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银加铬铁铸币,一般人还真仿冒不了。”

    “一来,铬铁的冶炼技术,就算弄出来,民间私炉也肯定达不到那个水平。”

    “二来,就算有人用其它贱金属掺入白银之中充当好钱,老百姓也是一试就知道真伪。”

    “有何玄机?”

    唐奕向赵祯一拱手,“陛下轻吹银板,再凑到耳边一听便知!”

    赵祯狐疑地照做,轻轻一吹,凑到耳畔。。。。

    不由猛的一惊!

    “这,这是何来之音!?”只闻耳边银板有如龙吟一般的轻啸不绝于耳,好长时间都不见消散。

    “回禀陛下,这正是搀入铬铁的好处。只要一吹,就能发出特有的轻吟,假币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

    其实,白银加铬铁就算唐奕不是化学生,也知道有这么个说法。

    而白银加铬铁更不仅仅是为了以铁充银,其中的防伪意义也尤为重要。

    清末民国时期的银圆,也就是“鹰洋”、“大洋”的成份就是这个。唐奕只是早于欧洲人弄出来,糊弄现在的人罢了。

    。。。。

    唐奕这么一说,曾公亮特意把那银板要过来,自己试了好几次,最后让韩琦又抢过去试了半天。

    这时,那个“胖子”老头走到范仲淹身边,“希文兄,这个弟子传的是真赚到了!”

    范仲淹面露得意之色。

    他没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观澜的学生们,他亲传的弟子们出彩之时,他心里的舒服比自己取得什么成就来的更畅快。

    “要不,让这小子给我也奉个茶,让老夫也沾点光?”

    。。。。。。

    ps:翻砂铸币法,一人一天的铸币数,苍山有点忘了,一时也查不到。印象中应该是近百文,到二,三百文之间。大家将就看吧,别当真。那个数不准。(未完待续。)

第287章“猪队友”欧阳修

    那‘胖子’一张嘴,唐奕还好好看了他两眼。

    好吧,其实也不算胖子,只不过是比起范公的干瘦,要富态不少,且年龄也比范师父年轻很多。看样子,应该和富弼、韩琦同龄,狭眼细眉,耳大垂肩,还颇有几分慈像。

    长的虽是不招人讨厌,但是两次揭了唐奕的老底,却让唐奕看着有点不爽。

    范仲淹一听“胖子”说,“奉个茶”就算他的弟子了,忍不住横了他一眼。

    “想的美!”

    那“胖子”不干了,“希文兄怎可‘专独’?我的弟子不也让你占的光?”

    范仲淹一挑眉毛,戏虐道:“谁爱要似的,要不,你领走?”

    呃。。。。。领走是万万不能的。

    “胖子”说不过范仲淹,只得曲线救国。

    转脸看向唐奕,直了直身子,摆了个自认庄重的神情,语气故作肃穆道:“唐子浩,你可愿拜我为师?”

    唐奕心说,你谁啊?这么“欠”,还想当我老师?

    却不想,范仲淹自信抢白道:“你看他敢应你否!?”

    唐奕就坡下驴,嘿嘿的卖起了乖,“我听老师的。。。。”

    “哈哈!”

    赵祯在上面一声大笑,显然已经从铸银的事情中回过神来,听到两位大儒在抢弟子,忍不住就笑了。

    “欧阳卿家,可别被这小子给骗了。此劣儿若你收他入门,你这一世清名可就要不保喽!”

    噗!!

    欧阳?

    欧阳修?

    原来大宋第一“猪队友”就长这样啊!?

    。。。。。。

    要说仁宗朝对当世影响最大的人物,不是辅国良臣富弼、文彦博,亦不是高富帅韩琦,更不是尚在成长之中的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当属范仲淹和欧阳修了。

    范仲淹自不多说,他是悲情的、壮烈的。一身正气,最后尽忠尽职客死异乡,可以说是千古文臣的典范。

    而欧阳修。。。。。

    他的名气完全来自文学领域,至于为官,倒是少有亮点。

    在唐奕看来,“文起八代之衰”不假,“才冠唐宋之巅”也不为过。

    要是没有唐奕,这货凭一己之力,就教出宋六家中的曾巩、苏轼、苏辙三个大牛人,自己又是六家之一,还保举了苏洵。唐宋八大家让他这一窝占了五个,也是没谁了。

    但说起为官之道,这货就是个逗逼。简直傻的天真、萌的可爱,就是个政治智慧为负数的老顽童!

