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已经日上天杆了,怎么不见君欣卓来伺候他洗漱?

    好吧,唐奕已经被君欣卓惯坏了,偶有一天不来,他都不会洗脸了。

    心里纳闷儿,推门而出,想看看君姐姐在干嘛。

    可一出门儿,唐奕就愣住了。

    只见门外,吴育搬了一把墩凳往那儿一坐,正堵在门口儿,唐奕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抬头看了一眼被堵在外面的君欣卓,又看看吴育。

    “相公这是?”

    “起来啦?”吴育不答反问。

    “呃。。。。。。起来了。”

    “哼!”

    吴育冷笑一声,揶揄道:“年纪轻轻,比我这老头子还懒。”

    “。。。。。。”

    “昨夜老夫又细细回忆了一番,一夜没睡。”

    “。。。。。。”

    唐奕不禁吐槽,您这是没睡,不是比我起的早好吧?

    “老夫还是觉得没听错,所以。。。。。。”

    “所以怎样?”唐奕哭丧着脸,心里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左右你小子也不会承认。所以,为防万一,从今天开始,老夫要盯着你!”

    “那也不用这么个盯法吧?”

    。。。。。。

    “事情确实有些荒诞。”吴育眼皮都不抬地缓缓说道。“但是,老夫觉得,还是保险一点的好。因为。。。。。。”

    “又因为什么?”

    “因为!”吴育指着唐奕的鼻子。“你是个没有底线的疯子!”

    “。。。。。。”

    吴育跟他耗上了。

    其实内心里,吴育也不相信唐奕敢入辽境。但是,真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吴育很清楚,一但唐应带着一厢禁军踏过宋辽边界,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

    所以,吴育觉得,还是看着点儿吧!万一真出了事儿,他也脱不了干系,必成千古罪人。

    。。。。。。

    “怎么办?”

    趁着吃饭的光景,宋楷、杨怀玉靠到唐奕身前。

    唐奕撇了一眼不远处由萧巧哥陪着的吴老头儿,心里这个烦躁。

    “还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吧!”

    “不行。。。。。。”

    “不行在太原把他扔下就是了。”

    。。。。。。

    在南关休整一天,第二天大队继续上路。两天之后,就到了太原城南二十里的地方。

    眼见就到太原城了,吴城也是松了口气。他知道,杨文广会到太原与之一会。到时候,老成持重的杨将军当不会由着这些小的胡闹吧?

    正想着,就见官道上,有三五带甲骑士拦于大道。打头的,还是个二十左右岁的少年小将。

    吴育还在奇怪,就见杨怀玉叫大队停了下来,然后猛一夹马腹,迎了上去。

    “三弟!”

    “二哥!”

    杨怀玉与打头的那员小将几乎同时出声。

    这小将正是杨怀玉的亲弟弟杨怀安。

    。。。。。。(未完待续。)

第431章 西北重镇

    杨文广共育有四子:

    老大杨怀良已经三十多岁,在军事上的才能一般。于是,杨文广干脆让他卸了军职,现在主要打理杨家在观澜的生意,这也看出杨家对观澜的重视程度。

    老二杨怀玉自不多说,大宋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勇武更胜其父,颇有几分杨老令公当年的风采。

    老三杨怀安,就是眼前这位。现今只有十九岁,因年纪尚轻,杨文广就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至于老幺杨怀康,现在只有十二岁,和曹佾的儿子曹评差不多大,还在京中调皮捣蛋。

    杨怀玉和杨怀安别看是亲兄弟,但是,去年杨文广从广南回京,就马不停蹄地到西北主持军务,兄弟两个也是快一年没见过面了。

    “二哥,别来无恙!”杨怀安率先给二哥问安。

    “嗯。”杨怀玉欣然受之。“臭小子,长高了,也黑了!”

    杨怀安嘿嘿笑着。

    杨怀玉没见杨文广,遂出声问道:“父亲大人呢?”

    杨怀安道:“父亲还没到太原。怕你们来的早,就命我先行一步,来迎二哥!”

    杨怀玉点头,心知兄弟情义晚点儿再续不迟。

    “都安排好了?”

    “嗯,安排好了。已经和太原的禁军大营打过招呼,城南方圆五十里不会有西军巡查。”

    “那我等于何处扎营?”

