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七年-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欢啵苤竿党龆嗥恋幕袄矗
“看来自己的盘算是不错的,就这性格,总得好生历练才是。”董策心里暗暗想了一句,正想顺势开个玩笑说那正好寻个填房夫人在家中,如此一个人便不奇怪了,只是话到嘴边又生生的咽了下去。怕是这对于纪长风来说是个敏感话题。又扯了几句没营养的闲话,董策便道:“大讷,想不想,做些差事?”“想,如何不想!”纪长风一听,顿时两眼放光,赶紧道。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五二 且去历练
他来磐石堡,本就是想要做些事来忘却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也算是给自己某一个前程的…而且上一次调查户籍的那件事儿,也是很让他尝到了一番权力带来的快感,不过做完那件事儿之后,他便是没了差事,闲了下来,只有张寒忙不过来的时候,他才能帮着做些,简直是闲的皮疼儿。
这会儿一听董策要给他派差了,如何不兴奋?
“大讷,本官这一次,是要对你委以重任的!”
董策面色一正,沉声道:“本官欲组建磐石堡军军需处,下辖有司若干,而你,便是本官的第一任军需处主事!”
而后,董策便是把军需处的职责,权限,都是细细的向纪长风说了一遍。
纪长运一来是现在对权力很有些渴望,二来是也向某一个好出身,跟着这位步步高升的董大人,在董策麾下拥有更高的地位。因此这会儿一听董策对他委以这般重任,这军需处权柄如此之重,立刻是浑身一哆嗦,刷的一声便是站了起来,抱拳又是深深一揖,朗声道:“学生定不负大人所托,忠心做事,不敢怠慢!”
董策笑了笑,招招手:“坐下,坐下说话。”
他瞧着纪长运,笑问道:“大讷,本官别的不问,只问一句,若是现在让你做了这个军需处的主事,你做得来么?军粮调配,军械保养,军饷发放,战马养护,营房修缮,对外采买,对内交接……这些,你可都办得来么?若是军粮不足,军饷杂色,军械不利,战马瘟疫……本官再问你,若是因此耽搁了军情,你可吃罪得起?”
董策这一连串的问题,到了后来,已经是声色俱厉,近乎于诘问。
纪长运被问的目瞪口呆,大汗淋漓,而在心下里仔细一想,顿时便是发现,这些东西,竟然没有一项是自己能做下来的!如此一想,顿时是浑身冷汗湿透。
他怔怔的看着董策,面色灰败,嘴唇哆嗦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良久之后,方才一声长叹:“学生……学生……”
董策方才那一番声色俱厉的诘责,其实正是有意而为,故意训斥与他。纪长运的所作所为他是知道的,能瞧得出来,这是个有能力做事的人,但此人的性子,却是有些问题。偏激倒是没什么,关键是在态度——他哪怕是面对董策的时候,也是颇为的随意,并不怎么恭敬。其实董策知道为什么,无非就是那股子文人的傲气在作祟,他是文人,是秀才,董策这一干武人出身的,怕是纪长运心下里还是有些看不上的。
董策能稍稍忍耐片刻,能一直忍下去么?这是为人下属理当有的态度么?
这一次董策借题发挥,不但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而且甚至让被训斥的纪长运都感觉不到董策是在刻意的训斥他,只以为董策是对自己期许之高,苛责之切。
果然,他的气焰几乎是被打消的一干二净,垂头丧气的看着董策,声音艰涩道:“学生,学生一样儿都做不到,委实是辜负了大人的厚爱。还请大人收回成命。”
“不,这个位子,还是你的。本官给你留着!”
董策淡淡一笑,瞧着他沉声道:“不懂可以去学,但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你这就回去,跟在大敏兄身边,学上那么半月二十天的,本官相信,到时候你回来,定然便是不一样的!”
