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红楼-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限制了消费群体。若是改行唱戏,名角红遍全国是必然的。看看清末、民国初年的艺术圈就知道。大师梅兰芳名噪一时。

    当然,最根本的一点是,名妓属于青楼行当。戏曲则是属于艺术。档次不同。

    林千薇抿着茶,盈盈一笑,微微偏着头,秋天午后的一缕阳光落在她俏丽的脸蛋上,仿佛绝世无瑕的美玉在静静的泛着耀眼的光泽,美丽无端。好奇的道:“你这人总是有些很怪异的想法哩!不过,我才不唱什么青衣,那都是悲旦。我要唱也是唱闺门旦。”

    贾环禁不住哈哈一笑,举杯邀饮。

    昆曲里的小旦,分为很多种。所谓的青衣,其实就是唱苦情戏的角色。比如:孟姜女,秦香莲。而闺门旦就是官宦小姐。比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梁祝里的祝英台。

    而贾环说的大青衣其实是后世里的理解,大致上就是长的漂亮,又有演技,一个人能撑起来一部戏的演员。比如,赵雅芝。

    但是这种差别,贾环没对林千薇解释。他内心里的对她的评价其实很高。

    林千薇娇嗔着白了贾环一眼,饮了半杯酒。她也曾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后来给卖进了教坊司。

    说笑几句,见林千薇休息的差不多,贾环起身,走到船舱里摆设的书案边,磨墨提笔,写了一首新作。他其实还想听林千薇唱一曲。确实唱的非常的动听。

    “雍治十二秋,与美泛舟于秦淮河上。试填新作听新曲。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写完后,贾环扭头问身旁扶着书案边沿,身姿高挑的林千薇,“这首词怎么样。可不可以唱?”

    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饮水词的巅峰,传世佳作。第一句,他在去年南下时因想起林芝韵,写出来感慨。后来给黛玉看时,听紫鹃说黛玉品了一下午。

    后面的字句,其实不怎么贴和他的心境。林千薇说要新词才肯再唱。他便都写了出来。

    想当初,他在贾府里给惜春鄙视时,心想:我拿出这首词,吓不死你们?现在,终究是轻描淡写的抛出来。才子的名声、头衔对他来说只是点缀。他不靠这个吃饭。

    林千薇却仿佛没有听到贾环的话,目光盯着纸面上的字句,轻声呢喃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是写给我的吗?”

    见她有点痴痴的文青模样,贾环哭笑不得,这都什么跟什么?解释道:“不是啊。你只当我偶尔填的词就行。”这是纳兰容若以女子口吻写的幽怨之词。可以有各种阐述。比如追忆初恋、劝谏友人。但肯定不适合他和林千薇此时的场景。天知道她怎么理解的!

    林千薇不大信,看贾环一眼。明丽的容颜上浮起一抹幽怨。这首词触动了她的内心。她想起她今天邀请贾环同游的目的。低下美丽的头颅,轻声道:“贾郎可愿为我赎身?”

    贾环一下子愣住。

    此时,他和林千薇的距离很近,又是秋后的下午,船中安静。林千薇的声音再笑,贾环还是将她的话都听见。但这句话他怎么回答?林千薇问的不是赎身的问题,而是问他愿不愿意娶她。

    这是…被表白了。

    贾环心中浮起很飘渺、美好的感觉,心弦在幽静的画舫中被一位姑娘拨动。有一点措手不及,又一点意料之中。只是,他没想到林千薇会这么直接。

    林千薇说完之后,脸蛋、脖子上就变得粉红,滚烫,低下头等着身边少年的“裁决”。她仿佛感情上的“赌徒”,一次压上了她全部的筹码。她原本的计划不是这样的。可是,话到嘴边,不自觉的就成了这样。

