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熬鹰航空业-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没有人管这位幽怨的德国设计师,所有人都被跑道上滑跑的大家伙吸引着,一架四台发动机的轰炸机起飞。

    那家伙光看着就感觉有气势,同样吨位的客机相比就差了老远,民航客机永远飞不出这种气势,因为它们没有这种蕴含在骨子里的暴力基因。

    没有了油老虎的拖累,四台发动机消耗着少量的油料就能推动飞机向前加速滑跑,同时座舱中的机组成员小心的操作着飞机。

    四台发动机要多提供三吨的推力,空载状态下推重比远远高于老轰六,驾驶员轻轻拉杆飞机前轮抬起、后轮再抬起,小角度爬升,飞机算是离地了。

    现场所有人都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管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同是搞航空的,有飞机首飞成功,焉有不高兴之理。

    虽然一直到现在弗洛里心意依然想不通。到底要有怎样强大的设计能力能在一年之内就拿出新飞机并首飞。不过这并不妨碍弗洛里心中的高兴,合作伙伴的实力超过自己的预期这不是好事吗。于是高兴的随着人群一起鼓掌表示祝贺。

    同样高兴的还有云十设计组成员,一年前才经理了痛苦的云十下马。本以为要彻底告别大飞机设计与制造,甚至好多人都心灰意冷打算退出航空业。

    在魔都那样的大城市,八十年代到处都是机遇,总有人想要去闯闯,但是当听到马总设计的一声号召,国家有新的军用大飞机上马,所有的设计人员再次燃起热情。

    人这一生,总还是要为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负责,用尽半生的心血投入大飞机制造。国家花大力气的培养,所有人都有沉甸甸的责任抗在肩上。

    设计组义无反顾的从繁华的魔都离开,来到落后的西北苦寒之地,一年时间的再次创业,直到今天这架新的四发大轰六冲天而起,咆哮着飞向天空。

    西飞老设计人员也是泪流满面,特别是那些经历过轰六I项目的老人们更是情不自禁,轰六I被国家砍掉要上马轰七项目,于是本来已经制造出了原型机的轰六I不得不孤独的老去。看着轰七的一步步成长。

    而轰七项目同样一路坎坷,历经多次的下马风波,相关两大厂所几乎是赔了裤子也要继续搞下去,只要军队愿意就要继续做下去。

    但是最后还是被下马。轰七又成为所有西飞人的遗憾,不过好歹又捞回来一个轰油六项目,这次又把轰六I复活。同样的机体、同样的四发动机设计。只不过由运炸弹变成运油料,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活下来就是最好的。

    轰六I项目复活了,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轰七是不是也可以复活?这是所有人的期待,不仅仅是西飞,同样远在西南的0011基地也已经为新轰七项目的复活开始多方准备。

    “起飞完成,正在盘旋飞行,一切状况良好,准备降落。”

    首飞首飞,自然是能飞机来就行,至于其它的不用管,后面再说,只需要将飞机安全的降落下来就够了,只有安全的降落下来那才算是圆满。

    “允许降落”

    简单的四个字,表明首飞就要进入尾声,一次波澜不惊的首飞才是最完美的首飞,首飞不需要惊心动魄,这种惊心动魄大家承受不起,也不愿意承受。

    对准备跑道,飞机开始进场,后轮着地、前轮着地,随后是制动、关闭发动机,慢慢的继续滑跑直到飞机最后停下来。

    这下轰动了,所有人不管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蹦蹦跳跳的就往跑道处跑过去,至于帽子等等东西,扔上天之后似乎就没有人再管,都是激动不已。

    机组人员现在也算是完成最关键、最完美的首飞,轰炸机和很大,完全可以站起来收拾着装,调整状态。随后在机长的带领下,机组人员这才一个个排队走下来;按照习惯列队完毕。

    “报告,轰油六机载平台首飞完成,试飞员梁正刚”

    “试飞员XX”

    “试飞员xxx”

    看着试飞机组成功驾驶飞机安全归来,精神抖擞地列队站在飞机前面,激动的军队代表、总设计师、总工程师纷纷上前一一握手。

    激动的握着试飞员的手:“好啊,平安的飞回来就是最好,你们能安全的飞回来就是对我们这些设计人员最好的鼓舞,谢谢!”

