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相声大师-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向东在台上介绍的差不多了,便道:“好了,废话不多说了,让我们掌声请出咱们曲艺界的前辈们,来。”

    何向东鼓动了一声,全场观众便轰然叫起了好。

    此时从后台走来四五个人,在经过上场门看见高玉培的时候,他们还露出了笑意,对高玉培微笑着点点头。

    高玉培脑子有点懵,呆呆看着眼前几人,这都谁啊,他一个都不认识。

    阿冰却是激动起来了:“哇哇哇,都是老前辈诶,都是顶级大咖诶。”

    高玉培扭头看他,问道:“你认识?”

    阿冰还是很兴奋,赶忙摇头道:“不认识啊。”

    高玉培都无语了:“不认识你瞎叫什么?”

    阿冰却道:“他们都是何老师请来的,肯定是大咖,没错的啦。”

    高玉培无奈地摇摇头,他对何向东的这个铁杆粉算是没话说了。

    五人上台,有男有女,台下观众看的也很好奇,因为他们也不认识,委实是现在曲艺太不景气了,这些人在业内虽然声名赫赫,但是他们的知名度还比不上一般的三线小明星。

    观众不认识是正常,可相声圈来的这些同行就都惊呆了,尤其是曲协的程理事,因为这里面大部分人“”都是他们曲协的人,甚至还有好几位都是他的领导。

    曲协来的那位副主席当时就笑出声了,这上面有他的好几位老朋友,都是熟的都不能再熟的,谁想到居然在这儿见到了。

    何向东一一给他们介绍,他先走到第一个中年男人那边,介绍道:“这位是古剑涛古老师,是我们评书一门的现任门长,就是看门的那种。”

    前半句还听有模有样的,后半句结果来了这么一个包袱,古老师本来还想客套几句的,结果一句话憋在嗓子里面说不出来了。

    台下观众哈哈大笑。

    程理事神情有些僵硬,古老师就是他的领导,也是曲协的副主席,没想到何向东居然把这尊大佛都搬来了,真是够有能耐的。

    不过想想何向东的评书师父张阔如也就能理解了,古老师和张阔如是一枝儿的,他是张阔如的师侄,也是何向东的师兄,这就正常了。

    古老师也挺无奈的,他摇了摇头,对何向东道:“我还看门了是吧,你工钱什么时候跟我算啊?”

    何向东笑道:“待我给你寻摸一个工头来。”

    古老师轻喷道:“玩去。”

    何向东正经了一点,说道:“好了,不闹,刚刚只是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我们古老师是我们评书门的前辈高人,一会儿让古老师给我们说一小段儿。”

    古老师挥挥手道:“别,还是你自己来吧,我可说不过你。”

    何向东赶忙道:“您这样我会骄傲的。”

    古老师指着他哈哈大笑:“你呀……”

    何向东也在笑着。

    台下观众也很兴奋,笑声掌声响作一片。

    严亮眼睛都瞪大了。

    方格志更是无语凝噎。

    何向东笑侃了几句,便开始介绍下一位:“这位是中国口技的门长牛先生,牛先生是我们口技大师周志成先生的徒弟,是中国口技的正宗传人。”

    牛先生冲着观众鞠上一躬。

    相声界好多人倒吸一口凉气,何向东能把古老师请来他们倒是不觉得很意外,毕竟他们两人是自家人。

    可是牛先生不一样啊,人家是口技一门的,跟说相声的说评书的都不搭边啊,甚至于说人家跟曲艺界都不搭边。

    口技最初也讲究说学逗唱,按照表演形式来分应当是归纳在曲艺里面的,只是当年口技前辈孙泰和周志成两兄弟从香港进入内地就直接去了上海杂技团,所以口技就归纳在杂技门类里面了,所以口技是属于杂技界的。

    这毕竟是两个门类的,虽说大家都在北京,但平时交流的还真不太多,台下有几位相声大腕就没能把人给认出来。他们也没想到何向东居然能请来这尊大神。

    连侯三爷都很诧异,这小子的人缘这么好?

    牛先生微胖,看起来非常文气,身上有一股子文雅的味道,对何向东不紧不慢问道:“我是不是也要看门去?”

