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春秋霸途-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是为陛下分忧。”方离伸出手在袖中掏了掏,掏出一叠写满自己的白纸,“不知陛下最中意哪位公子?”
姬郑不敢置信地瞪大眼,声带几乎失去了控制:“方离,你。。。你想废了寡人?!”
方离露出纯良的微笑:“臣不敢,不是说过了吗?臣只是替陛下分忧而已。。。”
姬郑深吸一口气,逼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次他确定了,方离一定是已经知道了什么事,才会想到这种方式来威胁自己。
废天子,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方离敢吗?
说不定还真敢。
连控制洛阳挟持天子的事他都敢做,换个天子而已,方离又有什么不敢呢?
况且周室已经没落数百年,其他诸侯国真的会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吗?恐怕不会。
只要洛阳还有个天子,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就行了。
吴国或许会出兵,但绝不可能是为了自己。
姬郑不是个傻子,几乎瞬间就理清了利弊,重新冷静下来。
“方离。”姬郑直视方离含笑的眼睛,“你想知道什么?”
不愧是做了十几年天子的人,反应果然很快。
方离收回纸张,轻笑道:“陛下果真聪慧,臣只是想知道,阖闾到底跟陛下说了什么?”
洛阳这边风云变幻,伍子胥一路快马加鞭,不到十日便赶回了姑苏。
阖闾早就等得心焦,一听到伍子胥回来的消息便立刻把人召了过来,疾声问:“大夫,此行收获如何?”
伍子胥端端正正地行了一礼:“臣有负王上所托,唐公不愿结盟。”
“大夫不必自责,这不都在大夫所料之中吗?”阖闾赶紧将人扶起,又问,“唐国兵力如何?”
伍子胥困惑地蹇起眉头:“臣所见太过诡异,还要请孙武将军替王上分析一二。”
阖闾一愣,立刻让人把孙武请来,然后疑惑地问:“莫非唐国并不空虚?”
伍子胥皱眉不言,等到孙武进来,这才把一路上所见所闻细细说来。
“唐军兵力并无多大折损?”孙武惊讶地瞪大眼,“大夫莫非是把唐国新募兵卒当成了精锐?攻晋之战唐国惨胜,损失只怕不下一半吧?”
二百五十五 投其所好
阖闾也是一脸不可置信:“是啊,他唐国哪来那么多的兵,大夫莫不是看错了吧?”
“臣也不敢相信。”伍子胥苦笑道,“故此才请孙武将军分析一二。”
伍子胥走到地图边,将沿途所见的唐军兵力部署一一做了详细说明。
孙武听完凝神细思,半晌后突然笑道:“王上,此乃唐军疑兵之计。”
“哦?”阖闾问道,“孙将军如何知道?”
孙武抚摸着下颚浓密的胡须:“大夫回程晚了三天,可是唐国掣肘?”
“将军所言正是。”伍子胥点头,“臣原本也以为是方离的疑兵之计,但一路所见,沿途唐军绝不像是从荥阳赶来的疲惫之军,反而应该是驻扎已久的驻军,正巧被臣瞧了个正着。”
“这不奇怪。”孙武敲敲地图,“哪怕唐军已经死伤惨重,各地驻军还是有的。只要将各处调来的疲惫之军混合隐藏在原本的兵马之内,大夫便看不出来了。”
孙武的分析很有道理,然而阖闾还是不太相信唐国君臣会用这么幼稚的把戏糊弄自己,不禁有些犹豫不决。
吴国在吴越边境布有重兵,且轻易不能调动,能调来伐楚的军队包括水军也不到十万人。
郑、陈、蔡撮尔小国,倾举国之力伐楚,国内已是空虚不堪。如果魏晋残兵不能把唐国死死牵制住,让唐军空出手来攻打三国,则五国之盟瞬间只会剩下秦吴两国。
越王勾践自从夫椒大败后卧薪尝胆数年,对吴国恨之入骨,如果伐楚之战不能速战速决,等越国缓过劲来攻吴,吴国很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犹豫再三,阖闾看向一旁低头沉思的伍子胥:“大夫觉得呢?”
