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攻略-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来,他们也很清楚我对他们的感观如何,所以也没有往长安挤的想法。
再说了,天下官吏,凡是县令及以上官吏的调动,都要经过我之手,就算是他们想往长安里挤也是不可能的。
窦女王很是高兴,听到了自家闺女又怀孕的消息之后,喜欢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着令唐国公府中的下人准备了一大堆的药材啊补品啊什么的全都往府里塞。
第七百一十二章 历史的车轮继续往前碾
任凭本公子怎么拦了拦不住,照窦女王的话来说就是这是她闺女,哪怕是用不上,但是身为母亲和外婆,拿出这些东西也是应该的。
“恭敬姐姐了。”无垢也窜了过来,看着那肚皮还没有半点动静的瑶光,不禁有些羡慕地道。想比起天天有夫君为伴的瑶光来,无垢的确有些幽怨。
自己的夫君,除了新婚的时候呆了那么一段时间之后,便没有再回到长安,回到自己的妻子身畔,就连小家伙,从出生到现在,都还没看到自己的父亲长啥样。
我抱着小李安,看着跟前的场面,心中满是温馨,可惜,李渊那个老家伙仍旧还倔强地趴在山西之地不愿意挪窝,不然,回到长安含饴弄孙,其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嘛。
娘亲和窦女王凑在了一块乐呵呵的,不知道在那低声谈笑着什么,想来,一定是与那尚未出世的,才有孕不超过两个半月的小家伙有关。
这样的感觉让人很松弛,也很惬意,放手让小李安跟着俺那两闺女去玩,听着瑶光和娘亲她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还有那看着三个孩子调皮捣蛋而一脸笑意的青霞。
感觉真的很不错,这才是生活,这一刻,所谓的国家大事一下子变得十分地遥远,真想好好地躺一躺,就这么看着温馨而又感动的一幕。
“四哥,四哥?”老五无逸鬼鬼崇崇地凑到了我的身边小声地低唤道。
“干嘛?”我抬起了头来朝着这个打破我念头温馨而又通达的罪魁祸首,很是不满地问道。
“杜尚书来了,正在客厅等您,说是有重要情报。”老五逸干笑了声之后小声地道。
靠,早不来晚不来,非要乘着休沐之日来,真是令人无语,不过,这家伙想必是有什么大事,不然,不会这么轻易窜我家里边来的。“嗯,那你在这看着,为兄去去就来。”
来到了客厅处,就看到了杜如晦一脸轻松自若地在那品尝着香茗,我不由得笑道。“看如晦你如此轻松惬意,想来,今日要让我知道的是好消息吧?”
“陛下此言甚善,的确是好消息。”杜如晦放下了茶盏朝着我恭身一礼之后呈上了书信。
“找到铜矿了?”我看到了信中所书写的内容之后,不由得轻松地笑了起来。
“是啊,臣倒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去岁秋末时方至那处,到了春初,便已经探查到了矿藏,想必这个冬天,他们都一直在冒着风雪忙碌。”杜如晦点了点头,一脸感慨地道。
“嗯,他们也太拼命了。”我点了点头,眉头微皱。还好,信中所言,除了有几人因为保暖不注意而出现冻伤之外,其他人都很好。另外,受到冻伤的那几人,只有一个因为冻伤严重,而不得不截肢,其他人倒都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信中所言,这片铜矿区极其广袤,怕是储量绝对是极为惊人,肯定不亚于如今在吕宋岛上所发现的那种铜矿。目前,东突厥已经派遣了一个大约三万人口的部落前往此地,在我所派遣过去的那些人员的指挥之下,开始建设房舍,修筑矿洞等先期工程。
如此说来,东突厥对这片矿区也很是重视,所以才会派遣这么一个三万人口的中等部落过来,除了开采之外,自然还有保护矿区的想法。
另外,据从定襄城处传来的消息,萧皇后与杨政道在定襄城生活的还算是不错,至少在有义成公主的照拂之下,这对祖孙还算是安康。
萧皇后对于反攻中原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义成公主却是坚定的反攻派。但是现如今,在与我华夏帝国搭成了铜换铁的重金属贸易后,义成公主也很清楚,现在不是南下作战的好时机,至少不是跟华夏帝国开战的好机会。
另外,山西之地的情形,看似平静,实则令人有些窒息,李密被册封为离石可汗之后,在离石之地开始大肆征召兵马,却出奇地与梁师都和刘武周和平共处,虽然期间出现了一些冲突,但是双方都颇有默契地克制住了。
