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卫师爷一愣,随即笑着点头,这是正解。

    官至巡抚,再往上就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如果只是为学生出头,未免显得太幼稚。(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八月二十四日,贾环抵达扬州的第一天的夜晚并不平静。郑家在城中的家人、奴仆并没有反抗。而在城外的别业、码头的处,反抗很激烈。

    贩运私盐这个罪名,是死罪。

    郑家因贩运私盐被抄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扬州。继而往扬州府,淮安府、镇江府、应天府传去。

    扬州盐商的首商汪鹤亭在昨晚没有前往扬州城内的新安会馆。而是安坐在家中。因为,他在和沙胜、贾环合作。抄家这种事,不可能落到他头上,何须紧张?

    最了解你的,往往就是你的敌人。扬州盐商中的徽商和晋商别苗头不是一天两天。郑家能被抄的如此干净利落,情报,自然是他提供的。一网打尽!

    二十五日上午,汪鹤亭正在后院里喝着茶时,一名貌美的小妾进来娇声道:“老爷,大爷派人进来请示,马员外,严员外等六人前来拜访。”

    汪鹤亭轻松的笑着,道:“我换衣服,这就出去。”在小妾的服侍下,换了衣服,到前院的正厅中会见前来的六名徽商。

    汪鹤亭五十多岁,身宽体胖,穿着秋季的衣衫,略显臃肿,迈步进来,环顾着几名同乡,笑道:“诸位有什么好惊慌的。咱们一直在配合沙抚台赈灾。再怎么着,事情落不到我们身上来。”

    另一名大盐商总商马均泰苦笑道:“汪兄,话是这么说。可是昨晚的动静,那声势…,嗨。我们是给同乡们公推过来的!要你老兄出来说句话。”

    自去年中秋诗会后,汪鹤亭借助贾环的传世名篇,名声大涨,一举成为扬州城中的第一盐商。他在徽商中的威望很高。

    汪鹤亭从容的微笑,坐下来,道:“行。我一会就去拜访沙抚台。咱们徽商出钱出力,帮助沙抚台、朝廷度过难关。好处少不了咱们的。郑家的窝本可是不少。”

    这句话,顿时让所有的盐商眼睛都亮起来。盐商的根本就是在纲册上世代传袭的窝本。郑家的窝本有六万引以上,给汪家吃下大头,他们也能分不少啊!

    客厅中的气氛渐渐的热烈起来,汪鹤亭让长子汪幼鸿安排上早点。花样丰富,一壶好酒。几人商议各种事宜。至于,怎么瓜分郑家的窝本,现在自是不谈。还要在等等。

    徽商站队正确,最终肯定会享受到好处。至于,金陵那边的事,粮价,和扬州不相干。

    约上午十点许,汪鹤亭带着长子出门,前往巡抚衙门。

    …

    查抄郑家后,淮扬巡抚沙胜向朝廷禀报处理意见的奏章在第二天上午,就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送往京城。

    处理意见是:男子籍没,流琼州。家眷发往教坊司。

    沙胜另有密折上奏给天子。

    这些奏章、文案都是何师爷在临去松江府前,一手包办。这种奏章,一字一句,非常考究,真真正正的体现中国语言和权谋艺术。非老于此道的幕僚不可,贾环目前的水平还达不到。

    贾环进入沙胜的幕府,处理的第一份文案是向下辖的各府县下发了措辞严厉的问罪公文:朝廷赈灾钱粮到灾民手中,往往十不足三。寒冬将至,生民艰难。即日起,若在有贪赃赈灾钱粮者,俱参照郑家处理。本部院概不轻饶。尔等宜忠勤王事…

