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攻略-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哪怕是最生气的时候,也最多就是比划起手指头威胁一下罢了,再说了,俺闺女虽然淘了点,但是那么活泼可爱,怎么可以揍这样美丽纯真的小天使呢?
当然,教给老师教育是必须的,让她们正确的理解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融入到社会当中是必须的。
好吧,俺又跑题了,现在的重点是,上哪去找这么一位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导主任?
除了我的孩子,妹妹的孩子也得塞进去,让孩子呆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活快的玩耍,而不是被人教育得心理阴暗,这是我的想法,至少我觉得李安这小屁孩,属于那种表面阳光肚子里边是坏水的主,跟他爹简直就是一个模板拓出来的,所以,必须改变,至少让他变得阳光一些,心理不要太阴暗才是。
说做咱就做,决定了之后,本公子开始跟妹子商量起了这事来。妹妹大吃一惊,瞪着眼睛瞅着我,就像是在看一朵从牛粪上面吐出了娇艳蓓蕾的奇葩。
这样的目光很让人难受,哥是爷们,不是鲜花。“我说妹子你那是什么表情?”
“哥,你真的想让你的女儿去接受那种不知所谓的幼儿教育?”妹妹一脸的迷糊。“哥您可别忘记了,再小的孩子,怎么也得六岁以后才开始入学。”
“这我知道,不过这幼儿园跟那些蒙学并不一样,怎么说呢,幼儿园需要教孩子们的,是生活的常识,例如饭前应该洗手,睡觉之前要刷牙,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有就是学习怎么和其他的人相处……”我耐心地给妹子解释起来。
必须得把她给说服了,那么如此一来,皇帝陛下还有公主殿下的儿女都拿到了这个幼儿园里,想来,那些大臣们应该也会有所动作才是。
在听了我的解释之后,沉吟了半晌,妹妹无垢看着我道:“哥你是说要把我家李安也送进去跟子夜和子归一块在里边玩耍和学习怎么与人相处是吧?可问题是,你怎么能够保证我儿子不会受伤害?”
“这个我还真没办法保证,可是妹妹,你觉得儿女能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吗?”我摇了摇头,向着妹子恳切地道。“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任何事,谁都没办法预料到后果的。但是,身为人,却不得不走出来。而为兄,只不过是希望我的儿女,还有我的外甥,能够更早的成熟起来。”
“他们既然拥有着远远比其他人高得多的地位,那么未来,必然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让他们能够早一些的了解社会,了解人,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肯定有所帮助……”
妹子默默地听着我的讲述,渐渐地,脸上的不满与嗔意已然褪去,若有所思,亦若有所悟,想来,她也该明白,我是她的嫡亲兄长,自然不是为了害她,才会如此做。
或许是一开始的焦急和恼怒过去之后,冷静下来的她更能够懂得我的心意。
“哥,小妹错怪你了,可是哥哥,就像你之前所说,需要一位能够镇得住场面的园长,这位园长,您准备让何人来担当?”无垢歉意地冲我笑了笑之后,皱起了眉头,开始替我考虑起了园长的人选。
妹妹跟我提了好几个人选,都跟我考虑的差不多,什么孔颖达、袁天罡之类的,一律被我否决掉,主要是我可不想让别人认为我是在污辱他们。
就是一帮三岁到六七岁之间的小屁孩子,总不能让这些国宝级的大家来教这些小家伙怎么蹲坑,怎么穿袜子扣扣子吧?
头疼了半响,实在是拿不出一个适合的人选,就在这个时候,妹妹突然冒出了一句。“要不,让我来做吧?”
“嗯,嗯?你做什么。”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园长啊。哥你想,既然是要身份能够压得住,又不能影响当前的工作,还能够让那些大臣家眷不敢来找碴,除了哥哥您,还有也就是小妹和老五了。”无垢两眼放光地搓着手,似乎越想越觉得这个法子好。
“小妹成日的在府里边呆着,除了带带孩子,几乎就没有什么正事可干,所以,让小妹来做既不会误什么公事,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我挠了挠头。“可你婆婆那里,她会同意你来吗?”
