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七年-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退开果然是很明智的,只见蒋老三被吵到之后,嘴里恼怒的咕噜了一声,然后胳膊狠狠的往外扬了一圈儿。若是杨二还站在方才那个位置的话,说不得就要挨一下狠的。

    杨二无奈的叹了口气,又叫了一声:“蒋伍长!”

    “谁?谁叫我?”这一次蒋老三却是立刻就坐了起来,眼睛还没睁开呢,嘴里便连声道。

    “娘的,当了个伍长,屁大的官儿,整日价便挂在嘴上。”杨二低低骂了一句,没好气儿道:“快起来吧,要不然待会儿又得挨鞭子。”

    自从蒋老三当了伍长之后,便要人叫他蒋伍长,自然是没几个人愿意叫的。往常叫这厮起床总是很困难,但说来也邪乎,只要是叫他一声蒋伍长,立刻就能坐起来。

    真真是个官迷。

    ……

    大校场上,属于第一杀手队的那块地界儿,众人已经整齐的站好,身板儿都挺得笔直。

    董毅英在他们面前走了两步,扫了一眼众人,微微一笑:“瞧着气色都不错,看来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呐。”

    大伙儿都是跟着笑,却没人敢说话,他们对训导官还是很畏惧,而且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份已经可以跟人家随意的搭话。蒋老三却是大大咧咧的满不在乎,他咧嘴一笑:“要说好也好,能领军饷,能歇一天,要说不好也不好,俺在城外,一没老,二没小,三没婆姨,以前就是自个儿住个破草房,现如今在营房里住的也舒坦,这营房也宽大,也没跳蚤,还干净暖和,俺可不愿意回那狗窝儿去。”

    “俺一没去处,二来领了军饷也没出搁没处放,若是放在城外俺那破屋里头,说不得俺前脚走,后脚就得进贼给偷了。”

    蒋老三两手一摊:“俺只得便瞧着别人快活。”

    郑发奎和赵水生都是暗暗的在心里骂了一句:“活该!”

    董毅英瞪了蒋老三一眼,骂道:“你这腌臜厮,整日价只知道抱怨这个那个的,你这龌龊猪脑子都能想到的,上官们岂能想不到?”

    他忽然把脸一板,沉声道:“众人听令。”

    “是!”第一杀手队众人齐齐一跺脚,大声喊道。

    “下面宣读阳和卫指挥佥事,磐石堡守备,董大人之手令。”

    “其一,今日早晨照常操练,早饭之后,集合与大校场,领取粮饷。”

    “其二,此次不愿领饷者,可寄存于军需处,以后随时可以领走。欲寄存者,报于各队训导官处,训导官统一上报。”

    “其三,今日休整一日,领完粮饷之后便可回家,明日午时之前,必须归队!延迟不归者,从重处罚!”

    “其四,不愿归家者,可留于大营之中,白日可照常外出,酉时之前,必须回营,延迟不归者,从重处罚!欲留于大营者,报于各队训导官处,训导官统一上报。”

    董毅英掏出一纸手令来读完,扫了众人一眼,沉声道:“都听明白了?”

    “听明白了!”

    众人齐齐道。

    其实这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什么意义,大伙儿离家这么久,都盼着赶紧回去再说。至于粮饷,那更是得领回去放在自家里头才安心,哪里会选择寄存?

    只是对蒋老三,杨二这等光棍子来说,可就方便了许多。

    不过杨二有些顾虑,这把粮饷寄存在军需上,可靠么?这年头儿,官府说话不算话的事儿,可也不少见了吧?现如今寄存容易,以后想要拿出来,怕是就难了吧?

    他把目光投向了蒋老三,想看看蒋老三怎么做。

    蒋老三这个人,虽说行事乖张,桀骜不驯,但实际上看事情却是很明白清楚。对这一点,别人不知道,杨二却是知道。这也是为何蒋老三人缘儿越来越差,他却是始终跟蒋老三走的很近的原因。

    他觉得蒋老三心眼儿活泛,还有一股子狠劲儿,以后肯定能发达。

    蒋老三也确实没让他失望,高声道:“俺报名,两个都报上,俺就问一句,今日和明日能不能在食堂吃饭了?”

