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省的中队。

    按照巴拉姆的作战部署,在攻打安曼期间,他将对以军进行整编,利用那些被打残了的部队组建十五个旅,再加上动员起来的十个预备旅、以及德拉的六个旅,以军能够投入三十一个旅的兵力。

    当然,关键就是能否及时攻占安曼。

    为此,巴拉姆策划了二十二日的进攻行动。

    可惜的是,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很不顺利。

    要知道,在二十日与二十一日,特别是在二十一日,中国空军向伊拉克增派了三百六十架战斗机,而且让两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往返飞了三次,不但向伊拉克运送了用来维持三百六十架战斗机的地勤设备,还送去了近十万吨弹药,其中三分之二是对地打击弹药,而伊拉克也为这些中国战斗机提供了足够的燃油,减轻了中国空军的后勤负担,不然运输机将用来运送燃油。

    结果就是,在二十二日的战斗中,以美空中力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仅在二十二日凌晨,双方就在约旦上空打了四次大规模空战,每次各方投入的战斗机都在一百架以上。

    虽然高强度空战,使中国空军的四百多架战斗机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囤积在机场上的对地打击弹药,但是也使以美空中力量精疲力竭,很难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没有空中支援,以军进攻安曼的行动就很难顺利进行。

    要知道,此时驻守安曼的,除了约旦王国的八万多名官兵之外,还有中国陆军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的三个旅,以及二十多万动员起来的准军事人员。因为在德拉会战中,以军就围攻过安曼,结果无功而返,所以到二十二日的时候,安曼的防御力度不但没有降低,还提高了不少。

    当时,安曼就是一座堡垒。

    打到天亮的时候,虽然以军突破了市区外的防线,攻入了安曼城区,但是没有像巴拉姆预料的那样攻占机场。

    事实上,直到当天晚上,以军都没能打下机场。

    原因很简单,三个中国陆军旅中,两个半在机场附近,只有一小批部队在协助约旦军队守卫王宫等地。

    守军的意图也很简单,就是死守机场。

    只要机场还在手中,以军就别想占领安曼,因为中队随时可以从机场获得来自后方的支援。

    到了二十二日夜间,中国空军出动运输机群,对安曼进行了一次紧急空运。

    在这次空运中,不但送来了一个装甲旅的全部主战装备、以及大约一万吨物资,还送来了一万二千名官兵。

    当然,这次空运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至少有十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被击落。

    重要的是,这次战略空运,彻底毁灭了以军攻占安曼的企图。

    要知道,在此之后,安曼的中队已经达到四个旅,兵力增加到二万三千人,在战斗力上相当于以军的五个旅。

    当时,攻打安曼的以军总共只有八个旅,而在机场方向上只有三个旅。

    安曼城区的战斗持续到二十三日凌晨,在伤亡了近万名官兵,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以军不得不停止进攻。

    天亮后不久,以军就撤了下去。

    原因很简单,在城区内作战,以军的损失极为惨重,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不及时撤退到城外,很有可能被中约联军围歼。导致以军撤退的直接原因则是,在清晨的一次反击中,中队的一支突击部队从以军两个旅的防区缝隙中通过,进入以军后方,端掉了以军设在安曼西郊的物资囤积中心。虽然这次突击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这支只有两个营的突击部队也随即退了回去,但是以军却因此损失了一万多吨作战物资,其中主要是弹药,导致后勤系统彻底崩溃。

    事实上,这次突击就是一次巧合。

    当时,以军正准备用预备队把两个旅撤下来,结果在安排换防的时候,以军参谋没有让两个旅依次撤退,而是让两个旅同时撤退,导致防区内十分混乱,防区之间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更重要的是,当时中队的指挥官并不知道这一情况,只是决得应该试探性的发动反击,探明以军的虚实,以便在天亮后重新部署防线,迎接以军新一轮进攻,而他派出去的三支反击部队中,中间那支就正好对准了以军防线中间的裂缝,而且阴差阳错的在以军换防的时候打了过去。

