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三天后,黠戛斯叶护阿热利也率领一万五千骑兵从遥远的北方赶来,协助唐军作战。

黠戛斯也就是汉朝的坚昆部,生活在今天叶尼塞河的中游,属于白种人,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他们身材高大,大多是红发蓝眼,少数黑发者则自称是汉将李陵的后代,由于黠戛斯人长期受回纥人压迫和奴役,因此摆脱回纥人对他们的统治,便是这个民族最大的心愿。

李庆安在北庭时,他们便出兵助战,和沙陀人、同罗人更多依赖唐军不同,黠戛斯人比较独立,他们对唐朝更多是出于一种感激,没有什么额外的要求,只求能摆脱回纥人的压迫。

这次李庆安决定北征回纥,原本没有想过要他们助战,只是派人去通报,黠戛斯人便立刻出兵了。

至此,唐军八千骑兵,同罗两万精锐、沙陀一万五千骑兵、黠戛斯一万五千骑兵,一共五万八千人汇聚在居延海。

整兵两日,六万骑兵离开了居延海,穿过金山和乌德鞬山之间草原,沿着乌德鞬山山脉向西北方向绕去。

第七百章 安心为相

河北全境光复的喜讯席卷了大唐全国,大唐上下,每州每县都在欢庆胜利,人们自发地上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夜晚,家家户户点燃了只有上元夜才用的灯笼,灯火璀璨,使大唐山河出现黑夜如昼的壮观景象。

都城长安也沸腾了,百万民众用他们的方式欢庆胜利,爆竹声此起彼伏、数十万男女老少携手踏歌、大街上敲锣打鼓,狮舞翻腾,一队队乐姬舞女出现在街头,欢歌笑舞,整个长安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这份喜悦中也藏着一丝哀伤,李嗣业阵亡的消息震惊了朝野,朝廷为此休朝三日,以示悼念,太后也随即下旨,册封李嗣业为武威郡王,准其子继承爵位。

大唐朝廷也同时宣布,正式修建忠烈陵,以纪念那些为大唐开疆辟土和平定安史叛乱中阵亡的将士。

大明宫因休朝而变得冷冷清清,但政事堂的会议依然在召开,已经开会了整整一个上午,会议结束后,一辆马车驶出了大明宫,向李庆安的赵王府疾驶而去。

李庆安的内书房内十分安静,屋角的一只青铜香炉中青烟袅袅,房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光线也很暗淡,窗帘拉着,只有边上一角透出一丝微光,使房间里的情形依稀可见。

这时,书房门轻轻开了,李庆安的爱妾如诗端着一碗参茶轻手轻脚走了进来,在书房宽大的软椅上,李庆安依然在沉睡未醒,他昨晚一夜未眠,只是在清晨才昏昏睡去,一份安西来的文书已经滑落在地上,一起滑落的,还有他身上盖的毛毯。

如诗连忙放下茶碗,蹲下将毛毯拾起,轻轻盖在他身上,但李庆安却一下子惊醒了,“噢!现在什么时候了?”

李庆安只觉得头痛欲裂,他挣扎着要坐起来,如诗连忙按住他,柔声道:“天刚亮,再睡一会儿吧!”

其实现在已经是中午了,如诗见李庆安精神十分倦怠,心中不忍,便没有告诉他实话,她用手摸了一下李庆安的额头,入手滚烫,她吓了一跳,“大郎,你生病了吗?”

“好像有一点!”

李庆安也觉得自己不仅头疼,浑身肌肉也疼得厉害,这好像是感冒的症状,看来是睡觉受凉了。

“都怪我,不该让你睡书房!”

如诗一边手忙脚乱地将毯子给李庆安裹住,一边自怨自艾,“我这就去给你请医生!”

她急忙要出去,李庆安却叫住她,“不要去请医生,去熬一碗姜汤,要浓一点,我再休息一下就好了。”

他见如诗还有点犹豫,便又强调道:“我不要请医生,除此之外,什么都可以。”

“我知道了,先让厨房给你熬碗姜茶!”

