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限之斧揽万千-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些洛阳城百姓的眼里,皇甫嵩、朱、曹操、刘备无疑就是他们的救世主。

第三十章 朝廷定论

    长社的捷报终于传来了,整个洛阳城先是一愣,旋即便欢喜起来

    。各种本该是在春节里才进行的庆典,却在此时不管不顾的进行起来。去寺庙还愿的人也多了,据说城外的白马寺香火比平时多了九成有余,令人在震撼之余,又有些理所当然。

    毕竟在这些日子里洛阳城被流言侵袭,早已被压抑得太惨太惨。眼下的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发泄渠道。

    当然,这些是百姓所能做的事情。至于朝廷上的那些官员,在听到了长社的捷报之后,他们在欣喜之后,却是清一色的表情凝重。因为他们明白随着这个搅动一潭死水的消息传来,很多事情都必须进行改变了。

    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变赋予那些刚刚派出的宦官们的职责。

    原本朝廷以为那些将军在外久战无功,是一种罪过,是需要责罚的。所以皇帝在宦官的煽动下派出了宦官,前往前线视察。

    这视察只是一个名号,真正的目的却是训斥那些将军。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宦官回报将军如何如何的不堪。皇帝肯定会因此而愤怒,进而替换前线的将领。

    如此宦官们便有了可以插手的机会,他们可以派出那些对他们“友好”,向他们“进贡”的将军。

    至于这些将军有没有本事,宦官们就不怎么在乎了。他们是宦官,是跟在皇帝身边服侍的人。就某种意义而言,他们可以做到将皇宫与外界隔离,让皇帝知道他们想让皇帝知道的消息。

    虽然这样对皇帝来说很可怜,但“隔绝内外”这件事情,无论是大臣还是宦官都在做没有人愿意让皇帝知道他所统治的这个国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一旦皇帝知道真相,那他们就会很多利益受损。

    为了利益而欺瞒皇帝,这便是朝廷上的大势。

    而在这个大势至少,大臣士子和宦官之间的区别,便在于大臣士子为了他们自己利益好歹还是会做一些事情的,他们还需要名声来养望。

    而那些宦官或许是因为本身以没了根,没了希望的缘故,没有多少学识的他们,做事大都没有底线,除了要钱还是要钱,令人厌恶不已。

    当初,揣动皇帝责骂前线的便是他们,那时大臣因为也很不满前线的不动作而没有阻止。

    但是现在……

    因为前线传来了捷报,所以再让宦官去斥责前线的将军就变得不是那么合适了。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是某个牛逼轰轰的钢铁先生说的话。

    这句话在这个大汉还没有出现,可是大家本能的认为,在前线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再苛责他们实在是一件过分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需要纠正的,大将领军在外,是万万不能在他们无错的情况下给他们气受。

    军人都是很有力量,很有火气的人,朝廷也怕他们因此而出什么事情。

    “必须要安抚他们。虽然黄巾贼还没有平定,可这一战到底是一个转折,我看到了灭贼的希望。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根据时势为这一战的有功人员加官进爵,安抚这些作战将士的心。”在捷报传来之后,朝廷召开的第一场朝会之上,有人如此向皇帝建议道。

    “必须要安抚他们。虽然黄巾贼还没有平定,可这一战到底是一个转折,我看到了灭贼的希望。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根据时势为这一战的有功人员加官进爵,安抚这些作战将士的心。”在捷报传来之后,朝廷召开的第一场朝会之上,有人如此向皇帝建议道。

    “这不合规矩……”有人提议,便有人反对:“平乱有军功,该加官进爵,这我并不反对。只是这军功应该在平乱之后在进行酬劳。如今黄巾未平,后面说不定还有变乱,你现在谈这个未免太早了一些。而且,皇甫嵩和朱两位将军已经是位高爵显了,若是因为这一场战斗的胜利就给他们加冠进爵,那他们等彻底平定叛乱之后,功劳更大,我们又该如何封赏呢!”

