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希望与图腾-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古以来仡佬族及其先民的葬式:崖穴葬、岩洞葬、石棺葬、大土包坟等,分布于全县各地,俗称之为:老婆(濮)坟、赖子坟、生基坟、吾公坟。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而是脚登山,头枕空,与一般顺埋相反,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无论竖葬还是倒埋,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
仡佬族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每逢节日祭祀,或红白喜事,都要煮一碗玉米端上席面,表示对祖先“开荒辟草”的纪念。常用高梁、小米、麦子、红苕、包谷、荞子等酿制米酒。俗称“老火米酒”,四季皆有。有时还将上述农产品,做成粑粑和面条之类,以补充生活。仡佬族人大多喜欢把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做成酸菜和腌菜。还特别喜欢吃辣椒和糯食,每家每户都种植,到谷物成熟时,事先弄一点来吃新,先给狗吃,名为“吃薪节”。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酱、霉豆腐、豆辣椒等。而糯米糍粑,可以炸、烤、煮着吃,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仡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仡佬族的大多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但也有自己特殊的民族节日,如敬雀节、吃新节、拜树节等。在这些节庆活动中,最具仡佬族特色的要数“敬雀节”和“毛龙节”了。
“敬雀节”是石阡尧上仡佬族人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五谷丰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一种祭祀活动,每年在古历二月初一举行。尧上祠堂旁的坝子上高耸的葫芦神鹰架就是当地的图腾。“雀”是仡佬族人对飞禽的统称。“敬雀节”这一天,村里人把糍粑送到山上的枝桠上等鸟来食,希望它们不要伤害田土中的禾苗,不要偷吃包谷、红苕、谷子,以保春种秋收,五谷丰登。祭祀由身穿法衣的仡佬族人,在锣鼓声中念念有词中进行,过程庄严肃穆。祭祀结束后,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傩堂戏、木偶戏、毛龙、茶灯、铜号唢呐以及仡佬族山歌、民歌、情歌对唱、燃烧篝火等,其中,广为流传的仡佬民歌更是丰富多彩,极俱魅力,如《情姐下河洗衣裳》已唱响华夏大地。
“仡佬毛龙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石阡“仡佬毛龙节”于二00六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侗族。侗族先民为古越人一支,唐代由岭南入黔、湘、桂边境定居,石阡境内侗族有杨、冯、罗、张、王、梁、饶、姚等48个姓氏。其中,以杨姓为最,杨姓多尊崇五代后梁城的刺史杨再思为祖先。
侗族妇女穿青色百褶裙,长大裤脚镶花边,束围腰,系飘带,足穿卷鼻云钩鞋。上装分季,一般冬春着右衽无领衣,衬胸襟,头挽盘髻,插银梳或木梳。男子穿右衽无领短衣,长大裤脚,束腰带,青布大包头,后来有所改变,妇女穿长装都是右衽无领,布扣五颗,裤子上裤腰,喜欢包白帕或者丝帕,系绣花围腰,男上装为对襟衣布钮扣五至七颗,老人则穿长衣右衽无领。
(未完待续。)
第三五0章 石阡的少数民族(二)
侗族人喜欢喝油茶,先将糯米煮好晒干成阴米备用,逢年过节或贵宾至家,即将茶叶炒焦黄,加香油和盐煮开,掺上阴米熬煮,连茶叶一起吃。春节期间,则将粑粑搓成小颗和油茶一起煮食,味香可口。清明时节,上坡采摘薅菜、清明菜,煮熟切细,配上板栗、花生和猪肉,与大米蒸熟,称“八宝饭”或“清明饭”。
侗族人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他们建造的翘角楼房,别具一格。翘角楼竖于正房两侧,一般2到3层,人住楼上可以避潮。“远望弯挑直上,近视楼层对出,两个弯挑,象征两把弯刀,驱瘟逐邪”。另一个含义是祖先用弯刀对付外辱传下来的纪念。侗族风雨桥是建筑在村前寨后沟溪上的长廊式木板桥,是侗族主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有水标、田标、路标、家标、鱼标、寨标与特标等标志。
侗族定居石阡后,最初青年恋爱,婚嫁比较自由。农闲时,男女青年在夜间围坐“火堂”,女的唱歌,男的吹木叶或竹笛伴奏,称“引歌座坐月”。经互相往来,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明末清初,由于多民族杂居,尤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侗家婚嫁也逐渐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进行。侗族人的婚姻习俗,采用“定根人钱、下书”、打书单、讨庚、迎亲”等礼仪。
侗族人死后,都要请阴阳先生择吉地安葬,择吉时抬上山。富裕人家或有名望的人家,有备三牲九礼祭奠亡灵。
死者停柩期间,直系亲属之晚辈,不准卧床休息,不准在灵柩前吸烟饮酒进食,并禁食荤腥。殉葬忌用铁器和桐油漆过的器皿,三年内不能写红对联,不包粽子,不孵小鸡,称为守丧三年。
每年冬季要杀牛祭祖先和祭“湖耳青草大王”;祭祀飞山庙,纪念十侗首领杨再思;春节时,为庆贺元宵,开展“毛龙舞”娱乐、玩茶灯等。
