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七年-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穿过前庭,进了后院儿,后院儿方圆在十丈左右,面积是很不小的,但是因为房间多,建筑物布局的也合理,是以并不显得空旷。后院布局的非常之雅静,整个乃是一座小花园的设计,还挖了一个不大的池塘,池塘里面有假山,假山之上有精舍一处,有九曲回廊桥连通着假山,又通向了后院的正房。
此时正是数九寒冬,池塘中不多的水已型的有价无市。
至于荤菜,那就简单易得的多了。鹿肉切成了片儿,有着大理石一样漂亮的纹理。还有鸡肉,羊肉,牛肉等等,至于最显眼儿的,则是好几盘儿有点儿像马肉的红色肉片。这是野生万里哼的肉,说白了,就是野猪肉。
野猪能和老虎搏斗,也能吃蛇,它的肉非常鲜美,有点儿像马肉,比家猪的肉要好吃的多。野猪抓捕不太容易,是以这种肉还算是很稀罕的,甚至比鹿肉都要少,这个年代晋北的鹿还是很多的。
一双纤纤素手快速的忙活着,调制调料,布菜,涮肉,忙的如穿花蝴蝶一般,虽然很忙,却是忙而不乱,非常从容。这双手很白,手指很纤细修长,可以想象得到,她的主人一定也很美,而且说不定弹琴很好。
这是一双为了雅乐而生的纤纤素手。这双手的主人不是宣大总督衙署的兰娘,而是悦来客栈的老板娘,杜家娘子。到现在为止,董策和侯方域都不知道她的闺名。侯方域向董策吹嘘说他知道,但董策可是不会相信。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一零 奇闻怪谈
纤纤素手端起一碟红色的酱料和一盘野猪肉放在一边,又往盘子边缘放上了筷子…接着,一双同样修长白皙的手拿起了筷子,挟起一片野猪肉在锅里涮了涮,然后在那红色酱料的碟子里面蘸了蘸,正反两面都蘸得很匀和。那红色酱料明显是过了油的,肉片上面变得油汪汪,红彤彤的,很是漂亮。
这双手虽然也很漂亮,但显然是男人的手。
然后大手的主人把肉片纳入嘴中细细的咀嚼着,接着他就倒抽了一口凉气儿,着急火燎的把口中的肉咽下去,使劲儿的往外哈着气儿。一张俊脸都有些红了,鼻尖儿冒汗,赶紧端起一杯酒来灌下去,这才长舒了一口大气,笑道:“辛辣,着实是辛辣!这川地传来的茱萸,真真是过瘾。”
一边的董策也夹了一筷子羊肉在锅里涮了涮,蘸了茱萸酱料吃了。
上一世就很能吃辣的他也是不由得吃了一惊,他细细的咀嚼着,感受着这不同的风情。和后世那熟悉的辣椒味道不太一样,但是也有相同之处,最主要的是——辣,真的很辣!如果说对比一下的话,差不多和后世绝味鸭脖里面的中辣差不多了。
这是茱萸,而不是辣椒。
这蘸酱,就是茱萸制成的。
茱萸,是辣椒传入中国并且大规模被食用之前的辣椒。
在辣椒没有进入华夏之前的漫长岁月,食茱萸充当了辣椒的角色,满足了好辛香的国人对辣味的嗜好。酸甜苦辣咸,国人早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了“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儿。递给人们辣味儿的,就是茱萸。像是酷爱吃辣的四川人,爱吃的鱼鲊、肉羹、面条等,皆用辛辣的食茱萸调味,食茱萸还被做成辣子油入馔。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已成往事,但哪怕是在后世,偶尔在一些川味火锅中,还能见到茱萸的影子。
茱萸别名藙、樧,分吴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药,后者入馔入药两可。茱萸果实色红、味辛,是故又称辣子,或称樗叶花椒,还有欓子、艾子、枣皮之类俗名。
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齐民要术》记载:二三月栽茱萸,等到果实开裂就收割,挂在墙壁阴干,切忌烟熏,“烟熏则苦而不香也。”《术》言:如果“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若是水井周围种上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杂五行书》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晋人孙楚《茱萸赋》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事实也证明,茱萸能抑制一些病菌和疾病。
最被人看重的还是茱萸具有的辛辣味道。
