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牛古董商-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有才学之人皆可参加,不过赴会之人要即兴赋诗词一首方可。”
唐豆哈哈一笑负手而立:“这有何难。”
不就是剽窃么,这有啥了,让我想想剽窃哪首诗词最为适合眼前的情形。(未完待续。)
第496章 王羲之研磨
唐豆倒背着手缓缓的踱起步来,不过古人吟诗的时候踱步是为了触发灵感,而这货踱步是在考虑剽窃哪位后人的诗作好,呵呵。
这旁的动静已经吸引了不少人,人们见那位冠服男子亲自走出来,有不少人也跟着走出来看热闹。
有人看着唐豆面生,忍不住低声向一旁的人询问唐豆的身份,被询问的人自然也是一头雾水。
其实踱了几步,唐豆心中就已经选定了要剽窃的诗文,现在不过是做做样子,吸引更多的人注意,那样自己出口成章之后,才不用担心依旧被人驱逐出去。
史书记载,王羲之的兰亭之会一共邀请了四十二位名士参加,此时时辰尚早,有一些人还没赶到兰亭,不过现在也已经聚集了有三十几个人。
唐豆见绝大多数的人已经被吸引了过来,他呼了一口气,到背着手眺望着面前镜湖波光粼粼的水面,缓缓的踱着步子,非常装逼的吟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听到唐豆开始吟诗,围观的人已经安静了下来,当人们听到唐豆起始这两句的时候,有不少人已经忍不住眉梢一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诗暗含玄机,意境深远,一语引起了这些才高八斗的名人士子心**鸣。
唐豆顿了一下,让诗的意境被所有人体会之后,吟出了下一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围观的名士们纷纷点头,唐豆这句诗与前一句相辅相成,更加强化了诗的意境。
那位冠服的男子此时也收敛起了刚才脸上若有若无的笑意,神情变得庄重了起来。
唐豆微微一笑,抑挫扬顿的将前面两句重复了一遍,一气呵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如今日之兰亭。”
唐豆剽窃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兰亭虽无陋室,却有兰亭在,且有山有水,与铭文中所表达的意境颇为相符。更有甚者,今日是王羲之借兰亭之地举办的修褉之会,邀请赴会之人全都是会稽、建康两地的军政要人以及各世家子弟,唐豆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仅贴合情景,更是将与会众人的马屁全给拍到了。
而唐豆篡改的最后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如今日之兰亭’,更是妙到毫巅。
南阳诸葛庐即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的草庐,子云亭传说是西汉大辞赋家扬雄扬子云的读书台,而在唐豆的词中,此二处皆不如今日之兰亭。
为何不如今日之兰亭?
那当然是因为今日王羲之在兰亭发起了修褉之会,聚集了东晋时期会稽、建康这两座名城中的这些名人贤达齐聚于此的缘故。
而这一首陋室铭吟唱起来合辙押韵,韵律感极强,读起来犹如金石掷地一般,却又自然流畅。一曲终了,犹有余音绕梁之感,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从词中的意境中,也隐含着作词者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这也正是很多文人墨客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意境。
吟罢,唐豆用眼角的余光偷看了一下旁人的反应,心中暗笑,依旧倒背着手在那儿继续装,似乎自己还沉浸在自己诗文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
“好文采,好诗词。”那个冠服男子突然拊掌大笑了起来。
随即,围观的众人也爆发出了惊天的喝彩之声,赞誉之声不绝于口。
唐豆转过身,冲着喝彩的人们拱手道谢,微笑着望着那位冠服男子问道:“王大人,不知在下可有资格参加王大人发起的这次修褉之会?”
唐豆自然早就已经将王羲之的资料烂熟于心,他知道王羲之在发起修褉之会,做出那篇被后世视为无价珍宝的《兰亭集序》时,他的年龄不过才三十二岁。
如今他见这个冠服男子主动与自己应答,而那个管家在见到冠服男子出来时马上就躬身退到一旁,他就已经料到恐怕此人就是传说中的书圣王羲之了。
唐豆果然没有猜错,这位冠服男子正是时任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哈哈笑着伸手把住了唐豆的胳膊:“这位兄台,你自然有资格参加本次修褉之会,不仅有资格,兄台之文采令逸少也是自叹弗如。敢问这位兄台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唐豆知道逸少是王羲之的字,他呵呵一笑也趁势拉住了王羲之的胳膊:“在下姓唐名豆字子豆,建康人氏,无名小卒耳,如何敢当王大人谬赞。”
“唐豆?唐子豆?”几名从建康而来的达官显贵面面相觑,建康名门望族中没有一个唐家,他们也更没有听说过一个叫唐豆或者唐子豆的人,看来诚如他所说,他真的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
可是,以他的文采,又怎么会在建康籍籍无名?
