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布木布泰叹息了一声,算是认同了苏茉儿的意见,她再三考虑之后,决定让福临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听说后,很快进宫来,如今这座皇宫,多尔衮是事实上的皇帝,他不光与布木布泰有染,皇宫里的女人,只要他看上的,想要谁陪寝就让谁陪寝,布木布泰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这次多尔衮进宫,就故意没去圣母皇太后住的慈宁宫,而是先到皇太极另一名妃子那里快活了一番,然后才到慈宁宫来。

    多尔衮这三个字在满语中是“獾子”子的意思,獾子是一种非常机警的动物,多尔衮名副其实,十分机警。

    布木布泰在这个时候主动让福临称他为皇父摄政皇,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圣母皇太后站在他一边支持他。

    但多尔衮从她的这个举动中,感觉到了一丝不寻常:圣母皇太后在不断地给他戴高帽,这是在防着他啊。

    精力充沛的多尔衮到了慈宁宫,又直接到大玉儿推倒在床上,剥光,压上去

    他刚刚在皇太极别的妃子那里风流快活,过来又直接把大玉儿骑在身下,这毫无疑问,是对圣母皇太后威信的一种打击。

    这个时候,大玉儿也只能百般奉迎讨他欢心。

    事了之后,多尔衮搂着大玉儿满是潮红的玉体说道:“玉儿,嫁给我吧。”

    侍候在床前的苏茉儿手上一颤,哐当一声,一只铜盆掉在了地上,她连忙惶惶地伏地请罪。

    床上的大玉儿也不禁心头暗颤:多尔衮这是要干什么?

    **********************

    PS:让我许个小小的愿望,今晚再来十张月票,这个愿望能实现吗?能吗?能吗?

    兄弟们,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466章 明天的希望

    ***

    定淮门外的龙江船厂里,作塘都被抽干了,一条条巨大的龙骨铺在作塘里,数以千计的工匠和劳力,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到处是乒乒乓乓的敲打声。

    秦牧看完作塘,又到帆坊、索坊、漆坊看了一遍,对船厂的进展颇为满意。

    他对跟在身边的徐永顺说道:“小顺子,别懈怠,把船厂管好,将来会有你的好处的。”

    徐永顺高兴地答道:“秦王放心,臣绝不敢懈怠,一定把船厂管好,尽快把朝廷的战艘给造出来。”

    “有时啊,光是勤快还不够的,管理上一定要有方法、策略才行,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不能光是把前人的造船技术复原出来就行,要注意创新,西洋人在造船方面有很多东西值得咱们学习,一定人多借鉴人家的长处,多作改进;

    另外,要教工匠们识字,特别是算术方面,请专人来教,各种造船的工序和技术都要画图标明尺寸,加以存档,不要嫌烦琐,以前工匠们的技术多是靠口口相传,这不行,必须以图形文字形式加以记录,以便技术能积累下来;

    对那些技术精湛的工匠,要学会尊敬他们,善待他们,多给点奖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能够带领士兵不断取得胜利,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国家。

    同理,一个好的工匠,可以促使一个行业取得长足的进展,你一直想上战场,现在你先把船厂这些工匠和劳力当军队来管理,有功必赏,赏罚分明

    行了,本王就不多说了,你是个聪明人。自己琢磨一下吧,把船厂管好了,有时间再研习一下水战,本王很期待有一天,能与你一起横行四海啊!”

    秦牧这番话,听得徐永顺眼里直冒星星,贼亮贼亮的,浑身是劲,恨不得立即找人打一架。

    秦牧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然后离开龙江船厂。

    从龙江船厂往南。绕过三山门、聚宝门,来到正阳门外,这里地形平阔,正阳门外大街东面是大军誓师出征的大校场,大街西侧原是明朝的神机营驻地,现在除了驻有精锐部队外,旁边还建起了一座大秦皇家军事学院。

    明朝时期,在金陵城里原来就有武学,所在地离应天府衙不远。秦牧嫌城内地形窄,定都金陵时就把武学迁到正阳门外,更名为“大秦皇家军事学院”。

    由于是在武学的基础上筹建的,当初大臣们以为只是改了个名字而已。没有太在意,反对的声音很小。

    现在学院的生员也不是很多,就两百名而已,但却是秦牧精心培养的第一批军事人才。这些人除了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外,还要与旁边军营的士兵一起训练,比普通的士兵辛苦得多。