    在心跳声中,她既有对他答应的憧憬、期待,又有或许会被拒绝的忐忑、不安。度秒如年。

    一瞬间,又仿佛是很久以后。林千薇没有听到贾环的声音,忍不住抬起头。她看到的是贾环犹豫不决的神情。顿时,胸口仿佛被人重重的击打了一记。脸色变得苍白。

    “啊…”眼泪控制不住的流下来。一颗,两颗,到浸染整个娇靥。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很想哭。感觉心都碎掉。

    林千薇哽咽的张张嘴,道:“贾环,我一定会让你这辈子都记住我。”痛哭着,转身往船舱外走去。

    她想回苏州了。

    …

    贾环还在想着怎么和林千薇说。突然间就见林千薇撂下一句“狠话”,痛哭流涕的往船厅外走。一瞬间就明白怎么回事。很多时候,不说话、犹豫其实就是拒绝啊。

    真是好狗血的剧情!

    以贾环的性格,当然是拒绝这种狗血、虐心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快步上前,将正哭的稀里哗啦的林千薇给拉住,道:“我这不是没给你答案吗?”

    林千薇满心悲苦的往外走,突然间给贾环拉住手,一下有点懵。等反应过来,俏脸绯红。她虽说爱慕他,但从来都是自重。并无逾礼的地方。

    林千薇泪眼婆娑的看着眼前的少年郎,抽泣着道:“如果是拒绝的话,我宁愿不听。”她有她的骄傲、尊严。如果他不喜欢她,她宁可斩断情丝!

    贾环苦笑一声,径直的道:“等我五年,你愿不愿意?”

    林千薇呆呆的看着贾环。这转折…!惊喜、欢快的情绪就这样的涌上心头。突如其来。然后,突然间有些恨的牙痒痒的。这不是害得她白哭一场吗?

    贾环问道:“想听解释?”

    林千薇点头。

    两人从船舱门口重新回到船厅中,坐回到摆着酒菜的案几边。外头的丫鬟晴儿早前听到动静,已经挑起门帘,但见贾环、林千薇相对而坐,迷惑的看一眼,又退出去。

    “唿…”贾环轻轻的吐出一口气,看着眼前哭的如同小花猫般的大美人,没有往日高贵明丽的风情,只是娇弱的令人怜惜。说道:“有些事情,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我并不想你卷入到这场危险的风波中。五年之后,一切应该就会见分晓。你要是愿意的话,等我五年。”

    贾府的命运,一直是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鞭策着他不断的前行。试想,身为一个穿越者,还在哼哧哼哧的读书、写八股。头悬梁,锥刺股。这是何等的蛋疼?谁不想日子过的轻松些?

    贾府的结局是否能改变,贾环到现在,心里还是没底的!所以,他不想让林千薇卷进来。到时候,他自己的生死、结局,他都不一定能把握的住。何况林千薇?

    宝钗、黛玉、晴雯,金陵十二钗,她们都是红楼中人。生死祸福与贾府的命运休戚相关。而林千薇、苏诗诗都是红楼外人。没有必要卷入这危险的漩涡中。

    现在是雍治十二年,五年之后贾府是继续辉煌,还是失败,都会有一个结果。

    林千薇肯定的点点头。别说五年,十年她都愿意等。她的感情,是认真的。青楼名妓再红,再风光,最终的结局,如果所嫁非人,都不会很好。

    所以,她在她十八岁,最顶峰的时候为自己赎身,退出这个行当,想要嫁一位良人,托付终身。她在苏州遇到贾环。

    看着林千薇认真的表情,贾环又笑了下,道:“其实,还是太快了。”

    他对林千薇的好感是有的,但是要说有感情,那是骗鬼的。他内心里三十多岁的年纪,沉稳的性格,和林千薇才认识几个月,哪里会轻易的产生感情?

