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撬担珺61弹头不但可以用来配备战略投掷工具,还可以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核弹头中,百分之六十都是第四代核弹头。

    拿到这个数据,牧浩洋心里就有数了。

    即便没有美国参与,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引一次大规模火山喷,顺带还能消耗掉库存核弹头。

    要知道,第四代核武器已经问世三十年以上,大部分核弹头都已期服役。

    九月二十一日,牧浩洋来到上海,会见了美**方代表,麦克马拉曼陆军上将。

    按照腾耀辉的吩咐,牧浩洋暗示了麦克马拉曼,中国已经找到了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的办法,但是需要美国的支持与配合。只是牧浩洋没有把话说明白,因为两国科学家还没有给出最后评估报告。

    让牧浩洋略感惊讶的是,麦克马拉曼非常有兴趣。

    这让牧浩洋相信,美国当局已经做好了最糟糕的准备,而且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才不得不与中国合作。

    在第二次会晤中,麦克马拉曼主动提出,美国将尽全力与中国共同渡过危机。

    当然,牧浩洋对此表示了欢迎,而且也表明了立场,即在全人类的灾难面前,大国都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拯救人类文明的重任,中国也将不遗余力的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合作。

    必须承认,中美双方都表现出了诚意。

    在九月二十四日的第三次会晤中,麦克马拉曼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在毁灭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脆弱,所以中国与美国有责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防止生自相毁灭的灾难。

    得直接一点,应该借助这次自然灾害,推动全球无核化。

    牧浩洋再次表示欢迎,但是提出了质疑,即其他国家是否会放弃核武器。

    在第四次会晤时,麦克马拉曼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把应对自然灾难的行动与消除核武器挂钩。

    用他的话来说,只要中美达成一致,其他国家将别无选择。

    显然,麦克马拉曼没有说错。

    就算能够成功化解自然灾难,地球的生态系统也会遭到严重破坏,所有国家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中国与美国能够为别的国家提供援助。比如,在粮食问题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粮食生产国与出口国,而中国在农业技术、特别是无土壤人工栽培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可以想像,在未来几年之内,粮食危机将影响到绝大部分国家,而这些国家绝对需要中国与美国的援助。

    如果把灾后的援助行动与核问题挂钩,就不会有任何国家提出反对意见。

    只是,牧浩洋没有立即做出正面答复。

    核力量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本保障,美国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销毁核武器,肯定别有用心。别的不说,中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军事影响力达到巅峰,美国的军事影响力则跌入谷底。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出,美国要做的不是与中国一同销毁核武器,而是提高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比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衣钵的俄罗斯就修改了核政策,把核武器当成安全基石。

    以中**队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常规打击实力,销毁核武器之后,美国的处境将更加凶险。

    当然,不可否认,美国的常规军事力量仍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拿海军来说,美国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而中国只有五支。即便在十年之后,中国海军的规模也无法越美国海军。中国真正有优势的只有陆军,而在空军方面,双方的实力相差不大,美国的战略空军更加强大,而中国的战术航空兵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与美国已经形成了军事平衡,即双方都无法在对方的实力范围内取胜,但是又都能给对方制造威胁。

    即便如此,美国也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

    要知道,如果能够渡过这场自然灾害,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大幅度提升,美国的全球霸权则将烟消云散。对美国来说,在战略上必须遏制中国,也就必须倚重军事力量,而核力量是美国不可或缺的军事支柱之一。没有了这个支柱,以美国为核心的安全体系,特别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同盟关系必然分崩离析,等于为中国腾出了大片展空间,也等于拱手让出了霸权宝座。

    显然,这严重违背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美国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肯定与其总体战略有关,而且肯定针对中国。

    要知道,真正有能力对美国构成战略威胁的,只有中国。

    牧浩洋先想到,通过销毁核武器,美国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来自中国的威胁,因为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对美国本土的威胁非常有限,而美国部署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力量,却能对中国本土构成严重威胁。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销毁了核武器,那么中国的处境将更加凶险。

    这就是美国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或者说不完全是。

    面销毁核武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在此之前,中国肯定会努力提高常规力量的战略打击能力,弥补销毁核武器之后的军力缺陷,因此美国不可能通过全面销毁核武器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牧浩洋想不出来,也没有花心思去想。

    九月二十六日,牧浩洋返回北京,一是向腾耀辉汇报协商结果,二是与腾耀辉、黎平寇商量美国的提议。T!~!

    ..

