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超品-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盐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盐场中不但有从事各种工作的壮汉,他们的妻子儿女一般也生活在那里。
这些老弱也没有被放过,统统被倭奴们杀害了。
鲜/血染红了附近几十里的道路。
村庄中再无人烟,有的只是密密麻麻的尸体。
其行为简直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这是明朝建国以来从未曾有过的耻辱,煌煌大明居然被一个撮尔小邦欺负至斯。
消息传到了应天府,兵部尚书不敢怠慢,连夜写了折子,命专人送到了京城。
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往顺天府的方向赶!
整个天下都被震动了。
几千的民众被屠,两千军队被杀,大明朝南方半壁江山都乱套了!
被牵扯进来了的民众何止数万,哪家没有被杀的亲人,哪户没有被屠的朋友?
报仇,一定要报仇!
南京兵部前所未有的热闹,前来报名参军的民众不计其数。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是在这一刻,这个禁忌被打破了。
国仇家恨面前,所有的个人利益都要统统让道。
富人们震动了,能够开设盐场的没有小户人家,整日里在盐场里里忙碌的长工和他们建立了一种很深厚的感情。
他们能做的,只要向朝廷捐款,并且企求尽快发兵,剿灭这群倭寇!
陆家也动了,敏锐的商业头脑使他们很快认清了现实,对于他们这些行走在黑暗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海禁也是可以解除的。
百余年来,海外贸易一直垄断在少数几个家族手里,他们得了大富贵,但是却一直过着一中提心吊胆的生活。
黑暗中的行者是渴望光明的,陆家也是爱国的。
商人们自发的串联起来,一封请愿书直接交到了南/京兵部尚书的手中。署名的都是名门望族的当家人:只要朝廷愿意发兵围剿流窜在大明海域内的倭寇,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江南子弟绝不含糊。
在信使前往京城的时候,倭寇公然入侵明朝的消息也以极快的消息向四方传播着。
宁王兴奋了,若是皇帝保护不了朱家大好河山,他愿意代劳!
真是喜极而泣,借着倭奴犯疆的由头宁王居然要求恢复已被裁撤的护卫。
“王爷,三思而行啊!”。谋士们纷纷劝解,现在天下承平,实在不是向皇帝发难的时候!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若是一直不作为,想要问鼎天下要等到何时啊!”。年轻的宁王仰天发出了一声哀号,宁王一支蛰伏了太久,他不想再继续等下去了。
宁王的一章折子快马传到了京城,随后而来的还有三十万两白银。
他愿意为君王分忧,这些银子就用做和倭奴做战的经费吧。
除了宁王,其他大臣们也被震动了。
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所有的封疆大吏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件事情:向皇帝上书陈词。
藓疥之患已经成长成了一颗毒瘤,是该清除的时候了。
做法更为激愤的,是西北的那帮边军。
他们负有守土之责,即便是远在江南的忧患也进入了他们的眼帘之内。
请战书一封接着一封,这些平时里放荡不羁的汉子们甚至越过了自己的直属上司,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折子直接送到御案前。
信使来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无奈之中只能找了个茶摊稍微休息一下。
店家在和信使聊天的时候竟然问出了一惊天的消息。
倭奴攻击明朝的消息不胫而走,半天之后已经是妇孺皆知了。
最先奋起的是一是一群读书人。
消息传入太学,学子们当场罢/课,不顾几位教授的劝阻走上了街头。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皇宫门外,整条大街都跪满了学生,皇帝一日不给个令人满意的答复,他们就一日不起来,直到跪死为止!
其他阶层也行动了起来,京城风云雷动。
皇帝遇到了难题,所有的大臣也遇到了难题。
受到了攻击,是委屈求全呢,还是奋力一击?是祖宗的训令重要还是天下的百姓重要?
大臣快速的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自保,以后做好防卫工作就可以了,一派主张对倭寇出兵。让他们明白冒犯大明的后果。
不只是在朝堂上,内阁当中也上司乌烟瘴气的,两派人马一见面就吵。对于如何对付倭寇阁老们也有不相同的意见。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在争论。整京城乱成了一锅粥。
皇帝彻底了失望了,他依为膀臂的治世能臣在面对一件棘手事情的时候居然手足无措了。
他有点愤怒了,如此简单的事情还有再考虑吗?