    后续的就是对首飞回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检查,然后准备后面的试飞。同样是魔改轰六,相比简单的轰六A、B、C、D这些渐进的小修小改,这次的轰油六改进项目很多,自然试飞科目也要多上很多。

    后续的试飞已经是后面的事,庆功也有专门的人处理,而马老爷子和其他的众位西飞领导却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庆功,因为他们现在需要趁着试飞的热乎劲,要再和德国方面谈谈新的客机项目。

    尽管要进行严肃的会谈,但是每个的喜悦依然是挂在脸上,弗洛里已经从英国方面打听到这次的轰油六项目,的到的消息印证了杨辉的说法。

    现在心里对西飞、对整个共和国的航空工业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首先我要代表MBB公司祝贺我们的朋友西飞公司的新飞机首成功,并表示由衷的祝贺,以及我们对西飞公司同行的技术能力的钦佩。”

    能不佩服吗,一年时间局搞出了飞机并首飞,虽然里面有些早期轰六I的技术储备在里面,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和云十科研队伍、西飞原班人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然能在七十年代搞出轰六I这本来就是另外一个值得钦佩的地方,现在西飞也算是受的起德国人的这句话。

    “谢谢,相信看到我们这次的新飞机试飞成功,贵方肯定对我们的技术能力有了全面的认识,我们在以后的客机合作中也会更加的顺利,我们要说的就是:我们西飞公司完全有能力、有实力一起完成新的客机项目研制。”

    西飞说到很有底气,而他们的底气则是从刚刚完成首飞的轰油六上面而来,还有云十的骨干设计队伍,甚至还有一些从魔都偷偷带回来的707飞机关键部分资料。

    这本是马老爷子的无心之作,云十下马,设计资料被到处扔,甚至有些人偷偷的把资料拿出去当废纸贱卖,这让马老爷子痛心无比,只能尽力抢救下一些最重要的设计资料。

    云十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就是波音707的复制品,甚至在运十这款飞机研制中还得到了美国出售的波音707资料,是不是感觉很惊讶?

    为什么能得到这些资料?这就又是另外一段尘封的历史。(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四章:光一家公司玩不转

    七十年代末期,为什么能够搞到707的图纸?这还是要从美苏两国说起,实际上在云十项目研制刚开始的时候,美帝就注意到了云十项目,而美国想要拉拢共和国,自然就要拿出一些诚意。

    美帝要拉拢共和国,同时发现共和国在复制自己的707飞机(PS:在七十年代巴基斯坦的一架707出现故障迫降在了薪疆,后来这架707被运到了魔都,至于干什么大家心知肚明。)

    为了美国国家需要、同时帮助波音拿下共和国的民航市场,波音出售了707图纸,历经许多波折之后最终下马,徒留悲伤。

    然而世人只知云十,却不知另外一架和707同一级别的民航客机也差点落户共和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共和国家还有一次制造和707同一个级别飞机的机会。

    美国用707图纸的贱卖,拉拢了共和国,但最后并没有拿出太多的成果就下马,随后变为和麦道合作当麦道组装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在这个时候苏联人也努力过。

    在这个冷战最为激烈的时候,苏联为了缓和同共和国的关系,减轻东线压力,也提出过免费提供伊尔62客机所有技术,方式和当年的米格21一样。

    引进苏联的的技术是不是在国产化的进程中就要简单很多?是不是就要容易一些?是不是以后就可以像米格21一样消化吸收,然后魔改出各种其它的特种飞机?

    但是这些都没有可能了,全都只是过眼云烟。因为八十年代国内导向西方,自然就对苏联没有兴趣。和麦道合作才是正途

    既然现在国内已经有了707的图纸,并由马老爷子抢救出来的一些关键的部分。那就不用多说,现在就认准道路一杆子捅到底。

    西飞的自信在于他们对大型军用飞机的制造,而MBB对于西飞实力也很认同。

    “这是我们都高兴见到的,那我们就在商量一下新飞机的事,双方该怎么分配工作。”

    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西飞之所有大力宣扬自己的技术过硬,为的就是能拿下尽量多的份额,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占到足够的话语权,最不济也要双方占到相同的份额。