虽然那几位建康显贵心有疑窦,但是也已经对唐豆生出了招徕之心。
在他们看来,唐豆若真的跟他刚才所吟的那篇文章一样并无问仕之心,那又何必撞到这兰亭来卖弄文采?
王羲之自然也没有听说过唐豆的名字,但是那并不重要,他只要知道唐豆有文采就足够了。
这年代可没有什么剽窃之说,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文一经问世,必定会被广为流传,向唐豆刚才吟的这首《陋室铭》,王羲之就断定从未有人做过如此题材、如此写意的诗文,既然从未听说过,那么必定就是面前的这位唐豆所创作的了。
王羲之哈哈笑着拉着唐豆走进兰亭之中,笑着询问道:“子豆,你方才所作意境深远,可否书写下来令我等传唱?”
擦,刚考完我作诗,现在又要考我书法了?
唐豆哈哈一笑,扫了一眼兰亭之中,径直向一侧案牍走去。
王羲之在此举办兰亭之会,就是聚集人们在此饮酒吟诗作画,自然少不了笔墨纸砚这些文房四宝。
若是放在以前,唐豆还真不敢在王羲之跟前拿起毛笔写字,那纯粹就是班门弄斧。不过唐豆自从跟随杨一眼学习羊仿以来,可是没少在书法绘画上下功夫。
要知道羊仿不仅是仿造历朝历代的瓷器,同时也擅长仿造名家的书法画作,杨一眼眼睛虽然瞎了,但是经验却依旧在,他看不到唐豆模仿的怎么样,但是他却也将自己三代摸索出来的临摹窍门传授给了唐豆,也曾经让周老和秦彦培二人帮忙验证过唐豆的临摹作品,虽然还没有达到大家的程度,但是模仿起名人字画来也已经有了那么几分神韵,如果把他临摹的赝品拿出去,估计得有很多半只脚踏进古玩行的人会看走了眼。
见到唐豆拿起毛笔,王羲之微微一笑,冲着唐豆说道:“让我来为子豆研墨。”
唐豆咧嘴一笑谢过。
书圣王羲之亲手为我研磨,这牛可吹大了,够回去跟杨灯嘚瑟半天的了(未完待续。)
第497章 真才实学
王羲之细细的研好墨,微微一笑,束手退开了两步,与旁观的人站在了一起。
今日之会本来就是风雅趣事,接受王羲之邀请前来的人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在军中谋职,不过这些人绝大多数也都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无一不是饱读诗书的博学之人。
这时,最后几个迟来之人也相携到来,听闻有人已经做出了文章,正准备挥毫泼墨,也全都围了过来。
唐豆手持狼毫,望着面前铺开的蚕茧纸,沉思了一下,在心中默算好这篇《陋室铭》在蚕茧纸上的布局,饱蘸墨汁,抬起手腕沉稳的在蚕茧纸上落下了《陋室铭》三个字。
唐豆临摹的是苏东坡的书法,北宋四大名家苏黄米蔡可不是白叫的,尤其是苏东坡的书法,更被冠为四家之首。
苏东坡书法早年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己曾说过,‘我书造意本无法’。
黄庭坚曾经评价苏东坡书法‘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晚年时的苏东坡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书法风格更近一层,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达到了苏东坡一生的巅峰。其弟兄子侄子以及好友均向他学习,后世的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唐伯虎等人,以及清代的张之洞,均临摹苏东坡的书法,可见苏东坡书法的影响之大。
黄庭坚曾经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轼为第一。
唐豆跟苏东坡熟稔,临摹苏东坡的书法更是形神具备,此时落笔写下《陋室铭》这三个字,已经令众人为之色动,就算是王羲之也不由得眼中露出痴迷迫切之色。
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大家,苏东坡是宋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被称为行书天下第一,苏东坡同样也被黄庭坚称为本朝善书者第一。
这两个人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佼佼者,但是不在一个朝代,相隔了将近千年,根本没有办法同台比较。
而现在,唐豆就把苏东坡的书法展现在了王羲之眼前,这令王羲之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没有想到唐豆看上去如此年轻,书法竟然这样苍劲老道,笔意之中似乎饱含了数不尽的世道沧桑。
