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相声大师-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民间相声界也是如此,虽说做赌的对象是何向东的向文社,可向文社代表的就是民间相声啊。
何向东和高秉生对赌的是相声的未来,主流相声界和民间相声谁才是相声的未来,倘若向文社一败涂地了,那民间相声也一败涂地了,那他们也完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啊。
于是,民间相声界也咬着牙开动了。
当然了,作为当事人的何向东和高秉生则是成为了相声界的众矢之的,这些天,他们不知道挨了多少骂了。
甚至有许多老前辈说他们是相声界的毒瘤,是相声界的罪人,说是这样会毁了相声界的,这种混账东西就该赶紧赶出相声界。
总而言之,最近的相声界真的很热闹啊,跟前两年一样热闹。
但是跟前两年不一样的是这回挨炮轰的可就不只是何向东一个人了,高秉生也给他承担了不少压力。
他们俩算是难兄难弟了。
外界骂街归骂街,但是该有的改变一点都没少,赌约都已经被媒体传出去了,社会各界都知道了。他们已经骑虎难下了,没办法了。
对向文社来说,有利有弊,好处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他们的发展不会受到主流相声界的强力干扰,像前两年的那种情况,何向东真的不想再经历了,尽管他无所畏惧。
弊端也很明显,主流相声界毕竟是庞然大物,为什么称他们是主流相声界呢,因为他们占据的是主流啊。
别看现在向文社很红,知名度很高,但是在人家面前真的还只是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
体制内的相声都发展多少年了,他们真的是根深蒂固,相声界出名一点的相声前辈全都是主流相声界的人士。
另外他们还有职称,在官面上也是有职位的,而且他们掌握的资源也很恐怖啊。别看他们都是做慰问演出的,可这个群体太大了,资源很可怕。
包括媒体资源,从数量上来说,主流相声界能掌握的媒体资源是绝对碾压向文社的。只是因为他们僧多粥少,所以不够用,向文社是一个小庙,他们拥有的这些资源就太够了。
这是差别。
主流相声界就是一头沉睡着的狮子,如果没有强烈的刺激,它可能就会这样一直睡过去,直到彻底把自己给睡死了。
但是一旦有了强烈的刺激,这头沉睡的狮子苏醒了,等这头狮子站起来了,开始咬人了,那将会非常可怕。
向文社演员加学员,所有人加在一起,人数过刚刚过百。可主流相声界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个文工团?有些甚至县里面都有文工团,有些国有大厂都有文工队。
这数量真的是太庞大了。
他们拥有的资源也太多了,铁路、公路、交通、部队、大厂、政府,反正国家机关多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资源。
这只巨大的机器一旦开动起来,那真是要上天了。
而且你还别愁没有把舵的人,相声界只要是有名有姓的前辈大腕,全都是主流相声界的人,虽说有退休的,但他们曾经是啊,就像范文泉,别看他现在是在向文社,但他曾经也是体制内的演员啊。
这个赌约一下来,就算很多体制内很看好的向文社的老前辈,他们都不好太帮着何向东了,就连侯三爷都是如此,毕竟人言可畏啊。
高秉生的格局太大了,也玩的太大了。
这真是个奇人啊。
相声大赛比试结束之后,何向东马上就带着他的团队去南京准备商演了,何向东是个聪明人,他太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了。
赌约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冲则生,退则死。他的压力也很大啊。
他现在可不是孤家寡人了,他家大业大的,向文社上下上百口人都指着他呢。
他若是败了,败的不仅仅是向文社,败的也不仅仅是民间相声,败的还有他的理想,败的还有他坚持多年的信念,败的还是他师父方文岐几十年的坚持。