    都不说他的一生被人一坑一个准儿的窘态,单是他坑别人,也完全够得上一个“猪队友”的美名了。

    欧阳永叔的一生,干过几件很著名的坑人把戏。

    首推的,当然是庆历新政期间,把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等人坑了个底儿掉。

    当时,以夏竦、章得象、贾昌朝为首的保守派攻击范、富等人结党结私,扰乱朝纲。

    结党啊!

    这是千古君王大忌,换了谁也接不住这个罪名。范仲淹等人急忙上本向赵祯解释,我们可没结党。

    而做为新政标杆人物的欧阳修怎么可能不出声?

    于是,年轻的欧阳修来了个神助攻,不过,助的是保守派,加速了庆历新政的败亡。

    欧阳公可没像范、富等人那样,这萌人是直接开大招,专门写了一篇千字美文——《朋党论》。

    这文递到赵祯手里时,赵祯都气乐了。

    欧阳修在文中是解释了,只不过解释的有点另类。

    他说了,我们就是朋党,是君子之朋,“君子道同为朋,小人利同为党。”

    而且,小人那都不叫结党,只有君子之党才是真的党。。。。

    你说,你不是二吗?

    要说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但是,别管你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和结党沾了边儿,那就不行,这是千年帝王之道。就算赵祯不当回事儿,朝臣肯定也得拿之来作文章。

    一篇《朋党论》差点没把范仲淹拍死,欧阳修这算是做实了他们结党。

    “君子党”也是从这儿来的,算是黄泥掉裤裆,说都说不清。

    这是欧阳修犯的最“漂亮”的一次“二”。

    。。。。。。

    第二次,则是庆历六年,当年的“君子党”被打入地狱,范仲淹要置仕的时候。

    所有人都以为范希文在逼宫,是君子党的反击!

    这时,也是这位欧阳永叔。。。。。

    根本没分清形势就跟着起哄,更坐实了以辞为要挟的说法,让赵祯和范仲淹都很是被动。

    赵祯甚至下旨,狠狠地骂了他一顿。

    。。。。。

    第三次,现在还没发生,当然可能也不会发生了,但也充分说明了欧阳修有多“二。”。

    那就是武人荣耀、大宋人样子狄青,狄汉臣的问题。

    以文彦博为首的文官,见不得狄青一个武人打坐西府,诸般构陷想把狄青挤出中枢。

    按说,这种事儿欧阳修是不会掺合的,而且,狄青还算是旧友范仲淹的弟子,他倒应当拉狄青一把。

    但是,欧阳修觉得,狄青被挤兑成这样儿在京里呆着也没意思,倒不如去地方避避风头。

    于是,他也上书劝官家放狄青出京,算是助攻了文彦博等人。

    。。。。

    “欧阳卿家,可别被这小子给骗了。。。。”

    赵祯的一句话,让唐奕呆愣地看着眼前这“胖子”直晕,满脑袋转的都是他干过的那些蠢事儿。

    此时,欧阳修也出声了。

    “教不学师之惰,正因此子顽劣,才需我辈多加教导才是,臣是不怕的。。。。。”

    好吧,他又开始犯二了!

    只这一句话,就把范仲淹和唐奕都得罪了。

    范仲淹暗骂,这货是不是又喝多了!?我教不好,你就能教好?你啥意思?我还不如你了?

    而唐奕则是腹绯,陛下就是一句玩笑,你咋还当真了?老子顽劣,跟你就学好了?不定把我带成什么样儿呢?

    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和宋庠、晏殊划等号的,出了名的爱享乐,还自比寇准。

    只不过,享乐之道比不过,做官的本事。。。。。更比不过。

    反正,唐奕是打定了注意,得离这货远点,别哪天他借着酒劲把我再坑了。

    到时跟谁说理去?

    。。。。。。

    赵祯也是暗笑,欧阳永叔,让他修个史,做个学问没问题。别的事儿,还是算了吧!

    圆场道:“此事你们私下议论,朕就不管了。”

    “众卿且先下去吧,朕与大郎还有些家常闲话要说。”

    大伙儿一听,谢恩退下,只留唐奕一人。

    唐奕也知道,什么话家常?这是要挨骂了。

    人都走了,赵祯果然神情一肃,第一句话就让唐奕一哆嗦。“听说,你为了个女盗匪,许了耶律洪基每年一百万贯!?”