王羲之断定,唐豆必定是师承于某位隐世的书法大家。
而能够传授给唐豆如此书法的人,不用想也知道必定不会是一个普通人。
既然已经落笔,唐豆也就抛开心中一切杂念,笔走龙蛇,刷刷刷在蚕茧纸上完整写下了《陋室铭》全文,只是《陋室铭》的最后一句依旧还是唐豆篡改的那句:不如今日之兰亭。
自唐以前文人墨客还没有在书画作品上落款的习惯,唐豆也深知此理,但是他有感而发,还是在陋室铭的落款处用鼠须笔提上了一行小字:永和九年三月三,于兰亭雅会有感而发。
收笔,呼气,站定。
王羲之大赞了起来:“好文章,好书法,好一个兰亭雅会有感而发,众好友,大家当为此文浮一大白。”
众人纷纷叫好,各自寻了酒具倒满美酒。
王羲之哈哈大笑着将一杯酒塞到了唐豆手中,双手举杯向唐豆邀酒。
唐豆急忙谦让:“如何敢劳王大人敬酒。”
王羲之哈哈大笑着说道:“子豆之才当值此酒,若子豆不嫌弃的话,称呼我为逸少即可,莫要再称呼王大人。”
唐豆一笑冲着王羲之双手举起酒杯:“逸少兄请,各位好友请。”
“请”,大家一哄而应,纷纷举起了手中的酒杯。
无论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有才学的人都是尊敬的,如今唐豆不仅出口成章,而且还写出了一手丝毫不亚于王羲之的好书法,已经有不少人对唐豆生出了爱材之心。
一杯酒下肚,气氛马上变得热闹了起来,已经有不少人挤到了案牍旁欣赏唐豆写下的这篇《陋室铭》,同时也有不少人向唐豆表达了善意。
这年代是没有名片,如果有名片的话,估计此时唐豆手中已经收敛了一大堆的名片。
这还是唐豆第一次没有在古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神棍的身份,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了这些历史名人的认可。
当然,没有人知道唐豆童鞋的这些真才实学其实也包含了太多的水分,《陋室铭》是剽窃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只有最后那句‘不如今日之兰亭’才是他自己的。而书法则是临摹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
不过话说回来,抛开剽窃这篇《陋室铭》不算,唐豆临摹苏东坡的书法确实也算得上是有些真才实学,能得到王羲之的赞赏,未免脸上也露出了几分得意之色。
王羲之拉着唐豆走到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人面前介绍说道:“子豆,这位是会稽名士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他可是一位有大才学的人,你们两个多亲近亲近。”
听到谢安的名字,唐豆肃然起敬,急忙拱手问好:“原来是谢大人,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这谢安可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八万之众大破前秦苻坚号称的百万大军,为东晋保住几十年的安康,在后期曾坐到了东晋的宰相,不过却因为功高盖主,引得孝武帝司马曜猜忌,最终辞官不做,没过多久就溘然病逝了。
李白曾有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苏东坡也曾经为谢安做过一首水调歌头的词,其中‘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说的就是谢安。
听到唐豆称呼自己为大人,谢安哈哈笑着把住了唐豆的胳膊说道:“贤弟切莫称呼我为大人,如今我已是闲云野鹤,正拜在逸少门下学习书法。今日得见贤弟的书法,安石本来还准备转投贤弟门下的,如今你一喊我大人,我反倒无法开口了。”
王羲之笑道:“安石若是要跟子豆学习书法,我可是求之不得。你若是走了,我府中最少可以省下几坛美酒数只羔羊。”
谢安哈哈的笑了起来,唐豆嘴里说着不敢为师这一类的客套话,却也已经知道了这谢安跟王羲之之间的私交必定是不错。
说笑之间,王羲之又给唐豆引见了孙绰、孙统、支遁僧人等名流,大家相谈甚欢,喧闹之中,趁着酒兴,王羲之提议大家赋诗为酒令,得到众人的积极响应。
唐豆心中暗笑,看来这《兰亭集》马上就要新鲜出炉了,《兰亭集》出来,这《兰亭集序》应该也就不远了。
只是不知道自己剽窃的这首《陋室铭》会不会也被收录进《兰亭集》中去,看样子多半是跑不掉的。
只是这《陋室铭》被自己侵权了,那唐朝的刘禹锡会不会告自己盗版?