“大人,您,您给我留着?”纪长运不敢置信的看着董策。
“没错儿。”
董策点点头:“回去好生学,莫要让本官失望。你家学渊源,大敏兄在兵备道刘大人麾下做了多时,经验丰富,跟在他身边,多学多做多看,少问少说。”
“是!属下遵命。”这是纪长运第一次在董策面前以属下自称,他这次是真服气了,态度便是大有改观。郑而重之的深深一揖,那神色比方才就要恭谨多了。
董策微微一笑,对付不同人,真得用不同的法子才成。
……
塞北有四绝,宣府的教场,大同的婆娘,蔚州的城墙,朔州的营房。
所谓大同婆娘,指的乃是大同府女子之姿色秀丽。“大同女人好饰尚脂,多美而艳,夫妇同行,人不知是夫有是妇也。”
“大同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称道,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多出美女,当初那位心狠手辣,貌美倾国,权势倾天,屡屡提兵南下,把大宋给打的心惊胆战,其心机地位几乎可堪比吕后,武瞾,后世慈禧太后的那位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萧绰萧燕燕,便是出自大同。
而后来正德皇帝因为仰慕大同多出美女,因此带人很是在宣府大同这一块儿转悠了一大圈儿,整日吃喝玩乐,流连忘返,又是给大同美女增添了很是浓重的一笔。据说这位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身边,直接就是强抢了。
其实他当时来大同宣府,本来未必是一定奔着女人来的,其实就是在深宫里憋得太久了,出来散散心罢了。不过倒是真在这儿碰到了几个很中意的女子,于是便传出来一段民间觉得是佳话,文人士大夫们深恶痛绝的几段故事。其实武宗未必有多坏,只是被那些士大夫在史书中给抹黑的太多了而已。
就拿正德十二年十月的一次大战来说,这次正好正德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当然,也是顺便去玩儿。说来也巧,正好遇上骚扰大明边境多年的小王子率领大军入侵,史称“应州之战”。
战况极为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正德兵力不足,但他先用小部分兵力牵制住小王子,再不断从其他地方调来兵力。最后双方展开大战。武宗与士兵同吃住,甚至亲自冲上战场,还斩杀敌军。周围士兵一看,喝,皇帝跟咱们一块儿杀贼,这得是多大的荣耀?此举极大的提高了士气,最终打的小王子败退。这一战也显露出正德颇为高明的军事水平,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也比较快。
就凭着死战不退这一点,也比他那位正统老先辈强多了。
大同婆娘脚特别小,当时还有赛脚之风气,这在明朝也是比较少见的,当时明朝裹脚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家尤其是官宦富贵人家,崇尚的还是天足。
第二个让大同婆娘声名远扬的原因,就不那么光彩了。
在大明朝,大同婆娘和扬州瘦马其名。
明人沈德符之《野获编》言道:“所谓‘大同婆娘’,大同代筒王所封,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在花籍者尚二千人。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古所谓‘路歧散乐’者是也。”
所谓花籍,说的挺好请,其实说白了,就是**女。
也就是说,是因为大同**女多,才使得大同婆娘出了名,跟扬州瘦马一般,均为世所艳称。说实话,这跟‘米脂的婆姨’还不一样,人家那是真夸赞米脂出美女,而大同婆娘,就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了。
其实,褒义贬义,从婆娘这个称呼上就能窥得一二。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谓妇人之卑贱者,曰几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水浒》写西门庆与潘金莲眉目传情:“西门庆这厮一双眼只看着那妇人,这婆娘一双眼也把来偷睃西门庆。”
在那个时代,称呼某个女人为某某婆娘,本就是带着一股蔑视和鄙夷。
蔚州与北周时置州,县城在在壶流河盆地,北枕壶流河,南扼飞狐口,极为符合“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古训。大明洪武四年,撤并设置在州城的灵仙县治,置蔚州,隶属大同府。明洪武十年,大肆兴建蔚州城,落成于洪武十二年。北平杨融所撰之《明创建鼓楼记》中言道,蔚州城“经始于十年丁巳,而落成于巳未”。
