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回答先生之前,小子想问您一个问题。”
“只管问来。”
“儒学到底是什么?”
尹洙一滞,唐奕的这个问题不可谓不大。沉吟片刻,尹洙用八个字来回答唐奕。
“圣人之学,治世之道。”
“好一个圣人之学,治世之道!”
尹洙反问:“怎么,大郎认为不对?”
唐奕摇了摇头,“小子对儒学并无深见,不敢说对不对。”
“但是小子觉得,诸子百家、孔孟之学,乃至佛学、道究都只是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信仰。”
“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尹洙喃喃的回味着唐奕的话,逐渐的眼前不由一亮。
“精辟!”尹洙难掩激情,声调高了儿分。似是牵动了病处,一时之间竟细汗遍布,不禁皱眉。
“先生,保重身体。”唐奕连忙关心。
尹洙吃力的一摆手,“无妨。”
唐奕这才注意到,尹洙手指关节异于常人,又红又肿。
“精神,信仰”尹洙重复着这四字,“想不到,大郞只用四字就把天下之学通通概括!”
说完,不禁一叹,“只可惜我已是存殁之时,不然,定和范履霜争一争你这个学生。”
唐奕不敢居傲,连忙道:“先生缪赞了!”
“先生只要安心静养,总有。。。。。。痊愈之日。。。。”唐奕有些艰难地说出这句安慰之言。他心里很清楚,这位心思细腻,温文尔雅的尹师鲁,已经命不久矣了。
尹洙则不把唐奕的话放在心上,他自己的身体比谁都清楚,不是养一养就能了事的。。
看着唐奕更加的不理解,此子之才,比范希文评价的还要高,却为何无心向学呢?
“唐大郎!”
“学生在!”
“你即知学问是精神,是信仰,又为何百般不愿呢?用一种信仰既充实了内心,又可为百姓谋福,不好吗?”
“学生还有一问,请先生解答。”
尹洙眉头轻触,不明白唐奕为何左右言它,就是不正面回答。“你且问吧!”
“先生认为是先有人,还是先有精神和信仰?”
唐奕此言一出,尹洙全身具震。
“你。。。。你是何意?”
唐奕一笑。“佛道之学认为,天地有灵,先有灵,而后有万物与人。那孔儒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尹洙冷汗连连,万万没想到,唐奕问出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难吗?
不难!
当然是先有人,而后才有学问。不然,孔圣人是从哪来的?
尹洙不答,是因为他摸不准,唐奕为何会问这个问题。正如唐奕所说,佛道主张先灵而物,儒家则坚信先有人,而后有治人之学。
“看来,先生也是认为先有人,而后才有了人的精神和信仰。”
“当是如此!”尹洙笃定道。
唐奕道:“那学生还想再问。”
”还问?“尹洙现在真有点怕这小子再问出什么让人吃惊的问题。
“请问先生,既然先有人,那到底是人本身重要?还是治人之学更为重要?”
“人重要!”这次尹洙回答的倒也干脆,儒家也不能否认“万物人为本”的道理。
唐奕点了点头,“现在小子可以回答,为何对儒学兴趣缺缺了。”
尹洙眉头深锁,他被唐奕绕得有点不明所以,“人为本不假,但这与儒道并无冲突吧?”
“确实没有冲突,而且,小子也不否认,儒学是一门治世之学。”
“但是,小子认为,儒学有些以偏概全,本末倒置了。”
“何意??”尹洙似是被唐奕这句话打醒了,却又不知道因何有这种感觉,双眼泛光地看着唐奕。
“儒学是治世之学,是华夏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尽管如此,它也只是一门哲学、一种精神罢了。天下之大,万物穷奇,指望着一门哲学,就把人活于世的所有问题都解释了,可能吗?”
尹洙呆呆地看着唐奕,不知道如何做答。
唐奕也没指望尹洙回答,继续道:“这世间,有太多的事、太多的疑问是孔孟之学解释不了的。”
“太阳为何东升西末?”
“月亮为何时盈时缺?”
“人的生老病死又做何解?”