    唐奕硬着头皮答道:“是。。。。”

    赵祯一叹,“说说吧,打的什么主意?大郎当知,这事儿传出去可是死罪。”

    唐奕一扁嘴,倒不显慌乱。“其实也没什么,就是给耶律洪基挖的一个坑。”

    “坑?什么坑?”

    “先不说是什么坑,草民是觉得,就算有了毛纺织,就算大宋不惧辽朝南侵,哪怕就算我们把燕云之地都拿回来了,但在宋人心中,还是有一根刺是永远也拔不掉的。有这根刺在,大宋在辽朝面前就永远也抬不头来!”

    赵祯一震,口中不由念叨出声:

    “宋、辽、岁、币!”

    。。。。(未完待续。)

第288章 布局

    感谢老衲的好几个万赏,好几个千赏。

    只想说,兄弟,你手太欠了!加更的时候你不赏,打算歇两天了,打赏也来了。。。

    那也先欠着吧,让我缓两天,真写不动了。

    ———————

    宋辽岁币,就像是一道永远也好不了的伤疤。

    年年要揭开来看一看,年年要感受一下,那城下之盟的痛楚。

    说实话,大宋不缺那几十万贯的小钱。

    但,其带给大宋从君臣到武将、从国家到百性的屈辱,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

    这道疤压在汉人的心尖儿上,扛在大宋男儿的脊梁上。百年间虽无外扰,却蒙住了宋人的心智,压弯了汉儿的脊梁。

    现在的唐奕就像个瘾君子一样,开始了强宋这个造梦之旅!

    如何把大宋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就像毒瘾一般时刻驱使着他向前推进。

    而救宋?富宋?强宋?

    不重振民族自信,不让汉儿挺直脊梁,有再多的钱、再发达的经济,又有何用!?

    所以,在一切开始之前,唐奕第一件要干的事儿,就是把宋辽岁币这道疤彻底治愈。

    这道疤好不了,大宋的腰杆永远也挺不直!

    。。。。

    “能行吗!?”

    听了唐奕的整套打算,赵祯眼神奇亮。

    这要是成了,他赵祯就算再没有什么建树,只凭抹去岁币之事,就足以告慰祖宗了。

    “草民现在也只是设想,还需慢慢布局,引辽人入瓮。至于能不能成。。。。五成把握吧。”

    “够了!”赵祯猛一拍桌案。“五成把握就足以一试,朕会全力配合于你!”

    “明天就招辽使来此一晤,在莱州设立権场互市,辽人应当不会拒绝。”

    辽人当然不会拒绝,此事对辽朝是有利无害。

    “只是,陛下一定要控制好规模。”

    在莱州起互市,即要钉下这个由头,又不能因此而令莱州迅速发展,这个度是一定要掌握好的。

    “嗯,到时,莱州互市交由大郎来掌控,规模大小,由你自己来定。”

    “谢陛下信任!”

    “唉。。。。”赵祯话锋一转。“这几年委屈大郎了!”

    因为观澜商合,唐奕商人的名声算是坐实了。宋律虽不歧视商人,但也非什么好事。

    这几年,唐奕不但要为皇家运作生意,还要顶在最前面,接下所有风言风语,赵祯觉得,确实愧对唐奕。

    对此,唐奕倒是没什么。他还是秉承后世的理念,商与官在他眼里根本就没区别。

    因为,不论是官,还是商,亦或是他现在所处的“官商”,本质都还是一个“权”字。

    现在的唐奕没有权吗?

    有,而且很大!

    只不过,还没摆上台面儿。

    至于别人看得比命还重的名声,在唐奕这里,就是个屁!

    他宁可当一代奸雄,受万人唾弃,也不愿像老师那样,一生背着名声的大包袱赶路。

    大宋不缺惜名声的能臣,却少有敢顶着骂声干实事儿的“奸佞”。

    反传统不一定是坏事,好人救不了宋,也强不了宋!

    “陛下,多虑了,草民还扛得住!”

    “倒是陛下这几年。。。。。。”

    “朕怎么了?”

    “两年多未见,陛下显老了。”

    这话放在皇帝身上不合适,唐奕完全是出于一个晚辈的角度去说的,听到赵祯耳中,也是颇为暖心。

    横了唐奕一眼,嗔怪道:“还不是你们这么小辈不省心!?”

    “连人家的王妃也敢拐带,我说你胆子怎么那么大!?”

