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相声大师-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统艺人行当一般都有两次摆知,一次是拜师的时候,这叫入门摆知,简单几桌酒席就行,邀请同行前辈见证一下。

    第二次就是徒弟艺满出师,需要摆谢师宴,评书一门把这次谢师宴称为是入摆知,这就需要大操大办了,师父得广邀同行来见证,也会央求同行在自己徒弟闯荡江湖的时候多加照顾。

    摆知摆知,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摆下酒席,让同行中人都知道有这个人都知道有这件事,这叫摆知。

    杜岳峰眼睛越瞪越大,由自不敢相信,失声惊唿道:“他竟然还没出师!”

    ……

    请柬自然不会只发了白阔山一人,事实上评书界那些厉害的人物都收到了请柬了,包括古老师,现在请柬应该已经通过邮局送到他家去了,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

    送请柬也是有规矩的,这涉及到人情地位,给上级长辈比自己厉害的人送请柬,一般是要提着礼物登门拜访的;给同辈朋友的话,一般邮寄或者提前打个电话就可以了。

    而何向东这一次的出师入摆知采取的全都是邮寄,原因很简单,以张阔如在评书一门的身份地位,他完全有资格这样做,谁也挑不出理儿来。

    短短两日,评书界再掀波涛。原先何向东的事件顶多是一点小波浪,而张阔如的这封请柬就真的可以说是惊涛骇浪了。

    张阔如啊,当年响彻一时的大角儿,在艺术上被人称为是金口银舌,在门内地位上被同行称为是下山勐虎,是被行内大辈儿当做是评书一门第九代门长来培养的。

    可惜,他这个门长还没做几年,就遇上了动乱,大批艺人遭受到迫害,这些传统艺术都被当成是封建糟粕给打到了。

    张阔如这个评书门的第九代的当家人更是失踪了,数十年生死不知,行内太多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谁知道人家现在居然又出来了。

    这怎么能让人不震惊啊。

    评书一门有很多小年轻并不知道张阔如此人,但是他们的师门长辈知道啊,没过多久,他们就都知道张阔如这个人的故事了,小家伙们都被惊住了。

    而曾经声讨过何向东的那几位着名的评书演员立马就坐蜡了,他们也没想到他们一直以为是海青的何向东居然这么根红苗正,论辈分,他们都得和何向东论师兄弟,他们去参加牡丹奖评选的徒弟见到何向东都要叫一声师叔。包括杜岳峰,何向东可是和古老师是同辈人啊。

    这一下子,他们都傻眼了。

    “金口银舌,难怪了,难怪了,难怪那个年轻人如此厉害,居然是他的徒弟。”着名评书演员黄书张感叹不已,他就是先前跳出来反对何向东进决赛的那个货。

    “师父,这个张……张阔如他的徒弟很厉害嘛?”黄书张的徒弟发问了,他也是参加了评书复试。跳出来反对何向东进决赛的那几个家伙都是因为自己家里孩子也参加比赛了,他们是属于私心作祟。

    黄书张眼睛微微眯起,他回忆到了当初,他和张阔如的大徒弟二徒弟是差不多年纪的人,当初大家都是差不多时间出师闯荡的。

    别看他黄书张现在还有点小名气,可在当初他面对张阔如的两个徒弟可全都是仰视的,连大气都不敢出。

    人家徒弟一出师就是当红的腕儿了,特别卖座,是年轻一辈里面最顶尖的人物,在当时就已经不输好多老前辈了。而他黄书张那时候自己说的书根本卖不了座儿,都是靠着领国家工资才够吃饭的。

    张阔如只收了两个徒弟,在当时都是煊赫一时的人物,被评书界称为是一门三杰。

    他黄书张见着人家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只可惜啊,后来张阔如两个徒弟英年早逝,张阔如自己也下落不明,评书一门都以为这一门三杰彻底陨落。

    谁知道时隔多年之后,居然横空冒出来一个何向东,这何向东比他的两个师兄还要强,仅仅才二十出头,就完全是一代名家的派头了。

    张阔如其人也要再度出山了,这怎么能让人不惊啊。

    黄书张客厅里面气氛有点沉闷,这里面坐着的都是当初跳出来骂街的那几位大腕儿,当然还有他们参加比赛的徒弟,那位长脸马哥也在这里。

    长脸马哥可没当初那么趾高气扬了,他现在就像是一只被斗败了的公鸡一般耷拉着脑袋。

    马哥见长辈们都在抽着烟不说话,他现在是不敢再有要把何向东拉下马的心思了,人家那么根红苗正,他哪里敢啊,他见到人家都要喊一声师叔呢。

    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他会不会遭到对方的报复,人家那一枝儿可不是吃素的啊,他小胳膊小腿可受不了这个。