    秦牧打算今后以每年两百人的规模招生。每批学员在院里学满三年毕业,再到军中从下层军官做起。等一切走上正轨后,再分出海军学院,步步完善。

    现在学院的老师主要是从军中抽调将领轮流来授课,而理论课的教材主要还是秦牧当初传授教导营的那些军事理论知识。

    目前只能这样了,因陋就简,今后再慢慢充实。

    秦牧进入学院时,李辰、秦祚明在给学员上课,所有学员都是十六岁到二十二岁之间的年轻人,朝气蓬勃。

    秦牧突然到来,让学员们既意外又兴奋,齐齐敬以最严整的军礼,高呼“秦王万岁!”

    校场上西风急卷,气象肃严,两百学员英姿焕发,用灼热的眼神看着秦牧,在李辰的陪同下,秦牧登上点将台,对肃立如山的学员说道:“本王今日前来,是想看看各个学员学得怎么样了。”

    两百学员立即大吼道:“勤学苦练,报效大秦!”

    “好好好,你们是本王亲自挑选出来的精英,千万不要小看自己,整个大秦,现在有资格进这个学院的,只有你们两百人。本王对你们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多学多练多钻研,学有所成之后,将来做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

    本王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很多人已经等不及了,恨不得现在就上前线打鞑子。你们有这样的志气,本王非常高兴。

    本王要告诉你们的是,不要急,好好学,等你们把本事学好了,不怕没有机会施展,这世界很大,大得越乎你们的想象,鞑子不算什么,只不过是我大秦的第一块垫脚石而已。

    记住,本王的目标是,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皆为我大秦之臣妾。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靠的不是本王的大吼,靠的是你们的努力。

    本王希望看到那么一天,看到在你们的率领下,我大秦的黑衣玄甲,横扫八荒!”

    两百学员听了热血沸腾,齐齐大吼:“秦王万岁!”“大秦万岁!”

    秦牧训话过后,与李辰一起,查看了学员的生活起居,一边看一边说道:“李辰,不要局限于本王那点理论知识,前人有很多上乘的兵法理论,象《孙子兵法》等等让学员多钻研,多讨论,平时除了兵棋推演外,更要注重实战的训练。”

    “是,秦王。”

    李辰上前线的机会比较少,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过,没有迁都金陵时,秦牧让他留守武昌,迁都金陵后,又是他留守金陵,现在还兼管着皇家军事学院。

    秦牧这份信任,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只是,作为秦牧亲自带出来的爱将,他何尝不想到战场上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呢。

    秦牧理解他的心思,离开军事学院的时候,对他说道:“等过了年,刘猛和韩刚回京后,本王再调你去凤阳,让你也出去撒撒欢。”

    李辰听后,喜不自胜,连忙拜倒道:“多谢秦王!”

    秦牧沿着护城河向西绕了个小弯,从通济门入城,东花园就在通济门不远处,现在已经作为皇家书院在使用。

    里面的学生,也是两百名,就是当初在岳麓书院就读的那批小孩,年龄八到十四岁不等。

    秦牧在年前特意抽出一天时间来,亲自走走船厂、军事学院、皇家书院,可见他对这三个地方的重视程度。

    以前他常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对他很亲近,一见他到来,一个个似模似样的施完礼后,立即欢呼着围了上来,跟这些童真未泯的孩子们在一起,秦牧轻松多了。

    目前学院的老师主要由傅青主、宋应星、汤若望等人组成,秦牧有时间时也偶尔会来授课。

    傅青主对孩子们的反应已经见怪不怪,秦牧给孩子们上课时,常是寓教于乐,不象普通的老学究那样一板一眼,因此孩子们跟秦牧极为亲近。

    对他们,秦牧已用不着训话,直接让牛万山等侍卫把车上的礼物搬了下来,然后对孩子们说道:“这是本王送你们的过年礼物,喜欢什么,自己去拿,去吧!”

