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艘航母去抗日-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超英说道:“这样说的话,我这就回去准备,很快我们就能造出一批单兵火箭弹了。”

342 山地作战师

    武器调查一结束,林远就向俄国大使馆提出严正交涉,对俄军的悍然挑衅行为表示最强烈的抗议!并责成俄方调查挑衅起因,保证此类事件以后绝不发生!

    俄国大使心里这个气啊,你们在冲突中占尽了便宜,我们的部队损失了将近一千人,逃回来的士兵还有一千多受了伤,你们反倒弄得和吃了多大的亏似的!

    俄国这次军事行动并不是某一个指挥官心血来潮,而是从上而下发动的一次试探进攻!从彼得大帝时代,俄国的国家战略就是获取更多土地和出海口,有历史学家曾经评论说,俄国人寻找土地的心情就像是一个男人的下身寻找温暖的洞穴。

    在陆续侵占大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之后,中国东北就成了俄国人的目标,尤其是俄国的新沙皇尼古拉二世,此时只有二十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在侵占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之后,他踌躇满志,自以为功劳堪比彼得大帝,他甚至找来莫斯科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询问自己在历史上将会有的评价。

    可是他的好梦刚刚开始,林远就率领部队叫醒了他,不光是叫醒了他,还把他连人带床扔出了卧室!短短二个月不到的时间,林远的部队就把他的部队赶出了广袤的东北平原,只剩下了几个山头。

    尼古拉二世一直都攒着劲,想要一雪前耻,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涅尔琴斯克四个战略方向已经集结了近十五万人,随时准备“收复失地”。

    这次进攻拉哈苏苏只是一次试探,俄国方面并不想扩大战局,而是谎称俄**队遭到了中**队的进攻,这才被迫反击!

    于是双方就在外交上相互指责,林远把陈飞从北京召回了奉天。陈飞一见林远就问:“你把我带到京城要做什么,我在京城这些天没做什么有用的事情,光陪着高玉玩了。”

    林远问道:“高玉在京城玩得怎么样?”

    陈飞“哈哈”笑道:“那次我把她带到你的晚晴那里,不知道为什么,她居然对那些书感兴趣,于是天天猫在屋子里面看,我都成了书童了。”

    林远说道:“我原本带着你回京,是想让你发挥一些作用的,可是后来没有用到你,你就一直清闲了呗,不过这回,你可要很忙碌了。”

    陈飞说道:“我在北京的时候也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比如,我在那个头山满那里看到了一个熟人。”

    林远一惊,问道:“什么熟人?”

    陈飞说道:“她是一个日本女人,在我被日本人抓住的时候,就是她审问的我。”

    林远点点头,说道:“好的,等我们把俄国人打完,就好好查一查这个头山满!”

    陈飞问道:“你这次要我做什么?”

    林远说道:“我们现在是该给俄国人一些厉害瞧瞧了,我要你组建一支山地作战师!”

    陈飞无奈地笑道:“你别开玩笑了,我们现在能和俄国人打吗?俄国人目前已有兵力十五万,而且还在增兵,我们难道只用一个山地作战师去对付他们吗?”

    林远笑道:“我招募了四支部队,你不知道吗?”

    陈飞说道:“我在北京的时候听说了,你招募的四支部队,不只是守护地方的民兵吗?”

    林远说道:“那些是骗外人的,这四支部队的训练和当初我们训练第一旅的时候一样,只要有需要,这四支部队立刻升格为步兵师。”

    林远接着说:“这四支部队的番号依次是第二师到第五师,每个师满编一万人,我们原来训练的第一旅如今改称独立一旅,定武军改称独立二旅。”陈飞说道:“山地作战师对士兵的要求很高,我必须要从这几个部队中抽调精锐。”

    林远说道:“那是自然,你也不要抽调太多的人,山地作战,贵在精而不在多,你们先组建一个团,大约一千人左右,剩下的建制,等到以后再补充。”陈飞说道:“那装备问题怎么解决?”

    林远说道:“你可以和我来看看。”说着,就把陈飞领到了工业区的一间仓库,打开库房,一阵枪油味飘了出来。

    林远打开一只长条形的木箱,往里面一指,说道:“你看看,熟悉吗?”陈飞眼睛一亮,惊讶地说道:“这不是03式班用轻机枪吗?”

