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隐面无表情的道:“我只希望你不要败得太惨就好。”他说完这话后,便向宫外走去了。裴寂脸色难看的哼了一声,也离开了皇宫,拿着虎符点兵去了。

    李隐回到晋王府后,即与房玄龄、宋正本二人在书房中商议事情,房玄龄脸待忧色的道:“陛下似乎铁了心不给殿下立功的机会了,这可难办了。”

    宋正本却摇了摇头,“裴寂毫无统军只能,不久将大败而回,倒是陛下还能不依仗晋王?怕就怕以后陛下仍是这样,不到最后的时刻,便不启用晋王。

    房玄龄道:“以前我们商议的对策,便是镇守于外,内结朝臣,增强威望,以观形势。以前没这机会,现在若是晋王再得机会去河东……”

    李隐站了起来,看着窗户外道:“你们现在就准备想过事宜吧!”宋正本与房玄龄立即得令而去。

第224章 四线作战

    段德操得到长安的诏令后,便立即带兵到延州与梁师都会战,他的兵力较少,先是关闭城门不出战,等梁师都的军队逐渐松懈时,段德操才派遣副总管梁礼带兵攻打梁师都。

    正当梁师都与梁礼战斗激烈时,段德操用轻骑打起很多旗帜,从背后突然袭击梁师都的大军,众多旗帜中最大的一副旗帜,写是还是李隐的名号,梁师都的士兵以为大队骑兵来袭,加上慑于李隐的威名,顿时都已无心再战,于是四散溃败。

    段德操率唐军追逐逃敌走了二百里,乘势攻克了梁师都的魏州,俘虏二千多名男女而返。

    梁师都败退后不久,又再次犯延州,因为他已知李隐上次根本就没来,自己上了段德操的当了!

    当上次战败后,跟随他的数千突厥人都离他而去了,而段德操却得了兵力补充,所以这时在兵力上,段德操已不逊于梁师都。

    再加上梁师都新败,士气不足,所以两人的第二次交战,胜负已是可知。

    一番厮杀后,段德操又再一次将梁师都打败了,并杀死二千多人,梁师都最后仅率一百多骑兵逃遁,段德操因功官拜柱国,赐爵平原郡公,唯一的不好消息便是副总管梁礼在此战中冲锋太前,中流矢而亡了。

    ……

    萧铣派手下将领杨道生侵犯峡州,峡州治所为夷陵(今宜昌市),为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有“三峡门户”之称,扼渝鄂之咽喉,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有三国三大战役之称的蜀吴夷陵之战,便是发生在这里了。

    大唐的峡州刺史许绍趁杨道生刚到夷陵的当晚,便率部夜袭,杨道生刚好没有防备,士卒恐慌,互相践踏之下,死伤无数,许绍带领人马一阵冲杀,烧尽杨道生的军中物资后大胜而返。

    经此之败后,杨道生不敢再停留,灰溜溜的退了回去。

    但不久后,萧铣又派部将陈普环率领水军数完,溯江而上再次来攻峡州,谋划取巴蜀之地。

    这时,李靖与李孝恭已至夷陵,李孝恭欲依之前的计策,据城而守,李靖却不赞同,“上次许刺史以奇袭取得大胜,此次敌人再度来袭,必定有所防备,而敌军此次又有众多战船,对夷陵城的威胁很大,若选择防守,过程必定十分艰苦。”

    李孝恭一听到“艰苦”二字后,立即便坐不住了,连忙向李靖问:“那药师以为,我们该怎么应对才好?”