“大宋顽疾,始于朝堂,又为何是满朝的孔圣门生所解决不了的呢?”
“天下的读书人尊孔重儒,却忘记了,除了孔孟之学,还有无数个有待我们探究的学问无人问津。”
“儒学可治世,却不能推动这个世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大宋的未来,也非朝堂之争就可去疾避凶的。先生觉得,朝堂上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有什么分别吗?”
。。。。。。。
妖孽!这简直就是一个妖孽!!
尹洙呆愣愣地看着唐奕,亦如那日在唐记之中的范仲淹一样,被唐奕一翻狂轰滥炸。。。。
说蒙了。。。。
第24章 尹洙的评价
儒学是什么?
是先有人?还是先有信仰?
是人重要?还是信仰更重要?
唐奕用三个问题,向尹洙抛出了一个现代人对古代中国的的拷问。
不可否认,华夏文明是伟大的,儒学思想也是伟大的。同样也不可否认,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华夏文明就已经具备了文明晋级的可能。
那为何华夏文明踌躇千年,还一直都在原地踏步?反倒是西方世界,在极短的时间里,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缘条件,决定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是能够自给自足的农耕型内向民族。华夏上下五千年活力有余,但创造力不足,始终不能形成一股推动文明前进的动力。我们占着一块相对于周边国家最好的土地,吃得饱肚子、穿得起衣服。我们不需要更高的科技水平来创造生存条件,我们甚至不需要神灵,来告慰灵魂。我们只需要一个先进的哲学思想来教化国民就可以了。
所以,五千年的历史,宗教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反而是仁义礼智信,这种最为温和的美德广为流传。
其二,中华民族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这个世界的领头羊。任何外来种族,不是被其吞噬,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被同化。来自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文明,始终不能对汉文化形成威胁,更谈不上冲击。没有碰撞,就没有火花,现代文明之火就无法点燃。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我华夏娇民还认为,大清是这个世界的中心,除了我们大清的土地,其它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我们大清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我们大清的人就是最高级的种族。
然面,两次鸦片战争彻底把中华民族打醒了。
原来,我们不是最先进的。
原来,欧洲人把全世界都差不多抢光了。
原来,我们已经落后了。
那我们早干嘛去了?早就不知道吗?知道!唐朝开始,华夏就是世界的中心,万国来朝。
宋朝时,东南沿海就停满了阿拉伯商船,这个时候的大宋朝,已经开始从原始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形。
西方传教士明朝就来到了这片土地。
但是,没用!我们根本不信他们的。你说出大天来,还不是看着我大中华的繁荣流口水?说出大天来,你的国家不也没有我的国家强?我的,就是最好的!
一直都是外族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学我们,哪有我们学外族的道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学!
孔子周游列国,见天下纷争不断、礼崩乐坏,这才有了儒学两千年的璀璨历史。孔子的本意是用儒学教化世人,尊礼治,重德治、尚仁治。
儒学创立的初衷其实就是一门哲学,一门治世的哲学。这正对了咱们的胃口,来的正好!咱们吃的饱,穿的暖,缺的就是一门治世之学。
于是,儒学一出来就火了,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脱颖而出。
到了汉代,董仲舒更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推到了一个至高无尚的地位。儒学一下子变成了皇权统治百姓的手段,治理一切,解释一切,高于一切!
再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开始,学儒成了下层百姓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自然科学的上升通道和生存空间彻底被封死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意?
意思是,就算你是研究原子弹的,也不如一个读书人考上科举,当一个九品小官儿有地位。
就算你是把杂交水稻弄出,造福亿万国人,也不如写得一手好酸诗,被人传颂得更久远。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去读书做官了,谁还管什么科学不科学?
所以,尽管我们发明的指南针,也只用他去看风水,而不是航向大海。
尽管我们制造了火药,也只用它绽放花火,而不是建造巨炮。
尽管我们在前秦之前,就已经初步的掌握了物质转换的奥妙,也只是用它来炼丹。,。而不是进一步探索世界的真谛。
为何会如此?