    孩子们纷纷道谢,笑逐颜开地领礼物去了。

    “孩子们被本王惯坏了,辛苦傅学士了。”

    “不敢。”傅青主穿着官服,仍掩不住那一身仙风道骨的气质,他抚须笑道,“秦王教导有方,这些孩子个个聪明伶俐,刻苦认真,学业上进步很快,有些年纪稍长的,已经可以分科了。”

    “嗯,分科的时候不要强迫他们,由他们自主选择,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嘛。”

    秦牧刚说到这,只见燕高飞飞匆匆赶来,向他并报:“秦王,满清有大变,豪格入狱,暴死狱中,伪太后下嫁多尔衮”

    ********************************

    PS:感觉越来越不妙,别人的后劲很足,票数噌噌噌往上翻,我望着别人远去的背影,挟紧菊花,提心吊胆地再向兄弟们求求月票,能不能坚持住,全指望兄弟们了,求月票啊呀!。(未完待续……)

第467章 女真后面是蒙古

    ***

    燕高飞匆匆赶到皇家书院,向秦牧并报:“秦王,满清有大变,豪格入狱,暴死狱中,伪太后下嫁多尔衮”

    是我脑子错乱,还是这世界太疯狂?一时之间,秦牧也有些找不着北,大清圣母皇太后下嫁多尔衮,真有其事?

    这快过年了,多尔衮还真能折腾,要折腾你去折腾皇太极那些妃子好了,连豪格也干掉,真不让人安生啊!

    秦牧匆匆返回王府,招集内阁学士和六部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赶到后,燕高飞把消息从新叙述一遍,户部尚书刘伯全大惊,第一个跳出来说道:“秦王,秦王,您可还记得前几天臣说的,太仓里粮储不多了。”

    “呵呵,伯全啊,别急,本王让大家伙商议,并不等于要立即出兵。”

    “秦王圣明。”刘伯全大松了一口气,既然不出兵,就基本没他什么事了。

    礼部尚书堵胤锡冷笑道:“还真是蛮夷,所谓的圣母皇太后,竟然下嫁多尔衮,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人若不知礼仪廉耻,与禽兽何异?”

    刚刚回京的大理寺卿杨慎摇头道:“伪太后下嫁多尔衮,恐怕不止是建奴不知礼仪廉耻这么简单,多尔衮可能是想通过此举,增加自己的政治号召力。”

    宋献策频频点头道:“确实是这样,如今鞑虏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加上其主年幼,内部的权力倾轧定然十分激烈。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军事上的失利他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为了避免内部分裂,多尔衮先下手为强,杀豪格。娶伪太后,都是为了集权而已。”

    秦牧不动声色地说道:“多尔衮此举看似滑天下之大稽,但事实上是非常高明手腕,对避免满清内部分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他出手之快,之狠,实不愧为当世之枭雄;

    大家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礼仪廉耻的问题所遮蔽,一个事权高度统一的满清,对我大秦而言,将极为不利。本王找大家来,就是要看看。还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补救一下。”

    顾君恩说道:“秦王,臣建议立即派人去颖上,策反螯拜。螯拜并非糊涂之人,他是豪格一派的中坚分子,这次又擅自弃守凤阳,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多尔衮都没有轻饶他的理由;

    之前有豪格在,多尔衮有所顾忌,担心豪格一派奋起反击。或许不敢拿螯拜怎么样,但现在豪格一死,其手下的人马群龙无首,多尔衮想必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以螯拜的聪明,他应该能想到这一点,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成功策反他的可能性极大。”

    秦牧觉得顾君恩的话颇有道理。不防派人去试试,如果能策反螯拜,对满清将是极大的打击。

    螯拜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如果连他都归附大秦了,那么那些汉奸二鞑子会怎么想?此举说不定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

    秦牧将燕高飞叫进来说道:“你立即传信寿州的蒙都督,让他全权负责策反螯拜,条件不妨开得优厚些。快去。”

    “是,秦王。”

    司马安思索了许久,这次多尔衮干脆利落,根本没给大秦反应的时间,大事基本上就尘埃落定了。现在除了螯拜,大秦还真找不到其他的着力点,来撬动满清的内部派系斗争了。

    既然满清内部不行,那就将目光再放远一点,司马安抚着短须说道:“秦王,臣以为是时候在蒙古方面布些子了,林丹汗在世时,与女真之间还争战不休,如今过去也只十年左右。蒙古各部虽然臣服于女真,但地位一直比较超然;

    女真与蒙古之间,实际上是靠利益与姻亲在维系。其中女真与科尔沁部的联姻最为频繁,关系也最为紧密。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是伪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与海兰珠的长兄。