茱萸入馔的历史很是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礼记·内则》有曰:“三牲(牛羊猪)用藙。”至迟在西汉,饭中有茱萸。隋唐以降,无论北食还是南食,很难见到茱萸,唯有蜀中一地,将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食材三香。
后来隋唐之后,茱萸已经是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食用。
油炒法没有普及之前,最流行的家常菜就是肉菜合煮的羹,吃时以酱、醋、盐、梅调味。同时也开始食用花椒、肉桂,还有茱萸等。
吃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吃法,就是将辣椒研成粉,作成熟油辣子。在古代,则用茱萸作成辣油。
“藙,煎茱萸也。”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也就是说,在九月九日这天,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的辣油,名藙。这与后世的煎辣椒油类似,可以说藙就是古代的熟油辣子。之所以用猪油,是因为此时还没有菜籽油,菜籽油大约在明末清初才出现。
这个年代,文人雅士极喜欢饮用茱萸酒。
“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杯。”到了后世,饭桌上早就已经难觅茱萸踪影,它已被辣椒完全取代了。
董策轻轻吁了口气,喝了一口酒:“和辣椒比起来,别有风味。”
“辣椒?那是什么?”侯方域好奇道。
“嗯,”董策组织了一下语言,道:“就像是茄子一样,形状和茄子也有些相似,不过要小的多。”
他伸出小拇指来比划了一下:“小的辣椒,差不多这么大,大一些的,也就是两倍大小而已。这些辣椒,有的是成熟之后是青色的,这种不算辣,有的是通红通红的,那就辛辣的紧了。晒干之后,将里面剁开,全都是细小的白色种子。这些碎辣椒,你闻一闻就有要打喷嚏的感觉,若是吃的话,比现在的茱萸更要辣上十分。只觉得身体里面热气四冒,肚子里面火烧火燎的,整个人似乎着火了一样,恨不能喝一缸子冰水下去。就算是再冷的天儿,嚼上几根干辣椒,也是浑身冒汗,比喝最烈的老酒都管用。要说辣椒,剁椒鱼头,那可是一道名菜啊!一大盆子鲜红的辣椒,查干湖冻捕第一网捞出来的大鱼头王,脸盆大小的鱼头剁碎了,和辣椒一起做,你滋味儿……”
董策似乎是陷入了前世的回忆。嘶的倒吸了一口凉气儿,竟忍不住流了口水。
“比茱萸还要辣十分?”侯方域貌似不信道:“这茱萸已经是如此辣了,我着实是想象不出来那辣椒到底是何等的辛辣滋味儿。那茱萸,在何处产的?小弟可是从来未曾听过的。汉臣兄怕不是唬我?”
一边杜家娘子也认真的听着,这一次他难得的支持了不怎么看的顺眼的侯方域的说法,人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总是持一种怀疑态度的。
“怎么会唬你?”董策不由的失笑,他想了想,不知道现在辣椒是不是已经传入东南亚了,便道:“这辣椒的产处,就在那极东的大海之中,有一处大陆……”
侯方域打断他道:“可是那海外倭国?”
“倭国,那等弹丸之地,算得上是什么东西?”董策轻蔑的摆摆手:“在倭国更往东数万里之遥,浮海东去,那大陆南北两块儿相接,南北六七万里,东西亦有两万余里,广袤无垠,比我大明还要更大许多。此大陆上生长着土著,不似西洋蛮子的那般金发蓝眼,毛发浓密如野人生番,反倒是如我等华夏子民一般,黑发黑眼,这些人,称为印加人,玛雅人,信奉太阳神。他们在高山之巅建起了巨大的神庙,供奉着黄金白银打造而成的巨大太阳神像。据说,他们乃是武王伐纣之时,浮棤东去的商国遗民。”
“他们的土地,肥沃异常,只需要洒下种子,不怎么照料,就能结下累累硕果。他们的土地上,生长着玉米,辣椒,番茄,等等神奇的东西。对了,那番薯,便是从他们那里经由西洋人传来的……”
董策侃侃而谈,在他的描绘下,一个雄奇瑰丽的奇异世界浮现在了侯方域和杜家娘子面前。
他的口才本来就是极好,又是有心讲的好一些,自然便是栩栩如生,仿若就在眼前一般。
而他说的这些,根本是书本上绝对看不到的,别人口中绝对听不到的,带给侯方域两人的震撼,简直就和后世的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网络小说的时候,被书中那浩大瑰丽给震撼的瞠目结舌一般无二。
杜家娘子还要好一些,但侯方域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充满了浪漫精神的文人。能成为桃花扇中的主角,和李香君演绎那么一番凄美的爱情,岂能是俗人?