无他,火药、指南针、化学,都没有读圣人书有用,因为。。。当不了官!
唐奕抛出三个问题,拷问宋人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尹洙,这个世界能做的事情很多,小爷没心思到朝堂上去搅风搅雨。不当官,我一样可以为大宋做很多很多。
你们在朝堂之上解决不了的事情,小爷在市井之中,就能给你办了。
。。。。。。
直到唐奕已经走了好久,尹洙还呆坐在院子里,想着唐奕的那些话,他彻底被唐奕喷晕了。
能不晕吗?奕唐这回可不是像对付范仲淹那时候,随便弄出点后世观点应付了事。他这回扔出去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大杀器,那是马老爷子改变世界的惊世之论。
即: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不过,怕尹洙接受不了,唐奕稍做改动,把“物质”换成了“人”,这也够尹洙琢磨上一阵子了。
范仲淹至晚方归,得知尹师鲁晚间粒米未进,还以为他病疾加重。急匆匆地来到偏院,就见尹洙坐在院子里,目光呆滞。
“师鲁,怎么还坐在院子里?夜凉风冷,对你身体无益!”
尹洙茫然看向范仲淹,这才回过神来,露出一个笑容,“希文兄回来了!”
“师鲁,这是怎么了?”一边说着,范仲淹一边命人把尹洙扶进屋。
尹洙一边步伐艰难地往屋里走,一边道“倒也没怎么,只不过和那唐大郎小谈几句,感触颇多罢了。”
“哦?”范仲淹一声轻疑。“怎么样?兄没看走眼吧?此子可还入得师鲁的慧眼?”
尹洙脚步一顿。。。呆愣片刻方吐出两字。
“妖孽!”
“妖孽?”范仲淹不明其意。“那是好?还是不好?”
“好。。。。的有些过头了!”
“哈哈哈!”范仲淹畅怀大笑,“难得师鲁对后辈评价如此之高,此子只要加以雕琢,必是一块美玉!”
尹洙倒是没有评论,反问道:“希文兄欲如何教导?”
范仲淹自信笑道:“老夫已经想好了,这小子不喜文教,不可强逼,当循序善诱,让其慢慢涉足圣人之学。待他年龄再大一些,心性定了,自然也就能明白老夫的苦心,一心向学了。”
范仲淹不免得意,不成想,尹洙竟摇头一叹,“若按希文兄的方法,此子就废了!”
“何意?”范仲淹一惊。
“此子不可教,教而庸之。只要辅其德行,免误入歧途,将来必可成器!”
范仲淹一下子怔住了,万万没想到,尹洙对唐奕的评价这么高!
“还从未听过师鲁如此评价一人。。。。。”
尹洙挣开使女的搀扶,转身正对范仲淹,一字一顿的道:
“不出三十年,此子可开学立说,立地成圣!”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ps:这章写了好久,
事先说明,文中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匆喷,
然后是例行公事,把收藏点上!把推荐票留下!苍山保证不莫几了,嘿嘿嘿嘿!!!
第25章 《基础化学》
如果唐奕听到尹洙的评价,非臊得满脸通红不可。
马大爷要是知道唐奕剽窃了他的唯物主义,估计会追到北宋来灭了他。
再说,唐奕并不是学哲学的,用大学里听来的几句‘马思’忽悠几句还行,让他更深入地解释,或者用之来解决问题,那就有点扯淡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唐奕可以置身事外,在引起宋人深思的同时,唐奕也在拷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吗?
因为接触了范仲淹,唐奕开始一步步地见识了,大宋那些最顶尖人才的风采。不得不说,唐奕震撼!唐奕佩服!
震撼于,原来人真的可以活得这样纯粹,佩服他们对民族家国,可以至死不渝的忠诚。
我能做点什么呢?唐奕这样问自己。
事实上,他能做的真的十分有限,他可以用一些后世掌握的见识,改变一些宋人的生活细节。但是,对于天下大势,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用千年后的说活,唐奕只是一个专业人才,而大宋需要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而唐奕显然做不到那一点。。。。。
。。。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那就留下点什么吧!