伍子胥沉吟半晌,也点点头:“唐国猛将谋臣如云,看出臣等的计策也不是没有可能。”
阖闾苦笑:“悔不听先生之言啊,若不是寡人坚持让先生赴唐,而是直接发兵的话,方离也没有机会看穿先生的孙将军的计划。”
却原来,在伍子胥和孙武原本的计划当中,是没有与唐结盟这一想法的。
秦国派张仪使吴,劝说阖闾联合诸国同时进攻楚国后院,打他个措手不及,伍子胥和孙武赞同,魏晋陈蔡等国也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阖闾却觉得如果能够劝说唐国加入,对楚国四面合围会更有把握取胜,这才有了伍子胥的荥阳之行。
阖闾悔之不及,伍子胥却安慰道:“王上不必自责,我大吴使的是明谋,唐国的疑兵之计也被孙武将军一眼看穿。大周天子对我军实际部署一无所知,因此,就算是方离威逼天子,对灭楚之战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孙武也抱拳道:“王上,臣请立刻发兵楚国,趁越国还没喘过气来,赶在入冬之前灭楚!”
阖闾想了想,最终决定听从孙武和伍子胥的建议。
十月中旬,吴国以孙武为帅,集全国五万带甲精锐以及三万水师,共八万之众沿长江向西直扑安庆。
与此同时,郑国国君郑忽派子产、子展二将率兵三万越过鱼齿山进军城父。陈、蔡两国联军共五万进攻楚国繁阳。
另一方面,魏国集齐举国上下所有兵力,再次拜尉缭为帅,领兵六万意图直接进犯唐都荥阳。
晋国诡诸在得到齐国一定会拖住燕国的保证后,决定大赌一把,召集各处兵力、以及从唐国遣返的俘虏共计三万西进,试图夺回清原,剑指少梁。
早早接到方离警告的曹操反应迅速,果断放弃易攻难守的清原,命清原守军撤回少梁与大军汇合,预备利用唐军善野战的优势在少梁城外与晋军一战定胜负。
停战盟约生效未及半月,三国便重燃战火,贾诩的缓兵之计未能生效,楚、唐两国告急。
楚王熊侣急得直跳脚,急忙命景缺、景翠、逢侯丑三将兵分三路救火,并命传令兵催促项燕速速解决秦军。
方离从姬郑口中得知吴国计划,冷汗登时流遍全身。
晋国残兵不足为惧,魏国虽然麻烦,也还不至于将唐国逼到灭国的境地,但如果楚国真被秦吴所灭,下一个就该是他的唐国了。
贾诩出使赵国、荀出使宋国、法正出使魏国,俱都还在路上,就算成功也还需一段时日。
方离命曹仁严密控制洛阳,然后亲自连夜赶回荥阳坐镇,吕布、刘封、徐晃三将得知消息后果断收拢兵力北上回援国都。
魏国大军还有不出十日便能兵至荥阳城下,城内守军不足三万,粮草器械充足,可以一战。
但如果法正使魏事成,唐国就可以不需要打这一仗。方离登上城墙远远眺望着魏国的方向,心中暗暗祈祷:
“就算能够击败魏军,那时的唐国也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怕是无力参与列国争霸了。孝直,你可千万不要辜负寡人的期待。。。”
在八国各自调兵遣将,大战一触即发之时,荀的车马终于抵达宋国都城商丘。
宋国虽不属于一流强国,但在鲁陈蔡郑卫诸小国中实力也属上乘,国内有带甲十万,时常恃强干涉陈郑鲁等国内政,因此周边邦交十分恶劣。
现任国君子冯曾被迫流亡郑国,受到郑忽照顾才幸免于难,回到宋国继位后与郑国缓和关系,两国邦交趋于平等,郑国也是因此才敢倾举国之兵伐楚。
但子冯其人有个极大的弱点贪财,见钱眼开到六亲不认的地步,曾多次仗着强大向郑国、陈国讨要财物,郑忽对此是厌恶至极却又不能不给。