    何向东笑着忙摆手:“别别别,我那是跟古老师开玩笑呢,您哪能啊,你要过去,那得给双倍工资。”

    牛先生大笑了几声:“那我不还是看门的嘛。”

    何向东道:“所以才是门长嘛。”

    牛先生纠正道:“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哪有什么门长,别乱说。”

    何向东也是一笑,没有在这上面多纠缠,就跟观众说道:“牛先生是我们口技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咱们口技艺人学口技用的循环呼吸法和循环运气法就是人家传下来的,包括我学的,也是牛先生所创造的成果,牛先生于我有半师情谊。”

    “好……”向文社观众大声鼓掌。

    牛先生只是脸上带着和煦的笑意,微微颔首。

    何向东对观众说道:“口技艺术是咱们的国宝,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周总理说的,只是现在传统艺术没落,越来越少人关注这门艺术了。今天也幸好牛先生在,等会儿我们让牛先生给我们表演一小段,好不好?”

    “好……”观众大声鼓掌叫好。

    牛先生也挺开心的,忙点头同意了,艺人图一什么呢,不就是图个观众喜欢和支持么。

第七百一十六章 我这是家传

    说真的,何向东在相声界的人缘真的挺一般的,有很多人不喜欢他,有些是纯粹是嫉妒,也有些是因为害怕,还有些老古板的老先生不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也还有些人不喜欢何向东的为人。

    先前何向东就一直和那帮人硬肛,老是讽刺那些转业过来糊弄事的家伙,所以业内很多人都认为后来那么多骂战都是何向东挑起来的。

    中国人向来讲究以和为贵,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所以他们认为何向东不会做人,所以他们虽然很希望看见相声越来越好,但却并不喜欢何向东这个人。

    综上,何向东在相声界的人缘真的挺次的,所以台下那些腕儿也没指望何向东能请出什么大角色来,谁成想台上来的这几位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是他们都请不动的人物,他们也真是没话说了。

    不是说这小子人缘不好吗?

    台上的何向东在介绍完牛先生之后,开始介绍另外一位穿着浅色大褂的儒雅男子:“这位是京韵大鼓白派的前辈苏晓生。”

    苏晓生面相观众,抱拳行礼。

    何向东继续介绍道:“传统京韵大鼓有三大派,刘白张,我们苏晓生苏先生就是白派的正宗传人。”

    台下的程理事心中默默补了一句:“也是现在白派的掌门人,扛鼎之人。”

    当年第一届牡丹奖评选的时候,苏晓生因为白派现在已经很显颓势了,所以自己便冲上第一线评选,不过后来还是让贤退出了,何向东也是因为牡丹奖才和苏晓生相识的。

    京韵大鼓刘白张三派,刘派创始人是刘宝全,白派创始人是白云鹏,张派的创始人是张小轩,现在的张派已经差不多失传了,也没有传人了。

    因为张小轩先生在唱大鼓的太激情澎湃了,他唱大鼓的时候能把大鼓都击破了,还能把手上拿着板都给弄破了,太激烈了。

    在张小轩的那个年代里,喜欢张小轩的观众还是挺多的,所以张派也成为了京韵大鼓三大流派之一。

    只可惜后来观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他们慢慢地就不喜欢这种形式了,所以张派也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像骆玉笙先生的骆派京韵大鼓这都是后来出来的,发展的也很好,不比刘白张三派差,但是因为他们的更早,所以一般都是说刘白张三派。

    何向东也跟苏晓生约下了唱京韵大鼓的约定,介绍完了苏晓生之后,何向东就到另外一个老者身边了:“这是咱们北京小曲的传人李艺振先生,现在会这个曲种的人可不多了。”

    李艺振也向观众鞠上了一躬。

    台下相声大腕们都给何向东捏着一把冷汗,侯三爷有点坐立不安了,因为李艺振是出了名脾气古怪,谁也把不准他的脉。老头子要是发起火来,可不管你什么场合不场合的。

    这人可是有前科的,当初某位大领导在曲艺团做考察的时候,只是因为开玩笑说了一句北京小曲名字的地域性太强了,这老头儿当时当着人家面就开喷了,也幸好人家领导大度不跟他计较,但是这也能看出来这人混不吝的性格了。

    何向东怎么把他也给请来了?