“放心吧哥,我会说服婆婆让我来做这件事的。再说了,小妹我这么久一直都没做什么事,实在是憋得慌,像嫂子都还能够去指挥千军万马,小妹虽然没有嫂子那样的魄力,可是跟哥哥您可是学了不少东西,一个幼儿园,管理起来,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妹妹越说越是兴奋,小脸都激动得通红起来。
而妹子的话也的确有她的道理,堂堂的华夏帝国公主殿下坐镇为园长,以无垢的长袖善舞,还有她的能力,一个小小的幼儿园,岂能搞不定?
不过担心的就是窦女王那边,还有娘亲这边。不过,想来,妹妹去当园长,有了这位姑姑看着大丫和二丫,娘亲肯定又能多省几分心。
聊罢了此事,然后去寻娘亲,说出了无垢想去当第一任幼儿园园长的事,娘亲一开始倒是有些迟疑,毕竟女人多是呆在家里边相夫教子,这样的抛头露面,实为与礼不合。
不过,本公子很快就找到了典型的例子,嗯,俺的婆娘瑶光被拉了出来当成了挡箭牌,这妞乃是堂堂皇后殿下,却照样领军征战沙场,斩将夺骑,立下赫赫战功。
嫂子都能去当将军,干杀人放火的活计,那么,小姑干点教育孩子们天天向上的活计,自然是不会有什么问题。最终,思来想去,也觉得有了无垢在园里边看着,肯定是没有人敢欺负她的那两个孙女还有外孙。
娘亲最终还是点了头,园长的位置有了人,那么,就相当于大事可定矣。
另外,开始商量起了老五的婚事来,虽说无垢已经嫁出去了,可终究还是家里人,过去,本公子常年在外劳碌,就是妹妹在家和娘亲一块照看这位老五。所以,从情感方面,老五无逸更敬重无垢这位当姐的。
前面的都弄完了,再有一个月左右,老五无逸就将会踏进婚姻的坟墓,嗯,反正他这么快乐,看样子很乐意。给老五弄出来的亲王府如今已经差不多了。
商量的就是该请哪些人,谁担任司仪之类的。魏老头担任是挺合适,但是他那脾气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而孔颖达孔老头这段时间正忙着准备国家普及教育的事,脚都快沾不上地了,哪还有功夫。
最终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让人缘最好的房玄龄来担当,至于俺老舅,自然是要作为男方家的代表坐镇,自然不能随同老五去迎亲。
另外,娘亲信佛,还是嘀嘀咕咕地问我是不是该请一票和尚头来弄一场法事,对此我表示强烈的反对。记得在我的记忆里边,遇上了和尚头似乎都没好事,后世看到和尚头做法事,一般都是哪家有人呃屁。
而娘亲对我的话大加驳斥,认为本公子是瞎扯,还说什么不论是和尚道士都是好人,在灾荒之年时,经常对信佛的贫苦大众施以粥食,又或者是对成病的老百姓施以药石,以救治百姓。
啪,一巴掌拍在了我的大腿上,我怎么把这一岔给忘记了?孙思邈那老头不就是道士吗?而且我记得我去拜访问孙思邈的时候,就曾经到过的那个道观里边几乎人人皆懂医理,据孙思邈言,那位观主的医术不下于已。
虽然这话有吹捧性质,但是,我绝对相信那位老观主还有观中诸人的医术差不到哪儿。想想他的弟子,都能够被袁天罡所重,其他的想必也差不到哪。
而似乎这个时代的和尚与道士都很注重养生,多是略通医术,和尚都道士的医术也多是代代相传,颇成体系。那么,本公子当初还担忧的帝国皇家学院医学院的师姿力量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匆匆向被我方才的举动给吓了一跳的娘亲和妹子解释了一番之后,立刻派人去寻来了袁天罡与孙思邈来。
第七百二十五章 大炼钢铁的工业时代
一个时辰之后,袁天罡与孙思邈连袂而至,方进门行礼,袁天罡就颇为迫不及待地问道。“陛下,关于医学院的事您真的想着法子了?”