他输不起,他必须赢。
高秉生挖了一个大坑,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坑,可所有人都不得不往里面跳。
……
一路飞机,飞向南京。
商演的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办好了,演员过去只要准备演出就好了,南京站的门票也都已经卖完了,一切就绪,只待演出了。
到了南京之后,向文社一行人在演出方的安排下住进了酒店,当天晚上何向东出门置办了点礼物,再配上从北京带的特产,这样就差不多了。
他明天要去拜访两个人。
南京城里有他的两个熟人,一个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一个是当年在西安茶馆里面比试过单口相声名家傅盛。
第八百三十一章 拜访
以前在江湖行当里面是有拜相的说法的,从前卖艺的艺人都是走南闯北的,是跑江湖的。
当然也有很多艺人就是扎根在某一地儿演出,他就不走了,在这里成家立业,开科收徒,传承香火。
跑江湖的艺人到了一个地方演出的时候,按照江湖规矩,他是需要去拜会当地同行的,这叫拜相。
大概的意思就是“诸位同行行个方便,小弟要来贵宝地演出了”。
在当地的同行也不一定非得是本地人,只要是来的比跑江湖的那位兄弟早就行,就可以接受拜相,这叫行客拜坐客。
这是跑江湖的艺人的规矩。
当地的艺人也同样有规矩,一般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会拒绝人家来演出的,不止不会拒绝,他们还得告诉跑江湖的艺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惯,好让跑江湖的艺人能多赚点钱。
如果实在不方便,或者不想让跑江湖的艺人过来卖艺,当地艺人还得凑出盘缠钱来,把人家给送走。
这就是规矩。
当然也有那种不讲规矩的,跑江湖的艺人直接大大咧咧就来了,找一地儿就卖艺了。
当地艺人脾气好一点的,不跟他一般见识的也就算了;真有那脾气不好的,就会直接上去捣乱了。
这都是老年间的江湖的规矩了,到现在就差不多没有了,毕竟现在已经没有纯粹的江湖了。
当然了,这种规矩也不是说就绝对没有了,在现代社会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种。
比如何向东要做商演,主办方是北京的环天传媒,但是他们每到一地演出,都会找当地的商演方进行协作,毕竟当地商演方更熟悉当地情况,包场地,包酒店,跑审批都会方便很多。
这也就类似于江湖规矩的行客拜坐客了。
老年间的江湖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演出义务戏。艺人们都是有门有户的,都有传承,这种师承关系就跟普通人家里的亲戚关系是一样的。
比如有艺人跑到一地儿去演出,钱包被人偷了,兜里一分钱都没有,在外面露宿一宿,结果还被淋雨感冒了,生了大病。
在这种陌生地方举目无亲的,他能找谁帮忙去啊?这时候同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找到当地的同行了,报上自己的师承门户,如果正好有同一师门的人存在,这就好办了,这就是见着亲人了啊。
师门的人就会帮助你,管你吃,管你住,给你治病,还会义务演出几场,把挣来的钱给你,好让你能有盘缠离开,这叫义务戏。
所以别老认为传统师承关系就是老封建,就是落后文化,这里面学问大着呢,这里面的人情味浓着呢。
何向东走南闯北也多年了,早年间跟着师父就跑遍全国了。在那些年里,他们不只是演出,更多的是和其他艺人的交流,还有就是搜集和整理传统相声。
何向东相声技艺最快增长的时候,就是在这些年里面。在这些年里,何向东和方文岐也的确拜访了无数老艺人了,有开心的经历,也有不开心的,不过反正都过去了。
现在何向东出来跑商演,如果知道当地有关系还不错的艺人,他是一定会去拜访的。
如果没有就算了,他也不想再去搞拜相那一套了,现在江湖规矩都没有了,他再去拜相,人家给他二百块钱,让他走人,那他走是不走啊?