    “那个,那个,师父,他们不会来报复我们吧?”马哥迟疑了好一会儿,还是结结巴巴问了出来。

    闻言,黄书张拿着烟的手勐然一抖,烟灰落地。(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入摆知

    评书前辈白阔山公开表示欢迎张阔如重回评书界,并且称赞何向东是评书一门年轻艺人中的佼佼者。

    评书名家高枢迷亲自上门拜访张阔如,后称赞何向东是国家优秀的青年评书演员。

    评书名家萧国宝上门拜访张阔如,并大肆称赞何向东。

    评书名家齐连英上门拜访张阔如,并称赞何向东。

    曲协副主席、评书名家古老师上门拜访张阔如,并称赞何向东。

    评书名家袁老登门拜访张阔如,并称赞何向东是第十代评书艺人中的佼佼者。

    此话一出,评书界可谓是震惊一片,这个评价可就太高了,年轻艺人和第十代艺人是两个概念。

    先前一个是按照年龄分的,指的是年轻人,年轻一辈说的也是这个。而第十代的范围就广了,不说别的,古老师就是评书门的第十代传人。

    事实上何向东的辈分是很高的,与他同辈的大多都是中年人了,人家年纪大自然学的时间就长一些了,其中也不乏像古老师这样的一代名家。

    可是袁老还是评价何向东是第十代传人里面的佼佼者,这个评价就真的太高了。更关键的是给出这个评价的还是袁老,人家可是当世全国人民公推的评书四大名家之一啊。

    另外三位都是西河门的评书艺人,评书一门就只有袁老一人,所以袁老也是被行内人推崇为评书一门的艺术标杆,隐隐有当世评书第一人的气势,尽管他自己并没有承认过。

    连这样的人物都亲自张口给何向东背书,这个分量就实在是太重了,而且评价也太高了。

    ……

    评书界这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这次总算是掀起波浪了,评书一门的门人以前总听说张阔如如何如何厉害,可是谁也没见过啊。

    这次总算是给他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了,人家都还没怎么样呢,就有无数评书名家给他们师徒背书了,这些人可都是他们评书一门最顶尖的人物啊。

    之前还有人怀疑张阔如离开艺界太久了,现在突然杀了回来很有可能会站不稳脚跟,现在的腕儿肯不肯认你这个当年的大角儿还是两说呢。

    结果人家一句话没有,就有大一群名家主动站出来给人家师徒背书了,还担心人家会站不稳脚跟,人家稳如磐石着呢。

    评书界的这些演员可谓是狠狠感受了一把人家张阔如一脉的强大威势,评书一门的半壁江山,这句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太可怕。

    现在再也没有人敢跳出来和何向东叫板了,这两师徒太可怕了,尽管人家离开艺界几十年了,可人家回归的声势闹得实在是太大了。

    黄书张等人现在是真的有点慌了,艺人行内都是这样的,想捧一个人起来很难,但是想毁掉一个人,那就太简单了。

    这些雨雨风风终究没有闹到人尽皆知,张阔如重新出山的事情也仅仅是艺人行内知道而已,也没有请媒体报道,外界民众都是不知情的。

    张阔如这次出山只是想给自己徒弟证一下名分,然后帮这个孩子铺一下未来的路,仅此而已,他都一把年纪了,也早就断了复出说书的心思了。也早就看淡名利了,他现在就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好好的就行了。

    ……

    入摆知的地点就在三环边上的一家酒店,按照规矩,入摆知的酒席是要徒弟花钱的,何向东现在也没多少钱,就找了一家普通一点的饭店,然后摆了二十桌,最后一算账,他差点没哭出来。