    “论官职,皇甫嵩和朱只是中郎将而已……论爵位,两人也不过是亭侯……这爵位很高么?”对于那人的反对意见,前面的人似乎早已做好了相关的功课,他在对方的话语声落下之后,迅速的予以批驳。

    这话一说,将一切都摆在了明面上。

    中郎将是高官么?自然是高官……比两千石是俸禄,在大汉的品阶的确算不错了。但他不是顶点,只能算是中层偏上一些的官职。在中郎将之上还有秩为两千石的将军职,其上还有仅次于三公级别的四征四镇,还有更高的前后左右将军,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重也算不得无法封赏。

    而爵位,在两人的亭侯之上,还有乡侯,还有县侯……这也都是可以封赏的。

    是以,对前面反对之人所说的理由,在场的人只要稍微想一想便觉得这事情实在是太不靠谱。

    不过大多数的官员在没有得到已方派系指示时大都抱着事不关己的想法。

    他们静静的看着,任由眼下互相对峙的两人进行争论。

    此时,他们已经明白,这件事乃是皇甫嵩一系和宦官一系的争斗。

    提出要对前线封赏的人显然,皇甫嵩这一系的,而反对这个意见的人却是宦官这一系的。

    不过似乎因为背后还有其他的原因,所以眼下他们只是大声的争论,还只是对事论事,却没有牵扯到更多的事情。

    “这件事有些奇怪啊!”看着两人真的面红耳赤,而旁人却从容沉静的模样,有些不明所以的大臣对此也隐约有了几分明了:“莫非他们已经有了成见?奇怪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手笔将两边都打理好了?这……”

    他们想着,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想起最近在传闻中经常出入各式宴会,貌似挺活跃的一个人:

    “好像他就是从左中郎将那边出来的吧。这些天他好像拿出了不少新奇的玩意,与车骑将军和大将军两边都打得火热。

    大将军那边算得上是士族,车骑将军则和宦官的关系很好。如果是他在这里面穿针引线的话,那这样的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了。”

    “唔,看来今日的这个议题也是走过场罢了。”大家心里都是明眼人对此自然清楚的很。

    于是,大家坐视着。终于,在没有更多人横生枝节的情况下,双方的争吵到底有了结果不断的争吵令皇帝皱起了眉头,最终皇帝开了金口:“既然你们各持己见,那我看你们就各退一步吧。封赏是可以,但封赏不能太过。”

    皇帝说着用手托着自己的腮帮子思索了一下说道:“进皇甫嵩为都乡候;封朱为镇贼中郎将,进爵西乡候;曹操由都骑尉而兼领济南相,秩两千石吧!至于那个义兵首领刘备……”皇帝说着顿了顿,脸上隐约有些疑惑:“未知此人是何出身?我隐约好像在哪里有听过。”

    “启禀陛下!”听了皇帝的疑问,宗正刘宽闪了出来,躬身回答:“刘备此人乃是汉室宗裔,其祖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刘贞之后,流落至涿郡已然数百年了。

    刘备之祖父,刘雄曾为东郡范县县令,刘备之父刘弘也曾为地方吏员,皆成与过出力。

    刘备少年早孤,十五时,师从北中郎将卢植,后因家境不堪而缀学。其以编席贩履为生,侍奉母至。

    及黄巾乱起,刘备以其结拜兄弟的资财为基,招募义兵,破幽州、青州的黄巾军,立下了不少功劳。前些日子,幽州刺史刘焉举荐刘备为孝廉,陛下想必因此而有所耳闻。”

    “嗯,果然是这样……”皇帝想着认可的点了点头,他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没想到我大汉宗室的人才还是蛮多的。这也是我大汉国运鼎盛的体现。宗正,按照刘备在宗族里的辈分,我该称呼他为……”

    “陛下,若按宗族续谱而言,他当是您的同辈……”刘宽撸着自己颌下的白髯巍颠颠的说道。

    “同辈?他比我小,那应该算是我的弟弟了?真是一个豪杰啊。”皇帝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刘备既然在卢植门下学习过,那想来他的本事还是有的。既然如此,在如今局势危急的情况下,就特许免了他的考核吧。嗯,依照孝廉为官规矩,在加上他立下了如此军功,我想加封他为奉车都尉,秩比两千石吧。如今镇压黄巾军有望,正好让各州郡将其义兵人数报上来,依军功赏官,以补缺漏,收其兵马整顿军势,以除后患。”

    “这……”听见皇帝的第一个命令里居然饱含了那么多门道,一贯将皇帝视为庸俗的大臣们不由得愣了一愣,旋即苦笑起来。他们知道这个命令传下去必然会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纠葛,可用“官职”来换“私兵”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怎么也不算有错。是以,他们一下子也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这件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当下,就有侍郎将皇帝的旨意记录下来,迅速的挥墨成文,写就一篇。这一篇旨意在经由皇帝的赏阅之后,便被交给身边的宦官,由宦官安排黄门准备颁布下去。

