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杨芷完全可以自己过来,给自的的夫君予精神上的支持,但她没有自己来,却让巧儿来了。

    杨芷清楚,秦牧与巧儿的感情非同一般,俩人曾一起走过落魄的日子,一起患过难,吃过苦,当别人将刀劈向秦牧的时候,巧儿没有丝毫犹豫扑上去厮咬,那时她是那么的柔弱,却又是那么的不顾生死。

    秦牧待巧儿,并非纯粹的男女之情,对她的宠爱,带着亦兄亦父成分,不管她做什么,秦牧都给予了最大的宽容。

    而巧儿灵动活泼的性格,无邪的心,能让秦牧一见到她,心情就自然地放松下来,平常背着她,满御花园乱跑,也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个时候,杨芷自己来说千言万语,也不见得比巧儿来调皮捣蛋一下,更能让秦牧舒缓紧绷的神经。

    只是杨芷这样做,却是成全了巧儿,牺牲了自己。这就是卞玉京为之感动莫名的原因。

    幸好,秦牧是知她的。

    “陛下,你还没答应我呢,带我去上朝吧。”云巧儿搂着他的脖子,又再说道。

    “好,我带你去。”

    “拉勾!嘻嘻哈哈”

    这下卞玉京傻眼了,她万万没想到,秦牧真会答应巧儿的请求,这

    云巧儿可不管那些,硬是勾起秦牧的手指,拉起勾来,秦牧哈哈大笑,搂着她说道:“丫头,你也不用委曲自己换上什么宫女服饰,这就么穿着。”

    “嗯嗯”云巧儿点头如鸡啄米,脸上尽明丽的笑意。

    卞玉京想劝一下,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口。

    或许有些人觉得,秦牧好歹是个男人,并贵为天子,面对这股风潮,有必要拉巧儿这丫头去给自己撑腰打气吗?让一个柔弱的女人去与自己一同承受大臣们的攻击,这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

    如果谁有这样的质疑,秦牧会笑而不语。

    第二天资政殿的常朝,钟鼓三响,百官在殿中侍御吏的监察下,列好班,鱼贯入朝。

    冬日的清晨,西风瑟瑟,光天初透,朝阳未升,寒气逼人。

    刑部右侍郎姚培祯双手拢在大袖里,神态湛然,他不感觉冷,相反,感觉热腾腾的,他相信和他有类似感觉的大臣很多,今天感觉冷的,应该是皇帝吧。

    入殿站好后,殿侧有仪乐声传来,这是天子御驾到了,很多大臣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气沉丹田,默然等着,大殿内悄然无声,落针可闻。

    熟悉朝堂的人都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默。

    这次儒法之争,迅速席卷了整个大秦,独尊儒术的底线被触及了,满天下的儒门弟子,包括大部分官员,这次都结成了同一阵线,誓要捍卫儒家的地位和尊严。

    南京市井间,各位议论甚嚣尘上,甚至有人说,这次若不能捍卫儒家的地位,新一轮的焚书坑儒恐将不远矣!

    这样的议论,挑动着每一个儒家弟子的神经。

    先秦是唯一一个以法家治国的朝代,而如今的大秦天子,宣称继承的是始皇帝的法统,这本身就很挑战儒门弟子的神经。

    虽然天子一再宣称,依然是尊用儒家治国,但如今在天子的推动下,法治的局面却逐步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不行,绝对不行。

    “皇帝升殿,百官躬迎!”

    侍殿太监大喊一声,百官腰弯九十度,执礼恭候,秦牧一身黑色绣金龙的衮服,头戴十二毓帝皇冕冠,迈着沉稳的步伐从后殿走出来。

    他脸上神色坦然,并没有百官预料中的憔悴,走到龙椅前后,一展那黑色的大袖,有如大鹏展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牧朗声答道:“众卿平身!”

    资政殿的常朝,大臣们无须下跪,躬身施礼之后,大家一同直起身来,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发现有些不对。

    哪儿不对?

    就是有些不对。

    那是谁?那不是湘妃娘娘吗?

    咦很多大臣几乎忍不住抬袖擦试自己的眼睛,没错,就是湘妃娘娘,大臣们几乎没有不认识她的,这是怎么事?