而李渊,开始十分愤怒与不甘,原本还想着乘李密立足未稳之机,率大军杀过去,岂料李密防备甚严,令李渊实在是找不着机会。无奈之下,只能与李密和平共处,现如今到变得冷静起来。或者说呢已经接受了李密的背叛,而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来看,李密的确没有与他为敌的愿意。所以,李渊总算是能松了一口气。
但是,原本为李渊所据的山西之地,却已经呈现出了被几家占据的情况。虽然李渊仍旧战据着大多数地方,但是,却四面皆敌,进退两难。
现如今李渊虽然情况危急,但是,为了维护地盘的稳定,实在是不能大肆地征召兵马,不过,倒是从我这边,弄走了不少的粮食和武器。
虽然是友情价,但也够李渊吐血三升的。至于王世充,仍旧对萧铣恋恋不忘,不是他不想扑向山西咬上一嘴,而是如今关中的动向,让他明白,千万不要往北进军,不然,很有可能还没从李渊身上占到便宜,自己的地盘就会受到强悍的华夏复兴军的攻击。
所以,王世充现如今对山西之间只是保持对持状态,而继续在南边跟萧铣小打小闹,一小刀一小刀地割着梁国的肉。双方的小规模冲突在不断地发生。
萧铣虽然多次向我求授,但问题是,这样地小规模冲突,正是我所希望的,双方间的小规模冲突虽然不会引起大动荡,却能够吸引住双方的注意力。
重要的是,在战争当中,他们很难发展壮大,对于我华夏帝国一统天下的进程很有帮助。
所以,本公子从道义上对王世充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并向梁国的使节表达了我的气愤与不满,但是,毕竟这是两个势力之间的战争,而且是这种小规模的冲突,我虽然身为华夏帝国皇帝陛下,但也不可能天下任何一桩鸡毛蒜皮的破事都要去管。
所以,在同情梁国的同时,我向梁国慷慨地出售了大量的粮食、绵布和武器,当然,也同样半推半就地卖了很多的粮食、武器给王世充。
没办法,我总不能让一方太过强大而另外一方太过虚弱,为了保持双方的均势,让他们继续掐架,所以维护他们实力的平衡,就是我身为华夏帝国天子的责任。
如今,王世充与萧铣,就像是两个实力相当的拳击选手,正在争夺着胜利,而我这个优秀的,英明地裁判正在努力地吹着黑哨,给红裤选手送上营养剂,给黑裤选手送上钢针,务必要让他们战斗到精疲力尽,都瘫倒在拳台上,让最后的胜利者,成为我这个还继续站立在拳台之上的裁判。
现如今,屈突通大将军已然挥师绕过了鄱阳湖,来到了鄱阳湖的东侧,也就是九江之东,九江,那是萧铣的势力,不过,这家伙即便看到屈突通率大挥从门口招摇过市,却也不敢有什么不满的表示。
而屈突通大将军来到了这里之后,已然是来到了李子通地盘的边界。不过与杜伏威十万大军相抗衡的李子通却并没有太大的触动。似乎含情脉脉的眼晴里边只有死仇杜伏威。
而秦琼,正艰难地跋涉在沿海地区,这里的山实在是太多了,而且道路艰难,再加上这一带多被那些排不上名号的豪强所据,谁也不愿意这么就屈服,所以秦琼完全就是走一路,战一路。
幸好华夏复兴军战斗力惊人,再加上靠海补给,所以,总算是能够缓慢,但又坚决地向前迈进。而海军如今越来越显现出他们的重要性,从沿海登陆补给,光是这一项,足让秦琼的部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需要担心被人截断后勤补给。
另外,攻打泉州时,曾经有旧隋水师曾经想要收拾掉困住泉州港的,来自交趾的一只海军偏师,说是偏师,因为只来了八艘战舰,虽然只有八艘战舰,但是每艘战舰都是三百吨级别的,每一艘战舰上都有着十六门弩炮,另外还乘载着一百五十名弩手。
而泉州这边,虽然有超过五十艘战船,但是楼船只有三艘,剩下的那些斗舰,朦冲之类的玩意,在华夏帝国海军的战舰面前,简直就像是幼儿园的小屁孩子跟全副武装的大力勇士。
五十多艘战船,沉了五艘,全是被弩炮给炸沉的,不知道是因为距离远还是老天爷保佑的缘故,沉了的五艘船上所有人都逃上了岸。而其中甚至还有两艘是楼船,于是乎,泉州这里的水师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样的海军,绝对是这个时代的人前所未闻的。而上面弩炮所发射的会爆炸的弹丸,更是让他们绝望地无法抵抗。