    “只要还是按点去就成。”董毅英道。

    杨二也跟着道:“俺也报上。”

    王土根也报上了,他爹娘都死了,之前家里也穷,虽说已经到了年龄,但却连婆娘都没有,现在也是光棍儿一条。

    董毅英一一记录了他们的姓名,号牌的牌号等等。所谓号牌,就是之前发的那种竹牌,竹牌上面的牌号是按照编制来的,由于是第一杀手队,他们的牌子牌号普遍都是非常靠前,比如说蒋老三是三十四,郑发奎是三十一等等。

    弄完了这些,董毅英又是带着他们训练,虽说今日吃完早饭就要放假了,但该训练的还得练,而且没有丝毫的松懈。大伙儿也都是很认真投入,主要是都知道自己这训导官的性子,别看这就要放假了,真要是让他抓到,惩罚起来那也是毫不留情。临放假了吃一顿鞭子,多不划算?

    早晨训练完了,又是出了一身热汗,吃完早饭,董毅英便是带着他们去了大校场的南边营门口附近。

    整个大营所有的士卒都已经集中在了这里了,在各自训导官的带领下排成整齐的队列。

    大伙儿正等待间,营门口轧轧的行驶进来一派大车,上面高高的,堆满了粮包。

    马车进了营门口停下,这一次跟过来的是苏大成,他指挥着车夫们把粮包扛下来,还有跟来的库丁帮忙。很快,便是在地上堆了小山一般的粮食。

    下面等待着发粮饷的兵丁们,都是忍不住心下兴奋喜悦,亲眼看到这些粮食,又是放心了几分。

    等待东西都搬完了,然后苏大成便是在一张桌子后面坐下,在他旁边,却还有一张椅子,不过这会儿是空着的,也不知道等谁。

    片刻之后,一骑快马飞速驰来,绕过半个大营到了营门口,马上骑士翻身下来,快步朝着苏大成走过来。苏大成看了一眼,站起身拱手笑道:“白老弟。”

    “苏兄,苏兄,小弟迟来,还望恕罪。”

    来人却是白忠旗,他哈哈一笑,拱手还礼。而后把一纸手令递过去,道:“小弟奉大人之命,前来协助苏兄发放粮饷。咱们,这就开始?”

    “成,那就开始。”

    苏大成笑了笑,扫了一眼那手令之后,伸手一引。

    两人来到那桌子后面分别落座,苏大成把那手令放在桌上,细细看了一遍,而后又从袖袋里摸出一个小小的盒子,打开盒子,那里面却是一个铜印,一盒印泥。铜印不大,约莫有三寸高,长条形,边长也就是一寸左右。苏大成沾了印泥,在那手条上盖了个章子,而后递给白忠旗。

    白忠旗收了谢过,又取出一个厚厚的册子来翻开,苏大成早就让人准备好了笔墨。白忠旗提着笔沾了点儿墨汁,笑道:“苏兄,你宣布吧。”

    对于他这种很给面子的态度,苏大成还是很满意的,点点头,咳嗽一声:“开始放饷。”

    几个库丁跟着大喊:“放饷嘞……”

    待他们喊完,白忠旗扬声道:“第一杀手队,上前领饷。”

    董毅英点点头,带着第一杀手队上前,走到桌子前头,排了长蛇队。

    其实苏大成很明白,自己来是干嘛的,白忠旗来是干嘛的。

    自己说得好听点儿,是主持放饷,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个管运的。负责把粮食运到这儿来,出库别出什么岔子,路上别出什么岔子就成,其他的,其实都是白忠旗的差事了,根本不是自己能管的。

    白忠旗说的是好听,叫协助放饷,实际上俩人都知道,白忠旗一来是主持,二来是监督。

    所以苏大成干脆就是在旁边袖手看着,丝毫没有掺和的意思。

    说白了,大人还是对身边人更信任一些,不过嘛,这也是人之常情。

    苏大成想得很清楚,心里也很明白,自然不会去抢这个风头。

    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站在最前头的是临时队正郑发奎,白忠旗抬头看了他一眼,道:“号牌。”

    “是。”

    郑发奎恭敬的应了一声,把自己的号牌递了上去。

    “嗯,牌号,三十一。”白忠旗翻看了一下,在花名册上第二页第一个那名字后面轻轻点了个墨点儿。

    他把号牌一推:“拿回去。”

    郑发奎又应了声是,把号牌拿回。

    而后白忠旗向苏大成道道:“核实。”

    一边苏大成已经是知机的摆摆手:“发饷。”

    “发饷嘞!”