    第二份公文是即将选派府县的各级官吏交换巡查地方,督促赈灾事宜,监督钱粮发放。

    八月二十七日傍晚,贾环带着随从在扬州东关码头送何师爷何元龙前往松江府。

    秋风徐徐。东关码头的一处水道边,一艘小船已经等候着。长随们将行李搬上船。何元龙与贾环在岸边叙话、道别。夕阳萧瑟的铺陈在江水中。

    何元龙看着表情平静的贾环,知道他心中的哀伤并没有释放出来,轻轻的叹口气,“子玉,郑家已经过去了。林巡按在天有灵,也不会再怪罪你。”

    是的。郑家、郑元鉴已经过去。家产被炒,家人流放。抄得粮五千石,银两、器物、珍玩、盐价值约五十万两。这都将投入到赈灾中。然后,几十万受灾的百姓,每天的用度不是小数目。这只是杯水车薪。

    接下来,淮扬巡抚署衙要做两件事。第一,以郑家为例子,逼迫豪强大族让步。每逢大灾,都是这些家族买地买人,扩充实力的良机。

    钱帛动人心。不听招唿的,估计还要抄几家。所以,沙抚台那天抄郑家时会感慨他被称为酷吏。

    第二,在粮食运抵淮南地区之前,要停止各地的以工代赈的工程,采取发放流食,维持最低生存的办法,先维持住灾民的生命。

    各级官吏是否会造假,灾民能否及时得到救治,是否有新的状况出现?这里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贾环主持、处理。沙抚台并不擅长实务。

    他希望贾环能振作起来。除了救灾,后面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啊!金陵那边的事不处理好,淮南的救灾就难以完善。因为,南京户部才是救灾物资的来源地。仅靠商家捐献,和抄家所得,撑不了多久。

    贾环沉默了一会,“事情是我引起的。”他过不了他心里那一关。

    何元龙感慨的叹口气,他知道贾环要做什么,“你前途无量,将来必然是宰辅重臣。何必…!唉…。你去做吧!我都为你安排好了。”

    他做不到,但很欣赏贾环这种重情义的做派。他的前途和贾环比不算什么。若有罪责,罪证,都由他来承担吧!

    贾环点点头,心中感激,抱拳一礼,并不矫情的去说“谢”字,“何兄一路顺风。”

    何元龙笑一笑,“会的。等我回来时,就是开庆功宴之时。”说着,登上小船,往长江中而去。

    贾环目送何师爷远去。天际边,残阳如血。

    …

    八月底的几天,郑家被抄的巨大冲击过去。贾环也即将启程,跟着沙胜,最为首席幕僚,巡视各地淮南各县,直抵一线。

    夜,已三更。

    淮扬巡抚署衙的地牢外,月光幽幽。郑元鉴惊疑不定的两名狱卒被带到临门的一处小院。

    “郑员外,可以啊,既然能走通关节,报个瘐死上去,假死脱身。”狱卒甲,调侃了一句,将郑元鉴推进一间黑屋中,“进去呆着吧,等人来接你。”

    郑元鉴给推的一个踉跄,心里莫名其妙。郑家都给抄了,怎么还会有人来救他?甄家、陈家,都不会来的啊。除此之外,他经营的关系,谁敢得罪淮扬巡抚沙胜?

    郑元鉴头发沾着草,穿着有些脏的棉袄,心里惊讶的思索着,抬起头,顿时惊的汗毛都竖起了来。

    屋中,还坐着一个人。

    他认识。

    借着幽幽的月光,可以看得出贾环的脸庞。以及那双坚毅的眼睛。贾环承诺放他一马。

    但是,郑员外此时绝对没有应该这样的想法。因为,贾环将一把手铳对准了他。黑洞洞的枪口,是死亡的审判。

    “贾三爷,别,别冲动…”郑元鉴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抵在额头上的冰凉的铁管在秋季寒冷的夜晚将那种颤栗的冰凉感觉传到他心里,痛哭流涕的道:“三爷,我该死啊。我吃了雄心豹子胆,敢去杀你表妹。三爷,你饶了我吧。你就把我当一个屁给放了。我下辈子给你做牛做马…”

    贾环轻声道:“别怕。”扣动扳机。

    “砰!”

