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下旬,在得到代战区司令任命后,蒋博文先让撤退到西部山区的伊朗军队主动骚扰美俄联军,并且通过以前的关系,即与虞世辉的关系,从伊拉克向该地区的伊朗军队提供支持与援助。

    当时,虞世辉已是陆军上将,以及中东战区司令。

    这种骚扰性的军事行动,对打击美俄联军没有多大帮助,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牵制美俄联军的作战部队。

    更重要的是,伊朗军队非常擅长打游击战。

    要知道,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伊朗当局就制订了本土战略防御计划,把依靠山区进行的游击战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上。当时,伊朗甚至在革命卫队下,组建了专门的部队,长期进行游击战训练。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准确的说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伊朗的安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伊朗当局没有降低对本土游击战的重视程度,因为伊朗的所有领导人都知道,即便能成为中国的友好国家,也很难在世界局势大体和平的情况下成为中国的盟国,也就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安全保证。

    长达数十年的游击战训练,对伊朗军队产生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影响。

    在正面战场上,伊朗军队的表现非常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即便在面对战斗力同样不怎么样的俄军时,也很难有令人满意的作为。可是一到敌后战场,伊朗军人就像脱胎换骨。用当时在伊朗指挥美军作战的格瑞斯将军的话来说,在山区里,伊朗军人就是很难逮到的山羊。

    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

    伊朗军人绝对不是吃草的山羊,而是吃肉的山豹。

    骚扰性战斗持续到九月初,不到十万伊朗游击队员至少牵制了一万名美军,以及大约五倍于此的俄军。

    在一些局部战斗中,伊朗游击队还取得了极为可喜的战果。

    比如在九月四日,伊朗游击队伏击了进入埋伏圈的一支俄军,在战斗中击毙了一百多名俄军官兵,俘虏了进三百人。战斗结束后,伊朗游击队员才现,与他们交战的竟然是清一色的女兵!

    要知道,在伊斯兰文化中,女人根本不是战士。

    后来,这些俄军女兵被送到伊拉克,在二零五四年初被送到中国的战俘营,并且在俄罗斯战败之后,被先遣返。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俄罗斯动员了差不多两百万女性军人,而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女兵被派往前线。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至少有五十万俄军女兵在战争中伤亡,另外还有大约十万被俘。

    从比例上看,俄罗斯是动员女性参军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让女性在陆军一线部队服役的国家。

    这显然与俄罗斯的特殊国情有关。

    根据俄罗斯当局在二零五一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女性占比为百分之五十七点四,是世界上人口性别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日本与挪威。导致女性大大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不是男性出生率低,当时俄罗斯的男性出生率实际上稍微高于女性,根本原因是男性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女性。根据这次人口普查,俄罗斯女性的平均寿命为八十二岁,而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四岁。

    事实上,这与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有关。

    作为一个高纬度国家,酒、别是烈酒,早就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伏特加”甚至成了俄罗斯的代名词。虽然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民间机构调查,俄罗斯男性的酗酒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事实上,因酗酒、或者因酗酒导致的疾病,正是俄罗斯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战争期间,这就导致了可以参军服役的男性严重不足。

    为了补充军队的作战损失,俄罗斯不得不大规模征召女性服役。

    要知道,在丢掉西伯利亚后,俄罗斯不但丢掉了相当于百分之六十的国土,还丢掉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另外,到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俄罗斯已经在战场上损失了大约两百万军人。

    在只剩下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后,俄罗斯当局不得不让女兵上战场。

    当然,这也是俄罗斯的传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就动员了数百万女兵,还涌现出了大批战斗英雄,证明女兵不比男兵差。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西部山区的游击战打起来后,蒋博文在九月十一日下了“向德黑兰进军”的命令,动了“德黑兰战役”。

    主力,就是他带来的第十三集团军。

    进攻线路也出人意料:直接跨过卡维尔沙漠,在没有公路、没有铁路的情况下,让第十三集团军在三时内强行军四百公里,在九月十二日夜间就到达了德黑兰郊区,并且攻占了瓦拉明。

