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要弹药供应充足,美俄联军将在无法还击的情况下战败。

    显然,至少对两个陆战师来说,不存在弹药供应不足的问题,因为运送到霍梅尼港与布什尔港的弹药,能够通过公路送到伊斯法罕,而伊朗军队在这边,已经动用了近二十万大军为陆战队提供后勤支援。

    事实上,在第一一三集团军那边,后勤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伊朗军队通过公路把物资从扎黑丹运送到马什哈德,再由铁路运送到伊玛目鲁德。虽然运输效率不是很高,但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开始挥作用。

    对美俄联军来说,现在的问题是:再不逃,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九月二十三日,在中**队的炮火打击下,美俄联军司令部先撤退到拉什特。当天晚上,在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保持沉默的情况下,美俄联军司令官、俄罗斯陆军大将伊万申科下达了总撤退令。

    这意味着,美俄联军将抛弃所有无法带走的装备物资,尽量把人员撤出来。T!~!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政治决定战争

    第一百五十五章政治决定战争

    虽然蒋博文早就知道,美俄联军会总撤离,但是他没有想到,美俄联军这么快就开始总撤离。大文学

    要知道,九月二十三日,包围圈里的美俄联军大概有七十万人,而且储备的作战物资足够使用三个月以上,七个美军师仍然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战斗力,三十八个俄军师中,也有三十二个较为完整。根据后来清点战场的结果,当时美俄联军至少还有七千辆主战坦克、一万辆装甲战车、四千多门远程火炮、上千门火箭炮、近二十万台运输车辆。也就是说,美俄联军依然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任何人看来,美俄联军都应该坚持战斗,而不是丢盔弃甲的逃离战场。

    结果就是,蒋博文根本没有对美俄联军总撤离做出相应部署,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部署。

    接下来的一周内,大概有五十万美俄军人冲出了包围圈。

    因为铁路被封死,主要公路也被切断,所以美俄联军只能走较为偏远的公路,也就必须抛弃掉重达数十吨的主战装备。要知道,伊朗山区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多不到二十吨,一些公路还不到十吨。

    当时,美俄联军除了带走十多万台运输车辆,其他的主战装备几乎都留在了战场上。

    总撤离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愈加宝贵的有生力量。

    要知道,俄罗斯已经大规模动员女性参军作战,人力资源非常宝贵。虽然美国暂时还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但是对美军来说,保存官兵比保存装备更重要,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场上。

    当然,美俄联军也没有把抛弃的主战装备留给敌人,在撤离时全部破坏掉了。

    后来,伊朗军队花了很大的力气,修复了一些没有完全报废的美俄装备,包括一千四百辆主战坦克、三千二百辆装甲战车、一千二百门远程火炮、三百门火箭炮与一万四千余辆大型载重卡车。大文学这些装备,用来武装了十个伊朗师,而且这些伊朗部队随后都参加了针对美俄联军的战斗。

    必须承认,这次总撤离,具有难以低估的战略价值。

    后来,马歇尔与布鲁希洛夫都认为,“伊朗总撤离”是陆地上的敦克尔刻,是西方同盟集团的一次伟大胜利。

    要知道,撤下去的五十万官兵,都有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所欠缺的,只是士气与斗志。

    在经过几个月的休整之后,这些军人都用美国提供的装备武装了起来,并且在下一次进入战场的时候,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兵。

    在任何一处地面战场上,五十万老兵都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性力量。

    现实上,这也正是德黑兰战役最大的可惜。如果歼灭了这五十万美俄联军,这就不是战役,而是会战了。

    当然,问题还不止于此。

    到九月二十八日,蒋博文才完成了作战调整,让全速赶到德黑兰附近的两个陆战师协同第十三集团军向北进攻。

    九月的最后一天,队开始猛攻加兹温。

    这是德黑兰西北方向上,唯一由美军守卫的战略要地,也是通往伊朗北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更是美俄联军新战线形成之前,在德黑兰方向上唯一能够首位的军事据点,因而该地的归属,将决定整个战场态势。