    杨怀安向西一指,“西边五里有一山坳,正适合藏兵。”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阎王营从过了太行山开始,就尽量避开当地守军。毕竟这一营最后是要过境入辽的,越少人知道越好。

    。。。。。。

    吴育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就发现大军下了官道,朝西而去。

    老头觉得有点不对,扒开车帘喊唐奕,“怎么不进城??”

    唐奕靠过来,“相公安心!杨将军还没到,咱们先在城外呆两天,等杨将军一到,再进城不迟。”

    吴育狐疑地看了唐奕半天,他现在防唐奕,就跟防贼似的。

    。。。。。。

    在山坳扎了营,唐奕把宋楷他们几个聚到一块儿。

    宋楷问道:“怎地?要进城?”

    唐奕点头,“趁杨伯父还没到,咱们先去摸个底。”

    。。。。。。

    可是,几人还没走出营地,就被吴育拦住了。

    “干嘛去?”

    唐奕心里这个气啊,发誓以后绝不和这些酸腐儒臣较劲。

    “呃。。。。。。进城。”

    吴老头一挑眉头,“不是要等杨将军吗?”

    唐奕陪笑道:“我们去城里转转。”

    “那老夫也去!”

    唐奕哀嚎道:“您去干嘛呀?”

    “我怕你跑了!”吴育瞪着眼睛,声调都提了几分。

    这两天在路上,唐奕和宋家、庞家的那几个浑小子嘀嘀咕咕,还当他没看见,肯定没憋什么好事儿。

    唐奕一副被你打败了的样子,上前扶住吴育,“相公又想多了不是?”

    一边说,一边有意无意地往吴育的营帐走。

    “您看,就我们几个年青的想进城开开眼界。我能跑,杨二哥,还有这一厢禁军还能跑了?”

    吴育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可是,嘴上又不肯服软,眼睛一立,“那可说不准!”

    唐奕道:“您老啊,就是疑心病太重!”

    吴育横了他一眼,叹道:“大郎啊,陛下让老夫此行听你的,老夫深知陛下必有其道理,也无异议。但凡事得有个界线,大郎明白吗?”

    “明白明白。”唐奕连连附和。

    老头儿的意思是,别过界,过界爱谁谁,谁也不好使。

    “您老就在营里安心呆着,我们真的只进太原。陛下让咱来给盐法铺路,那您总得让小子去看看,私盐在西北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吧?”

    吴育一顿,“陛下果然是让大郎来办盐的?”

    “那当然!?”唐奕可没撒谎。

    只不过,办盐事不假,却不是在太原。

    “那。。。。。。”吴育犹豫了。

    唐奕哪还等他松口?见他稍有迟疑,立马道:“那小子去了啊?回来给您老带好酒!”

    说完,一溜烟儿的就跑没影儿了。

    。。。。。。

    骑马出了山坳,唐奕他们六个再加上君欣卓,朝着太原的方向行去。

    贱纯礼不禁吐槽:“你也真够有耐性的,哄吴老头儿就跟哄小孩儿似的。”

    唐奕撇嘴道:“你懂个屁!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别管多大的本事,上了岁数就架不住小辈们磨。”

    “要不,怎么你爹对我,比对你还亲呢?”

    “扯淡!”贱纯礼不干了。“那是我爹,当然是和我亲!”

    。。。。。。

    一路说笑,半个多时辰就到了太原城。

    太原位于莽莽太行山与吕梁山脉之间,所处是一条贯穿山西南北的断陷盆地带。南通关陇,北拒辽地,西北可直抵宋夏之交,东去则是肥沃丰饶的华北平原。

    作为西北重镇,太原历来是兵商汇聚之地,大宋西北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自打翻过太行山,唐奕等人一路行来,入眼皆是西北苍茫之景,不同于中原的锦绣江山,多了几分广袤大气之感。而沿路州县,不论是人口,还是繁盛程度,与中原各州还是没法比的。

    但是,太原城却不同。

    三丈高的巍峨城墙围起一座巨城,甚是庄严。进到城中,更是人声鼎沸,穿流如织。

    宋楷看的新奇,“是不太一样儿哈?”

    开封虽比太原热闹得多,但是,却不像这里这般奔放。

    没错,就是奔放!

