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攻略-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嗍且恢炙淝蛉耍嵬拥奶谷弧

第七百一十五章 以利诱之还是以权势压之?

“华夏最初,不过九州之地,而今,天下有多少郡?又有多少子民?”舅父高士廉叹息了一声,缓缓沉声开口道。“九州,不过中原数郡之地,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六十四郡,而到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一百零三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一千五百八十七。比之秦时,增加了数倍。而前朝之时,共有一百九十郡,疆域之广,胜过两汉,更远胜于秦……”

“古语有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乃我华夏民族自古便身体力行之真理。然天下之广阔,非一代能为,故尔,千年以降,我华夏先贤,奋力地扩张着华夏的疆域,教化着百姓,使天下子民,能得华夏先贤之恩泽……故,汉土虽甚于秦,然天下皆伏,异族其视已为汉民。至前朝时,疆域更甚,然,凡前朝疆域之内之百姓,何人不以为随人之身份而自傲?便是那些异族,亦愿为我华夏效命……”

舅父的话,说得极慢,每一句,似乎都要细细思量半天,但是,却让殿中的诸人表情越来越凝重,羞愧,恍然,以及兴奋交错着。

“……老夫久读圣贤之书,却也知晓,事易时移的道理。”舅父端起了茶盏抿了一口之后,并没有看向在场诸人。“古时,可有绵布裹身以御严寒?可有直道以通畅帝国血脉?为了百姓不受灾害之苦,帝国的军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也要挽救百姓的生命。这些都是变化,但是,却都给我华夏来到了极大的好处。老夫虽远在瘴蛮之地,却也能够看得清楚。”

“莫非,诸位还不如我这个老眼昏花的老人不成?”说到了这,舅父深深地叹息了一口气,垂眉闭眼不再开言。

孔颖达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站起了身来,理了理衣襟双袖,扶了扶头上帽冠,然后朝着舅父恭敬一礼。“《诗·周南·关雎序》有言:美教化,移风俗;《礼记·经解》有言: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教字之意,乃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也,上所施而下所效也。使民识旧事,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能使民知寒暑四时,使士使文而知史,使商知帛财而转运,使工知建筑而立柱……皆教之功。”

“而化字,从二人,像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中,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荀子·正名》中有注:化者改旧形之名。《吕氏春秋·察今》亦云,因时而化。”

“化者,可化现,可化心,可化治……意思呢,指的是变化,可改变其心性,可变化治理之方略……两字相合谓之教化,我等士人,读书本该明理,却多局于书本只明理而不明其因。故尔,天下更替,其中,变有士人不能化民之过错。”

“从三皇五帝时起,教化万民,乃是智者的责任,有教无类,更是我儒们圣贤之语……”孔颖达的文才的确相当不错,读的书也很多,方能够如此强识博记。

而他的话语,更能够挑到这些喜爱文言文的文臣。他说的也是教化,用古代的先贤与国度,再联系现如今的华夏帝国与臣民,进行了一场令人十分敬佩的演讲。

老家伙的思路,与我的想法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他却能够从古代的圣贤的语句中,摘录出适合现阶段,现如今的情况所适合的东西,来表达他的意见和观点。

在这一点上,只喜欢讲求实际的我,实在是远远不是对手。我很欣赏这位老人,他是当世巨儒,天下士子皆尽视之为师,自甘为徒的大儒,他的话,能够令天下士子却冠击节,从其意愿。

想想当年皇家学院之事,就因他一句话,数千学子,从天下诸地而来,报投学院,为的,便是这位名声与风骨都天下皆知的鸿儒。

而现如今,他站在了我这一边,用他的智慧,他的学识,去说服这些文武重臣,想来,他所遵从的,他所谨守的,不是书面上的利,而是天下之利,更是民族之大义。

“……陛下,臣有一惑,请陛下解之。”说完了那番话,看到了那些文武大臣一脸若有所思的模样,孔颖达转过了身来,肃容朝我行了一礼道。

“卿尽管言之,朕若能解,当为卿解之。”我点了点头说道。

“陛下,臣之惑便是,陛下如何能使百姓背井离乡,远渡重洋?不知,是以利诱之,还是以权势压之?”孔颖达一脸坦然地望着我问道。

透明而又清彻的玻璃窗外,春雨,越发地显得靡靡,温润着透着凉,令人讨厌,却又充满了诗意与缠绵。我眺望着穿外的雨,将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中的春雨,久久不语。