如诗快步走出去了,李庆安动了动身子,让自己尽量躺得舒服一点,他又拾起了奏折,这是安西政务长史张镐给他送来的月报,昨晚他只看到一半,可是光线很暗,他看不清楚。

他只得挣扎着起身,慢慢走到窗前,将窗帘拉开了,一片白亮亮的光线射入,将整个房间都照亮了,他又推开窗,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使他的混沌的头脑顿时清醒了,他贪婪地呼吸了一口带着甘甜花香的新鲜空气,让自己的身心渐渐放松下来,刚刚还肌肉疼痛的症状竟一下子消失了。

“大郎!”明月匆匆地走了进来,满脸充满了担忧,“听如诗说,你生病了?”

如诗跟在她后面,正端着一碗姜汤慢慢走进,这本来是给她妹妹如画熬的姜汤,现在她先给李庆安端来了。

“可能是空气流通不畅,刚才开窗通风,一下子觉得好多了。”

刚说完,一股冷风吹来,他顿时打了个寒颤,忍不住重重打了一个喷嚏,明月连忙上前把窗子关上,埋怨他道:“哪有感恙了还开窗吹风的,这样会风邪入体,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孩子一样。”

妻和妾不同,妾要看老爷的脸色,老爷想做或者不想做一些事情,妾一般不敢违抗,但妻就不同了,她拥有着妾所不具备的一些强权,明月拉着李庆安在软椅上躺下,又将窗帘拉上,找出一床被褥,给他盖好了,吩咐如诗道:“你赶紧找人去把王御医请来,他这身子不容易生病,可一生病就不得了,我们不要耽误了!”

有了明月撑腰,如诗也不管李庆安在给她拼命使眼色,答应一声,转身便走了。

李庆安叹了口气道:“明月,我后天就要出征了,你这一闹,会耽误大事的!”

“谁说我耽误大事,是你不肯看病才会耽误大事!”

或许是想到丈夫马上要出征的缘故,明月心中充满了担忧,心中担忧,语气也就自然变得有些严厉了,“你现在好像还能动,可到了后天呢?万一你病得起不了床榻怎么办?你忘了吗?那年在碎叶,你从火寻国回来,箭伤发作,昏迷了两天两夜,把大家都吓坏了,不说我们差点被吓死,连安西几十名文官武将也吓得一夜守在你门外,这些你都忘了吗?”

李庆安无奈地苦笑一声,“那是受伤,不是生病,不一样的。”

“对我来说都一样!”

明月语气里有些激动起来,“我就是一句话,你是我丈夫,你的身体就得我来做主,你不要和我争辩!”

李庆安见妻子有些情绪失态,他知道是因为自己要出征了,这一去至少半年,她心里难过,几天都睡不好觉,自己今天生病,她心中的焦虑和担忧便一起爆发了,李庆安心里充满歉疚,他握住妻子的手,柔声道:“我答应你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出征,以后就一直陪着你和孩子。”

明月一怔,原来丈夫是知道自己的感受,她轻轻咬了一下嘴唇,只觉鼻子一阵发酸,眼睛里有一点湿润了,李庆安伸手替她拭去眼角渗出的一点泪水,笑道:“怎么还哭了!”

“大郎,你能不能不要亲自出征?”

明月再也忍不住,伏在李庆安怀中低声抽泣起来,“你知道吗?我担心得几天都睡不好觉了,连偶然做一次梦,都梦见你被回纥人的毒箭射中……把我从梦中吓醒,可我不敢说,因为这不吉利,大郎,你是一家人的柱梁,也大唐的柱梁,你就不能不去吗?”