    一个库丁吆喝了一声,从那小山也似堆积的粮包上抽出一袋子来递给郑发奎,扬声道:“爷们儿,一个半月,一石二斗粮。一百八十斤,那边儿就有秤,要不要咱们给你再过一遍?”

    在来之前,这些粮包都是已经分好了的,每个粮包里头的粮食都是一百八十斤,如此发饷的时候也是方便,省的到时候还得称量,弄得手忙脚乱的。而且人一多,难免出些错漏,耗费的时间可就长了。

    一个月八斗粮食,一个半月的粮饷,正好是一石两斗。

    或许这个饷银有点儿低了,但那得看跟谁比。

    秦朝军队有军饷么?考证不一,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反正就算是有,也没几个钱儿。但偏偏,在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关中大地上,是整个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国人参军热情最高涨的一个王朝,一个时代。

    秦之强盛始于商鞅变法,其中最高明的条款便是军功授爵制度。军功勋爵分了二十个等级,层次分明,体系庞大而清晰,让人一眼看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还能算算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往上走一级。想要升级,就得立军功,就得杀敌人。以首级为衡量标准: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重赏之下,三军用命,甚至可以为争夺首级而内部矛盾。所有兵马俑的头部都没有头盔,有麻纱帽子、牛皮官帽,或随便挽个发鬏。从此一点上,便是多少能窥见当年秦军之凶悍,横扫**,威慑天下,真真乃是虎狼之师。秦朝可能是没有军饷,但是这个王朝采用的制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激励性。简直就类似于后世现代化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或是可以理解为员工期权。未来收益取决于你的业绩考核,干得好,绩效好,奖金高。干得不好,不但没奖金,只有基本工资,而且还有可能被扫地出门。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二五 发这些就很不错了

    到了汉朝,士兵跟大明朝差不多,以北方边军为主,也是在北部边境屯田,除了完成规定收获外,其它的收成是要上缴的。d…m有此可见,汉朝士兵的军饷,要么是没有,就算是有,肯定也相当一般的。

    情况和秦朝类似。

    但他们吃穿都不用自己花钱,像是汉宣帝时期,边防军一个士卒的衣物一年不少于两千三百钱,至于弩箭,盔甲,进入匈奴地区的棉服等等,都是要经常换的。汉朝在这块儿,还真是不含糊,做的相当好,理所当然的,开支也就很大。而边军士卒,月粮乃是三石三斗三升,这里的一石,乃是汉代边防士卒供粮标准之通例,折合大石两石左右,一年平均每人消耗粮食小石四十石上下,费用七千六百钱左右。

    不过汉代一石和明朝一石可是比不了,秦汉之时,一升只有三百四十克左右,按照十升一斗,十斗一石的标准算法,则汉朝一石最多只相当于后世的七十斤还不到。

    这是根据量制(一斛=十斗=一百升=一千合=两千龠)算的,若是按照衡制(一石=四钧,一钧=三十斤,一斤=十六两,一两=二十四铢)算的话,按照留存下来的五铢钱重量差不多在三点五克左右来计算,则一铢约莫为零点七克左右,一斤也就是二百七十克不到,一石差不多也就是六十四斤多。

    可见汉朝士卒,一年发给的粮食差不多是两千四百多斤,折合明朝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每个月一石多一点儿的样子,跟明朝的边军军饷差别还是不大的——当然,是按照制度上的规定差别不大,但到手的份量可就差的太远了。

    但汉朝士卒的粮饷,只是基本工资,人家其它的收入可就多了,这是洪武永乐之后的大明根本比不了的。

    像是卫青打右贤王,斩、俘匈奴男女一万五千余人,其后两出定襄,斩、俘匈奴一万九千余人。这几次,仅赏赐将士,便花费二十万斤黄金,合计二十万万钱。而当时汉朝一年正经的国库收入是多少?四十万万而已。ps:《桓谭新论·太平御览》记载:“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傣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他作务,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

    (关于这个,是颇有一些争议的,考据颇多,下面会专门写一下。那些字数不要钱。)

    漠北大战匈奴,大将卫青攻打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一高兴,赏给他黄金二十万斤,折合二十万万钱。另一位大将军霍去病攻打匈奴,战功更大,汉武帝赏给他黄金五十万斤,折合五十万万钱!