    可是真到了入摆知的那一天,何向东是真的哭了,因为来的人太多了,他排酒席是按照师父发的请柬来计算的,可是谁知道最后会来那么多人啊。

    评书门的名家们就不说了,能来的都来了,尤其是张阔如这一脉的师兄弟们,全都来捧场了。

    还有一些不在北京的评书名家,他们也听到消息了,其中还有不少和张阔如是有旧交的,结果也跑来了,人家是提着礼物来的,你总不能把人家拒之门外吧。

    还有艺界同行也来了,不说别的,侯三爷和石先生就主动来恭贺了,相声一门倒是也来了不少名家恭贺。

    还有大鼓一门,单弦一门,梨园行中人,连何向东的朋友办话剧社的高俊生都不请自来了。

    还有曲协的领导,包括各大文工团的一些领导,就算是人没来的,也让人送了贺礼过来。

    连张阔如自己都没想到一个小徒弟的出师入摆知居然搞得这么大,他都有点哭笑不得了,何向东就更加是欲哭无泪了。

    人来的太多了啊,原来的订好的宴客厅根本坐不下去了,然后饭店经理临时把他们换到了最大的宴客厅里面,足足摆了四十多桌酒席。

    何向东忍着眼泪,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入摆知的仪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谢师出师的事情,今天的主角自然是何向东和张阔如了,担当主持人的倒也不是外人,就是薛果。

    薛果今天穿着一身非常正经的西装,手上拿着一个话筒,先是一段简答的开场白,再加上开了几个小玩笑,然后就开始正式谢师了。

    张阔如端坐在太师椅上,笑容满面,何向东跪在师父面前,行叩拜大礼。

    “天津人何向东自1984年11月3日拜入张阔如门下学演评词艺术,自祖师驾前焚香叩首之后入得评书门下,十余年来,勤恳学艺,不忘师恩。今艺满出师,特此叩谢恩师。”

    何向东对着张阔如叩拜谢师。

    张阔如连连点头,无限感慨,他现在脑海里面浮现的全都是当年何向东拜师的情景,当年那个调皮的毛头小子一晃居然长这么大了,而自己却也垂垂老矣了,真是时光不饶人啊。

    何向东也是感慨莫名,幼年拜师还没学多久就跟着方文岐浪迹江湖去了,再见恩师已经是十几年之后了。自己一直未能在恩师驾前尽孝,可恩师待自己却还是如同骨肉亲生,还教授了自己评书艺术,让自己能有一碗饭吃,真是师恩难报啊。

    谢师之后,酒席开始,张阔如带着何向东一桌一桌感谢过去,也是在这时,何向东才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把属于张阔如的风采。

    老头儿平时在家里就是一个普通退休闲在家里的老头子罢了,但是在这么名家面前,老头儿金口银舌的风采才真正展现了出来,他现在就如同是一把洗尽铅华的宝剑,虽然不再锐气逼人了,但是上面蕴含的宝光却更加璀璨了。

    现场大角儿大腕儿无数,文工团的领导也有不少,曲协的负责人也有,但是张阔如却是唯一的中心,所有人都非常尊敬地看着他,他站在当间一人的气势便稳稳压住了全场。(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章 为师父争一把

    “小徒何向东初闯江湖,列位瞧在我张某人这张老脸的面子上,多加照拂。”

    “一定一定。”

    “来,我张某敬诸位一杯。”

    “干。”

    “小东来给诸位前辈敬酒。”

    ……

    “列位这是小徒何向东,今天小徒出师,以后闯荡江湖,列位看在我的面子上多加照料。”

    如此这般,张阔如领着何向东一桌桌敬酒过去,也给何向东介绍了不少艺界的大腕儿认识。

    这个宴客厅里面坐着的都是曲艺界响当当的腕儿,当然这些腕儿也把他们的最看重的亲传弟子带来了,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啊,让自己弟子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何向东也和很多艺界大腕儿有了一面之缘,以后凭借着张阔如弟子的身份上门拜访,或者有事相托都会方便一些,毕竟有师父的情面在呢。

    这就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张阔如是艺界响当当的角儿,其他人都卖他面子,何向东这个做徒弟的自然也跟着沾光了。

    何向东看着张阔如在这么多艺界大腕曲协领导面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而那些人也对他非常尊敬,何向东看的是感慨不已。

    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相声师父方文岐,论实力方文岐和张阔如不相上下,大家都是一代宗师。论及对行业的贡献,方文岐甚至还超过张阔如,方文岐可是收集整理了无数的传统相声,这都是相声界的瑰宝,他对这个行业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可是说到在行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两人却是有天壤之别,不说别的,单说今天的宴客厅里面这些艺界大腕儿,方文岐连一个都叫不来。