自明初建国以来,倭寇一直威胁着东南一带的安危。
不可一世的蒙古曾横扫欧亚大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两次入侵日本,都遭到惨重失败。
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毅然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日战争。
但是两次战争的结果都以元朝的失败而告终。
倭奴的日渐猖獗,是不是和这两次战争有关呢?是不是因为击败了元朝而生出了骄横之心?
我大明非蒙元,不会任由倭奴胡来的!
乾清宫中,弘治帝双拳紧握,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一道中旨发了出去:即日起解除海禁,东南沿海周边可自行组织团练,抗击倭寇,待到倭患消除以后,论功行赏。
其中功劳大者可以授予正规武职,官职可世袭!
圣旨发出去以后内阁不干了,没有票拟,皇上直接批红。那对不起,这就只能算是皇上您的私人书信,不能算政府公文。
而没有和内阁商议皇帝就下了圣旨,显然是对内阁的不信任,甚至是蔑视。
全体的阁臣一致抗议,要求皇帝从新拟旨,交由内阁审阅!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
第七十七章团练使
ps:感谢各位的打赏!拜谢!
几千军民被倭奴屠杀的消息传到了出去,举国震动。
皇帝一怒之下发了圣旨:开海禁,利用民间力量剿灭海盗。
圣旨传到应天府,所有的官员都傻了。原因无他,这次传过来的只是一个中旨。这种圣旨没有经过内阁票拟,所代表的只是皇帝个人的意思,不能算政府公文。
“究竟你们还是不是有卵/蛋的爷们,那么多的无辜百姓都被屠杀了,你们竟然还无动于衷?”。李公公难得霸气了一回,开始指责应天府的官员。
虽然李公公慷慨陈词,但是其他的官员却没有了胆气。
内阁没有批红,就代表着他们和皇帝的意见不统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向和谐,难道说这次却起了冲突?
是否执行圣旨是一个问题,如何站队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按理说,他们的直属上级是内阁,没有批红的圣旨是可以拒绝执行的。
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官员的任免权掌握在内阁手中,而皇帝的性格又很和蔼,他不会为了拒绝执行一个没有批红的圣旨而发怒的。
但是事实却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官员们可以不考虑得罪皇帝的后果,但是却不能不顾百姓们的怒火。
一旦他们拒绝执行圣旨的事情让百姓们知道了,只怕愤怒的百姓会将官员们连皮都吃了。
“犹豫什么,若是还想在这个地面上混,就照着圣旨上所说的做,千古大业,就从今天开始了!”。李公公向前走了一步,大义凛然的说道。
内阁一向和公公们不对付,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照着自己的良心做就是了,何必再顾虑那么多?
东厂的公公不需要畏首畏尾!
其他部门的官员不说话了,兵部的人却开始郁闷了,别人可以选择沉默,但是他们不能。
每天都要前来请愿的乡绅,每天都有前来诉苦的百姓。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朝廷出兵,剿灭这群可恶的海盗。
这些人此刻就在兵部衙门的外面,若是拒绝了圣旨,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就是,难道你们想让江南的百姓骂一辈子吗?陛下英明神武,什么时候做出过错误的决定?”。赵千户适时的向各位官员做出了提醒。
当今圣上行事果断,绝对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
“依照圣旨行文吧!”。兵部主事长长了出了一口气,做出了决定,他也安心了。
即便是革职查办也比被百姓们骂死强吧。他也曾经是金戈铁马,战死沙场的人物,心中怎能没有愤怒?
数千人被屠杀就这么算了?他能答应,他的手下也不能答应。
弘治帝麾下的臣子,都是跟着他从最黑暗的时候拼杀过来的。
世道再艰难,能比得上陛下接替皇位的时候?
没说的,现在就是一个字,战!
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我臣雄心犹在,陛下,让我们痛快的干一场吧!