    与此同时,协同作战的第一一三集团军向伊朗东北的马什哈德起了进攻。

    这里,面向土库曼斯坦,驻扎了三个俄军师与一个美军装甲旅。正是这支部队,让土库曼斯坦不敢轻举妄动。

    当时,蒋博文采取了很多手段,来掩盖第十三集团军的行踪。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美俄联军相信,主战场在马什哈德,中伊军团起进攻是为了政治目的,即解除土库曼斯坦受到的军事威胁,让这个唯一没有参战的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盟国。

    因为伪装手段高明,而且第一一三集团军确实在强攻马什哈德,所以蒋博文的目的达到了。到了九月十三日上午,美俄联军都认为主战场在马什哈德,并且把德黑兰以东地区的部队全都派了过去。

    接下来的两天里,蒋博文没有大打出手。

    主要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只能用陆航的战术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因为空运效率不高,所以需要时间来囤积作战物资。

    到了九月十五日,等到脱下伊朗军装、拔掉地面战平台上的伪装道具的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杀入德黑兰时,美俄联军才大梦方醒,意识到中伊军团的目的是夺取德黑兰,可是已经太迟了。

    在美俄联军回防德黑兰之前,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占了这座被伊朗军队抛弃了的城市。

    要知道,伊朗军队在撤离德黑兰的时候,几乎彻底炸毁了这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进军德黑兰不是为了达到军事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目的,即让戚凯威相信,他在伊朗战场上动大规模反击,不是要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要提振伊朗的士气。

    当然,这么做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伊朗战场上的反击,不会对大陆战场产生影响。

    要知道,当时戚凯威对在大陆战场上动战略进攻,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即反对所有有负面影响的作战行动。

    如果蒋博文把握不好,肯定会受到戚凯威的责难。

    不管怎么说,他是陆军将领,就算庞跃龙暗中拉了他两把,他今后也得在戚凯威领导的陆军里混饭吃。

    当然,蒋博文管得了陆军,却管不了陆战队。

    或者说,陆战队怎么打,与他这个代司令没有直接关系,就算戚凯威要火,也得把愤怒喷向庞跃龙。

    结果就是,在美俄联军杀回德黑兰的时候,两个陆战师在东线战场上起全线反击。

    两个师的兵力不算多,而且东线长度差不多有一千公里,可是这条从伊土边境一直延伸到赫鲁德山脉的战线,几乎都在一马平川的沙漠或者戈壁上。虽然战线上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极为简陋,但是两个陆战师也是全套地面战平台,而且有专门的陆战队航空兵提供空运支持。

    得益于此,两个陆战师打得像两个集团军。

    这下,美俄联军的麻烦来了。

    要知道,当时美俄联军的主力在面向胡齐斯坦省的地方,不管是去德黑兰、还是去东部防线,都有数百公里之远,而且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了美俄联军主力装甲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更要命的是,如果去德黑兰,侧翼肯定会被中**队突破,如果去东部战线,后路则有可能被切断。

    只是,蒋博文的处境也不大理想。

    别忘了,他手里总共也就只有两个集团军与两个陆战师。

    东线打起来后,他就没有预备队了。

    至于伊朗军队,蒋博文暂时还没有想到除了在敌后游击战场上,两百多万伊朗军人能够做出多大贡献。

    战后,就有人指出,蒋博文太嫩了,缺乏足够的经验,不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是,蒋博文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不肯增兵的不是他,而是戚凯威。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起这次进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围歼美俄联军。

    真要说什么的话,只能怪戚凯威过于重视大陆战场,忽略了其他战场,从而使蒋博文错过了全歼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绝佳机会。当然,如果考虑到随后在大陆战场上生的时期,也不能指责戚凯威,因为要是增兵伊朗战场的话,大陆战场上的局面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T!~!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关键日