    李靖伸手指向一张有些破损的地图,点了点夷陵城以东的一处地方,“这里名为落燕滩,是夷陵东面最适合泊船的一处地方,敌军从大江远来,必会在此先行停泊,我军如能提前设下埋伏……”

    陈普环的水军到了夷陵附近后,果如李靖所预料的那样,在落燕滩设下水寨,为了防止唐军再施偷袭之计,陈普环还加大了夜间巡逻的队伍,以确保万无一失。

    大军所建的水寨,自然不是全都建在水面上,还有一半是包围着岸边之地的,以供士兵落地活动。

    岸边上不少的渔民的房屋,但陈普环已提前警惕的派人一一搜查过,并未发现有敌军,所以才放心的建寨。

    然而,陈普环不知道的是,唐军已提前在这些渔民的房屋之下,挖好了隐蔽的藏身之所,当晚夜黑风高之时,上牵唐军猝然发难,四处放火烧杀,陈普环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就在这时,李靖与峡州刺史许绍的儿子许智仁及其录事参军李弘节,率领大军到来,内外夹击陈普环的军队,陈普环军抵抗不住,大败退走。

    李靖趁胜追击,许智仁与混乱中活捉了敌方主将陈普环,唐军一直追击溃军到了双方的边界,这才大胜而归。

    萧铣得知这个消息后,慌忙派兵守卫安蜀城和荆门城这两处边界要地,短时间内已是不敢再主动对大唐发起进攻了。

    ……

    四方攻唐中,梁师都与萧铣这两方都是铩羽而归,王世充方面,李世民的军队还在半道之时,面对王世充的经过,唐义州总管张善相拒敌,但粮食已吃光,还不见援军到来,城池于是陷落。

    张善相尽力痛骂王世充一直到死,后来,李渊听说后,感叹道:“朕对不起善相,善相却没有辜负朕。”

    六月十八日,李世民率大军抵达新安,随即派遣手下将领种如愿袭击王世充占据的河阳城,破坏了王世充所置黄河渡桥后回军,大涨唐军士气。

    之后,李世民开始据城而守,慢慢的寻找机会,收复失地,双方陷入你来我往的攻战。王世充击败李密全占中原后,实力暴涨,加上他本事也是善战之人,所以并不是梁师都与萧铣那样能轻易战胜的。

    所以四方攻唐中,王世充这一方算是暂时的处于不胜不败的局面。

    ……

    裴寂率大军到了介休地界,宋金刚凭借城池坚守不出。在介休城下挑衅无果后,裴寂只好暂时退兵,寻地扎营。

    裴寂带着将领谋士到了一个叫度索原的地方(在介休县东南的介山之下),登高望远,见四周风景绝佳,不由的想赋诗一首,但只吟了两联后,便感到有些词穷。

    裴寂正略感尴尬之际,随行而来的人都是善于察言观色的任务,所以立即大声喝彩,帮裴寂将尴尬之事搪塞了过去。

    一会后,裴寂心中又升起豪迈之感,颇有指点江山的架势,指着四周的地形道:“诸君请看,此处背靠介山,前方视野开阔,又有山溪从中流过,不缺水源,正符合了兵法上的扎营要旨,吾等便再次扎下营寨,来日再去寻那缩头乌龟宋金刚对战吧!”

    “魏国公不愧是随陛下起兵太原、进军关中的元从老臣啊,在军事上的能力实乃当世罕见,吾等的敬仰之意,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随行之人听了裴寂的话后,想也没想,便立即大声拍起马屁来。

第225章 弃城而逃

    裴寂自认为选了个不错的地方扎下了营寨,然而,真正善于用兵的宋金刚却很快的给了他当头棒喝,让裴寂知道了什么才是用兵之道。

    流经度索原的是山涧水,也就是裴寂再次扎营后,军营中的饮用水,源自背后的介山,但第二日,裴寂军中的士兵,却发现昨晚还涓涓流淌的山溪,一觉醒来却已经干涸了!

    “定是贼人将水源给切断了!”裴寂也不傻,立即猜到了溪水一夜干涸的原因,他随即派了数千人马往介山而去,想要夺回水源,但宋金刚却早已派士兵占据了介山的险要之地防守,裴寂让士兵攻打了将近一天,仍是没有攻克。

    这时的唐军士兵已又渴又乏,第二天,裴寂想迁移营地靠近水源,宋金刚趁机挥兵进攻,裴寂的军队有些猝不及防,加上饥渴而疲惫,所以很快便节节败退。

    裴寂见形势不妙后,心中感到害怕了,他想道自己原本在长安过得好好的,干嘛非要来这里找苦头吃呢?