他自己更是在脑海中增补了不少东西,待董策说完,更是常常的吁了口气,满脸都是震惊,连连叹道:“不可思议!不敢置信!”
“若是别人说这些,我定要斥他胡说八道,但汉臣兄你说这些,我虽不敢置信,却是信你。”
董策哈哈笑道:“你这么给面子,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了。”
杜家娘子瞧着董策,眼中异彩连连:“董大官人您知道的真多。”
董策正要说话,那边侯方域已经轻轻咳嗽了一声,很是警惕的看了他一眼:“汉臣兄,君子不夺人之美。”
杜家娘子立刻反唇相讥:“谁是你的美?”
董策立刻把头扭到一边去,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他也听留守的家丁说了,从前几日开始,侯方域每日便来这悦来客栈中痴缠杜家娘子,尤其是在得知杜家娘子已经丧夫多年,至今寡居之后,就更是变本加厉。若是换做别的久旷妇人,怀春女子,又是尝过了那等美妙滋味儿的,这几年独守空房下来,岂能受得了?再说了,侯方域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儒雅风流,又是出身高门,这几条随便拿出一条来都是足以吸引女人的资本。说句难听点儿的话,以杜家娘子这个孀居妇人的身份,给人家做妾都是抬举了。有这么一个知情识趣儿的夫君疼爱,嫁入豪门,从此荣华富贵,再也不用起早贪黑的受苦,纵然是为妾,那也是比在这边城开一间客栈强得多。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一一 大局
这么热切的追求,有几个女子不动心的?
但是杜家娘子却是根本不假辞色,侯方域若是说正经事儿,她就正经说话,侯方域若是说荤话,嘴里胡言乱语,她也是立刻翻脸,反唇相讥,毫不留情…而偏偏她越是这般,侯方域就越是对他痴迷。今日这宴饮,其实就是侯方域宿醉醒酒之后,忽然想到今日还未曾见过家人,赶紧便过来了,结果正巧碰到董策回来,自然是要好生吃酒宴饮一番了。
侯方域见多了对他温柔如水的女子,杜家娘子这般泼辣,正是让他感觉十分之新奇,这种从未感受过的新奇体验,让他若饮醇酒,如痴如醉。
用董策的话说,这就是个贱坯子。
侯方域毫不在意杜家娘子的态度,馋着脸笑道:“十娘,你不知道,我昨日想你,又是一夜未眠。本就大醉,却是生生睡不着,今日起来,头疼欲裂!一想到今日还未曾见到你,顿时便是感到心里惶惶的,似乎是丢了什么最珍贵的东西一般,急急的便赶来见你。”
“十娘,你可忍心么?”他捂着心口,满脸的幽怨。
这厮似乎入戏太深,竟然筷子敲着碟子,满脸深情的唱了起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怎么不忍心?”
杜家娘子冷笑道:“公子请自重。今日我来为你们调羹布菜,可不是看你的面子。”
董策也差点儿吐了,他叹了口气,心道你们俩的事儿,何必把我给拉上?他忽然面色古怪的看着杜家娘子,道:“你叫杜十娘?”
他很惊诧,原来侯方域还真知道杜家娘子的名字?问题是,这个名字怎么……
“嗯,奴家家中排行第十。”杜十娘有些不好意思,脸上红了一下,她低声道:“贱名到让大官人见笑了。啊,下面还有点儿事,奴去处置一下。”
说着便是推门出去。
侯方域面色古怪的瞧着董策,忽然道:“不对劲儿。”
“怎么了?”董策问道。
“我看,他对你有意思。”侯方域一脸的悲愤:“提到你的时候,她会脸红,你说,她是不是看上你了?”
