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日,你给九哥说,你相信杨皇后与贾皇子的死无关。但你这个举动,像相信的样子吗?若我是杨皇后,必定请天子寻个错杀你,以绝后患。”

    宁潇美丽的丹凤眼,盯着贾环的脸庞。如此美丽的少女,明丽如花,此时说出来的话,却很有些残酷、冰冷。令人悚然而惊。不愧是出身皇族,喜欢政治的郡主。

    贾环脸色平静,无视宁潇的目光,看着春光明媚的河面、两岸,淡淡的道:“郡主,并非拒绝和蜀王结亲,就是对杨皇后不满。甄家两位姑娘都嫁给皇子,结果如何?

    离权力越近,受到伤害越大。我并不希望三姐姐她受这份苦。当然,我谢谢你的提醒。”

    永清郡主是善意,还是恶意,贾环当然分的清楚。若是恶意,这些话,没必要在他面前说,只要在杨皇后面前多说几次,他的处境就很危险。

    宁潇一阵沉默。

    心里充满了挫折感。她不是来提醒贾环的。她是来游说贾环的。本以来,她对贾环姐弟的说辞,有八分的把握。结果…,贾环针对她的“恐吓”,给出另一个合理的解释。

    她有一种出招,被贾环化解的感觉。若这是在一言定前途、生死的朝堂,她怕是已经败亡。她还得继续学习、进步!

    贾环道:“郡主,感情的事情,不能强求。强扭的瓜不甜。你大约以为你帮蜀王求娶到他中意的女子,便可心安,坦然的放下某些情绪。但是,郡主,换位思考,若是蜀王很热情的帮你介绍夫婿,你心里会很高兴吗?”

    宁潇白腻的鹅蛋脸上闪过一丝羞恼,又无言以对。贾环的话说到她的心中。

    贾环的话,说得很直白。九哥和她弟弟是好友,时常一起玩耍。她和九哥熟识起来。因为两人都很出色,所以互有好感。但这是禁忌之情。所以,她和九哥,都很自觉的断绝念头。九哥移情贾探春。艰难,但是必须。

    她确实想帮九哥娶到人物出众的贾府三小姐。如此,心中仿佛便安心,可以继续彼此的人生。

    但,正如贾环说的,她如此作为,九哥心里是喜,还是苦?换位思考,答案不问可知。

    贾环等了一会,最后道:“所以,这件事你的最佳立场,应该是做壁上观。我欢迎你和我三姐姐交朋友。但不欢迎你来我们府上做说客。”

    他前世三十多岁,论对感情的看法、成熟度,当宁潇两个老师都足足有余。

    他对宁潇和蜀王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看法持中。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曾经暗恋过自己美丽的老师?但,这有什么错?只要不逾规,不将脑海里的念头,付诸实践,便可以。

    宁潇和蜀王,不过是时常一起出游,并没踩红线的行为。并且,愿意中止两人默契。这并不需要指责她。

    宁潇的性子很大气。行事干净、利落。轻叹一口气,道:“贾先生,我知道了。”

    贾环点点头。

    如果,用比较文青一点语言,我们可以这样描绘宁潇在贾府的半日游:

    进击的潇郡主,劝说探姑娘未果,在滴翠亭中与贾环摊牌。绿杨芳草的春色中,潇郡主使出一记凌厉的招式:如刀锋,如山岳。贾环正面格挡,并射出一支穿心箭。潇郡主脆败而走。在这明媚的阳春三月里,留下柏拉图式的忧伤。

    …

    三月初,贾环见过周家的周伍闵之后,携妻妾前往东庄镇,妙峰山踏青。

    说是踏青,其实更像是避嫌。

    户部尚书赵鹤龄定于三月初六,在棋盘街云宾楼二楼,召集抵达京中的巨商们,洽谈铸造、发行银币事宜。

    京城中的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将京城中人们的关注、期待,调动到顶峰。

    …

    夜色浓郁。

    京城西城,咸宜坊,卫府中。武英殿大学士卫弘带着老花镜,在书桌后翻阅着户部尚书赵鹤龄带来的报纸。

    赵鹤龄苦笑道:“卫中堂,你看这…。真理报都跟着起哄。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魏翰林那儿,要不要打个招呼。京中小报报道就算了。真理报不要管。”