官员们散去了,兵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一条条的政令发了出去,进入了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传旨的太监还没有走远,又是一阵马嘶的声音。
来的又是一个身穿锦衣的太监,难道说是皇帝改变了主意,向内阁妥协了?众人脸色一沉,以当今皇上的性格,还真有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圣旨到。。。。。。”。太监开始扯着公鸭嗓子喊起来。
官员们又是一阵忙乱,开始准备桌案,恭请太监宣读圣旨。
官员们又吃了一惊,这次的圣旨和上一次一模一样,竟然只字未改!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李公公将宣旨太监叫到了一边,从袖子当中取出了一锭五十两的银子,然后送给了传旨公公,“这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皇帝没有经过内阁票就发了圣旨,为何短时间之内又发了一次一样的?”。
传旨公公一掂手中的银子就知道了它的分量,脸上随即笑开了花:“我说老弟,你可看清楚,这次的可不一样,内阁的大人们可是批了红的,而且临来的时候李阁老和谢阁老曾经当着皇帝的面叮嘱过我,只要能将倭寇驱逐干净,可以不拘小节!”。
银子到手,传旨太监便将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都讲了。
“这是在放权!”。李公公心知肚明,事情并不像他们原先想象的那么糟糕。
内阁之所以愤怒到不是他们到不是不同意皇帝对当下政策所做出的调整,而是认为他这种直接绕开内阁的行为不符合规矩。
在很早以前李东阳等人就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事实。
只是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所受到的阻力太大,他们无能为力而已。
在外族入侵这一大矛盾的刺激下,传统阻力被压制了下来,此时再有人敢提起海禁的事情,只怕就是天下人的公敌了。
内阁的阁臣都是老油条了,他们自然是懂得利用时机。
双方一拍合,一份中规中矩的圣旨重新拟订了出来,让人快马送到了东南。
李公公长出了一口气,在危机关头,如果皇帝和内阁争斗起来,只怕不是好事情。
自从盐场发生了意外之后,李家彻底陷入了忙乱之中,盐场壮丁当场战死的就有几百个,这些人大多都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他们的工钱也是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
留下一堆孤儿寡母整天以泪洗面,让人看了好不辛酸。
李凌将这些人全部接到了县城,在永安巷给她们安排了住处,按月给她们生活费用。
小八的父亲战死,小伙子整天忙着办理丧事,他心中十分愧疚,若是他一直留在盐场,他父亲也许就不会战死。
“大少爷,无论如何,我都要给父亲报仇!”。他已经想好了,料理了丧事就去参军,哪支军队愿意打倭奴,他就跟着哪支军队干。
“李凌,恭喜了,朝廷决定让你充任地方团练使,负责剿灭倭寇的任务!”。李公公带着笑脸来到李家,告诉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第七十八章烈士遗孀
倭奴入侵明朝沿海一带,十几个大小不等的盐场被毁,数千人遇难。
可是做为倭奴攻击的首要目标,李家盐场却没有被攻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附近盐场中的人不约而同的奔向李家盐场,将那里视为自己能够得到庇护的最后堡垒,可见长工们对李家盐场的信任。
锦衣卫和东厂早已将情况查探的一清二楚。
李家盐场在上次成功狙击了倭奴之后就开始做好了防御的准备。
不仅开始严格的训练青壮长工,而且在底下挖通了地道,将附近的盐场串联了起来,这也是这次其他盐场长工们能够逃脱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事情幕后操纵者竟然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远在京城的皇帝震惊了,此时他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对有些事情真是生而知之。或许李凌根本就是一个大将之材!
想到东厂献上来的那本医术,皇帝微笑了起来,非常之时应该用非常之人。
任命李凌为当地的团练使,负责守护李家盐场附近的海疆。
“以后就劳烦李公子了,盐场附近的守土之责就靠你们了!”。李公公微笑着说道,一副恭维的样子。
他这次来李家可不是仅仅为了传达南京兵部的一道手谕。
这段时间李公公爷爷和李凌接触过几次,年轻人懂大局,知进退,能够从容的让出钱庄的一部分利益达到寻求保护伞的目的,他的做法让李公公很是钦佩。
皇帝竟然给李家小子派过来几个东厂以及锦衣卫的高手,也许皇帝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人从旁协助李凌,甚至有监督他的意思,但是这种举动在李公公的眼中却不一样了。
简在帝心,李家小子在皇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看来这次亲自过来还是有所收获的,至少可以向体眼前的少年表达一份自己的善意!