    呃。。。

    “陛下知道的,草民就是这个性子,见不得别人受苦。”

    赵祯被他气乐了,“还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

    “嘿嘿。。。。。”

    唐奕憨笑应付,就像自家后辈在长辈面前耍宝卖乖一样。

    。。。。。。

    赵祯拿也他没办法,可能是自己没儿子,唐奕给他的感觉比皇室之中的那些小辈还要更亲些。因为这儿子上脸的时候,根本就不拿他当皇帝。

    “下去吧,皇后快要来请安了,要是看到你在这儿。。。”

    唐奕一缩脖子,“那草民告退!”

    曹皇后现在可是老看不上唐奕了。

    从来观澜养胎开始,在上院花园遇到,曹皇后对谁都是笑脸相迎,唯独对唐奕,就没给过好脸子。

    没办法,谁让唐奕把她弟弟给激跑了?估计曹觉一天不回来,曹皇后就得恨唐奕一天。

    出了赵祯的住所,还没到自己的小楼,就见前面一群女子行来,看样子是要下山的。

    “董大家。。。。。。”唐奕先一步问候。

    打头的女子轻轻一拂,“唐公子!”正是董惜琴。

    “这是要进城吗?”

    “正是。”

    “哦,那让王伯点几个仆役跟着去吧,晚上回来也好有个照应。”

    “那就谢过公子了!”

    这两年,唐奕、潘越、曹觉都不在,张尧佐的那个儿子张俊臣在京中越发猖狂,且一直也没断了对董惜琴的觊觎之心。

    是以,现在董惜琴每次进城都是提心掉胆的,生敢被张俊臣做出什么过份之事。

    所以,唐奕说要派人跟着,董惜琴虽不想再麻烦唐奕,但还是没有拒绝。

    目送董惜琴飘然而去,说心里话,唐奕心里挺不是滋味。

    桃花庵这样的存在,放在后世也是值得人敬佩的,一群风雨飘摇的女人,自强、自立。

    但不论古今,这样的存在,也是注定很难生存的。

    如今的董惜琴,已不似前几年那般风光了。

    七年前的花魁娘子,即使琴艺依旧冠绝开封,但岁月催人,终有过气的一天。

    她已经二十八岁了,按说早就到了该退下来的时候了。

    但是没办法,桃花庵正是青黄不接的尴尬时候,董靖瑶先天不足,接不了她的班。上界花魁早已经不是桃花庵的姑娘了,若董惜琴退下来,那桃花庵几十张嘴连个进项都没有了。

    前几年,唐奕还能以各种由头接济一下,但再怎么说,这也不是个办法,时间长了,连人家都不好意思要了。

    那是一群倔强的女人,只想靠自己在这个世道活下去。

    这几年,董惜琴还是靠着自己的一副嗓子和一把琴,在开封接些演出的生意,但也是越来越少。

    有时候,甚至大名府、应天府的一些富户请她这个京城的花魁去献艺,为了银钱,也不得不远道而去。

    回到居所,唐奕让君欣卓把黑子叫来。

    看见董惜琴,倒是提醒了唐奕,黑子大哥不知不觉也己经快三十了。从进京那会儿就说给他娶门亲,却不想,一拖就是四五年过去了。

    也该定下来了,今天说什么也得问明白了,这货到底相中桃园的哪个小娘子了。

    只不过,君欣卓回来一说,唐奕差点没气死。

    “师兄进城了,你让我去找什么?”

    “进城了?”唐奕一愣。“他进城干嘛?”

    “不是你让他进城的吗?”

    “我让的?我什么时候让他进城了?”

    “王伯说的,说是你让师兄护着董娘子进城的。”

    “我呸!!”

    这个有异性没人性的东西,我是说找两个仆役跟着就行了,谁让他亲自护送了?

    “不行!!”

    唐奕打定主意,晚上回来一定要从他嘴里抠出来,到底是哪个小妖精把他的魂勾走了。

    咱要钱有钱,要啥有啥,还玩个屁的朦胧啊?

    挑明了,直接娶了不就完了!?

    。。。。。

    (未完待续。)

第289章 焦碳对大宋的意义

    晚上等黑子回来,还没等唐奕开口,黑子先说话了。

    “大郎,跟你说个事儿。”

    “啥事?你要娶哪个直说!”

    黑子老脸一红,“说啥呢?我可没那心思!”

    “那你要说什么事儿?”