    现在京中各报纸反复的讨论:如何联合天下有实力的商人发行银币的方案。列出各种优劣。

    拼凑之下,还真将户部的方案给拼出来,这很不好搞暗箱操作啊!比如,就他所知,卫相就准备在铸币权上吃一口。卫家出身松江府华亭。苏松,可是天下有数的繁华地带啊!

    “呵呵…”卫弘笑着摘下眼镜,道:“延年,魏宗贯很有公心啊!不用管他。方望溪的皇周英华要修完了。魏宗贯修书有功,即将高升。华相对真理报的主编,有他的考虑。”

    赵鹤龄笑着叹口气,“他那个脾气…。偏偏贾子玉偷懒,躲到东庄镇上去了。”

    卫弘笑一笑,再道:“和纪子初谈过吗?”

    工部左侍郎纪兴生,掌工部部事。字子初。

    …

    天街小雨润如酥。

    崇文门内的西江月茶楼中,广州行商,十三商行的领袖,伍观恒和同乡陆储喝茶,听书。

    陆储,二十九岁,丙辰科会试会元,殿试二甲第一名。现为翰林院庶吉士。字叔厚,广东顺德人。

    简单的说,陆会元,在费状元他们那一刻300同年中,排名第四。前面依次是费状元、黎宽黎榜眼、彭鏊彭探花。当日在城南给萧梦祯萧胖子送行,他亦去了。

    伍观恒六十七岁,清,其貌不扬。刻薄点说,尖嘴、马脸。在二楼的雅座中,听着楼下的评书声音清晰的传来,点评道:“叔厚,这便是贾探花所题名的酒楼?有点意思。”

    陆储笑道:“伍世伯,屋中有铜管导音,所以听的清晰。”

    伍观恒微笑着点点头。

    明日即将在云宾楼开会。但伍观恒气定神闲。因为,不管什么方案,广州行商,必定要有一席之地。否则,银币就没办法在岭南之地通行。

    …

    同一时间,城东的晋商会馆中,十六家晋商票号的东家,汇聚在会馆里的院落中,协商。十六家晋商票号,按照总号所在地,分为三个派系。以日升昌为首的平遥系九家票号,势力最大。另有:太谷系三家、祁县系四家。

    会馆中的气氛,先有些火药味,尔后,慢慢的降温。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夜雨阵阵

    晋商会馆设立在京城富贵繁华的东城。而徽商会馆却是坐落在南城,即崇文门外。

    其实,早些年间,天下第一财团,并非是晋商。而是以大盐商为代表的徽商。徽商屡次为太上皇南巡捐赠银两,出手阔绰,攀附权力,影响力极大。

    同时,徽商们还经营着茶、竹、木、瓷、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等生意。

    但,随着雍治天子上位,徽商的地位开始慢慢的下降。至雍治十三年底,晋商的头面人物路庸捐赠数十万银子给天子重开承德木兰围场。晋商开始全面占优。

    三月初五上午,又是一场春雨,京中的徽商会馆中,这些天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徽商的两大领袖人物:汪鹤亭、马均泰来京中,便是住在此处。

    不够分量的拜访者都是晚辈出面接待,比如汪家的长子汪幼鸿,扬州名士萧幼安。

    幽静的小院中,马均泰和汪鹤亭喝茶闲谈,“鹤亭兄,虽说铸造、发行银币之事,少不了我们徽商一份,但你我还是不得不来京中。纷纷扰扰,不得清净啊!”