    裴寂以他的一双鼠眼转了几转,让人继续持着帅旗在原地,他自己则带着身边的亲卫营偷偷的往后退去,退到军阵最后的时候,裴寂竟抛下大部队,带着亲卫营撒腿便跑,一路往南逃去。

    “主帅跑了!”唐军中有士兵感到有些绝望的大喊了一声,其他的将官士兵,在得知主帅裴寂已经跑路后,再不苦苦支撑,也随之四散而逃,数万唐军于是在这度索原惨败,士卒几乎全军覆没。

    裴寂经一天一夜奔驰,最后到了晋州(原临汾郡),这才惊魂未定的连忙上书谢罪,李渊下诏书对他大加宽慰,让他继续镇抚河东,抵御刘武周。

    在此之前,刘武周屡次派兵攻打西河城,唐汾州刺史刘赡抵御来敌,原先兵败雀鼠谷的李仲文和姜宝谊也带兵赴汾州,与刘赡共同守卫西河城。

    等到裴寂度索原大败之后,宋金刚纵兵四处攻城,自晋州以北的城镇全部沦陷,唯独西河城、晋阳和雁门三地还在大唐掌控之下。

    但姜宝谊不愿龟缩城中,想要带兵与敌交战,他是左武卫大将军,刘赡和李仲文都管不到他头上,苦劝无果,只好任由他出了城。

    不久后,姜宝谊再次被宋金刚所俘虏,他在敌营暗中谋划逃回大唐时事情败露,被宋金刚杀死了。

    度索原大胜裴寂大数万大军、攻占了晋州以北的大部分城池后,七月初,刘武周下令各军进逼晋阳,欲夺取这座河东地区最重要的城池。

    见到刘武周兵威如此凶猛,援军接连战败,此时的李元吉早已是吓破了胆,他这时已是后悔今年年初之时,贪图在晋阳的一时畅快,而没去长安了。

    窦抗之子、殿内监窦诞这时将李元吉拉到了一边,颤颤道:“将军,不如……不如我们撤离此地,返回长安吧!”

    李元吉听后,不由的感到眼前一亮,略带兴奋的道:“不错,继续留在晋阳只有死路一条,我该在刘武周兵围晋阳之前,赶紧离开才是!”

    窦诞听后,暗松了一口气,虽然他对李元吉的人品十分了解,知道他比谁都要贪生怕死,但怕就怕他一时脑袋抽风了,想要死守晋阳,那他就只有自己逃命了。

    窦诞之所以想拉上李元吉一起跑路,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这并非是有多讲义气,而是他想着拉上李元吉后,那有什么罪责肯定就有李元吉顶着了,另外,他还想让李元吉带走一些晋阳的兵力,以增加逃跑的安全性。

    “为什么只带走一部分兵力?”李元吉瞥了窦诞一眼,“当然是全部精锐都带走了,不然怎么能护卫本将军的安全!”

    窦诞愣了一下,“将全部精锐带走的话,只怕晋阳就没人能守住了,这……这不太好吧?”

    李元吉哼了一声,“这本将军可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说完,便向别处走去了,窦诞见李元吉如此不在意晋阳城的死活,他自己就更是不去关心了,还是能逃会长安要紧。

    七月初六,李元吉召集了晋阳的三万精锐,然后对司马刘德威和右卫将军宇文歆道:“你们两个带着老弱先守着城,我带强兵出战刘武周。”

    刘德威和宇文歆自是不会想道,这个李家的嫡子,竟已打算抛弃这座自家的龙兴之城,以为李元吉正的是要去与刘武周交战,力劝道:“刘武周兵锋太强,将军还是死守城池,以待援军为上。”

