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攻略-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渊还是觉得柴绍这货对自己比较铁杆,投奔自己闹革命不怕苦也不怕累,再加上经不住柴绍的苦苦哀求,最终许配了自己的五闺女给这哥们。

说来本公子居然跟这哥们一块成了李渊的女婿,这样的际遇实在是令人无语,不过别人的家事关我屁事,只要俺家瑶光妹子是俺婆娘就成,其他人爱咋咋。

进了府门,远远的就看到窦女王与李渊这位中年帅哥正站在前厅的阶上不知道在聊些什么,很快他们的目光就被进门的我们所吸引,赶紧快步迎了过来。

行进了十数步后,我朝着这二位快步赶到了近前的长辈深深一礼:“小婿无忌见过丈人、丈母。”

“陛下这如何使得……”李渊正欲回礼,却被瑶光妹子一把拽住。“爹爹,我夫君是天子没错,可也是您女儿的夫婿,这又不是朝堂上,您受这一礼也是该的。”

“娘子所言不差,丈人当得起小婿之礼。”我起身之后笑着点了点头道。

这厢,一脸满意地窦女王点了点头:“好女婿,老身可没看错你……”

窦王女还欲在言,大丫子夜一声脆生生的姥姥叫得窦女王眉开眼笑。搂起了大丫就亲个不停,“我的小祖宗,乖,来来来,让姥姥抱抱,真是的,好久都没见到姥姥了,想姥姥吗?”

“想,还想姥姥给的好吃的。”大丫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脸,答案很是令所有人都乐开了怀。

“子夜,过来,姥爷抱抱……”方才还矜持的李渊也顾不上什么丈人风仪,窜到了窦女王跟前一脸心疼与宠溺的接过了大丫详端了一番之后略有些不满地道。“怎么感觉廋了,大丫,是不是你娘没让你吃饱饭啊?”

“姥爷,是爹爹不许大丫吃糖。”大丫子夜眼珠子溜溜一转,凑到了李渊的耳边大声地说着悄悄话,嗯,在小孩子的眼里边,悄悄话只要在耳边说,那么就属于是悄悄话,不论嗓门大小,别人都是听不见的。

听到了这话,李渊顿时不满地瞪了我一眼,一副要为自己外孙女两胁插刀的架势,还好,这个时候俺婆娘提前两胁插刀了。“爹爹您别听这丫头瞎说,她爹爹规定她一天不能吃超过三块糖,因为糖吃多了很容易坏牙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大丫呀,这事姥爷可没办法帮你喽,你爹做的是对的。”听得此言李渊这才转嗔为喜,朝着小家伙宽慰道。

“哦,那大丫听姥爷的话,不多吃糖。”大丫子夜一副乖乖女的模样点了点头,喜得李渊这老头心肝肉肉的叫个不停。

只有明白真相的我和瑶光妹子悄然地对视了一眼,都能够看到彼此眼中的无奈与哭笑不得,这小丫头片子平时看起来很是傻大胆,可是在某些时候却又油滑得就像是一条游鱼。特别是在讨好长辈的时候,马屁话说得比谁都顺溜,可该犯的错照犯不误。

瑶光妹子坚决认为这点跟她无关,至少她觉得自己到了这把年纪也没大丫脸皮厚,至于本公子也不会承认这丫头片子在这方面向我,虽然本公子也很擅长于拍马屁,但还不至于四五岁大点就能把长辈的马屁拍得令人叫绝。

果然,在见到了李世民家的小李安后,这小家伙规规矩矩朝着大丫叫了声大表姐,大丫满意地点了点头:“小安子乖,下次姐姐再给你糖吃,今天姐姐没带。”

第七百八十二章 唐高祖成华夏帝国基石

“……”前厅外顿时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呆呆地看着这位摆出了一副大姐头架势的可爱小姑娘,震惊得五体投地。

“这闺女以后不得了……”窦女王一脸骄傲与慈祥地道。本公子一脸黑线地瞪了这正洋洋得意的小丫头片子一眼,心中暗叫好险,小安子,这是平时本公子私下里边称呼过小李安一两次,倒想不到这丫头拿来当成李安的正式称谓。