    这些赏赐可不是给他们的,而是给他们手底下所有将士的,当然,军官自然是能拿得多一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能会有人堆黄金的数量有疑问,说实话笔者也有疑问。可以说汉朝尤其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那还真是千真万确实打实的——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黄金最多的时代。后世曾有学者曾经推算过西汉的黄金总量,仅有明确记载的,汉武帝时全国黄金就达百万斤,合二百六十四吨,以上,实际数量恐怕超过五百吨。

    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记载,吕后死时,遗诏赐给各诸侯王每人黄金一千斤,当时诸侯国至少有十一个,也就是壹万壹仟斤黄金。汉文帝消灭吕氏登基,论功行赏,周勃、陈平、灌婴、刘章、刘揭五大功臣总计获赐黄金一万一千斤。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全军获赐黄金曾一次分别高达二十万斤、五十万斤,汉宣帝在霍光等人支持下继承帝位,上台后赐霍光和广陵王黄金七千斤、五千斤,赐给各诸侯王黄金共一千五百斤。到王莽末年,尽管连年征战、兴建,黄金消耗巨大,政府各府库中仍有一百万斤以上的黄金。

    五百吨可是个庞大的数字,后世二零零九年欧洲央行的黄金总储量,也不过五百三十六点九吨。数量大也就罢了,而且还有一个谜团便是,如此海量的黄金,到了东汉之后,忽然就人间蒸发,销声匿迹了。从西汉之后,历朝关于黄金的记载便少了许多。

    黄金去哪儿了?)

    到了唐代,兴盛从北魏、隋朝而来的府兵制。属世袭兵籍,战时打仗,闲时种地。服役期间,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弓箭、横刀,以及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

    到唐玄宗时,府兵制执行不下去了。改为“募兵制”。自此,当兵发饷就正式有了参照。大唐喜用武力,玄宗天宝起战乱不断,当兵待遇其实很差。

    唐朝的军饷制度,一句话,辛苦但荣誉感强。

    至于宋朝,在军队这一方便,则是一个很有用意思的朝代。

    宋朝富庶,经济发达,朝廷收入也多,虽然军队数量很大,但由于国库里有钱,是以总体来说,军饷供给是比较充足的,可以说是历代之冠。每年军费支出两千万贯,若是北宋收入最高的时期,一亿六千万贯来算的话,几乎是全国税收的八分之一。

    禁军的军饷是年三十贯,那么这三十贯折合成大明朝的银两,又相当于多少?这个不能用白银和铜钱的比价来算,因为这个比例是时常变动的,得用粮食来作为中间物。

    大宋开国之后,统一南北,太平盛世,粮食产量高,价格自然就低。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都获得大丰收,官方报告每斗米的价格为七至八文,每石价格仅七十至八十文,可说是骇人听闻的低价了。

    天圣八年,范仲淹说道:“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当时全国粮价一般为每石三百文,与之前相比,增长了四倍左右。

    熙宁元年之前的十五年间,即皇佑后期至治平年间,全国的平均粮价是:“贵价每斗七十五文,平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也就是说,中等价是每石七百文,是天圣八年的两倍多。

    元佑元年,知枢密院章敦言:“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也就是说,内地广大地区正常年景的粮价是每石二百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每石仅一百四十至一百五十文,比之之前,价格又有回落。

    宣和四年,榷货务报告道:“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这些话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熙宁以前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六百文至七百文,另透露出当时全国的平均米价大约是每石两贯五百文至三贯。以前者七百文,后者三贯计,五十多年间价格增长了四倍多。