第三十一章 回程

    从宫里传来了关于刘备的封赏决定,李钦不由得欢喜无限。睡着这个消息的传来,李钦开始收拾自身的行李,准备离开这座自己待了小半个月的城池。

    对于洛阳,李钦说不上非常喜欢,也谈不上讨厌。虽然这里很繁华,但这里已经被一团腐朽的官僚给霸占。李钦接触过这些人,知道他们的聪慧,但更明白他们的贪婪。

    或许他们中有些人是还想做一番事业的,可更多的人却是只想从这个国家的肌体上获取好处。就从他们对这个国家的意义来想,他们还是很恶心的。

    不过,这些都和自己无关了……

    “我终将离开这里……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的人怕是都要换一茬了吧。”李钦幽幽的想道。

    下次再来是什么时候,李钦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永远也不会再来了,也许还得过上几年。总之,在今年,在解决黄巾军之前,李钦是绝对不会来到这里的。

    “走啦!”李钦定了定声,小声吩咐自己的亲兵。

    此时,他们已经结了客栈的房钱,将所有东西的都收拾清楚了。于再三确认没有遗漏之后,他们在李钦的带领下抵达了客栈的门口。十二匹战马已经静静的在客栈的门口等候。待李钦他们下来之后,所有的士兵翻身上马,就等李钦下达出发的命令。

    李钦抬起手,想要下令。但从他的身后突然响起了一个清朗的声音:“是元华先生么?呼……在下总算是赶上了。元华先生从长社军中来京可做了一件好大的事情,却是把整个洛阳都玩弄于鼓掌哩!”

    这人的嗓音很醇厚,给人的感觉很好,但他出口的话语却让李钦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机灵。就他所说的话,李钦明白他已经将自己的谋划都看穿了。

    “厉害啊!”李钦叹息一声转过头来。

    却见一行人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自己身后大约两三丈远的地方。当先的是一名身材高挑,年约二十七八的白面男子,他颌下有青须三缕,气质淡然,眼中闪烁着机智光芒。

    面对来者,李钦感到了压力。当下,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将自己被吓了一遭的心思安稳下来,淡淡的微笑就此挂在他的脸上,一时半会令人看不明白他的心思究竟为何。

    “先生是谁?”李钦笑着询问。

    他并不接来者的话题,因为眼下人多眼杂,并不是讨论这些的时候。这一点,他知道对方也是清楚的。

    “在下黄门侍郎荀攸……见过元华先生。果然来者听李钦询问,便也没有纠缠自己前面所说的那句话,却是一步上前,大袖挥起,朝李钦一拱手,报上了自己的名号。

    “黄门侍郎荀攸?”李钦眼睛一下子瞪大起来。

    黄门侍郎并不是什么高官显爵,他的秩只有区区的六百石而已,并算不得什么。只是他的职责挺重要的,得到这个官职的人可以出入禁中,侍奉皇帝,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秘书。

    对于秘书,没有人敢小看。尤其这个秘书还是荀攸,这可是很有计谋,被曹操称为谋主的人物。

    是以,李钦听说是他,心中的重视顿时提了起来。

    “荀侍郎乃陛下亲侍,不在陛下跟前行走,到我这里何为?”李钦不解的发问。

    “陛下遣我往颍川传达嘉奖皇甫嵩和朱两位将军的嘉奖令。我从皇甫郦口中听说了你的名字和事迹,猜想你可能要于此时回去,所以我来找你了……我想与你顺路而走,不知你同意否。”荀攸笑着端看李钦,很是直接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和我一起前往长社么?”李钦闻言微微的点头,“固所愿不敢请耳,请上马吧!”

    对于荀攸的要求李钦满口答应下来。

    一行人于是出发,从洛阳城穿虎牢关而入豫州。

    在有荀攸的跟随下,李钦自然不敢拼了老命赶路。于是一路昼行夜伏之下,李钦和荀攸终于在四天之后抵达了长社的城门之下。

    此时,鏖战的硝烟已然散去,长社内的紧张气氛还是有一些,但这样的气氛不是针对于敌人的强大,而是对于即将再一次踏上征途的未知。

    李钦与荀攸一行大步来到县衙之内,向守营的亲兵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守营亲兵大惊,连忙跑去通知在军营里巡查的皇甫嵩和朱,备言其事。