“李公公,这个担子实在是太重了,小子年幼无知,只怕难以承担。。”。李凌很有自知之明,有些婉转的拒绝道。
他年纪尚轻,想当这个团练使只怕难以衣众,再加上来年春天就要参加会试,只怕他无暇管这些事情。
“大少爷,您一定要为我父亲报仇啊,只要大少爷答应下来,小八和盐场几千汉子的命全都是您的了!”。
大少爷的本事小八是知道的,李家这么多年树立的口碑也不是白来的,只要李凌做了团练使,附近盐场里的壮汉都会过来的,毕竟能够在倭奴攻击中存活下来就是欠了李家的人情。
几千士兵顷刻之间就会聚集起来,大家都生活在海边,哪个不是可以到水晶宫里做客的好手?
小八看到了为父亲报仇的希望,他当然不会放弃。
”大少爷,这个官职您还是接了吧!“。
“李公子,咱家的丑话可要说到前头,这个任命虽然是南京兵部发出的,但是执行的却是皇帝的意思,如何决断,你可要想清楚!”。李公公见李凌开始动摇,只得使出了杀手锏。
圣旨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违背的。
“好,我同意!”。李凌咬着牙答应了下来,若是朝廷下定了决心,地方上能够齐心协力,扫除倭寇当也不难。
“李公子救命啊!”。李凌刚刚将公公送出李府,就听到身边传来了一个娇滴滴的声音。
:“恩公救命,请恩公再搭救我一次!”。
一个二十许岁的女子来到他身边纳头便拜,口中不断哀求。她长相俏丽却不失妖媚之气,一副娇滴滴的模样再配上忧愁的面容,端的是惹人怜爱。
李凌看着她的面容,隐约记起了对方的身份。
她就是自己当日在倭寇大船上所救女子中的一个,后来李凌将这些女子交给了领兵的头目,让他代替自己将女子们打发了。
李凌所不知道的是,刘鹏举并没有将从船舱中救出来的人全部放走。而是留下一些年轻美貌的女子,让她们嫁给了手下的士兵。
最为美貌的张氏却被自己留了下来。
刘鹏举在的时候日子过的倒也顺心,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可是刘指挥刚刚战死,张氏就遇到了麻烦的事情,他的前夫找上门来了。
要说起她的前夫和李凌也是熟人了,他不是别人,正是王家盐场的东家,论辈分李解元应该称呼他一声王伯伯。
王家盐场被倭寇攻破,长工们大多战死,食盐也被这帮畜/生给抢光了。
王伯伯可就倒霉了。他收了人家的定钱,又拿不出食盐来,别人岂能放过他?
