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机则依次在起飞区待命。

    …十六分,“黄河”号率先以十秒钟为间隔,弹射了两架J…25。

    在第一架J…25从“黄河”号上升空后五秒钟,“长江”号上的起飞作业也开始了,两架J…25升入夜空。

    到…十九分,两艘航母出动的二十架J…25全部升空。

    这些战斗机组成两个编队后,没有立即飞往目的地,而是到舰队西面大约二十公里处盘旋待命。

    跟随J…25升空的不是J…15B,而是两架ZJ…1型舰载预警机。

    在两艘航母上,各有四架ZJ…1,即便出动两架支援进攻行动,还有足够的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

    ZJ…1的原形是前苏联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研制的Yak…44舰载预警机。

    Yak…44与E…2C非常相似,属于小型战术预警机,只有有限的指挥能力,大部分情况下是单纯的预警机,即只有依靠舰队防空指挥中心、或者是地面作战指挥中心,才能指挥大机群作战。

    这个短板,大幅度降低了预警机的价值。

    在研制ZJ…1的时候,中国海军没有照葫芦画瓢,只吸收了Yak…44上有用的东西,绝大部分系统都重新设计。比如,采用了国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机身与机翼大量采用了轻质复合材料、全新的固态相控阵雷达、多通道作战指挥系统、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定向通信系统等等。

    当然,也有很多预想中的新技术没有用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军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的整型相控阵雷达,也就是按照飞机的基本结构,用直接安装在机身与机翼上的雷达天线取代背负式天线,从而大幅度提高预警机的飞行性能。

    因为技术难度太大,所以ZJ…1最终还是背上了“大圆盘”。

    与KJ…2000的雷达天线罩不同,ZJ…1的雷达天线安装在天线罩的中轴线上,以每分钟十五周的速度旋转。

    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较小的天线罩容纳较大的天线阵列,增大探测距离。

    虽然结构复杂了一些,使雷达系统的总重量增加了数百公斤,但是在对尺寸要求极为严格的舰载预警机上,绝对值得。

    因为采用了二零二零年之后的雷达技术,所以ZJ…1的性能超过了E…2D。

    与美军最新式的E…2E相比,ZJ…1也差不了多少。

    正是有了ZJ…1,“长江”级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攻击性航母。没有舰载预警机,任何航母都只能在近海、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下活动。仅仅依靠预警直升机、或者是战舰上的防空雷达,根本应付不了高强度空中打击。

    为了搭载舰载预警机,两艘航母延迟了一年多才服役,这个代价绝对值得。

    ZJ…1升空后,径直向西飞行,没有等待后面起飞的J…15B,因为预警机的巡航飞行速度本来就比较慢,所以需要提前出动。

    随后,十架J…25追上了ZJ…1,为其提供直接掩护。

    …二十分,第一批J…15B连接上了弹射器的拖拽滑块,随后弹射升空。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两艘航母上的四台电磁弹射器以最大效率,完成了各十五架的弹射任务。

    准确说,还节约了一分钟。

    …二十九分,在最后四架J…15B升空后,攻击机群转向西进。机群没有在舰队上空编队,而是准备在飞行途中编队。

    因为需要超低空飞越克拉地峡,所以在进入印度洋之前,没有必要组成大机群。

    目送最后一批J…15B远去,牧浩洋又看了眼墙上的挂钟。

    机群已经出动,接下来他只能等待,战斗结果不再由舰队司令官决定,而是由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决定。。。。T!~!

    ..

