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廷尉在文章点评了最近邸报上的内容:河北提刑按察使司报上的一桩灭门惨案,以司法的角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这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时政点评。只不过江南的报纸是有国子监监生,生员,读书人来点评,京城则是有庙堂诸公来评论。高下立判。

    而且,江南的报纸,多采用白话文,迎合市井小民。而真理报则是采用书面行文的方式,更贴合官场、士林的阅读习惯。

    官报,到底是官报。

    这又是贾环所设计的一个“亮点”。

    宋天官收起神思,摇摇头。贾环此子,很有点门道啊!真理报一炮而红。

    …

    距离吏部不远的翰林院中讲读厅内的一间公房中,窗外松竹轻摇。一名形容清的灰袍老者在书案后仰头大笑,意态欢畅。

    拿着报纸来汇报工作的魏翰林难得的脸上也浮出几抹笑容。他是真理报挂名的总编。

    方宗师笑容满面的道:“宗贯,子玉办事,还是很有一套嘛!江南报纸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又别出心裁。真理报这下可算是一下子就打开局面。谁说不行?”

    方望身为礼部尚书,天天在翰林院中修书,翰林院里面的一些风向还是知道的。江南风俗和京城完全不同。在江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京城未必行。翰林院中,对真理报,有一些闲言碎语。

    魏翰林也笑起来。是啊,谁说不行?现在情况如何?不能以经验套经验。老瓶装新酒,未必就不和京师的“口味”。“方大人,无功不受禄。我和萧开之名义上负责办报,实际都是子玉在主事。这份功劳,我会上书给朝廷说明。”

    真理报,是朝廷的报纸。办的好,办出彩,自是要奖励。

    方望笑一笑,伸手虚点着魏翰林,道:“宗贯,你这个人啊…。这点小功劳又算得了什么?何新泰心里有数。再说,子玉要这个功劳不是好事。”

    当今天子不喜欢贾环,为这点小功劳冒头,不值得。他是认为贾环在雍治朝蛰伏比较合适。当然,在机会合适时,还是要往上冲一冲。真理报,这个机会就很合适。

    功劳记在何大学士心中,真理报编辑的权力在手。以真理报的势头,作为官方报纸,这份权力可是实权!至少是一个编外御史。他心里为弟子感到高兴。

    大丈夫,岂能一日手中无权?

    魏翰林想一想,点点头。

    …

    真理报开门红,在一天之内,迅速的成为京城舆论的宠儿。

    无论是蜀王和名妓的“故事”,还是御史弹劾权贵不法(疑似何大学士报复前段时间权贵反对增加商税),或者是大理寺寺卿梁锡的时评,抑或是区别于江南报纸白话文风格的正规行文,都吸引着京中人们关注的目光。

    官衙、府邸、会馆、商铺,大街小巷中都在谈论着报纸上的内容。这令之前不大看好真理报发行的人大跌眼镜,心中很有点郁闷。而下午时,自军机处传出来的一则消息,更是是将这种情绪推到顶点。由郁闷变得抑郁,继而心情很糟糕。

    何、刘、韩三位大学士一致认为,应该让朝廷内外所有官府衙门,订阅真理报。

    想一想,全天下的官府衙门有多少?有多少主官?真理报还愁销量吗?可以说,这将文一举奠定了真理报在朝廷、民间舆论的地位。

    傍晚时分,红彤彤的夕阳霞光落在翰林院检讨厅中。清贵的翰苑词臣们纷纷起身,散衙。

    周慎行脸上看不出心里是何种情绪,步行着出门。他身边已经不复“前呼后拥”的状况。

    之前,他带着一帮新翰林在街道上断定真理报不行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包括其他衙门里的官员。而现在,这个耳光可是够响的!贻笑大方!