    说得间接一点,如果美俄联军丢掉了加兹温,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在无法构筑新战线的情况下,美俄联军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退却,而随着中伊军团逐步打通了交通线,处理了后勤补给问题,队有足够的能力不断向前推进,把美俄联军赶出伊朗,以至打到高加索去。大文学

    能够说,加兹温的得失,间接关系到伊朗战争能否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

    可惜的是,当时两个陆战师已成强弩之末,其后勤补给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而且只有不到六百公里的铁路运输,其余八百多公里都是公路。为了支持两个陆战师,伊朗已经动员了差不多五十万军人负责运送作战物资。

    不是伊朗军队的运输效率低下,而是遭到破坏的道路交通基础设备还没完全修复。

    明显,这个问题也搅扰着第十三集团军。现实上,除了九月二十二日的战略空运,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从未处理过。

    结果就是,在鏖战五天之后,蒋博文不得不在十月五日承认,攻占加兹温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办到的事情。

    现实上,当时队离攻占加兹温就差一点点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月五日,蒋博文把进攻部队撤回来的时候,守卫加兹温的美军只剩下了不到两千人,在十月二日赶来的三个俄军师也只剩下了五千余人,美俄联军几乎就要覆灭了。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蒋博文再努把力,就能在十月六日占领加兹温。

    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队撤下来的时候,两个陆战师与一个集团军还有大约七万名官兵,而且三支军队的伤亡总数还不到两万人。即便是作战物资,再坚持一天也绝对不是问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连戚凯威都不清楚能否在十月六日攻占加兹温。

    更重要的是,首先决定撤离的不是蒋博文,而是戚凯威,即中伊军团已经超额完整了战前制定的任务目标,没有必要继续消耗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主要的原因是,这场持续了二十天的战役,消耗的物资已经超过战前预估,对戚凯威在大陆战场上进行的战略进攻准备形成了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时差不多有一百万吨原本应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作战物资,通过巴基斯坦的铁路送到了伊朗。

    除了戚凯威的命令,部队的伤亡也是让蒋博文决定撤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到十月五日,第十三集团军已经伤亡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还有大约两千人失踪,占到了整个战役队伤亡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别忘了,到这个时候,蒋博文还兼任着第十三集团军司令一职。

    当时,在加兹温城外,第十三集团军就伤亡了近三千名官兵。

    自己的嫡系部队打成这个样子,蒋博文肯定于心不忍。

    除了这些军事上的问题,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因素,即在政治上,现在还不是结束伊朗战争的时候。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黄瀚林在十月一日就给戚凯威打了电话,让他把握好伊朗战场上的进展速度。虽然黄瀚林没有明说,但是意思很明确,即队在伊朗战场上的推进速度太快了。

    明显,戚凯威不可能不知道黄瀚林在担心什么。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伊朗战争在二零五三年结束,接下来会发生两件事:一是伊朗听从中国的指挥,出兵高加索地区;二是伊朗不听从中国的指挥,把数百万大军派往中东,打一场圣战。

    如果是前者,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伊朗军队再差劲,几百万大军也足以扫荡外高加索三国,并且在队协助下,在高加索山区与美俄联军对垒。

    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严峻了。

    要知道,中东战场上是阿拉伯军队唱主角,而且泛阿拉伯主义已经深得人心,在阿拉伯人眼里,波斯人出了信仰**教之外,就没有任何共同点了,因而波斯人是阿拉伯复兴的障碍。

    毫无疑问,数百万伊朗大军,肯定会搅乱中东战局,使中东变成混乱之地。

    可惜的是,在九月份,伊朗当局没有表明企图,即能否会在收复国土之后,把主力放在高加索方向上。

    根据外交部与军事情报局提供的资料,伊朗有很大的野心,很有可能出兵中东。

    如此一来,黄瀚林就不得不有所保留。在他看来,只需伊朗一天不肯听从指挥,就一天不能让伊朗安生。

    让美俄联军留在伊朗境内,明显是制服伊朗最为简单的办法。

    现实上,正是政治上的因素,最终使队错过了攻占加兹温的大好时机。

    也正是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伊朗战场变得不温不火,成为了次要地面战场。

    看得更长远一些,也正是中国与伊朗的矛盾,让美俄联军随后就把撤回去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成为队向俄罗斯腹地进军的一大障碍,并且最终让戚凯威的大陆战略化为影。