第六十章 振作

    二零三五年九月四日夜间,东京时间九点三十分,在征求了天皇的意见后,中岛康次在相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向中国投降。

    九月五日,日本开放了所有港口。

    按照中国提出的要求,所有日本军队返回军营,民兵与地方武装力量全部解散,在中**队进驻之后,移交防务与治安工作。

    这一天,牧浩洋接到命令,他将代表中**方,率领舰队进入东京湾,在九月九日与日本签署停战协议,接受日本投降。

    对任何一名军人来说,这都是莫大的荣誉。

    在牧浩洋之前,只有一个人获得了如此殊荣,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代表盟军接受日本投降的麦克阿瑟。

    可是在牧浩洋看来,这根本不是荣誉。

    冲绳岛上的情况,让他认识到,日本本土不会好到哪里去,是他亲手把一亿二千万日本人送入地狱,还很有可能导致全人类灭亡。如果说这是荣誉的话,那也是刽子手的荣誉,而不是军人的荣誉。

    可以说,牧浩洋背负着比任何人都要沉重的精神负担。

    在受降仪式上,牧浩洋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机械般的签署了停战协议,接过了日本陆军司令上缴的佩枪与佩刀。在上千名记者面前,他只在“黄河”号航母的飞行甲板上呆了不到五分钟。

    当天下午,牧浩洋就乘专机返回北京。

    日本的善后工作由腾耀辉另外安排,与牧浩洋没有多大关系。

    大概腾耀辉也知道,牧浩洋的精神状况不大好,毕竟在目睹了亲手导致的灾难后,普通人早就崩溃了。

    回到北京,牧浩洋单独呆了三天。

    他没有去总参谋部汇报工作情况,腾耀辉也没有来打扰他,只是让马明涛与周渝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陪在他身边。在腾耀辉看来,如果牧浩洋经受不住打击,很有可能以极端方式了结一切。

    因为担心牧浩洋走极端,所以腾耀辉还把陆雯召了回来。

    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最需要的就是家人。

    “我知道你的感受,在这件事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这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陆雯尽量让语气温柔一些,“浩洋,你不要过于自责,我知道你非常不好受,可是……”

    “如果不是我坚持,就不会有这场灾难。”

    “不是你引了这场灾难……”

    “是我……是我亲手……”

    “浩洋!”陆雯抓住牧浩洋的手,说道,“你要知道,就算没有你,再过几年,也会有人做同样的事。”

    牧浩洋没有开口,因为陆雯没有说错。

    针对太阳的研究,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中国在搞,美国也在搞,连日本都有类似的秘密计划。根据二部在日本防卫省获得的绝密资料,早在东海战争之后,日本就启动了“太阳武器项目”,还一度把该项目当成核武器计划的替代品。只是日本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过于薄弱,研究进展并不顺利,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前大概一年,终止了该项目,全力研制核武器。

    至于美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比如在中国射了第一枚太阳火箭之后,美国也射了一枚太阳火箭,着手搜集太阳的活动数据。虽然二部没有提供确切情报,但是有理由相信,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会比中国差多少。

    “浩洋,现在绝对不是自责的时候。”陆雯长出口气,说道,“钱老走之前,让我把文件交给你,就是希望你能站出来,拯救我们、拯救所有人。你是最了解情况的将领,也是最有能力的将领。”

    “我能做什么?”

    “什么都能做。如果你要自责,那就用行动来改变一切,而不是一个人躲在家里。如果灾难变成现实,所有人都要遭殃。你不为别人想,也应该为我、为我们的孩子想想。”陆雯没再那么客气,“就算是为了我们,你也应该振作起来。如果你还爱我、爱这个家,你就不能躲起来。”

    牧浩洋颤抖了几下,目不转睛的盯着陆雯。

    “我知道,你很内疚,但是你是军人,把内疚变成动力,不要连女人都比不上!”

    “我……”

    “明天,我陪你去总参谋部。”陆雯叹了口气,说道,“不过,我不能一直陪着你,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趁现在还不是太晚,振作起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让这个家还能延续下去。”

    “你相信那些科学家?”