想到有趣处,唐豆不禁哑然失笑。
自己的《陋室铭》可是在东晋年间的兰亭集会上就已经诞生了,那刘禹锡跟自己差着好几百年呢,自己不告他剽窃就已经算是便宜他了。(未完待续。)
第498章 喧宾夺主
前来参加兰亭之会的人都是来自会稽和建康两地的名流,说起作诗谁也不会怯场。
王羲之是这次兰亭之会的发起人,又是他提出的赋诗行酒令,人们于是起哄请王羲之先来。
王羲之哈哈一笑:“那逸少就抛砖引玉,献丑了。”
王羲之走到案牍前,伸手抓起狼毫,沉思片刻,一边咏唱着,一边落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一首四言诗:“代谢鳞次,忽然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迺携齐契,散怀一丘。”
一诗落成,人们轰然叫好。
谢安在一旁呵呵笑着说道:“如此盛会,逸少单作一首四言诗,又只是聊聊数句,未免有些应付的嫌疑。”
人们跟王羲之都是熟稔的,闻言之下也跟着起哄,要王羲之再来一首。
王羲之一笑,来回踱了几步,自然已经有人伸手撤下那首四言诗。
王羲之站住脚步,冲着谢安说道:“安石兄,可愿为我研墨?”
谢安笑道:“求之不得。”
谢安挽起大袖,细细的研出了一砚好墨。
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道:“不够不够。”
你不是说我作的四言诗寥寥数句是在应付么,我就作一首长篇大作,不过却要累你亲手为我研墨了。
王羲之意气风发,手执狼毫挥毫泼墨,在蚕茧纸上落笔写下:“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
王羲之一边书写,口中一边吟咏着,越写兴致越高,转眼间已经写满了三张蚕茧纸,谢安研好的那一砚墨已经见底,王羲之依旧没有收住笔势的意思。
谢安呵呵笑着赶紧另研了一砚墨,他跟王羲之私交甚笃,熟知王羲之的脾气,他知道王羲之必定是因为刚才唐豆那一首《陋室铭》而被激起了好胜之心,想要做出一首同样能够传世的佳作来。
已经换过第四张蚕茧纸,王羲之终于吟诵着写下了最后一句:“……谁能无此慨,散之在推理。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王羲之掷笔于案,呼出了一口大气,脸上却并无多少的兴奋。
人们轰然叫好,王羲之这首五言长诗共二十六句二百六十字,其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不过也只能说这首诗作的中规中矩。
不过王羲之的名声却并非是因为他的文采,而是因为他的书法,他这首诗刚刚作罢,就已经有人想要开口向他讨要了。
王羲之有些意兴阑珊,今天作出的这两首诗算得上是他平生的佳作了,可是这两首诗跟唐豆的那首《陋室铭》比较起来,意境上相差甚远。
唐豆那首《陋室铭》可以传世,而他这两首诗却只能传时。
传世、传时,相去甚远……
唐豆也跟着人们一起叫好,两个巴掌都拍红了。
亲眼得见王羲之挥毫泼墨,这眼福世间几人能有?
而唐豆最大的收获是从王羲之书写这两首诗的落笔手法上获得了不少的灵感,现在他就已经手痒难耐,想要动笔试一下刚才观看王羲之书法所获得的那些心得。
王羲之似乎知道唐豆的心意一般,望向唐豆笑道:“子豆,你是否再作一首佳作,让我等一起传唱?”
唐豆此刻真想抱住王羲之,在他脸上狠狠的啃上一口。
兄弟,你可真是太善解人意了,我刚才悟到的那点心得正需要马上提笔书写一番,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抓住这一闪即逝的灵感,将这灵感巩固到自己的书法之中,以免错过此时,再也寻找不到了。
唐豆哈哈一笑冲着王羲之抱拳说道:“逸少兄既然有命,子豆焉敢不从,那我就献丑了。”
不会又是一首传世之作吧?
