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世富贵-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小乙叹了口气:“这种事情孙七哥最在行,若是他在就好了,可惜最近却是公事缠身,抽不出时间来。刘富贵和石二郎还在那边沟里找,我们来这边沟里看有没有出色好看的小鱼,抓几尾回去给小娘子养。”

    说完,告别徐平,带着两个庄客向旁边的小河沟里去。

    欧阳修看着两人的身影,问徐平:“怎么,徐待制今天还来捉这些野物?京城里面不是都有卖的,也要不了几文钱。”

    徐平摇摇头叹口气:“京城里面卖的那些,怎么入得了我家女儿的眼?只有亲自到野地里来捉了,格外出色的才能讨她欢心。”

    欧阳修吃了一惊:“啊,待制家的女儿怎么如此娇惯?小孩子,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教她读书识字,礼仪周全,便是最大的爱惜了。”

    “我女儿也能够读书写字,见了人也从来礼仪不缺,但除此之外,我还是想给她全天下最好的东西,让她活得快快乐乐的。天下父母心,永叔,你还没有孩子,体会不到这种心情。等再过两年,有了自己的儿女,便就知道了。”

    说完,徐平站起身来,对几人道:“我过去看一看,只靠下人,也不知道他们出力不出力。今天出门,女儿抱着我的腿不让走,如果回去两手空空,怕她愈发不高兴。”

    爱惜子女是人之常情,虽然在座的几位不一定理解,但想到徐平在女儿没出生的时候便到岭南任官,一去数年,回来之后加倍疼爱也在情理之中,都起身送别。

    徐平没有心情听他们在这里寻章摘句,他倒不是看不起诗词文章,而是这个时候事情太多,实在是没有心情在这上面用心。如果等到有一天自己过上了闲散日子,可能也会跟他们现在这样,无牵无挂,找几个同好谈上一天的文学。

    但那一天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若是知足常乐的性子,随时都可以有这种心情。偏偏徐平两世为人,怎么也知足不起来,心里总是被各种事情占满。

    到了河边,刘小乙正带人抓了几条鱼起来,小心捧了放到盛水的坛子里。见到徐平走过来,忙行礼道:“官人,你看这几条小鱼活泼,不知道小娘子会不会中意。”

    徐平看了看,是几条红眼的塘角鱼,点了点头:“还好,你们再抓几条稍微大一点的,野性足一点,最好这眼圈也更红一点。盼盼养惯了金鱼,看得腻了,最好是活泼好动的那一种,才能中她的意。”

    玻璃现在是奢侈品,但徐平家里可不缺,用金缠银箍,徐平给盼盼做了几个大的玻璃鱼缸,里面养了金鱼。可是这年代的金鱼可不像徐平前世那样色彩斑斓,长得也有独特的特色,一看就惹人喜爱。现在的金鱼还在驯化当中,除了红色,黄色的还珍贵异常,是名副其实的金鱼,就连徐平也只是听说没有见过。

    这种单调的红色小鱼盼盼难免就看腻了,徐平便想抓几条野的好看的小鱼与金鱼养在一起,逗盼盼开心。(未完待续。)

第214章 内朝外朝

    照耀了一天的太阳到了傍晚也累了,有气无力地趴在西边的山头上,向春光明媚的世界洒下万千金光。原野笼罩上了金色红色,更多几分绮丽。

    王素庄子里招来的庄客都是熟手,种田基本无大错。徐平看了一天,也只是指点了他们要拉大行距,缩小株距,合理密植又充分利用阳光,也保持田间的通风。这是前世带来的经验,经过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大行距小株距,是密植提高产量的不二法门。

    王素一一照做,听徐平的评价还不错,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经过一天的观察,徐平也大致了解了薅鼓田漏的用法。