    “当然,因为我也是科学家。”

    牧浩洋的眉头跳了几下,精力也集中到了一起。

    “虽然现在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科学家的预言会变成现实,但是很多时候,科学家也有直觉,而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么毁灭全人类的灾难将在几个月之后到来。”陆雯的神色黯淡了下来,“到那个时候,不管我们做什么,哪怕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放下隔阂,恐怕也来不及了。”

    “这么紧迫?”牧浩洋没再胡思乱想,他可以不信别人,但是绝对不会怀疑陆雯。

    “你觉得,我是为了安慰你,才说这番话?”陆雯勉强笑了笑,说道,“如果我要安慰你,就应该说世界一片大好,没什么好担心的,你应该留在家里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不用急着工作。”

    牧浩洋也勉强笑了笑。

    “我跟你说实话,灾难已经到来了。”

    “什么!?”

    “这一个多月,我跑了十几个国家,搜集了十多万种生物的基因样本,而且进行了初步分析。”陆雯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在已经完成的一百多种生物基因分析中,有百分之四十生变异。这还是初步分析结果,完成搜集工作之后,我们还会对部分物种基因进行全面分析,恐怕结果更加糟糕。”

    “会有什么后果?”

    “毫无疑问,绝大部分物种都将灭绝,至少会在我们控制住灾难之前灭绝,而在此后能不能恢复,就得看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了。”

    “什么准备?”

    “利用收集的基因样本,让已经灭绝的物种重生。”

    “这……”

    “事实上,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科学家的预测变成现实,那么我们连拯救自己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

    “我不知道。”陆雯笑了笑,说道,“这主要是气象学家与地质学家的事,不过你很快就能知道了。”

    牧浩洋叹了口气,没再多问。

    “怎么样,心情好一些了吗?”

    “没有,不过我确实应该站出来,做些什么。”

    “那么,就从最简单的做起。”

    “什么?”

    “做晚饭,我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

    牧浩洋一愣,立即起身说道:“行,今天我做晚饭。正要老周与老马也在,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

    “别把饭煮糊了。”

    “可能吗?认识你之前,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做,你可别小瞧我。”

    “结婚十多年,你可没有下过厨房。”

    牧浩洋笑了笑,径直朝厨房走去。说什么都没用,只能用行动来证明。

    这顿晚饭并不丰盛,见到牧浩洋已经恢复正常,周渝生与马明涛吃过晚饭后,就各自告辞回家了。

    雯没有急着回去工作,她也好久没有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陆雯就准备好了早点。

    陪牧浩洋去总参谋部之后,她才赶往机场。

    见到腾耀辉,牧浩洋并不觉得难为情,毕竟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这是元给你的。”

    “什么?”接住腾耀辉递来的盒子,牧浩洋没有打开。

    “勋章,收着,当个纪念品。”腾耀辉笑了笑,说道,“战争结束了,但是你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要我做什么?”

    “月初的时候,第一份灾难评估报告就已出炉,我们与美国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全球性自然灾害将无法避免,只是美国科学家更为乐观。”腾耀辉长出口气,说道,“我们已经跟美国达成协议,提前成立由军方主导的灾难应对机构,从军事层面上整合两国力量。等到科学家在年底提交最终评估结果之后,以便及时采取行动。元的意思是,让你担任我国的席代表。”

    “去美国?”

    “不,去上海。”

    “上海?”

    “联合办事机构设在上海,由美国派遣军方代表过来。另外在纽约有一个分机构,我安排母祁铁过去。”

    “主要任务是什么?”

    “用现在能够实现的手段阻止、至少是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问题是,科学家都不知道怎么做,我们怎么知道?”

    腾耀辉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交给牧浩洋,说道:“就在这里看,这份文件绝对不能带出这间办公室。”

    牧浩洋锁紧眉头,翻开了文件。

    “我去上个厕所,等我回来,再讨论你的工作。”腾耀辉站了起来,说道,“我已经看过了,不要忽视任何细节。如果我国科学家的预测没有错,那么我们就得在美国之前完成准备工作。”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埋头仔细看了起来。

    不需要,只需要看看封面上的起草者名单,就能知道这份文件的大致内容。总共有两百多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都是国内各个自然学科的佼佼者,排在最前面的三人都参与了“太阳武器”项目。T!~!