人们望向唐豆时,目光中已经多出了几分期待。
王羲之心中微微有些吃味,却替代了谢安的位置,挽起大袖,再次亲手为唐豆研墨。
今天的兰亭之会是王羲之发起的,而唐豆却突然从天而降,抢去了王羲之的风头。
而唐豆此刻竟然没有一点喧宾夺主的自悟,他伸手抓起王羲之刚刚掷下的狼毫,举到眼前除去毛峰,微一沉吟,饱蘸浓墨,落笔在纸上书写起唐伯虎那首脍炙人口的《桃花诗》。
跟随着唐豆的笔势,围观的谢安、孙绰、孙统、支遁等人轻声咏唱了起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如此朗朗上口快意纵情的诗句,已经令这些名流们喜不自胜,更有很多人引起了心中的共鸣。
一生鞍马劳顿,出入前呼后拥,终日锦衣玉食,却不如唐豆笔下的桃花仙人活得那般快意洒脱。
如果不是唐豆依旧在奋笔疾书之中,谢安恐怕就已经率先拍案叫绝了。
谢安出身于氏族大家谢家,十六岁即已入仕,今年虽然只有三十四岁,却已经看破了官场中的沉沉浮浮,如今辞官不做,整日里与王羲之、支遁僧人等人吟诗作画,纵情山水,想要过的不正是唐豆笔下这首桃花诗中桃花仙人过的那种生活么?
大家都在为唐豆正在奋笔疾书的《桃花诗》而心潮澎湃,而此刻正在为唐豆研墨的王羲之却是盯着唐豆的笔走龙蛇,浑身上下竟然起了一层细细密密的鸡皮疙瘩。
唐豆依旧是模仿的苏东坡书法,可是他在书写苏东坡书法的时候,竟然将刚才悟到的王羲之的笔意神髓也融入到了苏东坡书法之中,在苏轼书法迅疾稳健中多出了王羲之书法的轻松写意。通篇诗作一气呵成,寓情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跌峦起伏,变化万千。
‘吧嗒’,一滴豆大的汗珠从王羲之额头滴落,落到了砚中的浓墨之中,王羲之却浑然不觉。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落下最后一句,唐豆掷笔于案,纵声哈哈大笑。
痛快,自从学习书法起,唐豆还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般畅快淋漓的感觉,这首《桃花诗》一路写下来,唐豆竟然感觉浑身上下三万六千个汗毛孔都跟着他一起欢呼雀跃一般。
“好诗”,看到唐豆终于掷笔,早就已经按捺良久的谢安终于暴喝出口,将一大觥酒硬塞到唐豆手中,用手中的酒坛跟唐豆猛的一碰,哈哈大笑着说道:“贤弟,此诗当饮此酒,痛快。”
唐豆也正需要以酒助兴,闻言毫不迟疑的举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
那谢安更是手捧酒坛仰头灌下,须发飞扬,酒花四溅,更是狂态毕现。
无数人挤过来跟唐豆对饮,正在兴致上的唐豆自然是来者不拒,酒到杯干。
人们没有留意到王羲之此刻呆呆的站在案牍前,望着案牍上唐豆那幅笔走龙蛇的《桃花诗》,眼中流露出痴迷之色,如同中了魔障一般一动不动。(未完待续。)
第499章 谁为《兰亭集》作序
王羲之等人自然不知道唐豆这一首《桃花诗》同样也是剽窃来的,他们认为这一首《桃花诗》已经将唐豆心中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有几个打算招揽唐豆的人也打消了心中的念头。
既然唐豆无心仕途,那又何必勉强?
像这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交往下去做一个知交好友也是不错的选择。
闲来花前饮酒、月下对歌,岂不同样也是快哉?