    湘妃娘娘出来执羽扇,这这这这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未完待续……)

第1032章 及时的捷报(求推荐票)

    ***

    资政殿上,所有大臣的目光刹时间齐刷刷地聚集到云巧儿身上。

    若是换了别个,面对如此强大的压迫感,一定吓得不轻,估计会忍不住缩小身体往后退。

    那一瞬间,云巧儿也有点怵,她不由自由地望了秦牧一眼,秦牧背对着她,正收回展开的大袖,泰然落坐。

    只此一眼,云巧儿便觉得大臣们带来的压力不再存在了,她甚至还挺了挺自己的小身板,站得更直些。

    大臣们未及退回班列,已经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湘妃娘娘怎么成了小宫女?”

    “什么小宫女,你看穿的可是普通宫女服饰。”

    “后宫嫔妃,到大殿上来打扇,这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陛下这是要干嘛?”

    “我大秦堂堂天朝上国,这大殿之上岂能如此失仪,以前就听说这湘妃经常私自出宫,陛下听之任之,皇后也不与管治,如今倒好,闹到大殿上来了,这要是传出去,我大秦的颜面何在?”

    “陛下不会是压力过大,导致”

    “导致什么呀?”

    “没什么,我有说什么嘛?”

    大殿上,一阵低沉的嗡嗡声在回响着,秦牧坐在龙椅上,虽然听不清殿中大臣说些什么,但这嗡嗡声就象是无数的苍蝇在耳边飞舞。

    他轻咳两声,韩赞周立即大声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退朝?这就么退朝?

    想得美!

    有人想出班掀开儒法之争的锅盖,有心思耿直的御吏却先忍不住出班大声道:“陛下,这早朝之上,陛下岂能将后宫嫔妃带出?《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如今湘妃娘娘有如卑下的宫女。执扇临朝,这有违朝廷礼仪,请陛下斥退湘妃。”

    更有甚者,出班大声道:“陛下,周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人褒姒。褒姒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入宫之后,幽王从此不理朝政,终日在宫中寻欢作乐。带褒姒往骊山温泉游幸,为博此女一笑,周幽王不惜以烽火戏诸侯,以至周朝从此分崩离析。此前车殷鉴,陛下岂能不引以为戒?”

    好啊,还真不客气,前些天我还是明君,这下子直接被打成周幽王了。

    “住口!”

    秦牧起身,大喝一声。指那御使大声斥道:“你,姜益!竟敢辱朕为周幽王,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那姜益耿着脖子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列举前朝旧事。请陛下引以为戒。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臣身为御史,有匡君得失之责,今日陛下所为之事。有违朝廷礼仪,恐将遗笑天下,臣岂能不直言进谏?”

    秦牧大袖一扫。居高临下大斥道:“想当年,朕与湘在秦淮河畔分吃一个煎之时,尔等何在?朕带着湘妃冲锋陷阵之时,尔等又何在?朕知道,皇后和湘妃也知道,今日早朝,尔等一个个已经准备好联合起来炮轰朕,所以湘妃要跟来,为朕挡风遮雨;

    朕未必要她替朕遮挡什么,但无论是荣华,还是苦难,只要她愿意跟朕站在一起,朕都不会推开她,因为朕知道,在艰难的时候推开她,未必是对她的保护,相反,这反而是对她最深的伤害。

    人若无情,孰称为人?朕今日已经做好准备,你们一个二个,可以冲着朕来,但若有谁敢对湘妃说三道四,朕宰了他!刘猛!”

    “臣在。”中军大都督刘猛连忙出班,洪声应答。

    “她是你妹妹吗?”

    “这”

    “是不是?”秦牧大喝。

    “臣万死,臣一直将湘妃娘娘当亲妹妹看待。”

    “蒙轲!”

    “她是不是你妹妹?”

    “是。”

    “宁远、凌战、朱一锦、韩刚、李辰尔等出列,说,她是你们的妹妹吗?”

    “是!”

    宁远等人纷纷出列作答,声震梁宇,殿内的文官面面相觑,这哪跟哪呀?

    好吧,湘妃跟天子的感情,全天下就知道,可这是朝堂,不是你秀恩爱的地方啊。

    这下好了,恩爱秀完了也就罢了,又拉一帮武将秀亲情,秀友情,这这

    也有些心慈手软的官员,被感动了,这全天下的人都要与天子作对,皇后与湘妃也要坚持与天子站在一起,湘妃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跟着这朝堂上为天子遮风挡雨。

    回想天子起兵以来,文治武功,仁心德政,惠及天下,今日何至于被逼到这种田地?