    林远笑道:“不完全是,它是我们根据03式班用轻机枪自行制造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出它们了,枪身的部件尽量使用冲压制造,铆钉连接,这种制造连接工艺要比车削,铣削加工快得多,而且我们还在天津机器局,吉林机器局,工业区兵工厂全面推行了流水线制造工艺,所以制造速度很快,第一批轻机枪优先配备给你们山地师。”

    陈飞说道:“我好像想到了什么,03式轻机枪是03式枪族中的一员,你既然能制造这种枪,不就可以制造03式步枪了吗?”

    林远说道:“这都被你猜到了,不错,我们的第一批03式步枪已经造出来,率先配备给了独立一旅和独立二旅。”

    陈飞问道:“这种枪还没有名字吧?是不是该起一个威武霸气的名字?”林远笑着从仓库的桌子上拿起一张纸,说道:“看看这个。”

    陈飞拿起来,看着上面的字,惊讶地说道:“国家军用品标准,GJB…1895…0001,陆军轻武器命名规范,你居然把这个也搞出来了。”

    林远笑道:“那当然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地盘,部队建设一定要坚持正规化,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给武器取名字,按照规范,枪械类武器取汉字拼音的大写字母,后加定型年份,所以这型轻机枪应该叫做QJQ95式轻机枪。”

    陈飞无奈地说道:“我算是服了你了,你看看你,哪有半点穿越者的神韵!”

    林远又说道:“我们还要制造四十毫米火箭筒要配发给你们呢。”

    陈飞说道:“那就太好了,再加上迫击炮,直射和曲射火力就都有了!我去选拔士兵了!”

    陈飞随即从各个部队挑选人员,有过登山经历的人一律参加初选,林远在招募兵员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日后将要组建山地师,所以特地招募了不少山民,有很多还是长年在山中打猎的猎手。

    所以陈飞很快就把人员召集齐备,开始训练,山地步兵最大的特别训练就是攀岩了,攀岩的时候需要很多特殊的装备,比如岩钉,在攀岩的时候,把它凿入山体,为士兵的攀爬提供支点,这需要高硬度的低碳钢,幸好刘金秋掌握着先进的热处理工艺,否则岩钉根本无法制作出来。

    陈飞没有想到,小小的登山靴,却给他带来了麻烦。

343 有机化工大发展

    陈飞查看装备的时候才发现,林远并没有为山地步兵配发专门的登山靴,他们现在穿的,就是普通的靴子,底部是用皮革缝制的,皮革比较软,人踩在冰爪上硌得很难受,走路都不舒服,还怎么打仗啊!

    山地步兵的登山靴与众不同,由于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所以山地作战常常意味着雪地作战,登山靴的底部需要安装冰爪,冰爪很像现代足球运动员所穿的钉子鞋,只不过冰爪上面的钉子更尖利,更坚固,能帮助步兵抓紧冰面。

    冰爪都是使用韧性和硬度都很好的低碳钢制造的,工业区兵工厂都能够制造出来,可是冰爪有一个冶金工艺无法解决的问题:钢是热的良导体,遇热升温和遇热降温的速度都非常快,士兵脚上的热量将会通过它源源不断地离开身体,脚极容易冻伤,所以登山靴还要考虑保暖问题。于是陈飞找到了林远,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我们必须换用专门的登山靴,而且要解决保暖问题。”

    林远说道:“这个没问题,等到石油化工厂生产出橡胶来,我们就能用硬质橡胶做鞋底,现代的登山靴也都是这样做的,保暖的问题嘛,你们海军陆战队是怎么解决的?”

    陈飞说道:“一般都是配发羊毛鞋垫,羊毛袜子,羊毛在干湿状态下都可以保暖,是山地作战的绝佳材料。”

    林远说道:“羊毛?这个时代的羊毛可是稀罕物,我只能保证你们每人两双羊毛袜子。”陈飞说道:“那鞋垫呢?没有鞋垫士兵的脚也容易冻伤。”

    林远想了想,说道:“我倒是想到了一样很好的材料,可以用来做鞋垫,而且特别容易得到。”

    陈飞问道:“那是什么?”

    林远往自己的头上指了指,笑道:“那就是头发啊!你知道吗,在二战的时候,纳粹德国就把理发店里的头发拿去做编织品,其中就有给山地步兵编织的鞋垫,据反映,保暖效果还不错,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接受用头发做成的鞋垫?”

