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苏联英雄-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怎么会认出林俊的?其实原因很简单:一张有林俊大幅照片的报纸就被当作墙纸糊在道班办公室的墙上,所以这的同志在看到林俊的第一眼就认出他是谁。

    反正也睡不着,一群人就围在一起听林俊的战斗故事。听到林俊的部队那场8比76的辉煌战斗时,所有人都不经叫好,也为牺牲的同志惋惜,而当林俊说到自己被击落的时候,还有几个连说“好险”、好险!。最后林俊说了“大学城”的白刃战,同志们听得感觉自己都如同在那惨烈的厮杀中,甚至有几个年轻些的都不自觉的攥紧了拳头。

    就像在斯大林格勒机械化与摩托化军事学院一样,屋子里的所有人都被林俊的“故事”折服了。

    “安德烈同志,您砍了几个敌人的脑袋?”一个小伙子问。

    “砍翻了九个,没数砍了几个脑袋,呵呵。”

    “呵呵,您真厉害!”

    “也不是厉害,战场上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要是你在那,可能消灭的敌人会比我还多。有个叫做刚…王的中国同志,那次砍翻了13个敌人,而自己一点伤都没留下,那才叫厉害!”林俊说。

    “不知道***和老谢怎么样了?”他想。

    、、、、、、

    第二天一早,林俊三个就告别了道班的同志们,继续赶路。

    “扬克罗夫,回州里后要向委员会反应一下,尽可能让这些艰苦岗位上的同志们生活的好些,就说是我说的。”

    “是,安德烈同志,我会去反应的,这里的同志们实在是太艰苦了。”

    “其实也只能是有限度的改善一下,现在苏维埃还在建设阶段,这样的艰苦岗位又很多,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为了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的人生活的舒服些,总有些好同志在偏远的艰苦地区服务,难呀!”林俊只能这样感叹。

    他非常清楚,苏联这么大,就是在过个几十年,艰苦的岗位还是需要有人做,而这个现状没有任何国土广大的国家能够圆满的解决,因为这根本就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事。而苏联比这里更加艰苦的地区多的是,像在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常常驱车半天也不见一个居民点。

    2月23日中午,林俊终于抵达了下塔吉尔、这座未来的世界第一坦克制造中心。在1937年,它已经是苏联的铁路枢纽,便捷的铁道‘交’通、城市北面106公里外的卡奇卡纳尔山丰富的铁、铜、金、铂族金属矿和来自东边秋明州的天然气直通管道,让这里不成为重工业中心都难。

    扬克罗夫和皮列加一直把林俊送到了下塔吉尔人民委员会,把他“‘交’”到了下塔吉尔方面的同志的手里才算基本完成任务。扬克罗夫、皮列加和林俊还不会立刻告别,因为他们是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州里来的同志,而下塔吉尔也属于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州管辖,所以他们要一直陪同林俊,直到他返回莫斯科时才会离开下塔吉尔回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当然三个人不用为那半拉子猪‘肉’担心,都冻得硬邦邦的。)

    当天林俊就参观了下塔吉尔的炼钢厂,而明天还要“视察”有‘色’金属提炼惩下塔吉尔最大的企业——乌拉尔铁路车厢厂。

    晚上的会议内容和在车里雅宾斯克州和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时的一样,也没什么特别之处。而在协调会议刚开一会的功夫,会议室里的电话响了,接电话的同志告诉林俊:“安德烈同志,是找您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打来的。”

    等到林俊拿起电话说自己就是安德烈后,另一头的人说是斯大林同志要和他通话。

    斯大林告诉林俊,需要他结束这的工作后就返回莫斯科,暂时先不去列宁格勒,因为莫斯科方面的战斗机研制有了些进展,而斯大林也想听听手下爱将这段时间的“视察总结”。

    “是,斯大林同志,我尽快结束在这里的工作,尽早返回莫斯科。”

    当会议室里的同志听到林俊的那句:“您好,斯大林同志。”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没一个坐着的。因为任何与斯大林的对话内容都是二级机密,他们现在的处境有些尴尬,在林俊“不好意思,各位出去稍等”的手势下,他们都安静的走出了会议室。