    一入城,那种西北独有的风情就已经印到众人的脑袋里了。

    开封九成九都是汉人,偶尔看到几个契丹装扮的蛮子,也都是大辽使馆的辽兵上街闲逛。

    这里,汉人不少,髡头皮袍的契丹装扮也不少。而更多的,则是党项人。

    唐奕甚至看到几个卷发碧眼的高昌人。

    整个太原城就像一个多民族大杂烩,连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是各有特色,一看就不是汉制建筑。

    范纯礼小的时候曾随范仲淹来过西北,给大伙儿解释道:“这里别看是军镇,但是大辽与咱们几十年没了战事,西夏的主攻方向也是永兴军路那边。所以,现在的太原,三国早就形成了默契,成了三境的商业集散地了,高昌黑汗的夷民也都来此互通有无。”

    丁源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多蛮子吧?”

    唐奕笑道:“别瞎说,什么蛮子不蛮子?商人是少数,更多的还是百姓。虽不与我辈同族,却也是宋民无疑。”

    。。。。。。(未完待续。)

第432章 五味正店(四千大章)

    二合一章,晚了,见谅。

    感谢“啦v5头像”的万赏!

    ——————————

    自澶渊之后,宋辽又订下盟约,互不收留逃民,且两国贸易也以権场互市为主,理论上断绝了宋辽之间的民间往来。西夏的情况也差不太多。

    但是,也不想想,当世最强盛的两大帝国之间,只靠雄州互市怎么可能满足民间百姓的商货需求?

    所以,官方虽然限制民间往来,但是,走私偷贩依然是无法彻底断绝的。

    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就是都装看不见。

    宋、辽、夏三国似乎形成了默契一般,宋辽于河北两路雄兵对峙,却对西边的大辽京西道和大宋河东路疏于防范。

    而宋夏之间,于永兴军路军战不断的同时,对于东北向的大宋河东路也是少有进犯。

    如此一来,也就为民间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成全了太原这个特殊的存在。

    大宋西北番民本就有党项一族,再加上辽地的羌人、西夏羌人以走私为业,把大宋的茶、丝、陶、铁贩入两国,几十年间从未间断。

    而西夏的青盐、牛羊,大辽的牛羊、山货也是大宋所需,致使太原各民族高度融合。

    除了党项人、辽地汉儿,契丹商人在此走私了几十年,有的也逐渐在大宋定居。形成了太原现在的格局。

    唐奕等人下马慢行,发现在街道两边的商铺中,甚至能看到很多在开封都找不到的奇货。

    比如,大辽的松子、山核桃、山果等野货。这些东西在雄州互市上都是极为抢手,辽人更是拿来当做国礼赠于大宋,可见其珍贵。

    但在此处,竟是随意摆在路边售卖,与平常货物一般无二。

    唐奕特意跑到集市上转了一圈,这里不但有大辽、西夏的特产,就连西州回鹘的葡萄美酒、各色干果也是一样儿不缺。

    宋楷看的新奇,转脸挤兑起唐奕。

    “看来,观澜运力还是有待提高啊!西北这么多好东西,你却一点也没沾上光。”

    观澜运输体系走的是水路,多以江南、两湖,还有沿海的产出为主,西北水路不通,自己和观澜搭不上边儿。

    可是,唐奕却是不接话,紧锁眉头,喃喃自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盐。”

    众人一怔,这才发现,全城奇货遍地,但确实如唐奕所说,唯独少了西北最著名的东西——青盐!

    宋楷挠头道:“对哈,怎么没有盐?”

    丁源撇嘴道:“买盐当然去杂铺,谁还摆到街面儿上来。”

    大伙儿一想也对,特意四下扫看,看有没有卖盐的铺子。好巧,前面不足十丈远就有一间。

    唐奕拧着眉头走了进去。

    “老板,卖盐吗?”

    杂铺掌柜是个粗壮的汉子,抬眼一瞅,没说有没有,倒是不咸不淡地反问道:“南边儿来的?”

    唐奕泯然一笑,“怎地,挂相?”

    汉子又是不答,一指柜上的一排白布口袋中的一个,“150文一斤,要多少?”

    唐奕又是一愣,随即一边拿起一块“盐巴”细看,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道:“这么贵?”

    汉子道:“咱这西北偏的很,自然就贵些。”

    “那这质量也太差了点吧?”

    这盐巴略有青黑,搓下一点儿放到嘴里一尝,还有点苦涩,是官方流通的解盐。

    汉子不干了,“公子识不识货?咱这是上等解盐。可着太原城,你也找不着比这更好的官盐了。”

    唐奕嘿嘿一笑,“您别激动,我的意思是。。。。。。”

    “有没有青盐?”

    汉子一怔,下意识答道:“没有。”

    “那是犯法的!”

