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距离李隐渡河去劝降孙华已过去了三天,李隐音信全无,李渊、刘文静等人对此都感到有些担忧。
当然也有人心中暗喜,比如李渊身边最为亲近的裴寂,他一直便与李隐不怎么对付,自从太原起兵以来,更是有数次他提出的意见被李隐当场反驳,更让裴寂难堪的是,基本每次最后都证明,李隐的建议是对的,使得裴寂心中对李隐暗恨不已。
李隐无论是起兵前还是起兵后,功劳都颇大,此时要是让他只带几个人渡河,就冯翊郡势力最大的叛军劝降,让李军在关中取得立足之地,那李隐的功劳就真的是无人能比。
“哼,李隐小儿如此胆大包天,我看他此次定是有去无回了!”裴寂心中暗笑,要不是有人在场,他肯定会忍不住大笑几声。
这时,裴寂忽然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喧闹之声,刚走到外面想探个究竟,便听得有许多将士大声喊道:“灵武公回来了,灵武公回来了!”
裴寂听后神色一滞,脸色变得不好看了……
李隐向李渊参拜道:“父亲,儿子幸不辱使命,将孙华将军招降了,孙华将军本人就在您的大帐外面!”
“好,好啊,吾儿单骑入敌营,并将敌军招降,可比古之班定远!”听李渊这么称赞自己后,李隐心中暗道了一声惭愧。
他之所以这么自信的渡河前去招降孙华,并非是胆子有多大,只是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孙华只在接到李渊的一封书信的情况下,便孤身渡河前来归降,他李隐作为李渊之子亲自前去招降,还不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吗?
所以李隐此行看似凶险之极,其实就是去郊游了一番,然后白白捡了个天大的功劳回来,中间最危险的地方,只是在龙门渡黄河的时候,水流太过湍急,孤舟随时都似乎有沉没的可能……
李渊拉着孙华的手和他坐在一起,慰劳奖赏他,封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任冯翊太守之职。孙华部众有功的人,让孙华依次授予官职,赏赐的物品非常丰厚。
李渊让孙华先行渡河,随即派遣左统军王长谐、李隐帐下大将刘弘基以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既李渊起兵后来投靠的西突厥人阿史呐大奈),率领步骑兵六千人从粱山渡河,在冯翊郡扎营以等待大军的到来,同时任命任为招慰大使,去劝降韩城,不久,韩城归降。
王长谐、刘弘基等人渡河前,李渊对他们道:“屈突通精兵不少,与我军相隔仅五十余里,但不敢来战,足以证明屈突通的部下已经不为他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上边怪罪,又不敢不出战。若他亲自率军过河进攻你们,那我就进攻河东,河东肯定守不住。若是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你们就拆毁河上的桥梁。这样前面扼住他的咽喉,后面攻击他的后背,他不逃走必定被我们擒获!”
李渊这招双面夹击屈突通之计,是刘文静向他献出的,却是为此时对付屈突通的唯一良策,故而被李渊采纳了,王长谐、刘弘基等人领命而去。
屈突通也知道如果让刘文静之计得逞的话,那么他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于是在王长谐、刘弘基等人渡过黄河后,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领几千名骁果乘夜袭击王长谐等人的营地。
王长谐等交战不利,紧要关头,孙华、史大柰用游骑从后面袭击桑显和,大败桑显和。
桑显和脱身逃回城里,并毁掉黄河桥梁。七月,初八,冯翊太守萧造向李渊投降。
初十,李渊统帅各军包围河东郡郡治,屈突通闭城拒守,由于屈突通守城得当,李渊军试探性了攻了几次城后,伤亡较大,于是李渊只好下令围而不攻。
裴寂这时又号召将佐们推戴李渊为太尉,增设官属,李渊接受了这个建议,升任太尉。
第150章 地盘抢夺
这时,河东郡虽未攻下,关中之地的豪杰来投奔李渊的,每天数以千计。
李隐、李世民都齐齐劝李渊率兵向西渡河,直取长安,但李渊仍有些犹豫不决。
裴寂道:“屈突通拥有大批军队,凭借着坚固的城池,我们若舍弃他而去,要是进攻长安而不能攻克,后退就会遇到河东方面的追击,腹背受敌,这是危险的策略。不如先攻下河东,然后挥师西上。长安是依恃屈突通为后援的,屈突通被打败,长安也必定被攻破。”
李隐立即反驳道:“不然!兵贵神速,我们乘着屡战屡胜的军威,安抚归顺的众军,大张旗鼓地西进,长安的人就会望风而震惊骇惧,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震动树上的枯叶一样容易。