    翰林院外,来自苏州府的两位新翰林,丙辰科的榜眼、探花黎宽、彭鏊两人等着周慎行,见面后,拱手一礼,道:“玉绳兄,今晚荆园的文会,我二人就不去参加了。万望海涵。”

    黎宽、彭鏊两人,一个是榜眼、一个是探花,中午吃饭时,私下里被几个同年取笑,令他们脸红、恼怒,又无可奈何。有些事,他们不想再跟着周慎行搀和。太丢脸。

    周慎行愣了一下,对着两人的背影拱拱手。脸色平静,坐上马车后,心底的情绪却突然的爆发出来。低吼道:“玛德,竖子不足与谋!给别人笑几句又算的了什么?”

    …

    在周慎行周翰林丢了一个大脸“众叛亲离”时,顺亲王在南安郡王府上吃着酒。

    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都算是旧武勋集团中的人物。不过,顺亲王作为当红的亲王,和勋贵们都说的上话。

    南安郡王四十多岁,鼻梁高耸,嘴唇微薄。面相予人一种很冷漠的感觉。坐在檀木长案几后,微笑着道:“贾环这少年当真厉害啊!我都以为他办不起来,还真就做起来了。呵呵。说不定,贾府还有复兴的一日。”

    当年四王八公,贾府占两位国公,在金陵组建四大家族,盘根错节,又与北静王府交好,在四王八公这个团体中有着很重的份量。现在,贾府有贵妃,王家有王子腾握有军权,权势很盛!但荣国府的爵位废除。宁国府袭爵都到四品爵,没什么份量。感觉比当年,还是差点意思。

    顺亲王笑了笑,道:“怎么,都知道真理报是贾环在办?”

    南安郡王意味深长的一笑,道:“这么大动静,谁不知道?没有人想像蜀王那样出名啊!”

    顺亲王点头,举杯喝着酒。心里很有些不痛快。

    真理报,竟然让贾环做成了。而围绕着真理报,所衍生出来的权力,增加了贾府的力量。这让他如何能心情好?

    …

    京城外城西,顺着阜成门外街走两里路许,便可在夜色中看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

    这是永昌公主的外宅。她平时住公主府的时候少,到是有大半时间在这里。

    真理报发行成功的当晚,永昌公主与他的捕快情夫严捕快在此幽会。

    事毕后,两人在屋子里说着话。

    严捕快约三十岁许,英俊高大,皮肤白皙,脸上的五官如若雕刻,眼睛如若点漆,一表人才。他觉察带眼前的美妇心情不佳,笑着安慰道:“不久是一份报纸,有什么可担心的?”

    永昌公主娇笑着踢了下情夫的大腿,道:“你懂什么?”她和顺亲王谈过。

    商税的事,她不可想朝廷收。另外,贾府,现在算是潜在的敌人,她能高兴的起来?

    严捕快嘿嘿笑道:“我怎么不懂?不就是三国演义吗?晋王、楚王,外加杨贵妃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只要公主殿下押对注,日后便是无忧。”

    严捕快这话,乍一听,蛮像一回事。用比喻也用的好。三国演义。但是,要是给朝廷中的明眼人听到,估计要笑掉大牙。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永昌公主咯咯娇笑,勾勾手,道:“你跪下。”

    情夫的话,让她笑起来,但对心中的郁结,毫无作用。焦躁的心情,让她想要继续用某种方式放纵自己。

    …

    周慎行落寞,顺亲王不爽,永昌公主焦躁,而楚王府中,楚王正在大怒的骂人。他同样是希望真理报办不好的一份子。

    他的心腹幕僚曾经判断真理报发行成功的概率很低。他为此还让蜀王宁恪给贾环带话。他想要和贾环搞好关系。这种权谋智计之士,谁都不会嫌多。

    这对他争太子之位有好处。但现在来看,却是搞砸了。他如何不怒?