    唐奕陪笑道:“您看我们大老远从南边来,可不是为了走解盐的。”

    宋楷帮腔道:“咱们走的量可不小。”说着四下扫看。“要是成了,够您这小店儿吃个三五年,当是不成问题。”

    汉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道:“没有!”

    唐奕摇头,不再问盐的事儿。

    “那城里哪家客栈住的舒坦,还请大哥给指条道儿。”

    这回汉子倒没犹豫,“府街西头,有家五味正店,是大原最好的大店了。”

    “得勒!”唐奕飒然一拱手。“那就不耽搁大哥生意了。”

    说完,带着宋楷等人就往出走。

    走到铺门外,唐奕停下,回身嚷道:“小弟这几天就住在那儿了,大哥若是找到门道,可去客栈寻之。”

    说完,不等汉子反应,已经消失在人流之中。

    “这汉子还挺小心!”丁源抱怨道。“我还不信了,这么多杂铺,他不卖,总有人卖。”

    唐奕冷然一笑,“屁的小心!你去别家看看,多半也是这个待遇。”

    丁源不信邪,找了几家一问,果然是只有解盐,没有青盐。

    。。。。。。

    “怎么回事儿?”

    唐奕答道:“估计是吴相公来西北巡案的事情,早就传到了这边。”

    一进太原城,唐奕就纳闷,这和他了解到的情况完全不符啊!

    据老师说,青盐遍布西北,又以太原为最,是为青盐入宋的集散之地。别说是杂铺,街边儿集市敞开口袋叫卖的都比比皆是。

    怎么可能走了这么半天,他们连青盐长什么样儿都看不着。

    一定是有人把朝廷要整顿西北盐务的消息早就散出去了,各家盐贩才会这般警惕。

    “那现在怎么办?”唐奕把话一说明,宋楷就有点沮丧了。

    “看来,果真如传言一般,私盐之利军政两务都有参与,咱们来的这么低调,还是不行。”

    唐奕摇头,“先住店,等杨文广到了再说吧。”

    看来,他还是想简单了。本想进城来看看青盐猖獗到什么程度,却没想到,人家早防着他呢。

    照着那汉子的指引,几人寻到五味正店。

    前脚进店,后脚就跟进来一个流里流气的汉子。也不说话,进来就往厅中一坐,一瞬不瞬地盯着唐奕等人。

    唐奕他们进了厅,倒是没注意那泼皮汉子,反倒是不由一疑。

    本以为,这传说中的太原最大客栈生意不得多好,却不想,并没有那么邪乎,大厅之中竟鲜有旅客,颇为冷清。

    柜台里斜倚着一个穿缎面儿罩袍的中年人,岁数不算老,可胡子倒不少。半尺多长的美髯,再加上西北人特有的高原红,还真有那么几分后世电视剧里关云长的味道。

    此时,这位正轻摇蒲扇,好不悠闲。听见动静,才半睁凤目看了唐奕几人一眼,蒲扇一缓,又好好地上下扫了个遍,才懒懒地叫伙计招呼。

    “六子,来客人了。”

    唐奕抿然向那美髯公微微点头,算是打了招呼。随后,就坦然的一边等着堂倌儿上来招呼,一边四下打量起这店铺来。

    这时,堂倌儿也迎了上来,“几位公子,打尖还是住店?”

    唐奕没接,心思也没在堂倌儿这里。

    他已经注意到那个后进来的流气汉子,心中一动,感觉刚刚在路上似乎就扫见过这人。

    而更吸引唐奕的,也不是这汉子。而是汉子坐的那张桌子。

    那张桌子很特别!

    这家五味正店虽然冷清,但装饰却是一点不差,描梁画栋算是下了工夫的。一应木器摆设,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上等货色。

    厅中十几套桌椅皆是朱漆好料,造价不菲。

    但是,在十几套朱红桌椅之中,唯独那流气汉子坐的那张极为特别。

    那桌子竟是原木裸色的,白花花的杵在以红色为基调的大厅之中,极为的不协调。

    堂倌问了一遍,唐奕没答,只得再次缓声开口,“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唐奕回过神来,意味深长地一笑,“小二哥想错了,腾几间上房,住店!”