幸好没有人知道在未来的历史时空里,前边带个小字,后面有个子字的称谓是专门给太监的,不然,俺妹子非得跟我拼命不可。

在唐国公府里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李渊的精神头比起最初见时要好了许多,或许是已经熄掉了争霸天下的雄心,回归了恬静之后,又成为了那个喜言善笑的长辈。

李世民也显得自在了许多,甚至私下里一个劲地希望本公子能够让他早日出来做事,而不像现如今一般在朝中无所事事。对于他的说法本公子直接就拿眼神狠狠地鄙视了这家伙一顿,这货分明就是不满意蹲在总参谋部。

“贤弟你急个啥?你这才来关中多久,就成日里想着建功立业,也不想想这一大家子人还需要你这个当兄长的安抚。”

“我上面不还有一个大哥吗?”

“我当然知道,问题是你觉得我妹妹需要谁来安慰?”本公子斜眼了眼角看着这家伙道。

“当然是我,必须的!”李世民立刻飞快地向坐在旁边的俺妹子表忠心道。

妹妹无垢很是头疼模样地白了一眼自家夫君,朝着我道:“哥你就看哪远,让他去,反正人家是一心为国为民,家就不需要为了。”

“啊?娘子此言差矣,为夫岂是那等连家都不顾的笨蛋……”接下来的时间,从一开始的李世民跟我讨论工作变成了李世民哄俺妹子开心的时间,本公子一边看一边暗乐,这丫的,总算是遇上了克星。

窦女王在席间,隐晦的告诉我,俺的老丈人身体已经恢复了差不多,能吃能睡,能跑能跳了,现如今,他老人家已经期待着走上工作岗位了。

至于李渊倒没有吱声,只是在一旁摆出含饴弄孙的模样逗着大丫和铁蛋,但是那支愣的老高的耳朵表明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对于窦女王的暗示,本公子同样也隐晦表示,像老丈人这样文武双全的优秀人士,能够加入华夏帝国,愿意为华夏帝国共同贡献他的力量,不论是我,还是朝中文武都十分欢迎他的到来。

只要老丈人愿意来,保证给给老丈人一个尚书之职,尚书之职为正三品,在目前的华夏帝国朝庭当中,绝对属于是高官级别,而且都是位高权重的职务。

听到了我的回答,李渊脸上的笑容也不禁又多了几分,窦女王也十分满意,频频敬酒不已。

李世民总算是哄好了俺妹子,搂着小安子亲了好亲口,这才灰头土脸的爬回来给我敬酒。

五日之后,李渊被任命为了宣传部尚书,这位历史上的大唐王朝开创者,业已经成为了华夏帝国基石中的一员,努力的为华夏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贡献他的力量。

历史的沉轮继续沉重的滚动着,只不过,已经偏离了原有的方向,正向着一个明晰的,充满希望的未来前进。

天已经渐渐地寒凉,秋收也已经接近了尾声,新占之地的百姓安置工作正在如火如王涂的进行当中。荆襄之地与山西中南部地区的情况较好,那里未受到太多战乱的波及,百姓的生活受到的影响不大。

山西北部以及河套地区则要惨点,不过,大量的帐蓬已经送抵老百姓的手中,他们的新居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在秋末之时,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居住进暖和的房舍里边。

还有就是大批的工厂开始在山西建设起来,使得许多现如今劳闲时无所事事,家中又缺衣少食的百姓有了出卖劳力之地。山册。

老百姓的房舍,也是采用的无息贷款的方式,由国家出资给他们建设好,不过,这自然是需要还的,每年从他们的收入中扣除总房价的十分之一或者是二十分之一,如果说是家中没有劳力的话,自然是由国家全资给他们建设。

经过了艰难的谈判,最终,关中商业集团拿到了超过五十万亩的吕宋岛土地,还有韩城商团,巴蜀商团等,都在吕宋岛上,各拿到了五、六十万亩的土地,这些土地大部份位于吕宋岛中南部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众多,十分适合耕作,重要的是,这里的粮食,种一般的稻米,也能够达到一年两熟,而且口感要比占城稻要好得多。

占城稻的种植量现如今大部份都是在岭南沿海地区种植,其他地域,大多种植着经过了农业部的工程师们精心挑选和栽培出来的稻种,产量也获得了一定的增长,重要的是口感方面都要强于占城稻。