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落在了我的脸上,似乎想从的表情上,看出一丝异样,又或者是看到我的想法。

看了许久,直到眼角了涩,眼睛发酸,我眨了眨眼,收回了目光,看着跟前那清亮透彻的茶盏。“两个选择,第一个,以利诱使百姓离开他们千百年来一直都未曾离开的百姓,远遁万里,飘洋过海,去一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都需要他们的双手来开创的荒蛮之地。另一个,便是如那汉武帝,又或者是无数前朝所施之策,以旨而命人迁之。”

“前策,耗时日久,非三五十载之功可成。而后一策,以我朝庭之威,当可一蹴而就,然此策不但会使得百姓与朝庭离心,而更使我华夏,与前朝之所作所为无宜……”

第二策这一招,很多朝代都用过,例如秦始皇建都咸阳时,亦成大量充民入都。而汉时,元朔二年,汉武帝的一纸诏令,名满天下的大侠郭解被迫亡命天涯,他逃亡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地重镇太原。为了充实京师,汉武帝下令各郡国资财超过三百万的富户迁往茂陵居住。

前隋之时,杨广迁都洛阳时,亦曾驱使关中富商巨贾往之,以使洛阳繁华。

这些,都是以命令,以朝庭的意志为准,想要违背,怕是天下没有几个人有这等胆量。但是,这样的旨意,这样的意志,会召致很多人的不满。

而我华夏,自然不能与那些旧封建势力一般,强扼百姓的意志,所以,这一招虽然很有效,但是,却不能为。

而若是第一策,想让一个在自己的老家守着几亩薄田获得好好的农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拖家带口地前往万里之遥求生存,这需要这些人付出多大的勇气?所以,必须长时间的去说服和影响,甚至是动员,依靠舆论和口耳想传来吸引这些人,但是,这样的方法是既耗费人力,又耗费物力的,非三五十载之功可成绝非虚言。

“所以,朕只会用前一策。”看着这一双双带着期盼,或者说渴望答案的眼睛,我郑重地,沉缓地给出了我的答案。“哪怕是付出再多的时间,朕也不会去强逼百姓去做那背井离乡之事。”

“陛下能如此想,乃我华夏万世之福也。”魏征起身,当先拜倒于地。随后,厅中的二十余人皆尽拜倒于地。

“诸卿请起,朕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我起身朝着诸多文武臣工抬手虚扶,看着他们起身之后我继续道。“朕做得对的,那就设为定制,后世之帝王、朝庭,皆当遵之。”

“若是世移时易,需要改良,当由国民议会通过,内阁方可实行。”我扫了一眼殿中诸位朝中重臣,郑重地道。

“陛下放心,臣等定会将言录于典籍史册之中,让后世警醒,切切不可再犯前人之过错。”诸位大臣皆尽遵之。

第一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终商议下来的结果就是,最好是知会留驻于交趾中南部和吕宋岛的华夏帝国士兵,告诉他们,若是愿意留在当地,迁徙家人同往的话,那么,每一户,可得十顷之田地,五年之内,不会向他们征收任何的税赋,另外,国家将会免费为他们提供住宅、农具,生活用品。

另外,他们所种植的粮食,又或者是甘蔗,国家都会按市价征收。另外,五年之后,只需要缴纳一半税赋。而商人如此在这些地方做生意,那么,前五年,税赋减半。五年之间,税赋只是中原的八成。

别看只是减少了两成,若是做大生意的,怕是一下看来,就能够节约超过十万贯的税赋支出。

这些方略,这些手段,这些想法,都是在大家的一次又一次地会议之中讨论形成,渐渐地被诉之于文字,记录下来,而这,仅仅只是开始,或者说,这仅仅是华夏帝国向着华夏的疆域外走出来的第一步,向着殖民帝国雏形,走出来的第一步。

并且,将会为未来的华夏帝国的扩张,打下坚实而又良好的基础。

“陛下……您真的要让殿下去?”魏征的双眉紧紧拢在了一起,一脸吃惊地望着我道。便是孔颖达也是一脸的错愕。

第七百一十六章 为兄让你去当表率

“嗯,不如此,怎么能显得,朕于对这些海外诸岛的重视,朕的重视,才能够引导更多人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朕都以身作则,那么,天下人就算是有想法,想来,也没办法指责我这个华夏皇帝。”