苗族。石阡苗族的祖先,为五陵蛮和五溪蛮。东汉马援伐五溪,迫使苗族西迁,沿清水江、苗岭深入贵州腹地散居。境内高山和边缘山区的苗族还保留有过去的习惯,常年穿草鞋打绑腿,讲苗语唱山歌。而生活在城镇和交通要道的苗族,为免遭歧视逐渐从汉族习惯。
石阡境内的苗族妇女多穿栏杆线条镶边、袖套绣花的服装。系花围腰,胸襟领扣喜银质,头上包折叠整齐的大圈青帕子,插银花吊吊头饰,耳戴大长银耳环,手戴银圈。苗族的围裙类似百褶裙,裙上多刺绣凤鸟花草,大都喜欢穿青色服装。
县境内的苗族人民,喜欢喝酒吃肉,除家禽家畜外,对飞禽走兽都喜欢,还喜欢吃酸的东西以及腌腊制品,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川”的说法。他们将一时不能吃完的鱼、肉、瓜菜之类配香料加盐腌上封存,经年之后取出炒食,别具风味。
山高林处,层峦叠嶂的高王、聚凤、坪山、甘溪、五德、石固、青阳等偏僻乡,是县内苗族的主要聚居地。
苗族的婚嫁,历来比较自由,大多是本民族开亲,一夫一妻制。以互相对歌选择伴侣,新娘出嫁时不坐轿,也不哭嫁,而是聚集亲友,邻寨青年男女整夜唱歌。迎娶时,新娘要打伞,自己走到婆家。
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一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于四月八日战逝;二是纪念牛王菩萨生辰;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六月六日是纪念苗民六个祖先的节日,并把所有的衣服、被子晒出,俗称“六月六晒衣服”。
老板介绍完石阡的几个少数民族,时间也不早了,吴总让田理麦给每人买了一小袋苔茶。
一行人从茶馆出来,又去街市上逛了一圈之后,便回到了宾馆。
回到宾馆之后,又去泡了温泉。
第二天早晨,蒋副会长和导游黄桂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宾馆,导游黄桂落说道:“吴总,我今天的行程主要是看两处民族村寨。在之前,我们到汤山镇是车览一番。”
听说是车览,田理麦笑着说道:“小黄,车览二字是行话吧!?”
导游黄桂蓉笑了笑,没有回答田理麦的话,而是转头对蒋副会长说道:“蒋会长,吴总车上关于汤山镇的讲解就拜托你了!”
蒋副会长仍然吴总的车,导游黄桂蓉坐田理麦他们的车。
上车前行,导游黄桂蓉便解说道:“汤山镇为石阡县城所在地,是石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在一九九二年就被列为了首批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
“汤山镇的历史文化街区由八一路、府城老街、石板街构成。八一路东西有越城路和长征路,越城路上有万寿宫古建筑群、府文庙、东岳庙、城隍庙等文物景点;长征路有天主教堂关,也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军团指挥部,它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县城古巷道、城隍庙相连;府城老街由醒狮街、新民街、民主街和平桥街四条平直街道贯通而成,全长近两公公里,街宽八米,有建于明代的启灵桥、形成于明清的古街道、巷巷相通的古巷陌和城南古温泉等文化旅游景点;建有仿古城墙的石板街临河而立,与府城老街毗邻背靠,彰显石阡古城风韵。府城老街和石板街北端连接启灵古桥,南端连接城南古温泉,正是这些保存完好的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魅力石阡增添了不尽的风采。”
车子穿街而过,很快便“车览”完毕。之后,直接驱车赶到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到了仡佬族村,导游边带领吴总一行参观游览,边开始讲解:
“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佛顶山景区的主体景点,座落在神奇而美丽的佛顶山脚下,南接镇远氵舞阳河,西接遵义地区的大乌江,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现居住着五十户仡佬族人家,有‘仡佬第一村之称,仡佬族是热情好客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进入仡佬村,整个村寨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吴总,各位佳宾朋友,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停车场,我们将以这个地方作为今天尧上之行的起点。首先我将带大家参观这里的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我们石阡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温泉资源,还是一个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曾两次经过石阡,在这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4年10月7日,红军某军团在西征途经石阡甘溪时,军团前卫部队遭遇湘﹑桂﹑黔三省敌军二十四个团的兵力的围追堵截,前卫指挥员指挥前卫部队在这里仓促应战,打响了历史上的甘溪遭遇战。由于红军长期转战崇山峻岭中,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恶劣,加上疾病、饥饿侵袭﹑又是仓促应战,就在尧上这一带,就牺牲了四十多名红军指战员,英雄、烈士们长眠在了这里,解放后政府就修建了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让后代们经常缅怀这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吧!”