    李元吉大义凛然的道:“我李家自起兵以来,横扫**,还没遇到敌手,怎会怕了他刘武周?你们不需多言,为本将军守好城池就好。”

    刘德威和宇文歆仍是不同意,李元吉一怒之下,让人将他们两人关进了大牢,然后携带着妻妾婢女,与这些年搜刮来的一车车财物,随三万精兵匆匆出了晋阳城,往长安逃去了。

    “与敌交战,怎会带上妻妾婢女?我看他齐王是将晋阳给放弃了!”晋阳百姓也不傻,当地豪强薛深见了这情形后,立马便明白了过来,向其他人喊道。

    而当李元吉刚离开晋阳不到半日,刘武周的大军便抵达了晋阳城下,这时晋阳百姓更家的明确李元吉是将他们给彻底的抛弃了。

    于是,又因刘德威和宇文歆都被关在了牢房中,晋阳暂时无人主持,所以豪强薛深等人立即献城池接纳了刘武周。

    这座河东地区最为重要的城池、李家的龙兴之地,就这样被刘武周兵不血刃的夺取了。

    李元吉因部队庞大,且多有女人与金银辎重,所以走得不快,当他还在去长安的半道上的时候,晋阳丢失的消息已传到了长安。

    李渊闻讯,极为震怒,李元吉在晋阳可谓是劣迹斑斑,屡有大臣为此上奏,请求换人镇守晋阳,是他一次又一次的压了下来。

    但现在,李元吉今就这样将放弃晋阳逃走了,这让他的老脸往哪搁?

    李渊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将这事的主要责任,推给别人为好。

第226章 征北大将军

    李渊找来了李纲,对他道:“元吉年轻,不熟悉时事,所以才派窦诞、宇文歆辅佐他。晋阳有几万强兵,足够吃十年的粮食,它是王业兴起的根基,却一下就放弃了。听说是宇文歆首先提出这主意,朕一定要杀了他!”

    李纲却似乎没有领会李渊那话的深意,他说道;“齐王年轻骄奢放纵,窦诞不曾有所规谏,反而为他掩饰,使百姓愤怒,今天的失败,是窦诞的罪过。宇文歆劝谏,齐王不改,他将所有的情况上奏朝延,是忠臣,怎么能杀掉?”

    李渊听后,顿时有些语塞,让李纲先行退下了。

    第二天,李渊又再次召李纲入见,登上御座说道:“朕幸好因为有了爱卿,才能够没有滥施刑罚。元吉自己不学好,不是窦诞、宇文歆两个人能禁止得了的。”

    于是李隐赦免了连窦诞、宇文歆等人的罪过,下诏罢免了李元吉并州总管的职务,然而此时晋阳既丢,李元吉再挂个并州总管的职务也没用处,单单这个处罚的话还是稍微的显得轻了些。

    刘武周占据晋阳后,实力大增,随后派宋金刚继续南下,进攻晋州,其时,为了增强裴寂的力量,李渊派了善战的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前去晋州增援裴寂,谁知裴寂刚接管了刘弘基带来的人马后,便让刘弘基坚守晋州,自己则带着大队人马继续南撤到了绛州(原来的绛郡)。

    裴寂的德行,果然跟李元吉也差不了多少。

    刘弘基苦于兵少,根本抵御不了宋金刚的进攻,所以晋州也很快被宋金刚给攻克了,就连刘弘基,也差点被俘虏了,幸好他善于伪装自己,且对河东地形无比熟悉,这才得以逃回长安。

    随后,宋金刚乘势南下,又攻占了浍州,进逼绛州,接着派兵攻陷了黄河渡口龙门,此地是李家入关中时西渡黄河时的要地,宋金刚攻陷此地后,表示刘武周现在也是可以直击关中要地的了。