    从战果来说,除了没有全歼美俄联军,蒋博文一个不少的实现了战前计划,甚至额完成了任务。

    只是,伊朗战场的长远影响,正是在于蒋博文没能做到的事情。

    面对中**队咄咄逼人的攻势,美俄联军选择了向德黑兰撤退,或者说是撤除伊朗西部的突出部,避免侧翼被击溃。

    事实上,此时美俄联军的侧翼已经被击溃了。

    九月十八日,美军第十四步兵师先到达德黑兰南面、纳马克湖西面的库姆,随即与第十三集团军遭遇。在激战数个小时、付出了一千多人伤亡、损失了数十辆坦克之后,美军放弃了向德黑兰挺进的想法,暂时退回库姆,等待正在赶来的第十六步兵师,以及四个同步撤退的俄军师。

    这一天,克尔曼的两个俄军师向中国陆战队第七陆战师投降。

    虽然俄军师的编制规模比美军师小一点,但是两个步兵师也有两万余名官兵,与一个中国陆战师旗鼓相当。在被围困了两天,饱尝炮火之苦后,绝望的俄军选择了投降,大约一万七千名俄军官兵做了战俘。

    事实上,当时围攻克尔曼的只有一个陆战旅,只是得到了一个炮兵旅的直接支援。

    当时,陆战队还没有像陆军那样,在师级部队成立突击集群,依然是以往的编制,即在师下建立具有完善独立作战能力的旅级部队,然后是营级部队。从规模上讲,陆战队的旅非常大,一个战斗旅有大约六千人,所以一般一个陆战师只有两个战斗旅,另外还辅以一个炮兵旅。

    正是有了炮兵旅支持,第七陆战师才能用一个旅攻占克尔曼。

    要知道,在过去两天里,这个炮兵旅用掉了一万五千吨炮弹,所有弹药都是通过铁路从巴基斯坦运送过来的。

    因为有铁路运输做保障,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从南面的港口获得补给,所以陆战队在作战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往往在一些无关紧要的战场上消耗大量弹药,而不是让装甲部队去冲锋。

    在占领克尔曼的时候,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亚兹德附近。

    也就是说,陆战队的突击部队在后勤保障不太可靠的情况下,突击了三百公里。

    后来,美军就多次指责俄军,认为俄军在克尔曼投降,使美俄联军错过了瓦解陆战队攻势的大好机会。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因为到达亚兹德的陆战队已经遇到了后勤保障问题。

    当时,这支兵力在一万左右的突击部队,只剩下了不到半个基数的弹药,也就没有攻打只有五千美俄联军守卫的亚兹德。

    设想一下,如果克尔曼还在俄军手里,突击的陆战队会是个什么结果?

    问题是,俄军不但不承认丢掉克尔曼是俄军的责任,还反过来指责美军,认为美军没有及时向德黑兰进军,才是真正的问题。

    事实上,俄军的指责也有道理,因为美俄联军的主要目的是突围,避免主力部队在伊朗西部地区被围歼,因此早就订下了向德黑兰撤退的作战方案,要任务就是尽快控制德黑兰周边地区。至于在克尔曼的防御部署,基可有可无的事情,即便守不住克尔曼,对战略撤退也没有多大影响。

    此外,美俄联军没有在亚兹德动反击,也是个大问题。

    有趣的是,当时守卫亚兹德的主力就是一个美军步兵旅,俄军只有不到一千人,因此俄军认为美军没有反击,才是克尔曼失守的主要原因。俄军的理由是,如果亚兹德的美军主动反击,中国陆战队就不可能集中兵力攻打克尔曼。

    战斗打成这样,只能说美俄联军问题多多。

    可以说,九月十八日,正是德黑兰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这一天,如果美军第十四步兵师继续北上,俄军守住了克尔曼,美俄联军在亚兹德起反击,这场战役的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可惜的是,在三个主要战场上,美俄联军都没能取得成果。

    看上去,美俄联军要倒大霉了。

    要知道,美俄联军要想进行战略撤退,不但要稳住东部战线,还得打到德黑兰。原因很简单,即便德黑兰已成废墟,这里也是伊朗北部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高加索方向的铁路都得从德黑兰附近经过。

    这也正是蒋博文先出兵德黑兰的目的,也是这场战役被称为“德黑兰战役”的原因。

    问题是,蒋博文的处境同样不那么乐观。

    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很强,可是后勤补给很成问题,大部分作战部队只有不到一个基数的弹药。

    当时,第十三集团军面临后勤问题有多严重?