    如果不是这样,中队的突击行动肯定会以失败告终。

    当然,更大的巧合,则是以军前线指挥官把这次反击看成了中队反攻的信号,而且认为中队已经强大到能够发动反攻了。要知道,就在二十二日夜间,中队得到了全面加强。

    受此影响,以军指挥官内塔尼亚胡少将在清晨下达了撤退命令。

    这下,以军再想攻入安曼城区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内塔尼亚胡下达的撤退命令,已经宣告了以军攻打安曼行动彻底失败。虽然在此之后,以军由对安曼发动了数次攻击,但是每次的规模都非常有限,主要目的也不是攻占安曼,而是防止安曼守军反扑。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持续了一百八十八天的安曼包围战正式拉开了序幕。在接下来的半年内,以军一直围困安曼,却没有攻占安曼,而中约军队也一直没有在安曼发动反击。在这长达半年的围困期间,以军做得最多的就是炮击安曼,而中队做得最多的则是修复被炮击摧毁的机场。为了确保安曼不落入以军手里,中队也由此开始了向安曼的战略大空运行动。在整个包围战期间,中国空军出动了八千余架次运输机,向安曼空运了一百五十万吨物资,确保安曼的两百多万军民能够衣食无忧,也确保安曼守军不至于弹尽粮绝。在这规模惊人的战略空运行动中,中国空军前后损失了一百余架运输机,阵亡飞行员三百多名。

    可以说,安曼包围战给了中国空军战略运输机部队一次展示持续作战力量的机会。

    也正是这场包围战,让中方高层相信了战略空运的巨大潜能,为后期大规模发展空运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然,这场战斗,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军的进攻战略。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放弃在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梦想

    ,即不再以进军大马士革为根本目的。

    到了十二月,随着美军增援到达,以及以色列的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完成,以军开始了扫荡整个约旦的作战行动。并且把战火烧到了沙特阿拉伯,最终促成阿拉伯世界众多国家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二十二日发生安曼的战斗,变相加强了中国海军打击迪戈加西亚的影响力,等于催促美军尽快在印度洋上采取行动。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军高层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正在印度洋上发起战略反攻。

    虽然有足够多是证据表明,身在特遣舰队的牧浩洋与安曼战役无关,而且周渝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到陆军的作战行动,安曼战役与特遣舰队打击迪戈加西亚,实际上只是巧合而已,但是美国当局当时不可能了解这其中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相信只是巧合,而会把它看成是中国发动战略反击的信号。

    毫无疑问,这两场战斗有内在联系。

    别的不说,印度洋制海权最终归属谁,肯定会对中东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

    也正是这种内在联系,让美军高层意识把这一系列的战斗联系了起来,即丢掉迪戈加西亚就等于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而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就等于输掉中东战争,而输掉中东战争就等于输掉整场战争。

    不管这个认识是否正确,其影响都极为深远。

    第五十三章巧合

    第五十三章巧合,到网址T!~!

    ..

第五十四章 自乱阵脚

    第五十四章自乱阵脚

    十一月二十三日,美国当局对总体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得到卢卡斯同意之后,麦卡锡放弃了以进攻冲绳岛为核心的西太平洋战略,把重点转向中东战场,在年底之前向中东派遣五个陆军师与两个陆战师,并且增派八百架作战飞机,帮助以色列击败阿拉伯国家,而乔丹上将竭力坚持的西太平洋进攻行动则被无限期推迟。

    这是开战之后,美国第一次偏离原定战略计划,或者说是否定了原定战略计划。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正是这次调整,使美国错失了在两年之内击败中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佳机会。

    按照这些人的观点,如果麦卡锡没有调整战略计划,在十一月底依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攻打冲绳岛,并且在年底正式发起,就算美国很有可能因此在中东战败,也能在中国的本土外围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为正式实施针对中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打下基础,从而通过战略轰炸摧毁中国。