第六十三章 不可避免

    如此重大的事情,别说腾耀辉,黎平寇都无权做出决定。除了要在高层会议上得到多数支持之外,还要在最高立法机构获得通过。只是在此之前,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黎平寇肯定得三思。

    “关键是,美国的目的是什么?”黎平寇保持沉默的时候,腾耀辉主动拉开话题。“很明显,美国的目的不是促进和平。虽然在核武器问世以后,核战争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威胁,但是在相互摧毁的恐怖之下,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谁也不敢轻易挑起战争,和平才得以延续。如果没有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战早就爆了,根本不可能有长达九十年的和平时期。”

    “这么说,美国的目的就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腾耀辉笑了笑,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是……”牧浩洋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美国为什么要为战争做准备,或者说凭什么认为战争即将爆?”

    “因为战争肯定会爆。”

    黎平寇开口,腾耀辉与牧浩洋都闭上了嘴。

    “照目前的趋势展下去,战争肯定会爆。”黎平寇长出口气,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之后,说道,“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通过这次灾难,我们能以和平方式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事实上,对日战争之后,我们的大国地位已经得到巩固,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已经不亚于美国。在军事实力上,我们也不会比美国差多少。至于科技、外交等方面,我们正在与美国缩小差距。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然灾害,几年之后就将取代美国。”

    “显然,美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

    “对我们来说,和平崛起是最主要的选择,却也是最无赖的选择。如果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我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也不愿意与美国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因为我们与美国的战争具有更强的毁灭性。”

    “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

    牧浩洋与腾耀辉一唱一合,让黎平寇忍俊不禁。

    “也许,这就是美国制造战争基础的目的。”说完,牧浩洋朝黎平寇看了过去。

    “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黎平寇叹了口气,说道,“很明显,战胜自然灾害是所有国家的当务之急,问题是战争了自然灾害之后,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以目前的情况,我们的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上,我们走在美国前面,已经是主导全球格局的主要力量。在共同生存的前提下,美国不会与我们对着干,反而会竭力配合我们,一同渡过难关。关键就是,在此之后,我们的国际影响力肯定会过美国,然后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这……”

    “将军,你觉得不大现实吗?”

    “不……不是,我只是觉得有点难以想像。”

    黎平寇笑了笑,说道:“在这场自然灾难面前,我们掌握着最关键的力量,即可控核聚变技术。按照科学家的预测,就算我们能够阻止全球气温急剧变化,也会在今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内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更加严峻的粮食危机。保守估计,五年之后的粮食产量将比二零三四年锐减百分之七十,而全球人口总量最多减少百分之四十,将有一半的人得不到足够的粮食。”

    牧浩洋立即锁紧了眉头,显然黎平寇手里有更加详细全面的科学预测报告。

    “粮食严重不足,绝对是战争的导火索。那么,怎么才能解决粮食问题?”黎平寇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不可否认,美国的处境相当优越,因为五年之后,美国的耕地仍然能够养活数亿人,而美国的人口不会出现急剧膨胀。可惜的是,美国也只能养活自己,无法挥更大的作用了。相对而言,我们却有望在农业技术上取得突破,因为我们最先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先解决了能源问题,也就有能力让农业摆脱对土地、水源、光照等自然因素的依赖,以全新的方式生产农作物。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有足够的能源,我们就能实现生产粮食工业化。”

    “这……”

    “这不是对未来的展望,即将变成现实。”

    “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现实。”腾耀辉接过黎平寇的话,说道,“总后勤部负责的第一座农业工厂已经开建,预计明年年初投产,四月份就能收获第一季水稻。在可控聚变核电站的规模得到扩充之后,农业工厂将全面推广。只要电力供应跟得上,预计在二零三七年就能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只要有需要,五到十年之内,农业工厂的粮食产量就将过传统农业。”

    牧浩洋瞪大了眼睛,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腾耀辉。

    “别忘了,我们还在战争状态下,军队的办事效率比平常高得多。”

    “现在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制造战争基础了?”

    牧浩洋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

    “不管怎么说,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面前,我们已经把握住了先机,有足够多的机会越美国,而美国却没有多少应对方式。如果科学家的预言变成了现实,那么五到十年之后,我们就能向全世界输出粮食,用粮食做武器,提高我们的影响力,压缩美国的势力范围。对美国来说,结局一目了然,如果不寻求变化,最多只需要二十年,我们就能以和平方式取代美国。”

    “不仅仅是取代美国。”

    黎平寇笑了笑,说道:“对,不仅仅是取代美国,而是以我们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再次越由美国代表的西方文明。这种文明地位的交替,远胜过国家地位的交替。前两次世界大战的核心矛盾是西方文明内部冲突,如果爆第三次世界大战,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肯定会更加惨烈。”

    “没有办法避免?”