    战后,就有人认为,当时还存在第二种处理办法,即颠覆伊朗政权。

    客观的讲,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只是,黄瀚林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允许情报机构与军队这么做。也许,他有一些顾虑,终究伊朗是中国的盟国,在战争前景还不太明了的时候,颠覆盟国政权,会严峻毁坏中国的形象,对今后争取更多的盟友产生负面影响,以至有可能使中国变得孤立。

    总而言之,这场意义严峻的战役,即改变了伊朗战场的局面,也对整个战争、至少是地面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直到两年后,阿拉伯世界发展壮大,中国当局才意识到,一个足够强大的伊朗是制衡阿拉伯世界的必要力量,才重新重视伊朗战场,并且发动了解放伊朗全境的作战行动,为这场战役划上了句号。

    第一百五十五章政治决定战争

    第一百五十五章政治决定战争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一百五十六章 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德黑兰战役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而言,美国遭到的影响更大。大文学

    通过这场战役,美**方看清了两个现实,一是俄军绝对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二是队即将发动规模更大的战略进攻。

    对于前一个现实,早就有美军将领提了出来。

    在出兵伊朗之后,美国陆军中将格瑞斯、即伊朗战区美军司令官就向马歇尔提出,不要过分希望俄军有出色的表现,美国应该做好在伊朗单独作战的思想准备,不然在伊朗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份演讲,引起了马歇尔的重视,间接结果就是,马歇尔为格瑞斯增派了四个师。

    可是,却没有引起马歇尔的足够重视,因为增派的也是预备部队,而不是主力部队,且马歇尔没有为格瑞斯谋求美俄联军最高指挥官的位置,让他听命于伊万申科大将,美军得协助俄军作战。

    战后,格瑞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当时他手里的半数部队是主力师,而且是俄军配合美军作战,德黑兰战役的结果将截然不同,至少他会在德黑兰附近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部队。在回忆录中,格瑞斯认为美俄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伊万申科大将过于急切的想攻入胡齐斯坦省。

    明显,格瑞斯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进攻胡齐斯坦省是美国提出的要求。

    现实上,在蒋博文发起反击之前,格瑞斯只是提到要加强后方防线,却没有反对向胡齐斯坦省进军。在九月初,即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时候,格瑞斯还向伊万申科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由四个美军师打头阵,俄军出动两倍的兵力,争取在九月底之前攻占胡齐斯坦省。只是当时俄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而且伊万申科得到的也是预备部队,根本没办法执行这个作战计划。

    明显,这种推卸责任的事情,已经是美军将领的通病了。

    只是,这也给格瑞斯带来了好处,即在总撤离之后,伊万申科背了黑锅,不但被俄罗斯总统亲身下令解除职务,还被移交给了军事法庭,被判处了十多项罪名,最后还是总统特赦让他逃过牢狱之灾。

    顶替伊万申科的,就是格瑞斯。

    在出任美俄联军总司令之前,格瑞斯晋升为四星上将。

    必须承认,格瑞斯除了推卸责任之外,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将领,而且是一位较为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在他的组织下,美俄联军仅用了一个月就巩固了伊朗西北地区的防线。

    现实上,也正是他做出的贡献,才让美俄联军把撤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不然肯定得留在伊朗。