    书房中,楚王网罗来的两名心腹幕僚低着头,挨着暴风骤雨的批评,心中苦笑。

    楚王骂了一阵,疲倦的挥挥手,“你们都去吧。”等幕僚们都离开后,看中天空的明月吗,心情极度沮丧。再没有那天在荆园思古楼上压着蜀王宁恪说话的风采。

第五百七十九章 巩固

    真理报在雍治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一炮而红,奠定官方报纸的根基、地位。

    第二天晚上,贾环宴请书院的诸位同学以及萧梦祯、《翰苑文话》、《真理报》的编辑们在崇文门内的醉仙楼中庆功。

    翰苑文话、真理报的编辑们是两块牌子一个部门。翰林是朝廷命官,前途远大,当然不可能来新生的报纸部门任职、做事。编辑们都是京中的文士。

    京城之中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文士。有的甚至是有举人功名。方宗师招募了一批,贾环亦招募了一批。计有21人。

    随后,贾环连续的在真理报上推出“强手”。

    五月二十四日,军机处领军军机大臣何朔的文章发表在真理报头版头条。何大学士谈的是吏治问题。要求监察御史,巡道御史(小号中央巡视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让京师官场为之震动。

    五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刘、韩两位大学士的文章分别发表。同时,通政司里各官员的奏章,大篇幅的出现在真理报上。去通政司抄邸报的各衙门小吏都慢慢的变少。至此,真理报的定位就已经相当清晰:官媒!

    连续的朝廷重臣文章发表在真理报上,没有发表的重臣们,纷纷派人给贾环传信,要求发文。比如:刑部尚书华墨、工部尚书白璋、左都御史殷鹏等。对于这个要求,贾环自是满足。现在还没有到要用报纸控制舆论走向朝争的程度。

    二十七日,真理报宣布收费,每份报纸五文铜钱。所得的银子除开运营,基本用于支付朝廷大佬们的“稿费”。

    二十八日,真理报在第六版为信丰号拍卖行打广告。广告费用500两。定下广告收费标准。

    二十九日,真理报在第七版面上连载贾环执笔的《天龙八部》。当然是用笔名。写小说,在士林中是小道。文章才算正途。诗词都要逊一筹。

    一连串的“手笔”下来,五月下旬真理报风行京城。据不完全统计,真理报的销售份数是1。5万份。一跃而成为全国报业的龙头。而这个数据还在不断的增长。

    真理报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

    又是一场夏雨,雨珠如帘。弥漫在京城天地间的酷暑仿佛随之而消散。

    位于城西的许府,庭院精美。许英朗与好友乔如松在小轩中浅酌。酒菜几碟,精美可口。

    许澄以翰林侍读学士兼任吏部左侍郎(正三品),迈入高官行列。官当这个程度,家中不会缺钱。更何况,以其四十四岁的年纪,身负储相之望。

    因而,许府不大,各处却布置的精雅。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雨。”许英朗笑一笑,神情略带点苦涩,举杯和乔如松碰了碰,道:“我们俩啊,竟然都看错了。”

    他和好友都不大看好贾环办报,但出于朋友、同学的情谊在帮贾环。可没想到真理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看情形,竟然是要取代朝廷的邸报。邸报自古有之,而今竟然要被新生的真理报所取代。

    牛逼!不服不行。

    乔如松亦是轻叹一口气,笑道:“能者无所不能。张叔大,少颖敏绝伦。子玉亦是如此。”

    张居正,字叔大。

    许英朗顿时一笑,道:“友若,此句当浮一大白。”

    乔如松微微一笑,与好友对饮一杯。

    贾环自雍治八年冬入闻道书院,一步步走来,在书院众同学中的威望于雍治九年救灾时达到了顶点。领袖群伦!所以,他一封书信到闻道书院,书院的精英们齐聚至贾府。

    然而,闻道书院的精英们,未必就一定愿意在官场上以贾环为核心。比如许英朗,其父许澄就是朝廷重臣。他根本没有必要跟着贾环走。他有他的政治资源。

    再比如卫阳。他爷爷是户部尚书,地位甚至更高。

    贾环毕竟只是一个正六品的闲散翰林侍讲。并不足成为旗手!