    万一一个弄不好这老头儿在台上开喷就好玩了,台下有好几位想看热闹的,侯三爷和石先生也紧张起来了。

    可是台上何向东倒是一点都不担心,他道:“北京小曲唱出来非常好听,我在向文社有些时候也唱,不过我唱的都不正宗,我们一会儿让我们李先生给大伙儿来上一段。”

    李艺振摆了摆手,老头子倒是也蛮有意思:“你少来这套,就想着坑我,我等会要是一唱,观众都说我唱的还没你好,那怎么办?”

    何向东理所当然道:“那您就给人家把票钱退了呗。”

    侯三爷面色一凝,紧张看着李艺振,他是真怕人家当初发飙啊,这老头性子太古怪了。

    方格志眼中燃烧着期待之色。

    “噫……”观众倒是先起哄了。

    李艺振居然一点都不在意何向东对他的态度,反而还笑骂出声:“你要脸不要啊?我都没拿钱,结果还要我给钱,讲理吗?”

    何向东一摊手道:“我有道理的时候,当然会讲啊。”

    李艺振鼻子都给气歪了:“合着你没道理的时候,就不讲了是吧?”

    何向东理直气壮道:“我没理了我干嘛还讲道理啊?”

    “嘿!”

    侯三爷长出一口气,看来这两人还真是对胃口,难得有能跟这个老头聊得来的。

    方格志也有些失望,得,没热闹看了。

    李艺振的脾气是古怪了一点,属于直性子人,肚子里面藏不住事情,什么不满就说什么,太随性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很难相处。

    但何向东跟他倒是出奇的聊得来,爷俩都已经成为忘年交了,李艺振最欣赏何向东的就是他敢跟蔡国强他们开战,现在蔡国强等人已经成为过去时了,结果老头儿还鼓动何向东找别的对手,何向东也是无语了。

    随意说了几句,这篇便绕过了,何向东走到了最旁边一人身边,那是个女人,看起来年纪不是很大,但富有成熟的韵味美。

    何向东难得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微笑,他介绍道:“这是京韵大鼓骆派的传人,田佳妮,田老师。”

    没错,最后的这位就是田佳妮,田佳妮也是曲艺界的腕儿,在京韵大鼓一门的年轻一辈里面她也是绝对的佼佼者,当初在牡丹奖评选的时候,田佳妮也曾力压群雄的。

    只是在田佳妮嫁给何向东之后,演出就减少了许多,尤其是在生下了小何之后,她更是专心带孩子了,不过现在她是向文社的董事长,她是何向东的老板。

    何向东继续道:“这是我们公司董事长,是我老板。”

    田佳妮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观众纷纷讶异,向文社不是何向东还有张先生、范先生一起创立的吗?怎么多了个女老板了?

    何向东也看出观众的疑惑了,他笑道:“除了是我老板,这也是我老婆。”

    “哦……”观众纷纷发出恍然大悟的声音,难怪了,老板就是自己老婆,还真是自家买卖。

    “哈哈……”观众笑了几声,又开始鼓起了掌。

    何向东道:“我们田老师也是个大腕儿,很小的时候就自己开办专场了,那时候我都还不知道在哪儿撂地卖艺呢,反正比我是强多了。只是跟我结婚之后,她就专心做家庭主妇了,也是我给曲艺界耽误了一个大角儿。”

    观众掌声起。

    田佳妮也笑着摇摇头。

    何向东接着道:“我有些时候在台上也唱些京韵大鼓,我这都是家传,对,家传。”

    薛果在一旁憋半天了,听到这句他忍不住了:“嗬,你对我们可没这么客气过啊。”

    “哈哈……”全场狂笑,何向东说相声从来都是占别人便宜的,自己什么时候吃过亏啊。

    何向东也大笑着一挥手:“去去,边上玩去,我这本来就是家传嘛,我媳妇会嘛,可不家传。”

    薛果眉毛都要飞起来了,他对观众眉飞色舞道:“嚯,这感觉太爽了,这孙子也有今天。”

    “哈哈……”

    “噫……”

    观众更是大笑连连,嘘声不断,现场气氛非常火爆。

第七百一十七章 书场?