《蔚州志》记载,从洪武五年德庆侯廖允中开挖城壕,辟土为城,为重修蔚州城的第一阶段,从明洪武十年到明洪武十二年基本竣工为第二阶段,延续了八年。
重建的蔚州城墙,周长七里十三步,底宽四丈,顶宽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上垒雉堞,高六尺,原共有垛口一千一百多,一眼望去,亘如山岳,雄伟壮观。城墙全部为磨砖所砌,既美且坚固。
是故有蔚州城墙之一说。
而朔州,因近山易采木,城内房屋皆有檐廊,古时兵营整齐。故有朔州营房一说。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宣府的校场。宣府镇占冀州地,为秦汉之上谷,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金灭辽后属金;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京师,属万全都指挥使司。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言道: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五三 宣府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明程道生在《九边图考》中称:“宣府山川纠纷,地险而狭,分屯建将倍于他镇,是以气势完固号称易守,然去京师不四百里,锁钥所寄,要害可知。”
宣化府于永乐七年设总兵官,始称宣府镇。
靖难之役的那几年里,大明朝的力量都被用到内斗里头去了,边地防务松弛,蒙古残存势力得以复兴,而永乐皇帝刚刚登基,又无力象后来那样出塞北征,只得在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的同时,加强边地防务。
“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原,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正统年间,也是屡次修建。
之后嘉靖隆庆年间,修建的规模更大。
甚至到了崇祯年间,卢象升还主持重修宣府长城,花费极大。
“勿论宣府一镇一千三百里之边,即就陵后一带言,东至火焰山,西至合河口,凡二百二十余里。筹其经费,每筑边墙一丈,虽甚省,约须工料食米等银五十两。其中或有旧墙并乱石土垣可固,通融计算,每丈必须银三十两。通计三百里,总该银一百六十万两。加以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计墩一百,台六十。墩以土为之,每座约二百金,台以砖石为主,每座约六百金,并墩台守御等具,壕堑等类又约该十余万两。”
其中说的墩,便是火路墩和边墩,像是董策曾经在的安乡墩,便是大型的墩台,每座花费白银约六百两建造。
宣府镇治所在宣化府,也就是俗称的宣府。
宣化在元代为宣德府,洪武三年改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设前、左、右三卫,次年洪武帝敕令北平军士筑宣府城,第二年又封皇子为谷王,就藩宣府,展筑城垣,从此这里就成了大明朝最为重要的边防重镇之一了。北元各部侵扰多从这一带进入,故历来战事和屯兵最多。
《宣府镇志》载,从洪武元年起至崇祯二年的二百六十一年里,共发生重大战斗九十二次,其中敌方入侵八十一次,屯兵最多时达十五万之众!宣德五年置宣府镇,设万全都指挥使司,成为全国十七个“省军区”之一,管辖两个州、十五个卫、两个千户所、五个堡、七座城。这一段的长城从成化年间总督余子俊开始,经嘉靖时总督翁万达、杨博等数十年的修建,较为坚固,军事设施可谓齐备。特别是景泰年间,昌平侯杨洪镇守宣府时,御军严肃,军士操练过硬,“骑座善驰射,步兵善弓弩”,“士兵精壮,为一时边将冠”。到了隆庆、万历年间,王崇古、方逢时任宣大山西总督期间,坚持“谨烽火、远斥侯,缮甲兵、勤操练”,经过多年历任官员的严格整饬和训练,在当时可谓兵强马壮、器械犀利,特别是其教场之盛,天下闻名。
当时宣府镇所辖各州、卫、所、堡、城均有教场、演武厅、军器局、火药局、神机库、神枪库等设施。其中宣府镇城的教场规模最大,最为壮观。建在昌平门外一里多地,建于洪熙初年,房屋、墙垣全用砖石砌成,时名“将台”,内有演武厅。嘉靖八年都御史刘源清增筑高台于前,名曰阅军台,东西两边建有各营将领的“官厅”。
昌平门外的这座大校场,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规模可谓是浩大之极,雄壮之极!
即便是站在专为阅兵所用的高台上,一眼望去也难能瞧见校场的边缘。便是把驻军最多时候的十五万大军都拉到校场上来,也根本是占不满,若都是骑兵的话或许还差不多。
举个确切的例子,这座校场,相当于嘉靖之前的六个北京城大小!