    这话有点装逼。

    汪鹤亭笑一笑,品着贡茶,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会馆虽然修的好,到底不及在扬州的别院。”

    马均泰哈哈一笑,道:“这鹤亭兄可说错了。据大周日报报道,贾府花费百万两白银在府中修建了一座省亲别墅,号称:天上人间诸景备,气象万千。不比你我在小秦淮两岸的西园、小玲珑山馆差。”

    大周日报宣扬大观园百万两白银的花费,对贾府而言,绝非好事。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财不外露。

    汪鹤亭笑着好友一眼,道:“晋商的报道,就多少可信度?我听萧幼安说,赞助大周日报的百川通东家殷无忌前些时日还在满庭芳和贾府起了龌蹉。”

    政治权利的交接,伴随着血雨腥风。经济权利的交接,同样是有“战争”。徽商和晋商,争了很多年啊!不然,何以划分,江北归晋商,江南归徽商?

    “哦?”马均泰面露惊奇之色,沉吟了一会,道:“看来,明天的会商,不会是一帆风顺啊。”

    当然,徽商是旁观者。他们的份额少不了。

    据汪幼鸿拜访贾环,所得到的一点内幕消息。户部的初步的方案是将铸造,发行银币的份额分为九份:权贵、巨商共享之。铸币自古就是暴利。

    表面上看:以八分银子铸1枚银元。1两银子约等于10银元。只有20%的利润率。还要扣除人工费用。但是,这个铸币的量有多大?

    雍治十五年,整个朝廷的国库收入是3752万两。整个民间流通的银子呢?从东瀛、海外贸易中低价获取来的银锭呢?这个盘子大的超乎想象。甚至可能会超过一年贩盐的收益。

    而且,稳赚不赔。任何生意,都有经营风险。但合法的铸币,绝对没有。这比良田都更值钱,足以传给子孙后代。

    …

    巍峨的紫禁城,自明成祖修建定都后,就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两三百年来,在这里上演着权力风云。

    傍晚时分,殿前侍卫司的班直卫若兰、陈也俊两人交班后跟着同僚们一起离开皇城。出了午门,众人各自散去。

    卫若兰和陈也俊两人出来,两家的小厮早就候着,忙过来,服侍各家的少爷。

    陈家在京中颇有些产业:灯市口的同福酒楼就是他们家的。卫家,要纯粹得多。卫若兰另有一个叔叔,兄弟,在军中效力。当然,地位并不太高。卫家的权势和史家类似。

    自是有一些家仆、小厮。

    两人要到冯紫英家中吃酒。冯紫英近日买了一房美妾,容颜靓丽,据说出自没落的原顺亲王府。

    穿戴了雨具,走在长安左街上,看着傍晚淅淅沥沥的小雨。卫若兰笑着道:“我看陈兄近日满腹心事,这是怎么了?”

    陈也俊叹道:“一言难尽啊!卫兄,近日朝廷要向下放铸币权,苏州豪族、巨商高之令携银资上京,前几日就已经抵达京中,四处活动。”

    卫若兰道:“就是你年前时,去苏州游历,得罪的那个巨商?”

    陈也俊脸上露出一抹追忆的神色,点点头,长叹一口气,“卫兄,仇人就在眼前,我却不能快意恩仇。何其的可悲。

    唉,贾兄弟带着娇妻美妾去东庄镇上踏青,逍遥快活。他若在京中,我还可以问他。”贾环在朋友圈中,以才略、诗词著称。

    他和在贾府中修行的妙玉,原是旧识。她是官宦之后,父母早亡,17岁时,被高之令逼的从苏州远来京师。

    外面传说的:她师父师父临寂遗言,说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让她在京静居,等待结果。其实,不过是托词。真正的原因在高之令。

    卫若兰就笑,道:“这有什么难?东庄镇距离京城不过40里。你骑马而去,半个时辰就能到。冯兄弟那里,我给你遮掩。以他的性情,必定不会怪你。”