    鼓声既维持着田间的作业纪律,也调整着作业的节奏。掌鼓的老农钟四经验丰富,觉得进度快了鼓声便会慢一点,觉得进度慢了便会加快节奏。

    田漏则能让钟四大致掌握时间,一次插秧到地头要多少时间,回来要多少时间,作业几次之后是变快还是变慢,钟四看着田漏都心里有数。

    靠着这鼓和漏,掌鼓的钟四就能让整个队伍保持一定的节奏,把当天的任务完成。既不会发生天黑了没干完,也不会发生干完了太阳还很高这种情形。

    能够让这么多人工作起来井井有条,薅鼓田漏还真是不错的工具。

    看着天边的斜阳,徐平对王素道:“天时不早,我该回去了。仲仪的庄子种田已经无大错,只要风调雨顺,今年的收成必然是错不了的。”

    王素吃了一惊:“都到这个时辰了,又何必非要回去?我庄子里杀了羊,准备了好酒,今夜一醉方休!明早上朝,只要起早一点,也误不了。”

    徐平笑着摇摇头:“我家里有老有小,妻子又有了身孕,不回去哪里行?”

    说完,招呼刘小乙几个人,向王素和其他几人告辞。

    徐平的身份在那里,性格又不怎么与几个人合得来,除了王素外,其他几人并没有怎么挽留,客套了几句,便一起把徐平一行送出了庄外。

    走了三四里路,看看快要到两京驿路上,徐平对刘小乙道:“这里人烟不多,把那几只野鸟都放了吧,不要带回家里去。”

    刘小乙有些舍不得,问道:“官人,为何要放?王官人让庄上不少人帮着捉着,带回去搏盼盼小娘子一笑,也不枉我们出来一天。”

    “野鸟性烈,除了少数几种,或者从小养着,极难养活。带回去盼盼看着高兴,结果没几天全都死了,又让她烦恼,何必呢!有这些蝈蝈和鱼,也能让她高兴几天了。”

    刘小乙也听说过成年野鸟很难养,自己又没有孙七郎的本事,犹豫一会,只好让庄客们把捉来的鸟都放了。可惜了王素吩咐闲着的庄客,帮着自己一行人抓鸟了。

    徐平是刚开始没看到,看到时已经抓了几只,当时不好说些什么。到了现在,当然是要在路上全部放掉,不然回家养两天死了,盼盼还不知道伤心成什么样子。小女孩在她这个年纪,正是同情心泛滥的时候,没必要带回去让她觉得难受。

    到了四月初一,朔日大朝。下朝之后,徐平便就被叫到了后殿议事。

    原来是徐平上的关于玻璃务需要人才的奏章,因为老花镜得了几位大臣和杨太后的欢心,这奏章优先顺序提了上来,被排在了前头,招徐平过去商议。

    司天监的官吏受限制,不过是皇帝怕有人借天象蛊惑人心,贾宪在司天监里并不接触天文,也没学过六壬遁甲之类,没有这方面的疑虑,很痛快就把他和其他几个精通算学的人放了出来,加入玻璃务里。徐平倒是没想到如此顺利,感谢的话说了不少。

    之后,赵祯便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玻璃务里制出了望远镜,能够观测天文,让徐平倾尽全力先帮宫里的翰林天文院制一具,没有问题了,才给司天监配备。

    徐平并没有上奏望远镜的消息,燕肃也不是个多嘴的人,皇上赵祯的消息不是来自于这个渠道。至于到底从哪里听来的,赵祯含含糊糊没有说。

    不只是徐平,在座的其他大臣也立即想到了,只怕又是皇城司探事卒的功劳。

    以吕夷简为首,几位宰执大臣强忍着没有发作,但坚决反对先在翰林天文院里建。司天监是国家正牌的天文机构,一切天象日历的事情都以那里为准,有什么新仪器,自然是那里先用,没有先在宫里试用的道理。这是原则问题,大臣绝不让步。

    翰林天文院传承的历史也蛮悠久,不过在以前的朝代,那里只是皇帝本人把天文仪器当玩物的地方,只供皇帝赏玩,基本没有天文观测的功能。入宋以后,出于对任何机构都不信任,都要有同样机构关防的目的,翰林天文院充实起来,成了宫里的小司天监。