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九门,折算成后世的单位,面积三十五平方千米左右。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也就是外城,面积二十四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差不多六十平方千米左右。
而一座大校场,差不多面积就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
如此巨大,难怪名扬天下。
宣府乃是和大同一个级别,甚至还要重要一些的边陲重镇,镇城周围二十四里,城高三丈五尺,内有驻扎官军两万又三百四十八员名,马骡驼一万三千三百一十八匹头。
在永乐年间,宣府还是军镇的格局。东定安、西泰新、南昌平、北高远各留一门,城南昌平门外修关城,由此保留了一横一纵的“十”字形主要干道,同时与次级街巷构成“田字格”路网,整座城池被分为十六个区,形成以镇国府为核心的非对称布局。
洪熙元年,宣府总兵谭广“修营垒,缮甲兵,严斥堠,复命工甃围四门,创建城楼、角楼各四座,以谨候望”。并在“四门之外各环以瓮城,甃砌如正城之法,瓮城之外又筑墙作门,设钓[吊]桥,预警则起,以绝奸路。隍堑浅狭,尚有待于浚涤”。正统五年,都御史罗亨信巡抚宣府时,疏请用砖石包城,四门外加瓮城。正统十一年工竣。包砖后,“其城厚四丈五尺,址甃石三层,余用砖砌,至垛口高二丈八尺,雉堞崇七尺,通高三丈有五尺,面阔则减基之一丈七尺。”
而后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市的规模与内涵不断扩大。洪熙年间,建“铺宇百七十二间”;景泰年间,设立仁、义、礼、智、信五所规模宏大的官店;嘉靖四十年宣化城内已有“米市、骡马店、猪羊店、盐麻行、鞭仗行、鲜菜行、鲜果行、皮袄行、煤炸行、柴草行、斗解行、水磨行”等十多个行业。
到了崇祯年间,宣府已经是发展成了一个人口数十万,百业兴旺的大城。
更因为离着蒙古近,虽说朝廷已经明令禁止和蒙古的互市,但私底下的交易是永远都停不了的,官员士兵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以往来商队不绝,也很是带动了经济。
此时正是傍晚,天色昏暗,一阵阵狂风席卷着沙砾尘土,在天空中刮过一阵阵昏黄。
似乎连太阳都被遮蔽了。
这暴风扬尘天气,乃是宣府周围再常见不过的。
宣府这地界儿,本来就接近塞北,天气干旱,在秦汉时期这里还被称为上谷郡的时候,还是生满了茂密的森林的,山上山下,塞谷河川。不过那是多少年之前的事儿了,之后这里连年战乱,素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大仗小仗的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光大明朝这一朝就打了几百次,加上前面几朝的,那就不知多少了。这么多仗打下来,别说是周围那些森林了,便是再多十倍,也是会被砍伐的一干二净。打仗的话,攻城的一方就要制造军事器械,少不得就得大肆砍伐森林。而守城的那一方,也得伐木加固城墙城楼等。更别所,宣府镇城几次毁了建,建了毁,每次可都是要消耗掉极其大量的木材。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五四 赌场
是以现如今宣府外面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峦,上头少有不是光秃秃的,一眼看去,除了灰就是黄,要么就是灰黄…
没有了森林的屏蔽遮挡,这暴风扬沙的天气,也就格外多了一些。
虽然已经是傍晚了,但街面上的人却还很多,熙熙攘攘的,丝毫不见着急的样子。两边的酒楼妓寨赌场,这会儿正是生意最兴隆的时刻,人来人往,热闹不凡。不像是北京城一样,一到了傍晚,没回家的赶紧回家,没出城的赶紧出城,生怕关了城门落了锁,上了宵禁之后,给抓到少不得得吃一顿板子,受些皮肉之苦,破些钱财消灾。
但是宣府却不一样。本来宣府也有宵禁的,而且非常之严格厉害,毕竟乃是一座军镇兵城,数以十万计的大军驻扎,最怕的就是晚上闹出什么动静而来引发营啸,是以晚上规矩极其严格,巡逻人数很多,街面上不准出现一个人,不准有任何异常的声音发出来。