    “打尖”这个词儿,并非西北方言,也非大宋中原官话,而是靠近大辽燕云河北那边的土话。

    这堂倌显然是看出唐奕几人是外来的,用这个并非本地的生词儿来套唐奕的话。

    听得懂,那说明就是东边儿来的,要是听不懂。。。。。。

    不是西北人,也不是东边儿的,那就只能是南来的了。

    唐奕说“小二想错了”话里的意思就是:咱听得懂不假,却是南来之客。

    那美髯汉子闻言,不禁再一次睁开双目,又好好看了唐奕一眼。

    轻笑道:“把三楼腾出去给几位歇脚,再给客官挑几个回鹘瓜送过去。”

    吩咐完小二,汉子又对唐奕道:“小孩儿不懂事儿,冒犯了。”

    唐奕点头示意,“无妨,谢过了!”

    说完,也不多留,随小二上楼去了。

    而那小二也还听话,再不试探唐奕等人,恭恭敬敬地把几人引到客房,又端来回鹘瓜,当是赔罪。

    开始,唐奕还不知道这个回鹘瓜是个什么东西,等端上来一看才明白,原来就是后世的哈密瓜,因产自西州回鹘一带,故称回鹘瓜。

    这东西开封可没有,宋楷他们更是见都没见过。拿起一吃,甚是惊艳,一连吃了好几块儿都舍不得停手。

    唐奕看着他们吃瓜,心里却惦记别的事儿。对几人道:“你们呆着,我下楼瞅一眼。”

    给君欣卓使了个眼色,两人出了房间,下到一楼大厅。

    到了大厅一看,唐奕不由一阵失望,因为那个流气的汉子已经没了踪影,裸色的木桌前也是空空一片。

    堂倌一看这公子刚上去就下来了,急忙迎了上来,“公子,还有何吩咐?”

    唐奕抿然搪塞道:“腹中空空,你们这儿有什么特色的吃食?”

    一听是吃饭,堂倌一让,“公子先厅上高坐,小的慢慢给您道来。”

    唐奕点头,与君欣卓到厅中坐下。只不过鬼使神差,选位置的时候,唐奕就选了那张裸色木桌。

    小二一怔,下意识看向柜上的掌柜,那美髯汉子却是眼睛都没睁地点了点头。

    唐奕装做没看见,对小二道:“有什么南边没有的好东西,说几样儿听听。”

    小二陪笑道:“公子这可是问着了,咱们五味正店的特色吃食,保准公子不曾享用过。”

    “本店最拿手的,就是辽地密制毗黎邦。那可是在大辽都不是一般人能吃上的珍馐美味,客官要不要来上一份?”

    唐奕闻声哑然失笑,“貔狸这东西,辽人当宝,咱们可不稀罕。换一样儿。”

    小二一怔,“客官好见识啊!”

    毗黎邦就是貔狸,也就是——黄鼠狼。

    辽人用特殊方法闷炖至肉烂,在大辽确实是珍馐美味,一般人都没资格享用。

    唐奕使辽的时候耶律宗真就请他吃过,确实味美。但后来知道那东西就是黄鼠狼,就怎么也吃不下了。

    唐奕能一语道出毗黎邦就是貔狸,不光小二一怔,连柜上的美髯汉子都睁开了眼睛,再一次好好打量了唐奕几眼。

    “公子见识通达啊,去过辽境?”

    唐奕头也不回,把玩着手边的茶杯。

    “呆过半年。”

    汉子笑道:“倒是某家看走眼了,公子小小年纪却是走南闯北,所到甚广。”

    “怎么来西北这破地方了?走亲戚?”

    唐奕笑道:“掌柜的又想多了,家里是有亲威在朝,却不在西北。”

    “哈哈哈!”汉子大笑。“倒是某家又唐突了!这顿算某的,全当赔罪。”

    唐奕摇头道:“总听说西北汉子爽快利索,天下无二。今日见闻,相差甚远啊!”

    那汉子也不生气,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公子多担待吧。”

    唐奕神密一笑,“倒也说得过去。”

    “。。。。。。”

    这回,那汉子真的愣住了。

    说实话,最后那句也是一句试探。

    这公子要是听不懂,自然有听不懂的答法,可是偏偏他听懂了,还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公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唐奕回身,正对美髯大汉。

    “我说了,家里有人在朝!”