    外交部左侍郎黄振林出班道:“陛下,今日湘妃上殿,虽有失朝廷礼仪,但情有可原,臣以为,不应再对此加以非议。”

    司马凯、金磊等三十多个大臣,也纷纷出班维护云巧儿,云巧儿一言未发,只是目光一直未离开秦牧的身影,她手执着羽扇,一双原本灿若星辰的眸子,变得雾蒙蒙的。

    旁边平日随侍她的那个宫女,眼泪已经忍不住噗噗往下掉。

    经此一事,原本雄赳赳,气昂昂,准备联合炮轰皇帝的大臣们,气势几乎泄尽,一时间,竟然没有谁愿出站出来对皇帝发动攻击。

    “捷报!捷报”

    恰在此时,资政殿外传来一连串高声大喊,皇宫禁卫指挥使李式亲自拿着一份捷报进资政殿:“陛下,大捷!大捷!颖上侯苏谨率万五千人马,大破布鲁特汗国大军,生摛敌酋,歼敌八千,俘虏四万,破其都城,缴获财物百万之巨”

    “好!太好了!”秦牧不禁龙颜大悦,拍案而起连声叫好,“朕的将军们,果然不负朕所望,不负天下百姓所望,这元旦将至之时,再传捷报,好啊!来人,立即将捷报张贴于午门之外,让天下万民共庆之!”

    刘猛、蒙柯、狄中行、李过、郝摇旗、宁远、凌战、朱一锦、韩刚、李辰等一大批武将,欣然出班,齐声共贺:“恭喜吾皇!贺喜吾皇!”

    “同喜,同喜,哈哈哈”

    事情到这一步,皇帝与一班武将为大捷彼此道贺,喜气洋洋,文官们也只得出班道:“恭喜吾皇,贺喜吾皇。”

    “同喜,同喜。”

    秦牧是来者不拒,毫不吝啬自己的喜悦,你们本来是要来炮轰朕的,朕还就不跟你们计较了,有喜悦,分你们一份,这胸襟,如海吧?

    至于朝中的武将们,什么儒家法家关他们屁事,他们是兵家,到底是重儒还是重法,他们才懒得理会。

    儒家当道,一向重文轻武,在明代,一个七品芝麻文官,也能压一品武将一头。真论起来,武将们还宁愿法家当道呢。

    遥想当年,先秦用法家治国,武将的地位空前提高,是以名将辈出,士兵用命,造就了一支横扫天下的铁军。

    反正在武将看来,重法家绝对比重儒家好。

    他们本来就没打算跟着文官一起攻击皇帝,上殿之后,再看湘妃都争着出来为皇帝“遮风挡雨”了,刘猛等人本是皇帝亲信,又一向把巧儿当妹妹看待,看到俩人被文官们都逼成“苦命鸳鸯”了,这还得了。这会儿自然是跟着皇帝共贺,用这种方式给文官难看。

    刘猛更是站出来说道:“陛下,颖上侯立此灭国大功,自应有所赏赐,否则岂不寒了将士们的心。再则如今适逢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如此大捷传来,朝野都应该庆贺一下,扬我大秦国威的同时,也让天下百姓喜上加喜。”

    “嗯,卫国公所言,深得朕心,适逢佳节将至,今日左右无事,就先罢去早朝,朕在武英殿设宴,与诸卿共贺之。”

    秦牧说完,武将们大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哈哈哈”

    在秦牧朗声大笑中,韩赞周高喊一声:“退朝!”

    *************************

    PS:求订阅,求推荐票。今天应该会有三章奉上,各位亲请多多支持,埋头码字去了。(未完待续……)

第1033章 底线

    ***

    这次常朝,算是安然度过了。但风潮并未因此平息,问题更没有解决,相反,问题积压得越久,暴发出来时就肯定越猛烈。

    大秦是五日一朝,这次朝会躲过去了,不过是为秦牧争取到了五日时间,这五日之内,他必须迅速加以有效疏导,否则恐怕这投滔天的洪流就真会决堤了。

    朝会散之后,秦牧在武英殿设宴与大臣共贺苏谨大捷,趁御膳房准备宴席的时间,秦牧在蒹葭殿紧急招见了夜不收都指挥使黄连山,以及翰林学士王夫之。

    皇帝具体与二人谈了些什么,无人得知,黄连山离开时,神色如常,但脚步加快,匆匆消失。王夫之离开时则是神色凝重,似乎抬不起脚来,可谓是举步维艰。

    中午时分,秦牧准时来到武英殿,宴请群臣。

    这次其实只有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赴宴,这一点秦牧是经过仔细思索才做出的决定。从三品以上的文官,主要是内阁辅,七六尚书、侍郎,外加各个寺卿,算下来人数不是很多。