所以就算了。
当年在天津的商演的时候,他还搞过拜相,天津毕竟是曲艺之乡,相声窝子,不搞拜相说不过去。可惜啊,也还是有太多人不给面子,不过也有所得,现在向文社里的蔡生意和苏生德两兄弟不就是那个时候弄来的么。
在南京站,何向东真正有交情的也就是两位艺人,一个是相声前辈张永爷,还有就是他的好朋友,傅盛。
何向东和张永爷的交情得追溯到97年了,那是在天津录制传统相声段子集锦的时候了,那时候的何向东还是一文不值,向文社也还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但是张永爷很赏识何向东,还给他提了很多宝贵意见,还传了他一段失传的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
两人的交情是从这儿起的。
后来在牡丹奖比赛上,何向东还跟张永爷的徒弟们比了一场,人家真不愧是名家子弟啊,就连何向东这种高手都得是临场改了段子才险胜了人家。
至于何向东和傅盛是在西安茶馆里认识的,那是王弥苇老爷子选传人,让何向东跟傅盛比一场。
傅盛说的是《九头案》,何向东说的是《张双喜捉妖》。
何向东卯足了力气才堪堪和他打成平手,也是在这次比试后,何向东认识了王弥苇,也接受了净街王的传承。
后来也是在牡丹奖的评选上,何向东和傅盛再度对上了,这时候的何向东的功夫已经不是傅盛能比的了,何向东可谓是大胜一场。
说起来慢慢的都是回忆啊。
第二日清早,何向东先拿着东西去拜访张永爷,陪同一起的还有薛果,还有他的几个徒弟。
张永爷早就退休在家了,现在没事就是溜溜鸟,打打太极,写写毛笔字,跟普通退休老人没什么大区别。
再有那闲工夫也会去指导指导后生晚辈,江南旗的相声艺术可不是盖的,北侯南张,这是和老侯爷相提并论的艺人啊。
电话是早就通过的,张永爷也知道何向东来拜访他,也就在家等他。好多年没瞧见这小子了,张永爷再见他的时候,也是唏嘘感慨。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毛头小子竟然能有现在的成就啊,或许说,他早有预料,但他也没想到何向东会有如此成就。
再见何向东的时候,张永爷也很高兴,跟他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话。何向东跟高秉生对赌的事情,他也知道了。
张永爷也半晌都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说了一句话:“相声艺人的根是在观众身上,手艺人得凭能耐吃饭。”
何向东郑重点头,表示受教。
第八百三十二章 饭局
在张永爷家拜访了一上午,也聊了不少东西,相声艺术之类的就已经没什么好聊的了,何向东的相声艺术已经大成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现在又是开宗立派的,已经是妥妥的一代名家的范儿了。
他跟张永爷聊的更多的是两人的相声理念,还有就是对相声未来的看法。现在的相声界还是处在一个很迷茫的阶段,前路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这种迷茫就跟当初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样的,也跟当初的国企改革是一样的,都说市场经济好,可是谁敢迈出那一步啊?谁敢说不要体制,完全走市场啊?
相声是起源于民间的,也是兴盛于民间的,但是相声归于体制内太久了,虽说现在何向东在民间闯出了偌大的名气,但是还是没有几个人敢直接就去闯民间的。
毕竟好几十年过去了,民间相声的未来谁也说不好,但是体制内的相声,他们是能看得见未来的。体制内胜在稳定,不管未来如何,总归是有相声一条活路的,也总归是会给说相声的一碗饭吃的,哪怕是苟延残喘。
真的到了民间,万一遇上点什么事,要是完了,可就是真的完了,相声也就真的完了。
所以相声界很多前辈都踟蹰不前,包括侯三爷,侯三爷非常看好何向东和向文社,他也帮了他们许多,但同时他也在努力搞他自己的文工团,看到有优秀的苗子他也是带到文工团里去培养,也没让人家立马就去向文社,他心里也同样没底。
包括相声界现任当家人高本河,他在支持民间相声发展的时候,同样也在大力支持体制内相声的发展,还在支持相声多样化发展。
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这才是大多数相声前辈的想法。
至于高秉生,这是个狠人啊。现在的向文社已经有猛兽的雏形了,倘若向文社能蛇吞象,彻底吞下主流相声界,那么民间相声的路子就不会错了,相声的未来也肯定不会错了。
同样的道理,主流相声界若是能吞下向文社这头猛兽,那就证明主流相声界已经重新焕发出活力了,相声也就重活了。
所以不管谁胜谁负,赢的都是相声。
何向东跟张永爷聊了很多,何向东是坚定的民间相声主义者,张永爷则是跟大多数相声前辈一样,认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不管是民间还是体制,只要是好好说相声的,他就会支持。
张永爷还跟何向东说,等他南京站商演开演的时候,他也一定会去到场捧场,何向东自然也是高兴之极。
他们还在一起吃了午饭,张永爷今天兴头很高,还跟何向东的徒弟们聊了很多相声的东西,这都是宝贵的财富啊,何向东赶紧催促几个臭小子认真记下。
拜访一直到了下午,何向东一行人才离去。
晚上是跟傅盛一起吃饭,老朋友见面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也没有多么多礼数,何向东也没带别人,就他自己拎着点东西就去了。
吃饭的地方在秦淮河边上的一家酒楼,这算是河景餐厅了,到了之后,何向东直接上了二楼的包间。
房间里面除了傅盛之外还坐着一男一女还有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孩子。
见到何向东过来,他们全都站了起来,傅盛更是哈哈大笑:“向东,这儿,你提前打个电话嘛,我好下去接你。”
何向东也很随意,翻个白眼道:“得了吧,你事后诸葛亮啊,我上来了,你才跟我说这一套?”