    “同志们,不好意思让大家等了这么长时间。”接完电话后走到过道上的林俊说。

    回答他的当然是“应该的”、“这是纪律,您不用客气”这一类的回答。

    “斯大林同志要我尽快回莫斯科汇报视察的工作,他非常重视这边的情况。”说到斯大林的命令时,林俊的语气又变的严肃起来。

    这个不期而至的电话让下塔吉尔的同志们更加的感觉到这位安德烈同志的重要,能让斯大林打电话来询问和“催”的“视察员”可没几个,这也让林俊在会议上所有说的话在分量上又不自觉的加了个重重的砝码。

    。。。

第六十九章 装甲列车

    “原定今晚视察特别监狱的事就取消,对于那里的具体整改,我是相信同志们的能力的。好了,我看我们能不能充分利用一下时间,拿起连续作战的劲头来,会议后就视察有‘色’金属提炼厂?”

    林俊的提议当然没问题,因为斯大林的电话加上“视察员”刚才的态度,与会的下塔吉尔方面的同志还在担心:要是安德烈同志看到监狱里地情况可能会暴跳如雷。现在他主动把整改的事‘交’给自己这边。应该说是给足了大家面子,所有人当然不怕这“连续作战”。

    造机器设备、坦克大炮不光是用钢铁就行的,还要使用大量的有‘色’金属,比如铜、铝、。最简单的,要是没有就无法制造坦克履带,不是高钢造的履带的损耗可不是一般的厉害,而高钢有一个特‘性’:越是受到强烈地撞击就越坚韧。

    乌拉尔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无论在什么地方建厂制造大型机械。你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原料都可以在1000公范围内得到,当然除了非金属的橡胶。

    下塔吉尔的有‘色’金属提炼厂不光提炼铜,还提炼用火车运来地铝矿,而这铝在苏联相对来说又是比较少的资源,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他还有两个分厂是提炼黄金和各种族贵金属,而这些贵金属对于生产‘精’密仪器又是非常重要。

    在参观贵重金属提炼分厂时。林俊问到了保卫情况:“贵重金属对于任何人都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我们苏维埃也非常需要它们,这在某方面还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的保证,不知道这里的生产保卫情况怎么样?”

    “在这里工作的同志都是久经考验的同志,而且几乎都是***党员,年轻的工人也都是优秀地共青团员,在政治上是绝对可靠的。”陪同地厂长介绍。

    “还有,据我所知,这里的生产提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害地物质,我们这些管理人员也不能要了产量而疏忽了同志们的身体健康。不知道市里和厂里对于保护一线同志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样的措施?”林俊再问了个比较“头疼”的问题,这可是很多国家都解决不好的问题。。每年还安排一线同志到高加索地区疗养,而且疗养的制度已经做地比较完善。所有的一线同志都有每三年轮到一次疗养地机会,每次时间都有一个多月。”

    “这很好,高加索那边可是疗养的好地方。我去过一次索契,那次就碰到过一些钢铁战线上去那疗养的同志,这个疗养的机制我们一定要持续下去,那里温暖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对于同志们的身体有非常大的好处。”林俊还记得那年去索契度假,每天晚上在俱乐部里和那些同志一同喝酒的事。

    视察完工厂回到住处已经是午夜时分,可林俊还睡不着。“到底是那里出现了进展?是发动机吗?”

    照理说发动机这方面的进展应该不会有这么快。而斯大林在电话里也没说的很明白,这应该是有了大的突破、或是极度重要才这样。

    “想不明白就不想。睡觉!”

    第二天一早,林俊就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到了乌拉尔铁路车厢厂,这里有上万的工人,是下塔吉尔最大的工厂。这车厢产造的可不光是车厢,还有火车头,而林俊一进厂就被一个大家伙给吸引住了。

    在工厂里的铁轨上停着一列只有在电影里林俊才看到过的装甲列车。这列重型装甲列车一共有11节各式装甲车厢组成:一共4运兵车厢4有旋转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2节高‘射’炮车厢和1个装甲机车头。

    “这是装甲列车部队在我们厂进行改装的72号重装甲列刚完工,明天就要驶往明斯克。”接待的同志向林俊介绍。

    这是列非常有特‘色’的重型装甲列车,有一节新设计的流线型装甲车厢被连接在装甲机车头前,它带有三个旋转炮塔,两个呈背负式正对着前方,最前面那个具有270左右的‘射’界,而背后上方的那个和后部位置的那个炮塔差不多具有360的‘射’界,箱体正中间上方还有和锥形装甲指挥塔。而车厢每一侧还有两个机枪‘射’击口和观察舱口,所有开口都有可以随时升起放下的装甲板保护。而除了这节最前部的车厢外,机车头后面的所有车厢都有通道连接,里面的人员都是可以相互往来联系。

    林俊走到这节车厢前,指着炮塔说:“这炮塔是原来装备在t…28克上的吧?”

