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淘宝大唐-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他对李成乾的了解来看,这位太子爷显然不是个意志坚定的人物,他性情懦弱、懒散、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打击,若是没有发生残疾这件事,在自己的辅佐下,也许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

    可是……

    生活中没有可是!

    李决定返回长安,尽可能地去鼓励李成乾,振作他的精神。

    李现在是草原宣抚使,责任重大,是不能随便离开草原的。于是他写了一道奏章,派杜荷返回长安,请求李世民批准他回去汇报工作。

    李叮嘱杜荷代表自己去探视李成乾,顺便看看朝廷上有什么反应。

    长安城。

    正如李所担心的那样,自从太子李成乾受伤之后,朝廷上一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成乾已经一个多月没有走出东宫了。他的腿伤已经渐渐好了,可是走路明显地有些吃力,一瘸一拐的。他原本在面对蜀王李恪、魏王李泰的时候,就感到有些压力。现在,他的压力就更大了。

    除了李以外,整个大唐最关心他的莫过于长孙皇后了。长孙皇后是个极其聪慧的女子,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她现在也是深深的忧虑。她所担心的不仅仅是长子李成乾的身体,而是为他的前途深深担忧。

第一百七十五章 石破天惊

    李成乾能够成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看在长孙皇后的面子上,才勉强为之的。李成乾的才能和李恪以及李泰比起来,差距不小,论起喜爱程度,他也比不上其他的皇子。

    当初李成乾当上太子,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费了不少的心血。李成乾能否顺利登上皇位,关系到长孙一脉的生死荣辱。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三天两头地往东宫跑,鼓励李成乾振作起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天,李成乾的腿伤终于好了。在太子太傅张玄素、长孙冲和安宁公主的鼓励下,朝着东宫的大门走去。

    他走路时尽量放慢脚步,这样看起来腿伤带来的不便,就不显得那么明显。可是当他终于走出大门的一刻,他忽然胆怯了,他觉得外面所有人都在看他的笑话。于是,就退回了东宫里面。决定明天再上朝。

    和出门时的刻意放慢脚步不同,他回去的速度有些快了。一不小心,他打了个趔趄,险些摔倒。一个小太监急忙上去搀扶了他一把。

    李成乾大怒,喝道:“你这个狗奴才,谁让你来扶我的?!”说着扬手就是一巴掌。

    那个小太监吓得跪倒在地,不敢抬头。

    自从李成乾受伤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易爆易怒,动不动就处罚下人,就连太子妃也会莫名其妙地惹怒了他。

    李成乾抢过了一个卫士的长矛,用枪杆抽打着那个小太监。小太监的嘴角已经流血了,可是李成乾仍然不停手。

    安宁公主看不下去了,上前去劝解他。

    张玄素和长孙冲对视一眼,满脸的无奈。

    早朝,太极殿

    今天太子李成乾要来上朝,大家都听到了风声。可是直到早朝散了,也没有见到他的身影。

    李世民眉头紧皱,他心中十分不满,真想派人把李成乾抓来,可是他强忍住怒气,没有作声。

    李恪和李泰心中暗自庆幸,两个人对视了一眼,又若无其事地望向一边。

    李成乾虽然没有走出东宫,可是,他在东宫里的行为已经不胫而走,引起了许多支持者的失望。自然,也令那些敌视他的人欢呼庆贺。

    整个长安城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废立”这两个字,第一次正式涌上了人们的心头,一时间人心惶惶。

    再说杜荷,回到长安城后的第一件事,是先去见了李旦。他告诉了李旦他回来的目的。

    李旦曾经去向李成乾汇报过工业城的工作,顺便探视他,结果,正赶上李成乾在对下人发脾气,就没有见到他。

    三害是兄弟,李对太子李成乾的态度,李旦和杜荷是知道的,他们一直以来也是在辅佐着李成乾。

    说实在的,他们对李成乾并不服气,认为他比不上李恪和李泰,更别说李了。不过,李的交代,他们还是遵从的,于是两个人一起来到了东宫,求见李成乾。

    东宫。

    今天太子李成乾的情绪还可以,三害一直支持他,他心里是清楚的,于是,他就接见了李旦和杜荷。

    杜荷向他转达了李的问候,并说李将尽快赶回长安城,来协助他。

    李成乾心里有些感动,但是目前对于任何事情,都不太感兴趣,决定继续在东宫养伤,等明年开春了以后,再出去参与朝政。他让杜荷转达他对李的谢意,让李不必急着回长安来了。

    李旦安慰了李成乾几句,不料,李成乾最不愿意听别人安慰同情的话,有些不耐烦了。说话的语气开始冷淡下来。

    李旦和杜荷一看,也觉得无趣,就匆匆告辞了。

    李旦和杜荷出来后,简单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按照李吩咐,去给李世民上呈他的奏折。