    陈也俊想一想,咬牙道:“也好。劳烦卫兄了。”叫过小厮,骑马出城。

    …

    傍晚的小雨不断。于陈也俊心中是倍添忧愁,于荆园处,则是湖光山色,园林美景。

    荆园殿阁十几处。时常爆满。三月初五晚,正院的大厅中,觥筹交错,歌舞助兴,美姬劝酒。

    苏松是江南有数的繁华之地。比如,卫大学士就出自松江府华亭县。而苏州府,苏州城,更是当今的时尚之都。苏样、昆曲,在天下流传。陈也俊所“惦记”的高之令,便是苏州商帮、太湖地区的商业领袖。

    楚王今天便是在正厅中设宴招待高之令。

    这场酒,“酝酿”了有几天。一个商人,即便拿着东林党党魁柳安宜的书信,见到韩秀才。但想要见皇子,而且有望登上大宝的皇子。对于楚王来说,还是需要一些矜持。

    在韩秀才的主持下,高之令贡献了二十万两白银,才有今日的酒会、见面。

    今晚的陪客有韩谨、哼哈二将(罗、童),翰林侍讲周慎行,翰林编修黎宽、彭鏊。晋商百川通的东家殷无忌。皇商刘家的家主刘子宁。京中名士,胡梦阳,以诗名闻于世。

    高之令时年四十二岁,五短身材,脸颊上有一道胎印,看起来容貌很“清奇”。他正揉着身边陪酒美人胸前高耸的雪峰,手法老道。看起来,粗犷、放浪,给人一种极其好色的印象。

    楚王眼中闪过一丝鄙夷:土鳖。随即,心中想起韩谨的话:殿下不要被他的外表、行事做派所迷惑。高之令能有身家百万,人称高百万,手段、智商,都有过人之处。

    楚王举杯,朗声笑道:“今日高员外到荆园,本王心中喜乐。诸位满饮此杯。”

    酒宴在歌舞声中,走向高……潮。

    夜雨阵阵。遮掩着京城中各种潜藏的阴谋、交换。

第六百八十五章 银币(一)

    三月初六,天晴。棋盘街,云宾楼。五间开的酒楼门口被户部调来的一队军士把守着。

    凡是没有拿到的请柬的人都不许入内。京中大小二十多家的报社的编辑以及金融业(票号、钱庄、当铺等)相关的从业者都等在云宾楼外。

    资本雄厚的报社,其编辑便在对面的“成丰茶馆”中围坐着喝茶,交换、等待消息。小报社的编辑只能在日头下枯等。都想要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个震动朝堂、京师、天下的消息。

    其实,自报纸大兴以来,京城中中低档次的茶馆,反而是各种消息的集散地。真真假假的消息,每天刊登在各种报纸上。但由于审查制度的存在,报纸还处在最初级的阶段:传播信息。至于媒体监督,这种职责,暂时还没有演变出来。谁敢妄议朝政,等着被封。此时的真理报主编可是强项的魏翰林。

    说一句很俗套的话:银币的铸造和发行,让天下士民,感受一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大势。所谓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明中期以来,两百多年期间,天下万民都是使用银子。而今要改为银币。权贵、士大夫、缙绅、商人,如何能不关注?

    云宾楼外的大街上、左右隔壁,对门处的几家茶馆中,相熟的报社编辑们,银业从业者相互打着招呼,交谈。盯着进入云宾楼的各方来客。酒楼门前,热闹非凡。

    …

    上午八点左右,春日融融。

    陆陆续续的有官员、权贵家的子弟、管家、巨商前来。衙门的上班时间是早七晚五。民间亦从。几乎每一个来客,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人认出来。

    二层楼的成丰茶馆各雅座、大堂中,不时的响起惊叹声。这个时候,能认识一些名人,亦是可以炫耀的事情。

    “看,宗人府宗人令汉王的长子封爵镇国公的宁镀。他进去了。”

    “看那边,走下马车的是黄须塌鼻的清矮小中年人是西南钱王胡炽。他去年春在京城。据闻与安南伯齐总督交好。”

    “又来一个。那边,青呢小轿下来的老者。马脸、尖嘴。富可敌国的广州行商领袖伍观恒。据闻其身家有200多万两白银。唉,黄兄,你我奔劳终日,一月不过3两银子。何年何月才能赚到这等身家?完全是两个世界啊!”

