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唐之李家庶子-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得到灵武公的爵位,又得到左领军大都督的官位,统辖左三统军,李隐还是很满意的。

    李隐能得到李渊如此的封赏,自然是与他的实力分不开的,若是没有他这些年生里来死里去的打拼,他此时能得到的东西,肯定是连李智云也比不上的

    李隐这时听了宋正本之言后,沉默了许久,最后看着宋正本道:“如果我说是的话,先生可有什么教我?”

    宋正本听后眼神一阵放光,李隐这回答,已基本算是默认了他的问题了。

    宋正本沉吟一会后答道:“若灵武公有意与诸子争位,最好现在就开始着手准备,收揽战功以建威望,内结大将军身边的近臣、外结镇守在外诸将以为援,收拢人才,积蓄实力,数年之后,便有机会与实力成就大事了!”

第145章 战略吹捧

    李隐道:“收揽战功之事我一直都在做,其他的事宜我却不便亲自出马,还请先生为我多多操劳一二。”

    宋正本躬身道:“灵武公放心,正本定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隐点了点头,继续转身看着帐外的连绵大雨,目光深邃,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如果按照历史的发展,李家即使没有李隐也能最终取得天下,此时既然参与其中,无非就是为自己捞取战功,获取政治资本,为自己的将来打算。

    历史上的李世民,为什么能最终坐上皇帝宝座,难道仅仅是因为那一场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若下不能得民心,上不能得百官拥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坐不稳那张龙椅的。

    那么,李隐要又要怎么做,才能下得民心,上得百官拥戴?

    普通百姓好糊弄,要得民心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考验的无非就是刘皇叔一般的演技,只要不断的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然后再将事情大肆宣传,长此以往,民心归附并不难,到时即便发动了惨绝人寰的政变,只要向世人说自己实在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的,百姓恐怕还会同情发动政变的那个人,高呼大快人心。

    但百官就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了,不过李隐并没想要让所有官员都在将来支持他,他的目标是获取大部分军队武将的支持,再争取一部分文官的支持,这样便足矣成事了。

    河东的雨依旧在不停的下着,道路泥泞不堪,行军都有些困难,更不用说攻城略地了,所以李家大军便只好在贾胡堡待着,幸好宋老生没派人守贾胡堡,不然大军这时如果是在荒野扎营的话,就更加的狼狈不堪了。

    不过李渊也没干等着,他不停的写信招募各方叛军来归附自己,就连是李密,李渊也同样写了封信给他。

    不过李密却自恃兵强势盛,想自作盟主,于是李密让祖君彦给李渊回信。

    祖君彦是北齐大臣祖的儿子,学问渊博记忆力强,文辞丰富,且思路敏捷,名气颇大。

    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把祖君彦推荐给文帝,文帝道:“是用歌谣杀了斛律明月那个人的儿子吗?我不要这样的人!”

    斛律明月名光,明月为其表字,是北齐时的大将军,且他女儿是北齐皇后,位高权重,祖君彦之父祖为了与斛律明月争权,作诗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北齐后主高纬得知这首诗后,便开始猜忌斛律明月。

    祖随后又作歌谣道:“高山崩,槲树举,盲老公背上下大斧,多事老母不得语。”

    歌谣中,“高山”指的是北齐皇室高氏,“槲树”古音似斛律,前两句歌谣,自然说的便是高氏要被斛律氏取代的意思,后两句话中,“盲老公”指的是祖自己,他曾在与高湛争权的时候,被高湛弄瞎,“多事老母”则指的是后主高纬的乳母陆令萱(电视剧《陆贞传奇》中陆贞的原形)。

    这歌谣后两句话之意,是说一旦斛律氏得势,祖与陆令萱都要受到牵连,祖这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国同忧的位置上。