    ..

第六十一章 唯一方案

    这份文件不是在预测灾难,而是提出如何化解灾难。

    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阻止全球气温急剧升高,导致北极冰盖融化,从而使环绕全球的洋流系统消失。也就是说,重点不是让全球降温,而是如何在今后两年之内,阻止北极冰盖消融。

    相对而言,这么做更加简单。

    也许,这么做无法彻底消除自然灾害,比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亚地区、印度半岛南部地区、墨西哥高原、美国中西部地区会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但是却能阻止灾难蔓延,从根本上保证维持地球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即洋流系统保持正常。

    要知道,洋流不但决定了海洋环境,也决定了陆地环境。

    比如,在同一纬度上,挪威与俄罗斯的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加拿大的哈德孙湾与美国的阿拉斯加高几度,主要就是北大西洋暖流送去了热量。又比如,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紧邻大西洋,却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主要就是大西洋洋流在该地造成了局部高压,导致积雨云层无法到达。再比如,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要比美国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与流经的黑潮不无关系。

    如果洋流消失,地球生态圈必然改头换貌。

    事实上,环绕地球的洋流,正是最重要的热量输送通道,即把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到两极地区。洋流的运动,直接影响了气候环境,比如大气层中的水蒸气输送通道,而降雨又是维持各个生态圈的主要支柱。

    科学家对小冰河期的预测,正是基于洋流消失得出的结论。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洋流不消失呢?

    办法只有一个,即阻止北极冰盖融化,避免大量冰水注入北大西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给北半球、准确的说是北极地区与北大西洋降温,确保在冬季到来的时候,北极冰盖的规模达到往年的正常水平,甚至得过正常水平,冻结更多的低温海水。

    按照科学家估算,冰盖的总容量必须比二零三四年冬季多出百分之十五,才能确保在二零三六年夏季,北极冰盖不会完全融化。

    显然,仅靠人类的力量,根本办不到。

    得直接一些,就算有足够多的制冷设备,而且把所有电力都用于制冷,也不可能使北极地区正常结冰。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假设。

    人类获得的能源,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转变获得的,比如电能都是由其他能量转变而来的。在地球的这个封闭系统中,人类所做的一切,只是把一处的能量转移到另外一处,或者转变成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就算人类有能力冻结北极地区,也会向其他地区释放同等规模的能量,同样会导致全球升温。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真正的解决办法:减少地球获得的能量。

    球上的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因此就得阻止太阳向地球输送能量,也就是阻止太阳光到达地球。准确的说,是把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反射回去,降低地球吸收的光能总量,从而降低气温。

    这就等于为地球裹上一层“隔热外衣”。

    显然,人类的能力根本办不到。科学家提到的办法相对简单得多:利用人力引地球的自然力量来达到目的。

    直接的办法就是引一次大规模的火山喷。

    为了尽可能降低火山喷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应该尽可能的在靠近北极、最好是在北大西洋上进行。

    显然,冰岛想的选择。

    冰岛本身就是一座火山岛,有数十座活火山。准确的说,冰岛本身就在一座巨大的火山口上。如果能够在冰岛引一场大规模的火山喷,释放到大气层中微尘就能阻挡百分之七十的太阳光,反射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太阳光,使北半球的光辐射热量降低百分之三十,让北半球的气温降低三到五摄氏度。