原本王羲之也有招徕唐豆的打算,毕竟今天的兰亭之会是他发起的,唐豆不请自来,王羲之以为唐豆本就是投奔他而来。
唐豆咏出《陋室铭》的时候,王羲之原本还以为唐豆是自恃清高,或者是待价而沽,可是当唐豆写出《陋室铭》的时候,王羲之就知道自己恐怕是猜错了。
能写出这样一手好书法的人,若想入仕,必定会有不少名门显贵愿意接纳,而唐豆迄今籍籍无名,那只能说明他是一个隐士一般的人物。
如今唐豆《桃花诗》一出,满座皆惊。
而王羲之更是如遭雷击一般。
一直以来,书法别树一帜、自成一体,向来就是王羲之最为得意之处,别人追捧他为书圣,当世书法无人能及。
王羲之嘴上谦虚,心中却是颇为得意,同样的,他也认为自己的书法当世无人能出其右。
可是眼前的唐豆,在书写第一首《陋室铭》的时候,其书法就已经与自己不相上下,而今唐豆更是洋洋洒洒写出了这首《桃花诗》,书法自成一家,已登大成之境,就连王羲之也自叹不如。
书法大成,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想要达到这一步谈何容易。
王羲之宅中有洗墨池,洗墨池呈椭圆形,长一丈六尺,深二尺七寸,池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溢,王羲之练习书法之后就在这个池中洗刷毛笔砚台,历经无数寒暑,池中碧水变成墨色,由此可见王羲之习字之刻苦艰辛,可是就算如此,王羲之的书法依旧差一线之隔而未臻大成之境。
而如今,他面前这个从天而降的唐豆竟然年纪轻轻已经领悟到了书法的真谛,这令王羲之又羞又愧,又有一些嫉妒,更多的是那种无力的挫败感。
此时兰亭集会的气氛已经被烘托了起来,在美酒衬托之下,一首首诗文从各位名流的笔下脱颖而出。
谢安得诗两首,一首四言、一首五言,同时也在诗中表达出了跟唐豆同样的淡薄名利纵情山水之意。
司徒左西属谢万、左司马孙绰、行参军徐丰之、馀姚令孙统、王凝之、王肃之、王彬之、王徽之、陈郡袁峤之各得诗两首。
散骑常侍郗昙、前参军王丰之、前上虞令华茂、颖川庾友、镇军司马虞说、群功曹魏滂、群五官佐谢绎、颖川庾蕴、前中军参军孙嗣、行参军曹茂之、徐州西平曹华、荥杨桓伟、王元之、王蕴之、王涣之各得诗一首。
此时的众人差不多都有了三四分酒意,而唐豆更是不堪,在众人劝酒之下,现在已经有了六七分酒意,基本上已经是处于半醉半醒之间了。
而王羲之心中百感交集,独酌了几大杯,基本上已经是醉了。
这时谢安将众人书写的诗篇收集在一起,细数了一遍,哈哈笑着宣布:“诸位好友,今日雅会共得诗文三十九首,我看不如就把这三十九首诗文汇编成集如何?”
醉醺醺的唐豆眼前一亮,《兰亭集》要出炉了。
唐豆偷偷咧了一下嘴,历史上的《兰亭集》只收录了三十七首诗词,如今谢安宣布为三十九首,那自然是将自己剽窃的《陋室铭》和《桃花诗》也收录其中了。
这一回可玩的有些过火了,《兰亭集》中有了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剽窃的两首诗,不知道传到后世会是如何。
众人听到谢安的提议,轰然叫好,孙绰笑道:“你我今日兰亭相聚,得此佳文汇编成集,我看不如就叫《兰亭集》好了。”
“对,正该叫《兰亭集》。”众人纷纷附和。
唐豆咧着嘴也随声附和着,《兰亭集》问世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该新鲜出炉了,至于《兰亭集》中收录的《陋室铭》和《桃花诗》……唉,管它呢,走一步看一步,《兰亭集》之所以出名,并非是因为它里面收录的诗词有多么著名,而是因为王羲之题写的《兰亭集序》,只要《兰亭集序》还是原汁原味,《陋室铭》和《桃花诗》的事情总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等到人们安静了一些,孙绰笑着说道:“诗文既然成集,自当有序,我提议,就由逸少为《兰亭集》作序如何?”
王羲之是兰亭集会的发起人,孙绰提议由他作序恰如其分,自然得到众人的响应。
作序是有讲究的,序是一本书的导读,作者一般都是要找名气比自己大的人为自己的书作序,《兰亭集》是一本合集,人们自然也会推举合集中名气最高的人为合集作序,这个人自然是非王羲之莫属。
在众人的盛情邀请之下,醉醺醺的王羲之脚步踉跄的排众而出,摇晃着走到唐豆面前,哈哈笑着拍了拍唐豆,转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