无奈之下他心中生了邪念,将希望寄托在李明的身上,希望李家兄弟斗的你死我活的时候从中渔利。
哪里知道李明并没有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事情。
愿望落空的他之后变卖了祖产来还客人们所付出的盐钱。
王伯伯的过的并不好,没有了盐场,他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老板变成了一个盐贩子。
其他盐场的老板虽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却不肯将食盐赊给他。
王伯伯空有盐引却无法贩卖食盐,他的生活过的很艰苦。
刘指挥战死了,死在倭寇的刀下。对于别人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是对他来说这却是一个机会,一个翻身的大好机会。
刘指挥生前可是积蓄了不少钱财,妻儿又不在身边,财产自然就落到他的宠妾张氏的手里。
这些财产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只要王伯伯重新说服张氏就可能人财两得。
张氏本来也是被掠过来的,她对刘鹏举也没有任何好感。
但是自从知道刘指挥是缓和倭奴激战之时牺牲的以后,他的形象突然张氏的心中高大起来。
她不想做一个水性/扬/花的女人。
“请恩公帮帮忙吧,我再也不想和王家有牵扯了!”。张氏大声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她不想错机会。
“王家真是太大胆了,我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现在却只能是刘指挥的遗孀,若是你再从来王家,让朝廷的颜面往哪搁?”。李公公出言提醒张氏道,他觉得这件事情自己要管上一管。
第七十九章困境
王家原是和李家齐名的盐商,家资丰厚。
王掌柜做为当家人,手中自然有使不完的银子。几年前纳了一个贫苦女子以后,就将全部的宠爱放到了她的身上。
他原以为张氏会和自己白头到老,那里知道她去盐场看望自己哥哥的时候竟然失踪了。
倭寇袭击盐场,张氏就算是死在战乱之中也很平常,王掌柜也没有往心里去。
很久以后他才知道张氏根本就没有被杀,她是被刘鹏举掠了去。
王掌柜想将张氏接过来,更想报复刘鹏举,只是奈何人家位高权重,不是他能惹的起的,无奈之下只好蛰伏了下来。
刘指挥战死了!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的野心开始膨胀,想要人财两得。
可是张氏这个贱/人这个时候却矜持起来,无论如何都不接受他。
“老爷,老爷,我看见六奶/奶。不,是张氏了。他好象往李家的方法过去了!”。家丁兴高采烈的汇报道。
老爷早已经发下了命令,若是再遇到六奶/奶的时候,一定要将对方的行踪报告给他。
自达盐场被攻破以后,王家的状况江河日下,家丁的工钱也降低了不少。
若是这次能够让老爷高兴了,一定可以得到不少的赏钱!
“他来县城有何事?”。王掌柜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刘指挥留写了许多财产,难道是她想变卖了换成现钱存在大昌号中?
他越发兴奋起来,没有带任何的家丁就出了府门,向李家跑去。一定要快,若是让那个贱/人和李凌讲好了条件,可就糟了。
远远的就见张氏和李凌在李府门口。交谈着,她梨花带雨的模样真是我见尤怜。
“呸,贱/货,只会以美色诱/惑人。”。王掌柜咬牙切齿的想着,当初自己真是瞎了眼,怎么就纳了她做小妾呢!
早知道她这么无情无义,就应该让他们兄妹两个饿死!
“李公子救我!”。张氏突然见到前夫王掌柜走了过了,她的脸色顿时变得苍白起来,想起李凌在船舱中搭救自己时的威猛,她下意识的就躲在了对方的身后。
这次就是被他打死,我也不再进王家的门!
“呸,转的真快啊,姓刘的武夫刚刚过世没几天,居然又找了一小白脸!”。王掌柜黑着一张脸走了过来,心中对这对狗男女充满了鄙视:“还读书人呢,圣人的教诲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原来是王世伯,不知道您所谓何来啊?”。李凌故意装做不知道王掌柜的来意,为的就是拖延时间,让对方消消气以后再和他理论!
“无知小儿,我做事情还用你来多嘴!”。王掌柜怒从心头起,对李凌选择了无视。
他迈开大步来到李凌的跟前,举手就要去抓他身后的张氏。
“啊。。。。。。”。张氏一声尖叫,万万没有想到王掌柜竟然如此的毫无忌惮,难道真的一点都不将李凌的身份放在心上?
事出偶然,李凌和李公公都惊呆了,两人痴痴的站在原地,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啊。。。。。。”。又是一声惨叫,这次却是王掌柜发出的!
自从李公公将兵部的命令交代以后,两个孪生兄弟就悄悄的跟在了李凌的身后。
他们是东厂的高手!
李凌暗中叹息了一声,两个看起来和自己年纪相仿,也就十五六岁而已,这么小就从事了太监这个高贵的职业,有点可惜了。
王掌柜的手伸到李凌面前的时候,两人动了,其中一个将他的手截了下来,另一个人却攻向了王掌柜的下盘!