所以,只有无条件投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镇都在临海,所以,有些城镇,只能靠秦琼率领着华夏复兴军去攻打。华夏复兴军用他们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武器去攻城,所以才能够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够拿下一座座的城池。
第七百一十三章 所谓的藩国就是一帮二皮脸
“……这段时间以来李子通的水师频频出海,而据我们留驻在琉球群岛上的人传来的消息,李子通很有可能会去侵占这片岛屿。”杜如晦的声音在室内回荡不已。
而我们,都安静地坐在总参谋部的办公室内,听着情报上的分析。
“难怪他会弄出这么多,却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水师。”韦云起拍了拍额头,有些恍然地道。
“放着好好的江南不据,而去海外夺那琉球群岛,看样子,李子通已经对于自己能否守住太湖一线已经不报希望了。陛下,咱们是不是应该提醒屈突大将军和秦将军加快进军速度,务必要将李子通困死于太湖以东。”韩世谔抚着浓密的胡须,沉声言道。
“对了,如今那李子通的水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抚了抚眉头,安坐于榻上,虽然李子通未战先退,已然证明了他缺乏必战之心,但是,也给了我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思路。
“陛下,李子通的水师共有战船一百五十七艘,不过,这里边,真正可以算得上战舰的,只有三十四艘,多是在李子通占据江陵时夺到手中的前朝战舰。另外还有三十余艘小型战船,载人不足百,实不足为虑。”杜如晦略略一想之后便给出了答案。
“其余船只还有新建船只,更像是海商所使用的载货船只,根本就没有什么水战武器……”
我抚着眉头突然开口插话道。“新建的船只有多大?若是载人,可载多少?”
“回陛下,按照我华夏帝国的水师计量单位来换算的话,多是百吨至一百五十吨左右的商船,若是用以载人的话。百吨的可载将士两百,一百五十吨可载三百,当然,最多航行十日。”武士彟当即起身答道。
“航行十日?”我点了点头。“一百五十七艘,那么,就按着两百人算,一次性,就可以装载三万人马过海。”
“过海?”韩世谔一愣,颇有些疑惑地重复着我这句话。倒是杨恭仁和韦云起若有所悟。
“陛下,莫非您的意思是说,李子通并非是绝望了,而是另有出路?”韦云起站起了身来,走到了一旁的一幅绘出了华夏帝国海岸线的地图前。
“嗯,朕觉得,李子通是想放弃江南太湖之地,然后,率军前往这琉球群岛。”我笑着说道。
“这也未尝不是一条出路。”杨恭仁点了点头分析道。“那李子通几起几落,他最是擅长于夹缝中求生,至今数载,每逢看似再无活路时,他总是能起伏,这样的本事,天下间也没几个有。”
“琉球群岛之上,多乃土人,皆为部落而不统属,至今未曾建国。所以,李子通若往之,想必能够定琉球而成一国。”
李玄霸皱起了眉头站起了身来昂然道。“陛下,既如此,那臣请领军讨之,可不能让李子通那厮逃了。”
“陛下,臣倒觉得,李子通若离江南而去琉求,对于朝庭而言,并非是坏事。”韦云起笑了笑突然来上了这么一句。
“哦?卿有什么想法,只管说来听听。”我笑了笑说道。目光里充满了鼓励。
“陛下,琉球之地,距我江南最近处不过一千四百里,若是旧舟行,那也不过是三日便致,若是我华夏帝国的战舰,不需要两日便能至此。重要的是,琉球诸岛,北联倭地,南接琉球大岛,琉球大岛,再往南,便是吕宋。”韦云起迈步在地图前缓行。
“这里,就相当于是一条线,将琉球与华夏之间的海域,尽数囊括其中。若是有朝一日,我华夏能够将这一线尽数取之,那么,我华夏的海域,将会十分安宁……”
韦云起没有什么海权意识,更不知道海权论,也不知道,未来华夏之敌,将会来自海上。但是,他至少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今,当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海上的交通运输所能够带来的利益令人难以置信,更看到了大海之外的岛屿,给华夏帝国所带来的财富。
都已经明白了,跨越大海,给华夏帝国带来的无穷好处,是过去前所未有的。
另外,那些海岛之上大多数都是荒芜之地,少有人迹,更没有什么国度,例如吕宋,上面,只有一群率兽食人的野蛮人,而那些野蛮人,不但没有文字,就连语言都像是野兽在乱吠。
但是偏生这样的地方却有着数不尽的财富,矿产,香料,无论是哪一样,都会令一位正常的商人和开拓者为之疯狂。不光是来自交趾的商人出现在了那吕宋岛上,就连泉州等地的海商,在听闻了这个消息之后,已然组织了船队开始向吕宋岛进发。