“这是自然,难道我还能忽悠你们不成?”我笑眯眯地说道。文人小说下载
“陛下莫要卖关子了,来请直言相告才是。”孙思邈也很急地道,身为皇家学院医学分院的院长为了医学院的现在和将来,他算得上是呕心泣血,为了师资力量的事,可是来寻了我好几次,奈何就是没有找到妥当的办法。
而今,听到有办法,他自然很着急,看到孙思邈如此,我也只能暂时搁下了显摆的念头,将我的想法告之了啃前这二位,啪的一声脆响,不对,是两声整齐的声响,袁天罡一脸恍然地拍在了自个的大腿上,而孙思邈侧是兴奋的击掌。
“哎呀,老朽还真是蠢,居然连这个近在眼前的法子都没能想到。”孙思邈拍着额头一脸懊恼地叹道。
“孙真人切莫如此,莫说是你,朕与不少朝庭大臣都商议过,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法子,若不是今日太后她老人家偶然提起,朕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此事。”我摆了摆手苦笑道。想不到,今日娘亲倒是立了一件大功。
作为儿子的,自然不会去跟自己的娘亲争功,吹捧下娘亲如何的英明神武,自然是作为人子的本份,袁天罡和孙思邈也很上道地表达了一番对于英明睿智的皇太后的敬仰。
“明日,朕就会下召,通告关中诸地的寺院庙宇,征召良医以入学教授医道。不过,这还需要二位大力襄助才是。”
这二位都是道士出身,孙思邈在医道上,不但受百姓的敬重,同样也在神棍界很有威望,至于袁天罡,这哥们如今已经成为了华夏帝国宗教届人士最向往和羡慕的偶像,他可是华夏皇家科学院的院长,更是华夏皇家学院的第二副院长。
也就是三品尚书官衔,要知道在过去,像他们这样的神棍,根本不可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上,而且还极受那些文武勋贵的敬重,不是对于他画符装神弄鬼手段的敬重,而是他在学术方面就的敬重。
使得他在宗教届的威望越来越重,再加上深得我的器重,所以,有不少事关宗教届的大事,那些道士啥的都是通过袁天罡来找我。而越来越多的专研化学炼各种奇葩神丹的方士,都被扔进了专业的化学工作室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不会再因为练出重金属铅丸而出现害死人的事件发生。
我下旨意之后,再由这两位宗教届高人出面的话,那么效果要远比只是下旨意好得多。半个月不到的功夫,就有近百名道士和尚来到了长安应征教授之职。
比我所预计的二三十人实在是有些多得出乎预料,毕竟这个时代愿意学医的还是比较少的,光是关中以及周边地区,就搜罗到了近百名和尚道士,可以想见,怕是总数会超过一百之数。
这相当于是皇家学院目前师资力量的三倍之多。这个数目实在是令我有些惊讶,而且,经过了孙思邈等医学院的教授的鉴定,这近百名和尚与道士的医术,就算是平均水平达不到目前医学院教授的水平,但是也差不到哪儿去。
这挺出乎我的预料,也让袁天罡与孙思邈欣喜若狂,从中择其优者进入了学院先进行培训,等到了九月份时,经过了五个来月培训的他们,相信已经能够胜任初步的教学工作。
对于能够来上这么多人,袁天罡认为这是宗教届对于华夏帝国的大力支持,同样说明了宗教届还是比较有良心的世外之人。
既然来的良医够多,那么,医学院的教学制度,也自然是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另外就是,这些道士与和尚,都是宗教人士,虽然华夏帝国不禁宗教信仰,但是,我还是为此提前作出了预防,那就是严禁任何宗教届人士在学院内进行传教活动。
另外就是找来了皇家学院的教导主任,作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加强学生们的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为华夏帝国,为华夏人民发光放热,成为华夏帝国主义的一枚优秀螺丝钉,这才是他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而不是成日去叽叽歪歪念经就以为能够天下太平。想来,这些在学院里边接受了新观念新思想熏陶的华夏学子,一定会考虑清楚这个问题。
“陛下,已经到了。”正在本公子感慨感怀的当口,听到了身边的李元芳的声音,抬头一看,嗯,已经抵达了关中第一冶炼厂。
进了工厂,就感觉到了一股子灼热扑面而来。一排排林立的烟囱,一个个高大的车间,都耸立在了眼前。巨大的轰鸣声不时的响起,一团团的蒸气,弥漫在工厂里,让人觉得又热又闷。
才刚刚进厂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我就开始感觉到额角浸出的汗水。几位陪同我前来的大臣也都开始擦拭起了脸上的汗水。
“新的平炉是在哪?”我满意地打量了一番这座占地超过三个平方公里的大型钢铁冶炼厂,真有一种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错觉,林立的烟囱与厂房,还有河岸旁边林立的水力机械,以及那些身穿着帆布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真令人有些难以分辨,这到底是哪一个时代。