    陈飞说道:“这可是战争,稍不留神小命就没有了,哪有那么多顾虑,没事,你放心地用头发做鞋垫吧。”

    林远随即开始征集头发,经过宣传,很多少女都把自己的长发剪了下来,支援部队,让林远没有想到的是,剪头发这件事情也促成了日后风俗的改变。

    俄国人为了能让部队快速机动,所以购进了大批橡胶,这个时代的橡胶还没有能够实现化学合成,所以只有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只有巴西的橡胶树才能出产,这种橡胶树被西方殖民者发现之后,广泛种植在热带的殖民地上,所以这个时代,西方几个大国垄断了橡胶生产。

    俄国人想当然地认为林远的部队没有橡胶,对林远部队的战斗力甚是藐视,完全不在乎自己曾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林远掌握着最先进的橡胶合成工艺。

    合成材料的工艺,包括反应设备,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压力等等,可没法根据某些公式计算出来,它们是靠一代代生产者的摸索才得到的,林远可不需要重新把这些东西试一遍,他可以利用有机化工,生产橡胶,发射药,炸药,把它变成对抗俄国人的秘密武器。

    在专家们的努力下,石油钻井的过程十分顺利,大量的石油通过管道运进石油化工厂,在石油分馏塔中加热,石油的组成很复杂,包括苯及苯的衍生物,液态烷烃,不同组分的沸点不同,所以蒸发的前后顺序不同,在加热的时候,不同组分的石油就分离开来,汽油,柴油,润滑油等等就可以分别得到。这些组分有的用做燃料,有的用作合成其他产物的原料,比如像轻质柴油,经过脱硫处理之后,进入管式裂解炉,在炉中,烷烃中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在高温下破裂,长链烷烃逐渐转变为短链烷烃,于此同时,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发生断裂,烷烃逐渐生成烯烃。

    经过裂解之后的各种烯烃混合在一起,称为裂解气,其中就包括林远想要的丁二烯,这种烯烃经过聚合反应就能生成聚丁二烯橡胶,这种橡胶最早出现在1960年,由于它的性能优越,成本低廉,所以广泛应用在轮胎,鞋底等物品的制作上。

    裂解气需要经过深冷分离才能得到进一步反应使用的单质气体,所谓的深冷,就是指温度在173开尔文之下,也就是零下一百摄氏度,低温的获取和高温的获取一样难,这个时代的人们广泛使用冬天储存的冰,算是获取低温的一个方法了。

    不过古人获取的低温和工业生产需要的低温相比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想要获取零下一百摄氏度的低温,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制取深冷必须要有优质制冷剂,这个可难不倒北京舰,因为北京舰上有很多需要低温的设备,比如各种雷达,雷达在工作的时候,内部的关键元器件所处的温度越低越好,简单地理解,雷达工作的时候依靠的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是由电流周期振荡产生的,也就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

    当温度升高的时候,电子也会产生运动,这就产生了干扰,通常我们把这种干扰称为热噪声,所以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部件需要制冷剂来降低温度。

    有了制冷剂,还需要有推动制冷剂的空气压缩机,为了维持低温部分的低温,制冷剂需要在低温部分吸热,到高温部分放出热量,这时制冷剂会变成气态,这就需要用压缩机将它重新变为液态,再流回低温部分继续吸热,就是这个压缩机出现了问题。

    让林远没有想到的是,提出问题的居然是航空发动机专家廖明,他说道:“使用活塞式压缩机无法满足要求,无法制取到那样的低温。”林远问道:“廖老,您是怎么知道的?”

    廖明笑道:“其实制冷机和发动机原理上是相通的,发动机是加热气体,让气体做功,而制冷机是对气体做功,让气体制冷,它们的热力循环过程形式相同,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林远问道:“那我们应该造什么样的压缩机?”

    廖明说道:“我们应该制造离心式空气压缩机,这样的压缩机,压缩能力要比活塞式的强,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

    林远问道:“那是什么?”

    廖明说道:“离心式空气压缩机也可以用在飞机的发动机上,你看我们的涡扇…30,使用的是轴流式的压气机,压气机其实就是空气压缩机,不同的行业称呼方法不同而已,可是最早的喷气式飞机,使用的都是离心式压气机。”

    林远问道:“可是我们如何把它做出来呢?”