荀此行的目的,正是从子冯贪财的弱点处入手,设法诱惑宋国出兵伐郑。
到了商丘,荀没有第一时间求见宋公子冯,而是着人先在市井中收集各种消息,看有没有可以利用之处。
这一打探,还真被荀打探出了点问题。
原来,现任郑国国君郑忽的亲弟公子突的母亲,乃是宋国世家大族雍氏之女,名为雍。
雍氏在宋国世代为官,甚得宋国历代国君欢心,公子突又生于宋国,自幼和子冯亲近,子冯原本是想帮助公子突主事郑国,却又碍于郑忽的救命之恩,这才一直拖着。
既然如此,荀便决定拉这公子突一把,帮子冯下定决心。
荀先是连夜拜访了宋国相国子罕,子罕喜好美玉,荀就投其所好献上了从晋国得来的宝玉一双,子罕大喜,亲自将荀迎到了书房。
子罕一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宝玉,一边漫不经心地问:“在下听闻唐国告急,文若先生不留在荥阳为唐公分忧,来我宋国何事啊?”
荀此时还不知道魏晋进兵唐国的消息,闻言端着茶盏的手一滞,挑眉道:“相国的消息很快嘛。”
“哪里哪里。”子罕小心翼翼地把宝玉放在书房的宝物架上,回身给自己倒了杯茶,“郑、陈两国都在我主眼皮子底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在下当然知道。”
荀微笑:“相国就打算坐视郑、陈坐大?”
“不然能如何?”子罕浅抿一口杯中热茶,悠然叹道,“郑忽仗着对我主有救命之恩,一年比一年不听话,我主也很是无奈啊。”
一双宝玉的威力果然很大,荀还没问出口,子罕这个人精已经主动透露出宋公的不满了。
荀暗暗注意着子罕的表情,果断试探道:“既然郑忽不听话,为何不换一个听话的?”
子罕一顿,面上带出了几分警惕:“先生此言何意?”
“正是相国所想的意思。”荀笑得温润如玉,“听说宋公对公子突很是中意,为何不。。。”
子罕静静地注视荀半晌,见对方目光坦然,从表情上看不出任何破绽,才稍稍软下口气:“先生以为我主不想吗?谁叫郑忽命硬,到现在无病无灾的,总不能干掉他吧?”
荀静静品尝着杯中上好的茶水,但笑不语。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到底是子罕先破了功,深深地叹了口气:“好吧,看先生也是有诚意之人,在下就实话实说。。。我主早有帮郑国换个国君的意思,但苦于没有借口啊。”
子罕看起来十分头疼:“郑忽为人谨慎,在下至今也没抓到他的把柄,郑国毕竟不是我大宋属国,不好办呐。”
“在下来了,不就好办了吗?”荀轻笑,“这世上还有什么借口,比天子令谕更加名正言顺?”
子罕双眼一亮:“先生是说?”
话说到这里,荀突然站起身来,换上了一副郑重模样:“我主派在下使宋,本就是想与宋国盟好,盟友之忧,我主当然是要帮上一把的,相国说呢?”
子罕闻言兴奋不已,拉着荀彻夜长谈一整晚,问清楚唐国所图之后,也不管自己一夜未睡,登上马车直奔宫城觐见宋公。
此时天刚蒙蒙亮,宋公子冯刚刚从暖和的被褥中爬起来,还未洗漱,就听到宫人来报,说相国有要事求见。
子冯一头雾水地让人把子罕请到偏殿等候,洗漱穿戴完毕后才慢悠悠晃进去,见向来沉稳的子罕像个没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不由稀奇道:“相国这是怎么了?”
二百五十六 鼠目寸光
子罕已过知天命之年,激动起来胡须直颤颇为可笑,然而其嘴里说出的话却让子冯半点笑不出来。
“天子手谕?”子冯皱紧眉头,“唐使真这么说?”