若真是有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来到了这里,相信这哥们一定会悲痛欲绝地直接跳河,因为,穿越者能够所有发挥的,都几乎被本公子给挥散了出来,融入了这个时代。在这样已经发展出了大规模工业的古代,他们除非有一技之长,不然,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关中当个流民,去开路或者修桥混饭吃。
“陛下,还得往里边走一会,新建的这个平炉被安排在了工厂最里边新建设的厂区里边。”冶炼厂的负责人大步在前方带着路,而我们一行人也迈开了步子朝着行方行去。
来来往往的工人在水泥路面上推着一车车满载的钢铁,推向货场的方向,在那里所有的钢铁都会分名别类的区分开来,一部份会用作军用,不过大部份都是用作民用。
看着有些干脆连上衣都脱了,就穿着件背心,脖子上勒着一条毛巾的汉子推着手推车的场面,让我感觉仿佛看到了王进喜、薛桂芳、王启民等一大批的新中国优秀建设者们。
他们都在忙碌着,最多也就匆匆地扫一眼这边,继续的忙碌着。这里,没有那种手持皮鞭的监工,也没有骨廋如材的难民,有的是提着笔给这些工人记录他们工作业绩的监工,还有膘肥体壮的劳动人民,以及那些正在相互激烈讨论着的工程师又或者是安全监督员。
就连我们这些人,也被他们那种工作的热情所感染,虽然还是觉得很热,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可以令人发汗的酣畅淋漓的痛快感觉。
“……在这些工匠的眼里,看不到悲苦,看不到绝望。看到的是那种为华夏帝国子民的骄傲。”孔颖达抚着长须,一脸感慨地道。
“在这片大地这上,生活得最幸福的人,唯有我华夏帝国。”韦云起一脸振奋地笑道,脸上的笑容显得那样地灿烂与自豪。
因为,能够有如今的华夏帝国,正是因为他们,以及所有华夏帝国复兴军将士和朝庭官吏的努力所换来的。不再是饿孚遍地,不再是民不聊生。处处都充满了朝气,哪怕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眼中,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与笑容。
行了约里许地,终于来到了这一大片新建设的厂区跟前,看到了那座目前为止,所建造得最大的平炉。看到了这个庞然大物,听到了冶炼厂负责人的介绍,所有人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日产超过五十吨,也就是说每日可产钢十万斤?”杨恭仁颇有些难以置信地道。“乖乖,这,这也太厉害了。某记得咱们去岁一年的产钢量才不过十万吨左右,这一日就可产五十吨……”
“这是自然,过去我们是一边生产,一边试验,现如今,总算是有了制作巨型平炉的实力,所以,未来产量还能够提升。只可惜我们这边的铁矿石富矿不足,目前关中的铁矿最多也就只能满足这种五座平炉的生产。
经过了一个月的试产,我们可以将日钢产量控制在五十吨左右。这样的巨型平炉,只需要一百五十余人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求。足可以抵过去千人冶炼作坊的生产总量……”这位负责人唾沫星子横飞地在那指点不停。
喷出的白沫还没碰到那厚实的炉壁就已经蒸发成了水蒸汽消散无踪,这里实在是太热了点,我们在欣赏了一番之后,退到了百步之外,总算是感到到了初夏的清凉。
平炉炼钢法是土办法的一种,也就是依靠从外部供给热量吹热铁料,所以平炉炉体庞大,冶炼时间长,炉墙散热损失和高温废气带走的热量大,除钢铁原料中各元素氧化产生热量外,必须从外部供给燃料和使用预热空气燃烧燃料,方能保持炼钢时需要的热量。
第七百二十六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我们这边不吹氧,只吹热空气的平炉每炼一吨钢大约消耗一百五十公斤煤的热量。也就是说这个平炉每天需要消耗大约七千五百公斤焦煤。
日产五十吨,算下来也就合年产一万八千多吨,而去岁,整个关中以及巴蜀之地的钢铁产量拢一块也不过才十万吨左右,也就是说,仅仅这么一座平炉,就已经达到了去年钢铁产量的五分之一。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要知道,华夏古代之时,钢铁产量最胜的,怕也就是宋代,曾经有人作为推算。宋熙宁三年起,朝廷在全国各地设铸钱监二十六处,岁铸铜钱五百多万贯,而铁钱八十多万贯(到了南宋时期有所增加)。
宋朝所铸铁钱是一贯二十五点五宋斤,约合十五点三公斤的大铁钱(见“两宋铁钱——宋代蒲江惠民铁钱监史话”),按八十五万贯计算有一万三千吨。
当然宋朝的铁钱加了少量锡,那么也约需耗铁一万两千万吨,这只是中期水平,当然也许这些里边不都是大钱,但后来铁钱的数量又增加很多,所以北宋朝中后期的年铁钱耗铁量至少一万两千吨以上。
宋朝有世界上最多最强的重步兵,每个人的负重量达到四十到五十公斤公斤,虽然并不都是重步兵,但宋朝为了防备西夏辽而会大量预备武器以防不测,禁军每人合四十公斤以上的钢铁一点都不夸张,厢军会少很多。
宋朝的军队变化不定,但后期大概有八十多万禁军,至少五十万厢军,铁的保有量应该至少有四万五千吨万,当时战争时有发生,加上磨损和锈掉,大概每十五年更新一批次,每年要数千吨钢铁。