“陛下此言大善,不过此去海外,路途万里,殿下真的能撑得住吗?”韩世谔拢着浓眉,一脸的凝重。

“放心吧,别看他廋,实际上结实着呢。”我笑了笑。“可惜,朕是皇帝,不然,朕倒真的想去海外,见识见识异域风光。再说了,我舅父这样的年老之人,还有那些在交趾做工的工匠的家眷里怕是连幼童都有,亦都能够在那南蛮之地工作和生活,难道他连那些妇孺都还不如吗?”

“陛下言之有理,若是皇族亲往之,那么,天下人,从者必众。”老舅抚着长须,一脸理所当然地模样。“天下人皆可去得,那亲王殿下也能去得。若是皇太后有言,那老臣愿亲往说之。”

“多谢舅父,不过,现在暂时还不需要,毕竟需要等待着吕宋之地先弄出个雏形,然后再行动。”我不由得大喜,俺的话,娘亲可以当成耳边风,但是老舅就不一样了,娘亲与舅父的感情极好,而且也很愿意听舅父的话,所以,若真是有舅父出面的话,想来,难度至少要降低五十个百分点。

亲王殿下,也就是俺的老弟,老五无逸,原本想把他扔进学院里边去当一名讲师,可是,考虑到华夏帝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只能暂时把他这个梦想给搁置下来。

为了让这家伙能够明白我的苦心,本公子决定给他好好了上课。

“上什么课?”被我叫到了露台的老五无逸一脸的迷茫,这家伙的手上都还有油彩,看样子这段时间一有时间就开始创作,这样的专研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不管上什么课,我说老五啊,你不会今天又一整天都呆在那个画室里边吧?”我翻了个白眼,看着他那身衣服,都快成斑点狗了都。

“没有啊,四哥你莫不是忘记了,早上咱们俩一块绕湖跑了两圈,又还射了一壶箭呢。”老五无逸笑呵呵地说道,把擦手的毛巾扔到了一边之后,端起了茶水灌了一大口。

“我是说你出了早上出去锻炼之外,是不是又在屋子里边呆了一整天?”

“嘿嘿,小弟忙着学画呢,一时就忘了时间了,您放心,下次小弟一定会按时出来活动活动。”老五无逸赔着笑脸说道。

“嗯,这还差不多,对了,我说老五啊,为兄想跟你上的课,是跟帝国下一步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我清了清嗓子,然后正色说道。

老五无逸也收起了嬉皮笑脸,摆出了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还请兄长教诲。”

“教诲倒说不上,不过,这项足以改变我华夏千百年道路的战略,倒是要与你有些干系。”我把玩着掌中的一块沉香,这玩意得至交趾之地,雕得极为精美,在鼻下嗅时,可以闻到令人心宁的淡淡香味。

老五无逸眨巴眨巴眼,继续期待着。

“我华夏帝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都在扩张,从最初的九州,到如今的近两百郡之地……”我清了清嗓子,开始把今日朝议中所说的那些东西都拿出来摆显。

当然,最主要需要讲述的,便是将会影响华夏帝国千百年发展的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就是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而在对付那些已经成为原始国家,又或者如我华夏帝国周边的那些藩国时,我们所采用的形状,就需要发生变化,将他们变成我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或者是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甚至是雇佣兵的来源……”

“这就是殖民,充满了血腥与残忍,充肆着赤裸裸的利益和掠夺的手段。”坐在露台上,感受着略含着湿意的空气,目光投向了远方。

而老五无逸,凝着眉头,用心地听着我讲述着,倾听着。

“四哥,那照您的意思,这样的手段和行为,都不符合先贤的仁恕之道吧?那为何朝庭的文武重臣还会如此全力支持您?”

“怎么说呢,这些手段和方式,的确不符合先贤的仁恕之道。但是,我想问问你,儒门的孔子,有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其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想要复圣人之世,可是,巡游诸国数十载,最后,礼多在鲁,而鲁国在孔子逝后,存续不过两百余年,何也?”