    一声巨响。复仇的火花闪现在夜色之中,掠过贾环冷静的脸庞。打断了喋喋不休,正在后悔的郑元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而后,是死一般的沉寂、安静。

    贾环站着。这是他第一次亲手杀人。并没有呕吐。裴姨娘的音容、笑貌在他的记忆里浮起来。那知性的笑容,安静的话语,临死前,她痛苦的皱眉。

    眼泪,痛快、肆意的顺着脸庞流下来。射出去的复仇的铅弹,也是他心中的哀伤。

    我说过:我会打爆你的头。

    我说过:姨娘的血仇、公道,我要亲手拿回来。

    姨娘,你在那边,要好好的。

    …

    九月一日凌晨,郑元鉴受了秋寒,病死在狱中。消息报到沙胜处,沙胜愣了下,挥挥手,“按旧例处理。”随后,带着幕僚、督标营启程,巡视淮南。

    扬州城中关于郑元鉴的死因众说纷纭。有很多疑点。但没有人去过问、打听这件事。郑家贩卖私盐是死罪。

    九月初,扬州、金陵、淮南,风云激荡。江都县正堂沈县令无心处理公务,这天上午,在后堂中与自己的幕僚闲话、下棋。

    李师爷笑道:“沙抚台处理郑家是雷霆手段啊!再过几日,赈灾的效率恐怕要高起来。”郑家这样的大盐商都抄了,淮扬两府之内,还有富户大族敢囤粮,小吏杂官消极怠工的话。沙巡抚的刀,不利否?这才是巡抚之威啊!

    沈县令就笑,“早该如此!”他还是一个有热血的县令,喜欢这种强硬手段。

    当然,郑家背后是甄家。甄家现在已经失势。所以,郑家是个软柿子。但是软柿子,也是有示范效果的。

    不过,他很清楚现在的局面不光是手段强硬就能解决。最终还是粮食的事。接下来,就是冬季。要是沙巡抚稳得住局面,那就是万家生佛。稳不住,就会被反扑而来的压力吞噬掉。

    …

    金陵,户部尚书卫弘坐在户部的公房中,安静无声,沉思着。阳光落在外面的地面上。

    走过的几名吏员,脸上带着些嘲弄的笑,抱着文书,走进伍侍郎的公房中。(未完待续。。)

请假条

昨天提前说了一下哈。元旦到过年这段时间九悟需要清下假。望诸位书友见谅。

    12月31日至1月4日请假。元旦期间外出,处理下个人私事。

    1月5日开始更新。

    腊月20至正月初七请假。过年期间,杂事比较多。我也一年没有回家,预估无法保持更新。

    空闲下来,九悟也会努力码一点,但是,能不能写的出来,确实不敢保证。望诸位书友见谅。

第三百七十一章 勿谓言之不预!

    南京户部的粮库被倒卖一空。剩下的,粮库之中用一些掺了沙子、泥土的劣质稻米滥竽充数。而随着淮南水灾,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金陵粮价飞涨,南京户部尚书卫弘无力调拨粮食运往淮南,南京户部粮案就此爆发。

    隶属于朝廷的粮库的大使、副使、吏员计六十多名涉案的官吏全部都被南京都察院、刑部联合收押。

    而这即将掀起官场巨浪的粮库案也会由朝廷派钦差前来审查。

    八月底九月初的金陵与京城之间,弹劾的奏章、朝廷询问的公文,金陵的答复,官员们的上书自辩来往,令往日清闲的南京六部衙门变得繁忙。堂官们都在衙门中。

    户部尚书卫弘被朝廷行文训责,人望大跌,前途堪忧。南京户部事务尽归左侍郎伍藏。

    上午十点许,卫弘在公房中里静坐,沉思。

    现在这样的局面让他很有些沮丧。多年的宦海生涯,并非没有经过比这个更严重的情况。现在的局面,最严重的后果不过是他致仕回乡。他没有参与倒卖国家粮库里的粮食。但,官场之上,越往上越艰难。一点小错误都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导致仕途折戟沉沙。

    但凡有机会向上走,进入宰辅之列,谁愿意沉沦下僚?