“回禀主公,正是。”子罕笑眯眯地弯下腰,“唐使荀文若所言,唐公主动替主公分忧,以示永结盟好的诚意。”
出乎子罕意料的是,子冯闻言并没有喜出望外,反而面色阴沉了下来:“相国答应他了?”
嗅出子冯话中一些不同寻常的意味,子罕赶紧否认道:“没有主公发话,臣不敢自作主张答应,只是让唐使回驿馆等候消息去了。”
子冯点点头,目光移到插满各色小旗的地图之上,半晌没有说话。
明明前日还在抱怨郑忽越来越不听话,怎么今日有了把人撸下来的借口态度反而大变了呢?
以为自己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子罕静悄悄走到子冯身边,小声试探道:“主公,要不。。。臣去回绝了唐使?”
“此事不急。”子冯手指移向陈楚、蔡楚边境,“郑忽与秦、吴结盟之后胆子大了不少,竟然都敢摸楚国虎须了,看来野心不小啊。。。”
子罕眼珠转了转,明白过来子冯在担忧什么,嘴角扯出一丝了然的微笑,顺势推波助澜道:“郑忽今日联合陈蔡就敢攻楚,真要给他打赢了,怕是会更不把我大宋放在眼里啊。”
“哼,绝不能让他称心如意!”子冯一拳砸在地图上,回首问道,“唐国要与我大宋结盟,就没有什么要求?”
“自然是有的。”子罕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唐公希望主公重新把郑国握在手里之后,能顺便打打陈蔡两国的主意。”
陈、蔡两国夹在宋国和郑国中间,国力不强,两国加起来带甲也不超过六万,为求自保一直抱团,向来是个随风倒的墙头草。
以前宋国势强的时候对子冯点头哈腰,俨然一副“大宋属国”的模样,后来看郑国攀上了秦吴两棵大树之后,立马就换上了另一张面孔,主动要跟着郑国一起伐楚,把子冯气得是七窍生烟,早就想找机会收拾收拾这两个东西。
“听起来都是与我大宋有利的事情嘛。”子冯揉揉有些发痛的拳头,问道,“他方离就没想着让我大宋发兵攻魏,好解了他的荥阳之危?”
“这。。。荀倒是没提起。”子罕想了想,“主公若是感兴趣,不如当面询问唐使?”
子冯沉默半晌,点了头:“也好,相国安排,午后寡人要单独会会这个荀。”
宋国不像齐楚秦燕之类的大国人才济济,也不如赵魏韩等国励精图治。国内人才凋零,偶尔出几个有出息的也单独都去了其他地方寻求出路,朝堂上大多都是混吃等死之辈,是以比起诸多所谓的“重臣”,子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另一边,在子罕着急忙慌地入宫去见宋公同时,荀也紧赶慢赶地回了驿馆,当头便碰上了等他等得焦头烂额的属官。
见属官面色青白急得浑身冒汗,荀想起子罕所说的话,登时一惊:“可是主公有消息传来?”
那年轻属官急得连行礼都没来得及,见着荀,慌忙将七国同时发兵,魏军将要兵临荥阳城下的消息说了出来。
荀沉默着听完,也不顾属官焦急的心情把人赶了出去,然后紧闭屋门,把自己关在里面一整日苦思对策,直到午后宋公派人召见才重新走出房门。
此时的荀表情沉静,已经全然没有了清晨初闻噩耗时的担忧与紧张。听闻宋公要单独召见自己,当即洗漱完毕,换了身干净衣裳,然后登上了子罕专门为自己准备的车驾。
宋宫之内,子冯早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就在忍不住要派人催上第三遍的时候,荀终于姗姗来迟。
见着衣冠齐整不急不缓行礼的荀,子冯是又好气又好笑:“先生让寡人真是好等!”