    司天监组织上归于中书门下,翰林天文院则归于殿中省,一个外朝,一个内朝,大臣们的选择倾向非常明显。而且牵扯到了皇城司探事,在座的大臣们更是深恶痛绝,无论如何,都不让内朝占上风,引经据典,坚决要求以司天监为主。

    皇城司探事在太宗的时候最猖獗,那时候还叫武德司,甚至到了大臣昨晚吃的什么饭菜,今天太宗皇帝就知道了的地步。这样一个机构引起众怒,本身又不干净,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层出不穷,被朝中臣僚群起而攻之。最后没有办法,太宗把武德司改名为皇城司,明文规定不得探查臣僚**,经办事务进行约束,与外朝的关系才缓和下来。实际上改为皇城司之后,皇帝依然利用他们探事,赵祯亲政之后,势力又有膨胀的趋势。

    在座大臣其实不知道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能看到什么,不过他们立场鲜明,必须要把内朝开始权势上涨的势头压下去。不管望远镜是个什么东西,既然对观察天象有用,那就要在司天监里先用,有了余力,才能在翰林天文院里再建。

    说话最刻薄的宋绶,明里暗里都讽刺赵祯用皇城司探事,是对臣僚的不信任。赵祯只有装傻,没法解释。太宗时候起对皇城司的职权有明文限制,有的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不然可能会惹起天大的风暴来。赵祯是亲政之后要重新整理朝政的心理,才把皇城司又发动起来,主要也只是收集民间信息,并不主动去刺探大臣**。他自己也清楚,一旦突破了那个禁忌,就可能引起内朝外朝的激烈冲突,最后无法收场。

    最终后殿讨论的结果,双方各退一步,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同时各建一座观天的望远镜。至于这望远镜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功用,没人清楚,反正是落到了徐平头上。(未完待续。)

第215章 合伙

    万胜门外徐平家的客厅里,王拱辰坐在客位上百无聊赖的喝着茶水。

    下午的阳光从门外照进来,依然满是春天的温暖,但不知不觉间,开始慢慢有了夏天太阳的酷热。只是在怡人的春风中,隐藏着让人感觉不出来。

    盼盼用一根小巧的缠满彩线的竹扁担,挑着两个鱼缸,左手提着一个小小的蝈蝈笼子,右手摇来摆去,在王拱辰面前,客厅里走过来走过去。嘴里还哼着她自己编的,别人怎么也听不清词的小曲,歪着小脑袋,怡然自得。

    不知什么时候走得累了,盼盼到了门前,把肩上的鱼缸放到地上,让阳光照耀着它们,自己弯着腰看。手里提的蝈蝈笼子,在鱼缸上面轻轻地摇晃。

    扭过小脑袋,盼盼问王拱辰:“王叔叔,你说是金鱼好看,还是这红眼睛鱼好看?”

    王拱辰笑着道:“这还用问?自然是金鱼好看。外面鸟虫市里卖的好贵呢!”

    “才不是!”盼盼听了回答,计谋得逞,忙显摆自己的知识,侃侃而谈。“阿爹可是说了,这金鱼,你别看它红彤彤的,要是放到外面的河里,过不了多少日子身子上面的红色就没有啦!这红眼睛鱼可不一样,不管是在外面河里,还是养在家里,它的眼睛都是这么红红的!要人养着才会有颜色,金鱼可是不如红眼睛鱼!”

    王拱辰哪里知道这些事情?嘴里只好说道:“既然是徐副使这样说的,必然就是这个样子。盼盼,你养的红眼睛鱼好看。”

    盼盼仰起头:“是的啊,这是阿爹专门捉来给我养的!”