    值此之时,他患得患失。这将他心中受到挫折的情绪放大,令他焦虑难言。

    南京户部粮库存粮数百万石。能够有能力倒卖如此大批粮食的人,在金陵不出五指之数:他的前任,已经致仕的李尚书肯定算一个;南京吏部尚书陈高郎、郑国公邓鸿、去京城的南京礼部尚书方望、甄家。或许,还可以加上户部侍郎伍藏。

    而从当前金陵粮价飙涨来看,倒卖户部粮食的极有可能是陈高郎、陈家。

    卫弘目光一闪:陈家是想将他推给朝廷给倒卖粮库案当替罪羊啊!他久在地方上做官,很清楚粮库这里面的弊端。倒卖、以次充好、甚至盗卖都是常有的事。这也是小官、小吏们日常发财的门路。漕运的粮船年年在运河上“翻船”也是这个道理。

    粮食不比银子。粮食会出现发霉、烂掉、失火、被老鼠偷吃等等状况,无法长期保存。天长日久的,有损耗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一次,“损耗”有点大而已。

    但要说朝廷会追究到尚书这个级别的官员,根本不可能。最多是将南京户部的主事、员外郎给下狱问罪。他,作为户部尚书为此事负责,致仕回乡。各方面都交代的过去。不过,以当今天子的性情,可能会追赃。

    当然,如果这是在九边,这么大数额的粮饷贪腐,势必要砍几颗脑袋。在九边,粮食是稳定、维持军队的利器,比黄金、银子还重要。

    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他要如何破局?

    卫弘轻轻的叹口气。这是他这些天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还解决办法。

    金陵有粮食,但粮价越来越高。这近乎成了一个死结。

    这时,公房外传来脚步声。卫弘眼皮都没动,根本不留意。自从朝廷训斥他的谕令传来,南京户部事务尽归左侍郎伍藏。

    “老爷!”

    一声问候将卫弘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这才发现是跟着他多年老仆进来。禁不住惊讶的道:“你怎么来了?”

    老仆上前两步,从袖袋里拿出一封信,“老爷,贾孝廉让人从扬州带了一封信给你。”

    贾孝廉就是贾环。

    卫弘沉吟着接过信,心里微微一动。拆开信,看了一遍,一抹笑容从有些老态的脸上浮起。

    …

    九月初三的上午,南京户部尚书卫弘向南京六部、都察院、府衙发出堂贴,邀请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张经纬、金陵知府贾雨村于九月四日上午来户部商量关于金陵粮价的事宜。

    这个消息来的有点突然。当天下午,南京六部中的官吏几乎都将此事当做笑话来聊。

    南京吏部侍郎巴平就好不掩饰的和到他公房里来闲聊的陈子真说道:“卫司徒大约是火急攻心了!”

    金陵的粮价有什么好商量的?等大约一个月后湖广的粮船一到,自然是应声下跌。现在嘛,当然是粮商们赚钱的时间。降价就不要想了。卫尚书还是老老实实的等待致仕吧!真以为金陵的粮价是那么好打压的?

    陈子真笑着喝着茶。难道咸鱼还能翻身?

    明太祖修建南京城时,六部衙门、都察院等署衙都位于金陵东城。相互间距离很近。周朝在金陵时沿用、修缮明朝的官衙。消息传到户部。户部主事风成急匆匆的到署衙里面的公房中见卫弘,“大人何必如此?”这简直是有点自取其辱啊!

    风成身量中等,约四十多岁的年纪。他是荫官出仕,在卫弘来到金陵之后,与卫弘走的很近。卫弘当了多年的布政使,笼络人心还是很有心得。

    卫弘正在公房的书案后提笔写奏章,将兔豪笔放在笔架上,笑呵呵的道:“太素,不要着急。明天,明天你就知道了。”

    风成无奈的叹口气。他是真不看好卫大人明天的行动。给陈高郎下最后的通牒能有用?