    “怎么避免?”

    “这……”

    “难道让我们放弃手中的优势,心甘情愿的听任美国摆布?”

    牧浩洋没有开口,因为他不能表达相反的意见。

    “只要我们不肯退缩,战争就不能避免,区别只是以交战的方式。准确的说,到底是一场毁灭性战争,还是一场有限战争。如果是前者,不会有胜利者。在此之前,优势在美国手上,所以美国并不担心什么,而我们也不可能在相互毁灭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战争。可是几年之后,当优势到了我们手里,美国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不敢贸然挑起战争。”黎平寇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美国在这个时候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而且与自然灾难挂钩,与我们当初在华盛顿的做法完全一样。”

    牧浩洋一愣,似乎没有反应过来。

    “十多年前,我们在积极主张销毁核武器,而现在是美国主张销毁核武器。”

    “这……”

    “设想一下,在销毁了核武器之后,美国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黎平寇笑了笑,又说道,“更重要的是,权力的更迭不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即便我们掌握了优势,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取代美国。对美国来说,这十年就是最好的机会。说得直接一些,美国希望在这十年内,利用有限的优势,用一场全面战争来击败我们,使我们失去挑战世界霸主的资本。”

    “如果不销毁核武器的话……”

    “也许我们连这次的灾难都无法渡过。”

    牧浩洋一愣,有点不敢相信的看着黎平寇。

    “毫无疑问,在这场自然灾难面前,我们必须与美国合作,也必须依赖美国。如果没有美国参与,我们无法战胜灾难。麦克马拉曼通过正规渠道做出暗示,表明美国当局已经做出决定。可惜的是,我们根本拖不起。如果不在年内做出决定,就无法在明年初采取行动。你也看过那份文件,明年一月初是最后大限。别说拖上几年,就算拖上几个月,后果也难以想像。”

    “必须承认,美国在战略上下了一步好棋。”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必须与美国合作,而基础就是答应美国的要求,共同促成全球无核化。”

    牧浩洋长出口气,说道:“这样的话,灾难过后,战争将再次降临。”

    “没有那么快,也许要到二十年之后,最快也要到十五年之后。别的不说,战胜自然灾难就需要十年左右,而美国无论如何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面战争的准备工作,因此战争不会立即爆。”

    “但是肯定会爆。”

    黎平寇点了点头,说道:“就如同我开始说的那样,战争肯定会爆,而我们只能抓紧备战。”

    牧浩洋没再多问,因为问题已经分析得非常透彻了。

    “这件事情上,我们不用当排头兵,让美国去搞,不反对就行了。能搞成,我们就抓紧备战。搞不成,我们就耐心等上二十年。”黎平寇稍微停顿了一下,对牧浩洋说道,“美国此举,不仅仅动了我们的蛋糕,也动了其他大国的蛋糕,肯定会得罪不少国家,而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牧浩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黎平寇的意思。

    当今世界上,希望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恐怕只有美国。T!~!

    ..

第六十四章 直接证据

    回到上海,牧浩洋继续与麦克马拉曼磋商。

    当时,除了军方基础之外,中美还在政治、外交、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且与欧盟、俄罗斯等大国进行了磋商。

    磋商的内容都一样:应对自然灾害。

    九月三十日,全球环境事务组织在经过三次全体会议之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十月上旬射一颗遥感气象观察卫星,对北极冰盖的融化程度进行一次准确的调查,以确定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当天,中国、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就各自提交了行动方案。

    因为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还没清理掉,所以射卫星的风险非常大。四方在紧急磋商后,决定各自射一颗遥感卫星,而且四颗卫星上都有四方提供的遥感观察设备,确保只要有一颗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就能完成遥感观测任务,而且任何一颗卫星回的数据,都能得到四方承认。

    月二日,俄罗斯率先行动。

    当天上午八点左右,一枚搭载了遥感气象卫星的“质”巨型火箭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射升空。顺利离开大气层后,在即将进入近地转移轨道的时候,第二级火箭生爆炸。

    根据地面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火箭被一块大约十公斤重的太空垃圾击中。

    两天后,欧洲航天局展开行动,用一枚“阿里亚纳9”型级火箭,射一枚规格相同的遥感气象卫星。

    结果也很糟糕,火箭刚刚离开大气层就偏离了轨道,随后在离地面大约三百公里处生爆炸。起因不是太空垃圾,而是第二级火箭出了故障。卫星没能进入转移轨道,成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垃圾。