吕宋岛上,第一个永久码头已经开始修建。那些来自交趾之地的劳工,都努力地,老老实实地用他们的鲜血和汗水在这里谱写着一曲建设之歌。
而从交趾而来的工匠,正指挥着其中的一批劳工建设水泥窑、石灰窑和砖窑。预计,在半年之内,与铜矿和金矿相关产业的劳工人数将会超过一万。
另外,在吕宋岛中南部,发现了广袤的平原,这里,十分适合种植水稻,或者说十分适合种植占婆稻,在这里,炎热又多雨,一年三季甚至是四季都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这里一亩地的亩产,可以达到华夏帝国北方的六倍到八倍,为什么会这么说,得从北方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说起,北方,更适合种植小麦,但是小麦的产量,一亩也就是一石半,已经是十分不错了。
再加上平时轮种一些黄豆之类的,两年下来,可获得三季,三季下来,也就是四石。
但是,稻米则不一样,一亩中等的水田,一季收获三石稻米根本是不要太轻松,而这里能够种植四季,那么,就是十二石,想比起北方来来,的确是夸张到了极点。
稻米,虽然说是南方人的主食,但问题是,在这个人都连饭吃不饱的时代,连树皮草根都想扒拉进肚子的时代,能有吃的,那就是谢天谢地了。
再说了,稻米的用处多了,既可以救济饥荒,还能够用来酿酒,还能够用来喂牲口。嗯,当然是在粮食能够完全满足老百姓需求的情况之下。
据传来的消息,吕宋岛中南部平原面积之广,怕是不逊色于一个巴蜀平原。而且这片平原地方水网密布,十分适宜种植稻米。
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这让本公子也不由得有些心动了起来。但是,让那些战俘和奴隶成为吕宋岛的主力军,这于我的想法和理念不合。
毕竟,那片岛屿,应该掌握在华夏民族的手中。于是乎,我决定召开一次内阁会议,以商讨可行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要说服这些人,影响他们的思路,为未来华夏帝国能够向四周扩张打下基础。
他们和我一条心之后,向周边移民,方能够真正地将这些地方变成我华夏帝国的疆域,所谓的藩国,再如何敬仰华夏,等到了未来那也就是一帮二皮脸。
“……陛下,您的意思是,从岭南一带迁徙百姓往吕宋?可是,岭南的百姓怎么可能轻易地背井离乡,去到大洋之外?”房玄龄首先提出了置疑。“另外,若真的要迁徙百姓过去耕种。为什么要用岭南的百姓,难道说那些尚滞留在关中的大批流民不能去吗?”
“原因有二,其一,南方的气候炎热,而北方人,更能耐苦寒而难受那湿热之苦。那里的气候,与交趾中南部相仿佛,诸位想到也该知道,在向交趾出兵之前。朕前后向交趾派出了八千士卒,第一年因疾病和中暑而接受治疗的超过了三成。”
我翘起了三根手指头。“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意思就是说这八千人里,在一年之内,就有超过两千四百人因气候原因而受到了疾病的感染。”
“陛下所言甚是。”俺的老舅现如今的民政部尚书,嗯总算是替那房玄龄减轻了一份重担。凭着他的能力,很快就把民政部那一大摊子给弄得熟手。
作为在交趾呆过不少年头的舅父,在这方面想来比我更加的有发言权,所以老舅起身开口之后,所有大臣都打起了精神。“这还不包括那些工匠、家眷……老夫在交趾呆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冬无严寒,但是,酷夏极为漫长,另外,蚊子滋生极为严重,毒蛇也是常年活动……老夫也曾经患过一次疟疾,幸好有特效药,不然……怕是光因为疟疾而折损的人手,至少会超过两成。”
“而若是南方人的话,那样的气候,他们要远远比我们更加的熟悉,并且更能够适应那样的气候。老夫观察过很多次,长江以南的百姓和士兵,要更能适应交趾之地的气候与环境。而北方的,不但在适应性上要差上很多,而且更容易患各种疾病……”
听着老舅在那里侃侃而言,原本还有疑惑的诸人都不禁沉寂了下来。疟疾这玩意又称为“打摆子”,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们一旦感染了这种疾病,就会突然发冷、打寒战,之后又发高烧、说胡话、神志不清,若不及时治疗,就会有生命危险。
第七百一十四章 不合于礼,然合国之大利!