    皇太极第四女图雅许配给吴克善第三子弼尔塔哈尔。多尔衮、多铎等人的福晋也都是出身科尔沁部。咱们想在科尔沁部布子比较困难。

    但除了科尔沁部之外,还有乌珠穆沁部、浩齐特部、苏尼特部、阿巴噶部、阿尔哈纳尔部、郭尔罗斯部、杜尔伯特部、扎赛特部;喀拉沁部、敖罕部、奈曼部、巴林部、札鲁特部、翁牛特部、克什克腾部等蒙古部族。

    这些蒙古部族有的与女真的关系并不见得很紧密,有的甚至不愿归附女真,只不过由于女真崛起之后,为了避免女真发兵攻打,勉强上表称臣,至于跟着女真入关的蒙古部族,很多也是想趁机劫掠罢了。

    如今随着阿济格与多铎接连大败,女真与科尔沁部元气大伤,实力大减,这些蒙古部族必定有些三心二意,咱们可以尝试着派人去联系这些蒙古部族,尽量将女真与蒙古割裂开来,如果此举能够成功,女真将再难在中原立足。”

    一年前,大秦还是窝在湖广一带的一股势力,派人去联系蒙古部族,肯定没人搭理,但现在连败阿济格与多铎,与满清之间攻守易位,再派人去可就不同了。

    秦牧想了想说道:“女真之后是蒙古,有明一代,蒙古一直是主要的边患,九边重镇驻以重兵,耗费无数。因此,咱们不能只想着对付女真人,既然要在蒙古布子,就要考虑长远一点,如何拉拢分化,才能有利于将来控制蒙古,必须考慎重考虑清楚才行。”

    秦牧知道历史的走向,他迫切地想把大秦的精力投到海洋上。

    而一个国家在崛起初期,往往也是军力最强盛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犁庭扫穴,解决掉北方的问题;

    就会象明代那样,终其一朝,始终被北元牵制着,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北方。

    这不是秦牧希望看到了,他一定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大秦推入不可逆转的海洋时代。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北方的问题就一定要尽快解决好,不能象明朝那样,留下一屁股黄泥。

    永乐时期,明朝也很强大,永乐帝五征蒙古,也不能说不卖力,关键是漠北草原太宽广了,想要一劳永逸,难啊。

    内阁学士李源说道:“拉拢蒙古打击女真,必定要给蒙古人一定的好处,一个不好,到时极有可能按下了葫芦浮起瓢,反而让蒙古从新坐大。臣以为,这事必须慎之又慎才行。”

    秦牧想了想说道:“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武力必备,但光用武力也不行,对了,蒙古各部族信奉什么教来着?”

    太常寺卿宋献策立即答道:“启奏秦王,蒙古各部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红教与黄教皆有,林丹汗登基那年,四世**云丹嘉措所遣迈达里呼图克图札阿囊昆噶宁波,经鄂尔多斯抵达呼和浩特,作为蒙古地区黄教的坐床喇嘛。

    不久,林丹汗将迈达里诺门汗、卓尼绰尔济迎请至察汉浩特,不但自己信奉黄教,而且让他们在察哈尔地区活动,宣扬该教。

    但到了万历四十六年,西藏红教方面派遣沙尔巴呼图克图到达蒙古地区传教,林丹汗为红教喇嘛沙尔巴呼图克图的法术所折服,在察汉浩特隆重地迎接了他,还封他为国师,并接受深奥密乘之灌顶。总之,黄教与红教在蒙古你来我往,皆有信徒。”

    秦牧听了眉头微微蹙起,红教和黄教咱们都不熟啊!

    难道要用贾谊的“五饵三表”之策,送蒙古人点美食、美女、高堂华屋、财物、奴婢,用些先进的东西为诱饵,诱蒙古人来投降;

    等他们来投降后,再跟他们打成一片,亲自酌酒给他们喝,让他们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坐等他们纳头而拜

    秦牧赶忙把脑子清空,贾谊的“王饵三表”之策不是不能用,但不用在现在用。要用的话,也要等大秦占据了绝对的主异地位,但唐太宗那样,扬威异域之后再施点恩惠,这样的策略才会见效。

    说白了就是打一大棒给一甜枣,现在大棒还没打,你给再多的甜枣也是白给。

    秦牧问蒙古信什么教,这当然是别有用意,只是看来此法行不通,至少现在行不通,得另想办法才行。

    ****************************

    PS:必须感谢每一位给予支持的兄弟,兄弟们今天很坚挺,很给力,咱们把虎菊给捅了!咳咳前面还有牛菊,兄弟努力啊!当然了,千万莫让别人捅回来,又是虎又是牛的,受不了啊!