    宋金刚的军势如此迅猛,主持此地局势的裴寂却无所作为,他性格怯懦,又没有将帅的才干,只是不断地派出使者,催促虞、泰二州的居民进入城堡,并焚毁了他们的积蓄。

    这导致了许多百姓惊恐不安,很多人都为此感到忧愁抱怨,想要去当强盗。

    夏县原本属于河东郡(河东郡现在改为了蒲州),现在则划为了绛郡管辖,就位于安邑城的东北边。

    当年李隐平定河东郡之时,河东留守尧君素,便曾派大将分兵驻守于此,可见此城的重要性。

    这时,夏县有一个普通的居民叫吕崇茂的,因无法忍受裴寂的决策,聚众上百人,自称魏王,然后攻占了夏县,随后派人去联络刘武周。

    裴寂得知这消息后,顿时怒了,暗道一个小小的夏县居民难道还能反了天不成,于是立即挥兵上万,离开了绛州治所正平,往夏县而来。

    吕崇茂得知这消息后,带着千余人马离开夏县县城,缓缓往南撤去,裴寂以为吕崇茂这时慑于他的威势,想要逃走,于是下令全军急追。

    夏县南边,有一个叫柳谷的地方,乃当年李隐围夏县而打尧君素援军之时,苏定方设下埋伏的地方,当裴寂带着人马匆匆往这边追来的时候,吕崇茂带着上千人忽然从柳谷杀出,直击裴寂所在。

    裴寂顿时大惊,慌忙勒马回转,也顾不得其他了,拼命的抽着马鞭疾跑,一路丢盔弃甲的的返回了正平城,跟随他的那些军队,自然也是被被吕崇茂给打败了。

    吕崇茂在这之后,还让人一木棍撑着裴寂的头盔,到正平城溜了一圈,裴寂见了那情形,顿时气炸了,好久才缓过气来。

    李渊在得知裴寂竟被一个夏县的居民给打败后,对他算是彻底的死心了,一连下了三道诏书,让裴寂立马返回长安,然后再下诏命令永安王李孝基、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人带兵前去讨伐吕崇茂。

    晋阳落入刘武周之手的时候,卫尉少卿刘政会恰好也在太原,所以被刘武周给俘虏了,而就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局势已逐渐变得糜烂之际,秘密上表介绍了刘武周现在的实力。

    此时的刘武周,兵力已急剧增加,多达十几万,且骑兵很多,又有宋金刚、尉迟恭等精于战阵的将领,实力非同小可,刘政会认为,刘武周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要渡河攻取关中。

    刘政会传出这的秘报之意,目的是想要让李渊与长安官员对刘武周能知己知彼,增加对刘武周的重视程度,然而这份密报在河东接连失地的情况下传回长安后,关中上下震惊,特别是刘政会的最后一句话,更是极大的引起了关中官民的恐慌。

    李渊下亲笔敕书道:“贼势到如此地步,很难与他们抗争,宜放弃黄河以东地区,谨守潼关以西的地方。”

    因为害怕刘武周来攻关中,所以李渊这个决策一经颁布,顿时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护,而就在这时,李隐上表直言反对:“晋阳是王业的基础,大唐之根本,河东地区富饶,来长安之供给重要来源,如果全部放弃,儿臣深感愤恨。希望父皇让我带本部人马出潼关,必定可望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之地!”

    这时,在新安抵抗王世充的李世民,也同样上表请求迎战刘武周,因为这时王世充的攻势已有所放缓,他也是抽得出身来去与刘武周交战的。

    然而李世民的奏表刚送往长安,王世充却忽然加强了进攻,双方的形势立即又变得紧张起来,王世充的突然进攻,据说是其太尉云定兴的教唆,而后来有传闻说,在教唆王世充进攻之前,云定兴似乎常常与某个神秘人物会面……

    面对李隐与李世民的奏表,李渊思考许久后,终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

    七月初一,李渊下诏拜晋王李隐为征北大将军、并州总管,并征发关中兵力,扩充李隐的部队,让他全权负责对付刘武周之事宜。

第227章 兵出潼关

    在李渊任命李隐征北大将军、并州总管的当晚,皓月当空,晋王府中,李隐正与谋士将领聚饮,房玄龄、宋正本等人自是都没缺席,长孙无忌、刘文静等也赫然在列。

    李隐终于得以领兵出征,本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才对,然而酒过三巡之时,李隐却长叹了一声,脸露忧愁之色。

    “晋王可是在为刘武周之事所担忧?”刘文静感到有些诧异的向李隐问道。

    李隐摇了摇头,“刘武周实力雄厚,但我又岂会怕他?我忧心之事,不在外敌,而在萧墙之内!”