“宋公恕罪。”荀风度翩翩拱手施礼,“外臣昨夜与子罕相国彻夜相谈,回驿馆后便蒙头大睡,刚醒来就得知宋公召见的消息,这才急忙沐浴更衣,让宋公久等了。”
荀态度不急不缓,子冯想起清晨子罕所言却有些等不及了,招呼人坐下后便迫不及待地开门见山:“听相国所言,唐公要与我大宋结盟?”
“正是。”荀从衣袖中拿出一叠厚厚的礼单递给一旁的侍者,“这是我主的一番心意,还请宋公笑纳。”
为了让这个贪财贪得举世闻名的宋公满意,方离这次是下了血本,除了从晋国得到的金银珠宝,还特地奉上了唐国特质的白纸、从梁翟等地得到的宝马良驹,以及从熊侣那儿搞到的美玉美人,直看得子冯眼睛发直,连连叫好。
“唐公果然大方啊!”子冯恋恋不舍地把礼单放下,摸了摸下巴的胡须,又低声道,“只是。。。怎么不见说好的天子令谕?”
没想到这子冯会心急到如此地步,荀一愣,差点没反应过来怎么接话。
好在子冯马上意识到自己问得过于直白,又挽回似的补充了一句:“这郑忽穷兵黩武又不尊天子,陛下就没想要训斥两句?”
这话还不如不说。。。
荀无语,只好顺着子冯的话暗示道:“宋公尽管放心,外臣已经修书我主,告知陛下郑公的斑斑劣迹,想必很快就会有消息了。”
话说到这里,子冯也没了什么遮掩的心思,直言道郑国公子现下就在商丘,只要唐公能确定天子的意思,只需将郑国国相祭仲哄骗到商丘,威逼利诱其改立国君便可。
祭仲不仅贵为国相,而且是前任郑公亲口嘱托的托孤之臣,在郑国只手遮天,其人又贪生怕死,可以在他身上做些文章。
荀听得连连点头,心中直叹这乱世之中小国国君真是跟无根的浮萍差不太多。
有了这层利益关系在,荀几乎没再废太多口舌便与宋国订下了盟好之约。
子冯承诺并签字下印,只要天子令谕一到商丘,就会设法让郑国国君换人。到那时,新的宋郑联军便会即刻兵发陈、蔡,将二国收入宋国囊中。
楚国危机已经解了三分之一,接下来,就要看法正和贾诩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否替唐国解围了?
二百五十七 牢狱之灾
数日之后,大周天子的诏书终于送抵宋都商丘。
郑军已经接连攻陷了城父、湛板、函氏三座城池,与楚国援军在许城城下对峙。
宋公子冯接到诏书喜不自胜,当即以公子郑突的名义召郑国国相祭仲前来商丘,说有要事相商。
祭仲不疑有他,接到书信后便动身启程,结果一到商丘就被子冯软禁,威逼利诱其改立国君。
在宋兵寒光凛凛的刀刃下,祭仲几乎没怎么挣扎,就干脆地表示郑国将会遵从天子令谕,改立公子突为国君。
郑忽的反应和历史上一样软弱可笑,从侍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时,这位郑公既没有斥责祭仲并罢免其相位,也没有做出任何弥补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君之位。
而是如同丧家之犬般连夜逃出了国都,一点也不管在前线拼杀的三万将士会将如何。
历史的一幕重演,郑国兵不血刃就换了主公,在宋国的支持与郑国祭仲的拥立下,在郑国客居多年的公子郑突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君主。
公子郑突在兵荒马乱中继位,第一件事便是召回已经兵临许城城下的三万郑军,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子产、子展二将处死。然后换上自己心腹嫡系担任大将,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三万大军的指挥权交与了宋国以示忠心。
子冯以三万郑军在前作为先锋,五万宋军押后,趁陈、蔡联军在楚国攻城略地之时突然进犯。两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国内兵力不足两万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半月就被攻破国都。
此役郑军战死近半,宋军却死伤不足一万人。战后子冯并未按照承诺将蔡国土地交给郑国,而是把两国国土全部纳入了宋国版图。
郑突虽气愤,然而并没有任何办法,在郑忽好不容易抱住吴国大腿争取到与宋国分庭抗礼的机会后,郑突再次把郑国交到了宋国刀刃之下。
在楚国境内的五万陈蔡联军听闻国都沦陷的噩耗后无心再战,迅速溃逃,楚国北部重归安宁。
熊侣得知此消息时正对着地图头疼,眼见兵力捉襟见肘,吴军沿长江而上把安庆团团围住,安庆已不可守。
得到支援的秦军如同疯狗一般战斗力猛增,项燕要维持住对峙的局面已经拼尽全力,根本无力再分兵救援。
正焦头烂额之时,猛然得到郑、蔡、陈三国剧变的消息,熊侣大喜之下差点把地图撕成两半。
“好,太好了!”
