻,听丈夫这么一说,她就明白了,忙对着老陈氏说道:“还是娘去和大伯母说比较好。”
老陈氏一听,就懂了,低声骂道:“陶氏那个遭瘟的,我们栓子是比小明会读书,可他们都是兄弟,栓子好了,小明以后不就能跟着好吗?她犯得着给我孙子脸色瞧?又不吃她的喝她的。要是连这个都妒忌,我早些时候早就被自己酸死了!”
“行了行了,都陈年旧事了,你还老说这些作甚?吃饭吧,待会饭菜都凉了。”顾季山见话题扯到早年大哥读书的事情上,立刻转移话题。
老陈氏白了他一眼,把农具一一放好在杂物间后才洗手。
“爹,二弟他们还没回来就开始吃了?”顾大河忙道。
“不管他们,都回娘家了,难道还会饿着不成?实在不行,待会自己煮,家里又不是没吃的。”老陈氏心里还有点怨气,口气也跟着不好。
顾青云无奈一笑,他现在已经学完四书五经了,虽然只是粗粗过了一遍,但进度还是非常喜人的。相比之下,顾青明就差了一点,他才学到《周易》,《礼记》和《左传》还没开始呢。为了这,本来对他态度挺好的陶氏就有点不对劲了,大概是因为自己总被大爷爷拿来和顾青明做对比吧?
可是这能一样吗?一开始顾青明学习就不是很努力,到后来自己的进度跟上他了,他这才产生紧张感,于是发誓要刻苦学习,可惜他的努力和信誓旦旦总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不久就会故态萌发。这样的桥段一再发生,幸亏有大爷爷的督促,他才能一直进步。
顾青明和自己不同,他长于交际,人又义气,在村里一众小伙伴中那是一呼百应的,于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就少了。而且大爷爷家里经济实力比自家好多了,他完全没有危机感。
不像自己,发自内心想读书,想依靠读书改变命运,这样一来,产生的效果能一样吗?
大家开始吃饭,今晚的饭菜很丰盛,一盆豆腐泥鳅汤,一碗香葱炒鸡蛋,一碟红烧五花肉,除此之外,就是一大盆的青菜和野菜了。
大家依旧等老陈氏分餐后才开动。
“大姐这道汤烧得好吃,可惜以后难吃到了。”顾青云喝了一口汤后,只觉得滋味鲜美,忙赞美道。
大丫的脸顿时红了,她娇嗔地看了一眼顾青云,道:“吃饭都堵不住你的嘴,就会胡说。”
“我说的可是真心话。”顾青云一脸的委屈。
顾家的饭桌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讲究,所以气氛一向比较轻松。
“以后二丫就开始做饭,大丫在旁边指点。”似乎被顾青云的话提醒了,老陈氏安排道。
二丫点点头,吃得很香。
顾青云接下来就没再说话了,开始细嚼慢咽,一边听着顾季山他们的谈话。
等他们吃完饭后,顾二河一家终于摸黑回到家了。
顾季山简单问了亲家的情况就把众人都打发回去休息了。
小陈氏正在房里整理东西,没想到李氏突然来找她。
李氏一进门就把手中的半匹青色的细棉布递给她,笑道:“大嫂,这是我娘家给我们的回礼,我想着现在孩子还小,家里织的麻布都够穿,就把这拿来给你了,娘那里我已经给了。”
小陈氏很是惊讶,忙推却道:“不行,这是你娘给你的,弟妹还是用来给狗蛋和狗剩做衣服吧,这是细棉布,小孩穿了舒服。”
李氏既然把布拿来了就不打算拿回去,笑道:“屋里还留有半匹,够他们用了。这布你拿来给栓子做件交领长袍,老是穿着短褐长裤算什么?他现在可是读书人了。”
小陈氏一听,想了想,也不客气了,反正这人情总能还回去的,就笑道:“那我就不客气了。”现在家里有了咸鸡蛋和卖鸡的收入,老陈氏也大方了些,规定除了要固定织一定量的布匹外,只要有余力,两房人自己织布或做绣活攒下的银钱把一半交公后,另一半都可以归自己,她不会过问他们用这些钱做什么。
因为这样,大家都高兴得很,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攒私房钱了。
李氏见状,满意地说道:“我刚刚来的时候就见到栓子在房里读书,听说他已经把那什么书都读完了,现在大伯对栓子是什么打算?”