李嗣业的阵亡,让明月害怕到了极点,她这才知道,原来打仗,主将也会阵亡,她不止一次听将士们说过,李庆安为了鼓舞军心,有时候也会亲自披挂上阵,冲锋在前,她心中更加害怕了。

后天李庆安就要出征了,心中的恐惧和忧虑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可她是王妃,又不能在人前有半点表露,只有积压在心中,这一刻她再也忍不住了。

李庆安轻轻抚摸着妻子的头发,他能感受到妻子内心深处对他的爱,对他的关怀,成婚这么多年,虽然他们有时也闹闹别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妻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明月就是他最好的贤内助。

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明月连忙拭去泪水,站起身,只听门口有人禀报:“王爷,张相国求见!”

明月眉头一皱,她看了看李庆安,丈夫现在生病呢,可以见吗?李庆安笑道:“没事,我正好有事要找他,请他进来吧!”

明月叹了口气,她也知道李庆安虽然生病,但接见一下相国,还是没有问题的,她就怕接见以后,立刻有一大堆事情接踵而来。

无奈,她只得道:“请相国到外书房稍候。”

李庆安的内书房除了明月和如诗外,再不准任何人进来,当然,也有意外发生,比如明珠就曾经偷偷溜进他的内书房,拿走了一面金牌作为防身。

……

张筠被请到了外书房,他一边喝茶,一边想着心事,眼前的形势已经越来越明朗,李庆安登基只是迟早之事,可越是形势明朗,张筠的心中越是不安,他之所以能为右相,那是因为他是一个势力强大的中庸者,他能让朝廷处于一种平静的局势中,所以李庆安才看中了他这一点,那以后呢?

李庆安很明显是要重用他的儿子张知节,作为给他的补偿,但他儿子还很年轻,要想成为大唐的中流砥柱至少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难道这二十年他们张家就会处于一种权力的空白期吗?而且是最关键的二十年。

更重要的是,李庆安的承诺是否会有二十年的有效期。

所以这种担忧让张筠也是昼夜难安,眼看李庆安就要出征了,他再也忍不住,便借口商谈战备之事,来试探一下李庆安的口风。

这时,书房门开了,李庆安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已经换了一身宽松的衣服,虽然身体感恙,但还是勉强能接见一两个大臣,如果人数太多,他肯定就支持不住了。

“微臣参见殿下!”

张筠起身向李庆安行了一礼,微臣这种自称以前只是少数大臣才用,但最近以来,越来越多的大臣都这样自称了,包括张筠,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共称。

“让张相国久等了!”

李庆安瓮声瓮气地答应一声,张筠惊讶道:“殿下生病了吗?”

“嗯!昨晚在书房睡着了,有点感恙。”

“那微臣来打扰殿下休息,真是罪过了。”

“无妨!”李庆安摆摆手笑道:“我忙惯了,真让我休息,才是受罪!”

张筠见李庆安精神尚好,便也坐了下来,李庆安笑了笑,先问道:“上午的政事堂会议,怎么样?”

上午政事堂的会议内容是问民间借粮食,尽管官仓内的粮食还能支持这次对回纥的战役,但今年河南大旱,已经有两百天没有下雨,夏粮歉收已成定局,饥荒将蔓延,另外还是河北恢复也需要大量粮食,这样,官仓内的二百万石最多只能拿出五十万粮食来支撑这次回纥战役。

可这次回纥战役,李庆安调动了近三十万大军,历时半年,再考虑运输损耗,那至少需要两百万石粮食,缺口很大,而江淮的税粮需要到秋天才能运来,所以李庆安提议向民间借粮,将来以回纥人的牛羊来偿还。

其实李庆安在这件事上留了一手,军队已经从信德和天竺又运来了两百万石粮食,船队已经抵达了广州,最多一个月,船队将进入黄河,直接抵达洛阳,粮食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李庆安考虑要让更多的民众支持北伐,支持并参与到这次回纥战役中去,所以他便想到了借粮的办法,将民众的利益直接和这次战役捆绑起来,这样,他的北伐战争便是顺应民意,更具有了合法性。

张筠点了点头,“政事堂已经一致通过决议,明天就开始正式施行,由裴尚书全权负责此事,将从京畿、江南、关内和河东等五道进行借粮。”

“没有人反对吗?”