    黑子一挠头,“月底,惜琴姑娘接了个去应天府献艺的差使。这一来一回好几百里地,她们一群姑娘家的,也不让人不放心啊。。。。。。”

    “所以,你又想当保镖,全程护送?”唐奕翻着白眼,被这憨货打败了。

    还死咬着没那心思,鬼才信你?

    黑子不好思意一笑,“那我就当大郎同意了啊。”

    “不是,你能不能行了?”唐奕恨铁不成钢的叫道。

    “都这样儿了,还不好意思说出来呢?赶紧的,相中谁了?咱送过去的彩礼保证让桃花庵的娘子们吃一辈子也吃不完,省得你给她们当下人了。“

    黑子臊的脸颊跟烙铁似的,局促道:“回来再说!回来再说!”说完,逃似的就跑了。

    唐奕拿他没招儿,正好这段时候自己事儿也多,就由他去吧。

    。。。。。。

    这段时间,唐奕的事儿确实不少。

    先是连上了三天的大课,然后虽然改成了两天一课,但是,战略课还要他与鲁国公王德用轮着来,基本就是三天上两节课的频率。

    看上去好像挺轻松的,可别忘了,他自己也是学生啊!这一科他是别想了,但下一科是说什么也跑不掉了。

    而且,曾公亮找来的百多名冶炼工匠也进了回山,他还要着手研究铬铁冶炼的问题。

    原来的回山瓷窑早就拆了,这回唐奕干脆和曹佾打了招呼,把新窑建到了后山,紧挨着曹家的炭场。

    先是石炭炼焦。

    这个不难,唐奕知道后世炼焦用的是“干馏法”,就是把原煤隔绝空气,高温焦化。

    唐奕只要把基本的原理和工匠们说清楚,怎么去建炉就不用他操心了。

    至于建成之后用什么温度,什么火候,唐奕也不知道,无非是多试验,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数据。

    朝廷办事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曾公亮大手一挥,一下建了十座焦炭炉,让唐奕可劲儿的试,保证最快速度炼出焦炭。

    对此,唐奕除了骂人,也不能干别的了。

    曾公亮和文彦博一样无耻,这特么就是慷他人之慨。人是他出的没错,但花的却是唐奕的钱。

    奶奶的,他当然不心疼!

    焦炭很快就炼出来了。

    出炉那天,不但唐奕在,曾公亮在,连赵祯也在。

    当一块块带着细密蜂窝小孔的焦炭出炉,唐奕兴奋的猛一握拳。

    曾公亮不明所以,“子浩,何来如此激动?”

    唐奕都不爱搭理他,他懂个屁!

    曾相公只当这是冶炼铬铁的必备之物,却不知,焦炭的出现,对金属冶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冶金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这东西不但大大提高了冶炼温度,有唐奕在,他还可以利用焦炭的化学性质,做为催化剂,一些在这个时代得不到的有色稀有金属都可以提炼出来,进而制造各种性能的合金。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焦炭的出现,会把华夏的冶铁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

    华夏的冶铁技术历史悠久,且工艺十分先进,这一点无庸置疑。

    但是,华夏铁器在世界上却不是最强的铁器,甚至在现在的亚洲也不是最强的钢铁。日本和一些南亚小国的冶铁技术虽不如中原,但造出的兵器却一点都不比大宋的差。

    为什么呢?

    因为一种化学元素困扰着大宋的冶金业——硫。

    中原地区炼铁锻钢,很早开始就在使用煤来做燃料了。不是煤比木炭好,而是中原地带的木材资源早就被砍光了,不得以才用煤做为替代燃料。

    而煤与木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煤中含硫量很高,锻造之时煤中的硫融入到钢铁中,大大降低了铁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铸器的黄金时代,名剑神兵屡见不鲜,就连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后世都无法复制的原因。

    那个时代铸器用木炭,入汉唐后,因为都用石炭,很多原来用木炭锻造的技术都失传了。

    去硫,减硫,一真是困扰中原冶金的一大难题。

    但是焦炭的出现,就将改变一这窘境。

    焦炭硫的含量很低,进而用它来炼钢铸器之时,钢铁中的硫含量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要是曾公亮拿焦炭去炼个铁试试,保准这老货惊的眼珠子都掉下来。

    目前,最强的铁制兵器是百炼钢。故名思议,就是工匠千锤百炼,反复熔炼锻打而来。用熔炼锻打来降低含硫量,控制碳含量。

    但因其工艺太过复杂,除了皇家仪仗和将官配器,别的根本就用不起,

    大内禁军用的兵器缩到了七十二炼,普通士兵的制式兵器则是三十六炼。

    士兵穿的甲胄则是十八炼,甚至就是寻常铸铁打造。说是一捅就漏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古代的一个成语就不难看出寻常铸铁的强度——削铁如泥。