    大堂内,跟着这位仁兄一起聚在一座的三名编辑都是附和着叹气。

    这时,隔壁桌子上不知道是哪家报社的一名胖编辑道:“如今京中米价不过八钱一石,你老兄一月有3两银子,足可养活一家老小六口人。知足常乐。我等比起城外那些卖苦力的小民可要强太多。”

    “所以要读书嘛!”

    大堂之内的,约二十几名编辑,一阵哄笑。其余的,各种身份的人,各自喝茶。

    在京中崇文门街西开当铺的冷子兴和同伴们坐在角落中,看着意气风发的读书人们(报社编辑大部分都是落第的士子),听着他们的议论。

    他们都是京中典当行里的老板。属于规模“很小”的银业从业者。他们的商业规模,大多在几百两银子左右。云宾楼中,几十万、几百万两银子的生意,对他们而言,很遥远。

    但是,影响很大。他们这一行,就是玩钱。若是给错银子和银币的估值,几百两银子的生意,很容易血本无亏。

    …

    待笑声停下来。大堂中有人高声道:“高兄真豪气!竟然说出一石米才八钱银子的话!要知道,十年前,一石米不过五钱银子。明万历年间也如此。此次改革币制,必定物价上涨。不知道要生出多少悲剧来。”

    “哼,章编辑忧国忧民,也要喷对地方。币制改革,由我朝贾探花所设计,在武英殿中过了一遭的,岂会出现你说的那种情况?银币和银子在未来将会并行于世。官方定价一两银子兑10银元。

    今日户部召集天下权贵、巨商,就是要依赖于他们的高额流水。转换社会中的银子。收银子,吐出银币,逐步使得银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以八分银子铸造1钱银子的银币,可得利二成,驱使权贵、巨商去做此事。”

    “二位不要吵了。说曹操,曹操就到。快看外头,贾府的人来了。是他府上捐个同知头衔处理杂事的琏二爷。还有宁国府的四品爵明威将军贾蓉、生员贾蔷。”

    贾琏、贾蓉、贾蔷都是贾府的实权人物。以贾府如今的权势,在京城中中间阶层中来说,可谓是头面人物。当然,对比权利人物,那就不够看。

    有报社编辑奇怪的道:“诶,如此大事,怎么不见贾探花来?他如今不在官场中,何须顾忌什么?”

    “据说,贾探花去东庄镇上访友、踏青去了。铸造银币的方案是他首倡,谁还能不守规矩,不给贾府一个名额么?”

    “那是。”这话引的一阵附和声。

    …

    众人正说话间,又有人一阵惊呼,“好威风,好气派。八人抬的大轿。不知道是谁?”等看清楚下来的是一个疤脸的中年人,矮胖如球,“原来是他。”

    有好事者,爆出料,“太湖巨商高之令。他刚到京中,就将教坊司里最当红的两个姑娘以一万二千两银子买走。充作侍女。今日一见,果然,排场极大。”

    “此人必不能长久。”

    “胡扯。这位高员外在苏州,就嚣张的很,怎么没见他倒下?反倒号称高百万。进京以来,银子花的如流水。据说昨晚,楚王都在荆园设宴招待他。”

    …

    成丰茶馆并街面上的各处,议论纷纷之时。矮胖的高之令带着随从,验过请柬后,步入云宾楼。

    随从们都等在一楼。各家只能有一个代表到二楼中参与户部的商谈。

    这次商谈,是由户部尚书赵鹤龄主持。规格很高。如高之令这等巨商,在外面,是需要被人仰望的存在,但在正二品的高官面前,需要低头。

    “今日这个广告,打的值!”高之令心里想着,拿着价值二十万两白银的请柬,登上二楼。

    他只是在外人眼中表现的很高调而已。但经商,就是要给生意伙伴们信心:我有钱!而在权贵人物面前,他披着的外皮是好色。没有谁会忌惮一个好色如命之徒。而且,他知道分寸。比如,他买下的两个花魁,都转赠给了苏州党的核心人物:韩谨。