    片刻之后,皇甫嵩和朱连携而来,带着麾下的文武官员,就县衙的门前摆开了仪仗。因众将军皆身着铠甲,所以他们并没有在旨意面前跪下,而是左手捶胸摆了一个军礼。在猎猎徐风吹动仪仗军旗招展的情况下,众人捶胸肃穆而待的举动看起来还是蛮有气势的。

    李钦并没有在皇甫嵩身后的众人中看到刘备的身影。

    他知道刘备或许已经返回卢植处了。

    虽然眼下李钦就京城得知的消息说卢植已然被拿下,河北翼州之地乃是由东中郎将的董卓负责,但这个消息刘备并不晓得。李钦估计刘备如此北上必然会遭遇卢植被革与董卓傲慢之事。

    李钦不知道这一段事情究竟进展到什么地步了,所以他心中微微有些焦急。

    不过,他心中焦急归焦急,面上还是保持了稳定。在看到刘备不再其中之后,李钦悄悄的捅了捅荀攸在他的耳边说出了自己看到的事情。

    荀攸明了的点了点头,却也故作不知。他当着众人的面,宣布了皇帝对皇甫嵩和朱的嘉奖之后,便询问曹操和刘备的下落。

    在得知曹操早已抢先一步前往汝南前线剿灭黄巾军而刘备以返回卢植处复命之后,荀攸思索了一下便将给曹操的恩赏令交给皇甫嵩,拜托准备前往汝南军前支援的皇甫嵩代为传达。

    而他自己则与李钦在长社休息了一宿之后,决定亲自前往翼州向刘备宣读命令。

    这些天,他与李钦同行,就一些问题与李钦深刻的交换了意见。对于今后的世代很有可能陷入战乱的黑暗,他已有了一定的认可。他知道李钦是一个智谋之士,所以他对李钦会选择刘备为主公很是好奇。

    “那个叫刘备的人真的那么令人心折么?”荀攸想好好的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好生观察一番。

    虽然他心里未必在此时便存了要投靠谁谁的想法,但必要的认知和分辨就他这样的大家族弟子来说却是很必要的。毕竟如果乱世真的无法避免的话,那如何在乱世之中保证自己家族的血脉便是每一个家族需要考虑的事情。

    “总之,我得先看看。”荀攸如此想着,所以才决定和李钦一起北进。

第三十二章 打脸

    从长社前往广宗,这又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李钦心中有些焦急,便向荀攸所要了队伍的管理权。在荀攸的同意之下,李钦将队伍的行止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一路令行禁止,众人的速度较最初提高了不止一筹,终于在四天后抵达了广宗城下。

    此时的广宗城依旧处于张角的控制当中。城头上的黄巾大旗已然在徐徐的晚风之中随风招展。而城池之外的汉军大营已然没了踪影。

    李钦与荀攸上前查看,却是从原本汉军大营所在的地方找到了一些残留的痕迹。两人从这痕迹上刀砍火烧的遗留中看出了这里曾经发生得事实。

    汉军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这一次的失败或许是伤筋动骨的,在黄巾军的猛攻之下,汉军连自己的大营都不曾守住。

    这真是……

    “失败大约在六天前。那时的东中郎将董卓已然接替了卢植大人。也就是说,这场失败乃是由董卓指挥的……看来这个董卓真的不行啊。”荀攸端详了一下几乎就成了一片平地的大营遗迹,轻轻的摇了摇头:“这事情若是传回京城,只怕京城的大佬们又要有一番争论了。”

    “这是必须的……毕竟董卓如此的失败,举荐他的人必然会连带着倒霉。到时候又会有几个官职空出,为了响应的官职,那些有势力的人们怎么能不好好的拼抢一番呢。”李钦觉得这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我们想在怎么办?你家主公现在相比就在董卓麾下吧。若是消息传回去,你家主公怕是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了。”荀攸对此有些担心:“说不得他们会把主要责任推卸下来。”

    “那也未必啊!”李钦轻轻的摇了摇头:“卢植大人既然已经失势,我家主公未必愿意留在广宗听用。或许,他们会返回涿郡……我想我们往北找一找吧。说不定能够碰上我家主公的人马。”

    “好吧!”听李钦如此说,荀攸悠然一笑:“既然如此,那我就舍命陪君子了。走吧……”说着他翻身上马,当先朝北方行去。

    李钦领着众人连忙跟上,由广宗往北策马奔驰。然而或许是寻错了方向,或是别的什么缘故,他们往北走了整整一天都没有见到汉军的身影。沿路所遇的县城,除了黄巾军的,便还是黄巾军的。