“这……想来是鲁国盈弱,而他国强盛。”老五无逸挠了挠头答道。

“你说得对,但是,圣人在鲁,礼亦在鲁,何以鲁国不强,而他国强?”我自失一笑,淡淡地道。

老五无逸沉默了下来。鲁国被诸多先贤赞尽,例如什么周礼尽在鲁矣之类的屁话,但是,鲁国却轻而易举地为其他国家所灭,而且,鲁国的国君连国家都掌控不住,大权皆尽旁落。另外,那位摇旗纳喊要干一辈子仁义师,打造一只仁义之师,最终落得屁股上挨箭,郁郁而死的宋襄公,也同样是一位努力向圣贤之道学习的帝王。

“……仁义,仁恕,我以为,针对的,是自己的亲人,或者说自己的同胞。而对于敌人,就要用尽一切阴狠歹毒的手段,去对付,只有胜利者,才能够有说话的权利。而失败者,纵使有着无比高尚的情操,却不懂得如何生存,那么,等待他们的结局,必然是凄凉的。”

“秦始皇,一统华夏,用的是仁爱吗?就算是汉高祖,用的还是诡谋,是良策,是算计,如此,才使得华夏得以一统。而前朝的隋文帝,用以改朝换代的手段,同样会令正直之人唾弃。”

“可是,当他们一心为民,让华夏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时,又有几人还去记得那令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战乱纷呈的前代?”

“老五啊,你是我的兄弟,更是长孙氏现如今唯一的亲王,很多的事,你都要懂,要明白,未来,你才能够知道怎么去做。”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这……”老五给吓了一跳,瞪大了眼睛看着我,半晌都憋不出一个屁来。

我看着老五无逸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失笑着拍了拍这家伙然后严肃了道。“因为,那些殖民地,朕需要有人去主持,去治理,虽然朝庭里,能干的文武不少,但是,朕却不能派他们去。”

“你是我的弟弟,那么,你能够作出表率,其他人还能有何话说?”嗯,这才是我的目的,表率作用,这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

不论是这个时代还是未来,特别是那些老百姓们,都会有一种盲从心态,而我正是需要利用这种心态,让老五作为表率。如此一来,老百姓们就会想,人家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都让他的亲兄弟去那种地方。

若是那里真的啥也没有,会把自个的兄弟送那里去吃苦头吗?有了疑问,他们就会去打听,然后就会被利益所诱惑,终究是会有喜欢冒险的人,又或者是终究是会有人愿意去闯荡一番。

只要有了第一批,那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当成为了一种惯性之后,华夏民族走出去的时刻也为之不远了。到了那时候,怕是不需要引导,那些老百姓也会主动的站出来,走出去开枝散叶,让华夏民族将整个太平洋变成我们的后花园。

“四哥,小弟懂您的意思了,小弟身为皇族,自当要为华夏帝国的未来,尽一份心力才是。”老五无逸沉吟了良久,站起了身来朝着我深施了一礼郑重地道。

“嗯,现如今,只有你可以,所以,还望五弟能助我一臂之力。”我也站起了身来,朝着老五点了点头,满意地道。“唯一担心的,就是娘亲那里,没办法过关。对了还有,你和吴三娘的亲事……”

“哥,要不你帮我跟娘亲说说如何?”老五无逸挠了挠头,一副猥琐奸诈的表情。

“少扯蛋,虽说是为兄让你去做,让你为我分担,但是,做事的是你,所以,由你自己去寻娘亲才对。”本公子一脸大义凛然状地瞪了这家伙一眼,然后慢条斯理地道。

“哥,你是不是怕娘亲又找你的麻烦?”老五挠了挠头,一脸坏笑地道。

本公子气的差点一大脚踹过去。“废话,那可是娘亲,等你离开了中原,到时候娘亲不成天在我耳边唠叨才怪,所以啊,不是哥不帮你,而是在帮我自己知道吗?”