    高纬最忌别人伤害到陆令萱,于是下令将斛律明月灭族,祖也因此权倾朝野。但斛律明月死后,北齐再无人能抵御北周,不久便被北周给灭了,祖以歌谣杀斛律明月历来被认为是导致北齐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祖恶名远播,连带着他儿子祖君彦也为隋文帝所不喜。

    杨广即位后,尤为厌恶祖君彦的名声,使得祖君彦当了多年的宿城令却得不到升迁。

    祖君彦很自负能才,常常郁闷不快,所以在李密乱中原后,便去投靠了李密。

    李密很早就知道祖君彦的名声,得到后大喜,将他视为上宾,军中的案卷文书、檄文等,全都委托他办理。

    李密这时让祖君彦给李渊的回信中说道:“我和兄长虽然家支派系不同,但同是李姓,根系是相同的。我自认为势单力薄,但却为天下的英雄共推为盟主。希望你我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完成在咸阳抓住秦子婴、在牧野灭掉商辛这样的大业,岂不盛哉?”

    李密还想让李渊亲自率领步骑兵几千人到河内郡的盟津,二人当面缔结盟约。

    李渊接到信后,笑着道:“李密这厮妄自尊大,不是书信就能招来的,我们的入关大事正在紧要关头,若马上断绝了与他的来往,就是又树了一个敌人,不如用阿谀逢承之语吹捧他,使他心志骄横,让他替我挡住成皋之道,牵制东都之兵,我就可以专心一意地进行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争以坐收渔人之利,未为晚也。”

    于是他让温大雅回信道:“我虽然平庸愚味,幸而承继了祖宗的功业,国家有难而不出来扶助,是所有的贤人君子都要责备的,所以我才大规模地招集义兵,愿与君同救助天下。天生众生,必要有管理他们的人,而今为治民之官的人,不是您又能是谁呢?我已过了知命之年,没有这个心愿了。我很高兴拥戴您,这已经是攀鳞附翼了,希望您早些应验图谶,以安定万民!

    魏公您是宗盟之长,我的宗属之籍都还须得到您的容纳。您将我还封在唐地,这样的殊荣已经够了。将商辛诛灭于牧野这样的大业,我是不敢说的,至于在咸阳抓住秦子婴之事,我也是不敢听命于您的。汾晋一带,还需要我安抚管理,盟津之会盟,我还顾不上卜定日期。”

    李密收到李渊的信后很是高兴,他将信给僚佐们看,笑道:“就连唐公都推举我,这天下很容易就要被我们平定了!”

    其实李密何尝不知道李渊是在诓他,他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为了顺便增加一下自己的威望和激励一下身边将士的士气罢了。

    而且李渊起兵,既能吸引朝野目光,又能牵制关中的兵力,对李密攻占洛阳也有好处。

第146章霍邑之战(上)

    李密并不认为李渊能轻易占领关中,长安的兵力不比洛阳少多少,他李密以数十万之众,攻打了数月洛阳,尚且没能将洛阳打下,就凭李渊那几万人马,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摸到长安的城门呢!

    所以从这之后,李渊与李密双方的信使往来不绝。

    五月二十七日,河东的雨已下了将近半个月还没停止,李渊的军队缺粮,刘文静也还没有回来,这时还有人传言突厥人与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李渊军除了李隐所部外,大都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几近奔溃。

    李渊于是召集将领僚佐,商议向北返回。

    裴寂率先进言道:“宋老生、屈突通联合居守险要,不容易很快攻下;李密虽说要联合,但是他的奸诈图谋难以揣测;突厥人贪利而无信义,唯利是图;刘武周又是向胡人称臣的人。太原为一方的都会,而且义兵的家属都在太原,不如返回救援根本之地,再筹划今后的义举。”

    李世民却立即反对道:“宋老生为人轻狂浮躁,一战就可以擒住他。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上虽然相互依赖,但实际上却互相猜忌。刘武周虽然追逐远利而攻取太原,但岂肯忘记就近的马邑呢?