在华夏南方特别是气候潮湿的地区很多人得这种病,那时候,人们对这种病毫无办法,往往坐以待毙。像是什么巴蜀之地又或者岭南地区都经常有发病的例子,在本公子穿越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效药,要么,就凭着自己的体质去硬抗,要么,就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可以说,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是极高的,在这个没有特效药的时代,据说这种疾病的死亡率达到了四成以上。
很可怕的疾病,并且生病所带来的折磨,也令人们难以忍受,使得人们将这种病与瘟疫和瘴气等同。绝对是人见人畏的病魔。
但是,老舅却十分健康地站在了这里,向着所有人骄傲地宣布,自己有药,这病能治。
这个消失,这些文武重臣早就知道的,要不然,早就强烈反对本公子对南方夷蛮之地用兵的,因为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可怕死亡率,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得起来。
即便如此,大臣们当初还是显得心有揣揣。不过,当呆的时间越久,听着了老舅讲述起迁徙往交趾之地的数千工匠,数万家眷,居然没有一人因为疟疾而死亡时,都不由得震惊了。
至于老舅所说的特效药,那就是青蒿片,所谓的青蒿片是用是晒干透的青蒿整体分碎之后掺入了一定量的蜂密和面粉为凝固剂而弄出来的片剂。
疟疾,在世界上,极少有特效药,在古代,曾经有过关于满清鞑子皇帝得疟疾,而被传教士用金鸡纳霜治愈的故事,而金鸡纳霜这玩意在历史上它曾拯救了无数生灵,得到医家的推崇。尽管金鸡纳树主要出产在印度尼西亚,但是它的故乡却是在美洲的厄瓜多尔。
金鸡纳树的树皮粉末所制成的金鸡纳霜,在历史上对付疟疾时是极有效的特效药。但是愈后容易复发。副作用不少,主要为耳鸣、重听、头昏、恶心、呕吐等,统称金鸡纳反应。
根据传说,在厄瓜多尔南部山区洛哈省的马拉卡托斯地方,某位印第安人有一次患上了疟疾,全身发热口渴难当,他就爬到密林深处的一口小池塘边,喝了许多凉水,顿觉病情减轻,他发现这个池塘里的水竟是苦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池塘旁边生长着许多金鸡纳树,其中有些倒在水中,那苦味正是树皮的浸出液呢!从此以后,当地的印第安人遇到疟疾时,就会用这种含苦味的树皮来进行自我医治。由于屡试屡效,被当地土著视作神药,世代相传。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大量涌入美洲,一位名叫贝德罗·莱依瓦的酋长,出于友谊,向传教士胡安·洛佩斯透露了金鸡纳树的药用价值,并送他一块金鸡纳树皮留作纪念,于是该秘密终于落入欧洲人的手中。
关于奎宁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一六三八年当时秘鲁总督的夫人金琼染上间日疟,由统治安地斯地区的西班牙省长带来了一些金鸡纳树树皮磨成的粉。据当地的原住民告诉省长,这种树皮可以退烧,结果真的有效。后来女伯爵把这帖药带回故乡西班牙,当时疟疾在欧洲大陆肆虐,这种树皮粉就成为欧洲人首次能有效治疗疟疾的药品。
一六九三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曾用金鸡纳霜治愈清帝康熙的疟疾。后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患疟,曾向康熙帝索要金鸡纳霜。苏州织造李煦上奏云:“寅向臣言,医生用药,不能见效,必得主子圣药救我。”康熙知道后特地“赐驿马星夜赶去”,还一再吩咐“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须要认真,万嘱万嘱。”在药物赶到之前,曹寅去世。
金鸡纳霜的副作用不小,另外就是容易复发,所以在后世,全世界都在寻找着可以治愈疟疾的良药。而华夏终于找到了最佳良药:青蒿。
这玩意就是极为常见的蒿草,在这个时代,老百姓家中经常用以熏蚊子。而在我知道舅父要去交趾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并且在给患疟疾的病人用药得到了疗效之后,已然开始批量的生产。
据我所知道的是青蒿里边所含有的青蒿素不能遇热,至少在现阶段的条件之下,很难用汤剂保存,所以,干脆就用晒干的青蒿来制药,倒不想,效果显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往交趾之地的百姓们,才能够在疟疾这种可怕病魔的魔爪中逃出。
随着老舅的讲述,总算是让这些文武重臣明白了在环境的差异面前,北方人和南方人对于环境的耐受性的差距。所以迁徙往那些对于目前的华夏帝国而言十分重要的岛屿,南方人最是适合。