    而武将方面,那可就不老少了,大部分开国将领不是公就是侯,当初光是封侯者就多达三十二人呢。

    如此下来,前来赴宴的武将人数,比文官多近一倍,声势大壮。而武将是站在皇帝一边的。

    宴席之上,秦牧神色开朗,但对文官有点冷遇,主要是与武将把酒言欢,气氛热烈。刘猛等人自不必说,大力给皇帝捧场,让文官们很是吃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牧这才一整神色说道:“朕知道,诸位大臣在担心朕弃儒家而就法家。正所谓君无戏言,朕今天可以明确地告诉诸位大臣。朕不会弃儒就法。

    常言说得好,不教而诛谓之虐。儒家导人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思想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坚持的,少了这些东西,人与禽兽无异。

    而法家防守的是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底线,不到最后,不应刑罚为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这便是朕对儒与法两家的看法。

    换而言之,儒家必应为主,为先;法家应为辅。为后。否则就是不教而诛。法家能守住最后一道社会底线,却无导人向更高道德层次的能力,而这一点,只有儒家能做到。

    然而两家也不应是矛盾的,对立的。今日咱们君臣不妨打开天窗说亮话。自汉武之后,虽说历朝多是独尊儒术,但实际情况却是离了法家则国必乱。

    儒为主,法为辅,这一直是各朝的真实情况。诸位大臣不会否认吧。若非如此,各朝何须制定律法?

    如今朕要推行司法改革,绝不是要弃教化而用酷法。朕一直认为,刑罚的震慑力不在于它的严酷性。而在于它的的不可避免性。

    朕要做的不是制定多少酷法以震慑恶人,而是要让恶人知道,谁不知听儒家的,就逃不过法家的惩罚。反之。只要他听儒家的教化,做到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它就不用担心会受到法家的惩罚。朕要做的。仅此而已。”

    秦牧这番话,可谓是推心置腹,十分诚恳。

    但并不能就此让所有人放心,刑部右侍郎姚培祯接口说道:“陛下圣明,臣等相信陛下所言字字出于真心,然天下读书人只怕不这么认为,大臣们与天下士子所虑者,陛下虽无心弃儒就法,但如今的司法改革,却实质上使得法家凌驾于儒家之上;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天下人几乎一至反对司法改革,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得不进谏陛下为天下计,民意不可违,望陛下三思。”

    “姚卿,朕说得还不够清楚吗,朕用法,乃为守住社会最后一道底线,以儒倡导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此方为重中之重,这主次之间,一目了然,何来法家凌驾于儒家之上一说?”

    “陛下虽无此心,但政之所出,却日重于法,此天下有目共睹也!”

    姚培祯这番话,等于是在直接顶撞皇帝,在坐的文官有的垂目静坐,有的频频点头。武将方面,则多是怒目而视,对姚培祯大为不满。

    秦牧身为皇帝,当然不会因此勃然大怒,喷怒不会让你显得更高大,反正,只会让你更掉价。

    他不疾不徐地说道:“朕有心改革司法,不过是使其更为公正专业,以造福天下百姓,岂能与重法轻儒混为一谈?姚卿,朕来问你,你身为刑部左侍郎,每日依法办案,若按你所言,是否可以据此认为你是法家弟子,儒门叛徒呢?”

    郝摇旗、朱一锦等大批武将顿时发出阵阵哄堂大笑,刑部侍郎姚培祯被驳得哑口无言,而驳斥他的是当今天子,他又不敢翻脸,脸上的神情象开了染坊一般,红一块;白一块;黑一块;黄一块。

    作为内阁辅臣的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以及杨廷麟等重臣,则是眉眼低垂,一派超乎物外的模样。

    秦牧展开大袖,轻轻一压,止住郝摇旗等虎将的笑声,然后坦然地说道:“历朝历代,岂无律法乎?法不可废,这是天下之共识,既然法不可废,朕有心让其完善一些,高效一些,何错之有?