但是到了现在,就已经荒废的差不多了——这里终归不是北京天子脚下,各项规矩还能大致的的坚持下来。在宣府镇,晚上的宵禁,大概只是派驻一些士兵驻扎在各个十字路口,起到维持治安的作用而已。
这里是广灵门门内的南北大街。
宣府镇城的建造,非常之规整,就是一个极其标准的四方向,东西南北四段城墙几乎长度完全一样,城池的周长是二十四里,则每段城墙的长度都是六里。四条城墙四座城门,北门广灵门,西门泰信门,东门安定门,南门昌平门。其中东门和西门,都是各自开在东城墙和西城墙的中点位置。而北门和南门,则是在中点略靠东一些。
整个宣府镇,有两条大街,构成了这个城池的主轴。
名字也很简单,分别是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南门昌平门和北门广灵门之间的是南北大街,东门安定门和西门泰信门之间的是东西大街。两条大街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轴,大街的两旁有着不计其数的街巷,街巷又连接着一个个的胡同,里面或是宅子,或是门面,不一而足。
宣府镇的建造是很用心的,至少对这两条中轴大街来说是如此,街面足足有三丈宽下,都是用大青石板铺好建成,临街房都是当初永乐年间就建好的,为了好看气派,一水儿的都是青石打底,青砖溜面儿,看上去整齐统一,极为规整。当初乃是以军镇的规格建造的,负责施工建造的也都是军队为主,民夫为辅,以军令来行法度,是以建筑质量相当高,这就跟后世军队出品的东西,质量总是格外过硬一些一般。
当年建造的房屋,至今已经二百多年了,却已经是坚固结实,少有坍塌的,还都是保存的很完整。是以一眼望过去,几乎街边这些门面的规格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不过就是打的牌子,打的旗幡而已。
大青石铺成的街道上有着许多道深深的车辙印,这是不知道多少年来多少辆马车从上面碾过留下的痕迹。
广灵门内这条大街,进了城门往南六十步,路东了乃是一家不大的门面,外头也没打牌子旗幡儿,小小的门口还用厚厚的布帘子遮挡着,这帘子想必是极厚,而且下面还缀着东西,便是连风都吹不动。就这一个门,连窗子都没有一间。
里头时不时的传来一阵阵的吵闹声,不过被厚厚的帘子隔断,外面也就听不到什么动静儿了。根本就不可能窥得见其中的情景。
若是有宣府本地人见到的话,便是会心一笑,知道这是什么地界儿。
赌场。
没错儿,这就是赌场。
赌博,在明朝是严令禁止的行为。
赌博的危害自不待言了,后世尚且荼毒厉害,更别说在大明朝这个时代,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人治大于法治,使得人们做起事来更加的肆无忌惮,赌博的危害就更被放大了无数倍。像是后世,赌博赌输了,一走了之,家人顶多是被逼债,被骚扰,被恐吓也差不多了。但在大明朝,你若是赌输了一走了之,怕是你的妻妾家产,直接都要给人抢走发卖了。在这个时代开赌场的,有几个没背景没手腕儿的?
十赌九输,小则输掉金银财物,大则把家产妻妾子女都给输掉。明朝后期治安不行,赌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赌徒赌输了,一穷二白,一个大子儿都拿不出来,又畏惧庄家势大人多,不敢赖庄家的账,便去抢劫弱小,去偷窃他人。更有甚者,有的输得倾家荡产的,在当地再也呆不下去了,便是落草为寇,成为强盗。
不但是百姓赌博,富贵人家,官员士大夫,也是经常赌博,因此而无心政事的也很是不少。
下层百姓出身的明太祖洪武皇帝,对这些东西清楚地紧,而且更是深刻的明白赌博带来的危害,是以自从登基以来,对赌博的打击力度非常大,而且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歪招儿邪招儿还真是不少。
当初定都南京之后,得知民间有不少游手好闲之徒聚赌成习,导致家破人亡者着实是不在少数。朱元璋那性子,那里是眼里容得下沙子的?得知之后,心下恼火十分,当即便打算从严处置。他心中更有一层顾虑,当时开国未久,朱元璋也是体恤民生,知道从元末到现在先是义军跟朝廷打,后来是义军内部打,后来又是跟朝廷打……打了这许多年,天下残破,百姓穷困,因此朱元璋也是效法当年文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严酷吏治。按理说这个时间段,百废待兴,政治清明,赋税也少,无论是对于哪朝哪代来说,都是平民百姓的好日子才是,但在这会儿,赌博就如此严重,若是长此以往,又会发展到一个何等样的程度?