    “莫非他们真的回涿县了?”荀攸猜测道。

    此时,日头已然偏西,天空中的太阳渐渐变得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红晕缠绕在它的表面。在平时,这是该寻找宿营地的时候。

    李钦原本也打算这么做,但前面突然响起了一片喧哗,旋即他便感到大地嗡嗡的震动起来,好像有无数的怪物在飞奔。

    “有大军接近……”李钦冷着脸做出了判断。他旋即招呼荀攸等人往东边避让。如此奔出了一里开外之后,李钦便看到一面残破的大旗从山脚的另一端转了过来。

    那旗是黄色的,旗上书写了四个大字,正是“天公将军”。在那面大旗之下,一票头裹黄色头巾的士兵乱哄哄的走着。他们已然没了章法,跑得漫山遍野都是。

    “这是败兵啊。”荀攸在李钦的耳边叹息了一声:“张角败了?难道是董卓又取得了胜利?”

    看着败军迈着慌乱而急促的脚步从自己的眼前跑过,荀攸心中不由得做如此猜测。

    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就正常的理论判断而言,这里的所有兵马都是归董卓掌理。是以,他们的失败可以归结到董卓的身上,而他们的胜利也未尝不能算在董卓的名下。

    只是……

    “这真的是董卓的功劳么?”李钦不屑的撇了撇嘴。

    他没有说话只是继续往黄巾军的后方眺望。很快汉军的旗帜就闪了出来。只见在红色的残阳之下,迎风招展的一面巨大的红色“汉”字大旗之后,林立了许多代表了将军姓氏的旗号。

    首先令人瞩目的就是那面绣着“董”字的东中郎将号旗。而在这面号旗稍稍靠后一点的位置立起来的却是鲜明的“刘”字号旗和“关”、“张”两面号旗这显然是刘备军打起的旗号了,而其他校尉,军侯的号旗却是远在这四面大旗之后,虽然也打将起来,可看样子,总有些许颓败的味道。

    “看着这样的旗帜排列……公达,你看出什么没有?”李钦指着汉军号旗的排列笑着询问跟在自己身边的荀攸。

    “董字号旗代表的是董卓,这是没有错了。而后面的号旗,大是大了,却不和我大汉官军的规制。看样子这个是你家主公的号旗吧。奇怪,他们怎么会离董中郎将的号旗那么近的。这不合规矩啊。”荀攸的看了眉头微微的皱起。

    他凝神思考了好一会,心中一下子有了答案:“莫非董卓乃是先败后胜?不……看他麾下如此窘迫的模样,他恐怕是大败一场,然后被你家主公所救吧。”

    “呵呵……这和我的猜测差不多。”听了荀攸的猜测李钦脸上顿时显出认同的微笑:“走吧!公达,既然你要宣读旨意的对象在这里了。那我们就不要再犹豫了。”李钦说着一扯缰绳,顿时策马上前,径自迎向正在追敌的官军。

    此时,作为一名胜利者,本该意气风华的大胖子,我们伟大的东中郎将,董卓董钟颖大人正一脸不爽的看着刚刚解救自己的刘备等人。

    虽然刘备的军的气势很盛,战力也颇为不俗,自己方才更是在绝望之中被他们救了性命,可只要看着他们那没有任何官职的号旗仅落后自己半个身位,已养成一副高傲暴躁个性的董卓便着实有些别扭起来。

    已然将张角追了老远,确定了今日胜迹的他,终于有功夫来处理刘备这些人的事情了。当下,他把刘备招来,装出一副客气的模样,和声问道:“感谢尊驾救我于危难之中。不知尊驾如今任何等职位?卓,异日定有厚报。”

    “我等,乃是义军,并不官职在身。”面对董卓的询问,刘备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无官职?白身……?”听刘备说出自己的身份,董卓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冷淡起来。他抬起了自己的脑袋,用硕大的鼻孔冲刘备吭了一声,旋即便从刘备身边走过。

    他只留了一个背影给刘备,并遥遥的传出一句话过来:“既然你等皆是白身,那就从军中领些钱粮后给我闭嘴吧。有些事情,你应该知道怎么做的。”

    “你……”又是这样的轻蔑,刘备沉静的脸上顿时一片铁青。

    而立于刘备身边的张飞,则大为愤怒:“我等亲赴血战,浴血杀敌,救了他一命。他却如此无礼……哼,他左右也无人,不若让我上前结果了他,好消我心头之怒。”