    “当然。我们需要按照双方的长处来分配工作,我们认为以我们公司的能力完成整个机体的设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贵方需要更多的是在环控系统,舱内内饰布置、售后服务等其它关键的软件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相信通过在空客公司合作的锻炼中,贵方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些部分。”

    马老爷子这话说的是一个事实,要让西飞做飞机机体,西飞整合轰六的配套厂所倒也是可以拿下,但是也仅仅是机体而已。

    民航客机需要的不仅仅是机体,民航飞机运人。所以对各方面要求非常高。环境控制系统、航电系统,飞机内饰、辅助动力系统等等只要是客机所独有的技术共和国内都没法提供,原因很简单,共和国没有制作客机的完整产业链。

    MBB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会来找到共和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BB公司自己的份额,才能保证MBB是新飞机合作中不可或缺的。

    弗洛里对马老爷子的话深表赞同:“说的很对。西飞公司在机体设计上面确实要比我们MBB公司好,所以我们才要合作。我们双方的专长可以互补的,这是合作的基础。我完全同意机体由西飞公司来设计。我们MBB只是辅助参与其中。”

    当然还有些东西是西飞、MBB双方都不擅长的,这就需要对外采购,或者是自主研发攻克这都需要双方协调。

    杨辉听了这么多,知道西飞和MBB的合作是不会回头了的,那么杨辉就需要考虑一下该怎准备新飞机的发动机,这是杨辉要打的主意,上刀山下火海都要把这个项目拿下。

    想到这里,杨辉开口了:“说了这么久了,现在可以肯定是你们双方对新客机的合作是完全没有意见,那我就要问一下你们对发动机有什么打算,一款飞机以后销售好不好很大的因素是取决于发动机是不是优良。”

    杨辉一句话将双方从激动中拉出来,飞机的发动机绝对是一款飞机中排在前三的子系统,没有一款好的发动机其他一切都是虚的。

    而现在不管是西飞还是MBB,两家公司对发动机都是白痴,完全就没有涉及到这里面过,自飞机诞生之日起,发动机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子系统,发动机的研制不可能同时由飞机研制厂商来完成。

    杨辉提出发动机的问题,这自然是要解决:“所以就需要杨先生你所代表的西南航空科工联合公司来加入到我们的新飞机项目中。说实在的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适合我们新飞机的优秀发动机。”

    杨辉一直在这里旁听了四天,一句话也没有发言,这不仅让西飞方面搞不明白,同样的德国方面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好在杨辉现在终于开口了,且一开口就直指发动机,这就说明开始对新飞机项目心动了。文森特是联邦德国派来的官方人员,站出来回答了杨辉的话,并邀请杨辉加入到新飞机项目中,在飞机发动机上面出力。

    听了文森特的话,杨辉是赞同的,就从这几天西飞和MBB会谈中,杨辉已经高明白这架飞机需要什么级别的发动机了,七十到八十坐的3+2座舱布置,而且是按照西方人的身材要求,还要做到座位空间大乘坐起来舒适。

    杨辉只能说,好奢侈,按照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座舱宽度,以东方人的体形,把座位布置紧凑些,恐怕3+3的高密度座舱布置都可以做到。

    这样的野心使得杨辉不得不从新考虑,发动机的推力是肯定不能低于7吨,恐怕现在通用公司的CF34发动机推力都是不够的,CF34是要九十年代的发展型号CF34—8C5这一级别才能算勉强够用。

    真正要可以满足使用,就得要是CF34—10A这这个级别的发动机才行,也就是后世ARJ21客机用的发动机,推力达到8吨级。

    七、八吨这个级别的商业用发动机在八十年代也不是没有,老式的普惠JT—8D就是八吨级,但是作为和斯贝512发动机同一年代的东西,性能实在堪忧。

    八、六十年代的老发动机虽然说是涡扇,不过那函道比也就是零点几而已和军用涡扇发动机函道比没有什么两样,同样的推力下,耗油率比起高函道比发动机比起来要上不止一倍。

    这也是文森特说新飞机没有一款合适的发动机的原因,在八十年代所有飞机都普遍采用超大函道比的发动机的时候,你的飞机用六十年代的发动机,走出去你好意思吗?