    所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云宾楼的二楼的大厅中,已经重新布置。众人在摆开的八仙桌边各自闲谈。正前方,居首的位置还空着。

    高之令抵达后,随后陆陆续续的有人上来,在巳初(九点),请柬上写的会商时间,诸权贵、巨商的代表齐聚:晋商、徽商、西南胡炽、广州行商,吴王府、贾府、汉王、楚王(高之令)。

    少顷,户部尚书赵鹤龄在户部主事唐道宾、工部主事纪鸣、何以渐等官员、杂官、吏员的簇拥下从走廊中走进来。今天的会商是由户部牵头、主持,工部支持。

    一时间,众人纷纷起身见礼,寒暄。等门面功夫做完之后,赵鹤龄坐在居首的条桌后,说着开场白,“铸造、发行银币之事,朝廷有赖于诸位之力。故而,今日在会商。报纸上传言,是将铸币权授予给各家。此言大缪。朝廷的方案是将每年铸币的份额分给给诸位。”

    说到这里,赵鹤龄停了一下。然后,云宾楼二楼中顿时一片喧闹。太出人意料。

第六百八十六章 目的。

    京中历来有几大商业繁华之地,除开新近崛起于外城东的信丰街,分别是棋盘街、灯市口,崇文门外,内市。

    而棋盘街地处正阳门和大周门之间,不远处就是六部等衙门。云宾楼是棋盘街最好的酒楼。正所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其中,建筑的富丽堂皇,提供的美酒佳肴,可以想象。

    此时,二十多名穿着各种精美服饰的权贵、巨商代表们,各自交头接耳,议论着。

    在今天,户部召集会商之前,关于铸币权的各种分配方案已经被各大报纸大肆报道。最被认可的主流方案是,朝廷将会将铸币权授权给九家:

    内务府、户部、工部、三大皇商、晋商,徽商,广州行商,西南钱王、贾府。

    这九家将会分别拥有铸币权。推动银币的发行、流通。其中,内务府代表着天子的利益,户部是国库,工部提供铸造的人力、技术,贾府作为首倡者。

    这个方案,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它排除了其他人参与其中。而现在朝廷的方案,不是分配名额,而是分配份额,争议更大。这涉及到谁拿得多,谁拿得少的问题。

    所以,此刻,云宾楼二楼,以茶话会形式摆着的七八张八仙桌,各自坐着的权贵、巨商代表们,一片沸腾!

    需要额外说明一句,为何权贵得以与会?众所周知,在国朝是权力大于资本。有权,就不怕没有钱。有钱无权如鱼肉。曾经有人做过统计,天下身家超过百万两白银的巨商,有十七家。其中,有12家是皇亲国戚、勋贵。

    所以,要推行银币,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但为何四大财团中,没有皇亲国戚、勋贵这一个组成部分?举个例子。比如晋商,晋地身家超过十万以上身家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联合起来的、松散的商人团体(财团),总资产普遍都在1千万两白银以上。自然是远超过皇亲国戚们。

    …。

    在云宾楼中,各权贵、巨商代表们和户部尚书赵鹤龄交谈,询问,会商时,

    外面等待消息的人们如同猫儿在心里挠痒般,急切想知道里面的情况。

    而远在东庄镇上的贾环,正在陪着妻妾,在妙峰山金云峰的潭柘寺内的二层楼阁中赏景,远眺中远山青青如美人的娥眉,近看山脚下繁华的东庄镇:屋舍、商铺、良田、树林、山丘、书院,沐浴在柔和的春光中。