我们要是滞留,自己将自己耽误在坚城之下,他们则有时间加强防备以对待我们。而我们白白浪费了时间,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况且关中蜂起之将,心未归附,不能不早些将他们招抚来。屈突通是仅能自守之敌,不足为虑。”
李隐许多劝李渊的话,都是宋正本、李靖与他一起推敲说来的,所以每次才能有矢放的,切中要害。
李渊思考一番后,采取了个中庸之策,留下一部分将领军队继续包围河东郡治,自己则率领大军西渡黄河入关中。
七月十二日,李渊统帅各军渡河,正式进入了关中地区。
李渊为为陇西李氏的门阀之主,又曾在大业九年时为弘化郡太守,节度关右十三郡,所以在关中之地颇有名望,故而他此时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入关中后,关中各郡县皆纷纷降附,你推我涌,似是恐迟了别人一步。
就在李渊父子攻略关中之时,其他各地的叛军也忙着消除异己,抢夺地盘。
窦建德在今年正月于河间郡乐寿自立为长乐王后,便开始分兵攻占河北各郡,信都郡、平原郡、赵郡等纷纷都为其所有,但清河郡因为有善战的杨善会为通守,故而没被窦建德所占。
杨善会还时常主动率兵与窦建德军交战,所以窦建德欲称霸河北,就必须解决掉杨善会。
大业十三年三月,窦建德率大军十二万包围了清河城,并对清河城猛攻不止,杨善会只带着八千人,硬是死死的守了清河城一个半月,但无奈最后外无援军,内无粮食,山穷水尽之下,清河城还是被窦建德给攻破了。
四月十六日,窦建德包围太守府,写信想招降杨善会,但信刚些好,还没来得及送出去,太守府便燃起了熊熊大火,杨善会竟**而亡,窦建德对此大为惋惜,随即攻占了清河全郡之地,名声更响了。
七月,杨广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江、淮的精兵,将军王隆率领邛都夷部的黄蛮,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等人各自率领辖下的军队一同赶赴东都,协同讨伐李密,杨广随即又下诏命左御卫大将军、渔阳留守薛世雄率领燕地的精兵三万讨伐李密。
杨广命令王世充等将领都受薛世雄指挥,所遇见的盗贼,可以随便诛杀。
薛世雄走到河间郡,在七里井驻军,看情形似乎是有意顺路剿灭窦建德军。窦建德的部众惊惶恐惧,从占领的各城池中撤出向南逃走,声称要返回豆子岗、高鸡泊。
因为薛世雄自北周之时,就开始四处征战,声明在外,杨广前两次征高丽虽是以失败收场,但薛世雄都战功不俗,所以窦建德的部将才如此惧怕薛世雄。
薛世雄见窦建德军不时有人溃逃,也知道他们是惧怕自己,感到颇为得意,遂不再提防窦建德军。
窦建德在不久前好不容易才击败杨善会,取得了现今的权势威望,自是不愿坐以待毙,打算主动袭击薛世雄军。
窦建德驻地距薛世雄的军营有一百四十里,建德率领敢死队二百八十人先行,命令其余的人随即陆续出发,并与士兵约好:“夜里到达薛营就进攻他们,若到达时天已经放明,就投降。”
窦建德率军走到距薛营不到一里的地方,天就要亮了,窦建德惶惑,心道看来自己这注定是要败亡于薛世雄之手,称霸河北,逐鹿中原终究是水中之月罢了
于是窦建德召集众将,打算和众人商议投降之事。
但是恰好在这时,天忽然突降大雾,人相隔咫都无法辨认,窦建德高兴地道:“这真乃天助我也!”于是率军突入薛营袭击他们。
由于大雾,薛世雄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大为恐慌,导致兵营大乱,兵卒互相践踏,死伤大半,剩余的都翻越栅栏逃走,薛世雄无法制止,只和左右几十名骑兵逃回渔阳。之后,薛世雄对此惭愧忧愤,不久发病去世。窦建德就重新占领了河间郡。
这一战之后,窦建德的名望大增,河北再没有能够抵御窦建德攻城略地的隋朝将领,河北之地的也多为窦建德所有。
江淮。
杨广派右御卫将军陈棱讨伐杜伏威,杜伏威率部众抗击官军。陈棱得知杜伏威军缺粮,便紧壁营垒,不出来交战,打算拖到杜伏威粮食尽。
杜伏威一时无没有对策,养子王雄诞献策道:“陈棱为人高傲易怒,如果对他行激将之法,他定忍不住出营来战。”
杜伏威采纳了王雄诞的计策,让人送给陈棱一套妇人的衣服,并称陈棱为“陈姥”。
陈棱显然并没有司马懿一般的忍耐,受此侮辱后果然大怒,率军出战,杜伏威率军奋力攻击,大破官军,陈棱仅只身逃脱。
杜伏威乘胜攻破了高邮,率兵占据了历阳,自称总管,任命辅公佑为长史,分派各位将领攻取江都郡所属各县,大军所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江淮地区的小盗争相归附杜伏威。