导游边走边继续讲解。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那几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鱼背呢?因为形状很象两条鲤鱼而得名‘雌雄鲤鱼岭’,‘雄鱼岭’在前,长约四十米,高约二十米。‘雌鱼岭’在后,略显短矮,两条‘鱼’的头部都紧靠着两棵大小不同的侯栗树,首尾相连,好象难分难舍。前面的是邓氏祠堂,左边是生态池塘,据传说是两条从长江中飞腾出来欲去求道成仙的鲤鱼,飞到尧上上空时感到口渴,见到地面上有一口鱼塘,便想下来喝点水再继续前行,但是鱼塘太小,连一条鱼都容不下,怎么能容下两条鱼呢?两条鱼就这样被困在了鱼塘,再也不能动弹,最后化作两座小山,大家觉得象吗?
“吴总,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仡佬寨举行活动的院子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葫芦鹰,这葫芦鹰是我们仡佬族的图腾。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样,我们尧上仡佬族对鹰以及所有的鸟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敬雀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每家每户都要做糍粑,宰杀猪、牛、羊、马四牲祭祀神鹰,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除此以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傩戏、薅草锣鼓、木偶戏等。
“关于‘敬雀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在整个村寨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所有的病人吃,结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庄人,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便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
导游黄桂蓉带着吴总等一行人来到了寨门口的广场上,很明显,这块广场是后来修建的。
广场占地面积大约有两千平方米,为水泥石板结构,旁边有一口生态鱼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态鱼塘体验一下垂钓的乐趣。
再往里走,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好,现在我就带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们已经讲过,仡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来到仡佬民族村,要进入山寨,喝拦路酒、听拦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这是我们仡家儿女欢迎远方客人的一种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几位姑娘和媳妇来献拦路酒和唱拦路歌。吴总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拦路酒。
喝了拦路酒,一行人便往赛中走去。导游黄桂蓉手指着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绍道:“大家请看,这就是我们民族村了,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平地就是篝火会场了,每遇有有什么重大节日,全村的人都会聚集在此,燃起篝火举行大联欢,他们的民族特色都会在篝火晚会上得到体现。整个民族文化村无论从服饰到建筑、从餐饮到习俗都明显而完整地保留着仡佬族的特色,由于石阡是多民族杂居,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融合下,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在创造着自己的特色,虽然他们有的穿着汉装,讲着汉话,但是他们的民族特色却融汇在他们的节日和歌舞中。比如惊险神奇的傩堂戏、诙谐幽默的木偶戏、欢声笑语的薅草锣鼓、热情奔放的拦路歌、婀娜多姿的蓑衣舞等,生动地表现我们民族村欢快愉悦的生活情绪。其中,仡佬族的傩堂戏是中国濒临灭绝的保护戏种,里面的上刀山、下火海十分精彩,最为精妙绝伦,一会我们可以在民俗陈列馆中欣赏到。仡佬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过古夜郎国的民族,民间俗语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之说。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逐渐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献记载,有红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铁仡佬等称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由于与邻近诸民族的长期交融,语言逐渐发生变异,主要使用汉语,并通晓相邻民族的语言。”(未完待续。)
第三五一章 石阡的民族村寨(一)
导游黄桂蓉的讲解虽然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略显平铺直叙,但讲解吐词很清。
田理麦悄悄对蒋雯雯说道:“雯雯,你觉得小黄的讲解如何?”