    当然,如果和她一直这么相处下去,在他离开金陵前,一切自是水到渠成。他肯定会为她赎身,安排妥当。

    这句话说的林千薇破涕而笑,娇羞的低下头。好丢人呢。

    如此娇羞的美态,突然间,贾环有点想吻她。可是,隔着案几。(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章 淮南大水

    早秋的夕阳挂在山峦、城楼之处,依依不舍。秦淮河上,画舫渐渐的多起来。

    贾环和林千薇并肩站在船舱厅中的窗边,看着窗外的美景:半江瑟瑟半江红。

    当一个大美人钟情于你时,而且你恰好也对她有感觉时,其实案几什么的都是浮云了。并不会造成什么阻碍。从下午三四点许到现在五六点,时间过的飞快。

    林千薇一身白裙,身姿修长、高挑,明丽的脸蛋上还残留着接吻、爱抚后的娇羞绯红。时不时的偏头,将目光落在贾环的身上。初尝两情相悦的滋味,娇羞与甜蜜的情绪在心底欢歌。

    贾环就笑。给一个大美人爱慕着。这种感觉,是个男人都会感到自豪、满足。而抱着她时,娇柔婉转,予取予求,想摸那里都可以,更是令人疯狂。不过,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欺负”她,浅尝辄止。

    他还是挺欣赏、尊重林千薇的。不愿意仅仅是因为欲……望而侵犯她。这份感情,她爱得更多深一些。而他仅仅才是开始在心中接纳她。

    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或者干脆不说话。夜幕渐渐的落下,快到武定桥时,贾环想起件事,问道:“薇薇,话说你下午打算怎么让我记住你一辈子?”

    林千薇下午决绝时,丢了一句恨话。他倒是有些好奇。这姑娘的性子,看着也不像是李莫愁。武功大成之后去京城报复他,那太武侠。这只是生活罢。

    提起这事,林千薇有点不好意思,嘴角掠过一抹明快的笑容,转头看向窗外,不说话。她当然有办法啊。以她唱曲的水准,足以教出弟子,让贾环在京城听到她为他唱过的曲子:狂童之狂也且。

    贾环笑了笑,不追问。

    船还没有停在岸边时,浅淡的夜色之中,岸边有几名士子装束的人和长随钱槐靠过来。

    “晴儿,三爷在不在船上?”

    “在的。”

    贾环从船舱中出来,岸边的纪鸣、萧幼安、何师爷焦急的顾不上场合,道:“子玉,刚收到的消息,三日前黄河决堤。淮南已经成了一片泽国。沙抚台请你去一趟扬州。”

    贾环微怔。黄河十年九害。今年江淮地区的降雨确实多了一些。沙先生是淮扬巡抚,虽然不兼管河道,但赈灾肯定是他职责内的事情。

    纪鸣拱拱手,道:“子玉,户部卫尚书通过山长邀请你前往户部协助他处理调粮赈灾的事宜。这是山长和卫尚书的亲笔信。”

    贾环再愣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情况异常的严峻。当即,和跟着出来到船头的林千薇说了几句话,再吩咐钱槐先送她回去,再给家里的黛玉等人说一声。

    “走,我们边走边说。”贾环上了岸,在岸边换船,和几人一起前往金陵的东城区,南京六部衙门所在地。

    看着众人的小船消失在夜色中,晴儿跺跺脚,不满的道:“诶…,真是个负心郎君。”这几步路都不送下她们姑娘啊。

    林千薇嗔道:“行了,晴儿。贾郎做的是大事。”她的见识自然比丫鬟更高明。高官争相派人来请贾环,证明他的能力、地位。

    一旁的钱槐低着头,眼睛滴熘熘的转着。一听称唿就知道怎么回事。得,一下午功夫,江南知名的林大家就要成了家里的姨奶奶了。三爷这“福气”!