    说完,蹲下身子聚精会神地看鱼缸里的小鱼。

    其实徐平也拿不准这红眼睛鱼的眼睛是不是一直红的,因为同样的还有黑眼圈的,也有可能是这种鱼交配的季节雌雄会有不同的特征,不过这话不能跟孩子说。但金鱼放生到野外之后颜色会变倒是没错,金鱼本就是鲫鱼驯化而成,到了野生的环境中,会慢慢回复成原来野生鲫鱼的样子。

    盼盼蹲着看了一会鱼,休息过来,又用小扁担挑起鱼缸,提着蝈蝈笼子摇来摆去,口中清脆的声音低声道:“我挑着担子,清早去卖鱼,卖鱼换铜钱,买个包子吃。”

    口中一边说着,一边在客厅里面走过来走去,乐此不疲。

    王拱辰看着盼盼,突然心中没来由地一阵羡慕。自己年纪也到了,也该娶个妻子成家过日子,或许以后也能有这样一个女儿,在自己面前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愿到了那一天,自己的女儿也能像盼盼这样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门外传来脚步声,盼盼一下停住,伸着耳朵听了一耳朵,眉开眼笑地道:“是阿爹回来了!可是等得我心焦!”

    说着,一边担着自己的小扁担,快步向门口跑去,一边用手紧紧把住鱼缸,生怕里面的水溅出来,蝈蝈笼子差点就掉到了地上。

    徐平一进门,就看见盼盼站在自己面前,仰着头认真地道:“阿爹,我在卖鱼,已经卖了好多铜钱了,晚上给你买羊肉吃!”

    徐平笑着问道:“铜钱在哪里?”

    盼盼嘻嘻笑道:“在盼盼的心里”

    徐平弯腰拉住盼盼的手,帮她拿着蝈蝈笼子,口中道:“那在你心里慢慢攒着,多生些利息,等阿爹老了,你去买肉来孝敬我。”

    盼盼咯咯地笑,跟在徐平的身边,走进客厅里。

    王拱辰起身,与徐平见礼过了,再分宾主坐下。

    徐平摸了摸盼盼的小脑袋,问她:“你一个人在这里,有没有烦王叔叔?”

    “才没有,我还跟王叔叔讲怎么养鱼呢!”

    徐平拍拍盼盼,对她道:“你一个人去门外玩吧,我和王叔叔有话要说。等到了晚上,阿爹再陪你玩,不要淘气。”

    盼盼清脆地答应一声,从徐平身边走开,担起自己的小担子来,扭头对徐平道:“阿爹,你看,我就是这样卖鱼的!”

    说完,嘴里哼着小曲,一个人摇摇摆摆地出了厅门,到了院子里。

    看着盼盼出去,徐平对王拱辰不好意思地道:“一辈子的儿女债,君贶不要介意。”

    “副使说哪里话,我羡慕还羡慕不来呢!”王拱辰叹了口气,“也不知道我以后有没有这份福气,家庭和美,儿女懂事。”

    徐平看着王拱辰,奇怪地道:“突然之间,你怎么有这种感慨?”

    “这两天晏学士替我保了一桩婚事,副使有没有听说?”

    听了这话,徐平就笑:“听说了,昨天到王仲仪的庄子上,他们还说起,晏学士一顿酒席,做了两份媒,薛侍郎的二女儿要嫁欧阳修,三女儿嫁你。晏学士倒是精打细算,连酒席也不多请一次,这媒人做得节省。”

    见王拱辰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徐平急忙问道:“怎么,对这婚事不满意?薛侍郎虽然现在不管事,但还是元老重臣,家世不辱没了你这状元郎。”

    “不是不满意,只是,怎么说呢,心里有点——”王拱辰边说边摇头,“副使,你也知道我家里,兄弟都还小,母亲年纪大了,在京城生活不易,家无余财。薛侍郎是什么人家?跟他家做亲,难道让我以后靠丈人过活吗?”

    “原来是为这个!你担心什么,现在还年轻,后边前途无量。你状元出身,跟薛侍郎家做亲又不是高攀。至于钱财,你不用担心,一切有我。”

    “副使,我也不能靠你啊!”