    绍兴九年,东南地区米“三万石以中价计之,自不下十万缗”,也就是每石约三贯三百余文,高于宣和年间的价格。比较同时的北方金国,粮价却很低廉。在完颜亮正隆以前即绍兴二十六年前,“米斛极贱,米不过二三百一石”。

    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通报告:“今斗米为钱,不满二百,正宜积谷之时。”每石不足两贯,价格回落。

    绍兴二十九年,王之道言:“今兵食计之,大率不过三百万斛,略论中平之直,为钱不过五百万缗。”随着世道安宁,平均每石一贯六百余文,比以前降幅不少。

    乾道三年,有臣僚言道:“自近年岁歉艰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约:每米一斗,为钱五百。细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称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过百二三十,则率用米四斗方粜得钱五百,以偿去年斗米之债。”也即是当时秋收后的粮价是每石一贯二百余文至一贯三百文,再次下降。

    乾道五年,朝廷在东南地区籴买一百三十万石粮食,每石平均价钱是三贯,粮价开始上扬。

    就像是大明朝的粮食价格不能用明朝末年一石米四五两银子乃至于更后来崇祯末年的十几两银子来衡量一样,粮食的价格,应该取其中值,而非是高值。

    宣和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国家不靖,外有强虏压境,再加上东南的方腊起义导致东南产粮区的粮食产量一落千丈,是以粮价飞涨在所难免。至于绍兴年间,那就更不用说了,还跟金国一直打着仗呢,粮价能低下去才怪。

    取一个中间价格,一石价格在七百文上下,也就是说,禁军一年的军饷足够买粮食四十余石。而宋朝宋朝一石米折后世的一百一十八斤四两,四十几石相当与明朝的二十六石左右,而且规定的额度,基本上都能拿到手。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地位极低,军兵地位更低,小赤佬这句后世颇为有名的话,其实就是起源于宋朝,乃是江浙那一带人们对军兵的蔑称。因为宋朝士卒的常备服装,便是红色的战袄。不过宋朝有个好处,军兵地位低是低,但拿的钱多,而且军饷很少拖欠,供应充足及时,军队伙食衣物均有定例。

    大明的士兵一开始是屯田,军户,根本不发军饷,反而还要向朝廷缴纳子粒粮。不过到了后来就不成了,明朝军队的军饷一般是军士月饷一石、年饷十二石计算。军官饷银极高,一个正六品百户的饷银相当于普通士兵的十八倍多,正一品左右都督相当于一百一十八倍——不过到了这个地位,军饷什么的也就没啥意义了。

    戚继光的戚家军战力很强,军法森严,动辄杀人,但待遇极好。其士兵日军饷三分,年军饷十两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普通人家一两半银子可以过一年了。

    但是现在,甭管你是什么兵,就算是辽镇那些大爷,能拿到五成的饷银就要烧高香了。

    在董策麾下,饷银是不高,从理论上来讲比边军还要低一些,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董策定下的军饷是多少,士卒们就能拿到多少。如此算下来的话,就要比边军士卒高一倍了。而且吃住都在营中,也不需花钱,每个月八斗乃是净剩。在这么一算,磐石堡军的军饷已经堪比现在的辽镇。

    再说了,自古以来,但凡是招募流民成军的,那基本上都不怎么给军饷,发些粮食,那就算是很厚道的了。

    像是曹操当年招募流民,北宋末年郭药师招揽难民成军,哪个大把大把发银子发钱的?

    而这些流民们,都是刚从苦到了极点,几乎都要饿死的日子里过来的,是以略略的给他们一点儿恩德,一点儿好处,他们便是感恩戴德。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个领导的艺术了,这些流民们本来一无所有,你给了他们一丁点儿东西,他们很感激你,你给了他们很多东西,他们也很感激你,而这两者的感恩程度,其实是差不多的。

    而你现在给了他这一点儿,假设这个量为‘一’吧,那随着士兵们战场杀伐,出生入死,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这个量为‘一’的粮饷,肯定是不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涨工资这事儿,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群体富裕程度的日益提高而非常缓慢上升的。一旦涨得太快,那就是通货膨胀了,经济可能就是出问题了。是以慢慢的涨,慢慢的提,就算是在涨,但由于这个过程拉的很长,是以对财政也就没有太大的压力。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二六 毕竟饥民成军