    事实上,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

    首先,在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第一阶段战争动员之中,就包括把置于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工厂转移到内陆,并且在十月底就已开始,到二零五二年底,将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内迁工作。以中国的本土防空能力,美军的战略轰炸行动很难对内陆构成威胁,至少在开战一年之内不会收到明显效果,而中国足以在此期间完成三个阶段的战争动员,战争潜力将全面爆发出来。

    其次,美国输掉中东战争的前提是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而美国为了在西太平洋上掌握绝对优势,前提也是从印度洋抽调兵力,因此美国必然丢掉印度洋的制海权,这等于解放了中国海军,使中国海军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用兵西太平洋,从而对美国推行的西太平洋战略构成致命威胁,甚至有可能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扭转战局,彻底粉碎美国的战略计划,使战争进入长期消耗阶段。

    第三,到十一月底,中国部署在冲绳岛上的地面部队已经达到十万,而且还在以每天数千人的速度增长,囤积的作战物资则多达数百万吨,足够岛上的一百五十余万军民坚持一年以上。更重要的是,冲绳岛距离中国本土足够近,在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范围之内,因此美军根本不可能轻易攻占冲绳岛,必须在此投入重兵,而这将毫无悬念的消耗掉美国在战争初期本就不够充裕的地面部队。

    第四,集中兵力攻打冲绳岛,只会使美国海军舰队丧失作战灵活性,因为在西太平洋上能够支持冲绳岛战役的只有关岛,而关岛又在两千公里之外,岸基战斗机的作战效率远不如舰载战斗机。为了支持冲绳岛上的战斗,美军至少需要在该方向上部署六支航母战斗群,轮番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持。如此一来,在其他方向上,美军舰队的规模就非常有限,给了中国海军各个击破的可能。

    第五,美军在冲绳岛方向上的进攻行动存在后勤保障严重欠缺的致命缺陷,即美军必须横跨太平洋,才能把作战部队与物资送到前线,而在这条一万多公里的航线上,到处都有中国海军的潜艇。特别是在最后一段航线上,中国海军的数十艘全电动潜艇足以对美军的船队构成致命威胁。与之相比,中队在冲绳岛方向上,几乎不存在后勤问题,不但能够走海运,还能依靠空运。

    第六,在总体战略上,中东的重要性不亚于西太平洋,因为中东是世界的十字路口,是亚洲与欧洲的交汇处。如果美国在中东战败,等于让中国控制了通往地中海、前往欧洲的主要通道。结果显而易见,已经蠢蠢欲动的法德意三国肯定会在中国的怂恿之下,迅速完成欧洲一统大业。从战略上讲,失去欧洲的支持,美国就输了一大半,而且连大西洋也会纳入交战范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美国不可能抛弃以色列。

    别忘了,以色列是犹太人国家,而根据战前又一家民间调查公司做的统计,美国社会财富的百分之六十五、西方八个大财团中的七个都掌握在犹太人手里,而这些财团、或者说控制好些财团的犹太人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因此只要有丝毫可能,美国就不会放弃中东。

    事实上,当时卢卡斯、麦卡锡等人,都是犹太人财团的代言人。

    有这个大背景,哪怕战到最后一兵一卒,美国也不会轻言放弃以色列。

    由此可见,就算美国放弃中东,竭尽全力在西太平洋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哪怕就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不可能在两年之内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最多只是延长了战争时间,而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对中国越有利。

    当然,这并不说明放弃西太平洋战略是正确的选择。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是:美军在西太平洋上保持高压态势的同时,尽可能的向中东派遣作战部队、特别是以色列急需的地面部队,并且寄希望在印度洋上取得大胜。

    当时,认清这一现实的不是乔丹上将,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罗德上将,以及第七舰队司令弗伦奇中将。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哈罗德上将就向海军参谋部提交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战报告,而这份报告的主要起草者是弗伦奇中将。在这份报告中,弗伦奇中将明确提到,应该让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北上,在空军的掩护下,轰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等地的军事基地、特别是空军基地。如果有必要,还应该把战略轰炸机集中到西南太平洋上,确保空中打击瘫痪中国在东南亚的空军基地网络。然后,美军舰队应该死守东印度洋,等待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当时,弗伦奇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即把另外九支航母战斗群全部派过去。