    油耗那么高,哪家航空公司愿意要这种东西,民航飞机是要盈利的,这是纯正的市场行为,赚不到钱人家要之何用?

    也就是说这次需要研制的是一款高函道比发动机,需要大直径的风扇,而现在让基地研制一款高函道比的民用发动机,不用说也知道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杨辉再逆天也没法在几年之内带着基地研制出大直径风扇。

    看来新发动机还要寻找外援,像风扇这种东西恐怕还得要找一家技术能力优秀的西方航空发动机研制商才行。

    这时候杨辉想起了一家技术很不错的公司:德国MTU,一家实力雄厚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的公司。(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德国MTU

    MTU公司,一家隐藏在航空发动机巨头后面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提供商,技术能力到底有多强呢?

    当年普惠开发新发动机在压气机上面遇到了问题,没办法解决,提交给MTU公司,然后名声不显的MTU很快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要给个形象的定位,把航空发动机工业比作汽车工业,那么MTU就是航空发动机工业中的博士公司。我们不生产发动机,但是我们掌握很多关键技术,技术实力很强。

    当然MTU公司真正的实力并不是体现在航空发动机上面,真正让MTU公司自豪的是地面动力系统,其制造的柴油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柴油机制造上面MTU认第二,没人敢称第一。(ps:豹二、99式坦克发动机技术提供商)

    这样的动力巨头虽然主业不是航空发动机,但是完全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技术能力确实很强大,德国人的种族天赋必须承认。

    而杨辉恰恰也是看上了MTU公司不制造成品航空发动机这一点,若是MTU公司也是制造成品航空发动机,那后面基地和MTU合作起来就很难占到主导地位。

    同样MTU作为一家德国公司,配套参与新客机的发动机研制中是最好不过,德国人肯定是大力支持,这将是合作研发新发动机的最佳选择。

    “我知道,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任何一款适合新飞机的新一代大函道比涡扇发动机,一款七吨左右的航空发动机。要说研制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在油耗、噪音上我们还有些软肋。这一点我们承认,所以需要再寻找一家技术能力不错公司。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

    新发动机的研制需要再寻找一家公司,文森特是德国政府代表,听到还需要寻找一家公司合作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首先就想到了MTU公司。

    作为战后德国航空工业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代表,MTU公司技术能力当之无愧,联邦德国政府甚至准备以MTU公司为主再次整和德国航空工业,以提高德国航空工业的竞争力。

    “完全没问题,我们推荐MTU公司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中,MTU公司技术能力非常过硬。他们参加过v2500发动机研制工作,同时候和普惠公司还有非常深入的合作。”

    这些东西文森特不说杨辉也是心知肚明,就在一个月前的巴黎航展上MTU公司才宣布了同普惠公司的合作,参与到了普惠的PW300发动研制中。

    这款两吨级的发动机也是一款挺不错的发动机,从这次开始,普惠和MTU两家之间的长期合作就一直延续到新世纪。

    甚至MTU公司一直和普惠合作,最后还参与到了普惠的PW800齿轮传动发动机的研制,而现在很有可能的则是0011基地要和MTU公司提前把PW800这个级别的发动机研制出来,和通用公司的CF34系列发动机展开竞争。

    如杨辉所料。德国方面推荐了MTU公司,这是杨辉计划中的:“当然,既然这是和德国航空工业界的技术合作,那么MTU这样有实力的公司肯定不能个排除在外。这次我回去把消息向公司总经理说明之后,就需要和MTU公司正式展开商务合作谈判。”

    现在杨辉还没法给出明确的消息,只能说要回去先给公司高层汇报情况。这是必须的。初定下和MTU公司的合作意向,杨辉又安静下来。等着这次会议的结束。

    来到严队长的住处,杨辉一脸的不好意思。因为杨辉恐怕没有时间看这次的首次空中加受油对接了,来的时候说过要等上十多天才会进行空中对接,现在离计划中的时间还有好几天,杨辉可等不了。

    “严队长啊,真是不好意思,这次我恐怕没法在现场迎接你空中对接归来了,时间宝贵,我已经定了明天的机票,这次要回基地有要事汇报。”

    杨辉一脸的不好意思,不过严队长倒是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没问题,你明天中午还是下午的航班?我们的空中对接任务改到了明天进行,气象台说三天之后会有连续的降雨,并不适合空中试飞对接,所以把时间提前到了明天上午。”