344 战略部署

    林远接着说:“我知道压气机上的叶轮是需要用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的,我们北京舰上维修中心的机床尽管能完成这个工作,可是要花费的时间的确太多了。”

    廖明说道:“如果是在地面使用的话,要求就低多了,我们完全可以铸造出相关部件,而不是机械加工的方法,像炼铁的木家,炼铜的管家,他们都精通铸造工艺,我们的压气机也不需要制造得太精确,够用就行,而且这些工匠都很巧,能够做出那些特殊的形状。”

    接下来,管叶奇,木二他们就开始制造离心式叶轮,很快就制造成功并投入了使用,再配合北京舰上的先进制冷剂,石油的裂解也很顺利。

    很快,第一批橡胶就制造了出来,山地作战师换装了全新的作战靴,登山训练的效果大幅提高,硝化甘油的制取也很顺利,硝化棉和硝化甘油共同组成的双基发射药被填装到火箭弹之中。

    罗超英设计的四十毫米火箭弹也采用了碎甲战斗部,碎甲战斗部不仅能够撕裂地堡,由于它的装药量很大,所以爆炸威力也很强,可以用来对付各种目标。

    林远亲自把一批四十毫米火箭筒和火箭弹给山地师送去,也顺便检验一下他们的训练,林远刚走进训练场,就听见一声急促的哨音,场地上训练的士兵们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向哨音立正站好。

    林远一愣,一名军官把正在看的一个本子放到衣兜里,然后跑到他的面前,立正敬礼,朗声说道:“报告司令员同志,山地师一营正在训练,请您指示,营值班员,柳十九!”

    林远回礼,说道:“继续训练。”

    柳十九“啪”地一声又敬了一个礼,高声答道:“是!”随后转过身去,对着训练场上的所有战士喊道:“继续训练!”命令一下,战士们这才继续手中的事情。

    当上级进入训练场的时候,下级需要在主官的指挥下立正站好,由主官请示报告,这正是我军队列条例规定的,林远没想到陈飞把这个也教给他们了。

    这个柳十九正是先前林远出奇兵攻山之时立下大功的那个,林远笑道:“可以啊,现在当上营长了。”

    柳十九不好意思地一笑,说道:“都是陈师长看重我。”

    林远问道:“你刚才看的是什么啊?”

    柳十九从衣兜里掏出一本小册子,说道:“这个是教我们识字的,陈师长说了,现代军队要有文化。”

    林远点点头,鼓励了他几句,就去找陈飞,一见陈飞就说道:“没想到你把请示报告的那一套也教给他们了。”

    陈飞笑道:“这不是你说的吗,我们的建设要坚持正规化,我可不想自己编一套队列条例,就按照原来那样来呗,对了,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林远笑道:“我是来给你们送宝贝的,四零式四十毫米火箭筒十支,四十毫米火箭弹二百枚,你们先试用一下。”

    陈飞说道:“嗯,好的,我们这就试用,有什么不足之处会及时向兵工厂反馈的。”

    林远笑道:“你们现在已经装备了BQ95全自动步枪,QJQ95式轻机枪,六十毫米迫击炮和四十毫米火箭筒,火力已经无与伦比了,不过,我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样秘密武器,是有机化工给我的灵感。”

    陈飞忙问:“那是什么啊?”

    林远说道:“现在还不能告诉你,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陈飞说道:“你现在不告诉我,我们怎么训练战士们使用啊!”

    林远说道:“你派几个战士去兵工厂,在那里试用,对于这种武器,一定要保密。”陈飞点点头,林远说道:“你们的番号是第六师,我给你们二十天的准备时间,十月一日,你们就登上军列,赶到三姓城,之后你们就对完达山要塞发动攻击!”

    陈飞问道:“为什么要先打完达山要塞?”

    林远指着墙上的一面地图说道:“你看,哈巴罗夫斯克,完达山要塞,乌苏里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四个地方连成一线,如果我们攻占完达山要塞,无论是向北还是向南,都对俄军形成了包抄之势,只要这里一拿下,我们就可以利用乌苏里江,直抵其他三个地方,那时一鼓作气,就能把它们全部攻占!”

    林远安排完了第六师的任务,就开始调动其他部队,担当主攻任务的是第一师,但是缺第三旅,这个旅驻守旅顺军港和安东,防止日本人趁虚而入,第一师第二旅和第三旅从三姓城出发,向完达山要塞附近集结。林远很清楚,只要自己在完达山要塞一动手,俄军就会从四个方向进攻,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好防御准备,其中驻守齐齐哈尔的第二师担子最重,北面布拉戈维申斯克和西北面涅尔琴斯克的俄军一但发起进攻,齐齐哈尔首当其冲!