“哈哈哈……”傅盛大笑。
何向东把手中的东西往前一送,对傅盛说道:“来,这都是给你带的。”
傅盛赶紧接过来,嘴里还问了一句:“哟,这都什么呀?”
何向东道:“南京特产,盐水鸭。”
“哈?”傅盛一脸懵逼。
房间内另外三个人全都笑出声来,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更是乐不可支,哈哈大笑。
何向东也笑道:“好了,不逗你了,这是北京特产,来自北京全聚德的南京盐水鸭。”
“哈?”傅盛又是一脸懵逼。
房间内更是笑声一片。
何向东也大笑,挥了挥手道:“行了,拿着吧,都是北京特产,没有南京盐水鸭什么事儿。”
傅盛摸了摸鼻子,也笑了:“好嘛,您这是跑到我这儿抖包袱来了。”
何向东笑道:“那你也没给我量活儿啊。”
傅盛也道:“我觉得我刚才表现不错啊,你没看他们这些观众都被我逗笑了嘛。”
何向东一挥手:“去你的吧。”
傅盛笑道:“这就是底了是吧。”
何向东摇头一笑,对傅盛道:“哎,你还没给我介绍呢。”
傅盛赶紧把手上的东西放在包厢内的一张小桌子上,然后给何向东介绍道:“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公司的副总,叫吴学义。”
房间内的那个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跟何向东握手,笑着说道:“何老师,你好。”
“你好。”何向东也赶紧跟他握手。
傅盛继续介绍:“这位是我们老吴的爱人,钱秀珍。”
“你好,何老师。”吴夫人跟何向东握手。
何向东也跟她握手见礼。
傅盛摸着房间内那个小孩子的脑袋瓜子,笑着说道:“至于这个小家伙叫吴家宝,他们吴家的宝贝疙瘩。”
吴家宝小朋友笑了,脸红扑扑的,看着何向东的眼泪非常明亮。
“何老师好。”吴家宝给何向东深鞠一躬。
何向东乐了:“哟,行这么大礼啊,我可没红包啊。”
吴家宝咬着嘴唇,憨憨地笑了。
傅盛再跟那一家三口说道:“何老师我就不用多介绍了,想来你们也都熟悉,这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何向东一挥手:“去你的吧。”
傅盛大笑两声,说道:“哎,行了行了,都坐都坐,今儿咱们是私人聚会,不用太拘着。”
众人依言落座。
何向东眉头挑了挑,他心中疑惑,今天这饭局有点意思啊,傅盛自己家人没带,反而带了他公司副总一家三口,这是什么路子啊?