    我们本来是兴大义,奋不顾身地拯救百姓,应当快速进入长安,以号令天下。现在只遇到了小小困难,立刻就要班师,恐怕跟随起义的人都要离散,而返回去守卫太原一城之地,我们就成贼了,又怎么能保全自己呢?”

    李建成也赞同李世民的话,但李渊仍是犹豫不决,最后将目光看向了李隐。

    李隐站起身来,向李渊行了一礼后说道:“军中缺粮可以向附近的大户借粮,我们义军国境,那些大户怎能没什么表示?如此应该能再支撑些时日。至于突厥人与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肯定是子虚乌有之事。

    即便万一他们真的袭击晋阳了,我相信留守的军队也能将其抵挡住,此时大军如果后退,定会有军队溃散,到那时,部众溃散在前,敌军追击在后,我们被灭亡的日子就到了!”

    李渊听后,猛然一惊,他之前所想的,是先返回太原,择日再出征也未尝不可,但却没想过如果此时下令返回,真的可能会有败亡的危险。

    于是李渊毅然道:“那我们就继续等到雨停为止吧!”

    李建成、李世民等主战派听后,都大松了一口气,许多人都最终劝住李渊的李隐,报以赞许的眼神。

    随后李渊军骑兵冒雨出动,向附近的大户“借粮”,暂时解决了粮食危机,而又过了两天后,来自太原的运粮队伍也到了,随运粮队而来的,还有风尘仆仆的刘文静。

    李渊立即召见了刘文静,从刘文静口中得知突厥并无意与他李渊结仇,现在也并没勾结刘武周南下后,这才将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刘文静还带来了关于刘武周、梁师都与郭子和的一些消息。

    始毕可汗送了许多骑兵相助刘武周,刘武周兵势越发强盛,这时又攻陷定襄郡,而且突厥这时已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赠给他狼头大旗。所谓定杨,自是平定隋朝杨氏之意。

    刘武周即皇帝位,立妻子沮氏为皇后,将王仁恭的各个小妾封为妃嫔,改年号为天兴。建立定杨国,任命卫士杨伏念为尚书左仆射,妹婿苑君璋为内史令。

    始毕可汗又封梁师都为解事天子,封郭子和为平杨天子,郭子和自觉实力稍弱,不敢接受,于是再三辞谢,始毕可汗只好改封郭子和为屋利设。

    李渊得了这个消息后,心中又担忧起来,刘武周既占据了定襄郡,又得到了东。突厥的全力支持,他若是有野心的人,只怕南下太原也是早晚的事情。

    李渊对此毫无办法,只能默默祈祷这场下了大半个月的雨能快点。

    六月初三,霍邑城中,虎牙郎将宋老生正在与诸将喝酒观舞。宋老生并不显老,刚四十出头,背阔腰圆,悍壮魁梧,以勇武著称,自隋朝大乱以来,屡次击败关中叛军,颇有威名,这也是代王杨侑将他派来要地霍邑防范李渊的缘故。

    大敌当前,本不应该喝酒,但最近大半个月以来,大雨连绵,李渊军于贾胡堡困顿不前,禁酒多时的宋老生,在身边诸将的劝说下,也觉得这是天在帮大隋,喝点小酒也无伤大雅,于是便召集众将来喝酒作乐。

    有人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见宋老生喝得似乎有些翩翩然后,便趁机吹捧道:“宋将军真乃我大隋的镇国神将啊,您一来,不费一兵一卒,就将贼子李渊困在贾胡堡动弹不得!”

    宋老生对此也是颇为得意,哈哈大笑道:“我敢断言,这雨如果再下多几日,李渊军必溃,到时各位就等着随本将军加官进爵吧!”