    高玉培看的也是感慨连连,说实话他不认识站在舞台上的这几人,但是从何向东的介绍中,他知道了这些人就是北京曲艺界各门各派的顶梁柱啊,没想到何向东把他们都请来了。

    高玉培真的是给感动坏了,他们这次来北京就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他们就想见识一下中国的传统曲艺,现在人家把曲艺各门派的当家人都给请来了,他们还有什么不能满足呢。

    高玉培看着何向东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是何向东圆了他传统相声的梦,也圆了他传统曲艺的梦。

    至于阿冰,这小子更是乐的找不着北了,作为何向东的铁杆粉丝,他表示已经偶像做什么都是对的。

    台下的曲协领导还有相声大腕们也都没话说了,他们也给高笑相声团的请了一些曲艺界人士做交流了,不过那些人都是他们直接在文工团里面选调的。

    像台上这几位他们可使唤不动,就像古老师,人家是曲协副主席,除非人家自己自愿,不然谁能强迫他啊?

    还有牛先生,人家是口技门的当家人,有几个人的面子有这么大啊,能随随便便就请的动人家?

    中国口技是国宝,这话不是说着玩玩的,牛先生都是给外国元首做表演的,还得有自己国家领导人作陪,这都是参与文化外交的。包括出国做文化交流,牛先生是跟外国总统谈笑风生的人物,人家可是吃过见过的。这高笑相声团的分量还真的不够,除非他自己想来,不然没人使唤的动他。

    再说李艺振,这老头脾气多怪啊,没人降的住他,也没人敢请他,万一老爷子发飙,他们可吃不消。

    苏晓生也是京韵大鼓白派的当家人,也不是什么等闲货色,到了他们这个级别了,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叫的动的。

    他们早已功成名就了,再说年纪也不小了,以功利相邀已经不管用了,得亏是何向东跟他们关系好,这才能请的动。

    就像牛先生,若不是两年前在湖北录节目的时候何向东用中国口技打败了外国口技大师阿比盖尔,扬了中国口技的威风,何向东还真的不一定能得到牛先生的赏识。

    台下众人也算是真正见识了一把何向东在曲艺界的能量了,在相声界他的人缘不怎么样,可是放眼整个曲艺界,他却是如此吃香。

    侯三爷也大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何向东在圈内混不下去,主要是何向东这性子太硬了,现在看来是自己多虑了。

    侯三爷看着何向东的目光中满是慈祥,他是真正把何向东当成自己亲儿子一样看待的,真的特别希望他好。

    以前的侯三爷肯捧何向东,主要是为相声界贡献人才,若是有人能和何向东一样有才情有坚持,他也一样会去捧。

    但是现在,他对何向东的疼爱已经超越相声了,这已经是一种亲人之间的感情了,哪怕现在何向东解散向文社了,这辈子再也不说相声了,他照样还是会认这个干儿子,就是如此。

    ……

    台上何向东也介绍完了,接下来就是表演了,何向东走到古老师身边:“师哥,要不您给大伙儿说个评书?”

    古老师撸撸袖子:“行,我给来个全本的三国。”

    “嚯……”何向东吓一跳:“好家伙,这得连说仨月。”

    古老师也笑着摇摇头:“今天太晚了,先不说了,跟大家见个面聊两句就好。等改天,我一定过来给大伙说上几段评书。”

    何向东点点头,也对观众说道:“对,我们正准备跟古老师他们弄一个书场,一个说书的地儿,到时候我也会过去一起说书的,大伙儿有空来捧场啊。”

    “好……”观众满口应下了。

    台下坐着的相声腕儿们都被吓了一跳,何向东要开书场?向文社分社不是刚开吗?怎么又来一书场了?

    何向东是要跟评书界展开合作了吗?

    严亮扭头看侯三爷:“老侯?”

    侯三爷自己都有点发懵,何向东都还没跟他说这事儿呢,见着一群人都看着自己,侯三爷只能脸上撑出笑意,点点头,不说话。

    何向东也就点到这里不说了,开书场这事他跟古老师还有袁先生那边已经谈的差不多了,意向已经定好了,但是具体实施还没有启动,他在这里也只是做个预告。

    何向东道:“那成,师哥你就先去后面休息休息,赶明儿您再来给我们说书。”

    “好。”古老师应了一声,就跟观众鞠上一躬便下去了。

    何向东走到牛先生身边,说道:“牛老师,您可不能逃了啊。”

    牛先生微胖的脸上满是笑意,道:“怎么?我也要交点保护费吗?”

    “哈哈哈……”何向东也大笑了几声,他道:“不敢不敢,我是说你得表演一个节目,来一趟也不能白来是吧。”

    牛先生点点头:“行啊,那我们来一什么?”