    方文岐到现在都还是一个非常不知名的民间相声艺人,每次何向东报出师承门户,人家都以为他是海青。

    论影响力和地位,方文岐连人家张阔如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在相声行内,一个蹩脚的九流相声演员都比他有影响力有地位,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何向东越想心中越是发凉,师父为相声付出了这么多。可以说他把他的一生都搭进去了,可他却并没有得到半点回报。

    方文岐本身淡泊名利可能并不在意这些,但是何向东这个做徒弟的却不能不顾。

    “相声一门该给我师父的,我都会去要来。”何向东目光深邃,在这一刻下了这个疯狂的决定。

    何向东环顾一眼名家成堆的宴客厅,能被这么多艺界同行如此推崇,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而自己的师父方文岐也完全有这个资格享受到这一切。

    “他一定会有。”何向东用力攥着自己的手。

    ……

    出师的摆知也就这样结束了,何向东也算是在艺界大腕儿面前露了一次脸了,至于张阔如那一枝儿的长辈他早就见过了,现在因为有牡丹奖这档子事情,何向东就更加受那些长辈看重了。

    袁老也来了,袁老好好勉励了何向东一番,还说过一段时间带着何向东去广播台录评书去,给他一个机会。

    何向东自然是不胜欣喜了,张阔如也是高声大笑,他离开艺界太久了,现在手头上也没什么资源,幸好他这些同门老兄弟愿意相帮。

    杜岳峰这些人也都在场,评书名家们基本上都是带着自己徒弟来的,这些人见着何向东都得捏着鼻子喊一声师叔。

    何向东含笑点头,老怀大慰,差点就动手掏压岁钱了。

    没有办法,何向东的辈分太高了,具体怎么表现呢,来一个简单的对比吧,相声演员一般都是有拜评书师父的,张寿臣是相声门的寿字辈的前辈,他是评书门的第九代传人,和张阔如是一辈人。

    为了避免辈分乱掉,相声门里面比寿字辈的辈分低的,在评书门里面也要低一点,不然这个辈分就乱掉了,都没法喊人了。

    但是新中国之后,辈分这种事就淡掉一些了,再加上毕竟是涉及到了两个门派,只要不是师门中人乱掉就好了。

    所以幸好方文岐是没有正式的评书师父的,不然何向东还真不一定能拜张阔如为师。

    因为真的要对应起来,何向东在评书门里面的辈分对应的是相声门里面宝字辈的老先生,你说这辈分大不大。

    更关键他也才二十多岁啊,在坐的名家大部分都是和何向东论师兄弟的,他们的徒弟自然就更悲剧了。

    ……

    牡丹奖何向东一共报了四项,当初是为了以防万一,害怕出现点什么意外,现在基本上不会再出什么问题了,他也就主动把大鼓和十不闲给推掉了,专心致志准备相声和评书。

    牡丹奖今年拢共才十个名额,总不可能给何向东一个人那么多吧,对他来说相声才是主业,评书是第二主业。至于大鼓和十不闲,那只是副业,属于尝尝鲜的。

    就像侯三爷说的那样,万一何向东大鼓获奖了,到时候全中国都认为何向东是唱大鼓的,这事情要怎么弄?

    那何向东以后是唱大鼓还是说相声呢,他要是继续说相声,那不是白获奖了?

    总而言之,何向东已经主动收拢攻势了,薛果那边也都把大鼓给放弃了。

    至于黄书张和马哥他们见到人家谢师摆知的大场面,这些人都吓哭了,瑟瑟发抖啊,他们还准备主动上门致歉了,可惜连张阔如住哪儿都不知道。

    后来找到了何向东也表达了他们的歉意,还送了一些礼物。何向东很大方地把东西收下了,然后说些场面话就把他们打发走了。

    何向东其实也没有那么生气,不外乎是名利二字罢了,那几人也都是为了自己家里的孩子罢了,手段是卑劣了一点。

    不过何向东也没有太多和人家计较的心思,争名逐利的事情他见得多了,上次冲击春晚,严亮他们不也是如此嘛。

    何向东虽然不齿他们的行为,但他还是秉承着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只要对方不是憋着想弄死自己的,何向东都会给对方留下一点情面的。

    又过了几天,曲艺界的最高奖项牡丹奖的决赛终于开启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章 这两人是谁?