    “是的,现在t…28产后留下了大批还没有装备的炮塔,我们就在改装的时候把他们装在了装甲列车上,这些坦克炮作为压制火力还是非常不错的,威力绝对可以。”厂长向林俊介绍。

    t…28克的762毫米165倍口径kt28型榴弹炮反坦克能力不的高爆弹对于步兵还是具有巨大杀伤力的。而现在库存的炮塔也需要“废物利用”,装在这装甲列车是最好的选择。

    这时有位大尉军官向人群跑了过来,“各位同志好,我是72装甲列车车长。”车长看出这群人里除了厂里原来的同志,还有许多是下塔吉尔地方上的人员。而所有人又“众星捧月”般的围着一位年轻的上校,上校的***上还挂满了高级

    “只有一个年轻上校会有这样多的勋章,他一定是安德烈同志别克里耶夫大尉看到林俊时想。

    “这位是别克里耶夫大尉,是位优秀的装甲列车指挥员,他和他的列车是年前从远东调过来的。”乌拉尔铁路车厢厂厂长做着介绍,“这位是苏联英雄安德烈同志,是来视察红军装备情况的。”

    别克里耶夫”啪”的又一个敬礼,“您好,上校同志。请允许我邀请您参观我们的列车。”

    林俊回礼后说:“你好,大尉同志。我接受你的邀请。”其实就是没受到邀请他都会想办法进去看看,对于这个大家伙他是太有兴趣了。

    装甲列车虽然无法离开铁轨作战,而且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和其它武器相比,它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也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要清理锅炉等等。虽然它有非常多的缺陷,但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行驶速度快,即便是面临敌人地面和空中打击,装甲列车在1天内也能行驶500公里以上,而且-般轻兵器和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所以重装甲列车能够与敌人近距离‘交’战时,车载的大量火炮和机枪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而且还有具有防空能力和运载步兵的能力。虽然在二战期间。装甲列车已经是相对落后地武器,但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它还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作为一些要塞的防卫和作为大型铁路枢纽的防卫力量时。

    如果一只敌方的步兵部队想攻占有装甲列车保护的铁路枢纽,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装甲列车拥有地强大火力和巨大的备弹量绝是对手的“噩梦”!

    林俊跟着别克里耶夫进入了那节有三个炮塔的车厢,一同进去的还有那位厂长同志。而其他地方上的同志都等在了外面,因为有纪律在:地方地同志是不允许进入的,当然那位厂长例外,他的工作允许他这样做。

    车厢里非常暖和。有几位红军战士正在整理***架上的炮弹和子弹箱,他们看到车长陪着一位上校同志进来,连忙立正敬礼。

    “稍息,大家忙,我只是参观一下。”林俊说。

    在别克里耶夫的示意下,几个战士又开始自己的工作。

    “这节车厢配备了多少***?”林俊问。

    “报告上校同志。标准配备是每个炮塔米炮弹,其中30发穿甲弹、20发烟弹和20发照明弹,其:机枪的备弹量是3000发。而配备给这里的四‘挺’马克沁机枪的***共有40000。所有武器地备弹量还可以视具体情况变化,如果必要,我们甚至可以在超载的情况下将备弹量增加一备,但这样车厢里就会变得拥挤不堪。”别克里耶夫说。

    “这么大地备弹量和火力,要是在战场上可够敌人喝一壶的!呵呵。对了,别克里耶夫同志,以后在非正式场合叫我安德烈就行了。”

    “是,安德烈同志。”

    林俊敲了敲装甲车体。“这装甲有多厚?”

    回答林俊地是厂长:“安德烈同志,所有车体的装甲都用的是8米厚的优质装甲板。敌人的机枪和炮弹破片都是穿不透的,而每节车厢的装甲指挥塔用的是15毫米厚地装甲。如果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车体外面再用螺栓固定上附加装甲板,但那样会影响行驶速度。而所有车厢里存放***地位置的装甲有25毫米厚,我们对于这部分做护。”

    “很好,有这样防护和火力的重装甲列车绝对是敌人的噩梦!”