    可惜的是,格瑞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

    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及戚凯威不想再节外生枝,蒋博文在十月底就被派往被公认为将领终结地的非洲之角,以陆军上将的身份指挥在该地区作战的东方联军,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队却是陆战师。

    顶替蒋博文的是之前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鲁立毅,当时他已是陆军中将。

    在正式出任伊朗战区司令前,鲁立毅也晋升为陆军上将。

    有趣的是,鲁立毅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是一名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与蒋博文几乎完全相反。

    这下,在伊朗战场上,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是防御型将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把伊朗西北地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防御堡垒。至于进攻,受各种因素影响,双方都比较温和,几次规模有限的进攻,也只有战术目的,没有战略目的。

    对美军来说,伊朗战场进入到对垒阶段,肯定不是坏事。大文学

    这意味着,能把该战场上的大部分美军抽调出来,用在愈加有价值的地方。

    只是,哪里愈加有价值?

    这就关系到美军的第二个认识了,即中国陆军将在哪里发动战略进攻。

    所有迹象都表明,大陆战场将是下一个决胜地点,不仅中国陆军主力云集,还有俄军那条千疮百孔的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没有他,俄罗斯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之前就已战败。可惜的是,在这位被西方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才华的统帅手里,并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的很多雄伟战略构想都无法变成现实,他不得不在左支右绌之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维持战线之上,即修补战线上的漏洞。

    现实证明,由雄狮率领的羊群,仍然是羊群,而不是狮群。

    以“势如累卵”来描述当时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处境,一点都不过分。

    到十月初,中国陆军部署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达到十六个集团军,其中四个集团军在远东地区扫荡、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坐镇,八个集团军已经进驻哈萨克斯坦,还有两个集团军在另外三个中亚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战场后方,中国陆军已经动员了超过二十个集团军的作战部队,而且都是完成了锻炼的作战部队,其中四个集团军肯定能在年底之前获得主战装备。

    也就是说,戚凯威手里有至少二十个集团军可供调动。

    针对大陆战场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陆军全新的进攻战术,戚凯威还单独组建了二十支陆军航空兵联队,为每个集团军加强一支,而一支陆航联队拥有四百架飞机,其中至少有二百四十架战术运输机。

    除了空中力量,戚凯威手里至少还有十二支**炮兵部队。

    当时,在**炮兵的编制上,戚凯威用了以往的方式,即成立**炮兵旅,只是每个炮兵旅的规模都非常大,编有十二个炮兵营与六个作战支援营,另外还有各类后勤与支援性质的作战部队。

    在兵力上,一个**炮兵旅就有差不多一万人。

    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投入的兵力不是一百万,而是差不多一百五十万,另外还有十六个集团军做战略预备队。要知道,这十六个集团军就算不能在年底拿到主战装备,也能拆散了补充给前线作战部队。

    与之对垒的俄军,在兵力规模上愈加庞大。

    根据俄罗斯当局公布的资料,当时俄军在远东动员了四百五十万人、在西伯利亚动员了六百万人、在乌拉尔地区动员了一千二百万人。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在吹牛。

    远东战场上,俄军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的作战部队也已退到堪察加半岛,兵力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偏远、荒凉的地方,俄军别说作战,连如何在严冬中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堪察加半岛上的俄军,只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有限支援。在冬季到来之后,随着港口冰封,美国没再向俄军提供物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到二零五四年的冬天,大部分俄军官兵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了活下去,俄军以至组织了特地的狩猎队。

    毫无疑问,堪察加半岛上的野生动物倒了大霉。

    根据不确切的统计数据,在这个冬天,俄军至少猎杀了一万头棕熊,几乎导致该地区的棕熊毁灭。

    至于远东的其他地区,基本上都被队占领了。

    十月底,第一六五集团军的一支突击集群还到达了勒拿河河口的萨加斯特尔,向已经冰封的北冰洋打出了几百枚炮弹,宣布队到达北冰洋。大文学当然,这支人数不到两千的部队没有留下来,在十一月初就撤回到了雅库茨克。原因很简单,占领萨加斯特尔根本没有军事意义。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演讲,这支部队向北冰洋推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检验地面战平台在冰原上的作战能力。当时,中国陆军已经获得了一批“极地型地面战平台”,并且装备了在极地地区作战的部队。