    何向东说道:“您来定。”

    牛先生微微一笑,把话筒放在嘴边,运气出声:“唧唧唧,啾~啾啾啾~”

    清亮俏皮的百灵鸟声响起。

    “唔……”全场观众惊呼一声,他们都被吓到了。

    台上其他人都从下场门下去了,他们把舞台让给了何向东和牛先生。

    高玉培在上场门都看呆了,牛先生一出手就镇住了他。

    阿冰更是惊讶地张开了嘴。

    他们可算是见着高人了。

    何向东也是微微一笑,把话筒放在嘴边,婉转的黄莺鸣叫声便响了起来。

    “唔。”观众又是一声惊呼,掌声便响了起来。

    高玉培也在上场门鼓着掌,他也没想到何向东的口技功夫竟然也如此了得,这人真是厉害了。

    这场相声大会攒底的相声是介绍相声十二门功课的,何向东自然也把口技算上去了,只是因为后面还有口技表演,所以何向东在相声里面也就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现在的表演是见真功夫的。

    牛先生紧接着又学了画眉鸟鸣。

    何向东立马跟上了喜鹊的鸣叫。

    两人一来我往,短短七八分钟时间,两人竟然已经来了二十多种鸟鸣声了。

第七百一十八章 听书轩

    口技里面有一个难度非常大的节目就是百鸟争鸣,说是百鸟,但实际上也就只有二十多种的样子,远不到百种。

    因为人的嗓子毕竟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无限模仿所有鸟类鸣叫。也有一些鸟类鸣叫是能模仿的,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发声模仿的方法。

    就像乌鸦鸣叫,这就是新研究出来不久的,也给口技表演拓展了新的音域。

    何向东和牛先生的模仿鸟类鸣叫让全场观众都惊呼不已,中国口技的观赏性从来都是如此高的。

    鸟类模仿完毕之后,百鸟争鸣的**来了,何向东和牛先生两人鼓动嗓子,各种鸟类的鸣叫声从他们嘴里流淌而出,交汇一起,杂而不乱,很和谐,也很动听。

    观众们都露出了享受的神情。

    台下坐着的同行还有曲协领导也都叹服不已。

    高玉培的惊讶之情更是无以言表,果然大陆多高手啊,这种表演真是神乎其技啊。

    高玉培压制着很想鼓掌的双手,他生怕打搅了这完美的演出。

    半晌过后,两人停下,百鸟争鸣便渐渐消散了去。

    “好。”观众热情鼓掌叫好,叫好声都快能把房顶给掀了。

    牛先生脸上笑意更甚,直言道:“过瘾呐,过瘾。”

    何向东忙道:“那你得常来,常来过瘾才行。”

    牛先生也开了个玩笑:“来过瘾啊,我可好久没过瘾了。”

    何向东的脑子转的比常人快太多了,他当时就接着下茬道:“没事,您等会就别回家了,我给您安排一下,我让我们张先生洗干净等你哈。”

    “噫……”全场观众都快嫌弃死了。

    牛先生也在大笑,看的出来他是非常高兴的。

    何向东又跟人家闲谈了几句,便把人家送走了,何向东还在台上,他道:“下面让咱们李艺振李老先生给咱们唱一段北京小曲,大家掌声欢迎一下。”

    “好……”观众非常给面子,掌声和叫好声都非常热烈。

    李艺振缓步走了出来,何向东让人从后面那了个椅子出来,他接过三弦,亲自给李艺振配弦。

    北京小曲的形式非常简单,就是后面配一个弦师,前面演员手上拿着两块板用来击板控节奏,然后嘴里唱曲。

    李艺振也是老艺人了,虽然脾气古怪了一点,但是艺术水平还是非常到位的,唱出来的曲子韵味十足。

    唱的也是北京小曲里面的经典曲目,探清水河,何向东自己在向文社里也经常唱,但是每个人唱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味道。

    在很多观众看来,何向东唱的比李艺振要好,甚至于说何向东唱的传统曲艺比任何艺人都要好。

    这并不是说何向东真的就天下无敌了,而是说何向东对传统曲艺进行了改动,他既继承了传统,又推陈出新了,也打进了观众的心里,符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吧。