    月五日,美国射了卫星。

    在精确选择射时机后,火箭顺利进入近地转移轨道,并且完成了分离,但是在第三级火箭推动卫星进入大椭圆轨道的时候,完全暴露在外的卫星遭到太空垃圾撞击,在进入大椭圆轨道之后没能正常工作。

    直到十月七日,中国才射卫星。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航天射部门精确选择了射时机,尽可能的避开了太空垃圾的密集区域。更重要的是,在吸取了前面三次射失败的经验之后,中国航天部门在卫星外裹上了一层厚度接近半米的防护罩。

    北京时间十一点三十三分,卫星顺利进入大椭圆轨道,并且正常启动。

    两个小时后,卫星从北极上空通过,回了第一组照片。

    当时,卫星上总共有四台摄像机,两台是可见光摄像机、一台是红外摄像机,一台是雷达成像摄像机。这四台摄像机分别由中美欧俄提供,而且采用了各自的通信频段,确保四方都能收到信号。

    随后,卫星由从南极上空通过。

    虽然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北极冰盖的融化情况,但是南极肯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南极冰盖的容量是北极冰盖的数十倍。如果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不管人类采取什么措施,灾难都无法避免。

    当天晚上,四国科学小组给出了第一份评估报告。

    情况非常糟糕,与二零三五年一月中旬相比,北极冰盖已经融化了百分之八十,而且没有冻结的迹象。要知到,在正常年份,北极冰盖将在八月中旬缩小到最低限度,在九月份就开始冻结。按照科学家预测,北极冰盖还将继续融化,最快能在十一月初转好,也许要到十一月底才会好转。这样的话,不进行人为干预,北冰洋不可能在今年冬天完全冻结,明年六月份就将完全融化。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中国的气象学家与地质学家早已做出预测,如果北极冰盖在二零三六年完全融化,将不可避免的迎来小冰河期,而且是在二十年到五十年之内形成的小冰河期,气温降低度是以往小冰河期的十倍。如此剧烈的气温变化,将导致气候急剧变化、物种大规模灭绝,人类也难以幸免。

    在这份报告中,科学家还出了新的警告:南极冰盖也在融化。

    虽然南极冰盖的融化度比不上北极冰盖,而且影响也小得多,主要是靠近南极洲的大多是深海寒流,而不是浅海暖流,冰盖融化之后,低温海水将沉入深海,只会增强洋流,而不会削弱洋流,但是不加控制的话,南极冰盖大规模融化,释放出的水量将是北极冰盖融化后的好几倍,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五米左右,而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像纽约、上海、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旧金山、圣彼得堡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将被海水淹没。

    科学家给出的结论是: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阻止气温急剧升高。

    月八日,牧浩洋按照黎平寇的意思,在与麦克马拉曼会晤的时候,提到了引火喷来降低气温。

    两天后,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中联名提出了应对方法。

    这一天,四国科学小组再次出警报。

    通过三天,总共六十四组卫星照片进行对比,科学家现,北极冰盖正在以每天大约十四米的度消融。虽然这个度正在减慢,但是科学家不得不推翻之前做出的结论,即今年十一月底之前,北极冰盖不会冻结,最快要到十二月初、甚至是十二月底,北极冰盖才会逐渐冻结。因此到二零三六年一月份,北极冰盖的范围最多能够达到二零三五年七月份、也是夏季时的范围。

    事实上,这已经是最乐观的估计了。

    因为南极冰盖也在消融,大量低温海水注入南大西洋,导致南大西洋的水温比正常年份低了大约三摄氏度,从而助长了北上的寒流,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度,也就使得更多的高温海水涌入北极。结果就是,也许到了十二月份,北极冰盖还在消融,到明年一月份也不会恢复性增长。更糟糕的结果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温都在降低,因此到二零三六年底或者二零三七年初,全球气温将出现报复式骤降,因此气象学家预测的小冰河期将在二零三七年初到来,而不是二零三八年。

    也就是说,留个人类自我拯救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几个月了。

    果真如此的话,灾难将来得更加猛烈。

    正是如此,在十月十日的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大会上,四国科学家联名提出,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在科学家的严正警告下,各国政治家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大会上原则性通过了行动方案,只是很多细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一日,美国率先提出,借此机会销毁所有核武器。