    李隐这话说完,刘文静等人都是面面相觑了一会,随即低头沉思起来。

    李隐继续道:“自从我讨灭陇右以来,东宫便对我晋王府敌意甚深,李如坤之案中,若不是我恰巧碰见了长孙叔父,他现在还能安然的坐在左骁卫大将军的位置上?所以我此次出征,不怕刘武周,就怕东宫再度使出手段,让留在长安的人横生祸事。”

    刘文静若有所思的看向李隐,“不知晋王以为,东宫下一步要对付的,是我们当中的哪一个人?”

    李隐目光凝视着刘文静,“我认为,东宫下一步要对付的,便是先生您了!”

    李隐此言一出,厅中众人心中都是一惊,刘文静更是惊诧万分,“他们怎敢如此?”

    李隐的所言,并非是凭空猜测,因为在历史上,刘文静便是在今年冬天被杀的,罪名还是谋反的大罪,不仅自己人头落地,家也被抄了,下场可谓是凄惨无比。

    “先生最近可是常有抱怨之言出口?”李隐向刘文静说道。

    刘文静听后,愣了一下,随即额头有冷汗冒出,“晋王是如何得知的?我最近确实在酒后说些糊涂话,事后也常为此感到后悔。”

    太原起兵之时,刘文静位居大将军府司马之职,算起来与裴寂的职位声望大致相当。

    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刘文静出谋划策,东征西讨,而裴寂只会溜须拍马,然而如今,裴寂官居仆射,又据有优于众人的府第,而刘文静的官职仅为纳言,所受赏赐之物,与众人没什么两样。

    再加上裴寂最近屡屡铸下大错,却没遭受什么惩罚,所以刘文静对此感到很是不满。

    李隐没有回答自己是怎么得知的,反而说道:“我既然都能知道先生的抱怨之言,有心之人定然也能知道,若是他们以此多加利用,要想污蔑、陷害先生,并非什么难事,而先生又是我在朝中最主要的助力,所以我才会猜测东宫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先生您。”

    经过李隐的一番解释,众人都觉得他的猜测不无道理,刘文静的处境确实已是岌岌可危。

    历史上的刘文静之案,疑点重重,李隐前世读史书看到此处的时候,心中便有诸多的疑惑。李渊一向御下甚宽,许多犯了事的官员,最多也就革职流放了事,更何况刘文静又是开国功臣,怎会落得凄惨的下场?

    这其中只怕也是牵扯到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斗,即便现在刘文静的投靠之人换成了李隐,只怕也是难逃敌人的狠毒之心,因为李隐若是失去刘文静,无异于断去一臂,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将会大为减弱。

    刘文静这时的神色已恢复如常,他沉思了良久,“那晋王以为,我该如何应对才好?”

    李隐看向了房玄龄等人,笑道:“这就得我们一起来合计合计了。”

    ……

    七月初六,李渊驾临华阴,带领百官至长春宫为已聚兵完毕,准备出潼关的李隐送行。

    自昨晚前,华阴便是狂风大作,这时更是吹得旌旗猎猎作响,李渊向李隐嘱咐道:“皇儿此次出关,切勿急于与敌交战,摸清了敌方虚实,再行出击不迟。”

    李隐久经战阵,该如何对付刘武周,自是不用李渊来教,李渊对此也是很明白的,只是此情此景,李渊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所以便只好随意的嘱咐了李隐几句。