之所以不再疯狂的推广占城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占据了太多的土地,而且都是适合耕作的土地,不论是交趾一带,又或者是吕宋,单是这两地如今开发出来的田地都种上占城稻,一年的收获就足够我华夏百姓三年所食还有余。

毕竟现如今华夏帝国的人口只有两千万五百万多一点,人口是个大问题,现如今的人口只有大业初年的一半多一点,足以见这场令前朝崩分瓦解的持久战乱,给老百姓们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不过,这些人口里边,至少有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口中从那些世家门阀大户的手中硬生生的拔出来的,而在关中、巴蜀以外诸地,甚至是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从世家门阀与大户手中捞出来的。

所以,在另外一个历史时空,李世民登基之后,华夏帝国才一千多万不到两千万人口,这个数字很不准确,重要的就是,很多的逃户、隐户都受庇护于那些世家门阀。

而我们华夏帝国立国之初,就严查这一方面,同时打击那些心中只有家族的世家门阀,解放了很多的劳动力,重要的是,关中、巴蜀等地并没有像中原一般久历战乱,老百姓们还算是能活得下去,所以,没有太多的百姓因为活不下去而去卖身为奴,为那些世家门阀效命。

像山东、河南之地,那里的世家门阀足可以跟一地之诸侯相抗衡,就算是窦建德之流,也不得不跟这些世家门阀作出妥协,因为窦建德需要人材来管理,需要百姓们按时缴税。

这些,就需要盘据在这些地盘上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世家门阀的帮助,他们在当地的声望与权力,就算是地方官也没办法相抗。窦建德有大军,但问题是,光靠杀人是没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些世家门阀在当地是根深地固,甚至于有些一郡的百姓,几乎都是一个氏族繁衍出来的,因此方有郡望一说。也就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姚、王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总之,这些郡望,控制了魏晋以来的数百年的朝代更替,就算是有异族入侵之时,他们也照样活得滋滋润润,因为,他们缺少国的念头,更看重家。

现如今,朝中仍旧有着大量的氏族门阀子弟担任官吏要职,但是,这与之前的朝代并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各种监督和审查系统会让那些一心只为自己的家庭谋利与服务的人士无所遁形。

大批大批的世家门阀的子弟在进入到了朝庭官吏系统之后,在看到了自己的同伴一个个被清退之后,也都警醒了过来,清楚与明白这不再是世家门阀所能够掌控的强势帝国,而且所带来的发展与开创风气,更是一掀千百年来的沉苛旧习。

我们开创了许多所高等级学科的学院,更创建了无数的国学馆,让天下百姓都能明白,先有家国天下的道理,让他们拥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自己身为华夏民族的一员为荣,从根子上,断掉那些世家门阀通过文化与相思传承,让文人士子只记得有XX望族而望国家的兴盛,才能够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给予更多的人机会,不仅仅是削弱了世家门阀对于朝政的控制力,对于社会的控制力,更能够让天下人明白,他们是哪一个帝国的人,他们所缴纳税赋的朝庭,会在他们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如此,方能得天下百姓的爱戴,帝国的百姓,也方会以自己的身份为荣……”我安坐于榻上,看着不远处,正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言的一位军人。

这里,是去岁岁末时,设立的皇家学院中的军事指挥学院,这里,培养着大批的华夏帝国军人精英,另外,所有的华夏帝国思想政治教导员都必须要到这里培训两到三年,当然,目前只能进行轮换培训。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七百八十三章 人心惶惶的中原双雄

除了那些教导员,还有就是未来的中下级军官,也都将会从立功将士中选拔之后入读该学院,进修之后,再根据他们的成绩进行授官,未来,他们将会成为华夏帝国军队的基础与骨干。

同时,大量的思想教育,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这些军人明白他们是为何而战,因何而战,更重要的是,他们要爱国,更要爱民。

旧式军队里边的优秀人材也都会进入到这座大熔炉里边,让他们在这里焠去杂质,炼成精钢。

“不错,做得相当不错,有了这座军事学院,我华夏帝国的军队,再不担心没有人材可用。”等下课之后,我与屈突通以及那些前来听话的武将们一同离开了教室,来到了屈突通这位华夏帝国上将,兼华夏帝国军事学院院长的办公室里。

业已经从江南之地回到了长安的屈突通眉舒眼弯地笑道:“老臣可没有什么功劳,这间学院从草创到现如今,多是陛下以及诸位同僚的努力,老臣现如今也总算是有了一处发挥余热之地……”