    焦炭一出,唐奕就有信心让大宋的军械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而且让铸造难度和铸造成本降几个台阶。

    。。。。

    焦炭有了,下一步就是建炼矿炉和炼钢炉。

    这特么可就费劲了。

    大宋炼钢,用的炒钢法。就是把熟铁(含碳量低)与铸铁(高碳铁)混合在一起熔炼,以原料本身的碳含量来中和成最终的成品。因为熔炼过程中需要工匠不停搅拌,形同炒菜而得名。

    这在现今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先进了。但是,唐奕听过后世的转炉炼钢,对这种一次最多几百斤,费时、费力,还费物料的工艺根本就看不上眼。

    他想一口吃个胖子,借着这次机会,把那种一炉就是几吨成品钢的技术弄出来。

    好吧,唐奕只是听过,原理也是懂的。

    但是,转炉到底长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

    可是,没关系啊,这不是有人吗?

    唐奕提一个思路,和这些工匠一起慢慢研究呗。

    。。。。。

    这一天,和工匠在他的小楼里琢磨了一上午,到了下午,只得让大伙儿先回去,因为他今天有课。,不是财税课,而是战略课。

    一到大课舍。。。。。果然!

    除了有公务在身的,能抽出时间的朝臣几乎都在。

    按说,战略课不是财税课,他们不用来听。

    但是,别忘了,大宋是文人带兵,这些文官,不定哪天就出去当一回监军。所以,战略课反而比财税课来听的人还多些,毕竟这门学问可是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唐奕走到讲台前,抿嘴一笑,“今天还是假想题。”

    下面一松,假想题就意味着能说话,比纯讲轻松不少。

    唐奕把一张一丈来宽的大山河图往墨板上一挂。

    “今天咱们来假设一下,若目前的战略态势是,北方蛮夷攻破开封,我族被迫南迁,立都江南,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那么。。。。。”

    唐奕环视全场,“做为北方蛮夷的你们,如何灭宋?!”

    靠!

    儒生和朝臣,倒了一片。

    这特么唐疯子就是唐疯子,他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

    而且。。。。。。

    为什么我们是蛮夷啊?

    为什么不是“做为大宋如何反击呢?”

    。。。。。。(未完待续。)

第290章 最后的战神

    唐奕也不是发疯。

    既然是战略课,既然是可以无限假想,既然在课上说什么都不算逾越。。。。。。

    那,为什么不在开阔儒生视野,培养全局眼光的同时,把几十年后,甚至百多年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拿出来说一说、想一想呢?

    也许有人会记住,也许会写入史书。

    一指地图,“先不说‘我为蛮夷’。先说假设现在永兴军路、京兆诸路、河北、河东诸路皆入敌手,我朝完全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权,只立足南江一禺、长江一线、蜀中一地,如何实现有效的防御吧?”

    唐奕开了头,下面的儒生立刻脑洞大开,说什么的都有。

    这也是大家喜欢假想题的原因,这个时候,不比谁有文采,而是看谁有想像力。把整个推演的过程设想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那才叫本事。

    只不过,这次却没有往日的那般容易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攻防,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出书院的半大儒生能力所及。就算有人说到点子上,也只是一些筑城排兵之类的粗浅建议,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唐奕给出的条件,对大宋来说太不利了,简直比现在没有燕云的防御更加不堪。

    从江淮入海口一路向西,一直到利州路,绵延数千里的横断面,都可成为北人南侵的入口。这么长的防御战线,别说只剩半个大宋,就是整个大宋都在,也铺不开这么大的防线。

    这是个死局!!!

    如果真成了这个态势,宋必亡!

    不光儒生们抓耳挠腮地想对策,这边朝臣们也投入进来,苦想如何破局。

    赵祯坐在那里,不但没一点不高兴,反而十分欣慰。

    唐奕说什么“灭宋”确实不合适,但正是这种谁都不敢想的命题,才是最应该防范的。

    见所有人都认为是死局,唐奕刚要说出一他的战略,却闻后排猛然一个声如金钟的汉子试探说道:“掘河阻敌可好!?”

    唐奕一怔,随即欣慰一笑。看来,大宋还是有能人的。“何人出声?且到台前细说!”

    闻声从后排站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