    仅此一点,就能确保北极地区在冬季正常结冰。

    当然,如何引火山喷,科学家也提出了建议,即在冰岛下面埋放一千枚当量为一百万吨级的氢弹,在同一时间引爆这些氢弹,就能炸开火山口,由熔岩喷,把整个冰岛送入平流层。

    毫无疑问,这在人类的能力范围之内。

    在这里,科学家提到了一个关键因素:时间。

    迟在二零三六年一月上旬,就得采取行动,不然在接下来四个月之内,北极地区不可能完全冰冻。到了夏季,即便有微尘遮挡太阳光,北极地区的温度也将上升到冰点以上,海面就无法冻结。

    为了确保北极地区冻结,在火山喷之后,还要人为向北冰洋抛洒凝冻剂。

    要知道,按照北极冰盖的消融度,在冬季到来之前,北极冰盖很有可能完全消失,也就无法像正常年份那样在冬季冻结。

    只是,这么做的话,后果也非常严重。

    原因很简单,火山喷的微尘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自然沉降,而在此期间,北半球都不可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暂且不说北半球的植被会受到多大的破坏,仅仅是持续的降温就能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如果北极冰盖持续扩张,全球海平面就会降低,意味着将提前进入小冰河期。

    为此,在火山喷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二零三七年,必须设法清除大气层中的微尘,避免持续降温。按照科学家预测,最迟到二零三八年夏季,必须完成这一项艰巨工程,不然前面作对所有努力都将白费。

    得直接一些,如果到了二零三八年夏季,气温仍然没有升高,北极冰盖的容量将在二零三九年夏季过极限,并且在融化之后注入北大西洋,导致全球洋流消失,后果比什么都不做还要严重。

    那么,人类有能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项极为艰巨的工程吗?

    对此,科学家也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即制造大量高空气球与能够到达平流层的飞机,用静电吸附的方式,清除掉平流层里的微尘。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平流层投射有助于降雨的化学物质,通过降雨的方式消除微尘。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向近地轨道射一些巨型光线反射膜,以光压的方式让平流层里的微尘进入对流层,然后通过对流层的降雨回到地面。

    虽然这些办法都可行,但是工程量绝对惊人。

    如果采用静电吸附方式,至少需要制造一千万只大型气球、或者是二十万架飞行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的大型飞机,才有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把平流层里的微尘含量降低到不对气温产生影响的程度。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程。

    要知道,即便在全面战争状态下,中国、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在一年之内最多只能生产十万架飞机,而且都是普通飞机。如果按照科学家提出的标准,制造能够在平流层内长期飞行的大型飞机,产量至少降低五分之四。

    重要的是,这肯定会打乱所有国家的经济秩序。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即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家会采取如此疯狂的行动。

    这样一来,证明科学家的灾难预测,成为重中之重。

    当然,对牧浩洋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根本就不怀疑科学家的灾难预测,腾耀辉与黎平寇也没有怀疑。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替代方案?

    答案是否定的,这已经是科学家能够想到的最简单、最直接、代价最小、最有可能实现的方案了。

    虽然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备用方案,但是基本上没有可行性,或者无法及时实现。

    比如,几名核能科学家就提出,制造足够多的可控聚变核反应堆与制冷设备,以人为的方式使北冰洋冻结。因为可控聚变核电站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且制冷设备产生的热能将通过深层海水进入北大西洋,等于增强了北大西洋暖流,所以有可能降低灾害风险,达到阻止北极冰盖融化。问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刚刚起步,商业应用也处于测试阶段,根本没有可能在一年之内制造出足够多的反应堆。

    又比如,还有几名宇航科学家提出,在北半球上空部署阳光反射膜,遮挡住大约百分之三十的阳光,就能保住北极冰盖。问题是,这项工程的难度更大,而且要到二零三七年六月底才能向近地轨道射航天器。

    显然,文件中提到的办法,是唯一选择。

    题是,这绝非中国能够办到的。别的不说,冰岛是一个国家,有一百多万人口,如何安置这些人,将是该项目的最大问题。中国无法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获得美国与欧盟的支持。

    腾耀辉回来的时候,牧浩洋也看完了。

    显然,腾耀辉没有上厕所,而是给了牧浩洋单独思考的时间。

    “怎么样?”