    众将听后,都随声附和,各尽所能的对宋老生称赞了一番。就在这时,宋老生忽觉四周顿时安静了许多,定神一看,见周围众将都脸色惊异的看着窗户。

    宋老生扭头看去,只见一缕刺眼的阳光,正透过窗户照进了屋子里面来……

    “父亲!父亲!”低头沉思的李渊,忽然听到儿子李世民激动的声音在外面响起,李渊这时正在权衡此时撤兵的得与失,见李世民冒冒失失的走了进来后,眼神中不由的带有责备之意,“世民,何事使你这么失态?”

    “父亲,天空放晴了,出太阳了!”李世民神情激动,有些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盼这晴天的到来,实在是盼得太久了。

    李渊听后,“唰!”的站了起来,“好,真是太好了,这是天不亡我李氏啊!”

    大业十三年六月初三,这场差点导致李氏大军溃散的连绵大雨,终于在大军进退维谷之际停了下来,天空转晴,李渊随即命令部队晾晒铠甲、器械、行装。

    两天后的早晨,李渊率五万大军从山脚下的小路向东南直抵霍邑城附近,霍邑之战,即将打响。

第147章 霍邑之战(下)

    雀鼠谷与贾胡堡之所以显得如此险要,是由汾水东西两侧的霍山(太岳山)与吕梁山的夹峙而形成,而霍邑正处在这狭长隘路的南口,李军若不将之拔出,根本无法继续进军,所以霍邑之战,是不得不打的。

    李渊怕宋老生不出战而坚守霍邑,使得战事陷入持久之中,便没轻易下令进攻霍邑城,让大军安下营寨后,召集众将商议进攻霍邑之事。

    李建成、李世民似乎都有了定计,正要说话,李隐却抢先道“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用轻骑向他挑衅,按理他不会不出战,假使他坚守不出,我们就诬陷他对我们有二心,他害怕被左右的人奏报,怎敢不出战?”

    李渊听后,拍手称赞道:“吾儿说的有道理,在贾胡堡时宋老生未能迎战我军,我就知道他是无能之辈。”

    李建成、李世民对此感到有些郁闷,因为李隐之言,正是他们两个刚才说出到嘴边的话。

    李渊立即调兵遣将,命李隐率本部的五千精锐骑兵,先到霍邑城东面几里外的地方等候战机,然后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几十骑到城下,举鞭挥旗就像要包围城池的样子,并且辱骂宋老生。

    宋老生果然受不得如此侮辱,顿时大怒,亲率三万人从东门、南门分道出战。李渊派殷开山立刻去召集后军,后军来到后,李渊就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

    李渊、李建成所部率先与宋老生的人马厮杀在一起,李世民所部也随之在城南与敌军展开交战。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整天,血肉横飞,决定李家命运的霍邑之战正式打响。

    李家的军队与宋老生的军队交战一阵子后,李家军队战斗力毕竟稍逊宋老神这支从关中带来的精锐,所以渐渐有些不支。

    裴寂见了这情形后,一脸的惊惧,向李渊颤颤道:“大……大将军,我们的人马似乎顶不住了,要不……要不……”

    裴寂原本是想劝李渊后撤一些的,但一旁的刘文静却对他怒视了一眼,裴寂心中一寒,说到嘴边的话便被逼了回去。

    李渊大声喊道:“请各军务必再顶住,我儿李隐定能在最后帮我们扭转占据!”

    李渊对此战的最大依仗,自然便是李隐亲自率领的五千骑兵了。就在双方交战进入最胶着的时候,忽然之间轰鸣的马蹄声响起,李隐终于不负众望,从南原率兵驰马而下,冲击宋老生的军阵,出击宋老生军的背后。

    李隐挥刀砍杀,亲手杀死几十人,两把刀子都砍缺了口,飞溅的鲜血沾满衣袖,李隐将衣袖上的血甩掉再战。

    原本已有些奔溃迹象的李家军队,见到此等情形后,兵势又振奋起来,李渊还趁宋老神军队队伍被李隐的骑兵冲击得有些混乱之际,派人四处呼喊道:“李军已经抓住宋老生了!”