    除了弹药不足之外,很多作战部队的口粮都不够。打到十八日的时候,一些部队三个人才能分到两份口粮。

    在东线,北面的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主要是背靠伊朗军队作战,后勤保障由人数众多的伊朗军队负责。为了支持第一一三集团军,伊朗军队组织了一支专业的沙漠运输部队,即骆驼运输队,用数万头骆驼取代了车辆,向在前线作战的中**队运送弹药等物资。

    在二十一世纪中叶的战场上,仍然能够看到以牲畜代替脚力的部队,绝对是个奇迹。

    当极为现代化的地面战平台与骆驼运输队走在一起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里的场景。

    当然,绝不能否认这些骆驼做出的贡献。

    要知道,骆驼的负重能力过了最好的马匹,而且非常适合在沙漠里活动,十头骆驼的运输能力,相当于一辆十吨级载重卡车,而第一一三集团军的主要补给物资,比如弹药与食物,都能用骆驼运送。

    没有这些骆驼,第一一三集团军肯定寸步难行。

    问题是,第一一三集团军是从马什哈德开始进攻的,到德黑兰大约有八百公里,沿途还有大量由美俄联军控制的城镇与据点。虽然从马什哈德有直通德黑兰的铁路,但是并不意味着进攻很容易得手。

    事实上,蒋博文在这里动用了一个集团军,就是希望尽快打通一条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蒋博文把这场战斗看得太简单了。

    后来,很多人认为蒋博文过于稚嫩,主要原因就与使用第一一三集团军的方式有关,即在这些人看来,根本没有必要把一支拥有四万多人的集团军放在遥远的马什哈德,而是应该派一部分兵力去的德黑兰。

    也许,蒋博文在判断战局的时候,确实欠缺经验。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即他向德黑兰增兵也不会有正面效果。第十三集团军的兵力足以守住德黑兰,需要提供的不是兵力,而是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可以说,蒋博文应该做的,反而是加强在马什哈德方向上的进攻力度,尽快打通前往德黑兰的铁路。

    可惜的是,直到十八日,第一一三集团军也没能完全攻占马什哈德。

    这下,问题出来了。

    完全依靠战术运输机向德黑兰空运物资,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中国空军没有明显的优势,只能在有限的事前内保持到手的制空权。也就是说,空运是间歇性的,不是随时都能向德黑兰派遣运输机。在九月十八日前的几天里,只进行了八次空运,而不是第十三集团军所需的十六次。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变得极为匮乏。

    当时,美俄联军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空中投入。

    所幸的是,在伊朗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俄罗斯空军,美国空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一支战术航空兵联队,而且部署在高加索山脉以北,离伊朗战场有差不多一千公里,作战飞机也只有两百架左右。

    如果当时担当主力的是美国空军,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由此可见,在九月十八日,蒋博文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那么,为什么说九月十八日是决定性的一天呢?

    原因就是,在这天,美俄联军最终确定了战略撤军计划,重新确定的战线在伊朗西北部地区,重点守卫以拉什特为中心的里海沿岸地区,争取在东部防线崩溃之前,把主力部队撤退到德黑兰以北地区。

    虽然在此之前,美俄联军就订下了撤军的基调,但是俄军坚决反对大撤退,认为最多只能是战术性撤退,而且新的战线必须在德黑兰以难,因此应该集中兵力围歼攻占德黑兰的中**队。

    九月十八日的战斗,让俄军认清了现实。

    以当时的情况,美俄联军根本不可能围歼一个中国陆军的集团军。

    要知道,战争打了快一年了,西方同盟集团还从来没有在战场上成整建制的歼灭一支中国陆军的突击集群。在很多地方,中国陆军的一个集团军,几乎能够单独承担起一个战略方向上的作战任务。