第八百三十三章 掌掌眼
酒菜上的很快,都是南京当地的一些特色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人家外地人来了,就得拿当地特色招呼,人家来不就为了吃一新鲜么。
何向东是从北京来的,你再还给上两只北京烤鸭?这不就瞎胡闹么,人家在北京就能吃啊,何必来南京呢。
北京的烤鸭非常有名,南京也是一座吃鸭的城市,鸭子的各种做法都有,做的最多的就是盐水鸭,烤鸭反而吃的少一点。
盐水鸭更能代表这座城市的风味,六朝古都,江南水乡的温润,丰腴,还带着一丝高冷艳丽。
这就是南京。
酒桌上也是推杯换盏,何向东是不喝酒的,傅盛也知道,他就自己跟他的副总喝,何向东就喝一点白水就好了。
今天这个饭局有点怪异,何向东倒是也没多说什么,就等着他们自己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
傅盛是做文化公司的,跟环天传媒的业务有一定的重合,他们也接一点商演或者见面会之类的演出,向文社这一次的南京商演,南京当地的协办方就是他们公司,这也是何向东指定的。
他们除了做这类演出,自己还有剧场,他们的剧场比较杂,是个茶馆,这个茶馆也是傅盛自己开的,里面主营业务是卖茶,还有承接一些商务会谈。
老茶馆里面,也有说书的,也有说相声的,也有其他的一些曲艺,没有常驻的,串场的居多。
傅盛也会在这个茶馆里面说书,每周两次。
傅盛是把产业做开了,他铺的面很广,他就算做剧场不挣钱,但是他其他生意是挣钱的,能支持他把剧场做下去。
何向东的路子就窄一点了,他就是靠着向文社挣钱,靠向文社卖门票,做商演,从这里面赚钱,他是没有其他生意的。
当然,做电视节目,他也是有钱拿的。
何向东也有想把向文社产业链做大的想法,这也是为了提高收入和降低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他也是懂的。
等今年的全国巡演结束,向文社在北京的第三家分社也可以建立起来了,同时他也可以着手准备一下拓展产业链了。
酒桌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何向东也向傅盛请教了不少做生意的事情,傅盛也是不吝传授,副总老吴也时不时插上几句话,大家相谈甚欢。
吴家宝小朋友也很乖,一直老老实实坐在座位上吃饭,不吵不闹,也不多说话,就是时不时抬头看看,他明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何向东看。
再过半晌,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
傅盛让服务员撤了酒席,换上瓜果点心和茶水,他问何向东:“向文社是有一个相声研习社的是吧?”
何向东点头道:“是有一个的。”
傅盛又问:“这里面培训出来的学员都是拜你为师的吗?”
何向东回道:“那倒也不是,我们的研习社跟富连成是一样的,把他们教出来,拜我为师也可以,拜其他人也行,师父徒弟嘛,也得讲究眼缘不是。”
傅盛点点头:“是这个理儿,这里面都是学相声的吗,都是学相声的基本功吗?”
何向东道:“相声研习社可不就得教相声嘛,说学逗唱,包括其他的戏曲,曲艺,都有涉猎,也有教乐器的,学生多嘛,得因材施教。相声演员的肚就是杂货铺,要懂的多,会的多。”
傅盛道:“那你没有培养说书的弟子吗,你们张氏一枝儿找了传人了吗,还有王老爷子那一枝儿?”
这话一出,何向东还没怎么着,老吴那一家三口则是眼睛一亮,全都看着何向东,吴家宝小朋友更是紧紧盯着何向东,小脸都憋红了。
何向东好奇地看他们一眼,眉头微皱,回道:“说书这玩意儿不能跟说相声这样教,我也在看,看我们研习社里面有没有好苗子,要有好苗子,我也可能会收他们做我评书的徒弟。”
傅盛点点头,笑道:“这样啊,我倒是有个不错的好人选,想推荐给你。”
何向东笑眯眯看了吴家三口一眼,小吴同学都紧张地快要跳起来了,何向东哪里还会不明白啊,傅盛是在这儿等着他呢。
何向东也不戳破,就说道:“是嘛,那敢情好啊,那你得让我瞧瞧。”
傅盛招招手:“来,小宝,快给你何老师瞧瞧。”
吴家宝脸蛋红扑扑的,蹦蹦跳跳来到了傅盛身边,忐忑地看着何向东。
老吴两夫妻也在紧张看着何向东。
何向东笑道:“就是这孩子?”