    备受期待的牡丹奖总决赛终于拉开序幕了,这是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也是曲艺界的一大盛事,可以说中国所有曲艺界人士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这次比赛上面。

    牡丹奖是曲协和文联联合主办的,但是牵头的主要还是曲协,文联那边主要负责牡丹奖的文学奖评选。

    所以这次曲协也是卖了力气了,把大量的资源投到了这场比试上面,还没到颁奖呢,但决赛他们就请了北京大部分的媒体过来报道,还联系了北京台的文艺频道来录制比赛,到时候也会播出的。

    可见曲协是有多么重视这件事情啊。

    相声比赛排在最前,第一天就是,到了决赛了,绝大部分的节目都被毙掉了,现在就剩了八组下来。

    何向东和薛果两人自然在列了,丁锦洋他们已经被淘汰了,剩下的几组选手里面何向东也就认识湖南那一对还有霍明德他们,这几个朋友到还真是坚挺。

    哦,对了,还有一个赵峰华,这货也被淘汰了,自从知道自己没能进决赛,而何向东那个王八蛋却进了决赛,他就闭门谢客了,窝在家里不出来了,太丢人了,真的。

    赵峰华无语凝噎,强忍着眼泪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牡丹奖颁奖的时间是在明年,是98年到00年三年的牡丹奖放在一起的,一年十个表演奖,一共三十个。

    相声在曲艺里面是大类,也是现在传统曲艺里面混的最好的一个曲种,所以它占的份额肯定是比较高的。

    据侯三爷得到的内部消息说,最多是能占到三分之一的,从份额上来看的确是挺多的,毕竟全国曲艺曲种有几百种之多啊,相声能在最后评奖里面占到三分之一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可是从名额上来看就真的不多了,因为一年才评十个,就算有三分之一的名额,那不过也才三个而已。

    而且侯三爷说了最多有三分之一啊,只是最多才会有啊,换句话说今年也很有可能只有一两个名额。

    而且能进决赛的选手自然并非是等闲之辈,这些人都是从尸山血海里面杀出来的,他们都是从全国相声高手里面脱颖而出的人物。

    虽然现在相声界的确是良莠不齐,也有很多是从其他行业里面转业到文工团来混事的,但绝对不包括这些决赛选手,这些人都是真正的顶尖高手,他们的实力已经可以和老一辈相声艺人叫板了。

    可以想象,这场比试绝对是一场龙争虎斗。

    决赛拢共只有八对说相声,这些人的底细也早就被人摸得一清二楚了,现在相声界最热闹的事情就赌这几人谁能问鼎最后的牡丹奖。

    自己家孩子进决赛的师父们也在赶紧帮着孩子们分析对手的实力;没有进决赛的,他们师父也从曲协那边要了一份录像回来给自家孩子们分析,让他们多学习学习,这是一个难得能见识同辈高手的机会。

    总而言之,最近相声界很热闹。

    侯家今天也听热闹的,客厅里面坐的满满的,一台二十五寸台式大彩电正在放?录像,底下一台全新的vcd正在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碟片。

    侯三爷道:“这两人你们是老相识了,就是天津那两人,这是他们的复试比赛录像,那天你们没看到他们的现场表演,现在正好能看一下。”

    何向东和薛果两人认真点了点头,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机上两人的表演,他们也没有掉以轻心,决赛的高手可多着呢,他们可没有必胜的把握。

    石先生也在客厅里面,他看了一会儿,然后抿了一口茶,对两人说道:“这两人的基本功一般,比不上你们两个,但是他们的相声本子不错,他们初赛和复赛用了两个本子,两个都很好。”

    何向东微微颔首。

    师先生也来了,相声界有三位大腕儿的关系特别好,就是这三人,这次为了何向东和薛果的相声决赛,这几位老哥们都过来给他们出谋划策了,还有楚城也过来了。

    师先生道:“可别小瞧他们的本子,我看的出来这两人的本子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这两人肯定还藏着更好的本子,就等着决赛呢。”

    楚城也道:“是啊,现在好多说相声的都是指着一个本子吃半辈子,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俩上心一点,可别大意了。他们逞的是语言的精妙,你们最好能把自身的扎实的功夫展现出来,把咱们说相声的真正绝活拿出来。”

    何向东笑了:“要不我干脆上去展示一段白沙撒字好不好?”