    但是,此次真理报大获成功,某种程度上,“巩固”了贾环的核心地位。

    此时,乔如松就认为贾环会是下一个张居正。许英朗认可这个判断。这样的人物,显然是值得追随的。

    …

    小雨凄迷。晚间庭院深深。

    卫阳晚上在书房刻苦攻读时,被回府的爷爷卫弘叫过去。

    夜色已经有些深了。卫弘不再见客,换了一身便服,在花厅中喝着清茶。长子卫康正陪着。“阳儿来了,坐罢。”卫弘微笑着伸手示意道,“最近去真理报报社没有?”

    卫阳时年十八岁,儒衫青年,容颜俊美,笑着给爷爷,父亲见礼,道:“爷爷,孙儿近日在家中读书,并没有去报社那边。”

    卫神童和贾环的私交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他正在刻苦攻读,准备三年后的第三次乡试。真理报的事务,他只是知道一些,并没有参与。

    卫弘点点头,和蔼的道:“贾子玉这次令人刮目相看啊。少不得会给人捅到天子面前去。不过,何相肯定会保他。你读书太心急,要缓一缓。多和他亲近,去报社帮帮忙。以我看,将来你父亲都不及他。”

    这个评价很高。

    卫康三十多岁,美男子,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与人交往令人如沐春风。官任工部郎中(正五品)。失笑道:“父亲,你这样说,很伤儿子的脸面啊。当然,贾子玉确实是大才。以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杨文忠公第二啊!”

    明朝前首辅,三朝元老,杨廷和,谥文忠。世称杨文忠公。

    卫阳笑着点头,“孙儿知道。”同学都在办报纸,他却是有点憋着。他很怀念雍治九年救灾时的氛围。

    …

    六月初过后,贾环就渐渐的开始将步入正轨的真理报事务交给编辑部的同事。如刘国山、柳逸尘、罗君子、庞泽、乔如松、秦弘图都在报社中任职。

    真理报虽然是翰林院下属,但贾环本来就负责着《翰苑文话》的工作。招募私人进来,本就是合规矩。

    明面上负责事务的萧梦祯担任着报纸的副主编。贾环和萧梦祯私下里谈过一次。谈的还不错。

    六月十三日,贾环时隔数月,重返吴王府,给吴王世子宁澄,燕王宁淅授课。

第五百八十章 永清郡主

    六月中旬,正是酷暑时节。上午七八点时,便是骄阳如火。

    宁澄在院落厢房中看着真理报上连载的小说《天龙八部》,看得津津有味,时而赞叹。

    房中隔层中加了冰块,凉爽无比。如今京中碧雪膏盛行,硝法制冰的方子流传很广。权贵之家,即便冬季藏冰不够,亦能重新制作冰块避暑。

    这时,外头一个小丫鬟进来,道:“世子,贾先生一早打发人来传话。他今日要过来授课。”

    “哦,我知道了。”宁澄拿着报纸,歪歪头,神情并不怎么慌乱,眼睛里反而有些兴奋,道:“蝶儿,你去通知我姐一声。再叫外头派个人去宫门,通知燕王一声。”

    小丫鬟蝶儿应了一声,嘟着嘴走了。大热天的,她在府内来回跑,很热啊。

    宁澄笑嘻嘻的起身收拾书本,准备去书房。贾环布置的学习进度并不紧。宁澄这段时间,偷玩自是偷玩了,但课后作业全部都完成,并不怕贾先生检查。

    他笑是另外的事情。真理报在京城中发行,大获成功,他内心中对贾先生很敬佩。这么厉害的老师,他在贾老师面前服个软,不丢人。但是,九哥可就被真理报黑惨了。他姐气不过,要找贾先生理论。

    他姐性子刚硬,执掌半个王府,井井有条。她若是男儿,他朋友圈里的人,包括汉王府、魏王府、顺亲王府里的王子王孙,都不如她。他小时候还敢拿姐姐取笑几句,现在随着年纪渐长,却是越来越怕她。

    不过,宁澄十二岁中二少年的逆反心理,让他此刻想的更多的念头是幸灾乐祸:等会有好戏看咯!