    林俊顿了顿,问别克里耶夫:“车内靠什么相互联系?”

    “以前我们靠内部的传声筒,这次大改装工厂方面给列车加装了内部通话器,效果比传声筒好的多,但我们还是保留了传声筒作为备用措施。”别克里耶夫停了下。又说:“我们还配备了大功率的电台,最远可以和500里以外的上级取得联系。”

    “这些通讯设备将会大大加强我们的战斗力。”林俊说。“还有,这列车的供暖是怎么解决的?”

    苏联的严冬不是一般的冷,在冬天这些铁家伙要是没有可靠完善的供暖设施,它们绝对会变成一个个大冰窖,里面的人想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战斗力是痴心妄想。(德国的装甲列车在俄罗斯的铁道上就吃过供暖不足的亏:他们为苏联铁路专‘门’改装的窄轨装甲列车由于没有可靠的供暖设备,结果在俄罗斯严寒的冬季根本无法保持应有的战斗力。)

    “所有的车厢都有专‘门’的供暖管道和机车头专‘门’的设备相连,用的是蒸汽供暖系统,这样可以保证在冬季时我们的战士也能保持百分之一百的战斗力。”别克里耶夫介绍。

    车厢里有点暗,因为没有打开所有的照明灯,虽然里面的温度比较高,但“钢铁箱子”里感觉还是有点‘阴’沉。

    林俊走到一‘挺’“巨大”的马克沁机枪前,试了试长方形‘射’击窗口上的活动装甲板,感觉关合还是有点费劲。这水冷型的马克沁机枪非常笨重,当然只是对步兵而言,在装甲列车上就没这个问题:只要是前方有敌人,它600的‘射’速和持续的‘射’击能力绝对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马克沁机枪阵地前没有活人!——这句一战的名言林俊是记得的,而在马德里时,他就听说过一‘挺’马克沁守住一座大桥的事。

    “老家伙的威力还是可以的!”他‘摸’着机枪说。

    他看到边上的***箱子里的机枪弹链用的还是那种老式的帆布弹链,里耶夫,这帆布弹链的可靠‘性’怎么样?“

    “还行,安德烈同志。虽然没有新式的金属弹链供弹可靠,但后勤上来的容易,而且我们的机枪‘射’手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同志,可以保证关键时候不调链子。”

    林俊还钻进了一个t…28克的炮塔吊篮,发现它已经改成了电动旋转,这样在战斗中的反应能力比液压的反应快,而且手动装置也在,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

    “安德烈同志,我们是不是到其它车厢看看?”别克里耶夫问。

    “好的,去看看。”

    。。。

第七十章 “豪华”座驾

    。'la'

    林俊爬到驾驶室看了一下,感觉这里和《铁道游击队》里看到过的火车头差不多。

    “这是苏维埃现有的功率最大的机车头,可以保证重装甲列车最高60公里的时速。如果必要,短时间超负荷运行可以达到70公里的极限度。但是一般都让它保持在40到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刚才林俊问了它的时速问题,而车长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

    在机车头后面的是一节装有两个t…28克炮塔的车厢,相比车头的那个,它的设计要保守的多,外形基本就是个长方体。虽然这节车厢只有两个炮塔,但每边的机枪‘射’击窗口有三个,而且还在顶部的位置加装了一座双联装dt机枪架——这应该是防空用的,当然也可以对地‘射’击,但这样站在车厢特制吊篮里的‘射’手就比较容易出现伤亡,在对地面目标的战斗中一般不怎么干,而且每边的三‘挺’马克沁加上炮塔里的并列机枪火力也足够了,根本就不需要冒这个险。而这节车厢后面的就是指挥车厢,它其实就是一节运兵车厢改造的,而且还保留着部分装载步兵的能力。再往后就是两节防空车厢,接着防空车厢的是两节各有两个“巨大”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连在它们后面的是三节运兵车厢。

    林俊在下了机车头后就上了那接装了两个t…28克炮塔的装甲车厢,感觉里面的设备和前面那节差不多,就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直接穿过去到了指挥车厢。

    这里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位置是为指挥系统服务的,设有电台和车内通话系统的指挥处理中心,还有一张大的地图桌,上方还有一个大的装甲指挥塔,人可以顺着梯子爬到上面,壁板上还挂着列宁和斯大林的照片。而留下的三分之一还固定着‘床’铺,都是三层的“鸽子笼”,旁边的步枪固定架子上有几只步枪,但数量明显比‘床’少。车厢每边还是有一‘挺’马克沁。

    “果然重装!”林俊想。连指挥车厢都有“重火力”,你说不是重装是什么?!