“那四哥,小弟的亲事,可得您来拿主意才是。您总不能让小弟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远遁万里之遥吧?”老五无逸一脸的空虚寂寞冷,看得老子想抽这丫的。

第七百一十七章 学医当长久,医德更为先

“你放心吧,老哥我肯定会帮你在离开大陆之前,让你娶上媳妇。”我拍了拍胸口应承道。这当然不是在吹牛,而是真的,老五的亲事,我已经跟老舅说过。对于坚强的吴家闺女,老舅很是欣赏,也跟娘亲说过。

而娘亲现在已经对痴情无比,忠贞不二的老五无逸完全断了给他说几门门当户对亲事的念想。

所以,成亲之事,相信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头疼的反而是怎么劝说娘亲,同意上老五无逸窜到万里之遥的荒岛去干苦力。嗯,照娘亲这样的典型汉人,最希望的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敢远游,老娘不打断你的腿。

本公子是皇帝,为了国家大事东奔西跑,娘亲木有办法,只能认了,但是老五,却一直被娘亲揪在身边,不许离开她身边一百里地的范围。

所以,想要说服娘亲,这个难度系数很大,虽然舅父已经承诺,到时候会亲自来说服娘亲。

虽说娘亲跟舅父的关系极好,也很愿意听从舅父的话,但是,以娘亲疼爱老五无逸的那种程度,想要让老五无逸背井离乡而去数载不归,绝对是很难的。

但是,我就这么一个弟弟,作为皇族的代表,他不去谁去?

虽然我还有那两个白痴兄台,但是,那两个家伙早就彻底得罪了我,怎么可能让他们去?连皇族的身份本公子都没给那对哥俩。再说了,退一万步,我现如今给了那哥俩一个皇族的身份,让他们去流球大岛或者是吕宋岛。

那么,落到了大臣又或者是老百姓的眼里,说不定还以为本公子是心怀旧恨,所以想把他们哥俩送去万里之外让野人抓了活烤吃掉。

为了我的人品和声誉,当然不能这么干,所以,唯一的希望只能落在了老五无逸的身上。

有他作为代表,让天下人都看到,皇帝的亲弟弟都为了开发荒蛮之地不辞辛劳而远遁万里,难道说,你们这些老百姓的性命还比亲王殿下尊贵不成?

重要的是,这亲王都去了,那么,就说明,那里肯定不会有太多的危险,总之,老五无逸去的好处,我扳完手指头再扳脚指头也数不完。

所以,他必须去,就算是他自己不同意,本公子拿出绳子拿出刀子来也要迫他去。不过,他终究是我弟弟,深明大义,或者说很清楚自己兄长想法与思路的亲弟弟。

所以,他愿意牺牲自己,愿意去万里之遥,飘洋过海的荒蛮之地。所以,我很感激,决定,早一点让他成亲,让他能够好好的享受男女之爱。去时,惹有爱妻相伴,想必,他应该不会太寂寞。

医学昌明,代表着文明的进步,代表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亦代表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而医学的分类,自然也会使得天下间不再是一个医生就能够连人带狗都能治。正所谓数业有专攻,亦有专精。现如今长安城的医院共有二十所。

长安共有坊一百一十座,二十所医院,每个医院内,都有三到五名技艺精深的老医者坐镇,另外每位老医者的身边还会有近十名从医学院过来的实习生陪伴于左右。

仔细地看着老医者如此诊断,如何治疗,如何用药。并且,老医者也会根据情况,来让这些实习生有接触和诊断病人的机会。现如今,不但有了听诊器,有了温度计,更有了血压计,越来越多的医疗用具,使得医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

血压计和温度计自然也是根本我的理念搞出来的,特别是温度计极为简单,经过了长达数年的玻璃器皿烧制工作之后,制作温度计实在是小意思。而血压计的原理与温度计想似,只不过一个是依靠压力,而另外一个是依靠温度。

这些诊断工具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医生们诊断病情的速度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很多实习生而言,想要感觉到脉搏的轻重悬滑,没有个数载之功,是不可能能够明晰的感觉得到的。

但是,他们可以在使用其他的诊断工具,再去感受着脉像的变化,使得准确率大大地提高。

“陛下,其他学科最长的,也就是四年,可是,何以医学院的学生,要上六年之外,而且毕业之后,还得再实习两年?”袁天纲,这位皇家学院的院长,对于我提出来的医学院学生毕业制度很是不解。

所以,干脆就揣着相关的文件找上了门来。当然,除了他之外,还有孙思邈这位医学院的院长也陪同而来。

我从一桌子需要批改审核的文件中抬起了头来,揉了揉眉头,认真地道:“医生是治病救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一条本不该消失的生命逝去。”