    贾先生可不是好说话的人。

    …

    贾环乘坐着马车前往吴王府。

    外表普通,里面陈设精美的马车平稳的驶在京城石板路上。周朝并没有水泥。道路规格分为:夯土路、碎石路、青石板、甓砖路。京师内城里基本都是青石板路。

    马车内,凉悠悠的。案几上放着一盘青翠的香瓜。作为京城里最大的冰激凌、甜品供应商,贾府自不可能缺冰块使用。贾环放松的倚在铺着凉垫的塌椅上,微微沉思。

    皇宫中安静无事。他心中因云春怀孕带来的那种紧迫,在此时真理报发行成功之后,略微缓解。

    贾环是很想过几年的安生日子的。本来他也是处在仕途“蛰伏”的阶段。天子不待见他嘛!然而,雍治天子弑父杀子;周朝官军先后征服西域、西南。

    雍治天子文治武功已经达到顶点,已有怠政之意。偏偏在此时,贾元春怀孕。这给贾府看似繁盛、强大的局面埋下巨大的隐忧。

    贾府的权势依托与元春在后宫之宠。变数很多。当今天子并非成化天子、弘治天子那样的痴情种子。雍治皇帝,爱江山甚于爱美人。很标准的政治动物。

    贾府的权势若是依托于王子腾,那么,贾环在贾府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冲击。和王子腾有血缘关系的是,王夫人,贾宝玉。不是他贾环。

    这些思虑,贾环心里都清楚,他原本的打算是等几年再说。毕竟,只要他官位升上去,这都不是问题。然而,天子怠政,这样的大变局,谁料得到?

    贾环他不得不提前结束所谓的“蛰伏”,谋求“筹码”或者在仕途更进一步。他可不想贾府在最后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他的娇妻红颜都在贾府中。

    等明年,他帮何大学士把增收商税的事情办妥,估计能官升一级,届时,谋求外放吧。雍治天子怠政归怠政,不代表智商下跌。他还是外出地方谋求升职为妙。

    当然,外出前,京城里需要安排一二。届时再说。

    …

    贾环想了一回,思路回到当下。他今天刚出府时,听消息说,甄家阖府23口人到了京城南的驿站,等候朝廷发落。据说,太子妃甄静儿临时前给天子留了绝笔求情。

    贾环预估甄家的问题不大。他是通过甄应嘉的官职推断的。甄应嘉被押回金陵后,圣旨抵达,令其出西南骠国故地,为一州知府。由此推测,天子放甄家一马的概率很大。当然,已经死了的甄静儿,梁王妃等甄家人是活不过来的。

    类似于曹雪芹家里当年。

    贾环想着,抵达吴王府中,下了马车,穿过长廊、花园到“”的书房中。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贾环改此名,是希望宁澄、宁淅读书入味。

    刚进门,就见书房中一名水蓝色长裙的少女起身走过来。身姿挺拔,比例极佳。鹅蛋脸,凤眼,肌肤晶莹似雪。有沉鱼落雁之姿。

    然而,此时少女脸上带着怒气,走上前,质问道:“贾环,你也是个读书人。九哥陪和澄弟用烟花捉弄你固然不对。但是,你把澄弟关了三天的小黑屋,有什么恩怨也该结了吧?为何要在报纸上坏九哥的名誉?”