    徐平摆摆手:“我明白,男子汉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没说要送钱给你,不过是想跟你一起做点小生意而已。”

    “啊,什么生意?”王拱辰一愣,脸色立即就缓和了下来。这么多年,不管做什么生意,徐平还从来没有赔过本钱呢,要是两家合伙,实际就是帮自己。

    徐平道:“前些日子,到我庄里的时候,不是跟你提过,在城北新开的场务那里,开间小吃店。那里地方偏僻,没什么酒楼,现在人多起来,正是开店的好时候。”

    (抱歉,今天网断了,续上费重新开通已经很晚了,大家见谅。)(未完待续。)

第216章 王拱辰开店(上)

    城北,自从三司在这里开了新场务,并把州县招来京城的公吏安排住到这里,一下子从人烟荒凉的京城小角落成了人流拥挤的闹市区。惟一可惜的就是原来到处都是的菜园子不见了,现在吃把菜,还要从城外运进来。

    住在这里的老住户又怒又喜,怒的是从前的清静日子一去不复返,喜的是自己家宅院的价钱水涨船高,不知不觉间身家就翻了几倍。几代世居这里的度支判官李昭述,更是把家里临街的地方建起房子来,出租给商人当店铺,家里每月用度一下子宽裕了很多。

    四月初十,离三司工匠和公吏住处不远的一处拐脚处,一间临街店铺披红挂彩,从一大清早门前便聚满了人,显得热闹非常。

    王拱辰站在人群前有些紧张,手握得紧紧的,都爆出青筋来。刚进初夏,他的额头汗水就没有断过,一双眼睛有些发直,看着街上的人群。

    徐平拍拍他的肩膀,小声道:“君贶,有了这处店面,赚到了钱财,赶快招几个得力的干人。这种事情只适合他们张罗,我们不该出来抛头露面的。”

    “我知道。”王拱辰咬着嘴唇,神色认真,“但这是我第一份产业,不自己看着如何放心得下?再者说,台谏言官还不至于无聊到管这种事。”

    “要管他们也管不着,只是会被人说闲话罢了。”徐平就显得轻松许多,要不是照顾王拱辰的面子,今天他根本就不会来,一切都交给徐昌去做。

    这处铺子本来徐平是想自己出资,给王拱辰一半股份,从赚到的利润里慢慢扣,万没想到王拱辰竟然把家里给他攒的老婆本拿了出来,咬牙砸进了里面。徐平再三劝阻,王拱辰只是不依,这次他是狠下心要搏一搏了。

    越是家里没有钱,越是对钱财看得重,轻易不肯接受别人的白白援助,这就是现在王拱辰现在的状态。搞得徐平也紧张起来,生怕这店的经营一不如人意,王拱辰难免就着急上火,自己只好过来从头到尾盯着。

    看着天边的太阳慢慢爬上来,王拱辰问一边的徐昌:“时辰到了没有?现在周围的人这么多,趁势开张的好!”

    徐昌微微笑道:“王官人放宽心,人只会越聚越多,跑不了的。今天的时辰是我特意去找人问的,最利店铺开张大吉,心急不得。”

    徐平站在一边没吭声,什么良辰吉日他是不信的,但也没必要这个时候出来扫其他人的兴致。这种事情只要不过分,也由徐昌他们去。

    年初以来,徐平家里在这周围开了几家店铺,都是徐昌在主持,徐平没有插手。主要是一家卖鱼缸、花瓶、净瓶之类玻璃制品的铺子,还有一家裁缝铺,一家肉铺。

    玻璃制品的铺子里卖的是一些制作精巧的玻璃精品,原料用的是收来的玻璃场里的废玻璃,产品跟三司的产品刚好错开,生意自然不错。裁缝铺则有些特别,除了靠着制衣赚钱,徐平还让铺里裁缝收集此时人的身体版型,为将来开成衣铺做准备。成衣最麻烦的是要有足够的衣服版型数据库,有了这个,做出来的衣服才能合体好看。不然地话,再是巧手的裁缝,做出来的衣服也是有大多数人穿着不合身。至于肉铺,卖的是徐家在中牟庄园养的羊鹿之类牲畜,城外专门建有一处中转场地,宰杀了肉在这里卖,顺便批发给京城里的其他肉铺。这是徐家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特别这两年开始养鹿,销量非常好。

    王拱辰的心总是定不下来,不住地走来走去搓着手。这次砸下老婆本去,自己以后在家里的地位就全看这铺子收入如何了。薛奎家里嫁女儿陪送过来的嫁妆必然不会少,如果以后家里就靠嫁妆过活,那王拱辰在家里就直不起腰来,这口气如何受得了?