    “安德烈同志,这里就是全车的指挥中心,也是我在车上的家,每节车厢还有自己独自的指挥员,但总体的指令都是在这里发出的。”别克里耶夫指着一个下铺说:“这就是我的‘床’了。”

    “别克里耶夫,你的行政级别是什么?”

    “按着老的规定,我是营级,铁道装甲列车的车长级别一般相对来说比步兵高半级。”

    “我记得从你的级别来说你该有自己单独的‘床’铺,怎么睡和战士一样的铺位?”

    “车里的空间有限,就将就了,而且其他军官也和我一样,都是这样。”

    林俊知道,在苏军里可没有“官兵平等”的概念,行政级别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像这位营级指挥员在列车上至少要有一张自己的单层‘床’。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尉在这方面就博得了林俊的好感:这样的军官不多。

    林俊赞赏的拍了拍别克里耶夫的肩膀,“不错!”

    “走,再到后面看看。”林俊说了就走。

    出了指挥车厢就有些“空旷”的感觉,因为后面的两节防空车厢都是半敝开式的,两边有齐腰高的装甲护栏,第一节装的是三部四联装马克沁机枪高‘射’架,而后面的那节装的是两‘挺’最新式四联装14高‘射’机枪(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朋友应该记得它的样子。)。而两节防空车厢的左右护栏装甲板都是可以随时放下的,这样方便进行对地面目标的打击。而现在正有些战士在为这两节车厢安装活动支架,看来在行军的时候可以在上面整个用篷布盖起来。

    林俊还注意到了个细节,就连这些防空车厢都连接有取暖管道,只要篷布一盖上,里面就还是温暖的。

    “没有装备高‘射’炮?”林俊问。

    “原本想装的,但我们手头还没有合适的型号,所以暂时没装。但据说有一种37毫米的高炮正在研制,‘性’能非常好,等产品有厂就会制造些装备高‘射’炮的车厢,到时像72号这样的情况,:用拖到的新车厢换下一节装备马克沁高‘射’机枪的车厢就可以了,而换下的旧车厢还可以装备一般的武装列车。”厂长向林俊介绍。

    “这样的安排好,先期形成有效的战斗力,等新的装备出来后就可以方便的调换。”林俊在赞许工厂的安排的同时,还感觉到点怪怪的:难道后来非常“先进”和流行的“模块化”生产就是这么来的?

    俊指着后面两节车厢上的那四个“巨大”的装甲炮塔应该是30式107毫米炮长身管加农炮,没想到你们还设计了装甲炮塔。”

    “是的,安德烈同志。这30式加农炮的威力大,无论发‘射’的是高爆弹还是穿甲弹,坦克要是挨上一发准完蛋,而且对付坚固工事也是好家伙。缺点就是太重,当然那是对一般的炮兵部队而言,我们的装甲列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重火力。这炮塔是我们厂里的主任设计师设计的,还安装了自行设计的快速炮弹搬运系统和半自动装弹系统。”厂长说到这些装甲炮塔是非常自豪。

    林俊到了这两个车厢里才发现,车厢内部有运送炮弹的滑轨,而向装甲炮塔输送整装式炮弹的是电力驱动链轮,而且也可以用手动的方式运送。进入炮塔后看到四周的装甲壁上就有十多个竖立放置待发弹的卡座,这样明显提高了发‘射’速度。而车长说的那个“半自动”装弹系统应该是那个电动提弹装置,因为实际的装弹还是需要人来完成。

    “别克里耶夫,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射’速?”

    “测试中我们最好的炮组可以达到每分钟10发,一般题,当然这还是在需要有百分之五十炮弹命中目标的情况下。”

    “恩,这非常不错!这种笨重的火炮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不错了。我看设计师们应该获得嘉奖!”