李庆安又笑问,这种扰民的办法,难道这些相国们会个个支持?

张筠笑着摇摇头,“关键是殿下同意了偿还,如果是无偿支援,微臣估计会通不过,但有偿还就不同了,而且偿还的物品很明确,就是用缴获的牛羊等战利品,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

说到这,张筠有些感慨,“今天裴尚书说,汉武时朝廷也曾向民众借粮借马前去攻打匈奴,而且家家户户被迫铲粮种草,以养汉军战马,四亩地才能养一匹马,举国上下劳民伤财,国之财富十去七八,但打完匈奴,缴获大量牛羊战马,武帝却不肯偿还国民,全部作为他一人的战利品,结果照料不善,一个冬天,那些牛羊战利品便死亡大半,最后弄得民怨沸腾,从此再没有一人肯支持打匈奴,所以这次借粮,殿下一定要以汉之武帝为鉴。”

李庆安赞许地点了点头,如果是裴旻或颜真卿说这番话,他一点都不惊讶,但这番话居然是从一向以私利为重的老政客张筠口中说出,这就意义重大了,说明什么,说明朝廷风气正走向一个良性循环,名相主政,互相影响,使张筠骨子里良善的一部分慢慢显现,而丑恶的一部分却逐渐隐去了,这是可喜的迹象啊!

“张相国,我后天便要出发北征了,朝廷之事还望政事堂多多担当。”

“殿下请放心北去,政事堂各位相国都祝愿殿下早日凯旋归来!”

两人正事谈完了,这时张筠的话题便渐渐转到他今天前来的真正目的上,他试探着问道:“微臣想等殿下回来后便正式向政事堂提出辞去相国职位,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呢?”李庆安笑问道。

张筠的心怦怦跳了起来,他觉得李庆安语气中似乎有挽留他的意思,他心中异常紧张,但他克制住紧张,缓缓道:“微臣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锐气也不比从前,微臣觉得应该把位子让出来,给更有锐气的年轻大臣,协助殿下实现大唐中兴,就是这个原因。”

李庆安笑了,就仿佛听见张筠说出了很幼稚的话,他当然明白张筠的意思,当初他看中张筠为右相时,就给他说过,他只是一个过渡,不会一直用他,因为他太平庸、太稳重,没有自己中兴大唐所需要的锐气。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想不到他还记得自己当时说过的话,自己当时的想法是没有错,他是这样决定的,张筠维稳可以,但锐劲不足。

但时间会改变一切,一年的时间,足以让他全面地了解这个老政客。

李庆安背着手望着窗外的情形,妻子不给他呼吸新鲜的空气,他在这里可以自由畅吸。

良久,他慢慢转过身不疾不徐道:“一道美味的菜肴从不会只放一种调味料,无论是颜真卿还是崔宁,还有刘晏还是王缙,抑或是裴旻,他们都有类似品质,他们是一种调味料,可是我还需要盐或者糖,需要一个老成稳重,需要一个老资格、能在关键时刻镇得住局面的人,这个人我一直认为是你,但我还不能确定,直到刚才你说到了汉武帝之过,我才正式确定了,这个人就是你。”

李庆安笑了笑,“请安心做下去,你是个合格的相国。”

……

由于李嗣业的不幸阵亡,大唐天策上将、兵马大元帅李庆安最终决定亲征回纥,庆平三年三月二十日,李庆安在长安朱雀门下举行了隆重的北征仪式,在近百万万长安民众的夹道欢送中,李庆安身着金盔铁甲,横刀长槊,骑在高骏的阿拉伯白马之上,率领十万唐军骑兵,浩浩荡荡走过了朱雀大街,走出长安城,向太原进发。