    太阳爬上柳树头,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的。

    徐昌见吉时已到,对徐平和王拱辰两人说了一声,高声道:“吉时已到,点鞭炮,揭牌匾,铺子开张啦!”

    随着话声,请来的小厮把挂在门前的两挂鞭炮点了起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一下子压倒了其他声音,浓浓的硝烟味弥漫开来。

    王拱辰吸了口气,紧张地看着铺子门上面盖着牌匾的红绸揭开来,露出三个大字“食为天”。这名字可有说法。京城里的酒楼起名并不怎么讲究,什么张家园子唐家酒楼,名字要多俗气就多俗气,雅致的是酒名,香泉甘醴,琼浆玉液,这名字都朝着天上的神仙靠过去的。王拱辰本来想着学那些酒楼给酒起名字的路数,起个琼台楼阁类的名字,还是徐平跟他说,这里做的是工匠公吏的生意,招揽的不是文人士大夫,也不是道家高人,名字没必要玄乎。最后找了场务里的几个老公匠,他们凑出来这“食为天”的名字。

    做生意,就得放下架子,一切合着顾客的心意来,才能招得人来。

    随着牌匾上的红绸揭下,主管和小厮开了铺子的门,站在门前高声道:“小店今天刚开张,凡是进店吃喝的客人,一律八折!过了今天,可就没这个机会啦,诸位客人请!”

    门外站着的人,哄然大笑,纷纷向铺子里面涌去。

    看着进铺子的人群,王拱辰才松了口气。他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生怕店铺开了没人进去,冷清在这里,面子不好看不说,这生意也就麻烦了。

    几个附近场务里的公匠进了铺子,高声喊道:“店家,你们这里卖的什么酒?”

    酒博士笑吟吟地过来,朗声道:“客官,我们这里主卖万胜门徐家的烈酒,其他一般的法酒和水酒都有的卖,随你的口味。”

    “那打一角烈酒来!”

    酒博士笑着道:“我们店里烈酒不按角卖,若是上品的都是论瓶,徐平家特制的封严了才卖出来,若是一般的,只是论提。客官看那边酒缸,酒提就挂在外面。”

    京城里面真正徐平家里出来的白酒,主力还是在大的酒楼里,都是一瓶一瓶地卖,从来不零卖。酒瓶是徐家找窖专门烧制的,印有自己店的字号,分为三等,两升、一升和半升。酒瓶由酒楼回收,又回到徐家,酒客并不掏钱。

    低端烈酒京城里面的市场比较混乱,既有从徐平家里大桶买来的,也有自己偷偷按照从徐家偷来的方子自酿的,更有直接买来烈酒向里面兑水的。这个市场的价钱低,完全控制起来的成本太高,徐家也基本是放任自流,自家也只是保证供应一些熟悉的店铺。其他的任店家拉回去,怎么折腾就由着他们了,反正不明确带徐家的名字。

    这店铺是徐平和王拱辰合开的,在酒上就认真了许多,真正由徐家直供。大酒缸运过来也一直有人看着,防止店里的人偷酒之后向里面兑水。所以大酒缸摆在店里面显眼的地方,只按提卖,明码标价。

    几个工匠看了看大酒缸边的酒提,笑笑,高声道:“那便来两提!”