    …

    黄河决堤的消息在极短的时间传遍了金陵城。城中的氛围为之一紧。淮南受灾之后,金陵城中的各种事情、物资价格都会受到影响,说不定还会有流民往金陵城而来。黄河隔几年就要危害一次,人心惶惶谈不上,但到底是影响到城中的生活。

    酒楼、食铺、茶馆、码头、青楼等处各种消息乱飞。到处都在议论淮南河水泛滥的事情。陈家米行的售米价格悄然的上浮了三成。从太平时节的六钱银子一石米涨到了八钱银子一石米。

    七月二十四日上午,林千薇去贾环家中稍坐了一会,裴姨娘、晴雯招待她喝了杯清茶。黛玉不待见她。

    林千薇知道贾环还没有回来,反而去了扬州,心里的相思难以遣怀,情绪不佳,带着丫鬟云瑶、晴儿坐船前往晓梦阁中。

    晓梦阁在上午时分,生意清淡。金妈妈在后院的楼中训斥几个小姑娘,见林千薇进来,挥挥手将几个犯了规矩的小姑娘打发走,招唿林千薇去屋子里稍坐,“我的姑奶奶,这两个月你还真窝在和安街啊。怎么样,搞定那小子没有?”

    小丫鬟进来上了茶。林千薇就笑了下,眉眼间情愁难消。将这段时间的生活捡着和金妈妈说了说。

    金妈妈瞪着眼睛道:“你说什么?让你等五年?你傻了。这样还答应?那小白脸肯定是骗你的。太不靠谱了。五年之后,你都二十三岁,人老珠黄。他还要不要你都两说?不成不成,你还是赶紧再找一个。三条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还不好找吗?”

    林千薇给金妈妈唠叨了一顿,心情好了些,轻笑道:“金妈妈,你别光顾着说他的坏话啊。小心他让礼部把你这晓梦阁给封了。礼部方尚书是他的座师。”

    礼部管着教坊司。而秦淮河上的青楼,最大的都是教坊司的产业。

    金妈妈没好气的道:“老娘可不吃这一套。他要是敢封我的晓梦阁。我就天天去和你闹。我不能白陪一个女儿给他吧?”她这个女儿主意拿得稳。但凡肯听她的劝,也不会在最当红的年纪退出。名妓这个行业,二十一二岁才开始考虑退出、嫁人。

    林千薇咯咯娇笑。

    金妈妈又道:“你今天回来是打算干什么?”

    林千薇道:“闲的慌,过来帮妈妈教授小姑娘唱曲。”

    …

    三天的时间飞快而去。七月二十七日,贾环自扬州回金陵时,和安街的家中,黛玉、裴姨娘、晴雯、如意、紫鹃、袭人几人中午时围坐在吃饭,气氛微微有些沉闷。

    黛玉用筷子吃着米饭,蹙着眉头,细声道:“三哥哥去了快要十来天了吧?”

    隔壁桌子上吃饭的晴雯点头,应声道:“嗯。就让钱槐回来拿了一回衣裳。”语气里透着浓浓的担心。

    裴姨娘看看,宽慰道:“你们别担心。扬州的沙巡抚派人请三爷去,他是幕僚、智囊,不会有什么危险。”

    午饭很快就散了。裴姨娘回到屋子里,在屋中大开画卷,欣赏着贾环前不久给她画的素描画。分毫不差。

    想着他十二岁的年纪,就参与到这些大事中去。如此英才,殊为难得。可惜啊,已经和薛家的女儿订婚。要不是知道他是念旧情的性格,她都想当一回恶人,为玉儿争取下。

    “唉…”裴姨娘失笑着摇头。又想起隔壁的林千薇。她倒是好眼力啊!

    …

    甄家。

    自扬州而来的盐商郑元鉴正和甄礼说着话,静室之中,别无他人。“甄大爷,淮南洪水,盐场尽毁,今年的私盐利润必须要将五成,否则将我剐了,我也拿不出来。”

    甄礼皱着眉头,沉着脸,道:“就一点办法都没有?”甄家在私盐上分一杯羹,约有数十万两白银。但这银子是通过大姑娘供奉给太子的用度。甄家即便面临着亏空的压力,也没有动这笔银子。

    郑元鉴坚决的道:“没有。”又叫苦,“我的大爷,盐场都毁了,即便我能组织人运盐,哪里有盐可以运啊?”