    …

    第二天上午,南京户部的署衙之中变得热闹起来。众多堂官议事的地点在户部东面的一处厢房中。

    小吏和衙役们进进出出,端茶倒水。

    户部尚书卫弘今天穿着正二品的红色官袍,气度威严的坐在主座上。然而,左右相对的两排椅子上,坐着的却是各部的侍郎。只有都察院是堂官、左都御史张经纬亲自来参会。

    礼部尚书方望去了京城主持编修《皇周英华》。礼部的二号人物,侍郎张安博代为出席,这是正常的。吏部尚书陈高郎倚老卖老,只派了侍郎巴平来参会。这也说的过去。谁让陈高郎的资老呢?

    但是,工部、刑部、兵部、金陵府衙都只派了侍郎、同知前来议事,这就是赤……裸裸的打脸了。

    侍郎也是正三品的高官,穿着红色的官服。然而,满屋子的绯袍还是让议事显得异常的敷衍。

    卫弘心里冷笑一声,过几天有你们受的。当即开门见山的道:“朝廷粮库的粮食被倒卖,本官负有失察之责。但是,在其位,要谋其政。我早前已经派人前往湖广购粮。三五日之内就会抵达金陵。诸位还请通力合作,配合本部向淮南运送救灾米粮。若是误了事,本官必定如实上奏弹劾。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番声色俱厉的话,让厢房中的七八名高官脸色个不相同。除了张安博、张经纬,其余几人大约类似于嘲讽、鄙视、好笑等神情。

    没有人将卫弘的话放在心上。很明显,卫弘说的是支持粮商的官员。任何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粮商敢涨价。背后没有权力支持,他们敢吗?支持者,追根溯源,就是在座的几位所代表的各方势力。

    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非常狠!但是,你行吗?

    议事的会议很快就散了。

    消息随即在金陵的各衙门中传开,再在夜里的秦淮河上画舫中,金陵城中各府中成为笑谈。郑国公府邸中,一群守备、指挥使在一起吃酒,说起这件事,一队队漂亮的歌姬正在跳舞;金陵知府贾雨村与自己的佐贰官魏同知、白师爷聊起这件事,明轩中是清风明月美酒佳肴。

    卫尚书狗急跳墙啊!但是他上书给朝廷的弹章能有多大的用呢?

    九月五日,户部衙门贴出公告:开仓放粮。将南京户部粮库中的存粮(大部分都是掺沙子、泥土,或者腐烂、发霉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2两5钱银子)的价格向百姓出售。售价1钱银子一石。

    当天下午,这则轰动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金陵城。实在是粮价太敏感。就像天朝帝都的房价突然降到一万块一平米一样,绝对是个大新闻。

    金陵米业协会计有八家米商,当天下午聚在协会的公所中等待消息。手下的伙计们都派了出去观察情况。此时,各大米行的粮店都还在对外出售米面,但价格太高,销量寥寥。

    傍晚时分,各米行的伙计们纷纷将情报传回来,“回各位掌柜的话,各城门口、码头临时租的店铺门前都排起了长队。我们都说了,这粮食不能吃。但很多百姓还是前去购买。”

    陈家米行的洛掌柜笑了笑。能不能吃,这样要看情况。把掺沙子、泥土的米粮筛一下,还是可以吃的。当然口感不会好。又废功夫。发霉的,自然不能吃。但是可以喂猪和鸡鸭。主要是价格太低,百姓都看到有利可图。

    洛掌柜微笑着环视了一圈在座的七名掌柜,“诸位,我们准备降价走量的策略,看来得提前用了。卫尚书很贴心啊!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降价借口。”

    米价只有越涨,才会越让人感到恐慌、抢购。降价,反而不会。只是,现在的价格让普通百姓承受不起。所以,米行的销量没有打开。但是,都这么些天了。城里的百姓家中有存粮,也快要吃完了。借着这个借口,米行可以开始出货了。

    一名胖胖的掌柜笑道:“就是给卫尚书赚了些名声啊!”