    时间提前了?这倒是一个好消息,杨辉高兴不已,反正是下午的航班,杨辉倒是可以看了空中对接试飞之后在回去,到时候就是第一个把捷报带回基地的人。

    高兴不已的杨辉重重的将拳头击打在墙上,内心的激动必须要宣泄出来才好,明天杨辉就去看看这次的空中对接。

    不能再打扰严队长,现在需要好好的准备一番,看来今天的庆功宴恐怕要推迟了,事实正如杨辉所想,本来晚上为新的四发轰六准备的庆功宴被取消。

    所有技术人员加班准备,在机库中一架老轰六机翼下面已经装上了软式加油吊舱,软式加油比较简单,加油设备通过一个吊舱就可以集成到一起。

    等到技术更成熟,集成度更高的时候就可以发展成伙伴加油吊舱,由战斗机携带,通常用于航空母舰上战斗机加油使用。

    而现在老轰六的加油吊舱自然是老式的加油吊舱,英国人技术也只能提供这种大家伙,当然,共和国现在也并不需要伙伴加油吊舱。

    使用老轰六挂载加油吊舱用于试验是最快捷的,等到真正的轰油六研制出来的时候,把吊舱装上、油路对接起就马上可以投入使用,前期耗时耗力的训练已经在新机体的研制时并行训练完成。

    第二天果然是一个好天气,杨辉早早的就来到了试飞现场,作为0011基地领导层人员,杨辉本来是可以搭乘这次特意准备的运七运输机飞上天,近距离观看这次的空中对接。

    不过杨辉最后想了想还是没有去,转而叫来了昨天刚到的基地负责受油系统研制的一位工程师。

    “谢工程师,你上去吧,我跑上去看能有什么用,不过就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已,还是你去看好一些,搞研究第一手资料最重要,这一点我还是明白的。”

    说完,杨辉就把人推进过去,挥挥手然后老老实实的在地面等着,空中加油对接不是试飞,在都是在几千米的中空进行,这样比较安全,杨辉在地面肯定是看不到的。

    速度最慢的运七首先起飞,需要先一步飞到预定空域,等待后面的加受油机一起飞过去,然后再观看飞机的空中对接。

    按照计划,所有人透过舷窗看到了一大一小两架飞机前后飞到了一旁,随后是从轰六翼下的吊舱慢慢的伸出一根长长的管子。

    “这就是加油软管了,后面的受油机已经慢慢的凑上去了,快看”

    就在旁边运七死命的加速往前飞,想要跟上加受油机的脚步的同时,负责驾驶受油机的严队长正在目不转睛的看着距离自己几米远的喇叭状加油管接口,严队长需要的是仔细的驾驶飞机,将侧前方的加油管对准喇叭口并插进去,这需要胆大心细。

    已经在脑海中推演过好多次了,严队长按照英国人教的方法,对着喇叭口,稍稍加速便

    与此同时,在一旁的摄影师按下了快门。(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贷款是个好主意

    没有等到搭载观看对接的人员的运七降落,倒是严队长驾驶着受油机先飞回来。

    稳稳地降落,滑行至跑道尽头,杨协助地勤人员将登机梯搭上飞机。

    抬头看着座舱中:“严队长,我说过要等待你试飞归来的,而现在看你表情,应该空中对接很成功,我可以安心的回基地报喜。”

    取下头盔,珍重的递给杨辉拿着,这是沙特支援的美式装备,精贵着在,要好生惜疼。随后才走下来,将飞机移交给地勤人员。

    “很不错,也不枉我苦练那么久,若是这次不成功的话,我首先都对这成吨的油料,好在一次对接成功。”

    笑着和杨辉往跑道处走过去,后面还有两架飞机没有降落。

    “跟我先过来吧,你回基地光靠一张嘴怎么报喜,后面的运七飞机上有专人照相,待会儿你拿回去基地去。”

    拿着手中照片,杨辉也算是看到了第一手空中对接的影像资料,看完小心的放在公文包里面。

    “行,我这就回去,严队长你在这边要保重,争取早日实现空中加油对接,我们都等你消息。”