。。。。。。。。。
回到唐记的唐奕,渐渐的心中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无意间瞥到放在角落里的几块木料,那是他做了一半的吉它。好像,自从那日范仲淹来到唐记之后,唐奕就再没有时间动过了它了。
拿起打磨了一半木吉它,唐奕不襟黯然叹气。
“看来,大宋暂时是没这个耳福了!”
唐奕把琴头、木料、工刀、刨锉小心地收起来。
然后找来一刀草纸和笔砚。
研了磨,
提笔纸上,
几个歪歪扭扭的墨字跃然纸上
——《基础化学》。
。。。。。。
没错,唐奕前世是学高分子化学的,家里的买卖也跟化学有关,他们家是开鞭炮厂的。要不然,也不会唐奕毕业没几天,刚接手家里的厂子,就一声巨响,把他送到了大宋朝。
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只有化学。
刚到大宋的时候,唐奕曾经琢磨过,“难道?老天也觉得大宋太窝囊,衰落的太可惜?派我来开挂拯救华夏文明?
要不,怎么偏偏让他这个学化学的穿越了呢?”
但是,只过了半个月,唐奕就知道他想多了。
单一学科的突进,是不足以改变文明大趋势的。
原因很简单,。以大宋的科技水平。,根本支撑不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建立!
说白了,唐奕可以说物质是由原子构成分子,不同分子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唐奕要怎么证明原子、分子的存在呢?
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看到分子结构,可是,唐奕造不出来呀!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别说电子显微镜,就是最基本的光学显微镜,他也整不出来。
那人家西方人不也是在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吗?
话虽不假,但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
现代文明,是基础科学累积到了一定数量达到的质变。是多门学科相互支撑下,产生的文明大爆炸。
我们都知道,化学实验离不开各种器械,而这些化学仪器,又是通过物理学知识、数学、几何学等多学科综合制造的。
比如说,唐奕想做个化学实验,那他得先把玻璃造出来,才能有烧杯、试管供他使用;唐奕想电解水,好吧,那您得先发明电,然后再把密封材料搞出来。
唐奕也许可以通过前世所学,为大宋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但那种改变,也是级为有限的,根本不足以改变文明的进程,顶多炼个猪油之类的。
或许有人会说,唐奕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把炸药弄出来就行了,把辽、金、蒙古都炸上天。
呵呵。。。。。。
后世时常泡在军事论坛里的唐奕很清楚,在自动步枪问世之前,热兵器对骑兵的威胁是及其有限的。
单兵热武器燧发枪,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问世了,火炮的时间更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战,因为步枪的问世,大骑兵冲锋的时代才被钢铁洪流取代。
唐奕能造出步枪吗?显然不能啊!
那可不是光有火药就行的。,那是材料科技、机械工程学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见人的东西。
就算唐奕能用甘油合成炸药,依大宋的水平,顶多也就做几个土雷、炸药包扔着玩玩。依然改变不了大宋军弱的事实。宋弱的根本不在装备,而是体制上的不足,外加地理条件上的弱势造成的。
也许。。。。。
唐奕可以提出一个枪械的概念,再伙同一大批匠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能鼓捣出最原始的燧发枪,那也是不足以对抗骑兵的。
而且,您别忘了,枪这东西,要是落到骑兵手里,。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万一要是让蒙古鞑子把手里的片刀、弓弩换成火枪,那成吉思汗就不是横扫欧亚了,这货能统一地球。
在想明白这一切之后,唐奕干脆放弃了化学兴宋的美梦,安心做个大宋小民,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但是,这些天来范仲淹、尹洙,包括范纯仁,都对唐奕的触动很大。。做为一个中华儿女,家国天下的民族意识是深植骨髓的。
以前,唐奕还能用“不管金、蒙如何折腾,千年之后,华夏还是华夏,亡不了”来安慰自己。可自从遇见这个老人,又蒙生出把老人拉出历史漩涡念头的唐奕,就知道自己错了。
涯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