    李艺振唱完一曲,苏晓生唱了一段白派京韵大鼓《灞桥挑袍》,田佳妮也唱了骆派经典《剑阁闻铃》。

    对田佳妮,观众们就给面子多了,叫好声震天响,毕竟有何向东的面子在这儿呢,再说他们也没想到田佳妮居然也能唱的这么好。

    高笑相声团的人也大呼过瘾,他们总算是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曲艺的深厚底蕴了,也见识到了传统艺人的风采。

    台湾跟来的美女记者陈妍忠实且兴奋地记录下这一切,作为一个专业记者的她相信只要自己把这些采访带回去,一定会引起台湾的轰动的。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魅力。

    在向文社说完相声之后,高笑相声团的文化访问之旅也到了尾声了,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还是跟何向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还邀请何向东有时间一定要去台湾,他们要尽一下地主之谊,另外也想何向东跟他们一起说相声。

    何向东自然也应承下来了,说是有机会一定会去的。高笑相声团返回的那天,何向东还去机场送了他们。

    正如陈妍预料的那样,在大陆的相声访问,尤其是在向文社的演出被报道出来之后,的确在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也引起了多加纸媒的转载报道,还有多家电视台联系他们,想要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

    台湾人民都很惊叹于大陆的传统曲艺魅力,尤其是何向东和牛先生一起表演的百鸟争鸣,更是被台湾媒体誉为神技。

    而何向东的相声包袱竟然在台湾也很响,也有很多人喜欢何向东说相声的风格。于是乎,何向东的盗版盘在台上开始畅销起来了,受此影响,好多台湾艺人甚至于大明星都喜欢上了何向东的相声。

    何向东也算是为两岸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了。

    北京这边也渐渐回归了平静,向文社一切如常,总部和分社的生意都很好,今年的商演也做了好几场,都很成功。

    方文岐相声研习社的学员们的进步也很快,这都是何向东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好苗子,肯定是差不了的。

    新节目那边何向东也正在跟其他卫视接洽,目前谈好的一家是天津台,天津的曲艺氛围很浓厚,何向东打算在那边也做一档类似万象归春的节目。

    就这事何向东还跟京城台闹得有点不愉快,节目的程导跟他明里暗里说了好几次了,台里的领导也找何向东谈过。

    只是何向东跟他们签订也不是独家合作的协议,何向东现在是自由身,他不管去任何地方做节目都是符合约定的。

    何向东跟天津台那边的合作已经正式定下了,现在新节目也在筹备了,明年应该就要正式录制开播了。

    还有书场的事情,何向东在北京大栅栏拿下了一家茶馆做书场,跟人家谈成了合作协议,这家书场就在向文社大栅栏分社边上,两家挨在一起的。

    书场的名字就叫听书轩,张阔如给起的,简单明确,一看就能明白,何向东打算就在这里跟评书门的人一起说评书,评书一门的古老师亲自担任书场负责人。

第七百一十九章 坑神之名

    书场的事情何向东早就想做了,他是说相声的,可也是评书门人,有师承也有门户。

    以前在向文社的小园子里面,何向东也经常说一些单口相声还有评书,现在向文社红了,何向东有名气也有财力了,他就打算搞点大动作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法子的时候,何向东能顾好自己向文社的买卖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条件好了,评书这块也是该重视起来了。

    其实现在评书的日子也不好过,比相声还要不景气,传统曲艺现在都处于没落时期,相声还算是矮子里面的将军,都还算是好的。

    何向东喜欢说书,也是张氏一门的正宗传人,还传承了王弥苇这一脉的单口相声,何向东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来帮助评书的发展,他义不容辞。

    所以他跟现在评书界的几个当家人商量之后,就决定联合开个书场了。

    现在的何向东手头上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他现在已经成名立腕了,就他一人就能带动大批观众慕名而来,只要何向东在听书轩坐镇,书场的发展肯定会很快。

    张阔如和王弥苇知道这事儿之后,也是老怀大慰,他们说了一辈子书了,虽然现在上不了台了,但是对说书的这份热爱还是一点都没减少的。

    包括建设书场的事情,张阔如在其中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建设书场单靠何向东一个人可不行,他得有评书门人的支持,现在何向东的面子还没有那么大,这得靠张阔如在从中牵线搭桥才行。

    包括古老师出来亲自担任书场的负责人,这就是张阔如一手促成的,现在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当家人,又是曲协的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