    甄礼似笑非笑的看了郑元鉴一眼,“希望郑员外你不要骗我啊。”甄家现在没落了。郑盐商这样说,情况的真假他不好判断。但,未必没有趁机摆脱甄家的意思。

    郑元鉴赌咒道:“甄大爷,我要是有一句假话,我全家不得好死。”

    甄礼沉吟了会,点点头。

    一刻钟后,郑元鉴带着随从从甄家出来,坐到马车中后,脸上顿时露出冷笑。小儿辈,你还嫩了点。

    “绕一圈,再去陈家。”

    …

    陈子真每天的日常工作除了帮衬父亲忙前忙后的处理事务外,还需要管理陈家的外事。他的弟弟能力都有限,银钱的事情,还是要他掌总。最近淮南发洪水,父亲时常要去南京六部衙门议事。他越发的忙起来。

    七月底的上午,陈子真起床后,在前院里一边吃早饭一边听管家汇报情况。

    “米价涨到了一两银子一石?”

    “是的,大爷。这是米业行会同行们一起商议的价格。我们陈家乐善好施,米行也是最大,但也不能得罪大部分同行。”

    陈子真想了想,“行。我知道了。金陵简报那边你盯一下。米价上涨他们肯定会报到。他们就整天喜欢关注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必要的时候,你去国子监走一趟。”

    管家会意的点点头,“嗯。大爷放心,不会有损我们陈家的声誉的报道出现。”

    陈子真感慨的笑了笑,“子志,子泽都像刘伯你这样办事得力,我每天要轻省许多啊。”

    …

    七月二十九日下午,贾环风尘仆仆的赶回金陵,在家里还没喘口气,晚上时分,给卫弘派人叫到卫府中。

    已经是深夜时分,巷子中有狗叫的声音传来。月色蒙蒙。卫府前的街道静悄悄的。贾环从侧门进了卫府中。

    户部尚书卫弘已经等在内书房中。人老了,睡下就不想起来。他因而一直等着贾环。见贾环进来,微笑着道:“子玉一路辛苦了。但是有件事,我不得不和子玉商量。”

    贾环苦笑一声,疲倦的坐在椅子上,道:“卫司徒客气了。”

    卫弘道:“朝廷命令从南京的粮库中调拨粮食前往淮南赈济灾民。但粮库之中的粮食早就被以旧换新,以次充好,我让人去看过了,根本就不能吃。运到淮南也不能解决问题。我已经密折上奏给天子。

    唯今之际,只有让大商家捐输银子,购买粮食运往淮南地区。但是,昨天金陵城内的米价已经涨到了一两二钱银子一两。翻了一倍。简直混账至极。发国难豺。

    米价背后,是陈家在操控。我下午和陈高郎谈过,他推的干干净净。我想要问问子玉,敢不敢在金陵简报上将这件事捅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一章 卫尚书的原则

    贾环去扬州的这近十天的时间,主要是为淮扬巡抚沙胜编写、指导救灾的方略、条陈。

    雍治九年的水灾,沙胜目睹了最尾声的时刻,以及之后的东庄镇重建。因而,派何师爷过来请贾环前往淮南参谋赈灾相关的事务。

    贾环将赈灾的方略、条陈写出来,形成文档,再解释清楚,就完成了他的任务。

    这不同于在书院的那次。这此受灾的面积更广,但同时拥有朝廷的各级衙门参与救灾。根本不需要贾环亲力亲为,衙门里能做事的吏员很多。

    如果,真要到他去救灾一线指挥、做事,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周的官场从根子上烂透了。在大灾之前最基本的行政命令都发不出去,距离丧失政权就不远了。显然,情况还没有到这一步。