“麦,别打岔,听讲解!”蒋雯雯说道。
导游黄桂蓉继续讲解。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导游黄桂蓉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的房屋建筑特色明显,也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突出的建筑特色。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介绍完仡佬族,或许吴总你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
“祠堂,实际上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姓的一位后生,他的父辈有三兄弟,分别取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却没有一个当上官。这位邓姓后生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土窑烧制碗盘盆罐拿出去卖。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称。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这个祠堂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大家可以在陈列馆中了解我们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风情地貌,参观结束后,还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傩堂戏表演。”
导游黄桂蓉边走边讲,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那棵大树,林业部门挂了牌子。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侯栗树’,这棵树需要四个人才能将它合抱住。大家请抬头,树上神奇地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兰花,更有蜜蜂常年萦绕,据说,它已有千年高寿,是棵神树,当地人称它‘许愿树’,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
边看边游览,就来到了一片民居之中。导游黄桂蓉指着民居讲解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民居,这里住着五十余户仡佬人家,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两层,它浓缩了中国中部和西南两地建筑文化风格,前面伸出挑梁,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但又有独特之处,高门槛,中间还设置了一个小腰门,其主要功能就是家里的小孩出不去,大人可以安心劳作;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不让外面的野兽、牲畜进去。大家请看,这些房屋格局大体一样,都是左右两个厢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着整栋木房的重量,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的都是歇山顶建筑,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这些窗镂花的图案也非常精美,以梅花、龙、凤、仙鹤等一些吉祥的图案为主,表现了我们仡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在民居中留处的石板小街上,吴总等一行觉得心情怡然。
这条小街一直延伸至包溪峡谷,是尧上的主要街道,小街两边有仡佬族风味小吃和一些独特小商品。
那条小街走完,便是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风雨桥”。导游黄桔蓉介绍道:“这是一座风雨桥,这条小河叫包溪河,它位于尧上民族村的西头出口处,河的这面是尧上村,对面是佛顶山,风雨桥长二十米,宽三米。两侧是木栅栏栏杆,高约四米。可供行人走路、歇息和避雨之用,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木结构桥。虽然尧上村与佛顶山仅隔了一条小河,易涨易落山溪水,每逢小河涨水和冬天的时候,给人们上山打柴狩猎采药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尧上村的祖辈们早先便开始用树木在河水搭桥,但常常被洪水冲走,后来他们便以仡家民居的风格建造了这座风雨桥。这桥不仅成为稳固的出行之道,而且还装饰了山寨,成为一道风景。闲暇之余,它也成为不少仡佬青年男女对歌择拌的好去处。”
看完了尧上民俗村,便到中午时分了,一行人在街边小吃店随便吃了小吃,便驱车前往楼上古寨。
到了楼上古寨,刚刚下车,导游黄桂蓉便开始了讲解。
“楼上千年古寨,说它是个古寨,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里一切都充满了古朴的神韵,古桥、古井、古风、古屋、古树,仿佛都在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置身其中,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品味那段的沧桑岁月!
“吴总,各位朋友,可能会觉得‘楼上’这个名字有点普通,也觉奇怪,为什么叫‘楼上’呢?其实原来不叫‘楼上’,而叫‘寨纪’,是因为寨中的一小水沟处有一座楼房,下面修了一条长长的巷道做过道,便叫‘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村民便习惯地称之为‘楼上’了,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关于‘楼上’一词的来历。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楼上的基本情况,楼上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县城十五公里,现有四个村民组,一百五十户人家,五百多人,整个景区面积约四平方多公里,从石阡县城至景区有四十分钟车程。在这个古老的村寨里,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呐等多种独特的习俗。”
快到的时候,导游黄桂蓉指着那片古老的民居说道:
“吴总,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古居了,楼上千年古寨正为我们褪去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游览的是一处戏楼。导游介绍道:
“我们现在游览的这个古建筑是楼上古寨的戏楼,它始建于清朝末年,两边为走廊,中间是舞台。走廊是专供演员化妆、更衣、存放道具的地方;舞台则是上演木偶戏、人大戏的专门场所。现在主要上演木偶戏,人大戏却很少了。木偶戏在前面我们已经作了一些介绍。下面关于人大戏我向吴总等各位朋友作一个简单介绍。
“人大戏整个戏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要求演员用猪胃装上猪血后绑在腰间,另外一个人用钗去钗这个血袋,然后血喷出来,在这一刹那,被刺的演员必须顺着刀被挑起来,整个戏算成功,这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
“这个戏楼的格局和石阡万寿宫戏楼如出一辙,是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跟中部文化有关呢?这里的整个村民皆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朝弘治六年(1496年),始祖周伯泉带着家人辛苦劳累、沿着崎岖的山道长途跋涉,一路寻找安身之地,遥望繁华的石阡府城,走走停停,他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迈着因长途劳顿而疲惫的双腿继续前行寻找家园。他们且望且行,不觉已离开石阡府城十四公里,来到这偏僻而遥远的山谷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休养生息,定居下来,迄今已繁衍生息十九代有四千余人。江西人对风水、天文非常讲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戏楼建在这儿的真正意义,其实这儿并不适合观众观看表演,主要因为风水很好,可以保佑这里六畜兴旺,家家平安!据说,当年周伯泉含泪离开家乡,是为了避难图存,究竟是为何避难,至今没有详细记载。也许,他当初苦涩的心扉不便于向后人敞开,但不管怎么说,周氏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