而最主要的是民间,宋朝比较富裕,铁产量又很大,所以平民手中必然有大量的铁器,商人有秤砣、剪刀等,农民有铁制农具曲辕犁等,最主要的是必然有铁锅、菜刀等,一口铁锅有古代的工艺大约是十五公斤,别拿二十一世纪的小铁锅来比划,那种玩意撩在古代完全不实用。
当然曲辕犁等农具用铁也不少,平均每户至少三十公斤,北宋末有两千一百万户,大概有也就是说大约有六十三万吨钢铁的保有量,按照每二十年更换一个年终奖,那么平均每年消耗约三万两千吨左右。
而百分之一的富有阶级人均将是平民人均的十几倍,这就有了三千五百吨每年的消耗。以上合计就有超过五万吨每年的消耗,消耗约等于产出,所以北宋中后期的钢铁产量的最低底线是5万,而到后来明朝时有一个记载说年产铁九千七百万斤,也合5万多吨。
对于一个有两亿左右人口的大国,五万吨一点都不多,作为下限很合适(元清自然远远赶不上)。根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的说法,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铁产量大致在七万五千吨至十五万吨之间,这一产量是公元一六四零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两倍到甚至是五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十八世纪铁产量大致在十四到十八万吨之间,而宋代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而今,我华夏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宋代的钢铁产量的中间值。而现如今,我们地盘治下的人口大约在两千一百万左右,比起隋朝最盛时的四千六百万人口,我们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多一些的人口数。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占据的地盘,已经达到了前朝的三分之二以上,由此可见,战争给华夏,带来了多大的灾难。虽说中原才是华夏人口的主要聚集区,但是经年的战乱,已经使得无数无辜的百姓在战争中死去,在战争中失去家园而流离失所,又或者是远避他乡。
倒如,华夏帝国治下的两千一百万人口中,有超过五百万是从中原逃难而来的。也就是说,光是难民就占到了我治下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也幸好这些年风调雨顺,再加上有机肥的大量使用,还有使用小麦进行杂交之后获得了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小麦,使得小麦的密植性过去提高了许多,同样也使得小麦的亩产量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另外就是水稻的种植在那些农业官员的指导之下,不论是育种还是深耕又或者施肥都越来越规范与合理,使得产量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提高。
另外就是,交趾之地和岭南沿海地区的占婆稻种植已然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当然,这种粮食的味道实在是不怎么样,但好在终究也是粮食,现如今,能够填饱肚子,就是国之幸事了。
大量占婆稻一面可以作为救灾粮进行储备,又还能够用来酿酒,虽然其作为粮食时口感不好,但是,出酒率和酒质却不逊色于优质稻米的味道。
另外就是,现如今的华夏帝国关中地区的人均耗粮量已经呈现出了一种下降的趋势。那是因为我们所占据的地盘,获得了很多的优质牧场,再加上通过贸易获得了大量牛羊,使得老百姓们的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蔬菜,而肉蛋禽的增加,减少了老百姓们对于粮食的消耗。
总之,前隋之时,钢铁的年产量不会超过四五万吨,而现如今,我们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前朝的产量,并且,将会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年超过宋朝。
或许有人会问,干什么要炼那么多的钢铁,有用吗?当然有用,虽然我不清楚内燃机的构成,但是对于蒸汽机,相信任何一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士,都会明白蒸汽机的原理和构造是什么。
这个时代,石油是有,不过,最多能制造出火油,也就是煤油,未来或许还能够提炼出汽油和柴油。至于其他的副产品例如塑料又或者是合成橡胶啥的,那就不是我那匮乏的化学知识所能够弄出来的了。
所以,内燃机这玩意,还不是这个时代可以设计并且制造的东西,但是,蒸汽机却可以。蒸汽机主要由汽缸、底座、活塞、曲柄连杆机构、滑阀配汽机构、调速机构和飞轮等部分组成。汽缸和底座是静止部分。