    看着冷着脸的美少女,贾环有种很荒谬的感觉。永清郡主的这种逻辑很荒谬。

    以他的智商,只听这话,就推测出眼前少女的身份,吴王的嫡女。封号:永清郡主。在吴王府内大名鼎鼎。

    潇者,水清深也。周朝的皇室宗亲制度,继承唐宋之制。而非明制度。亲王的子女,除世子外,其他人都不是铁饭碗。有没有爵位,要看情况。宁潇被太后所喜,才得以封永清郡主。当然,宁潇的名字,贾环自是不可能知道。

    贾环看了气势汹汹的宁潇一眼,从她身边走过,去往正前方屏风下的书桌,一边淡淡的道:“我和蜀王很熟吗?开这种玩笑?蜀王殿下既然得罪我,就要有被我报复的觉悟。我确实是个读书人。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燕王一看这驾驶,立即熟练的像只小鹌鹑般低头看书。他胆子很小。到吴王府中,永清郡主对他很照顾,各色用度与宁澄无异。他心中很感激。但贾先生对他,亦是悉心教导。亲和力十足。他心中感激。这两位吵起来,他不知道怎么办。

    宁澄坐在椅子上,看到贾环辩才无碍,云淡风轻的从容,将他姐给晾着,差点没笑出声来。

    宁潇气的脸都白了,怒声道:“那你也不能毁了九哥的前途,名声,你叫他日后如何做人?我前日自宫中回来,天子对他很不满。关了他一天的小黑屋。”

    这正是她所愤怒的地方。贾环的报复太过了。简直就是一点情面就不讲。吴王府是怎么敬他的?连她弟弟被关,被打,都是认了。真是个混账!

    贾环将书袋放在书案上,转身,看着两米开外,暴怒的永清郡主。心里哂笑一声。

    从道理上讲,他的报复确实过头了。但是,生活不是讲道理啊。讲道理还要警察干什么?他需要一个够份量的人物的绯闻出现在报纸上时,不用蜀王,用谁?

    贾环并不打算和永清郡主讲讲他的道理。和愤怒的女人将道理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贾环拿起书桌上的茶杯,喝了口温茶,道:“郡主,看不问题不要那么肤浅、短视。祸兮福所倚。蜀王殿下要在天子面前留下那么好的印象干什么?

    以杨贵妃、吴王府的权势、地位,足以保证他过的很滋润吧?难道,你想他和晋王、楚王比一比?”

    贾环说的很淡,很浮,用词规避。但是意思很清楚:夺嫡开启,郡主的意思是想蜀王争一下?嫌命太长了吧?以蜀王的身份,他怎么可能被立为太子?既然不参与夺嫡,天子不喜欢蜀王,那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永清郡主,十四岁的宁潇,性格强势、刚强,独立的天之骄女,当即愣一下,给贾环说的哑口无言。身在皇室宗亲之家,谁不知道夺嫡的风险?

    贾环强词夺理,忽悠完,做个手势,道:“郡主无事就先出去吧。我要开始上课了。”

    将一脸不得劲的宁潇糊弄走(废话,哪有整人,却是为人好的道理?),贾环咳嗽一声,清清嗓子准备上课。

    宁澄没憋住,“哈哈,哈哈。”站起来,对贾环作揖行礼,道:“先生真是厉害!弟子佩服至极。我从未见我姐姐如此吃瘪!”

    这话多少有点得意忘形后调侃贾环的意思。当然,他心里确实是佩服。高下立判嘛。他姐不是贾先生的对手!

    不过,宁澄见贾环脸上浮起一个淡淡的笑容,立即一个寒颤,忙讨好的笑一笑,转身喊门外的书童,“去把我院子里用冰水浸的哈密瓜拿来给先生解暑。”

    贾环没管宁澄,道:“先检查你们俩的功课。宁淅,你先来。背诵孟子…梁惠王篇。”

    宁澄聪明是很聪明。但当前年纪的性格很有点熊。爱装小大人,年轻人好面子,有自尊心。淘气,做事不知道轻重,爱看别人出糗。不过,他既然已经驯服这个熊孩子,倒不会为几句玩笑话就恼怒。

    宁淅起身,道:“是,先生!”