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根在大宋,汉家天下的巅峰也在大宋,唐奕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他也可以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基础化学》,这是唐奕最擅长的东西。也许,现在没人看得懂,也用不上。
但,十年后、百年后呢?文明会不断向前推进,当累积到一定的高度,自然而然的就会改变这个世界。到了那个时候,也一定有人会看懂《基础化学》中的意义,少走一点弯路。
不光华夏文明,也许世界的文明进程,也会因此而改变。
。。。。。。
《基础化学》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唐奕按照后世中学课本的顺序,把这门千年之后的学科,落笔在了大宋朝的纸上。
虽然,唐奕的毛笔字极烂,简直不堪入目。但,他依然写的十分认真,眼神之中精光闪烁。
因为他意识到,现在他写下的每一笔,每一个元素符号,每一条化学公式,都有可能改变人类的文明进程。
甚至他会很恶趣味地幻想,千年之后,当一个中国人摇晃着这本《基础化学》对世界说,看到了吧?化学,早在一千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
。。。。。。。
第26章 问名(一)
以后中午12点左右一章,晚上八点左右一章。把时间固定下来,好方便大家阅读。
一会儿还有一个“单章”是苍山想对大家说的话。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初十日,马大伟与张四娘成问名之礼。
。。。
邓州入夏以来雨水颇多,但好在天公作美,近几日多是晴天。
初十当天,又是一个晴朗好天,六婶又换上一套新做的缎面儿衣袍,还挽了个新髻,弄了只茯苓花簪插在头上,甚是精神。走路更是昂首挺胸,步步生风,手上的绢帕都摇出花儿来了,和上一次去张家提请之时的毫无底气,完全是两个极端。
能不精神吗?上次去可是完全没抱说成的希望,自然硬气不起来。可谁能想到,这看上去天上地下的两家人,竟然成了。虽是唐大郎亲自出马才说成的亲事,但这两家过礼走动可都是他六婶子的活计,将来传出去,他六婶也是风光。
今天到张家去问名,六婶自然要好好打扮一翻,也好不坠了马家的威风。
。。。
嫁娶六礼,可和唐奕拜师求学的六礼不同。并非六样儿有着象征意义的礼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六道礼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之前六婶提雁上门的那个过程。意在男方提请女方家长的意见,看看有没有合亲之意。若女方家里不反对这门亲事,则男方会另择吉日让媒人再次登门,把女方的年龄、姓名,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之上请回来,是为“问名”
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要在祖宗灵位前进行占卜。卜得吉兆,再把庚贴在祖宗面前供奉几日,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祥之事发生。若一切顺利,则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此为“纳吉”。
下一步就是“纳征”,男方命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中正式求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下聘、下定或者定婚。
只有过了纳征之礼,两家亲事才算真正定下来。不但受到百姓的认可,而且已经具有法律约束,任何人不得擅自毁约,不然是要吃官司的。
之后,再经后“请期”,也就是双方协定婚期;
“亲迎”则是男方把女方迎娶过门,到了这一步,才算是把媳妇娶回家了。
此六礼,也体现了古礼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要性。
从头到尾,就没有新郎新娘什么事儿,都是长辈和媒婆主导一切。更有甚者,新婚男女在洞房之前都没见过面儿,娶回来的是美娇娘,还是无盐妇,只有到掀开盖头的那一刻才能知晓,跟压大小没啥分别。
哪像后世,自由恋爱不说,婚前还得“验个货”,觉得合适,才做结婚的打算。婚事也只是两家人见个面,吃个饭,就把什么都定下来了。
更有的年青人,一言不合就偷户口本,强行把证领了。这即使放到非常开明的唐宋,也得打死你个不孝子孙。
。。。。。
六婶一早就到了唐记,唐奕和马老三照例好酒好食的伺候。六婶用过了早餐,唐奕又调了一碗豆蔻香茶,让六婶消食。
喝完了茶,六婶这才一摇绢帕出了唐记。唐记外面等着买生煎的众邻里,见六婶打扮得花枝招展从店里出来,不由打趣道:
“呦,六姑婆这又是曾着吃食了,不知道这回又是盯上了哪家小娘啊?”