    李渊与李隐父子之间,早已非蛰伏晋阳之时那样无话不谈了。

    “儿臣定不负父皇以及关中父老的所托!”李隐身穿黄金甲,单膝跪地的大声答道。

    李隐的言语间,透露出极大的自信,但李渊与百官听后,并不觉得他是狂妄自大。要是非要百官在这时找出一个能挽河东危局的人物来,无论是谁,定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想到晋王李隐。

    毕竟李世民尚有高之败,而李隐却是毫无败绩,乃大唐中流砥柱一般的人物。

    “呜呜!”沉闷的长号吹响,李隐踏着马镫坐上了黄骠马,向李渊与百官抱了抱拳,随后骑马到了中军所在,传令全军后,带着十万大军向东而行了。

    李渊在李隐率大军离开后,带领百官祭华山祷告天地而返。

    李隐兵出潼关,过蒲州,入绛州,最后屯兵于柏壁(位于绛州治所正平城南边,今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处),派士兵自永丰仓运粮到此储粮,并不出战,与宋金刚相持于此。

    大唐与刘武周的柏壁之战,就此开始!

    对于刘武周,李隐早已和房玄龄等人商议好了应对之法。

    战争,除了是前线将领间的较量外,更是双方国力的较量,现在的大唐,据有关中、陇右、河西、巴蜀等地区,地广民众,物产富裕,又占据着永丰仓等隋朝遗留的大粮仓,单论战争潜力,已为当今天下的第一。

    这便是大唐自年初以来,即使是四线作战,即便是征战不断,仍有应敌之力的原因所在。

    反观刘武周一方,起兵之时占据的马邑、楼烦、定襄等地,都非产粮之地,人口也不多,今年攻唐后,地盘急剧增加,实力暴涨,可谓是一口吃成了个大胖子,隐患颇多。

    所以,李隐的对敌策略,便是于这柏壁与敌相持,然后使用各种手段,侵扰刘武周的后方,待到宋金刚的军队露出破绽之时,再一举出击,将其彻底击败!

第228章 裴氏父子来归唐

    一开始的时候,王世充因为裴仁基、裴行俨父子骁勇善战,所以很看重他们,篡隋登基后,以裴仁基为礼部尚书,以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裴行俨,对他们父子可谓是重用有加。

    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投降王世充本来只是迫于形势,但见王世充如此重用自己,也是感到颇为欣慰,产生了要向王世充完全效力的想法。

    但是后来,王世充又因为裴仁基、裴行俨父子在李密旧部中的威望太高,所以对他们父子渐渐产生了猜忌之心,不仅向裴家的住宅派暗哨监视,还往裴家父子的职务中安插了打小报告的人物,让那些人每天都向他禀告裴家父子的一言一行。

    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渐渐的察觉到了王世充对自己的所布置的那些手段,内心感到不安,怕王世充终有一天会对他们下毒手。

    于是与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宇文儒童之弟尚食直长宇文温、散骑常侍崔德本谋划杀死王世充及其党羽,重新尊奉皇泰主杨侗为君主。

    然而他们的计划,又怎瞒得过疑心病重的王世充?

    宇文儒童、宇文温兄弟和崔德本三人,都是坚定的保皇党,一心想要恢复隋室,皇泰主被王世充废掉后,他们这三人多方联络走动,早已引起了王世充的注意,但王世充一直是对他们三人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一直暗中观察,没有发动。

    所以当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最近与宇文儒童、宇文温兄弟和崔德本三人联系稍有密切时,以阴谋起家的王世充,立马便猜到是这怎么回事了。

    七月初十晚,王世充从前线返回洛阳,将要在皇宫中庆功宴,裴仁基、裴行俨父子,宇文儒童、宇文温兄弟和崔德本五人都在邀请之列。

    就在裴仁基父子正准备离开厅堂去沐浴更衣,以为入皇宫做准备之时,忽然有管家持了个令牌走了进来,“老爷,大公子,有人拿了这个令牌前来求见。”

    裴仁基接过令牌后扫了一眼,顿时脸色一变,“将来者带到我书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