    更不利的是,俄军占领着大小兴安岭的重要隘口,所以进攻起来丝毫没有后顾之忧,第二师是新组建的部队,缺乏战斗经验,所以林远把独立一旅调派了过去。

    拉哈苏苏和三姓城也很重要,这两个地方将是自己攻打完达山要塞的依托,如果这两个地方出现丝毫的问题,那进攻完达山要塞的计划就化为泡影了!所以林远把第三师和独立二旅安排到了这里。

    林远又把第四师部署在吉林境内的老爷岭,威虎岭,花岗山一线,阻遏珲春,乌苏里斯克方向的俄军进攻,虽然第四师没有战斗经验,因为这些阵地都有高山为依托,易守难攻,所以林远还是对他们比较放心。

    剩下的第五师留守奉天,锦州一带,林远知道俄军太平洋舰队很有实力,他很担心俄军会在舰队的掩护下,在营口一带登陆,在自己的身后开辟第二战场。

    做完了战略部署,林远还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名义上他是清朝的大臣,所以没有权力发起战争!

    这可难不倒林远,他让沈晚晴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专栏,以拉哈苏苏发生的冲突为契机,专栏主要介绍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包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海兰泡惨案,报社还专门印了小册子,免费向普通民众发放,小册子上主要是图画,俄国人残害中国人的图片给了普通民众极大的震撼。

    林远又让唐帆写了一篇抒情的文章,缅怀康熙皇帝在雅克萨之战中的功绩,唐帆对林远说:“给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写得我都要吐了。”

    林远却说道:“这是给清廷高层看的,光绪和慈禧看完之后肯定按捺不住。”

    林远没有算错,光绪帝很快给了林远一份手谕,让他在东北便宜行事,收复祖先的土地。

    林远随即命令第一师向完达山要塞进发,十月一日,第一师一旅一营,抵达完达山要塞外围屏障——诺罗河。

345 火箭弹的锋芒

    这个第一营,正是打拉哈苏苏之战的部队,营长正是张耀,林远为了打好这收复失地的第一战,暂时把指挥部设在了第一营中。

    来到陌生的地点作战,指挥官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老乡了解情况,老乡说道:“这条河的名字来源于满语,意思是‘河床流动不定’,它的河道经常改变,所以在河两边留下了大片的沼泽地,平时赶牲口都得加着小心,否则陷进去就出不来了。想要在这附近过河,只能走小商桥。”

    林远又问道:“那俄国人过河吗?”

    老乡答道:“俄国人在河那边修了岗楼,他们的人很少出来,平时就在小商桥的附近巡逻。”林远本来想抓几个俄国人了解情况,听见这话,心想:“只好另做打算了。”

    林远听完老乡的介绍,就去到河边观察地形,河道弯弯曲曲的,距离河边一公里的地方全是沼泽地,大部队不可能从上面通过,林远沿着河岸往北走,就发现了老乡口中的那座小商桥。

    小商桥是木制的,有将近一百米长,五米来宽,两边有坚实的石子路可供行走,此时正是十月,是诺罗河的秋汛时节,所以桥下的水流速度极快,桥的对岸有一座桥头堡,两座岗楼,岗楼上的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死死封住桥。

    岗楼之间,有一个炮阵地,两门火炮蒙着苫布,从炮身管的角度,林远推断出那是两门射程较远的加农炮,炮阵地外面有专人值守,林远拿过一支半自动步枪,对着天空连开五枪,只见桥头堡里顿时冒出人来,炮阵地外面的人也冲到火炮旁边,掀开苫布,准备开炮。

    林远看看手表,对身边的张耀说道:“从听到枪响到集结,只用了五分钟不到,**子的这支部队,看来是一支精锐。”林远没有猜错,在这里驻守的,正是俄国有名的铁血团的一个连,大约有三百人,在历史上,这个团曾经在俄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派到完达山修建并坚守要塞,俄军主帅格罗杰科对这支部队寄予了厚望。

    林远心想:“如果要强攻这座桥的话,伤亡一定不会小,有没有什么好一点的办法呢。”

    林远看向张耀,指着河边的沼泽,说道:“这样的环境,你是不是很熟悉?”