    在西伯利亚,俄罗斯确实进行了全民总动员,但是作战部队不会超过一百万。

    原因无二,能征召的男性都已征召了,剩下的要么是女性,要么就是未满十六岁的儿童与年过六十的老人。

    当时,西伯利亚地区至少有一千多万人向西逃到了乌拉尔地区。

    即便在乌拉尔地区,俄军也只大概三百五十万作战部队,另外还有大约三百万作战部队在后方锻炼。

    也就是说,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百万。

    不可否认,从兵力角度看,俄军拥有绝对优势。

    可是,残酷的现实已经证明,兵力绝对不是致胜的主要因素,官兵素质、装备性能、士气斗志与指挥官的才能所产生的作用,都超过了兵力。在这四个主要因素中,俄军没有一个有优势。

    如此一来,新的问题就出来了。

    俄军能够在大陆战场上顶住队的战略进攻吗?

    答案明显能否定的,别说马歇尔,以至连布鲁希洛夫都认为,如果没有来自美国的强有力的支持,俄罗斯将不可避免的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战败。只是,布鲁希洛夫没有提到,即便美国出兵,俄罗斯能够坚持到二零五四年底都是个奇观。也就是说,布鲁希洛夫本人已经非常绝望了。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第一百五十六章难题

    德黑兰战役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而言,美国遭到的影响更大。

    通过这场战役,美**方看清了两个现实,一是俄军绝对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二是队即将发动规模更大的战略进攻。

    对于前一个现实,早就有美军将领提了出来。

    在出兵伊朗之后,美国陆军中将格瑞斯、即伊朗战区美军司令官就向马歇尔提出,不要过分希望俄军有出色的表现,美国应该做好在伊朗单独作战的思想准备,不然在伊朗战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份演讲,引起了马歇尔的重视,间接结果就是,马歇尔为格瑞斯增派了四个师。

    可是,却没有引起马歇尔的足够重视,因为增派的也是预备部队,而不是主力部队,且马歇尔没有为格瑞斯谋求美俄联军最高指挥官的位置,让他听命于伊万申科大将,美军得协助俄军作战。

    战后,格瑞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如果当时他手里的半数部队是主力师,而且是俄军配合美军作战,德黑兰战役的结果将截然不同,至少他会在德黑兰附近留下一支足够强大的作战部队。在回忆录中,格瑞斯认为美俄联军最大的问题,就是伊万申科大将过于急切的想攻入胡齐斯坦省。

    明显,格瑞斯忽视了一个问题,即进攻胡齐斯坦省是美国提出的要求。

    现实上,在蒋博文发起反击之前,格瑞斯只是提到要加强后方防线,却没有反对向胡齐斯坦省进军。在九月初,即中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大打出手的时候,格瑞斯还向伊万申科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由四个美军师打头阵,俄军出动两倍的兵力,争取在九月底之前攻占胡齐斯坦省。只是当时俄军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而且伊万申科得到的也是预备部队,根本没办法执行这个作战计划。

    明显,这种推卸责任的事情,已经是美军将领的通病了。

    只是,这也给格瑞斯带来了好处,即在总撤离之后,伊万申科背了黑锅,不但被俄罗斯总统亲身下令解除职务,还被移交给了军事法庭,被判处了十多项罪名,最后还是总统特赦让他逃过牢狱之灾。

    顶替伊万申科的,就是格瑞斯。

    在出任美俄联军总司令之前,格瑞斯晋升为四星上将。

    必须承认,格瑞斯除了推卸责任之外,也是一位比较有才能的将领,而且是一位较为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在他的组织下,美俄联军仅用了一个月就巩固了伊朗西北地区的防线。