顾青云正式开蒙后,他就单独睡了。家里的织布机就被搬到了二房那边的厢房,原来放织布机的房子就被重新修整了一次,隔开为内外两间,里面是他的卧室,只放着一张床和一个衣柜,外面的那一间就是他的书房了,平时读书写字都在这里。
“说到这个我就发愁,大伯说想让栓子去镇上的私塾读书,镇上有两个秀才开私塾,很多小孩都在那里读书。”小陈氏嘴里说着发愁,脸上却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道,“大伯说已经没什么可教给栓子了,为了不耽误他,还是得赶紧到镇上去。我和他爹没意见,一切都听爹娘的。”
“我这次来就是想告诉你,我娘家村里不是也有两户人家在镇上读书吗?我这次回娘家特意打听了,他们一个在何秀才的私塾读,一年的束脩就要2两银子,据说还动不动就用戒尺打学生,可怜哟,那小孩的手心都被打肿了,跟个馒头似的,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我去他家的时候,就见他娘正在喂他吃饭呢。”李氏一脸的唏嘘。
“另一个在李秀才的私塾读,束脩只要1两半,听说李秀才不错,人很年轻,学问好,人又和气,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好,很少打人。”李氏一一把自己的消息都说出来。
“你说这夫子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咱也不说这个,只是打得太厉害了也不好,这要是身子骨弱的呢?这病了你都没处说理去。”李氏见小陈氏皱眉不语的样子,忙又说道。
“这个还是由爹娘决定吧,他们懂的事多,总不会害栓子的。”小陈氏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对顾季山和老陈氏很是信任的样子。
李氏眼珠子一转,笑道:“是呢,栓子可是长子长孙,爹娘自然是重视的。其实去何秀才那也挺好的,虽然要求严格了点,但那是对学生也有好处啊。”
小陈氏点点头,正要说些什么,就见顾大河已经洗完澡回来了,此时正站在院子外面朝这里看。
李氏顺着她的视线也看到了,忙双手拍了下大腿,叫道:“哎呀,已经这么晚了,我得赶紧回去帮我家的两个泥猴洗澡了。”等她走出来的时候,顾大河已经进了栓子的房间了。
顾大河回房的时候,小陈氏已经整理好床铺了,正坐在凳子上疏通头发。
“栓子还没睡?”
“你什么时候见他睡那么早的?吃饭后还要在院子里转圈,我去的时候他正在地上的席子上玩耍,见他满头大汗,就让他迟点再去洗澡,省得着凉了。”顾大河语气带着埋怨,脸上却充满了笑意,低声道,“我看了下栓子书桌上的字体,虽然年纪还小,但已经写得颇为工整了。”
小陈氏脸上也带着笑容,道:“我虽然不识字,但还是能看个好歹的,我就觉得栓子写的字个个大小一样,一笔一划都清清楚楚的。反正,我就是觉得好看。”
“你这是癞头儿子自己的好。”顾大河脱下衣服,看了一眼对面二房的厢房,问道,“刚刚弟妹过来是有什么事情?”