杜伏威常常挑选敢死之士五千人,称之为“上募”,对这支队伍极为宠信,待遇优厚。凡有战斗,就命令“上募”先进行攻击,战罢审查将士,凡背上有伤的就处死,认为他背部被击伤是后退的缘故。
第151章 巾帼不让须眉
杜伏威凡所缴获的军资财物,都用来赏赐军队,将士有战死的,杜伏威就用死者的妾殉葬。因此杜伏威的军队人自为他战,所向无敌,大扬了江淮劲旅之名。
李密又统帅部众向东都进军,七月十七日,与隋军在平乐园大战。
李密左边部署骑兵,右边部署步兵,中间摆列强弩,敲响千面战鼓壮大声势以冲击隋军,东都兵大败,李密再次夺取了回洛仓,并大规模修筑营壕以逼近东都。
段达等率七万隋军抗击李密,二十一日,两军在回洛仓的北面交战,隋军大败退走。
二十日,李密让祖君彦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炀帝的十大罪状,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注:此为成语“罄竹难书”的出处。)
东都城内缺粮,但是布帛堆积如山,以至于用绢作汲水的绳子,用布烧火煮饭。
越王杨侗派五千士兵驻扎在丰都市,五千兵驻扎在上春门,五千兵驻扎在北邙山,分为九营,首尾相应,以防备李密的袭击,但回洛仓如果不能夺重新夺回,洛阳迟早要被李密攻陷。
就在洛阳陷入生死困境之时,王世充、韦霁、王辩以及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都尉独孤武都各自率领所部军队汇集东都,只有王隆过了期限还没到。
二十四日,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等将领统领留守的军队,庞玉等统领偃师的军队,与王世充等人合在一起有十余万人,在洛口攻击李密。
隋军与李密军队隔着洛水相互防卫,由于薛世雄在河北被窦建德击败的消息传来,杨广便下诏命令各军都受王世充的指挥,王世充就这样一下子由一个地方官吏,一跃成为了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渊军自从渡河入了关中之后,便像是玩游戏的时候,一下子由困难模式调到了简单模式一般,无论是盗匪或是隋朝官吏,都纷纷归降,入关数日以来,李渊军一仗未打,地盘却不断扩张。
七月十三日冯翊郡的朝邑县法曹、武功人靳孝谟献蒲津、中两座城池归降李渊。京兆郡的华阴县令李孝常,更是直接献了关中的最大粮仓永丰仓来归降李渊,并去接应冯翊郡李渊诸军,直接解决了李渊军的后勤问题,京兆郡的各县也大多派遣使者请求归降。
十六日,李渊率军到达朝邑县,入住杨广在此的行宫长春宫,李渊正妻的族兄窦轨带着招募而来的数千人前来长春宫投奔李渊,李渊非常高兴,与之降席握手,语及平生,并任命窦轨为慰抚使。
十八日,李渊派遣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率领王长谐等诸军几万人屯驻在永丰仓,监视潼关,以防备河东屈突通、东都之兵,慰抚使窦轨等人受李建成的指挥。
李渊又命敦煌公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几万人进攻渭水以南,慰抚使殷开山等人受李世民的指挥,再命灵武公李隐率本部人马攻略渭北地区,右统军王君廓等受李隐节制。
李渊派李隐与李世民攻略渭水南北地区,是为了剪除长安的外援,孤立长安,最终才合围长安。
刘弘基本是李隐的部将,但因其父为李渊旧交,自身又有大才,所以十分受李渊的看重,自从先行渡黄河入关后,李渊便时常命刘弘基单独统军作战。
李隐对此并没有丝毫的怨言,刘弘基跟随他多年,李隐深知其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李渊既能重用刘弘基,也是在扩充了李隐的羽翼,李隐自然不会反对。
李隐将要率军出发攻略渭北之时,冠氏县长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和长孙无忌在长春宫谒见李渊。
于志宁是于宣敏的侄子,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他们都因文才知名,长孙无忌更有才干谋略。李渊对他们都以礼相待并任用他们。他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颜师古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为渭北行军典签,让他随李隐出征渭北。
七月二十日,李隐和李世民率军出发攻略渭水南北的日子,李渊亲自在长春宫为两人送别壮行。
三军誓师后,正要出发离营,忽有探马来报,长春宫西面出现了大批军队,敌我不明,声势浩大只怕不下十万人马!