在蒸汽锅炉中,通过燃烧过程水沸腾为蒸汽。通过管道蒸汽被送到汽缸。阀门控制蒸汽到达汽缸的时间,经主汽阀和节流阀进入滑阀室,受滑阀控制交替地进入汽缸的左侧或右侧,推动活塞运动。蒸汽在汽缸内推动活塞做功,冷却的蒸汽通过管道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结为水。这个过程在蒸汽机运动时不断重复。
简单来说蒸汽机就是一个能够将水蒸汽中的动能转换为功的热机,由于其中的燃烧过程在热机外部进行,属于热机中的外燃机。泵、火车头和轮船曾使用蒸汽机驱动。
一八一四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或者可以这么说,蒸汽机的出现,促使人们走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因为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
后世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核能发电及火力发电仍使用蒸汽涡轮发动机来将热能转换为电能。蒸汽机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垃圾作为热源。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
记得历史上,就是蒸汽机的火车头,从有铁路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都还能够看到这种蒸汽机车的车头吭哧吭哧的奔跑不停。足以想见,蒸汽机的生命持久性。
有了蒸汽机,那么,这就代表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这玩意可不是水力机械,只能在有水的地方才能够使用,而是可以使用燃料来进行工作。
不论是在什么样的产业,蒸汽机都有着极好的用武之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蒸汽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铁路的可能性。
现如今,水泥直道,给华夏帝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交通的顺畅,使得物流加快,往来便捷,同时也使得帝国更易于掌控周边地区。但是,水泥直道与马车的配合,在运送物资方面仍旧与铁路有着极大的差距。
马车若要长途奔行,那么就需要多次更换马匹和车夫,而火车则不一样,只需要有足够的煤,还有足够长的铁道,只要机械不出现故障。有足够的水和燃料。那么,就算是绕地球一两周也没有什么问题。
记得后世的美利坚为了控制其他各州,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铁路交通来控制,甚至有些州向政府提出的要求就是,在某年某月之前,必须修通我们州的铁路,否则,我们将独立。
可以说蒸汽机车,相比起马车而言,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式的发展。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重视。同时也是工业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
道路的重要性,已经让所有人都明白,而铁路,这种经济而又便利的交通工具,在其运载量和经济性方面绝对远远超过马车。
第七百二十七章 有雄心很好,但不能大跃进
只不过,第一台原形样机虽然早在数年之前,就照着我的设计图制作了出来,但是由于第一次做,再加上很多配件的质量都没能够达到要求,所以功率较为低下,目前正在按照我的要求进行着改进。
而蒸汽机既然有了,那么,提高钢铁产量,自然就是为了未来的交通发展而作准备。当铁路出现之后,陆路的运输量将会获得极大的提高,而运输时间也会缩短,经济性也能够极大的提高。
到时候,人们就可以轻松地乘坐着火车前往千万里边去欣赏风景,去做生意,去旅行。是的,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去西伯利亚泡泡温泉,然后去南海边上吃吃冰棍,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之前,还是以提高钢铁产量为要。我们的钢铁的质量,现如今可以骄傲的说远远超过其他中原诸雄,例如山西,就大量地从我华夏帝国购入各种钢铁制品。
就连西域诸国还有我华夏帝国的诸多藩国也都来使希望能够与我们开展钢铁贸易,当然是指购买我华夏帝国的钢铁制品,其中最希望的就是武器。
不论是我华夏帝国的钢刀,又或者是铠甲,这些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当然,我们华夏帝国的重装板甲的价格实在是贵得令人望而却步。但并不妨碍他们渴望获得。
例如高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