    楚城也乐了:“行啊,我支援你半袋汉白玉的沙子。”

    “好啊,哈哈……”何向东大笑。

    侯三爷没好气骂道:“行了,笑什么笑,老实点看人家的节目,你到时候输了可别哭。”

    何向东赶紧收了笑脸,一本正经地看起了比赛。

    他虽然没有妄自尊大,但是对霍明德之流他还是有必胜的把握的。何向东一向看不惯光靠编剧弄本子的那帮人,在他看来是可以用一些编剧想出来笑料段子的,但是一整个相声本子都让人家弄得话那就太不像话了。

    相声并不是一大堆包袱堆砌在一起就行的,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包括包袱的表现技巧,最基础的三翻四抖铺平垫稳;还有包袱的大小结构的设置,什么地方该让观众笑,要怎么笑,大笑还是小笑。

    包括还有捧逗两人之间的配合,如何把相声的基本功穿插到本子里面去,这都是要精心设置过的。那些编剧又没学过相声,他们哪里懂得了那么多,让他们写段子可以,但是写一整个本子的话就有点欠缺了。

    可是现在相声界大部分演员都还是求着一大堆编剧来帮他们写本子,因为简单省力啊,而且又有成功的例子在前面,也因此相声就变得更加不像相声了。

    对这帮纯靠编剧自身没有实力的相声演员,何向东是有必胜的把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实力才是一个相声演员最大的凭借。

    又看了几个节目,最后上来一对很面生的相声演员,没看多一会儿,何向东眉头紧锁,发出惊唿:“咦,这两人是谁?”(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章 心里没底

    电视里面那两位相声演员很面生,何向东虽然和其他相声演员不太熟悉,但是有点名气的他还是都知道的,但是这两人他却完全没有印象。

    薛果也把眉头皱起来了,他的交际面比何向东广多了,北京的年轻一辈的相声演员他基本都打过交道,但是这两人他却完全不认识。

    “这两人?”石先生也皱着眉头琢磨了一下,摇头道:“还真不认识。”

    师先生和楚城两人也摇头。

    “哼。”侯三爷鼻头里面轻轻哼了一下。

    石先生没好气道:“行了,哼什么哼啊,赶紧说,这些演员的资料也只有你弄齐了。”

    侯三爷头一仰,没说话。

    楚城却是等不及了,笑骂道:“赶紧说啊,老侯你还卖起关子了啊,要不要我给叫人开个新闻发布会?”

    侯三爷挥挥手,没好气道:“去,闹什么呀,你俩认真听着,逗哏的这人叫马金山,捧哏的这人叫田福堂,这两人啊是江南旗的徒弟。”

    在坐几人纷纷一惊,江南旗张永爷啊,这位可不是等闲之辈啊,北侯南张,这位爷可是和侯大师并列的人物啊。

    相声是起源于北京,在天津发展兴盛的,它一直是一门北方的艺术。当年相声前辈万人迷曾经去上海表演过,可惜效果很差,主要就是因为语言不通,所以相声一直没有什么南方市场。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推广普通话,这让相声有了往全国发展的根基,而这里面先驱之一就是江南旗张永爷,张永爷建国后一直在南方传播和发展相声事业,成效斐然,为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才会被同行称为是江南旗。

    何向东听到这个名字也是颇多感慨,他上一次见到张永爷的时候还是在两年前,那时候是去天津录传统相声集锦,老爷子挺看重他的,还传了他一段快失传的单口相声《张双喜捉妖》。

    何向东后来还凭借着这段相声赢得了王弥苇老爷子的青睐,成为了人家单口相声的传人,因缘际会啊,真是妙不可言。

    说来也惭愧,两年过去了,何向东也没去南京拜访过老爷子,真是不该啊,老爷子对自己有半师之恩啊。

    侯三爷继续说:“这两人的水平很不错,可以看出来他们的基本功很扎实,既然是江南旗的传人那他们的柳活儿肯定也是相当出色的,这可是劲敌啊。”

    这两人年纪都有点大了,看起来都差不多有四十岁了,年纪大了活路也很稳重,两人说起相声来不紧不慢,状态非常放松,抖起包袱来轻松自在,但效果极佳。

    逗哏的马金山梳着一个大背头,脸很瘦看起来很精明。捧哏的田福堂胖胖乎乎的,看起来很老实,这两人往台上一站,一个精明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