李渊等人听后都是一惊,这附近并没有听说有那伙叛军达到十万之众,来者很可能便是来自长安的隋军。
据李渊等人所知,长安现在的士兵也就十余万,此时几乎人马尽出,看来是怀了破釜沉舟之意了,李渊一阵紧张,下令让各军严阵以待。
轰隆的行军声远远传来,十万之众的声势是惊天动地的。
李渊军经过这些天的发展,军队总数已达八万,不过在渡河西进的时候,在河东留了一万五千兵马,李建成、刘文静去永丰仓驻守时又带走了万余士兵,所以此时长春宫仅有士兵五万左右,仅为来敌的一半,所以裴寂等人这时见了敌军的阵势后,已是吓得脸色发白,腿脚直发抖。
十万来军在长春宫外数百米停下,李渊军将士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的盯着敌军,四周一片宁静,充满了凝重的肃杀之气。
就在这时,只见敌军的主将竟抛下大军,独自骑马向前而来,长春宫墙内的的众人见此情形,都是一阵愕然。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敌将靠近些后,众人才发现这敌将竟然是个女的,只见她骑着一匹白马,身穿血红色的盔甲,英姿飒爽,让人见之不由的都要大赞一声:“好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李隐这时似乎是认出了这女子是谁,脸色惊奇,神情复杂。
那女子这时下马单膝跪地道:“爹爹,孩儿秀宁率军来投!”
长春宫中顿时“嗡”的一声响起,众人顿时惊诧万分的议论纷纷起来,李渊不敢置信的擦拭了自己的眼睛,喊道:“难道真的是我的孩儿秀宁?”
女子战了起来将头盔取下,然后拔下发簪,头轻轻的甩了几下,一袭乌黑的长发显露在了众人的眼前,这女子确实是李渊的三女李秀宁无疑。
第152章 娘子军
李渊激动的道:“宁儿,快点为父身边来,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李渊一边说着,一边下令让士兵将长春宫的宫门打开。
李秀宁道:“爹爹,与孩儿一道前来的,还有神通叔父和二姐夫!”
李秀宁说着,转身向大军招了招手,顿时有两个身穿盔甲的男子骑马上前而来,他们分别是李渊的族弟李神通和二女儿的夫婿段纶,李渊连叫了几声好,带着众人亲自出了宫门迎接。
李家在关中多有房屋田产,李秀宁自大业九年以后,便在关中居住,常游历山水,仗剑行侠,名声渐渐传遍关中。
李渊自太原起兵,然后进军关中的消息传来后,李秀宁便散掉家财,聚集部众。
西域的胡族商人何潘仁进入司竹园为盗贼,有部众三万人,劫持了前尚书右丞李纲任用为长史,李秀宁便派家奴马三宝去劝降何潘仁,何潘仁知道李秀宁的名声,向来对李秀宁十分钦佩,于是便答应了马三宝的劝降,归降了李秀宁。
李秀宁遂与何潘仁合兵一处进攻京兆郡的上宜县,并很快将上宜县攻下了。
之后,李秀宁又派家奴马三宝去劝说关中群盗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他们很快都如何潘仁一样,率众归附了李秀宁。其中,李仲文是李密的堂伯父,丘师利是丘和的儿子,他还有个弟弟名叫丘行恭。
西京留守卫文升屡次派兵前去讨伐李秀宁,但都被李秀宁率兵打败了,李秀宁又率军继续进攻长安西面的县城,云阳、武功、始平等县,都被她一一攻克了,最后有部众达七万多人,其军队被称为娘子军,李秀宁本人更是威震关中。
事实上李渊西渡黄河后,长安守军之所以一点应对之策都没采取,很大的原因便是有娘子军在长安附近活动。
李神通为李渊的堂弟,向来在长安居住,李渊太原起兵后,李神通便逃入县的山里。李渊渡河入关中后,他便与长安大侠史万宝等人起兵响应李渊,有部众超过一万人。
李神通自称关中道行军总管,任命前东城长令狐德为记室,令狐德是隋朝名臣令狐熙的小儿子。
左亲卫段纶是当年病死辽东的那个左侯卫大将军段文振之子,他娶了李渊的二女儿为妻,在得知李渊来了关中后,也在蓝田聚众,得到一万余人,最后与李神通一起前去与声势最大的李秀宁会合,共同来长春宫面见李渊。
李渊任命李神通为光禄大夫,李神通的儿子李道彦为朝请大夫,段纶为金紫光禄大夫,李秀宁的部下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和关中的群盗都向李渊请求归降,李渊一一慰劳授官,