“大将军老当益壮,前月尚可率千军万马建功立业,如今说老,要不然,岂不羞煞我等?”韦云笑抚须长笑道。的确,相比起年近六旬的屈突通而言,刚过四旬,以及才二十五六的罗士信、侯君集之流,都太过年轻,而且,为华夏帝国征战这些年来,唯有韦云起功勋与其仿佛,其余人等,皆不如这位年近六旬的大将军。

“培养文官,培养武官,皆有了这样一条捷径,未来,我华夏帝国大治之期不远矣。”杨恭仁一脸心悦诚服之色说道。

“话虽这么说,但是,政治思想教育还有监督系统都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不能依靠官员的自觉性,而是需要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制度,才能够让官员们为百姓,为朝庭服务,而不是为了一已或一家之私而妄顾百姓。”

看着这些将军们很是热切地讨论着国策,俺婆娘也同样侃侃而言,并且还言之有物,自然是得益于在我身边耳渲目染久矣。

前隋的科举,在我华夏帝国建立之后的第四年,终于开始了正式的科举,不过,科举的方式和形式,都业已经进行了改革。当然,早在华夏帝国建国之初,就曾经对科举的问题进行过长期的讨论,最终,把前朝的科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使得更加的合乎人心。更注重人的品质道德。

考试考得好的人,并不代表他们的人品都很好,这从过去到现在都有事例的说明,所以,我们是把前朝的科举以及过去考察孝廉等制度进行改革之后进行了融合,将会有专业人士考察和审核这些人的人品道德,确信此人品德方面至少没有什么缺陷或者污点,方能入仕。

而想要科举,想要成为官吏阶层,那么,必须要进入学院进行为期三年左右的学习,修满了学分,才能够参加科举。当然,就算是那些饱读诗书之士,想要参加科举,也必须进入学院学习,反正你有才华,能够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内修满应该修满的学分,都能够参与到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当中。

不过,没有人能够那么快的,因为这里学科里边,包含着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们极少接触的很多学科:物理、化学、地理、数学、几何……

总之,三年的时间,没接触过这些学科的人只能说勉强及格,但是,如果是从本公子所开创的蒙学、中学然后考取学院的那些读书人而言,这些学科对于他们而言,只要真的用心用了,至少要比那些半路出家的人强出太多,他们获得毕业以及科考成功的机率要大上许多。

在考上之后,那么,你还不算是正式的公务员,还要经过长达一年的实习期,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官吏系统的一员。

另外,在官员体制里边作出了许多严格的限制,或者说规矩。并且制定了详细的奖惩条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退休金,只要你好好的干活,不要犯什么重大的错误,那么在退休之后,都将会获得一笔不菲的退休金。

另外,每年各郡县都会进行一次议会审议,对官吏这一年的业绩作出评价,作为他是否能够继续担任地方官吏又或者是否能够升职的重要凭据之一。

各郡县的议会,士农工商,都会各占五分之一的位置,另外还有五分之一,为当地驻军代表和预备役代表。以便能够更全面地代表着该郡县的各行各业。

现如今,华夏帝国的各项制度,比起建国之初已经越来越加的完善,不得不说这得益于法制系统的逐步建全,还有全国超过五万名法制工作者的献计献策,以及魏征这位华夏帝国最高法院院长的努力。

法制的建全,更重要的在于有法可依以及有法必依,在广大舆论系统的监督之下,使得很多的违法行为在老百姓们的眼中无所遁形。另外,关中至巴蜀的几个主要隧道终于全线贯通。

这绝对是一个惊天喜讯,在贯通之后,使得长安抵达成都的时间从过去的十数日,已经缩减到了不足一日光景。对于蒸汽机车以及各种蒸汽机的改良工作仍旧如火如荼的进行。

大批的蒸汽机已经进入到了各个工厂当中,所带来的效率,令世人震惊。利益于蒸汽机被人们所认识以及应用,使得华夏帝国的生产力有了空前的提高。

依靠着蒸汽机以及大批精良的工具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又推动了华夏帝国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修路所带来的好处,已经不言而喻,天下人都已经看到,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支持,让商人们流通货物,让工人们可以前往急需工人的场所,让士绅们可以逍遥的自下游览。