    朝廷的谕令,让金陵供应粮食。这是题中应由之意。国朝江南地区的赋税,都是交在南京,再由漕运至京城。避免出现前明让粮长运粮食到京城的恶政。

    金陵这里有钱粮存储。由南京户部代为管理。淮扬巡抚沙胜和南京户部尚书卫弘之间的沟通是由沙胜的心腹幕僚何师爷。贾环并不管这件事。

    户部尚书卫弘邀请贾环参与到协调赈灾钱粮中的事务,看中的是贾环的权谋、智慧。他的儿子、孙子都在给他的家书中夸奖贾环。他在花魁大赛中也亲眼见证了贾环的能力。

    作为曾经担任过布政使的一方大员,怎么用人,这是基本的能力。他也愿意信重、礼遇有才华的人。哪怕贾环现在才十二岁的年纪。

    所以,贾环从扬州回来,身上还有为卫尚书策画的任务。

    从贾环的个人角度而言,他并不觉得为尚书效力,他就应该感到荣幸什么的。真要从权势上论,山长之前的顺天巡抚、左副都御史,沙先生的淮扬巡抚,都比卫尚书的份量更重。

    贾环做事向来是很有目的性。他来江南的四大目的:读书、后路、压贾雨村、割裂甄家。目前已经完成了两项。在明年春很有可能举行恩科会试的情况下,他并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卫尚书的幕府中。赈济灾民是官府的责任,不是他的责任。

    当然,去扬州帮助沙先生谋划,那是因为他和沙先生有师生的情分。

    不过,卫尚书是通过山长邀请他来处理调粮赈灾的事宜。山长悲天悯人,具有儒者的人文情怀。淮南变成泽国,山长心中感慨,所以让他来协助卫尚书。

    贾环轻轻的揉着眉心,脑子里思考着。

    敢不敢?这是个带着很强烈“激将计”的话。但是,他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脑门一热,就和金陵文官之首的陈家对着干。

    卫弘没有在现在这个当口清查粮库被贪……污的事,摆明了就是以大局为重,先运粮救灾,秋后算账。

    而以报纸鼓动舆论攻击陈家有什么用?要是陈家不降米价,难道还有人敢打砸抢吗?金陵城中并没有灾情。

    “卫司徒想要用舆论的力量倒逼粮价和陈家?”

    “不错。陈家不要脸的话,物议沸腾之际,老夫会上书朝廷。”

    卫弘今年五十八岁,身形微胖,容貌略显老态,在家中穿着浅灰色的便服。他来南京前,担任过山……西布政使。看似和蔼,偶尔间有封疆大吏的威严流露出来。

    此时是在书房中私下里说话,卫弘情绪外放,脸色有些愤然,直白的道:“子玉心中不必揣测,老夫亦有私心。陈高郎枉为读书人。淮南一片泽国之时,竟然允许家人发国难财。他娘的,书都读到狗身上去了。

    千里做官之财。老夫宦海几十年,绝不敢自称清官。权谋手段也用过。但做人、做官,要有底线。小节可以有亏,大节不能有损。若是没有半点原则,与禽兽何异?要知道青史昭昭,史笔如刀!”

    贾环顿时微微动容。

    卫弘这样的老官僚,说出来的话,是真心话还是表演的,他是判断不出来的。曾经有人评价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刘备演仁义演一辈子,假的和真的有什么区别?

    此时,贾环也有点这样的感觉。如果卫弘保持他说的观点的话,必定能走到阁臣的位置。

    不管是在商场上,还是在官场上,一个只知道举手,或者毫无原则站队、举手的人,都走不远。一个人所坚持的原则,就是其人格魅力,才会有追随者。

    贾环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在前世里,一介贫寒学子,能够爬到大公司的中层职位,靠的就是这个。要有一批追随者。而别人凭什么追随你?利益的纽带,是必须的,但同样很微弱。只有依靠个人魅力聚合起来的团队,才是精兵强将。这一点,在成功的大型公司中凸显的非常明显。比如,阿里巴巴的创始团队和马云。

    贾环心中对卫弘升起些好感。

    或许,能让贾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生好感,也是卫弘、一个曾经担任过布政使的能力的吧!