    ————————

    这世上最真实的谎言,就是七分真三分假。

    自打坐下,唐奕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但是,他传达的意思,却是假的。

    这汉子显然和街面儿上的杂铺一样,是接了信儿的。要不然,就算唐奕是个外地人,也不至于被其百般试探。

    他越试探,越说明这家店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而唐奕传达给他们的信息也是模棱两可。

    不过,从这些信息中,有一点可以让美髯汉子确定,就是唐奕见识很广,背景很大。

    至于是不是来西北走生意的,美髯汉子就真的看不出来了。

    。。。。。。(未完待续。)

第433章 大商家

    一见那美髯汉子脸色数变,阴晴不定。

    唐奕暗自一笑,也不逼迫,与小二点了一份回鹘烤羊腿,几样儿小菜。便不再与那掌柜的搭话。

    。。。。。。

    不多时,羊腿端上来,唐奕正要招呼君欣卓开动,猛的桌前黑影一遮,一个人影大喇喇的在他们这桌坐下了。

    唐奕只是抬眼扫了一眼,便自顾自地夹菜:“还以为你不来了。”

    坐下那位作动一僵,生生把到嘴边的套词儿噎了回去。

    “公子。。。。。。在等我?”

    唐奕摇头,“跟了咱几条街,总不至于就这么没了下文吧?”

    对面儿的,正是刚刚进店时,坐在这张桌子上的那个流气汉子。

    流气汉子心虚地看了一眼柜上,一时之间竟不敢接话了。

    唐奕笑道:“你的人?”

    却是对柜上的美髯汉子说的。

    美髯汉子答道:“不是。”

    倒是唐奕想多了,他以为这泼皮是美髯汉子的人,而那泼皮看向掌柜,只是因为不确定,美髯汉子是不是把他的底泄给了这位公子。

    唐奕点头,稍稍有些失望。要真是掌柜的人,倒省了些麻烦。

    看向那流气汉子:“上头有人吗?”

    “什,什么上头?”流气汉子支吾道。心说,这人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直接的让他有点不习惯。

    唐奕道:“放心,没问你官面儿上有没有人。不想知道,也不用知道。”

    “这买卖你做不了主,叫你家大人来吧。”

    泼皮心说,瞅把你狂的!?

    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抽抽着半边儿脸道:“公子就不怕咱做的是人肉买卖?”

    唐奕停下筷子,皮笑肉不笑地反问:“你是吗?”

    泼皮一哆嗦,又不敢说话了。

    唐奕那眼神太吓人,他毫不怀疑,他要敢说是,这位现在就敢要他的命。

    一咬牙,“不瞒公子,公子进城之后的所做所为尽在小的眼里,冒昧问一句,公子要走盐?”

    “走盐。”

    “走到哪儿?”

    “京畿”

    “!!!”

    这回,连美髯汉子都怔住了。

    那泼皮更是摇头,“京畿路不行!”

    唐奕微微一笑,“行不行,你说了不算。别急着拒绝,叫你家大人来。”

    泼皮沉默了。

    说实话,他就是个给主子盯客、拉活儿的小喽罗。可是干了这么多年,也算是见多识广,却从没见过这般气魄、这么狂的下家。

    最后,泼皮还是起身一拱手,“公子慢等,我去问问!”

    泼皮一走,那美髯汉子站了起来,来到桌前坐下。

    唐奕抬头看了美髯汉子一眼,“掌柜的,贵姓?”

    “免贵姓李,李杰讹”

    “党项人?”

    唐奕一挑眉头,“李”虽是汉姓,但“杰讹”却不是汉名。而且,唐奕知道,党项确实有汉姓姓李的。

    李杰讹拱手道:“公子果然是见识广博,某家确是鲜卑拓拔氏之后。”

    这个“李”,还不是一般的李。

    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天下勤王。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击败黄巢叛军。

    战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自此,党项最重要的一支——拓拔氏改姓“李”,且有了自己的领地。

    后来,五代乱世,拓拔氏逐步壮大,占据河西大片土地。李元昊自立称帝,就是自称拓拔氏之后。

    所以,李姓不但是党项姓,而且还是西夏的国姓,皇族专享。

    唐奕来了兴致,“那就奇了怪了,如此说来,掌柜的算是西夏皇族,怎么跑到大宋来,当起了商户?”

    李杰讹神情一暗,摆手道:“先祖旧事,不提也罢。”

    他不愿说,唐奕也就不问了。话锋一转,“李掌柜这是想入局?不合规矩吧?”

    如果唐奕没猜错,这位美髯汉子也就是个掮客的角色。不然,刚刚那个流里流气的泼皮坐下,他也不会就那么淡然地看着人家抢自己的生意。

    李杰讹怔道:“公子怎么。。。。。。”

    唐奕笑道:“都是跑生意的场面人,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