    “不可……”眼见张飞要杀董卓,刘备连忙拦住了他:“董卓好歹是朝廷命官,你怎么能随便杀呢。”

    “可是……”张飞还想辩驳。

    突然前方传来一片骚动,刘备凝神端看,却见十几骑纵着快马朝自己这边飞奔过来。当先一人一边纵马,一边放声大喊:“刘备刘玄德安在?吾乃朝廷的黄门侍郎荀攸奉当今天子之命,特向玄德公传达陛下的旨意。”

    “什么?”这一下不单是刘备吃惊不已,就连前面行走的董卓也不禁瞪大了眼睛。

    当下,军中一阵慌乱。作为这一支汉军的最高长官,董卓虽然知道这一份旨意并不是给自己的,但他还是从马背上翻身下来,领着几员亲信将官来到荀攸面前,与荀攸见了礼。

    之后,刘备领着关羽、张飞也来了。他们狠狠的瞪了董卓一样,却是自顾自的站在了一边。刘备的脸上还挂着些许疑惑。但这样的疑惑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他在荀攸身后的众人当中看到了李钦朝他办的鬼脸。

    “李钦回来了?他还朝我笑。莫非这事情乃是好事?”刘备心中一动心情却在一瞬间平复了许多。

    荀攸摊开明黄色的圣旨,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圣旨乃是用华丽的赋文写就的,其中的言辞典故颇多,里面到底说了些什么,出了荀攸自己,在场的众人都不太明白。他们只听懂了这旨意中最为关键的一段:“……特进宗室子弟孝廉刘备为奉车都尉,秩比两千石,筹其为国效力之功……”

    “什么?”董卓一听眼睛瞪得老大,他狠狠的看了看刘备,又瞅了瞅在那边念圣旨的荀攸,满面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这个白身的家伙一下子就得到了秩比两千石的官职?这……这也太令人难以相信了吧。”

    他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可是在搓了搓自己的眼睛,再三捏了捏自己的大腿之后,大腿上的疼痛十分清晰的告诉他。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

    就在他刚刚斥责刘备,瞧不起他是一个白身的下一刻,刘备便得到了来自帝都的封赏。而这个封赏不但令刘备有了宗室的身份,更让他一下子成为如今董卓麾下的第二人。

    要知道董卓自己也只是东中郎将的官职,其秩也是比两千石,与刘备相当。而董卓比他强的,也就是在于董卓持节能够号令诸军而已。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来看。他这号令诸军,却是未必能管得到刘备的头上就是了。

第三十三章 基业之地

    荀攸要走了。作为前来宣读旨意的黄门,他不可能在军前待太久的时间,他必须在旨意宣读完成之后,迅速的返回洛阳将这里的情况告知朝廷知晓。一是为了复命,二则也让朝廷能够了解前线的情况。这是他的职责,即使刘备和李钦想要挽留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在荀攸离去之前的那个晚上,刘备、李钦与荀攸相谈了一回。

    当时大帐空旷,油灯幽幽,刘备、荀攸、李钦三人围在一桌上了菜肴的案几边相对而坐。一瓶李钦从后世带来的茅台酒被拧开了盖子,醇香的酒味挥发出来,令帐内的众人微微有些薰然。也不知究竟是酒醉还是醉人。

    因为双方皆是初见,所以李钦首先正式的向刘备和荀攸引荐了对方。刘备看着荀攸那清雅淡然的模样,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智谋之士。他瞅了瞅李钦那郑而重之的模样,明白李钦对此人的重视。

    “既然元华如此重视他,想必他的水平是有的。”刘备由此也重视荀攸起来。

    他上下打量了一下荀攸,心中顿时明了该如何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了。

    当下,他便将自己想要报国安民的志向与荀攸分说。而李钦则在一边凑趣,暗中也将自己对今后那个世代的判断和应对之道告知了荀攸。

    荀攸通过与刘备、李钦相谈,觉得两人很是真诚,心也不错,便劝说刘备:“你既然想安民报国,那就最好在讨伐黄巾之后,选择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今后的世界,如果真的向元华所说得那样是一个诸侯混战的乱局,那有自己的地域,才有办法聚财、养军,进而拥有收复河山,安定百姓的能力。”

    “感谢先生教诲。这一点备也明了,当初元华也曾和我分说。只是大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