    “我们已经对向装备部报上去了,将会有几位同志会得到就嘉奖和奖章。”厂长说。

    从炮塔上下来后林俊看到由于这两个“大家伙”和它的配套设施占用了太多的地方,这节车厢的两侧轻火力只有两‘挺’dt机枪,但这也够了,因为整列火车已经是个巨大的刺猬。

    后面三节就是一般的运兵车厢,但也都有6到8毫米的装每节车厢的一边还装备了一‘挺’马克沁机枪。走到最后一节车厢后林俊感觉到好像少了点什么,就在这时厂长同志开口了:“这后面还要加上一节和机车头前那节一样的火力支援车厢,下午就接上。

    “这列重装甲列车完全就是座堡垒节,我们一共拥4107毫米加农炮|2米榴弹炮,22~沁机枪和10多‘挺’dt机枪,加上两节防空车厢的高‘射’机枪,这绝对是个拥有强大火力的“大刺猬”,一旦爆发战争,它一定能撕碎面对的敌人!”

    赞扬的话当然是括别克里耶夫和厂长同志。

    “别克里耶夫,这装甲列车完全依赖铁道机动,怎样运用好手中的武器靠的可是你们这些指挥官。”

    “对于这方面,我们和上级一直在做研究和探索,而且有很多实战的经验可以借鉴,您放心,安德烈同志。”

    “对了,你们明天就出发去明斯克吗,中途还需要停留什么地方?”

    “这次是直发明斯克,只在中途车站加水加煤和补充些补给品,不做任何停留。”

    “要经过莫斯科吧?”

    “是的,大概出发三天后就会抵达莫斯科。”说这话时别克里耶夫感觉有些苗头不对。

    “这样,斯大林同志要我赶回莫斯科,我就搭你的顺风车回去。”

    “安德烈同志,这样不好吧,我们车上的条件不怎么好。”一听林俊要坐这装甲列车回莫斯科,别克里耶夫脑袋是三个大。这也不是他不希望安德烈坐他的车,有这样的“名人”和自己的部队一起待几天绝对是件好事,但就怕他现在新鲜,到时会对这车简陋的生活条件不满意。

    “我看条件很不错,都是新装修的,而且还是直达车,有什么不好有,你也不用担心你的上级会说你‘乱’载客人,这是斯大林同志给我的权利,要是他们说,你就这样回答他们。明天几点出发?”林俊的话根本没商量的余地。

    还有什么办法,都说到这份上了只能同意。而且从林俊的预语气里别克里耶夫也感觉这趟行程对自己一定是只有好处。

    “明早八点出发,安德烈同志。”

    “那好,明天七点半我一准到。不多说了,还有些地方上的事要去处理,明天见。”

    林俊说完就下了车,而那些下塔吉尔的官员还都在等着他。

    “同志们,我们再去看看其它车间。还有,明天一早我就搭72号装甲列车回莫斯科。”

    “啊~~!?”

    。。。

第七十一章 王刚立功

    在生与死的抉择里,这位年轻的飞行员选择了迫降,而他的飞机上还有一枚备用的燃烧手榴弹,可以在最后关头防止飞机落入敌人的手里。可当他迫降后还没来得及打开座舱,就已经有几名国际纵队的战士将枪口对着他,结果只能投降。这倒不是他贪生怕死、没有与飞机同焚的勇气,因为有一个明显是亚洲面孔地大块头快速的打开了座舱开。动作非常的娴熟,还把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而飞行员这个时候还因为迫降时的巨大震动脑袋发‘蒙’,来不及反应就被拖出了飞机。

    ***已经是国际纵队的炮兵排长,当时看到这架受伤的叛军战斗机飞向自己阵地附近时,他就快速地叫上几个战士一同赶往降落点。

    把飞行员拖出飞机后,***搜出了那枚燃烧手榴弹,当时他就当机立断。在这枚绿‘色’的手榴弹上再捆上两枚手榴弹,直接投到了远处的空地上,还要战士再去找捅汽油,让那堆燃烧弹爆炸引发的大火再烧会。他自己向上级报告后就在这边封锁了消息,还通知了驻马德里的战斗机第一大队。

    而这时担任大队长的是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格里采韦茨,大家都是老熟人。消息立刻报到了巴伦西亚。而这架109刻被盖上帆布运到巴伦西亚,简单检查后就秘密装上了返回苏联地货船。12天后,货船抵达了赛瓦斯托‘波’尔,它又被以最快的速度运到了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那里已经有一群苏联空军的将领和飞机设计师在等着这位“客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