与此同时,东线的李光弼也在幽州聚集了十五万大军,等候李庆安的北征之命,太原的李晟也已在太原集结了五万精锐,随时待发。

在灵州,新任朔方节度使段秀实也在灵州和河套一线部署了十万朔方军,防御回纥军从关内道杀入。

为了打赢这场彻底根除北方之患的北伐战役,唐王朝几乎是举国动员,大唐各地民众踊跃地捐粮捐钱,仅仅半个月时间,各地捐钱已达一百七十万贯,捐粮两百二十万石,完全满足了唐军的后勤需求。

三月二十六日,李庆安率十万大军达到了太原,在太原府,他正式下达了北征的命令,李光弼率十五万骑兵出居庸关,向阴山进发,李庆安于四月初五抵达云州,他也率十五万骑兵从青塞堡出了长城,向阴山挺进。

这时,李庆安已经得到情报,回纥葛勒可汗也率十余万大军向阴山方向而来,正如李庆安的判断,回纥人的第一个目标并不是攻打大唐,而是要收纳史思明父子的十万残军以及仆骨部的五万大军。

那么他们将来进攻大唐的方向,只能是河东道或者河北道,河北道州县已毁,而富庶的河东道必然是回纥人在收纳史氏父子后的第二个目标。

第七百零一章 胡马行踪

从河东道最北面的长城一直到阴山之间,都是属于大唐的单于都护府管辖地,在大唐建国之初,朝廷在阴山以南筑了三座受降城,并派兵驻守,对抗突厥,但随着东突厥灭亡,越来越多的突厥人南附大唐,大唐王朝便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这些内附突厥人安置在长城以北、阴山以南的广大草原上。

中唐以后,随着府兵制败坏,朝廷难以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唐军的实际控制地也渐渐南撤,单于都护府也就成了唐廷名义上的控制地,三座受降城不再有军队驻守,唐军防御又退回了黄河及长城一线。

而内附唐朝的突厥人名义上是尊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但实际上他们自立自辖,不受唐朝控制,相反,他们对安禄山和史思明却是敬若神明,以至于他们后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主力。

但由于史思明过早和安禄山分裂,使得这两派河北军阀的支持者泾渭分明,安禄山是得到契丹的支持,而史思明的支持者则主要是内附突厥人,他们称呼史思明为二圣,出粮出兵,支持史思明在河北称雄。

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内附突厥人支持史思明,也是为谋取河北富庶的财富和人口,当大唐强盛时,他们就会投上羊皮,装成一只只温顺的绵羊,可当唐朝衰弱时,他们就会掀开羊皮,露出狰狞的狼牙……

四月初,李庆安亲率十五万唐军骑兵抵达了一望无尽的草原,李庆安已是身经百战,对回纥人也有过多次交锋,如果只是想打击回纥人,那很简单,派一支精锐骑兵深入草原腹地,总会有所斩获,可如果是想彻底灭亡回纥,那就得采用阵地战,步步为营。

但如果是那样,唐军的后勤补给线就会过长,容易被回纥骑兵袭击,所以李庆安决定采用吐蕃人的办法,建立补给点,大军走到哪里,补给点就建在哪里。

李庆安选择的第一个补给点叫做黑城,位于青山以南,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它原本是一个草原小镇,是唐军在阴山一带巡逻的一个补给站和哨所,但随着内附突厥人的涌入,这座小城也就失去了它的军事功能,成为一个商人们的聚集地。

来自唐朝的茶叶、盐、生铁、丝绸、布匹、粮食等等大量货物都在这里集散,尽管唐朝在几年前已经对回纥实行了严厉的贸易禁运,但河北境内的走私依然猖獗,朝廷的禁令管不到河北,除了生铁和粮食等河北本身也奇缺的战略物资外,茶叶、盐、丝绸、布匹等生活物资还是大量通过走私或者贸易方式流入了草原。