傅盛摸着吴家宝的小脑袋,道:“对,老吴是我公司副总,这孩子从小就在我们茶馆里面长大,有时候放学了,都来这边写作业。我也经常在茶馆说书,孩子也爱听,一开始我也没往心里去,爱听也就爱听吧。”
“也就听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吧,有一回茶馆来了新客人,人家不知道前文书的情节,就随口问了一句,结果这小子就上去跟人吧说。嚯,好家伙,成本大套的水浒啊,他居然听一遍就给记住了,说的还真不错,那时候我真给吓一跳。”
闻言,何向东也很诧异地看了这孩子一眼,小吴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说书艺人跟别的行当艺人不一样,他们的学艺前期是以听为主,通常都是学徒在茶馆帮忙,听师父说书,得有这样一个艺术熏陶的氛围才行,听个几遍之后,自己记住了,会说了,这是第一步。
这也是打基础的步骤,等打完基础了,师父才会正式开始传授这里面的门道和技巧,等传授完了,也差不多就可以出师了。
是没有小孩子干说书这行的,小孩子说个相声是挺吃香的,观众一看很开心,孩子很可爱,他们愿意捧。
其他的行当,戏曲,其他曲艺,需要唱一类的,观众也愿意看小孩子,他们觉得小孩子很可爱。
唯独说书不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坐在桌子前面,给人家讲奸情人命,牛鬼蛇神,杀人放火,观众不会喜欢听孩子说这个的。
比如水浒里面的西门庆和潘金莲,你让七八岁的孩子怎么跟人家说?
说书艺人是被人称为先生的,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你给谁当老师?观众是不会信服你的。所以说书艺人至少得要成年了,才能开始说书。
小吴同学在茶馆里面仅仅只是听了一遍水浒,他就能给观众复述出来,傅盛还说这小子说的很不错,那就证明他是真有这个天分啊。
何向东看小吴同学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傅盛接着道:“我瞧见小宝的天赋不错,所以后来也就常常给他说这一些说书行的东西。我跟一些艺人交流的时候,也把他带在身边,这一来二去,他倒是也耳濡目染了不少。”
老艺人的交流对小学徒来说非常宝贵的财富,小学徒能经常听到这种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生的财富。
傅盛道:“我倒是也跟他说过你,后来你走红了,广播里面也有你说的书,网上也有,碟片也有。这孩子听了之后就着了迷了,现在基本上每天都得听,不听都睡不着觉。”
“后来我一想,反正你现在也是开山收徒的,那不如就让这孩子去你那儿试试,看看能不能有幸拜你为师,对孩子来说,也是好事,毕竟你水平高,门户也好,也不会埋没孩子的天分。这么好的孩子,在我手上,我是真怕埋没了他呀。”
“我跟老吴两口子也都说过了,他们也不反对,他们也很宠孩子,孩子既然有这个天分,又有这个爱好,那他们就一定会支持。正好你这次来南京做商演,我就把这孩子带来给你瞧瞧了。”
傅盛看何向东笑道:“怎么样,老何,掌掌眼?”
第八百三十四章 天才
何向东是说今天这个饭局有点奇怪呢,原来傅盛是在给他推荐徒弟呢,难怪他把他副总一家三口都带来了。
何向东现在的相声徒弟有不少,但是评书徒弟还真没一个,主要是评书这行不好干,比说相声可难太多了。
相声十二门功课里面最难的就是单口相声,单口相声里面最难的就是说长篇单口。
何向东也很想收评书徒弟,张氏评书这一枝儿,就剩他一个传人了,他得开枝散叶啊。
还有王弥苇那一枝儿,他们这一枝儿比较变态,非绝世天才不传,而且一代只传一个人。
王老爷子年岁也高了,估摸着是没时间再培养传人了,这也得何向东帮他找传人,并且帮他教传人。
这都是事儿啊。
如果眼前这孩子真有说书的天分,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何向东坐在座位上没有动,就招招手道:“来,孩子,快过来。”
吴家宝小朋友依言过去,站在何向东面前。
何向东和颜悦色问道:“你学说书多久了啊?”
吴家宝脸红红的,他答道:“也没正式学过,都是听得多,傅老师有时候会跟我说一点。”
何向东点点头:“哦,那听了多久了。”
吴家宝道:“有三年多了。”
何向东讶异道:“年头不短了啊,你今年多大了啊?”
吴家宝回道:“我九岁。”
何向东道:“那七岁就开始听书了?”
吴家宝点点头说道:“是的。”
何向东又问:“那你现在都会说什么书呀?”
吴家宝道:“我会说三国,水浒,还会济公传,大八义和小八义,丑娘娘,九头案,皮裤胡同凶宅奇案,还有……还有好些都是你没说完的。傅老师说的书都是说完的,您说的书就没有一个是说完的。”
“哈哈……”何向东大笑起来,他刨的坑太多了,多的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生书熟戏,听书得听新鲜的,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