“可是陛下,就算是要迁徙南方人,也不是那么好做的。”马周皱起了眉头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单说我华夏百姓故土难离的习性,而想要去吕宋岛,就必须得背井离乡,前往海外之地。想来,怕是十有八九难以有人愿往。”
“朕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召诸位卿家前来商议。想必诸位都应该知道如今南方诸岛对于帝国的重要性。而这些地方,多为当地土蛮所据。”我扫了诸文武一眼,沉声继续说道。“若我华夏不派百姓往之,那么,当未来那些土蛮的实力强大之后,必然会影响到帝国对于这些地方的控制。”
例如南疆诸地。特别是交趾一带,公元前二一四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
而公元前二零三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在秦朝末年的混乱时期,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改称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广州。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至公元前一一一年时,汉武帝派大军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
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东汉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份地区(越南中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
而隋文帝灭陈后,天下承平无事。恰好林邑久不朝贡,大臣们都说那里多异宝,文帝听罢心里痒痒的,遂于仁寿末遣大将军刘方南征。林邑王率巨象出战,隋军打不过。刘方心生一计,于是在战场掘了很多陷阱,然后假装溃退,林邑兵穷追。结果象兵全陷了进去,一片混乱,大败。刘方打到国都,战利品有金神十一个。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派军南征,灭林邑国,分其地方为三郡。占人不服,屡屡反抗,终于复国成功。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当地的原著民在占极大比例时,对于帝国对这些边远地区的控制是极为不利的。更重要的是,只知道施之以严苛,而不知道施之以教化。
“施以教化?陛下,那些蛮夷之辈,不识文字,不知礼仪,粗鄙不堪,稍有冲突,便刀兵相向。而且,对我汉人十分仇视。若是要向他们施以教化,怕是反受其害……”杨恭仁皱起了眉头站起了身来反对道。
“其实,教化并非是不可能。”我笑着摆了摆手,示意杨恭仁先别急着反驳。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想要教化异族,首先,必须用武力去征服,然后,摧毁对方的文化和传统,然后,才开始教化。
或者说建设他们的未来,这一招,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的侵略者们最为常用的一招,一手拿着圣经,另外一只手拿着火枪,就凭着这两手,他们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度,一片又一片的广袤疆域。
仁慈与教化,是不可能让那些土蛮真正的归顺我华夏,所以,战争是前提,也是开端。只有当华夏帝国将一切反抗者荡平,让他们明白,只有乖乖的归顺,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着华夏帝国的规矩去做事才能够生存,那么,长此以往,他们将会渐渐地认同自己是华夏帝国的一员。
每一次华夏的改朝换代,都是一次血淋淋的扩张,方才有了如今的华夏帝国的疆域。
我讲述得很温柔,甚至还带着几丝的风趣,另外,还透着几份悲天悯人的慈悲,力图地淡化着这里边的血腥、残忍。
但是,在场的这些人都不是蠢人,除了李玄霸和罗士信这两个除了算计怎么跟人掐架之外就在考虑该怎么应付孔颖达这老头交待他们作业的奇葩之外,其他人的脸色都不由得有些微白。
“于礼不合。”孔颖达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犹如在干燥的沙漠里边摩擦出来的古怪声音。本应该说得大义凛然,说得慷慨激昂的国之大儒,却说得这样的心虚,就好像这个于礼不合实在是有些难以启齿。
“不合于礼,然合国之大利也。”魏征,这位华夏帝国最高法院院长兼大法官说道。声音也同样干涩无比,但是,魏征的眼睛却放着光,很亮,表情很是苦涩,还有几分地羞愧,但是,更多的,侧是一种虽千万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