同时,帝国的军队可以在短得超乎人们想象的时间之内抵达华夏帝国任何一个重要郡县,镇压一切动乱因素。

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战斗之后,大量逃离故乡的流民回到了各自的家园,如今,在朝庭和当地驻军的帮助之下,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大批大批的粮食还有被褥的运抵,使得老百姓们不会因此缺衣少食而再次离开。

最多还有两个月,就将开通长安至经成都至昆明的铁路。而从长安,经由渝州城,也就是后世的重庆,然后经由岭南,直入交趾的这一条铁路,预计还有两年的时间方能竣工。等到了竣工之时,西南地区的丛山竣岭将变坦途。

王世充再一次派来了使节,希望向我华夏帝国请和称臣,希望华夏帝国能够与郑国和平相处,共同打造一片友谊的天地,对于王世充的痴心妄想,华夏帝国上下都表示反对,大一统是不可避免的,你王世充若真的不想与我华夏帝国为敌,那么就该放下武器,主动的归降我华夏帝国,不再与天下大势为敌。

对于这个几乎等于是无条件投降的要求,目前而言还有兵又有将,并且还有一大块地盘的王世充而言,这完全不可能的。

所以,谈判只能破裂,至于窦建德,也同样派使节过来接触过,对于这样的条件他们只能骂骂咧咧的拍屁股闪人。和谈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有些时间,有些问题,只能依靠暴力来进行解决。

可惜,本公子的这些政治智慧目前还没办法跟我家那只连自己尿床都还没办法控制的铁蛋娃解释,只能记录在日记上,或者说我的自传里。

冬天的时候,收到了来自远洋贸易舰队的喜讯,他们已经从红海回来了,不但带去的货物售出一空,更是带回来了超过三百五十万贯的利润。

三百五十万贯,这绝对是我们当时所配备的货物的总价的三倍。这让所有人都犹如打了一针鸡血似的兴奋了起来,除了远洋舰队所获得的利润喜人之外。

对南洋进行的贸易以及周边诸国进行的贸易也同样获得了极高的利润,总利润也超过了三百万贯。也就是说,今年不计算关税,光是国家主导的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润,就占到了华夏帝国税赋收入的三分之一。

华夏帝国的税赋收入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得益于对外贸易,更重要的是华夏帝国的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货物流转及时,不再像过去一般,异地货物极难转运出售,而且各地之间的关卡厘金以及严禁百姓自由前往外地,这些行为极大的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现如今,鄙商贱商的行为不见了,但是,同样商业法规的出现,制约了商人们的各种违法行为,另外,大力地提倡华夏的传统美德,而本公子更是以身作战,以自己在关中商社与韩城商社中的利润的百分之十抽出来,专门成立了一个皇家慈善基金会,专门为社会上那些因为战乱而失去了生存能力的儿童提供场所生存、学习,一直会支持到他们十八岁走上工作岗位为止。

这样的做法,受到了老百姓们还有文人士子们的赞喻,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也走上了慈善的这条道路以获取人心。社会和谐是怎么来的?靠的可不光是老百姓自已,更需要靠政府上下一心的努力,一齐做出个样来才行。

第七百八十四章 吕宋岛的来信

我这个当天子的都这么做了,其他人好意思不这么做吗?要知道这个时代,舆论与道德更能影响法律,例如,儿孙不孝,那么只要向官府上告,流千里劳改五年都是轻的,重者,直接扔到吕宋岛开矿去,至于老人怎么办?简单,政府出资赡养。

当然,也会对一些好吃懒做又或者是游手好闲,打老婆孩子的丈夫作出惩处,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那完全就是扯蛋,记得后世,那些小孩子被父母虐待得惨不忍睹,可政府干了啥?除了在舆论暴光的时候站出来吭哧吭哧,教育一下父母,孩子呢,继续让那双恶爹娘养。

而在西蛮子国度,父母要是虐待孩子,那么不仅仅是教育,而是去蹲局子坐牢,并且失去对孩子的抚养和控制权,而孩子将会由国家收养。至少,这样的父母身边,孩子肯定活得十分艰难,还不如交给政府,至少政府能够让孩子们快活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如果有适合的家庭,那么,这些孩子可以交给这些人家养,当然,申请者必须被严格的审查,还需要询问其四邻街坊这对夫妻平时的为人处事。没有问题,才会将这名愿意被他们收养的孩子交给他们,不过之后直到这个孩子十八岁之前,每年都会有两到三次的不定期查访,以确认这个孩子获得很好的照顾。