第五百八十一章 文官形象的贾环

    贾环忽悠宁潇的理由,也就糊弄下十四岁的小女孩,宁潇事后越想越不对劲,在晚饭时,和吴王妃独孤氏说起这件事。

    独孤王妃听的微怔一会,随即笑起来,慈爱的摸摸女儿的头发,“潇儿啊…”难得见自己性格强势的女儿的栽个跟头。那位贾探花,果然不是省油的灯。满嘴胡话,小小年纪,就和朝廷里混了多年老油条似的。

    当然,这样的先生,对儿子来说,却是好事。

    独孤王妃对贾环的印象,要拜吴王所赐。吴王直言,他搞不定、惹不起贾环。再加上关世子宁澄小黑屋、真理报的事。贾环在独孤王妃心中的形象就是经典的文官形象:脸厚心黑,一肚子坏水。每每唱着高调,实则是拥着骂人执照的职业流氓(言官),严以待人,宽以待己。

    不过,独孤王妃心里很清楚,想要在朝堂上混出名堂,只当个君子,没点本事,是不行的。她不希望儿子将来被人“坑”。同时,独孤王妃不大喜欢蜀王。

    所以,从独孤王妃的角度看,真不觉得这件事应该有多么生气。

    宁潇不满的道:“娘,你还笑?他胡说八道呢!我当时是没反应过来…”

    独孤王妃笑着抱着女儿,“好了,好了。贾先生到底是你弟弟的老师。你不要去再打扰他上课。”

    …

    “当然是胡说八道!”蜀王宁恪容貌有点憔悴,在宣武门里街的三元酒楼中,和永清郡主宁潇说话。他给父皇训了一顿:太后欠安,你倒是在教坊司中快活?然后给关了一天的黑屋。他现在还有点没恢复过来。

    真理报关于蜀王的绯闻报道,不是一篇,而是系列报到。连着有五份报道。真真假假。贾环搞的很彻底。这从他连着关了宁澄三天的小黑屋就知道他当时心里的愤怒。

    就像他问宁潇的:我和蜀王很熟吗?如果是朋友,给人恶作剧,不满可以有,但不会用上“报复”两个字。但给陌生人这样捉弄,谁能忍?用你的狼狈,你的尊严,取悦捉弄你的人?人不能卑微到这种程度!

    蜀王当初配合着宁澄整贾环,不过是想着捉弄一个正六品的翰林而已。他可是亲王!这算事?

    所以,道理上讲,贾环有点过。但事情就这么个事情。各有各的角度,看法。

    八仙桌上,几道精美的小菜,一壶绍兴黄酒。甜软可口,男女皆宜。

    今天请客的是宁潇。女扮男装,一身白衫,俊美妖冶。她心里不痛快。一则是为贾环糊弄她,她娘却不许她去找回场子。二则是为九哥抱不平。

    “九哥…,我…”

    蜀王摆摆手,拿着酒杯灌了一口,道:“潇妹,你想,贾环要是真为我好,总得说一声吧?什么招呼都不打,就把我搞的这样狼狈,恶意满满,怎么可能是为我好?”

    宁潇点头,“嗯,就是这个道理。”这算是把她心里拧着的话说透彻。

    蜀王看着娇艳、明丽的少女,想着她为自己打抱不平,心中感动,又有些别样的情绪,“潇妹,你不要去惹贾环。他很厉害。楚王都想拉拢他。”

    他和潇妹之间清清白白。他知道潇妹对他有好感。但他只敢将其当做妹妹看。原因,那天楚王说了。只是,如此美丽的女孩,谁会不亲近她?只是,有些底线,要谨守着。

    宁潇不服气,凤眼瞪着,“九哥,他比我还小,能有多厉害?都是文人见的相互吹捧吧?”

    蜀王摇摇头,沉声道:“潇妹,不是的。他有真本事。不然我那位号称贤王的八哥可不会费如此大的力气去拉拢他。”宁恪将那天在思古台和楚王对话的内容,告诉宁潇,说完,苦笑道:“我虽然不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