“可是陛下,如今学院内的学子想要毕业,都有着极为严格的限制,若是四年可成,为何还需要学那么久?要知道医学院的学生还有长达两年的实习期。”袁天罡拧着眉头,颇为不满。因为,学生留得越久,那么在学院内所占用的资源就越多。

而如果说未来医学院的学生,都是六年制的话,那么,在医学院就会出现六个年纪的学生,虽然现如今,去岁招收的医学院学生不过五百余名,但是,到得今年,怕是只会高于这个数字不会少。

那么,这样一来,皇家医学院,就已经拥有了超过一千七的学生。等到了未来,若是医学院满级的话,光是一个医学院,六个年级,很有可能会超过七千学子。

这个数字绝对是可怕的。而最令袁天罡头疼的就是学生多了,那么,必然会对老师还有教学器材以及教室、宿舍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分配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千七百多名学子同时学习,光是我们学院的普通诊闻器械就不足用,更何况像显微镜等各种高端的医疗器械。如此一来,原本足够学生们学习的器械,却因为太多的学子,反而使得大家都只能略略而过,难以熟识操作,如此,对学院,并非好事,而是不利。”袁天罡在这侃侃而言,说的有理有据,而孙思邈在一旁边抚须颔首,似乎赞同袁天罡的这番话语。

我不由得有些头疼地揉了揉眉头,搁下了手中握着的签字笔,朝着这二位学者型专业人材苦笑着解释道:“二位卿家。非是朕胡来,医学院之所以要学六年,乃是朕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方才作出的决定。”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天下有哪位学子愿意耗费六载岁月,就为了学习一门技术?”袁天罡皱起了眉头,有些不太满意地道。

“难道袁卿你真以为他们六年的光阴就是白混的不成?”我失笑着把笔搁下,活动了下手腕说道。“第一年,生物基础,这是必须学习的,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的构造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医学的原理……”

“……不光要明白人体所患之疾应该怎么治疗,更要明白因何患病,怎么才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发生。莫要忘记了,就如孙真人,也是耗费了十数载,方有今日之成绩。”

“回禀陛下,老朽花了近六十载,方有今日之成就。”孙思邈一扬雪白的眉头,闷声闷气地来上了这么一句。

本公子咧着个嘴,干笑了两声拍着脸庞道。“看我这记性,孙真人不好意思,看看,人家孙真人都得花上六十载才能够有这样的成就,难道说那些学生一个二个的自以为天纵之才,只需四载,就能够完成孙真人六十载的成就不成?”

袁天罡隐蔽地翻了个白眼。“陛下,孙真人乃是我华夏医学界第一人,莫说是那些学子,就算是我长安城内的那些诸位良医,也不敢言能与孙真人相较,陛下何必说这等话。”

“你既然知道,那朕让他们学六年,已经是看在他们能够有像孙真人这样的老师教导的情况之下,袁卿啊,难道你觉得朕的谨慎之举是错的吗?学医当长久,医德当为先,让他们学六年,让他们六年的时间之内都接受以医德为先的理念,对于他们的未来,对于华夏帝国的未来都相当有好处,知道吗?”

“陛下,臣知道陛下乃是为了天下黎民,可是现如今学院内的师者不足,各种诊疗器械亦是不足。医疗器械的问题,想来陛下应该是可以解决的,但问题是,师者甚少,如今,医学院的教师,除了休沐之日外,平时的课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也不过堪堪满足如今学子的学习。昔日陛下曾有言,等前两批学子毕业之后,可择优留校,可是现如今,您却要求六年……”

汗,我这才明白过来他们说的是嘛意思。一句话,医疗器械缺得再多,只要我点头,那么,肯定能够补充得上来,但问题是,师资力量实在是太匮乏了点。

毕竟,这是医学,不是文学,文学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去自学,拿着一本书,就可以摇头晃脑叽叽歪歪一天都不嫌累,而师长,只会提点学生们,给他们解惑,更多的,是靠他们自己去理解。

第七百一十八章 不希望医者只认钱不认人

但是医学不一样,这是一门极为严谨的学科,不但牵扯到自然,牵扯生物,更牵扯到关天的人命。所以,我只能谨慎,这还是一次偶然被触发的回忆中才想到的问题。

在我穿越之前,在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学医一般都是六年,而在国外,有些国家想要成为医生,更是严苛到令人觉得变态。例如美利坚,想要当医生,据说先要读书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