社会的和谐来自于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现如今,不论是关中还是巴蜀,岭南还是交趾,陇右还是江南,都以自己是一位华夏帝国的子民为荣。

对于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了一名庶民的萧铣也只能甘拜下风的自愧不如。不过他仍旧固执的认为,提高工商业者的想法和思路是错误的,但是经过了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观察与调查之后,他最终不得不承认,虽然华夏帝国的税赋收入之所以能够有如此之高,最重要的贡献者的确是工商业者,而非是农民。

毕竟,地就那么大,产出也有限,但问题通过了工人的巧手,变成了一件件的生产资料和附加值很高的奢侈品,又经由商人流通之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帝国的税赋收入有了惊人的增长。

农业税,即便是在现如今的华夏帝国,也只征收了大约相当于两百万贯左右的税赋,其他的,几乎都是工商业提供的,之所以农业税赋这么低,自然还因为朝庭又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税收,例如,不再征收帛布,也不再征发徭役。

也就是说,过去的税赋,只收取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但问题是由于世家门阀的田产也需要征收,所以,农税在这一方面与前朝差不多持平。

而在工商业方面,光是外贸,就足以占到了帝国税赋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也就是五百多近六百万贯,因为华夏帝国的很多东西都属于是独有的产物,不论是瓷器还是丝绸,又或者是现如今的玻璃镜子和玻璃制品,或者是茶叶。

这些玩意,在华夏帝国,已经属于是寻常的奢侈品,当然,玻璃镜子还不是,玻璃制品也不是,但其他的玩意,运到了红海之后,绝对是价比黄金。

不论是茶叶,还是丝绸,都可以换取等重的黄金,至于瓷器与玻璃制品,也都被那些西域诸国以及西方诸国所热烈追捧,甚至认为这些东西舶来的国度,肯定一如天堂一般神奇与充满了惊喜。

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器具或者是犹如牛奶一般洁白的瓷器冲泡茶叶,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足以令那些西泰诸国的贵族王公们瞬间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起来。

特别是当来自神秘的华夏帝国的商人亲自演示如何泡茶,如何用茶来敬客之后,更令这些西泰诸国的人们觉得华夏帝国就连为了解渴都能够弄出这么多的道理和规矩,绝对令人仰视。

至于什么西域诸国,还有华夏帝国周边诸藩国更是不用说,已经完全被华夏帝国的这些高档奢侈品所收买,甚至有些部落头人以自己家里边的玻璃或者瓷器比其他部落头人多为荣。

而通过贸易,大量的财富开始向着华夏帝国集中,而华夏帝国的探矿队就像是一批批露出了獠牙的蝗虫,撒播到了华夏帝国的周边诸国,以帮助他们发现矿藏。

发现了之后,华夏帝国拥有五十到一百年的开采权,当然,所开采出来的各种金属会折算而钱帛,来交换华夏帝国的各种产品。

这或许就是另外一种比较和平方式的资本掠夺,至少被掠夺者心甘情愿。甚至有不少藩国巴不得自己的疆域内所有的矿藏都被发现被开采,以此能够从华夏帝国的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华夏帝国的探险舰队,在去年就已经发现了大陆岛,也就是后世的澳大利亚,不过本公子喜欢用中文来起名,而不会继续叫什么澳大利亚。

而这片岛屿又太大,所以干脆就叫大陆岛,在被发现之后,已经派出了超过一万五千名土著劳工还有两千名远征军将士前往,正在适合建设港口的位置修建海港和城市。

现如今的吕宋岛上,已经有超过两万户十万余华夏百姓迁徙到了此地,他们将会在这里获得免费的房屋和一应生活生产工具,每个人可以获得超过百亩水田,而且,十年的免税期,在这期间,他们所生产的粮食,将会由朝庭按市价收购。

十年之后,税赋也只会相当于过去田税的一半,正是因为这些大量的优惠政策,方能吸引到渴望拥有自己土地的老百姓前来,再加上之前售卖出去的数百万土地,还将能够吸引超过十到十五万的老百姓前往此地生存繁衍。

预计三年之后,吕宋岛上将会有近五十万的华夏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