    而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力肯定是会越加膨胀,人口越来越多,财政收入也就越来越多…

    到时候因为增加粮饷而带来的负担,也就算不上什么负担了。

    董策对这一套,心知肚明。是以他一开始只订下了每个月八斗粮食,没有银子的规格。

    这些粮食,足够这些士兵的家庭吃饱喝足一直到秋收的了。而一旦到了秋收,也就好说了。

    郑发奎提着那粮包,喝,双手一使劲儿,差点儿就没提起来。

    他也是做农活出身的,一百八十斤大约是个什么分量自己当然是掂量的出来,这一提就感觉差不多,就算是有些差别,不过也是几斤几两的而已。

    那库丁虽然说了可以再过秤一遍,免得缺了斤两,但郑发奎当然没这么傻。你若是直接说再过一遍秤,那真就是把人家给得罪狠了——啥个意思?不相信咱们是不是?

    就算是短缺了几斤,也犯不着因为这点儿小事伤了人家的面子。

    “这位老兄,就不消得再麻烦了,我看这斤两挺足。”

    郑发奎笑道。

    那库丁点点头,不再吭声。

    郑发奎费力的拎着粮包退在一边,免得挡了别人的路。董毅英示意他站在一边先别走。(以下近一千字不算钱。ps:关于汉朝赋税总收入的考证。

    “高帝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凛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汉书·食货志》

    “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

    “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体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他作务,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桓谭新论·太平御览》

    第一条文献记载的是大概的数字,意为上百亿。

    第二条文献记述得很清楚,都内钱、水衡钱和少府钱诸项加起来为八十三亿。这些钱,不是国库收入,而是皇家内库的收入。

    第三条文献记述得也很清楚,国家财政收入一年为四十亿,用了一半,尚余二十亿,由大司农保管,此外还有皇室财政收入八十三亿,专供皇室之用,这样全部财政规模为一百二十三亿。

    汉代主体租税有更赋、算赋、口钱和田租,更赋即代役钱,汉代有一月役和一年役的规定,一月一更的代役钱是二千,三日戍边的代役钱是三百,这两种代役钱统称为更赋。其中二千钱的代价是受雇服役人的安家费。《汉书·昭帝纪》记载:“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宫,宫以给戍者”,即每个适龄男子每年出三百钱,可由他人代役。

    汉高祖四年,把从秦代就有的人头税法制化,定名为算赋。《汉书·高帝纪》记载:“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汉旧仪》也有记载:“又令男女年十五以上五十六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以给车马。”即不分男女,十五至五十六岁的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

    口赋是对青少年所征的人头税,《汉旧仪》记载:“算民,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钱,以补车骑马。”即七到十四岁的青少年每年纳二十三钱,其中二十钱属于皇室财政,三钱是因为打仗而加征的。这是算赋的补充。

    如此算来,汉代每户每年应纳更赋四百五十钱,算赋四百钱,口赋十九钱,并假设有一成的人不用缴纳赋税。则根据户数可以推断出汉朝的更赋、算赋和口赋的总和。

    排除刚立国时期那一段萧条的时间,汉代户数最高的时候,乃是平帝刘衎元始二年,为一千二百二十三万叁仟零六十二户,其它时间,多在九百万户上下。

    取各个时代一个平均值,而后算得更赋、算赋和口赋的总计均值为七十八万万钱左右。

    而后便是田赋。

    汉代田赋三十税一体制,汉献帝刘协建安九年年,曹操改革田租制,全国一律每亩栗四升,结果“令下当日,百姓喜悦。”可见之前的税额应该是高于四升的。

    而汉代的田亩数,始终徘徊在七百万亩到八百万亩之间,若是按照每亩田租为五升,则可得两汉田租之均值,约为叁仟陆佰零玖万斛。

    “汉宣帝元康四年,比年丰,谷石五钱。”——《汉书·宣帝纪》

    “金城湟中谷斛八钱。”——《汉书·赵充国传》

    “汉明帝永平五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