老朱想的也是狠狠的杀一杀这股风气,最好是能根治。
他素来杀人不眨眼,便是王侯公卿,说宰了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但这一次却没直接杀人。
不过他用的手段比直接杀人狠多了。
这位先传旨,命人建了一座楼宇,取名为“逍遥楼”。而后又传旨,把赌徒们都抓起来囚禁在“逍遥楼”里,让他们在里面痛痛快快地赌,但不给饭吃,赌吧,随便赌,一直赌死拉到。
那些赌徒们一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心道这皇帝还真不错,专门儿建了这么一座楼宇来给咱们赌博,结果赌着赌着就发现不对劲儿,这怎么光让赌博,不给饭吃啊?这般下去,岂不是就饿死了?
如此一直持续了好几日,到了最后,这些赌徒已经是饿的奄奄一息了。他们是真切的体会到了那种饿到了极点,肚子里火烧火燎,恨不能把自己的胳膊腿儿都给剁下来吃掉的痛苦,说实话,这种痛苦绝对比一刀剁了他们带给的痛苦更大,更强烈。他们也终于是知道了,在这位老朱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到了这会儿,朱元璋才让人把他们给放了出来,放出来之前,自然少不得一番训话:还敢赌博?再赌下去,不务正业,不事生产,迟早要饿死!这一次,就当先让你们预习一下饿死是什么个滋味儿,提前做个准备。
还真别说,这次给抓进去又给放出来的赌徒里面,还真有不少改了的,以后再也不赌。不过怕是其中只有极少一部分,是领悟到了朱元璋的深意,从而悔过自新,更多的,则是被这位朱皇帝给整怕了,生怕再给抓进去给活活饿死,这才戒了赌。
老朱素来爱动刀子,这一次没动刀子,效果却是很不错。不过这终归是治标不治本的,赌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再加上那种不用辛苦一夜暴富的**在驱使,使得赌博是不可能被完全给禁止的。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五五 大和尚
后来老朱也动了肝火,心道你们以为我不敢杀人是吧?
洪武二十二年下旨,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对于赌博者,大行肉刑,解其腕可也!人家是毒舌噬手壮士断腕,他这儿则是只要你赌博,我就给你断腕…之后又是专门在大明律中做出了详细规定,更是标明,官员赌博,罪加一等。
但很悲哀的是,老朱定下的这些制度,就没几个能一直坚持到明朝中期的,更别说是一直挺到现在了。
到了现如今,赌博之风横行天下,赌场更是遍地开花。就拿这宣府镇城来说,赌坊怕是不下五六十处,其中有隐匿于深巷小门小院儿者,也有干脆就是门脸冲着大街,不过拿一个帘子略略遮掩而已的这种。
比之别的地方,又更是显得肆无忌惮了许多,至少别的地界儿,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
而之所以会如此,则是因为,在这里,赌博的人里头,兵丁是极多的,甚至可以说,他们便是赌博的主力。
宣府兵构成很复杂,既有本地军户出身的,也有当地的募军,还有从南方调过来,家不在本地的客军。
其中自然是军户待遇最差,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穷的叮当响,便是想要赌博,怕是人家也不愿意让他们进门的。募军和客军就要好一点儿,而且他们不是军户,家里或是有地,或是做些其他的营生,日子倒还过得下去,便也有些闲钱来赌博。其中主力则是那些客军,他们家都不在本地,没什么家庭负担,而且拿到的饷银比本地的军户多得多,手上有闲钱,而军纪又是极为的废弛,根本没有人约束,军营也是随便出入,这些人自然就整日价吃喝嫖赌,最爱去的地界儿,一个是那种便宜的窑子,一种就是赌坊了。
地方上也不怎么敢管——他们克扣军饷已经是克扣的极为厉害,不断有军兵活不下去逃亡,时不时的还有兵变发生,若是连赌博都不让了,怕是士兵立刻就要闹起来。
这便是明朝末年九边的情况,大部分军兵穷困潦倒,一部分还算凑活,为数不少的实在活不下去投奔了义军。
天色渐渐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