    也就是说,在东印度洋上集中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中歼灭中国海军最后的舰队。

    果真如此的话,特遣舰队将死得非常悲惨。

    只是,这个想法太超前了,不但乔丹上将不可能答应,连哈罗德上将都觉得,这是完全疯狂的打法。

    要知道,这意味着美军将放弃西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没有舰队掩护,中国陆战队甚至能够单独攻打关岛。

    当然,这也与哈罗德的初衷有关,即哈罗德认为还是应该攻打冲绳岛,而且应该按照原定计划发动进攻。

    如此一来,美军就不可能把舰队全部派往东印度洋,甚至不能抽调舰队过去。

    结果就是,弗伦奇的这个大胆设想没有写入报告。

    当然,哈罗德依然支持弗伦奇的其他建议,即把舰队集中在东印度洋上,等待中国舰队前来决战。

    可惜的是,这份作战报告最终被乔丹上将否决了。

    原因与海军没有关系,主要是空军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摧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密如蛛网般的军事基地。

    以当时的情况,美军至少需要动用两千架战斗机与一千架轰炸机,才有可能在东南亚地区取得决定性优势。可惜的是,要到二零三五年中期,美军才能凑足这些战机,而弗伦奇的计划显然不可能拖到那个时候。

    如果没能摧毁中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网络,让舰队过去就等于送死。

    要知道,中国空军也一直在等待美国舰队送上门去呢。

    当然,弗伦奇的计划,确实很有远见,其主要目的不是围歼中国舰队,而是通过切断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航道,堵住已经进入印度洋的中国舰队,使中国舰队丧失必不可缺的后方支持。

    要知道,舰队不可能一直在海上活动,必须返回基地进行维护与修理。

    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非常重视印度洋上的海军基地建设,比如在科钦建造了一座可以用来维修超级航母的干船坞,还在瓜达尔港、浩洋港、维沙卡帕特南、吉达等港口兴建了大量基础设施,但是在开战的突然袭击中,科钦造船厂遭到了严重损毁,而其他港口没有维修超级航母的能力。如此一来,除非中国想办法使科钦造船厂恢复作业,不然在印度洋上活动的舰队将得不到足够的维护支持。因为大型修船设备只能以海运的方式运送,所以只要截断了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航线,中国就不可能使科钦造船厂恢复正常运转,也就不可能让进入印度洋的舰队获得必须的支持。

    以中国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最多半年之后,就会被美军拖垮。

    对这场世界大战来说,美国并不缺少这半年时间。当然,前提是美国当局不再谋求迅速快捷的胜利。

    可惜的是,在二零五二年底,美国当局并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

    如此一来,弗伦奇的作战计划遭到否决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样一来,美军就只剩下了一条路可走:动用印度洋上的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在迪戈加西亚附近与中国舰队决战。

    第五十四章自乱阵脚

    第五十四章自乱阵脚,到网址T!~!

    ..

第五十五章 决战在即

    第五十五章决战在即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麦卡锡提交的战略计划得到卢卡斯批准后,乔丹上将给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下达了命令,并且正式委任第四舰队指挥官里根少将为联合舰队司令,尼克松准将为参谋长。

    当天下午,这支规模庞大的联合舰队就转向西北,赶往迪戈加西亚。

    必须承认,美军联合舰队的战斗力远在特遣舰队之上。

    舰队上,美军联合舰队拥有六艘航母、十二艘巡洋舰、十八艘多用途驱逐舰与十八艘反潜驱逐舰,而特遣舰队只有四艘航母、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十六艘反潜战舰,即便在潜艇的数量上,美军也有十八艘,而特遣舰队只有十二艘,其中八艘还是战斗力较为有限的“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只有四艘是099型攻击核潜艇。当时,中国海军寄予厚望的“长城”级攻击核潜艇还没下水呢。所幸的是,中美两国的潜艇存在同样的问题,即无法跟上全速航行的新式航母。