王掌柜吃痛,先是大叫了一声,之后又被摔倒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李公公乐了,他走上前去在王掌柜的身上恨恨的揣了几脚说道:“你好大的胆子,李解元有功名在身,又是当今皇上亲点的地方团练使,你竟然敢对他都手,你要不要命了!”。
“还有这位张氏,我东厂保了,你要是再敢动什么歪心思,爷们儿让你见识见识东厂的手段!”。
李公公大咧咧的说道,云淡风清的样子,根本没有将王掌柜这中小人物放在心上。
孪生兄弟收拾了王掌柜以后就退到了李凌身边,一副高手的做派!
李凌眼中一亮,有这两人字自己身边,他的安危多少有点保证了。
王掌柜在地上躺了好大一会儿才缓过劲来,他一瘸一拐的离开了李府,心中对张氏乃至李家都充满了怨恨。
你们等着,总有一天我会把自己所受的痛苦百倍的加到你们身上!
张氏就住在了李家,和玲珑一起住在了烟雨楼中。
府里的风言风语也开始流传,全部都是针对张氏的。
“这个张氏族真是不要脸,刚刚死了相好就被前夫找上门来,这样的女人也敢呆在烟雨楼?我们大少爷可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可别被她给玷/污了!”。
“张氏一看就是个狐媚子,或许她还想着能够勾/引大少爷做个解元夫人吧!真是痴心妄想,大少爷眼光极高,就连我们这些家世清白的人都看不上,更何况她一个贱/妇!”。
两个长着水桶腰的丫鬟暗地中议论起张氏,眼中充满了嫉妒,她凭什么和玲珑姐姐住在一起,享受大丫鬟的待遇?
张氏委屈极了,家丁们的议论她多少还是知道了一点?自从住进李府以后自己一向老实本分,家丁们为什么不愿意放过她?
府上被闹的乌烟瘴气的,李凌恼怒了,他接连斥责了好几个丫鬟,将一个小厮的月钱扣了之后才将这股邪气给压了下来!
李府平静了,李凌却遇到了难事。
想要彻底的清楚盘踞在海岛当中的倭寇,单单依靠防御是不行的。想要主动出击就需要有大船。
李公公献宝似的将当年郑和下西洋所使用船只的图样给了李凌。里面不仅仅有宝船的样子,各种船只的参数也应有尽有!
“只要将这些宝船重新制造出来,别说是消灭倭寇,就是纵横天下也可以了!”。李公公拍着胸脯向他保证。
这些图本一直留在应天府,皇帝亲口许诺将它们送给了李凌。
只是李凌却犯了难,他早不到能够修造这些船只的工匠了。海禁百余年,工匠们早已另谋生路,将原本的手艺搁下了!
“李公子,奴家倒是知道一个去处,可以解决您的忧愁!”。张氏再次见到李凌的时候,告诉他一个意外的消息。
第八十章破落渔村
明朝初年,沿海一带,北自山东,南至广东,均出现倭寇骚扰;同时,元末盘据江浙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逃往沿海岛屿和海外,企图卷土重来。
明太祖为此严禁私人出海经商,只允许对外贸易在政府之间、通过“朝贡”与“赏赐”的形式来进行。
政府在广州、泉州、宁波设市舶提举司管理外贸,对允许前来“朝贡”的国家发给“勘合”(凭证)。规定期限(两年、三年或十年)、人数、船数,并指定入境地点。
日本贡船来宁波,琉球贡船来泉州,占城(今越南中部)、暹罗(今泰国)和东南亚、南亚等地贡船来广州。未经允许或不按规定前来者,概予拒绝。
明初,中国沿海均实行海禁,惟独明州例外。
明洪武时期为避国号讳,太祖取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称宁波府。
“宁波府是最早的通商港口之一,那里聚集了许多的造船高手,即使是三桅以上的大船也能够造的出来。”
自从张氏告知李凌宁波府有人懂得造船以后,他就马不停蹄的向南方赶了过来。
双胞胎高手哥哥叫苏非,弟弟叫做苏云,两人做为李凌的保镖自然是要跟着的。
上次李凌独自一人前往应天府,玲珑饱受相思之苦,后期又过了几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她在也不想和李凌分开了,软磨硬泡的让大少爷带她一起上路。
小八还有操办父亲的丧事,盐场那边也要有人照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