董策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别装疯卖傻了,别跟我说,你支走了他就是为了跟我说这些话。你这人虽然不着调,但总还不回这么无聊。”
“当然是还有别的事儿。”侯方域却是不肯放过这个话题:“但这事儿也得说。”
董策以手扶额:“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在下现在还没有纳妾的心思,而且这位杜家娘子……”
他摇摇头,却没说出来,这杜十娘,他总是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再说了,这名字,杜十娘?董策想想就是一阵牙酸。
“好吧,先不说这个,放过你了。”
两人现在也算是交情深厚,开几句玩笑自然是无妨的,不过若是痴缠胡闹,还到不了那个份儿上。
侯方域下意识的四处看了一眼,压低了声音道:“汉臣兄,可知反贼乎?”
董策点点头:“闯贼?还是献贼?”
“都有。”侯方域轻轻吁了口气:“家父昨日于京师着人送来的信件上面,细细与我讲解了今年剿匪之格局。”
董策心中一动,他素日也常看邸报,加上有前世的历史积淀,其实对这段历史是很了解的,但是如果能听局中人好生的说一番,自然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味道。
他也压低了声音道:“何如?”
“总体来说,不太乐观。”侯方域虽然说的是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是脸色却没什么变化,显然是没把日渐壮大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一干反贼当成一回事儿。实际上他的态度代表了此时明廷绝大部分士大夫的观点——闯贼献贼,不过是小疾而已,真正的心腹大患,乃是关外辽东建奴。殊不知,最后灭亡了这煌煌大明朝的,正是那些反贼泥腿子。
总体来说,崇祯七年对农民军来说,是历史性和巨大转折的一年。
崇祯六年十一月二十四,反贼利用官军大胜之际,互相防备争功,毫无作为原地踌躇月余的大好机会,利用黄河结冰的大好时机,跨越黄河天险,进入中原大地。
从此,各路反贼才可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了极其广大的纵深活动空间。
河南是大明朝的腹心,四战之地,此地明廷根本没有多少军队。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反贼的足迹几乎遍及河南西部各县,接着又冲向接境的湖广、安徽和四川。对明廷来说,原先的局部问题从此变成了腹心大患。
其根本原因,便是河南穷,太穷了。这个曾经是华夏文明源头的所在,广袤的中原大地,由于连年大旱,黄河肆虐,蝗灾频频,早就已经是迹近人间鬼蜮。
崇祯六年底,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言道:崇祯三、四、五、六年,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而在这样的大荒之年,明廷不但不加赈济,反而“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责之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而且正赋之外,有加派焉,而且尽追数年之旧逋,而且先编三分之预征,而且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触耳有风鹤之声,满目皆荒惨之色。欲使穷民之不化而为盗不可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贼而附不可得也……。”
河南早就是饥民遍地,流寇四起,而闯贼献贼这些反贼一进入河南,立刻就得到了整个中原大地的蜂起响应。大量的流民流寇加入反贼之中,使得反贼在崇祯五年六年几次官兵大的围剿中损失的力量重新补充回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河南一地,从贼者不知凡几。反贼进入河南以后,兵分两路,横行狼、一斗谷、扫地王、满天星等八营部众十余万西入武关,山阳、镇安、商南同日陷落。接着北上雒南,向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挺进。对剿匪负有重任的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大为震惊,连忙檄调郃阳,韩城驻军迎头堵截。这路起义军遂掉头南下,于崇祯七年正月十五日攻克洵阳、紫阳,平利、白河也相继被攻克。洪承畴大军赶到时,此路义军已南下四川。