    求月票,真心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468章 开放包容的政策

    ***

    要派人去联系蒙古各部族,这一点不难,在历次俘虏的清军中,就有很多是蒙古人,让他们回去递个话不成问题。

    至于能不能说服蒙古各部与大秦合作,抽冷子从背后给女真人来上一刀子,这一点也不用怀疑。

    只要大秦在军事上保持着对满清的优势,不断削弱女真人,就算不派人去联系蒙古人,相信他们也不会再甘心臣服于女真人的。

    在草原上,生存环境恶劣,要想生存下去,就得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通过吞并别人来弥补自己生活物资的不足,那是一个强者为尊世界。

    女真人之所以能让蒙古人臣服,是他们在对明朝的战争中不断获得胜利,不断获得壮大,实力超过了蒙古人。

    现在随着女真人实力的下降,哪怕明天就传来蒙古人在背后向女真人捅刀子,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现在大秦不能只着眼于女真人,必须对整个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一个整体的战略部署才行。

    纵观中国两千年历史,对应对北方游牧民族方面,其实找不出多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总体来说,唐朝对外政策算是比较成功的,除了唐军本身很善战之外,还大量吸收了异族人进入唐军中,普通士兵就不提了,光是高级将领,象高仙芝、哥舒翰、黑齿常之、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等,都曾为大唐立下过赫赫战功。

    当然,你会说唐朝最终也毁在了异族将领手上。

    安禄山的反叛,秦牧认为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唐朝重用异族人的政策,以唐玄宗对安禄山的纵容,就算安禄山是汉人,也极有可能出大问题。

    但是秦牧一提出这个念头,就遭到了半数大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基本上大同小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反而是吏部尚书杨廷麟最先站出来支持,他说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无疑是最省力的。况且异族之中,也不见得全是奸滑险恶之人,唐太宗驾崩时,许多外族使节按照其本民族传统割下头发、划破脸面耳朵表示悲痛,一时之间,长安城中血迹斑斑。

    其中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甚至向新皇李治提出,要自杀殉葬,去为唐太宗守卫陵墓。由此可见,能不能使异族敬畏,主要还是看君主的德行能不能让人心服。

    唐玄宗时期,也有很多异族将领在为唐朝征战,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安史之乱,实因唐玄宗沉迷酒色。疏于理政所至。

    我王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大秦要做四海之主,若存狭隘之心。所谓天下共主岂不是一句空话而已?臣以为,只要我王勤修德政,慑之以威,示之以诚。抚之以恩,必能令四夷归心。”

    上次艾能奇扬言听调不听喧,正是杨廷麟出来劝诫秦牧。让他怀之以德,示之以诚,这次又是他最先出面,倒让秦牧对他刮目相看了。

    重用异族人与否,这直接关系到大秦对外政策的制定。

    比如说吧,如果不打算重用异族人,现在对蒙古的政策,那么的就纯粹是利用,或是挑拨离间,让他们相互残杀了。

    如果打算重用外族人,那么制定策略时,就可以通过扶植某一股势力,让他为我所用,用他去对付对其它不听话的部族。

    前一种政策,不用担心祸起萧墙的危险,但是,在你挑动人家互相残杀时,很可能会让一两个部族通过兼并迅速壮大起来,成为女真人之后的另一个劲敌。

    如是后一种政策,在扶植的过程中,尽量收服,从而使他的力量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秦牧本人是趋向于采取一种包容的政策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封闭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只有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能纳百川而成海,聚细沙而成塔。

    司马安沉吟道:“唐朝对外的包容政策,使唐朝的势力迅速扩张到漠北与西域,这是毫无疑问的。

    臣以为,唐朝这种包容政策的不足之处,也是它致命的缺点在于,将异族包容进来后,没有花大力气去同化。使各族依然保留着他们原在的习俗;

    臣以为,我大秦可扬长避短,采用唐朝的包容政策,尽快解决掉北方和西域的归属问题,然后锲而不舍地推行汉化。”