    按照美军估计,围歼第十三集团军,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美军主力师。

    在伊朗战场上,美军总共也就只有八个师,而且全都是在战争爆后组建的部队,没有主力师。

    至于俄军,更是以步兵部队为主。

    既然无法围歼第十三集团军、收复德黑兰,就只能撤退到德黑兰北面,避开中**队的锋芒,重新组建防线。T!~!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总撤退

    相对而言,伊朗战场上的战斗节奏并不快。一是中**队受后勤补给困扰,二是美俄联军指挥紊乱。

    九月十八日之后的三天里,蒋博文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鼓励伊朗军队参战。

    在没有预备队可用的情况下,蒋博文也只能打伊朗军队的主意。

    按照他在九月十八日向伊朗军队下达的命令,在中**队牵制住美俄联军主力时,伊朗军队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向美俄联军施压,以稳步推进的方式压缩美俄联军防线,争取分割歼灭小股敌人。

    受中**队旗开得胜鼓舞,伊朗军队立即投入战斗。

    重点在南部战线上,即部署在胡齐斯坦省的伊军向北推进,攻打扎格罗斯山脉里仍然被美俄联军占领着的城镇。

    可以说,这股伊朗军队是真正的主力。

    当时,驻扎在胡齐斯坦省的伊朗军队多达三十个师,兵力在三十万左右,而且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此外,还有一支什叶派伊拉克人组成的“圣战军”,兵力在十万左右,正在协助伊朗军队作战。

    依靠波斯湾的港口,特别是霍梅尼港,伊朗军队获得了大量武器装备。

    可惜的是,美俄联军需要面对的障碍,也成了伊朗军队的障碍。

    翻越扎格罗斯山脉,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在美俄联军决定撤退,炸毁了山区的所有桥梁隧道后,更成了一件天大的难事。

    后来,这也成为某些人指责蒋博文的理由。

    在这些人看来,如果伊朗军队在九月十一日就从胡齐斯坦省北上,肯定能够赶在美俄联军破坏道路基础设施之前翻越扎格罗斯山脉,从而在美俄联军战略撤退的时候,替中**队分担压力。

    问题是,这些人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伊朗军队提前起进攻,美俄联军很有可能不会做出战略撤退的决定,而会在扎格罗斯山脉北面的某地,针对伊朗军队打一场围歼战。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美俄联军先收拾掉伊朗军队的可能性非常大。

    先,被数十万伊朗军队咬住,美俄联军不可能顺利撤退,甚至很难组织起足够的兵力突破第十三集团军设在德黑兰的防线,也就很有可能被中伊军团围歼,因此美俄联军先解决后顾之忧的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美俄联军储备的物资能消耗大约三个月,战略撤退只是避免被围歼,并不意味着美俄联军丧失了作战能力,特别是处于包围圈内的七个美军师,拥有足够的作战能力,也就很有把握围歼北上的伊军。

    最后,围歼冒进的伊军,也是打击中伊军团士气的最好办法,甚至是扭转战局、改变被动局面的有效手段。蒋博文再看不起伊军,也不会放任伊军被歼,因为伊军背后,就是面向波斯湾的胡齐斯坦省。

    可以说,蒋博文让胡齐斯坦省的伊军延迟一周进攻,绝对没有做错。

    要知道,此时美俄联军已经开始进行战略撤退了,即便伊军翻过了扎格罗斯山脉,美俄联军也不会回过头来对付伊军。更重要的是,战略撤退严重打击了美俄联军的士气,让美俄联军无心恋战。

    蒋博文唯一失策的地方,就是高估了这支伊军的战斗力。

    要知道,这支军队,绝对是伊朗的王牌部队,不但人员主要是战前服役的官兵,连主战武器都是中国提供的。虽然大部分主战装备都比较老旧,属于中国在战争爆前封存起来的老式装备,但是比起美俄联军的主战装备,绝对差不到哪里去,比俄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都要先进。

    结果就是,三天之后,这支伊朗军队还在扎格罗斯山脉里转圈圈。

    对蒋博文来说,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结果就是,他不得不再次向以前的上级、即中东战区司令虞世辉求救,让虞世辉派遣工程部队赴伊作战。