黑城的商贸依然活跃,黑城并不大,城墙周长只有三里,城墙高约一丈,草原筑城主要是用于防狼,因此城墙普遍都不高,城内有人口三百余户,其中固定商铺约四五十家,这里也可以称为草原上的商业中心,城内客栈、酒肆、赌馆、妓院一应俱全,每天都挤满了从草原各地赶来的牧民,他们卖掉羊皮药材,再买一些茶叶和盐等生活品回去,手中有余钱,自然还要逛逛酒肆青楼,大量的客源,使这里各家店铺的生意都十分兴隆。

但今天一早,整个黑城便笼罩在一片恐惧之中,大部分的店铺都没有开门,每家每户都提心吊胆,已经有牧民将唐军北上的消息传到了这里,昨晚傍晚,唐军主力已经到了五十里外。

在黑城主街的中部有一家叫燕然居的酒肆,也是城内五家酒肆中最大的一家,是一名汉人所开,他的十几名伙计都是来自朔州。

这名汉人姓陶,是河东朔州人,他在黑城已经生活了三十年,他为人良善,常接济孤贫,再加上本人粗通医术,一般牧民有什么病痛,他都会乐意帮忙,几十年下来,周围数百里的牧民没有不认识他,没有不尊敬他,都叫他陶老爹,他的酒肆也生意最好,每天都坐满了各地来的牧民,甚至还有从千里外来的牧人。

一大早,燕然居酒肆便挤满了客人,足有数百人之多,将酒肆挤得满满当当,甚至一张四人的桌子旁都挤了十几人,男女老少都有,这些客人都是本城的商人和居民,他们不是来喝酒,而是来这里避难,这是一种下意识的想法,唐军到来,只有汉人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不光是燕然居,另外一家汉人开的客栈和几家汉人商铺也一样挤满了避难的突厥人。

整座小城内都十分安静,酒肆里则稍微有些热闹,充满了一片窃窃低语声,这时,外面大街上忽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声响如雷,这至少是几百匹马才有的声响,客栈内霎时一片寂静,女人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惧之色,这是唐军入城了。

掌柜陶老爹神情有些复杂,显得心事重重,他快步走到门口,从门缝向外张望,他一眼便看见了一队数十人的唐军士兵,正向他的客栈走来,吓得他向后退了两步。

‘砰!砰!’的敲门声响起,只听外面有人在高喊:“开门!”

所有人的脸上都吓得惊恐不已,掌柜陶老爹上前拉开了门栓,门被轰地一声推开了,几十名唐军士兵大步走进了酒肆。

“原来都躲到这里来了!”

为首是一名唐军校尉,他扫了一圈屋子里的人,冷冷道:“你们怕什么!怕唐军吃了你们吗?哼!你们这几百人还不够唐军填牙缝的。”

他忽然提高了声音,高声道:“奉上将军口谕,黑城已被唐军征用,所有人全部搬出城外暂住!”

他宣布完命令,见众人没有反应,不由眼睛一瞪,“没听懂我的话吗?”

陶老爹连忙上前拱手道:“军爷,他们都是突厥人,听不懂汉话。”

校尉这才明白过来,对陶老爹道:“那你告诉他们!”

陶老爹又小心翼翼确认道:“军爷的意思是,不杀他们,只是搬出去?”

“没错!上将军不想杀他们,但我们要黑城,让他们立刻搬到城外,他们可以带走自己的东西,但必须半个时辰内搬完,从现在开始计算,超过时间者,以奸细论处!”

陶老爹慌忙将校尉的意思用突厥语向众人大声解释了一遍,酒肆内顿时乱作一团,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冲出酒肆,向自己的店铺和家里冲去,只有半个时辰谁都想多搬一点东西。

几十名唐军连忙闪到一旁,让他们出去,只片刻时间,酒肆内的几百人便跑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

这时,校尉回头问陶老爹:“你就是陶义?”

陶老爹点点头,陶义这个名字他已经近三十年未用了,他从怀中摸出一块铜牌递给了校尉,校尉仔细看了看便对他道:“你跟我来吧!”