    尔等为了朝廷重臣,国之栋梁,理应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岂能人云亦云,硬要把朕完善司法之举视作重法轻儒,这是何道理?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新官编写的《到任须知》中,继天地孝道之后,首重刑狱之事,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按外间的那套说词,明太祖岂不也是重法轻儒?今日在坐的诸位大臣,都是朕左膀右臂,朕需要你们的辅佐。是以,朕可以不厌其烦地再跟尔等说一遍:

    朕的治国方略,是以儒家为主,倡导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引导百姓的道德层次达到更高的境界,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康。

    另以法家为辅,明确社会的底线,让所有官员和百姓知道,哪些底线是他们不能触及的,谁去碰触了,就别想逃脱律法的惩罚。”

    路振飞第一个起身拜道:“陛下圣明,臣愿辅佐陛下完成司法改革。”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秦牧挑选的重臣,其实很少是腐儒,他们的思想通常比较开明,若非如此,他们将很难在秦牧的手下占据重要的职位。

    今日这宴席之上,秦牧推心置腹的和他们谈,显得十分真诚。

    同时他今日又不乏硬的一手,看看那比文官多一倍的虎将吧。这些人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过来的。而皇帝自起兵以来,经常亲自带兵冲锋陷阵,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武将心中有着无人能及的崇高地位。

    今日皇帝已如此坦诚,如果大家继续纠缠不休,谁也不敢保证皇帝会不会被激怒,从而走向极端。

    路振飞等人可以非常肯定,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那些从尸山血海里爬过来的虎将,绝对不会管你什么儒家法家,他们只会用屠刀,送你去做仙家。

    千万不要去挑战皇帝的底线,特别是秦牧这种武功赫赫的开国皇帝。

    今天皇帝谁也不比,单单挑明太祖来比,最后又强调什么底线。

    心思稍为细腻的人就应该知道,皇帝这回是真的摆出自己的底线来了。若是谁再去挑战皇帝的底线,他大概不会介意象朱元璋一样,把朝堂血洗一空。

    想想这些,便不免让人惊心动魄,是以路振飞才率先起身,向秦牧示诚(未完待续……)

第1034章 两个故事

    ***

    这天的《大秦时报》出了一份号外,而且是以电报传稿的方式,在北京、西京、城都、武汉、广州、杭州、长沙等地,同时刊行。

    如此大动干戈,必有重大的消息,至少所有争着买《大秦时报》的人,都是这么想的。

    然而当所有人买下这个号外后,一看,却惊奇地发现,这次的号外只刊登了两则与羊有关的故事,而且还是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刊登的。

    第一则故事是:在两片草原上各生活着一群羊,西边草原上的羊群没有天敌,他们生活得无忧无患,每天吃着嫩绿的青草,吃饱了就舒服地睡觉,然而不久,西边草原上的羊群便纷纷病倒了,最后无一幸免,全部病死了。

    而东边草原上的羊群,因为有一只狼在旁边窥伺,羊群每天被狼追逐着,那些体内弱的,染了病的羊,总是先被狼吃掉。长久下来,东边的羊群一直能保持着健康,世代繁衍。

    这第一则故事,很简单,也很简短。

    而第二则故事则相对长一点:

    神仙把两群羊放在草原上,一群在南,一群在北。神仙还给羊群找了两种天敌,一种是狮子,一种是狼。

    神仙对羊群说:“如果你们要狼,就给一只,任它随意咬你们。如果你们要狮子,就给两头,你们可以在两头狮子中任赞成一头,还可以随时更换。”

    南边那群羊想;狮子比狼凶猛得多;还是要狼吧。于是;它们就要了一只狼。??

    北边那群羊想,狮子虽然比狼凶猛得多,但我们有选择权,还是要狮子吧。于是,他们就要了两头狮子。

    那只狼进了南边的羊群后,就开始吃羊。狼身体小,食量也小。一只兰免它吃几天,这样羊群几天才被追杀一次。

    北边那群羊挑选了一头狮子,另一头则留在神仙那里。这头狮子进入羊群后;也开始吃羊。狮子不但比狼凶猛,而且食量惊人,每天都要吃一只羊。

    这样羊群就天天都要被追杀,惊恐万状。羊群赶紧请神仙换一头狮子。不料,神仙保管的那头狮子一直没有吃东西,正饥饿难耐;它扑进羊群,比前面那头狮子咬得更疯狂。羊群就这样一天到晚逃命,连草都快吃不成了。

    南边的羊群庆幸自己选对了天敌。又嘲笑北边的羊群没有眼光。北边的羊群非常后悔,向神仙大倒苦水;要求更换天敌,改要一只狼。

    神仙说:“天敌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必须世代相随;你们唯一的权利是在两头狮子中选择。”??