    直到九月二十四日,在中国工程兵打通了道路之后,伊军才翻越了扎格罗斯山脉。

    显然,伊军在这个时候投入战斗,挥的作用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

    到九月二十一日,中**队占领了亚兹德,两个陆战师合兵一处,开始向伊斯法罕,即伊朗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进军。

    这里也是伊朗中部地区最关键的交通枢纽。

    占领伊斯法罕,就能把南面的霍梅尼港、布什尔港与北面的库姆联系起来,解决陆战队向库姆进军时的后勤保障问题,而向库姆进军,已经成为蒋博文最大的期望,即打通前往德黑兰的交通线。

    要知道,到九月二十一日,第一一三集团军还在德黑兰东面大约四百公里处的伊玛目鲁德附近与美俄联军鏖战,而且蒋博文不知道能在什么时候占领这座由一个美军师、四个俄军师与两个伪军师控制的城市。

    当时,伊朗战场上还存在第三股力量,即美俄联军武装起来的伊朗伪军。

    这些伪军,主要由伊朗的少数民族,比如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阿塞拜疆人等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异教徒”组成,领是阿兰德将军,一名在二零三四年叛逃到美国的伊朗陆军少将,而主要军官都是伊朗国内的**组织成员,而且又以非什叶派的秘密政治组织成员为主。

    在性质上,伊朗伪军相当于治安力量。

    美俄联军赋予伊朗伪军的任务,也是维持治安,只是偶尔协助美俄联军扫荡盘踞在山区里的游击队。

    可以说,美俄联军扶持伪军,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时,在大陆战场上,中**队也扶持了大量伪军,并且用伪军负责维持治安,以便把作战部队从战线后方解脱出来。根据中国官方记录,到二零五三年底,在远东与西伯利亚战场上,总共有大约四十万俄罗斯伪军在为中**队服务,而且这些伪军后来都被改建成了新政府军。

    只是,在伊朗,情况有点特殊。

    美俄联军扶持的伪军,实际上都是一些“异教徒”,而且在伊朗属于典型的少数份子。

    结果就是,在美俄联军占领期间,伊朗伪军做了很多耸人听闻的事情,甚至是引伊朗民族矛盾的根源。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战后,伊朗几乎处死了所有伪军官兵。

    不管怎么说,在战场上扶持敌对国内部的反对派、少数民族、异己份子,在战争期间绝对不是个别行为,而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至于由此引的结果,至少在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没有考虑到。

    从战局上看,到九月二十一日,除了继续压缩美俄联军的防区之外,蒋博文动的攻势没有收到太多的实质性效果,也没能取得关键性突破,他所面对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恶化。

    德黑兰,第十三集团军的物资储备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

    在面对美俄联军一波又一波的猛烈冲击时,第十三集团军打得极为艰苦,有限的后勤保障只能尽量提供最紧迫的作战物资,比如反装甲平台的弹药,而其他能在战场上获取的物资都延迟运送。

    结果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往往得用缴获的单兵武器作战。

    所幸的是,战局马上就会生变化。

    在美俄联军被围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戚凯威也不再限制蒋博文,当天就让空军向伊朗增派两百架战斗机。九月二十二日,在已经夺得了战场制空权之后,空军出动了一百二十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一口气向德黑兰的第十三集团军运送了近三万吨作战物资,彻底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

    这三万吨物资,足够第十三集团军消耗一周了。

    毫无疑问,美俄联军肯定坚持不了一周。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突进到了伊斯法罕附近、第一一三集团军在伊玛目鲁德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两条线路上的进攻部队离德黑兰都不到四百公里,靠前部署的远程炮兵可以直接为第十三集团军提供炮火支援。也就是说,第十三集团军不再存在炮火支援不足的问题,也不再需要为炮弹不够愁了。

    对美俄联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要知道,这意味着包围圈内的所有美俄联军都处于中国远程炮兵的打击范围之内。

    按照中国陆军的传统战术,接下来不是扩大地面进攻,而是巩固包围圈,用远程炮火打垮敌人。

    只要弹药供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