由于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等人以前多在渭北活动,李渊便让他们回各自在自己的辖地受灵武公李隐的指挥,协助李隐攻略渭北。
当然,李渊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未尝不是觉得李秀宁兵力过重,从而分弱她的兵力,这也算是一种平衡之术,毕竟李秀宁所部可是有七万多人,已接近李渊此时的总兵力了。
不过李渊为了奖赏李秀宁的功劳,允许她以女子的身份开府建衙、设置幕府,继续统领其余的娘子军人马,仪仗等同李隐和李世民。
李秀宁对李渊的安排全部欣然接受,还主动的又分了一万兵力给兵力稍少的李世民,军中众人无不称赞李秀宁是个识大体的女子。
李隐与李世民这时一起向走李秀宁走去,李世民一脸钦佩之色的赞道:“三姐,你真了不起,一个人就为我李家增加了七万多大军,还攻占了关中那么多的城池!”
李秀宁听了李世民之言后,神情有些小得意,“你三姐我这几年在关中可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的,打着爹的名号,招集个几万人算不得什么难事!”
李世民似乎还有许多话要跟李秀宁说,但却忽然有李渊身边的人来找到李世民,说着李渊让他过去一趟,李世民只好匆匆离开。
李世民走开后,李隐与李秀宁两人的目光终于对视在了一起,一时间,两人只觉四周的环境都变成了虚无一般,只剩下眼中的彼此。
不知过了多久,李隐笑着道了一声:“三姐,好久不见。”
李秀宁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几年不见,想不到你脸上都长胡子了。”
李隐道:“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我已不再青葱年少了。”此言之后,李隐与李秀宁都是一阵沉默。
两人随即找了个地方坐下倾谈,互相说了许多这两年的见闻,直至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李隐虽然仍想跟李秀宁多待几天,但却身不由己,翌日一早,便带兵出发往渭北而去了,而那李秀宁也在同日带着大军,去攻略关中的其他地方了。
……
刑部尚书兼京兆内史卫文升这时已年老体衰,他闻知李渊军队向长安进军,忧惧成疾,不再参预政事。只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尊奉代王杨侑据城坚守,但阴世师和骨仪尊仅是守户之犬,只知严守长安,而任由关中各地纷纷投靠李渊。
二十一日,李渊到蒲津,二十二日,李渊从临晋渡过渭水,到永丰仓慰劳军队,并开仓赈济饥民。二十四日,李渊进驻冯翊郡的郡治冯翊城,不断的向人宣传他的仁义与宽厚,以打消那些想要投靠却心怀顾虑之人的疑心。
七月二十六日,李隐已进军到了位于长安西北方的泾阳县。泾阳离长安很近,自然也属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所在,境内有渭水的支流泾河穿过,良田众多。
李隐自长春宫出发攻略渭北以来,所到之处,官吏、百姓及群盗归附如流,李隐收集其中的豪杰之士作为自己的僚属。他现在于泾阳驻军时,有能作战的兵力已逾五万。
在归属李隐的众多豪杰众,名气最大的应该便是丘师利的弟弟丘行恭了,他在后世名气不小,因有单骑救李世民之功,被诏令镌刻行恭拔箭图于昭陵,以昭示后人,大名鼎鼎的浮雕,昭陵六骏之一飒露紫前的人物形象便是丘行恭。
第153章 房谋杜断
丘行恭投靠时是带了数万人一起来投的,不过他带来的那些人,在不久前却不属是于丘行公的人马。
平凉的奴贼几万人包围扶风郡郡治雍县,几个月攻城不下,贼军粮食吃完。
丘师利与平凉的奴贼有交情,便派丘行恭率领五百人背着粮食、牵着牛、拿着酒到奴贼的军营,奴贼的首领深深施礼,丘行恭挥刀把奴帅杀死,对贼众道:“你们都是良人,为什么奉奴为主,让天子都说你们是奴贼?”