    得准确一点,就是所有有核国家都得接受全面核查,并且交出全部核弹头,用于引能够改变气候的级火山喷。

    当然,绝不仅仅是用光所有核弹头那么简单。

    美国代表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在消耗全部核弹头的同时,还得在国际组织的监督下拆毁所有核设施,特别核原料浓缩设备,封存与销毁所有与核武器有关的资料,各国的核武器专家则要接受国际组织监督。在今后二十年内,各国不得从事任何与核武器有关的科研项目等等。

    对于美国的提议,中国没有表示赞同,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答应拿出全部核弹头,共同拯救人类文明。

    题是,欧盟与俄罗斯都不赞成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对欧盟与俄罗斯来说,核武器是实实在在的安全基石。

    除了核武器,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安顿冰岛的一百多万居民。

    虽然在人类文明存亡大义面前,欧盟表现得非常积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国都承诺接受与安顿冰岛居民,其他欧盟成员国也答应分摊经费开支,但是冰岛当局却没有给出正面答复,只同意尽快进行全民公投,并且由公投结果决定是否全体搬迁到欧洲大陆。

    当然,如果没有别的选择,冰岛的公投结果并不重要。

    月十二日,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就到达了冰岛附近。当天,美国还正式向中国、欧盟与俄罗斯出邀请,希望共同派遣军事力量,帮助冰岛当局维持秩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行动。

    白了,如果冰岛人不肯搬家,就得采取强制措施。

    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牺牲一座岛屿与一百多万人的家园,根本算不了什么。

    再说了,欧盟已经承诺安顿冰岛居民,一百多万冰岛人不会失去家园,只是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对于北大西洋上的军事行动,中国海军只象征性的派遣了几艘战舰。

    月十九日,中国舰队到达冰岛附近。

    此时,聚集在这里的战舰已经过一百艘,冰岛的全民公投也即将开始。如果冰岛人愿意搬家,那么这些战舰将护送他们前往欧洲大陆。如果冰岛人不愿意搬家,这些战舰上的官兵将登上冰岛,强制他们离开家园。

    可以说,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万幸的是,冰岛人做出了极为明智的决定。

    月二十日,公投结束,百分之的冰岛人选择了搬家,达到了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支持。

    当天下午,第一批冰岛移民就登上了欧盟派来的渡轮。T!~!

    ..

第六十五章 全面行动

    为了加快撤离度,各国战舰也纷纷加入行动。

    月二十二日,美中欧俄四国联军登上冰岛,开始协助冰岛人撤离,并且逐一检查每一座城镇、每一条街道与每一间房屋。为了确保所有冰岛人都安全撤离,四国联军还动用了大量侦察设备,对冰岛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搜查。毕竟在一百多万冰岛人中,肯定有一些不愿意离开家园。

    与此同时,灾难应对行动也开始了。

    当天下午,美国海军就用重型直升机把第一批工程钻探设备送上冰岛,工程人员则在夜间到达。

    按照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方案,至少要在冰岛打一千眼深度在五千米以上的钻井。

    当然,这是依据有限信息制订的行动方案。具体要打多少眼钻井,以及钻井深度、分布方式等等,还要等到对冰岛进行全面地质勘测之后才能确定,因此到底使用多少枚核弹头也是个未知数。

    这个时候,与核武器有关的国际谈判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美国的态度非常强硬,如果欧盟与俄罗斯不肯配合,美国就会有所保留,因为美国不可能在其他国家依然拥有大量核武器的情况下,耗光自己的核弹头。即便中国愿意,也不能确保有足够的核弹头来引这场级火山喷。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有所保留,中国也会有所保留。

    结果就是,拯救行动必然以失败告终。

    当然,也许有人觉得,可以隐瞒核弹头的数量,或者把部分核弹头藏起来。

    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很难办到。原因很简单,“华盛顿条约”生效后,所有有核国家的核武库都在条约组织的监督之下,核弹头均储备在规定的地点,别说转移,就算是正常维护检查也要受到监督。

    也就是说,当时各个国家有多少核弹头,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别说法国、英国与俄罗斯,就连中国的核弹头数量都是公开的秘密,至少其他四个核大国心里有底。

    经过数日谈判,欧盟与俄罗斯不得不做出妥协。

    月二十四日,欧盟率先表态,愿意动用全部核弹头,但是拒绝销毁核设施。

    第二天,俄罗斯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即可以为了拯救人类文明使用全部核弹头,但是不会销毁核设施,也不承诺不再制造核弹头。

    显然,美国对此并不满意。

    也就在十月二十五日,美国科学家对灾难后续应对措施提出了行动方案,即在火山喷之后,如何确保在一年之内,使全球气温不至于急剧降低,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集中全人类的力量,消除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