熊侣一把抢过侍卫送来的战报,上上下下一字不差地读了个遍,“方离贤弟果然给寡人送了份大礼!那个叫荀文若的,此战过后寡人一定要重赏!”
不仅熊侣喜上眉梢,楚国众文武也不禁长舒一口气,虽然秦吴两国压力依然不减,但没了北境八万大军的压力,胜利也不是没有可能。
“传令景缺、景翠火速增兵潜山,与逢侯丑的大军汇合!”
熊侣意气风发地下令,“告诉逢侯丑,安庆被吴军水路合围已不可守,让他的大军退守潜山。论陆战,我大楚勇士不虚他吴军!”
楚国这边形式转好,荀被子冯当作贵客供了起来,出使魏国的法正却没这么好的待遇,此时正在地牢里伴着老鼠啃面饼。
魏斯是铁了心要报十万大军损失过半之仇,听闻唐国来使见也不见,直接把人关进了地牢,说是要灭了唐国之后,让方离去接他出来。
魏国的地牢建在地下,年久失修是既阴暗又潮湿,几乎每隔半柱香的时间就能见到窜来窜去的老鼠,狱卒送来的面饼还带着一股子霉味儿,也不知道是在这地牢里存放了多久的。
法正倒是没顾忌什么形象,双脚放在牢里仅有的一张床榻上,伴着老鼠吱吱的叫声吃得开心。
一边的属官就没有法正这么悠闲了,也不顾地上积水能淹没半只鞋,不停地晃来晃去,一会儿探出脑袋朝外面张望,一会儿唉声叹气说我命休息,法正看得好笑,居然也没有阻止。
不知过了几天,属官终于坚持不住了,坐在一边唉声叹气道:“大人,这魏斯不会打算把我等活活关死在这里吧?”
法正咽下一口刚送来的面饼,舒适地感叹了一句:“不错,今日的没有发霉。”
属官气急:“大人!”
“嘘。。。须知食不言寝不语。”法正竖起一根手指头,慢条斯理地把面饼吃完,抹抹手,见属官憋得已经面色青白,这才笑道,“你说得对,魏斯说不定还真这么想。”
对法正的话信任至极的属官立马被吓得脸色发涨:“这,这可怎么是好?荥阳危急,主公还等着我等的信呢!”
没想到这胆小如鼠的年轻属官到这时还记挂着荥阳的情况,法正瞬间对其高看了一眼,便也不再开玩笑:“放心吧,不出三日,便会有人来放你我出去的。”
“大人就别拿属下打趣了。”属官是一个字也不信,“魏斯下定决心攻唐,对荥阳那是势在必得,怎么可能回心转意放我们出去?”
法正却再也不解释一个字,自顾自躺下闭目养神去了。
属官看得焦急,却也无可奈何,只好也赌气似的躺下,很快便沉沉睡去了。
睡了没一会儿,突然听见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属官蓦地睁开眼,却发现法正不知何时已经起身,衣冠整理齐整,正站在栅栏前不知等些什么。
很快,一个人影从牢门外快步走来,观其人一身青冠,不过而立之年,见着法正趋而上前,一揖到底赔礼道:“地牢阴冷潮湿,委屈先生了!”