    宋老生军于是开始出现溃逃,李渊精神一阵,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宋老生军士气大跌之下,最终抵挡不住,因此大败而去。

    李渊指挥军队迅速直抵城门,堵截宋老生,不让溃军进城,宋老生混乱中无处可逃,不得已下马跳入壕沟,在其中躲避一会再做计较,却被路过的刘弘基一眼认了出来,刘弘基于是手起刀落,一刀将宋老生砍成了两段。

    这一战,隋军的死尸遍布了几里。

    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李渊立即命令大军趁胜追击,立即登城攻打霍邑,当时没有攻城的器械,只要简陋的云梯,将士们赤膊登城,由于主将宋老生已死,霍邑城中士气低迷,根本无心抵抗,于是李家军队很快攻下霍邑,霍邑之战,最后以李军的胜利而告终。

    霍邑之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此战过后,朝廷防范李家军队入关途中极为险要的霍邑被李家攻占,入关的大门再次被李军打开了几分。

    霍邑之战中李军也受了一定程度的损耗,李渊便下令让大军暂时在霍邑休整。

    休整的同时,李渊还开始奖赏攻取霍邑的有功将士,有些军吏认为奴隶身份应募的人不能和良人同样论功。

    李渊道:“矢石之间,不分贵贱,论勋之际,何有差别?出身无论是贵是贱,都应该同样按功颁赏授官。”

    如此奖赏颁布后,李军的士气立即大涨了许多。

    六月初八,李渊接见了霍邑的吏民,慰劳赏赐,如同西河郡一样,并挑选霍邑强壮的男丁从军。祖籍在关中的军士要回乡的,都授予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去。

    有人劝李渊说授官太多,李渊道:“隋氏吝惜勋位赏赐,因而失去人心。我怎么能效仿他们?况且用官职来收拢众人,不胜于兵乎!”

    众人听李渊这样说后,都觉得有道理,便不再相劝。

    就在李家攻下霍邑的时候,占据陇右地区的薛举也准备要亲率大军去夺长安。不过薛举的大军还未集结,便又消息传来,他底盘后方的河西地区,全都被一个叫李轨的人占领了。

    李轨是河西地区的著名豪望,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且家中富有,喜好侠义之举,故为乡里称赞,现在为武威郡的鹰扬府司马。

    薛举在金城作乱时,李轨和同郡的曹珍、关谨、梁硕、安仁等人商议道:“薛举成势后,必定前来侵犯河西地区,郡官昏庸、怯懦,看情势抵御不了薛举的,但我们怎么能毫不抵抗就让自己和妻子儿女作人家的俘虏呢?不如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抵抗薛举,据保河西以等待形势发生变化。”

    大家都认为这个意见很对。想推举一个人为首领,大家各自推让,不肯出来为首。

    曹珍道:“我久闻图谶上说李氏应当为天子,今天司马李轨也参加了这一谋划,这难道不是天命吗?”

    于是大家一同向李轨跪拜,奉他为主,李轨推辞几下后,便也接受了众人的跪拜。

    由此可见,某个图谶一旦流行起来后,确实是有着不一般的隐形力量的,因着“李氏当为天子的”的这个图谶,这时的天下,叛军首领中姓氏最多的,便是李姓了。

第148章 屯军龙门

    六月十一日,李轨命令安修仁召集各部落的胡人,李轨与结交民间的豪杰之士,共同起兵,抓住虎贲郎将谢统师,郡丞韦士政。

    李轨随后自称河西大凉王,设置官府僚属全都模仿隋文帝开皇年间的成例。

    曹珍等人要将隋官杀尽,分掉他们的家产,李轨道:“各位既然推举我为主,就应当听我的号令。如今兴义兵是为了拯救百姓,杀人越货,这就成了群盗了!我们将靠什么取得成功呢?”