    卫弘喝了口茶,喘口气,接着道:“子玉,你要知道贪赃枉法,和史书的评价没有任何关联。清官不等于好官。权臣不等于奸臣。前明首辅杨廷和,一代权臣,而史书之上,评价是贤臣。徐阶,家里是松江府最大的地主,岂能没有枉法之处?他也是贤臣。张居正,权倾天下,威福自用。他的评价又如何?大明贤相!

    为什么?在其位,要谋其政。身为首辅,一定要做到国库充盈,吏治清明,社会稳定,小民安居乐业。于国家有利,个人私节就算有亏,也可以坦然的面对后人的评说。”

    这番话就有些教导的意味。说的很诚恳。这是为官做人的道理。

    贾环见识自然不是十二岁的少年,他对这些事情有深刻的理解。

    卫弘看看坐直身体的少年,忽而笑起来,“子玉的年纪…与杨文忠公相若啊!”

    贾环嘴角泛起苦笑,谦逊的道:“学生名登桂榜,要谢方先生力排众议。”

    他现在的年纪,在科举路上的成绩,要套一个模板的话,那就是明朝的首辅杨廷和。明成化七年,杨廷和中举,时年十二岁。他中举的年纪比杨廷和小一些。

    杨首辅经四朝,正德七年执掌明帝国中枢,权倾天下。嘉靖皇帝继位都是他定下来的。史书评价极高:天生斯人,大匠之任。还有一个明朝三大才子的儿子杨慎。堪称文臣典范。

    他十二岁的年纪,类比杨廷和,这有点捧杀啊!压力很大。

    卫弘笑呵呵的摆摆手,“望溪先生慧眼识才。”说着,看贾环一眼。贾环还没回答他的问题。

    卫弘先打情怀牌,再这么捧贾环一句,书房内的气氛极好,很是融洽。

    每一个高官都有过人之处啊。

    贾环没吭声。

    他已经过了被赞誉和情怀打动的年纪。在国子监的金陵简报上刊登攻击陈家的文章。卫尚书会得利。第一,压粮价。完成当前的任务。这必然会给天子留下能臣的印象。第二,升官。有两种可能。其一,陈高郎在随后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下台,卫尚书接任。其二,陈高郎安然脱身,卫尚书以功升到其他位置。

    然而,他出头当先锋,总不能就只为了情怀吧?那完全是被卫尚书忽悠的为其冲锋陷阵。

    这种事,他是不干的!

    卫弘只停顿了极短的时间,眼神从贾环沉默的脸上扫过,微微一笑,道:“老夫不久前收到刘大学士的来信。礼部何尚书即将致仕,天子有意让望溪先生继任。令师张伯玉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南京国子监改革,初见成效。想必天子不会吝惜尚书之位。”

    贾环的老师一堆。但是说起他的老师,外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山长张安博。

    贾环点点头,拿起茶杯喝茶。卫家和文华殿大学士刘飞白交好的事情,他听王子腾说起过。

    卫弘再道:“国朝有事的制度。子玉在老夫这里帮忙,等赈灾结束后,有功之臣的名单少不了你。不过以子玉的年纪,恐怕要等到步入官场时再叙功。”

    秀才等读书人帮助朝廷做事,有功劳会记录在案,等进入官场时,按照功劳加官。

    贾环心里衡量了下,起身道:“学生这就回去安排。”

    卫弘点点头。安排下人送贾环回和安街。蜡烛光下,他笑着摇摇头。不见兔子不撒鹰啊!这少年的心性…真是稳。

    说不定他日后还真的能走到前明杨廷和那样的高位啊。

    …

    八月初一,新鲜出炉的金陵简报在朝阳之中派发到金陵城中各处。如今,金陵简报发行量已经达到2万份。成为江南几十家报纸中的霸主。

    酒楼、食铺、茶馆、码头、青楼里,无数正在读报的人,瞩目着金陵简报头版头条上刊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