法正笑着回礼,朗声道:“唐使法正,见过信陵君。”
属官一愣,这才发现来人并不是之前来冷嘲热讽的那些小小官吏,而是魏国大名鼎鼎的信陵君魏无忌,于是赶紧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是在下该像先生赔罪才是!”
魏无忌挥挥手让狱卒把牢门打开,亲自将法正扶出去,边走边解释,“唐使千万莫要怪罪我主,我主也是听信奸人挑拨,这才不顾盟约悍然发兵的啊。”
法正登上在门外等候的马车,示意属官自行回去,这才笑道:“信陵君所言,莫非出兵荥阳不是魏公的意思?”
挥挥手让车夫赶紧出发,魏无忌放下车帘,这才苦笑道:“先生不知,先前大败于贵军,我主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再加上奸人挑拨,这才有了出兵荥阳之事,在下也多次劝过我主,可惜啊。。。”
二百五十八 三寸不烂之舌
魏无忌把法正一路送回驿馆,亲自安排人送了洗漱热水,在大堂里等候法正沐浴更衣完毕,又把人拉上马车,引到自己府邸书房中,命人端来美食美酒,可谓是礼遇至极。
魏国态度前后差别如此之大,法正却连眉毛也没挑一下,该吃吃该喝喝,安然受了。
魏无忌忙活半晌,刚准备和法正开始谈正事,却发现对方正端坐案边大快朵颐,不由得失笑:“孝直先生饮食之法颇有古风啊。”
“哪里,饿得紧了而已。”法正就着美酒咽下一块肉,感叹道,“好酒!魏酒果真名不虚传呐。”
魏无忌摇摇头,见法正半点没有开腔的意思,也只好开门见山道:“先生此来魏国,是要劝我主退兵,已解荥阳之围?”
法正笑笑,放下筷子拿起汤盅喝下一大口,而后笑道:“劝魏公退兵不假,为的却不是解我唐国之围,而是救你魏国!”
此言太过惊世骇俗,饶是主张退兵求和的魏无忌也忍不住噎住,半晌才找到自己的声音:“先生此言何意?我魏军兵临唐都,危在旦夕的可是唐国啊。”
吃饱喝足,法正端正好坐姿,终于摆出了相谈的架势,闻言轻笑道:“敢问信陵君,放在下出来是魏公的意思,还是信陵君自作主张?”
魏无忌摸摸鼻子干笑不已:“先生果然敏锐,正是在下自作主张。”
法正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又问道:“信陵君若不理解在下话中的意思,又为何冒着被魏公怪罪的危险,自作主张放在下出来呢?”
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去,距离法正到魏已经过去四天,还有四日魏军便会兵临荥阳城下,晋军已经渡过黄河,正磨刀霍霍要找少梁城的唐军决一死战。
尽管大军已经发出,魏国廷上却也不是铁板一块,以魏无忌为首的主和派一直在规劝魏斯退兵,再三提醒道魏国的敌人远远不止唐国一处,何况对阵唐军魏国并无必胜的把握,此战若是打空了兵力,韩国、赵国都会趁火打劫,到时可就晚了。
魏斯却罕见的一意孤行,非要找方离报了这一箭之仇不可,为了表示决心甚至执意将法正等人压入地牢,全然不顾魏无忌等人的逆耳忠言。
“自从秦人张仪来魏之后,也不知道我主被灌了什么**汤,非要用我大魏仅剩的一点家底儿去豪赌。”法正的话正中红心,魏无忌无奈地感慨道,“他秦国地势得天独厚无所畏惧,我大魏却不是同样情形呐!”
秦人张仪?来魏国的不是阖闾的人吗?
法正抚摸着酒杯上精致的纹路,轻声问道:“信陵君此举,是想让在下劝说魏公退兵?”
“不不不,唐使若见我主只能适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