    梵音阵阵,响在潭柘寺中。

    贾环和宝钗两人凭栏而立,其余妻妾,并黛玉、湘云、宝琴、迎春、惜春几人在闲聊,说笑。丫鬟们环侍,娇语阵阵。

    黛玉一袭青衫长裙,手里拿着诗稿,坐在铺着软绵绵坐褥的塌椅上。娥眉微蹙,身姿娇柔婀娜,妩媚风流。已经年满十五岁的林妹妹,自有她绝世的风情,如花似玉,美不胜收。

    新白蛇传的演出,在京城中大获成功。众金钗们兴致勃勃,对贾环所说的《桃花扇》跃跃欲试。此时,黛玉手中的诗稿,便是贾环写的开篇:暮晓春来迟。先于百花知。岁岁种桃花,开在断肠时。

    凭栏处,薛宝钗看看身后的姐妹们,再临高楼远眺,白腻的俏脸上带着浅浅的笑容,心旷神怡。一身明丽的鹅黄色的长裙,肌肤莹润,光彩照人。如雪一般、国色天香的大美人。

    “夫君,今日在棋盘街云宾楼中举办铸币权的会商,你怎么好像一点都不担心?”

    贾环握着宝姐姐的手,随意的斜倚在栏杆上,笑道:“姐姐以为我应该要担心?”

    “嗯。”宝钗认真的点头,秀雅的刘海下,一双明亮的杏眼,笑看着贾环。明丽,娴雅的女子。

    贾府以首倡者的名义,拿到一个铸币权的资格。京中,其他人能同意?大周日报,前段时间,可是热炒了一番大观园花费的事。

    再者,昨天晚上,于贾府素有来往的王孙公子陈也俊特意到东庄镇来见贾环。

    自家夫君虽说出来踏青,但京中的信使不绝。

    贾环笑一笑,闻着自家娇妻身上随风飘来的幽香,温声道:“姐姐,这要看我要什么,我并不担心啊。你绝得府里缺钱吗?”

    宝钗微怔,倒没想到贾环有这么一问,低头沉吟几秒,轻轻的摇头,道:“并不缺。”

    贾环个人的生意,虽说都是给韵儿管着的。但贾环的收入、无忧堂的支出,她作为正妻,又有才干,自是一清二楚。

    虽然贾环已经辞官,但家中有着各项收入。比如:香水、信丰号,信丰街那里的生意,并不缺银子使用。

    雍治十五年,家中盈利约1。2万两银子。这可是很大的一笔钱。比如:老太太今年八十高寿,一生的积蓄,不过七八万两银子。

    “这就是了。”贾环轻声感叹道:“姐姐,其实,我深度的参与到朝廷铸造、发行银币中,只是想刷一刷天子的好感。其余的都在其次。”

    他希望刷雍治天子的好感,好为他和黛玉赐婚。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当然,现在距离他去年罢官才数月,雍治天子不可能自打耳光,给他赐婚。

    要等。

    先把好感度刷一刷,再适时的提出来。

    其次,他要借此机会,解决贾府拒绝蜀王求亲所带来的隐患。永清郡主宁潇,提出了一个隐患。他不能让杨皇后以为他心里对她有意见。否则,结果会很糟糕。

    再次,干掉晋商殷无忌。此人最近跳的比较欢。一则是为弟子燕王宁淅出口气,二则是他要削弱楚王的金主。殷无忌赞助着大周日报。

    京中一些人,估计看韩秀才是个笑话。毕竟,看起来,韩秀才是坐享他干掉晋王党的红利,才干不足以为楚王夺嫡的谋主。但,他心里很清楚,舆论的威力。

    所以,在武英殿上朝争时,首先第一步,就是查封大周日报,不准它废话、发声。

    楚王党的大势,不可阻挡。但,大周日报要压。这其实才是楚王党的核心组成部分。

    韩谨作为楚王的谋主,其实是合格的。

    最后,才是贾府在铸币中分一杯羹。

    就算贾府这次没有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