    这个问题,直接降低了潜艇在这场海战中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新式航母全速航行,当时没有一艘潜艇追得上,甚至连绝大部分鱼雷都追不上。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全速航行成为航母战斗群反制潜艇的主要方式。

    当然,在这一点上,特遣舰队的优势非常明显,因为其二十八艘大型战舰都能以四十五节的速度航行,而美军只有第四舰队的战舰能够达到这个速度,第三舰队所有战舰的最大速度都在三十五节以内。

    决定一支舰队速度的不是最快的战舰,而是最慢的战舰。

    结果就是,美军联合舰队的速度不可能超过三十五节,实际上能得到三十三节就非常不错了。

    舰载航空兵方面,美军有六支航空兵联队,总共拥有五百零四架战斗机,而特遣舰队只有四支航空兵联队,拥有三百七十六架战斗机,美军多出了大约百分之三十四,拥有较为明显的兵力优势。

    在以航母为核心的海战中,航空兵具有决定性意义。

    抛开战场上的意外因素,在相对平等的情况下,如果美军联合舰队抢攻,特遣舰队将必败无疑,如果特遣舰队抢攻,则有可能在付出较大损失之后取得胜利。如此一来,谁能抢先发动攻击,谁就能取得胜利,只是取胜的代价不同而已。

    事实上,牧浩洋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他飞往“泰山”号航母,从龚继飞少将手里接过指挥权的时候,就做好了在印度洋上打一次惨胜的准备。

    当然,在牧浩洋看来,惨胜也足够了。

    要知道,以中国海军的处境,最需要的是一次胜利,而不是胜利的方式,因此只有胜利才能提振士气、重新振奋军心。

    在经历了开战时的突然袭击之后,海军的士气已经跌到谷底。

    虽然在斗志上,海军官兵依然非常昂扬,而且都急切的期盼着与美军舰队决战,但是几乎没有人对胜利抱希望,而是怀着一种与敌人拼得鱼死网破的心理。原因很简单,中美海军的实力差距太悬殊了。

    也正是这个原因,牧浩洋才亲赴前线。

    以当时的情况,任何一场失败,哪怕只是战术上的失败,也足以彻底摧毁中国海军官兵的斗志。

    如果手里有足够多的资本,牧浩洋肯定不会以总参谋长的身份去指挥舰队作战。

    事实上,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结束之后,牧浩洋就逐渐淡出了一线部队,决定花大力气培养少壮派军官。在过去的七年里,他亲自批准了上百名将领的晋升令,而且亲自面试了所有获得重用的年轻将领。

    问题是,西印度洋舰队的惨败,让牧浩洋认识到,年轻将领还无法担起重任。

    可以说,这个处境让牧浩洋有点悲呛。

    这也不能怪别人,如果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他就高度信任章玉廷,并且重用有才能的年轻将领,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当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特别是在战争初期,中国海军的处境也不大乐观。也就是说,这怪不了任何人,根本原因是中国海军一直没有强大到可以浪费兵力的地步。

    二十三日,特遣舰队继续对迪戈加西亚进行轰炸与炮击。

    白天,主要出动舰载航空兵,炮击编队则退下去,跟西印度洋舰队的两艘快速战斗支援舰会合,补充消耗掉的弹药。到了夜间,则轮到航母补充弹药,炮击编队担负起了主要打击任务。

    到了二十四日凌晨,在确认所有重要目标已被摧毁之后,牧浩洋才让舰队撤走。

    接下来,将由空军定时对迪戈加西亚进行轰炸,阻止美军修复受损的军事设施,以保证陆战队能顺利上岸。

    当天凌晨,特遣舰队在九度海峡西面进行了两天里的第三次补给作业。

    主要就是为返回的炮击编队补充弹药,而特遣舰队已经在这个时候向南航行了大约七百公里。

    虽然没有确切的情报,但是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军舰队正在赶过来。

    在这两天里,他还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让伴随舰队活动的十二艘“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以及东印度洋舰队与西印度洋舰队的十八艘全电动潜艇在迪戈加西亚东南,二千五百公里与二千公里之外,组建了两条潜艇侦察线,并且命令所有潜艇,在发现美军舰队之后得首先汇报情况。