    “哈哈!”在座的众人都是哄笑。

    …

    第二天,金陵的市民突然发现,各大粮店的米价纷纷调整为1两5钱银子一石。理由,不说自明。

    稍后的几个时辰内,各店铺门口纷纷开始出现排队购买米面的人群。

    两天后,九月八日,户部粮库里的粮食还是在以1钱银子出售。购买者众多。但,各大米店的粮价已经上涨到了1两7钱银子一石。购买者也很多。

    城中到处流传着谣言。再不买,米价还要上涨。很多城中的百姓都是忍痛拿出家里不多的银子前往米店购买粮食。再不买,就要断炊了。而且,还得多买一些。以免过几日还要涨价。

    繁华的金陵城中的人们为米价而感到切肤之痛时。夜色中,清朗的月光照耀着大江。一艘艘吃水极深的粮船缓缓的自松江府逆流而来。

    水声,哗哗哗哗。(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二章 形势逆转 按计划行事

    淮安府,宿迁县,项羽故里。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淮南大水自今,沟通江南与京城的大运河已经修复。

    河堤之上,沙胜穿着青衣便服,形容清,背负着双手眺望着宿迁县中的难民营地。淮南的百姓近万人被官府集中在此安置。随从、幕僚跟随着。

    一栋栋简易的木屋挨着。营地规划整齐,有居住区,食堂,娱乐区,厕所,病人区等。一万百姓各按乡里,姓氏,组成保甲编制。一切井井有条。营区之中,不时的有以监生、士子为主体的文宣队伍走过。或是宣讲当前的形势,或是解读官府的政策。

    沙胜看看身边站立着的贾环,眼中带着血丝,感慨道:“子玉辛苦了。”郑元鉴怎么死的,他心里有数。但是,有些事情,不必较真。贾环是他的学生。

    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只是,有些担心贾环走不出他姨娘的死的阴影。唉…。这是有先例的。明朝的成化天子在万贵妃死后不久立即驾崩。万贵妃年长成化天子十七岁。

    沙胜听到一些关于贾环和裴姨娘关系亲密的传言。

    沙巡抚身边的两名幕僚、长随、督标营的营兵都是敬服的看向沉默站立着的青衫少年。贾环这段时间拼命的在工作,有时候甚至会熬通宵,主持巡抚衙门的中枢,将救灾的事务处理的有条不紊。不愧神童之名,天纵之才。

    贾环微微躬身行礼,“先生过誉了。寿州那里,我就不陪先生去了。”

    沙胜点点头,和蔼的道:“你去吧。金陵的物资输送过来,淮南的百姓才能稳下来。”

    这段时间,沙胜已经抄了三家豪族。抄家的过程中,但凡是反抗者,杀无赦。这才让试图在天灾中“收割”自耕农的豪强地主有所收敛,敬畏巡抚之威。为此,他在淮南士绅中赢得“酷吏”之名,被称:血染的官帽子。

    这场救灾,也关系到沙胜的身家性命。淮南稳。则沙胜是强力能臣。淮南民乱,则沙胜必定丢官去职,甚至身败名裂、下狱问罪都有可能。

    淮南稳不稳得住,关键就在粮食。其实江南地区虽然不是产粮区,但是也在种粮食。松江府的大米就闻名全国。只是,这些余粮,基本都被金陵的米行收购。握在手中,高价出售。以至于,输入淮南的粮食要依靠湖广地区。

    从湖广地区远道输送的粮食能维持、持续多久?不打掉金陵米行的嚣张气焰以及粮价,淮南地区就难以言稳。

    贾环沉稳的道:“请先生放心。”又对2名幕友拱拱手,“接下来的事情就拜托诸位了。”