    于是他任命原虎贲郎将谢统师为太仆卿,任命原隋朝郡丞韦士政为太府卿。西突厥的阙度设占据会宁川,自称阙可汗,也在不久后向李轨请求投降,大大的增加了李轨的声势。

    薛举既闻后院起火,自是不能安心的向长安进军了,于是他打算灭掉李轨占据河西地区,巩固后方后再攻长安。

    在进攻李轨前,薛举自称秦帝,立妻子鞠氏为皇后,儿子薛仁杲为皇太子。然后派遣薛仁杲率兵包围并攻克了天水,之后,薛举从金城迁都于天水。

    薛仁杲很有力气,善于骑射,军中号称万人敌。但是他生性贪婪、残忍、嗜杀成性,曾经抓住大诗人庾信的儿子庾立,庾立却不肯投降薛仁杲,薛仁杲于是发怒,将庾立架在火上烧死,然后一点点地割下肉来让军士们啖食,残忍嗜杀。

    待他攻下了天水,把天水的富人都召来,倒吊起来,用醋灌鼻子,向他们索取金宝。薛举常常训诫他道:“你的才能谋略足以办事,但是生性严苛酷虐,对人不能施恩,这终归要倾覆国家的!”

    薛举派晋王薛仁越率兵奔赴剑口,走到河池郡时,受到了河池太守萧的顽强抵御。萧因在杨广雁门被围后,极力主要张信守承诺封赏雁门关之战的有功将士,故而被杨广贬到了河池郡当太守,由于萧指挥得当,兵粮充足,薛仁越一时不能将河池攻克。

    薛举又派部将常仲兴渡黄河去河西进击占据武威郡的李轨,与李轨的部将李在昌松交战,常仲兴因轻敌冒进而全军覆没。

    李轨要将此战的俘虏全都放走,李道:“这些俘虏是将士奋力作战才俘获的,却将他们放走去帮助敌军,为什么这样做?不如全部坑杀了。”

    李轨道:“上天若是赐福于我,就应当抓住他们的首领,到时这些人终归还是为我所有。要是我事业无成,留下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李轨下令将俘虏放走,李轨因此被人称赞是仁义之君。

    不久,李轨趁着刚刚大胜薛举军的兵势,进攻张掖、敦煌、西平、罕,并将之全部攻克,河西五郡全部为李轨据有。

    李轨将河西五郡全部占领后,也打起了西京长安的主意,但他若想去长安,就必须经过薛举的地盘陇右,而薛举要想进攻长安,也必须保证后方的安宁。

    于是,薛举、李轨至此互相交战,战火不停。

    薛举、李轨两人也是后来才知道,就在他们两个互相交战厮杀之际,已有人已开始往长安迅速进发,那时的他们都是感到后悔不已……

    六月十一日,李渊率大军经过霍邑,进入临汾郡,临汾郡的军队,由于大部分都跟随宋老生在霍邑战败,所以根本无法再组织军队抵抗,各城各县,纷纷闻风而降,李渊军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全占了临汾郡,李渊对临汾吏民的慰劳安抚如同霍邑、西河郡一样。

    十六日,李渊军队在鼓山过夜,过了鼓山之后,便是绛郡了。

    绛郡已属汾水下游地区,为西南方河东郡的要镇,当年北周与北齐曾在此地连年交战。

    翌日,李渊大军过鼓山,正式进入绛郡,绛郡通守陈叔达率兵八千拒守郡治正平城。

    李渊先派李建成、李隐和李世民三人分兵攻占绛郡其余诸县,最后才合围正平城。

    由于防守正平城的士兵有许多都来自绛郡各地区,这时听闻老家失陷后,都是人心不安,李渊又派人在正平城四周大声宣传自己是仁义之人,并未亏待绛郡百姓,只要战争结束,正平城的士兵一定能与家人团聚的。