另一路起义军包括高迎祥、李自成、马守应、张献忠等部,进入了卢氏山区。此地“崇山造天,牙距趾错”,形势非常险要。此地原来就有一批由于丧失了土地,被迫违抗朝廷禁令私自开矿为生的百姓,他们被官府斥之为“矿盗”。反贼到达之后,矿徒们群起响应,充当向导,加入反贼,领着逆贼由山间小路直抵内乡,然后经邓州、淅水南下湖广的郧阳、襄阳地区。崇祯六年十二月下旬到七年正月,这路起义军连破郧西、上津、房县、保康诸县。
“直走空虚无人之地,捷若风雨之至。”郧阳抚治蒋允仪“束手无策,上书请死而已。”
中原腹心一片糜烂,朝中大臣认为,流寇之所以能“流突无定”,乃是因为“各镇、抚事权不一,互相观望。宜以重臣开督府,统摄诸道兵讨贼”。崇祯皇帝便以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视贼所向,随方剿抚。而这个职位的设立,也表明了反贼的力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崇祯七年的上半年,反贼主力集中在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入川的义军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豫西和湖广郧阳西入陕西兴安,他们在遭到明军的阻击以后,向南折入四川;另一部分是从湖广郧阳地区,经长江北岸的大山区入川。后一部分于二月二十一日攻克夔州府,打开了川的门户。明廷赶紧调军防范阻击,是故反贼的活动区域被堵截在川东川北的山区之中,此地层峦起伏,多是深山老林,粮食产出极少,无法解决大队人马的粮食供应。是以,这路反贼不久又分道出川,一部分东返湖广,大部分北上陕西。如此,随着大明朝廷重兵集结于河南、湖广,反贼的的主力又回到了其发源地陕西。崇祯七年春,陈奇瑜以五省军务总督之身份,檄调各路官军齐集于河南陕州,然后移师南下,向湖广均县、竹山一带进剿。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受到官军的压迫,向西进入陕西。陈奇瑜连续在河南、湖广打了几次胜仗,心中骄横已起,便穷追不舍,打算一举消灭反贼。反贼打走到汉中栈道地区时,误入险地,此地山高路陡,百姓稀少,山民彪悍,所有出口都被明军把守得严严密密,又碰上阴雨连下七十多天,“弩解刀蚀,衣甲浸,马蹄穿,数日不能一食。”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三一二 你的机会
被困于车厢峡之中,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数万人几乎面临要被生生饿死的绝境,为此他二人决定诈降。逆贼把军中缴获所得之金银财物悉数集中起来,派人“入奇瑜营,遍贿左右。”
此时的明廷官兵,贪生怕死说不上,打反贼他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不过很贪财就是了。军队待遇差,官兵普遍都很穷,而将官们贪财更是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这一招儿很好使。各路将官得了贿赂以后极力主张招抚,陈奇瑜也认为逆贼已经是走投无路,乃是真心投降,想到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大功告成,很是得意。再说了,今上是个好大喜功的,招安绝对比围剿干净功劳大,因此便决定招抚。
兵部尚书张凤翼很是认同,崇祯皇帝也同意了。是年六月,陈奇瑜招安成功。按逆贼之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负责遣返原籍安置;所过府县由当地官府供应粮草;檄止官军进兵,以免发生冲突。
被招抚的逆贼达到了四万余,这四万余反贼,都是百战余生的精锐,可以说乃是一度规模过百万的反贼中最精华的力量。有他们在,反贼就随时能拉起大规模的军队来。
逆贼乃整旅出栈,与奇瑜兵揖让酣饮,易马而乘,抵足而眠。贼之无衣甲者皆整矣,无弓矢者皆砺矣,数日不食者皆饱腹矣。而吃饱喝足之后,他们立刻翻脸,一夜之间尽缚诸安抚官,或杀、或割耳、或杖责、或缚而掷之道旁。接着便攻掠宝鸡、麟游等处,从此之后,如龙脱浅水,虎入山林,纵横再不可制。
陈奇瑜如梦方醒,崇祯帝勃然大怒,宝鸡知县李嘉彦,陕西巡抚练国事乃是陈奇瑜等,都被革职查办。
从崇祯初年一直到大明朝天崩地裂的那一日,官兵有不少的机会将反贼一网打尽,而这一次,是最可惜,最好的一个机会。