一说起这个,小陈氏脸上的笑意马上就收起来,她把李氏的话复述了一遍。
作者有话要说: 白天睡了一天,晚上精神极好,更晚了。
第277章 探查
v章购买比例超过50%的读者可以看到正文,否则要等12小时。
所以顾青亮就悲剧了。
顾伯山见状; 生怕顾青亮以后厌学; 就决定先让他玩一年,等懂事点再开始教; 主要是和顾青云错开时间。
于是; 顾青云就享受到了几乎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每天辰时(大概七点钟)起床; 学习到午时(十二点左右),下午就自由活动了; 因为顾伯山还有村务要处理,或者还要出外走访一下朋友,不可能把时间都花在他身上。
此外,还有顾青明也要教呢。
剩下的时间就靠顾青云自己把握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小孩子,没有像顾青明一样有空就出去玩。他事先做一个长期的计划表,再做一个短期的计划表,比如前一天都会做出一个计划表; 第二天就根据安排表来学习,这样就显得有条不紊,可以时刻督促自己努力。
他现在年纪还小; 手骨还未长成; 就暂时不练字; 都是以背书为主。
在问过顾伯山后,他才知道在古代,要考科举; 其实要背诵很多本书的。
如果是那些以读书传家的世家大族,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有一套程序在里面。
四岁或五岁开始发蒙认字,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蒙学书籍。
认了字后,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每天都是先复习旧的知识,能背诵串讲才算是过关,旧书温完,才开始学新书。
学完这三本后,开始学《论语》和《孟子》,这是内容不断加深。
他们一般七八岁就要学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
先读孝、学、庸,后读论、孟,这个先后顺序一般不能颠倒。
接着是五经关,分别为《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这是更深更难的内容,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以上就是常人所说的四书五经。
等把这些都读得差不多,人差不多就十五六岁,可以下场去试试考秀才。
当顾伯山和他说起这些的时候,顾青云目瞪口呆。
知道古代读书难是一回事,真正身处其中了才明白其中的艰难。
“所以说想考上一个秀才,起码要把这十三本书背完。”顾伯山对着孙子和侄孙,叹了口气,道,“你们俩是幸运的,想当初爷爷读书的时候,为了凑齐这些书就花了很多精力,家里的银钱都用来买书了,甚至要卖地卖田才凑够。”
顾青云心里暗自点头,这些书加起来起码要三四十两了吧?甚至更高?他暂时不能估算出来。如果自家没书的话就要向别人借来抄,甚至是在书店花费很大精力抄回来,这很花时间的。
“书可传家,当初逃荒的时候,大家都劝我多带其他东西,不要带这些书,我不听,自己一个人背着。后来,大家又劝我把这些书换成粮食,我认为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硬是不换。一直到现在,书还好好的,以后就是我们顾家的传家之宝了。”
顾伯山的神情带着追忆,又带着骄傲和自豪。
顾青云和顾青明看着这些书的眼神顿时不同了。
“那爷爷,那我们能在十六岁之前把这些书都背诵串讲吗?”顾青明想了想,问道。
顾伯山捋了捋胡须,微笑道:“如果努力的话,还是可以的。不过本朝还加了一本算学《九章》,考秀才算术是要考的,比重颇大。要全部学完,你们以后就不能浪费时间。”
说完他还意有所指地看向顾青明。
顾青明的脸蛋微红,知道自己比较贪玩,现在被爷爷又告诫了。
“大爷爷,您怎么知道这些读书人家的事呢?”顾青云反而对这个有兴趣。
“这都是爷爷赶考的时候,和别人有了来往才知道的,读书不能自己一个人傻读,还得经常和别人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科考。”顾伯山神情有些羡慕,继续道,“那些有着读书传统的人家家里管得严,只要学生勤快,为人肯努力治学,他们考上秀才的机会比我们大多了。爷爷去赶考的时候,人家十五岁已经是秀才了,爷爷还是一名童生。”