    北边的羊群只好把两头狮子不断更换。可两头狮子同样凶残,换哪一头都比南边的羊群悲惨得多,它们索性不换了;让一头狮子吃得膘肥体壮;另一头狮子则饿得精瘦。眼看那头瘦狮子快饿死了,它们才请神仙再换一头。

    这头瘦狮子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后;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虽然凶猛异常;一百只羊都不是对手;可是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羊群随时可以把自己送回上帝那里;让自己饱受饥饿的煎熬;甚至有可能饿死。想通这个道理后;瘦狮子就对羊群特别客气;只吃死羊和病羊凡是健康的羊它都不吃。

    羊群喜出望外;有几只小羊提议干脆固定要瘦狮子;不要那头肥狮子了。一只老公羊提醒说:“瘦狮子是怕我们送它回神仙那里挨饿,才对我们这么好。万一肥狮子饿死了;我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瘦狮子很快就会恢复凶残的本性。”羊群觉得老羊说得有理;为了不让另一头狮子饿死,他们赶紧把它换回来。

    原先膘肥体壮的那头狮子;已经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了;并且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羊群手里的道理。为了能在草原上待久一点;它竟百般讨好起羊群来。而那头被送交给上帝的狮子;则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北边的羊群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南边的那群羊的处境却越来越悲惨了。那只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羊群又无法更换它;它就胡作非为,每天都要咬死几十只羊,这只狼早已不吃羊肉了;它只喝羊心里的血。它还不准羊叫;哪只叫就立刻咬死哪只。南边的羊群只能在心中哀叹: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要两头狮子。

    堂堂的《大秦时报》大动干戈在各地同时出号外。竟然就是为了刊登这两则故事,再无其它内容。为此,不免让天下为之哗然。

    人们不明所以,不免议论纷纷。

    特别是天下的读书人。现在儒法之争的风潮正紧,群情鼎沸,天下震动。在这当口,《大秦时报》特意出号外刊登这两则故意,绝非偶然,于是大家反正思考这两则小故事。

    第二天《大秦时报》再在各地同时出正刊,发表翰林学士王夫之的署名文章。

    从第一个故事,王夫之大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思想,若是没有天敌,长期生处于安乐之下,必定会逐渐腐朽,消亡。

    儒家学说也一样,必须敢于接受其他学说的挑战,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第二则故事则提醒我们,保留选择权很重要。

    儒家或许是最好的,但也不能一棒打死法家。

    不能让某一种学术觉得他是唯一,别无替代的,对于选择者而言,这能给自己保留生存的机会。对于被选择者而方,可以促使它不断的完善自我,进而才能使这种思想变得更好。

    紧接着,王夫之又以明朝的八股文为例,八股文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后,读书人在作文时失去了其他选择,只能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文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读书人的思想日渐僵化,你抄我,我抄你,作出的文章腐臭不堪。

    另外,历代独尊儒家,为什么每过三两百年,还是会出现官僚腐化,贪腐成风,最终使得民不奠居,司寇失刑,而反旗四起,生灵涂炭呢?

    结论是独尊儒家,排斥他法,使儒者自腐,甚至失去维护社会底线的能力。

    王夫之的文章引经据典,举事实,说道理。洋洋洒洒数千言。毫无疑问,这就象一个重磅爆炸,扔在了人群中,瞬间激起了猛烈的反应。

    也正因为知道此举定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夫之在接受秦牧召见离开蒹葭殿时,才显得举步维艰。

    秦牧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争什么重法轻儒吗,我就把水搅浊,另外,这番道理并非只是说给读书人看,更重要的是说给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听。

    他就是明着告诉老百姓,儒家虽好,却不是你们的唯一选择,你们要牢记,没有其他选择的话,儒可以变得凶残无比,吃你们的肉,揭你们的皮。

    只有保留其他选择,才能使儒变得更好,社会才能更加健康,普通百姓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当然,光靠大秦时报这么宣传,想要唤醒百姓是不够的,所以,秦牧还有第二手准备。那就是发动工商业主,象徐永顺这些人,以及各省的商会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