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在汉中脱险以后,分头攻略西安周边及甘肃庆阳、巩昌、平凉一带,一时声威大振。因陈奇瑜招抚误事,于崇祯七年十一月被下狱论戍,同时,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河南军务。正当此时,西宁驻军发生兵变,将领被杀,守道被逐,镇守太监仓皇逃遁仅以身免。洪承畴被迫亲自带军赶往西宁,反贼趁此时机,分陷关陇。等到洪承畴平定了兵变腾出手来镇压反贼时,反贼又悉众东奔,分道入河南,集宛、洛间。
“七年冬,贼骑千余西来,立马西郭麦田中。已而大旗飘飏,遥望崖口而南,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尽南山,北尽河曲,波压云涌而至。惟闻马嘶之声,自朝至夜,连营数十里。贼过人畜践踏,路阔五六里,不知其众之几何也。”
反贼再入河南之后,兵分三路:一由陕州渡河,北上山西平阳;一由武关经南阳地区进兵湖广襄阳;一由卢氏县东攻河南郡县。不久,进入山西的义军又从河南怀庆渡河,南入归德府;入湖广的义军也经郧阳、上津再度进入河南南阳。
侯方域叹了口气:“反贼再入河南,现如今整个中原大地,已经是一片糜烂,百姓惨遭荼毒,生灵涂炭。”
他虽然长于南北两京,但祖籍却是河南,现如今族中大部分人和家中祖宅还在河南归德府,因此也是非常之担心,心中颇为忧惧。
他的认识,终归是有局限性,董策虽然是官府中人,但也不得不承认,李自成和张献忠到达了一地之后,那里的百姓,生活的肯定是比在明廷统治下要好得多。虽然现如今均田免粮之类的口号还没提出来,但是至少他们不会征收百姓卖儿卖女买卖老婆都交不上的沉重赋税。
他心里暗暗道:“说不得百姓,现在还盼着那二位去呢。”
董策知道的不如他详细,但是在大势上,却是更清楚一些。他知道,现在反贼共有大小七十二营,有三十余万之众,再等上一些时日,一进入崇祯八年,他们便会攻陷荥阳县城,大会于荥阳。
而荥阳大会之后,逆贼真正是,一发不可收拾。
只是这些话,无论如何都是说不出口的。
他现在也很清楚,自己关心这些,也是没有什么用处,那边的事儿太大,太远,自己这个区区指挥佥事,一堡之守备,是远远插不上手的。
唯一让他比较欣慰的,便是反贼们这几年是不会再回来山西了,就算回来也不会来晋北,晋北太穷了,实在是没什么可抢的,如此一来,总也安全了不少。
他盯着侯方域,轻声问道:“朝宗,你今日与我说这些,到底是为何?”
“陈奇瑜这一次罪过非小,被议罪,流放戍边,怕是三五年之内不能起复了。”侯方域耷拉着眼皮儿道。
董策点点头。这件事儿他也知道,而且作为一个有心人,也能从中看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味道来。崇祯帝燥切刻薄,杀人是从来不手软的,崇祯一朝到现在,被他杀了的朝中重臣多少了?而这一次陈奇瑜犯了这等大错,却只是议罪戍边,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了——皇帝还是信任他的,终有一天还是要大用的。
“陈奇瑜完了,但是中原战局,越发糜烂,还须得有一个人总览大局。父亲大人来信说,现如今朝野之中最有资历名望的两人,一为卢象升,另外一个,便是现如今的宣大总督杨嗣昌。卢象升,圣上的意思是想让他移镇九边,防备建奴。所以这事儿,还是落在杨嗣昌头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侯方域看了董策一眼:“这一路走来,宣大边军是个什么德行,我也瞧在眼里。不说是不堪一击,乌合之众也略显夸张,但真算不上什么雄武之师。我都能看出来,杨总督能看不出来?而汉臣兄你的本事,我是知道的。你本就在杨嗣昌这儿是挂了名字的,一旦再能练出一支精兵来,也无需太多,千八百的也行,只消得拉出来比别人的精壮,就不难得到杨嗣昌赏识。到时候便是不用我做什么,他怕是也要用你。”
他凑近了董策,压低了声音道:“上一次陈奇瑜功败垂成,这一次,朝廷上上下下,都绝对不允许再有失败,会尽全力支撑供应,便是建奴那边儿,也是能缓一缓的。是以此次,反贼必败无疑,而只需侪身其间,便是一桩极大的功劳。”
他拳头轻轻的落在桌子上,话语却是热切无比:“汉臣兄,万万不可错过啊!”
董策怔怔的看着他,心中闪过一抹感动,忽然起身,深深一揖:“多谢朝宗提点!为兄,没齿难忘!”
……
夜色已深,灯光昏黄。
挂在悦来客栈门口的两盏大灯笼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董策站在店门前,看着侯方域的马车轧轧离去,有些出神。
由于前世的记忆,他对侯方域,本来是没什么好印象的。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刻薄寡恩的酸腐文人而已,还是一个不知人间疾苦,只知道舞文弄墨,吟风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