    事实上,潜艇是此时最有效的侦察手段之一。

    当然,牧浩洋不可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潜艇身上,毕竟潜艇数量有限,需要监视的范围又极为宽广。

    为此,牧浩洋还在这两天内,让周渝生调整了反潜巡逻机的部署,把印度洋方向上的反潜巡逻机增加到了一百六十架,并且把二十架大型电动加油机全都派了过来,以提高反潜巡逻机的搜索范围。

    也就是说,牧浩洋在迪戈加西亚东面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等着美军舰队前来决战。

    此时,美军舰队的情况并不理想。

    在人事任命上,里根少将名为舰队司令,而且军衔比尼克松准将高了一级,但是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而且在四年前,里根还是上校的时候,曾经是尼克松的部下,现在却颠倒了过来。

    显然,这让尼克松很不服气。

    更重要的是,他没能晋升少将,失去了指挥第四舰队的机会,不是因为他的指挥才能不如里根少将,而是三年前的一起性丑闻,让他错失了机会,将晋升为准将的机会拱手让给了里根,里根又由此在战争爆发前晋升为少将。在尼克松看来,他的指挥才能在里根之上,应该由他来担任联合舰队司令官。

    当然,里根完全持相反意见。

    除了人事问题之外,美军联合舰队还存在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即其作战能力远没有账面数字上那么强大。

    关键就是,在六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中,有三支联队成立还不到半年,还有三支战斗机中队原本隶属于海军陆战队。事实上,这些联队与中队,就是除了第71作战舰队那三支舰载航空兵联队之外,增补给联合舰队的航空兵。

    当时,第三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联队都是新部队。

    前面已经提到,这些联队原本是为第二批服役的“美国”级航母准备的,在战争爆发前才组建,当时还处于整训阶段,除了领队机组之外,其他飞行员刚刚完成了着舰与弹射起飞训练课程。至于必须掌握的其他战术技巧,直到十一月才开始培训,平均每名飞行员的训练时间不到四十个小时。

    四十个小时算什么?

    要知道,一名合格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降落到航母上之前,至少需要具备一千五百小时的飞行经验,而且得在地面的航母模拟平台上起降一百五十个架次,然后转移到训练航母上,完成总共一千二百小时的航母训练课程,才有资格编入作战部队,此后还需要进行总计六百个小时的作战训练,才有能力执行所有作战任务,成为一名能够上战场的飞行员。

    也就是说,一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在上战场之前,需要三千三百小时的飞行经验。

    这个训练量,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两倍。主要就是,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在航母上降落与起飞的技巧。当然,现代战争的严酷性,也大幅度提高了对飞行员的训练要求。要知道,在二十一世纪初,培训一名合格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总共只需要一千八百飞行小时。

    由这个标准衡量,第三舰队的所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都不合格。

    事实上,第四舰队也存在类似问题,即隶属于陆战队的三个战斗机中队的飞行员都没有达到海军的标准。

    当然,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国海军一直与陆战队公用舰载航空兵。

    在很多时候,美国航母上搭载的不是海军的战斗机,而是陆战队的战斗机,特别是在支援陆战队作战时,让航母搭载陆战队的舰载战斗机,即能减轻海军的作战负担,还能提高航空兵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问题是,这三个中队飞行员的素质都不怎么样。

    别的不说,这些飞行员在日常训练中,最主要的科目是对地打击,而不是空战,也不是对海打击。

    带着这些问题,美军联合舰队要与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舰队决战,不管是里根、还是尼克松,都不大乐观。

    第五十五章决战在即

    第五十五章决战在即,到网址T!~!

    ..

第五十七章 争论

    第五十七章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