顾青明“哇”的一声。
顾青云则知道大爷爷说的没错,还有人二十岁出头就已经考中进士,其他头发花白的人还在考童生呢。
这个不稀奇。
“像我们这样的农家子,即使家里比别人多出几亩地,在读书方面还是一点优势都没有,请不到名师,又没有经验,考上的几率就会比那些读书人家的低很多。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家而言,考上秀才已经是光宗耀祖了,对于他们而言,举人和进士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顾伯山的语气很是怅然,对着两小的说道:“所以现在能有机会读书一定要抓住啊,以后年纪大了,想静下心来读书都不成了。再者,现在你们读书考上秀才,以后你们的孩子也有你们教导,考上的机会也会大一点,就好比现在,因为有我,你们就少走了不少弯路。”
顾青云点点头,知道大爷爷说的话很实在。
受他的语气影响,顾青明也猛地点头表示赞同。
“爷爷也只能这么教你们了,先让你们把这些书都背诵,至于里面的意思,能解答的就给你们解答,不能解答的,只能靠你们自己悟了,或者去和别人交流,如果能到镇上或县里也挺好,有同窗可以交流,可惜现在不方便。活到老学到老,爷爷学得还不够啊。”
顾伯山语气很是遗憾,说到底都是没钱造成的。幸亏他当时选地方居住时,就特意选在林溪村这个地方。
林溪村虽然山清水秀,但平坦的地方较小,后面的都是大山,能种地的田地也会跟着变少,但村里距离镇上和县里的路程都差不多,走路只需半个时辰即可,算是非常近了,所以当时即使比林溪村更深处的村落可以分的田地更多,他也一力主张在林溪村落脚。
索性他在族里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弟弟又对他唯首是瞻,最后力排众议才决定在林溪村定下来。
现在,村里人去县城或镇上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很少,路短方便,打短工都比别人有机会。不像他们后面的几座村落,赶一趟集市都要翻越几座大山,出来一趟都不容易,虽然能分到的田地比他们多出几亩,可同时也把他们困在里面了,不温不火的。
不像他们村,以后,有机会孙子们也可以去县城或镇上读书了,一天来回才一个时辰而已,不费事。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见识更多的人和事,有脑子灵活的也许能闯出去呢。
顾伯山当初的算计顾青云当然不知道,要不然他会更崇拜这个大爷爷了。
可以说,顾伯山这一席话把顾青云对于科举的轻视之心都去掉了。
顾青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前面的《三字经》还是很好学的,一来他之前本来就学习得差不多了,二来《三字经》背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
于是,他花一个月的时间就赶上了顾青明的进度,这是他刻意控制的结果,毕竟学太快,会让顾伯山对他产生错误的判断,认为他是天才,后面他原形毕露,就会失望。
不过即使如此,还是让顾伯山大为惊喜,也让顾青明很紧张,唯一可喜的是,他变努力了。
没想到在学习《千字文》的时候,顾青云的速度就慢了下来。
顾伯山本来很失望的,他还以为自己的侄孙真的是那种天才呢。不过一看到顾青云脸颊还鼓起来的包子脸,还有那只到他大腿的小身板,就什么也不说了,毕竟年纪还小,慢慢来吧。
顾青云自家知道自家事,他肯定不是那种过目能诵的天才,他的智商很正常,可能会比普通人稍微好上去那么一点,所以他需要的是沉下心来,靠刻苦和努力来学习。
不过读书后他终于现在处于什么朝代了,当初他还以为自己穿回中国的哪个朝代,不过看到有玉米、土豆和红薯,就不确定了。
现在,他在通过询问和看书后,终于了解到历史在宋朝后就拐了一个弯,当时坐天下的不是元朝,而是一个名为华援朝的汉人,是他建立了华朝,直到400年后才被如今的天子推翻。
仔细算了算,现在的时间应该和前世清朝初期差不多,在公元1600…1650年之间,具体的他就算不清楚了。根据顾伯山的述说,前朝初期发展得很好,这些高产的作物就是那个时候慢慢得到推广的。可惜子孙不肖,没有保住先祖的基业。
顾青云于是恍然大悟,难怪他觉得这里和传说中的古代有些不一样呢,比如赋税方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