    挥挥手,杨辉离开西飞,打道返回基地,七八十年代国内的三叉戟客机是主流,现在杨辉也不列外。

    坐在老式的三叉戟客机里,心里却在感叹,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坐上还在纸面上的新飞机。

    民航飞机降落自然是在民航机场,是没法像去西飞的时候一样,坐军用飞机直接点对点起降。

    从贵羊做车回基地,而整个基地距离贵羊最近的是负责发动机研制的二所。

    过所门当然是必须入,毫不犹豫的回到二所,要先和白所长这位身兼数职的西南航空科工联合公司总经理商量。

    走到办公室。正好又遇到了涡扇10发动机的两位总设计师,像是在和所长商量什么,看到杨辉这家伙又回来了,惊讶的不要不要的。

    “杨辉,你小子怎么又回来了,不是让你到西飞那边去打听一下他们和德国的合作吗?不要说你已经打听清楚。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这么快。”

    白所长没有预料到西飞和德国双方对客机行业的羡慕,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合作,肯定会有很多的扯皮。

    然而西飞和德国双刀都是相当有诚意,又遇上了西飞的新机首飞,给了德国方面很大的刺激,双方会谈进度很快,在杨辉离开之前已经开始商量德国政府给西飞贷款的地步。

    “西飞和德国MBB公司都很有诚意,由西飞负责机体设计,其他的有德国MBB方面负责。德国政府还打算贷款给西飞用于新飞机的研制工作。”

    完全出乎了基地所有人的意料,没想到德国这么有诚意,这比起以前共和国和西方流氓国家合作时的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这事的确不一般。

    示意杨辉自己找个凳子坐下,又对旁边的两位总设计师示意着。

    “你们两先不忙走,听听杨辉这边的消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涡扇10项目完成之后的新项目就要出来了。”

    两位总设计本来是来汇报一下新发动机器的试验情况。至于涡扇10项目完成之后的新项目,此前都还没有任何消息。

    现在突然就摆出来。这很令人感兴趣。放下手中的资料,就等着杨辉的介绍。

    “西飞和MBB方面商量出来的方案很有趣:七十到八十座的支线客机,但是飞机的机体直径不会比737这种干线客机小,起飞重量应该是四十吨到五十吨左右,所以需要一款推力在七到八吨之间的大函道比发动机。”

    发动机是二所绝对敏感的词,七到八吨倒不是什么问题。不过大函道比那就令人为难了,实在是难以做到,毕竟技术没有到那个程度,二所才刚刚突破漏气涡喷这个阶段。

    每一款新发动机肯定在技术上要有进步,但是你要让二所直接从连续漏气涡喷。一跃跳到高函道比发动机,那动不动就是三倍四倍的函道比,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温总师思考良久,也拿不出办法可行,只能实事求是。

    “现在国际主流商用发动机普遍是高达三倍、四倍的高函道比设计,我们现在技术能力完全做不到,我们最多可以做到不超过一的函道比。”

    不到一的函道比,也就是零点几而已,绝对不行,杨辉首先就不同意。

    “当然不行,零点几的函道比,油耗完全控制不下来,新飞机绝对不可能采用。我们要找一家技术不错的公司参与到新发动机的研制,德国方面推荐了德国MTU公司。”

    随着杨的话说出口,房间里的另外三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国外合作研发新发动机,这是基地拿下这次新飞机发动机项目的唯一可能,然而和MTU公司合作真的可以?

    要从技术上来说,自然是找三巨头一起合作,这样技术风险最小,但是和这种巨头合作,首先要想的就不是盈利,而是要想想该怎么才不会被巨头吃的连渣都不剩。

    同样,这是一次和整个德国航空工业界的一次合作,若是德国的本土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没有份额,德国人首先就要跳脚。

    和谁合作先不说,首先要在基地高层达成共识,要上马新发动机项目才行。

    “商用航空发动机方面国家恐怕很难投钱,只能是我们基地自己凑钱,这时候就需要整个基地投钱才够,所以我们先去召集基地高层商量一下。”

    这说的倒是大实话,虽然二所自己有点钱,航模是二所的项目,涡扇10发动机也是二所设计的,钱是有一点,但要支撑新的商用发动机研制也是相当困难。

    不过有的时候还是可以有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