    两提就有一斤,如果是真酒,足够这几个人喝了。

    酒博士高声应着,跑到柜台前面去打酒。

    几个工匠坐下,见周围的桌子上已经坐满了人,熙熙攘攘地好不热闹。

    大家知道这酒楼是有徐平参股,都过来捧场。三司新开的场务待遇优厚,对于里面的人员吃穿住行一应杂事照顾得也好,工匠比在外面做工强得太多。这个年代的人还是老实人多,念着徐平的好,开铺子不能冷清了,今天纷纷过来。

    见有小厮捧着菜牌在人群里穿行,工匠把他叫过来,问道:“我问你,你们店里有什么拿手的菜色。我们都是劳苦的手艺人,那些达官贵人的吃食我们吃不起,专门挑些便宜实惠的来说。我们吃得好了,以后便会常来照顾你们家生意。”

    小厮道:“客官,若说便宜实惠,那便不要现炒。你们看那边,有现成煮好卤好的肉食豆腐之类,最是便宜实惠,而且不用等待。炒茶吃个新鲜热闹,并不实惠。”

    匠人这才注意到铺里靠墙的地方,有一排长长的台子,上面摆了一个一个大大的搪瓷盆,里面也不知道盛了什么,不少人都在那里排着长队取用。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站起来道:“诸位在这里安坐,我过去看看那里的什么,如果是大块的肉,便取一盘过来下酒。”

    其他人几人哄然叫好,催着这人快去。

    中年人离了桌子,跟在人群人后边,慢慢挨到边上的台子那里。当头先看见一个不小的木头盘子,走到这里的人先取个木盘在手里,到了台子边,让台后的小厮向盘里夹菜。

    “没想到如此便利,看那盆子里有不少肉和豆腐之类,不妨取几块回去。这里用的是木头盘子,不像大酒楼里动不动就是金的银的,想来价钱也不会贵。”

    中年人心里思量,伸手拿了一个盘子起来。(未完待续。)

第217章 王拱辰开店(下)

    王拱辰进店转了一圈,出来对徐平道:“店里的客人果然是去取现成煮好的肉菜的多,要现炒菜的少之又少。这么多人,后边炒菜的依然清闲。”

    徐平道:“这是自然,来店里的都是靠着双手做活计养家糊口的,知道每一个铜钱都来之不易,当然是选最实惠的填饱肚子。至于口味有些少差别,又有哪个在乎?”

    王拱辰不说话,低头想了一会,对徐平道:“油炒的菜,不管是荤是素,吃起来都香嫩可口。既然铺子里有这手艺,为什么不到内城去开一家?那里有钱的人家多,价钱贵一点也有人吃。强似在这里,空的这手艺,却没多少人捧场。”

    徐平笑笑,摇了摇头:“到内城开铺子,你是开酒楼还是小脚店?酒楼的话,酒这一样就麻烦死人,买曲自酿还是赊别家的卖?怎么做都不如意。小脚店就更加不要说了,门面小了根本就没客人上门,任你菜再好吃,门面小了怎么也要不起价钱。君贶啊,饮食吃吃喝喝,大多数的人讲的是格调,只有这样的小店,才真真正正地讲味道。我们只管在这里好好做,一步一步地踏实做下去,总有云开月明的一天。”

    服务行业有几家是真的拼实力?大多数还是看格调,讲的是进了这一家店吃一餐,好几天都能够跟别人说起炫耀。真讲实际的味道和价格了,也就吸引不到豪客了。

    徐平对这一点可是深有感触,徐家的酒在京城市场上打拼近十年了,那还是领先近千年的技术,还是要靠徐平回京自己步步高升才开始慢慢带动市场扩大,年后才开始在大酒楼里被当成高档酒售卖。直到最近,才算是挤进了京城排名前十的好酒之列。

    现在京城的名酒,第一的自然是羊羔酒,而且上品讲究的是宫里酿出来的。第二名是法酒,三司法酒务正牌出品,名气大,销量也最大。后边的是几家老牌酒楼自酿的酒,大多也是传承多年,京城中有了多年的名气。像是樊楼的眉寿,遇仙楼的玉液,清风楼的玉髓,班楼的琼波,都是这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