    两名师爷连忙道:“不敢。贾孝廉都定好的章程,我等萧规曹随。只检查是否执行了即可。”这是夸贾环一句。

    贾环心里苦笑一声,他对当萧何没什么兴趣的。点点头,带着两名营兵,转身走向运河边等着的小船。他将由此前往松江府的治所所在地:华亭县。

    何元龙已经派人来传信:他押着粮船已经启程前往金陵。算算时间,应该快到了。而自己,则是要前往松江府执行后面的计划。

    九月初九重阳节。暮色之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贾环站立在船头,衣袂飘飞。

    他用疯狂的工作来遗忘裴姨娘死去的痛苦。并非如沙先生所想的那样。而是,裴姨娘的死,和他相关。是由他引起的。他不畏惧别人用死亡的“恐吓”,会去复仇,但心中有着深深的内疚。一个美丽的生命,因为他,在如花的年纪凋零。

    而更甚者,差一点,死的就是林黛玉。届时,他根本无法向死去的林如海交代。所以,要复仇,就要彻底的解决掉隐患,将真正的幕后黑手除掉。

    郑家不是,陈家才是。陈家以死亡恐吓他,因为他侵犯了陈家的利益。郑家只是刀,执行者是收钱杀人的火铳手。现在,他要去完成复仇的第三步!

    干掉陈家。

    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武止戈。以杀止杀。

    船行如飞。贾环心潮起伏。站在运河之上,看着两岸。想起本时空还没有出现的那个激昂的红色年代。百战名将粟裕在这片大地上指挥大军纵横奔驰,连战连捷,所向披靡。

    而,他,也一定会干掉陈家,赢得最终的胜利。给死去的裴姨娘一个公道;给他的内心,一个交代!

    …

    雍治十二年,九月初十的下午三点许,在柔和的秋日阳光中,几艘吃水极深的粮船缓缓的抵达金陵外金川门码头。

    负责与南京户部联络的何师爷与南京户部主事风成带着十几名小吏、衙役前来迎接,早早的就等在码头上。这时,带着随从纷纷快步上前。

    “元龙兄!”

    何元龙四十多岁的年纪,哈哈一笑,从粮船上快步下来,与何师爷、风成两人拱手行礼,言简意赅的道:“我来了。”

    何师爷作为沙胜的核心幕僚,在金陵负责与南京户部交涉赈灾的钱粮事宜,对后续的计划自是有所了解。此时禁不住笑起来,感慨的叹道:“终于是来了!”

    这些天,金陵米行保持了很高的出货量。他的压力很大。生怕各米行完成出货,将米价压下来。再过十日左右就是秋收时节。届时会有大量的晚稻流入市场。高米价不利于米行收储粮食。

    幸好,粮食终于在米价下跌之前赶来。此时,金陵的米价维持在1两8钱银子一石。

    南京户部主事风成虽说和户部尚书卫弘走的近,但并不知道沙胜、贾环、卫弘的具体计划,这时,见何元龙和何师爷两人感慨万分,联想到几日前卫尚书给他说的:过两天你就知道了。

    寒暄几句后,风成就笑道:“两位,不如我们先去户部衙门,卫尚书恐怕已经等的心焦。”

    何元龙、何师爷都是大笑,“走。”卫尚书当然会等的心急。粮食到了,接下来按照计划走。

    来自松江府的粮船抵达金陵的消息,在随后极短的时间就传遍了金陵的大街小巷。南京户部各处售卖点都配合的贴出告示牌:明日白米价8钱一石。

    金陵城内的气氛陡然的紧张起来。

    金陵米行的各大掌柜连夜汇聚在米业行会的公所中商议对策。会所中争论激烈。谁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卫弘在放烟雾弹。因为,卫弘在几天前与南京各衙门议事时就明说过几天会有湖广来的粮船运粮来金陵。然而,现在确认是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