唐记要为马大伟娶亲之事,街坊们都是知道的,而且上次六婶去张家提亲被拒,也传的是满城皆知。
倒不是他们刻意宣扬,而是城南那个爱嚼舌头的徐婆子为钱二公子提请,正好与六婶遇上。这婆子回去之后大肆讹传,说什么马大伟猪油蒙了心,自不量力,还要娶张四娘子。
大伙儿虽不认为马大伟是卑贱之身,但也觉得有些痴人说梦,好高骛远了。
六婶似笑非笑的撇了众人一眼,骂道:“一群门缝里看人的腌臜闲汉!怎地?老身就是去做媒的,而且亲事已定,这就去问名,拿庚贴。”
大伙儿一愣,一人随即笑骂,“这老婆子嘴上真是不修德,马老三瞎眼,怎么请了你这婆子,再好的姑娘也被你吓跑喽!”
另有人则道:“六婶子说话真不中听,不过,大伟的亲事有着落了?是哪家的小娘?”
六婶白眼那人一眼,恨声道:“就不告诉你!迎娶之时,馋死你这闲汉!”
说完,一甩绢帕,一步三摇的扬头穿人而过。
众人一阵哄笑,全没把六婶的话当回事儿。马大传再怎么说也是佣户,无房无产,就算娶,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家的小娘。
。。。。
六婶还没行出几步,就见唐大郎追出店来,朝着六婶叫道:“婶子,给张伯带个话儿,明日一早不用起火,来我这儿一同用过早饭就出城。”
众人一怔,听唐大郎的意思。。。。
六婶这是去张家。。。
哪个张家?
不会是。。。
张四娘家吧?
。。。。。
唐奕无意的一语,反倒勾起了大伙的兴趣,连忙追问守着大灶的马老三,到底是哪家小娘。马老三却也卖起了关子,轻笑不语。
他其实心里也憋着火气,谁不想让人高看一眼?谁也不想被人看轻!
你们都说我家大伟娶不上张四娘,那老汉就偏不告诉你们,到时亮瞎你们的狗眼。
全城最好的小娘还就落户我们马家了,怎地?不服?不服你也娶一个去啊!
。。。。。
六婶招摇过市,一路走到城东张宅,在张家外面不,不想碰上了她想碰,又不想碰到的人。
徐婆子!
这贼婆子嘴贱心黑,六婶看她就恶心。自然不想碰到她。
但是,偏偏此时碰到,让六婶心里说不出的通透。而且,只要搭眼一瞧,就知道这位是来干嘛的,更让六婶心里暗爽。
徐婆子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班仆从,抬着小包、大箱各色礼品着实不少。
见远处行来的六婶,徐婆子不禁眉头一紧,“这穷妇怎么又来?”
不等徐婆子先开腔,六婶远远的就怪叫一声:
“呦!这不是徐牙婆嘛?怎地?这是去下聘?不知是成了哪家的好事?”
在张家门口还能是去哪家?再说,她也明知徐婆子不是下聘,都许给马大伟了,她还下什么聘?
徐婆子被她咽的这个难受,她当然不是来下聘的。提请都还没过,下什么聘?只不过,钱家这回下了血本,这回让她带着重礼来提亲,就不信那张全福眼见这么重的礼金不动心。
“呦,六姑婆这一身好不贵气。怎么,马大伟那个下人,还对张家小娘不死心?”徐婆子毫不示弱,论吵架,邓州城她还真没怕过谁。
六婶也不答她,而是围着那几个担着礼品的仆从绕了一圈。啧啧言道:“老姐姐,还真是好生意,说的都是巨富之家的媒,这聘礼可不轻啊,够我们小门小户挣上一辈子。”
徐婆子哪知道六婶心里埋着坏,得色道:“六姑婆算是明白人啊,张家四娘可不是谁都能惦记的。没有点家底,也好意思登张家的门?”
六婶恍然道:“原来还是来提张家的亲的?还是钱二公子?”
六婶一撇嘴,“那老姐姐可要小心了,钱二那副德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将来四娘要是在钱家过的不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