两人走出了酒肆,翻身上马,向城外而去。

……

黑城外的草原上,十五万唐军正在扎营,这将是一座连绵十里的连营,由于北征不便,一些用处不大的辎重唐军便没有携带了,比如攻城武器和营栅等物品,唐军采用哨塔的方式,在连营边上搭建了二十几座哨塔。

大营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有的扎营有的喂马,有的埋锅造饭,声音沸腾,热闹异常,陶老爹已经下了马,跟着校尉向中军大帐走去。

陶老爹的官方籍贯是河东朔州人,但实际上他是一名碎叶汉人,三岁时,他的父亲被汉唐会派遣,全家迁到了河东太原,成为河东汉唐会的一员,随着边贸的兴起,他父亲又被派到朔州开贸易商行,从此全家便将户籍迁到了朔州。

二十岁那年,他改名换姓来到了黑城,在这里娶妻生子,扎下了根,一晃便过去三十年,尽管他已经远离唐朝,但他依然是汉唐会一员,每年定期向太原汉唐会汇报情况,并要将他所得的七成利润交给汉唐会。

直到几年前,河东汉唐会改为河东情报堂,他也改换了身份,领到了新的号牌,成为大唐情报堂的成员之一,负责收集阴山一带突厥人的情报。

两人走近了李庆安的中军大帐,被亲卫拦住了,校尉上前道:“这是黑城的情报堂成员,上将要召见他。”

几名亲兵上前,将陶义上上下下严密地搜查了一遍,这才放他进去了。

中军帅帐内,李庆安正和副将李晟以及大将雷万春、贺娄余润、马璘,行军司马辛云京等十几名主要将领在沙盘前商议着军情。

从长城出来后,他们在草原上一路行军数百里,竟然没有遇到任何突厥人部落,还有史思明的残军,他们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直到昨天,他们的巡哨才抓到了数十名来黑城卖东西的突厥牧民,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的部落已经北逃阴山,但他们只是一个小部落,并没有史思明军队跟随,史思明的军队逃去哪里,他们也不知道。

李庆安拿起木杆指着阴山道:“现在有三个可能,一个是史思明已经过了阴山,向漠北腹地逃去,去和回纥军汇合,另一个可能是他们就躲在阴山某处,坐看我们和回纥军火拼,还一个可能是他们向东或者向西逃窜,甚至迂回到了我们身后,伺机杀回河北。”

说到这里,李庆安看了一眼众人的表情,见他们脸色凝重,便知道他们最担心什么,又笑道:“这几个可能性中,我最关注史思明是否会逃去北庭,这其实也是我最担心的事情。”

李庆安的目光又投向了雷万春,问他道:“雷将军,你曾经从北庭奔驰到居延海,又从居延海到朔州,我来问你,这中间需要多少时间?”

雷万春起身道:“回禀上将军,从这里到北庭相距万里,如果马不停蹄奔驰,也需要一个月时间,一路是万里草原,现在季节也允许,从路程和气候来说,并不是不可能,但史思明最大的问题是粮食补给,他有十余万大军,想率十余万大军一路奔去北庭,几乎是不可能,且十余万突厥胡兵都拖家带小,除非他能说动所有的突厥部落跟随他一起西迁,所以卑职认为他逃去北庭的可能性不大。”

李庆安摆摆手,让他坐下,他又对众人道:“尽管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有这个可能,所以我已经命段秀实派出五千骑兵在西面的草原上巡哨拦截,一旦有发现,便要立刻向我禀报,这一点我请大家放心,其实我个人认为,杀回河北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也是粮食问题,杀回河北他是自寻死路,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或者躲藏在阴山某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线索请大家不要忘记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军队是由十六个部落的突厥人组成,并不是史思明一个人说了算,他的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十六个部落首领的同意。”

旁边的李晟笑了起来,“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史思明军队越过阴山,去投靠回纥人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大,对吗?”

李庆安笑着点了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