    司马安的话深合秦牧之意,第一步,是先打下来再说,打下来之后,再推行汉化,应该容易一点。

    总的对外政策定下来之后,秦牧让宋献策全权负责游说蒙古族俘虏,宋献策能说会道,还会些神神道道的东西,正好派上用场。

    等收伏了那些蒙古俘虏之后,再让他们回去游说族人,无疑将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就算他们回去后不为大秦出力,对大秦而言,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这回不知道多尔衮能用什么招数来应对,你清除满清内部派系,我就去挑拨蒙古人,我让你应接不暇。

    散会之时,秦牧轻松了许多,他对大臣们说道:“快过年了,各位大臣辛苦了一年,咳咳别的本王就不多说,说得再多,要是不来点实在的,恐怕各位大臣回去之后,也难免被自家夫人唠叨,有甚者可能还得跪搓衣板。伯全啊,散会之后,把本王给大臣们准备的年礼,都分赐下去吧。”

    “臣,遵旨。”

    刘伯全答完,自己先笑了,在场的大臣也都不由得轻笑起来,君臣之间,一时其乐融融。

    大臣们散去后,秦牧又找来燕高飞,询问福建郑家方面有何进展。

    到现在鸿胪寺少卿甘南还在福建,秦牧明明知道,郑家的事急不得,你就算派军入闽,把福建给占了,只要郑家那支舰队无损,福建就不算收复。

    郑家这支强大的舰队,关系到大秦未来海洋战略的开展,龙门船厂可以大量造船,但有了船之后,还要有合格的人操船才行,现在大秦的水师一出海恐怕连方向都找不着。如果能收伏郑家,大秦的海洋战略至少能少花几年时间。所以秦牧不能不上心啊。

    燕高飞摇头道:“回秦王,这两日福建方面并没有新的消息传回。”

    “不能光等甘南,让夜不收尝试去联系一下郑森,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是,秦王。”

    由于年关将至,王府也是张灯结彩,打扮得喜气洋洋,后院的侍女们也都换上了新衣。

    秦牧走进后园时,巧儿正在花园里逗他儿子,她手上拿着一块糕点,诱得秦业拼命追,小家伙跑得满脸通红,眼里只有那块糕点,差点把秦王阁下“撞倒”。

    “哎哟喂,我的老腰这下可折了,儿啊,你把爹爹给撞坏了,你这不孝子啊”

    秦业可不管他被撞得有多惨,一见爹,立即拉着他,指着巧儿手上的糕点呀呀直叫,很显然,他是想拼爹。

    巧儿笑得小蛮腰都弯了,而且不忘打击秦牧道:“秦王阁下,您瞧见了吗,在你儿子眼中,你还没我手上的点心重要呢,嘻嘻”

    “反了你!丫头,立即过来投降,否则本王立即发兵踏平你的岳州城。”

    “人家才不怕哩,你干脆发兵把洞庭湖也填平好了。”

    “儿子,给我上!”

    秦家大少见拼爹不成,得自食其力,哪里肯啊,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如今秦家就这么一根独苗,他这一嗓还得了,顿时把整个后院都给惊动了,杨芷、顾含烟等人纷纷跑出来。

    巧儿一看慌了,连忙把点心拿过来。

    “巧儿,不可。”秦牧一把抓住巧儿的手,把点心拿过来,“以后他但凡用哭闹的方式来要东西,谁也不许给,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谁要是敢把他惯坏了,我绝不轻饶。”

    “哦哦可是”

    “没有可是,这话你们一定要记住。”秦牧说完蹲下身来,对儿子说道:“业儿,停下,别哭了,你要是再哭这点心爹爹可就吃了,你想吃呢,只有一个办法,停下哭闹,向爹爹保证,以后再也不哭了。”

    *********************************

    PS:一夜之间,被人家拉开了十多票,心有戚戚焉!这就象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愿中兄弟们再扬一场风,送我一程。多年坚持的梦,一直渴望着天空,兄弟们手中的月票,可以主宰我的命运,是梦圆,或者破碎一地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469章 郑家军收复台湾

    ***

    清军大败,秦军连破徐州、凤阳、寿州的消息传到福建,郑芝龙忧心忡忡,他一边稳住甘南,一边暗中筹备攻台事宜,修葺船只,整顿军队,准备粮草与武器,一切做得很隐密。

    秦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郑家的舰队在金门料罗湾集结完毕,共计两万五千人马,数百艘战舰,由郑芝豹率领,浩浩荡荡,扬帆离开海港,向东驶去。

    这次攻打台湾岛,郑家军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