    正平城的士兵于是都无心抵抗。

    六月二十二日,李渊军进攻并攻克了正平,全占了绛郡。绛郡通守陈叔达是陈高宗陈顼的儿子,有才学。李渊待之以礼,并继续任用他。

    六月二十五日,李渊军到达河东郡最北边的龙门县,李渊初为山西、河东抚慰使的时候,曾到此斩杀叛军首领毋端儿,使其在河东道站稳了脚跟,此时相隔只两年左右,再来此地,感慨颇多。

    河东郡据山陕之咽喉,自北周北齐以来,为两方必争之地,隋在此有一重要津渡,设有桥梁,谓之蒲津梁,地位的重要性一如潼关。

    河东郡为长安外围重要的屏障,其地的得失关系到长安的安危,是以代王杨侑才会派能征善战的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于此地驻军。

    屈突通并非宋老生之流可比,其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是能征善战之辈,有他镇守在河东郡,李渊军要想将河东的话攻克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李渊正为如何攻打河东郡而发愁的时候,汾阳人薛大鼎劝说李渊道:“请不要进攻河东,从龙门直接西渡黄河,占据永丰仓,向各地传布檄文,关中地区便坐等可取了。”

    李渊打算听从他的意见,任命薛大鼎为大将军府察非掾,但唐俭等诸将都请求先攻取河东,因为如果在河东未攻下而直接渡河入关中的话,太过于冒险了。

    而且黄河水流湍急,李渊军中也没有舟船可用,所以唐俭等人才会出言反对。

    李渊对此感到为难了,于是向李隐问计,李渊总喜欢在遇到两难决定的时候问李隐的想法。

    李隐道:“可以先屯军龙门与屈突通对峙,然后派人渡河入关中打探情报,联络关中义军,之后再做打算不迟。”

    李渊大以为善,于是同意了李隐的建议。

第149章 渡河

    从龙门往西渡过黄河后,便是关中之地的冯翊郡,而冯翊郡的西南方,便是西京长安所在的京兆郡,所以探明冯翊郡现在的具体情况尤为重要。

    军中有新近归降且对冯翊郡熟悉的人告知众人,冯翊郡太守名叫萧造,为人最是贪生怕死,若大军逼近,他必会献城投降,而冯翊郡群盗中,以一个名叫孙华的人,势力最强,有众三万多人。

    李隐听后主动请缨道:“父亲,请让我渡河去冯翊郡亲自招降孙华!”

    李隐此言一出军中众人都是大为吃惊,李渊连忙摇头道:“孙华性情究竟如何,我们尚不知晓,吾儿怎能轻易冒险?”

    李隐却决然道:“冯翊郡太守萧造不必多虑,孙华若归降我们,则冯翊郡群盗必能随之归降我们,冯翊郡就能很快为我李家所有了,我李家也就能在关中获得立足之地,所以孙华关系重大,值得孩儿冒险前去将他招降!”

    李渊仍是不答应,刘文静等人也认为太过冒险,但李隐态度却十分的坚决,李渊最后只好答应了,但万分嘱咐李隐此行一定要小心谨慎,李隐认真的点头答应了。

    翌日,李隐只带了苏定方、傅鹰等几个人,便乘了一叶孤舟,渡过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到了关中冯翊郡韩城县地界。

    韩城县的东北,有座大山名为梁山(此梁山非水浒的水泊梁山,临黄河),孙华的人马便是盘踞在梁山。

    当李隐与苏定方等人刚往梁山方向走去不久,忽然便见前面奔来数十骑人马,这数十骑人马行到李隐等人附近停下,当先一人毕恭毕敬的道:“前面的可是灵武公?小人孙华求见。”

    ……

    大业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李渊率领大军从龙门县继续往南进军,抵达汾阴县(今荣河县北九里),七月初一,李渊进军到壶口(今龙门山的西麓),河边的百姓向李渊献船的每天有一百多人,李渊便以此建立了水军,以供大军渡河之用。

    此时距离李隐渡河去劝降孙华已过去了三天,李隐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