    现实上,也正是他做出的贡献,才让美俄联军把撤下来的五十万大军派往大陆战场,不然肯定得留在伊朗。

    可惜的是,格瑞斯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对手。

    受政治因素影响,以及戚凯威不想再节外生枝,蒋博文在十月底就被派往被公认为将领终结地的非洲之角,以陆军上将的身份指挥在该地区作战的东方联军,而他手下的主力部队却是陆战师。

    顶替蒋博文的是之前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鲁立毅,当时他已是陆军中将。

    在正式出任伊朗战区司令前,鲁立毅也晋升为陆军上将。

    有趣的是,鲁立毅在中东战场上的表现,证明他是一名擅长打防御战的将领,与蒋博文几乎完全相反。

    这下,在伊朗战场上,双方的最高指挥官都是防御型将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把伊朗西北地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防御堡垒。至于进攻,受各种因素影响,双方都比较温和,几次规模有限的进攻,也只有战术目的,没有战略目的。

    对美军来说,伊朗战场进入到对垒阶段,肯定不是坏事。

    这意味着,能把该战场上的大部分美军抽调出来,用在愈加有价值的地方。

    只是,哪里愈加有价值?

    这就关系到美军的第二个认识了,即中国陆军将在哪里发动战略进攻。

    所有迹象都表明,大陆战场将是下一个决胜地点,不仅中国陆军主力云集,还有俄军那条千疮百孔的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没有他,俄罗斯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三年结束之前就已战败。可惜的是,在这位被西方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才华的统帅手里,并没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的很多雄伟战略构想都无法变成现实,他不得不在左支右绌之中,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如何维持战线之上,即修补战线上的漏洞。

    现实证明,由雄狮率领的羊群,仍然是羊群,而不是狮群。

    以“势如累卵”来描述当时俄军在大陆战场上的处境,一点都不过分。

    到十月初,中国陆军部署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达到十六个集团军,其中四个集团军在远东地区扫荡、两个集团军在西伯利亚坐镇,八个集团军已经进驻哈萨克斯坦,还有两个集团军在另外三个中亚国家。更重要的是,在战场后方,中国陆军已经动员了超过二十个集团军的作战部队,而且都是完成了锻炼的作战部队,其中四个集团军肯定能在年底之前获得主战装备。

    也就是说,戚凯威手里有至少二十个集团军可供调动。

    针对大陆战场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陆军全新的进攻战术,戚凯威还单独组建了二十支陆军航空兵联队,为每个集团军加强一支,而一支陆航联队拥有四百架飞机,其中至少有二百四十架战术运输机。

    除了空中力量,戚凯威手里至少还有十二支**炮兵部队。

    当时,在**炮兵的编制上,戚凯威用了以往的方式,即成立**炮兵旅,只是每个炮兵旅的规模都非常大,编有十二个炮兵营与六个作战支援营,另外还有各类后勤与支援性质的作战部队。

    在兵力上,一个**炮兵旅就有差不多一万人。

    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投入的兵力不是一百万,而是差不多一百五十万,另外还有十六个集团军做战略预备队。要知道,这十六个集团军就算不能在年底拿到主战装备,也能拆散了补充给前线作战部队。

    与之对垒的俄军,在兵力规模上愈加庞大。

    根据俄罗斯当局公布的资料,当时俄军在远东动员了四百五十万人、在西伯利亚动员了六百万人、在乌拉尔地区动员了一千二百万人。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在吹牛。

    远东战场上,俄军几乎被消灭殆尽,仅存的作战部队也已退到堪察加半岛,兵力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偏远、荒凉的地方,俄军别说作战,连如何在严冬中生存下去都是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堪察加半岛上的俄军,只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有限支援。在冬季到来之后,随着港口冰封,美国没再向俄军提供物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到二零五四年的冬天,大部分俄军官兵都在为生存而努力。为了活下去,俄军以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