    牧浩洋合上文件,长出口气后,说道:“如果该方案可行的话,我得先搞清楚核武库的情况。”

    “这么说,你也认为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牧浩洋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行,我给你安排专机。搞清楚核武库的状况后,你直接去上海。不用急着向美**方代表摊牌,但是得主动提出来。”

    “还有别的吩咐吗?”

    腾耀辉摇了摇头,说道:“不管怎么样,年底必须说服美国。”

    牧浩洋勉强笑了笑,能够说服美国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正在做实事的科学家。T!~!

    ..

第六十二章 军方接触

    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一直是美国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美国一直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虽然通过“华盛顿条约”,中国越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但是中国到底拥有多少核弹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历年来,中国公布的国防白皮中,与核武器有关的内容都非常有限。

    从九月十三日到二十日,牧浩洋跑遍了所有核武器基地。

    这一趟下来,牧浩洋才对国家的核战略有了较为直接的了解。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核武器是分散储存的,而不是集中部署在几处地点,而且常备核力量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当时,中国只有三个战略弹道导弹旅,每个旅六个营,总计十八枚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是说,随时处于战备执勤状态的陆基核弹头数量只有一百六十二枚,即每枚机动式战略弹道导弹携带三枚弹头。空军方面,有三个战略轰炸机师,每个师二十架H20B,每架携带四枚空射巡航导弹,核弹头总量为二百四十枚。海军方面,总共有四艘战略核潜艇,每艘战略核潜艇配备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核弹头总量为三百八十四枚。处于战备状态的核弹头数量总共仅有七百枚。按照“华盛顿条约”,中国总共可以拥有二千二百枚核弹头,实际部署量略微过三分之一。

    事实上,中国核力量的实际部署量也远远低于最大部署能力。

    比如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最多能够携带十枚分导式弹头,而实际只携带了三枚;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最多能携带八枚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实际只携带了四枚;海军的潜射弹道导弹最多能携带十二枚分导式弹头,实际只携带六枚。

    降低常备核力量的规模,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必须开支。

    要知道,处于战备状态的核弹头,必须经常性维护,而储备中的核弹头,维护频率低得多。

    至于战略安全,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

    不管怎么说,任何国家在考虑中国的战略反击时,都不会认为那些能够携带十枚、甚至十二枚弹头的弹道导弹只携带了三枚、或者六枚弹头,更不会因此不顾本国安全,贸然对中国进行战略打击。

    得直接一点,即便按照常规配制,中国的战略力量也具有足够的毁灭性。

    以对付美国来说,陆基、空基与海基核力量都有足够的能力在一次反击中彻底摧毁美国的所有大中城市。

    如此一来,多余的核弹头就全部存放在核武器库里。

    在美国,只有两座核武器库,不管是空军的、还是海军的核弹头,都由专门的部队统一看管。因为中国的军事结构比较特殊,陆海空三军都有各自的战略核力量,所以总共有三座核武器库,分别由陆海空三军看管。

    这三座核武器库中,空军的规模最大。

    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打算打一场核战争,而且主动攻击潜在对象,充当急先锋的肯定是空军,因为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的生存能力最差,而且动攻击的时间最长,需要提前进行动员。

    一般情况下,战略轰炸机主要担任进攻任务。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牧浩洋关心的不是核战争,而是核武库里的东西,即那些核弹头。

    虽然核武器已经展到第六代,即反物质炸弹,但是装备得最多的,仍然是第三代与第四代核武器,即氢弹。

    相对而言,这两代核武器的最大区别就是当量是否可调。

    第三代核武器的当量一般较大,而且无法调整。为了扩大使用范围,第四代核武器的当量都能调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B61系列核弹头,其爆炸当量在五千吨到五百万吨之间可调。也就是说,B61弹头不但可以用来配备战略投掷工具,还可以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核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