    张耀一愣神,说道:“海边也有这样的湿地,我们在海军陆战队训练的时候遇到过,怎么了?”林远说道:“你手下的战士不都是琉球的渔民吗?他们一定知道该怎样过沼泽地。”

    张耀无奈地笑道:“要说起过沼泽地的法子我也知道,我们也训练过,最简单的法子,走之前用木棍探探路面,就不会陷进去,可是这样的行进方法速度太慢了,一但被敌人发现,就会造成很大的伤亡。”

    林远说道:“沼泽地之所以会把人陷住,是因为人踩在上面的时候,受力面积小,压强大,要是人踩在木板上,就增大了受力面积,人就不会陷进去了,再用桨一样的东西推动泥浆,木板就能向船一样往前走了。在沿海的一些地方,渔民就用这个办法抓捕海边滩涂里的鱼。”

    张耀连忙说道:“我这就去安排。”

    张耀在部队中一调查,果然了解到十几个战士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于是就把他们都找来,林远一问,他们就说道:“这样的东西在我们那里被称为泥板,带在脚上,就能在沼泽里穿行自如。”

    林远命令他们去老乡家里买木料,制造这样的泥板,然后选定了一处渡河区域,这里的河道很宽,所以河水流速很慢,凭借战士们的水性,可以顺利地泅渡。

    经过两天的准备,十月三日晚上十点,五十名战士划着泥板,向河对岸进发。

    林远指派张耀亲自带队,为了加强这支小分队的火力,林远特地把第六师的一个火箭筒班划归给张耀指挥。

    五十名战士在泥泞的沼泽中跋涉,他们的动作很轻,尽量不弄出太多的声响,不到两千米的距离,他们竟然用了四个小时!

    他们到达对岸的时候,已经是十月四日凌晨两点了,他们顾不上身上的疲惫,按照原定的计划,向桥头堡方向进发。

    桥头堡附近的荒草有半人多高,这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张耀带领小分队接近到距离桥头堡二百米的地方,张耀随即命令:火箭筒班准备。

    第六师中的火箭筒班,配备三具火箭筒,每具火箭筒配备三个射手,携带八枚火箭弹,这二十四枚火箭弹,将会给敌人迎头痛击。尽管已经是深夜,可是桥头堡上依旧守卫森严,两盏探照灯在桥上交替扫视着,桥头堡里的俄军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倦意。

    火箭筒班开始了行动,一名射手装弹,一名射手瞄准射击,很快装弹完毕,那名射手竖起表尺,把桥头堡套进了准星。

    张耀下了一个发射的手势,射手冷静地扣下了扳机,火箭弹拖着半米长的尾焰呼啸而去,强烈的高温气Lang从火箭筒尾部喷出来,掀起二米多高的尘土,把射手笼罩其中。

    火箭弹的尾翼让它在空中平稳地飞行,接近五百米每秒的速度让它瞬间抵达目标,这枚火箭弹正好撞在桥头堡的沙袋上,随后爆炸开始了,沙袋在巨大的气Lang之下飞出老远,探照灯的玻璃被冲击波震得粉碎,里面的八名俄军士兵四个被当场炸死,剩下的被震得人事不省。

    火箭筒班一击中目标,远处的天空中就升起一颗红色的信号弹,红色的光影里,第一师一旅对小商桥发起了进攻。

    这正是林远双管齐下的打法,小分队在俄军背后发起袭击,大部队则在前方发动正面进攻。

    火箭筒的威力虽然大,可是也有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发射之后的火光,烟气很大,很容易暴露目标,所以火箭筒班在发射一枚火箭弹之后,迅速转移位置,准备攻击下一个目标,两门105毫米火炮。

    由于桥身比较狭窄,所以弹道低伸的火炮对进攻部队的杀伤力极大,俄军在爆炸声响起之后反应极为迅速,他们掀掉了火炮身上的苫布,炮身缓缓地指向了桥的方向。

    如果不能及时炸掉这两门火炮,攻桥部队将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张耀带领着小分队向火炮阵地摸了过去,因为第一师的攻桥行动,俄军竟然没有注意到张耀带领的小分队。张耀他们顺利地接近了距离火炮一百米不到的地方,这回三具火箭筒同时准备,其他人则在周围警戒,眼看着俄军炮手打开了炮闩,把弹头装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