众奴贼都跪拜在地道“我们愿意更随您!”于是丘行恭就率领这些人和丘师利在渭北一同谒见李隐,李隐任命丘行恭为光禄大夫,然后将数万奴贼去芜存菁,受纳了八千余人,剩余的则全部将之解甲归田。
因为李渊军有了大粮仓永丰仓,粮食一点都不缺,故而各军对归降的叛军都是来者不拒的,但李隐却始终坚持的认为士兵在精不在多,所以招收士兵时都是要经过严格把关的。
“泾阳可有贤人才士?”李隐这时向宋正本问道,自攻略渭北以来,每到一处,他必要向宋正本问一次这样的问题,宋正本虽不是关中人,但有以傅鹰为首的情报人员帮忙,有些留意之下自是能知道每个地方的人才情况。
李隐每次一旦知道某地有闲人才士,必定亲自登门拜访,那些人能投靠他的,李隐自是欢迎,不愿为他效力的,李隐也不说什么必为他们向李渊推荐,礼贤下士灵武公的形象,现在已深入渭北地区的民心之中。
不过李隐这些日子以来,接纳的人有许多,但大都是空有清谈而没什么真本事的人。
宋正本这时回答道:“泾阳城西郊、泾水以北的地方,现在有一个姓房名乔字玄龄的人,曾在十八岁的时候举进士,能诗能文,颇有才干,是最近才迁到泾阳的,灵武公不妨前去拜访一二。”
李隐听到“房乔房玄龄”几个字后,原本平静如常的心顿时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房玄龄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与杜如梅齐名,“房谋杜断”功劳卓越,为盛世大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就近在眼前的人才,李隐自是不会轻易放过。
这日天朗气清,李隐李隐与苏定方、宋正本身着便装,骑马往房玄龄的住处而去,房玄龄居住于泾水之畔的山脚下,远远遥望山畔数人,锄禾耕作于田间,且高声唱着《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歌词:“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采薇》是一篇农事诗、反战诗,其中最后一阙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为千古佳句。
宋正本赞道:“故人云,乡有贤人,其民必慧,虽未见房先生其人,但只观此间风貌,便能知其非同一般!”
李隐勒马向农夫问道:“玄龄先生住在哪里?”
农夫道:“前面直走两里乃松竹林,先生便住在林住的竹屋之中。”
李隐谢过农夫,向前策马而行,进入了松竹交接的一片林中的几间竹屋前,四周十分的清静,只闻鸟语,不听人声。
李隐下马叩门,有一老仆出来询问,李隐道:大隋太尉唐国公之子、灵武公李隐来访。”
这老仆听力似乎不太好,李隐连说了几次他才勉强听明白,答道:“我家先生出门采药去了,恐怕没那么快回来。”
李隐听后愣了一下,心想难道要见这房玄龄,还非得来个三顾茅庐不成?
苏定方道:“将军不如先行回去,留书一封召此人来泾阳城便可。”宋正本等人也赞同此法。
李隐却不愿这样草草返回。
历史上的房玄龄,是在李世民入关中后主动前往投靠的,李隐怕稍一疏忽,他便按历史的惯性,跑到李世民那里去了,那他到时可就要后悔莫及了。
李隐环视一周,见不远处的溪水边有一座简陋的茅草亭,于是道:“此处甚为清幽,难得出来一趟,歇过脚再走不迟。”说着牵着黄骠马往茅草亭走去了。
夕阳西下,倦鸟归林。
竹屋背后的半山腰处,有两个人正坐在一个巨石上下着棋,棋盘是临时在巨石上刻出来的,一人以随手捡起的石子为白棋,一人以细木为黑子。棋盘、棋子均简陋不堪,但两人都下得聚精会神,对弈得相当激烈。
以细木为棋的是个风度翩翩的文士,下棋的时候不时的摇着手中的纸扇,纸扇中的字画均是出自名家。
以石子为棋的那人头戴纶巾,气度不凡,身边还放着个采药背篓。
棋下到这时,已接近尾声,风度翩翩的文士举起棋子,眉头紧皱,久久未能落下,显然已是大落下风。
最终,文士渭然长叹了一声,“还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