    李世民接到了李的奏折,他也想听听关于草原上事务的全面汇报,就批准了李返回长安。

    元旦前夕,李回到了长安城。

    梁王府。

    李刚到梁王府不久,得到消息的李旦、李凝儿、侯海棠都过来了。杜荷是直接跟着他的。

    李凝儿见到李,就高兴地喊道:“梁王哥哥,你可回来了,想死凝儿了。”说着,扑进了他的怀里。

    海棠见到李,也有些激动,也想像李凝儿那样做,可是她有些不好意思,就站在那里望着他。

    李善解人意,伸出手来,示意海棠过去,伸手揽住了她的腰,把她的头也贴在自己的胸前。

    李急于了解长安的局势,就没有和她们多亲热,示意她们先离开了,他要向李旦了解情况。

    听完了李旦的介绍,对于太子李成乾的状态,他深感忧虑,他皱着眉头说道:“这可是真糟糕,太子哥哥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也太没有气度了。”

    李旦和杜荷两人对望了一眼,李旦示意杜荷先说,杜荷又望着李旦,示意他先说,结果,两人谁也没有说话。

    李察觉出他们有话要说,问道:“你们想说什么?”

    两人一起摇头,说道:“没有,什么事情也没有。”

    李看到两人不说,也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李旦和杜荷觉得李也疲倦了,再说他们也想让李和女人们团聚一会儿,两人就告辞了。

    两人出了梁王府的大门。

    李旦说道:“不是说好了,由你先说的吗?”

    杜荷说道:“我不敢,你说不行吗?”

    李旦说道:“我也不敢。”

    原来,李旦和杜荷跟随梁王李这么久了,他们觉得,在李世民的儿子当中,最有能力争夺储君位子的就是李了。太子李成乾和李一比,简直就是个渣。

    他们不明白,李干嘛非要力挺李成乾不可。这个想法是他们那天从东宫出来的时候产生的。他们两人商量了很久了,想找机会告诉李。刚才他们就想说,可是这件事情太大了,于是就没有说出来。

    接下来,李向李世民汇报了草原上的事情,受到了李世民的表彰。他亲自和李一起到后宫,和杨妃娘娘一起吃了午饭。

    梁王府。

    李在李旦和杜荷的陪同下,求见了太子李成乾。李成乾的状态不好,令李十分郁闷。

    回到梁王府后,看到李郁闷的样子,在李旦的鼓励下,杜荷终于说出了一句石破惊天的话。

第一百七十六章 争霸之路

    长孙无忌每天都要问儿子长孙冲,关于太子李成乾的事情,对于李成乾颓废的状态,他这个当舅舅的,心里十分焦急,又深感无奈。

    他和长孙皇后商量,决定就暂时不让李成乾出来做事,给他一个恢复信心的机会。

    长安城街头。

    太子是储君,关系着大唐的国运,关心此事的人自然很多,因此百姓们议论纷纷。

    在一间小酒馆里,几个书生摸样的人在喝酒聊天。唐朝的时候,没有文字狱,百姓们还是有一定的言论自由的。

    一个瘦脸书生说道:“很久没有听到太子殿下的消息了,也不知道他的腿伤好了没有。”

    一个胖子书生说道:“他的腿伤已经好了。我小姨子的一个亲戚在东宫六率当差,经常能够看到太子殿下在院子里走动。”

    一个皮肤蜡黄的书生问道:“坊间传闻太子殿下性情大变,是不是真的?”

    那个胖子书生说道:“唉,太子殿下心情不好,爱发火是真的,我小姨子那个亲戚就因为一点小事,受过他的责罚。现在的东宫里,大家当差都十分小心呢。”

    那个瘦脸书生说道:“看了传闻是真的了。要说太子殿下的能力和气度,真是比不上蜀王殿下,蜀王殿下长得最精神了,有能力有气魄,前一阵子,长安城的粮荒,就是他解决的,皇上对他十分赞赏呢。”

    接下来,几个人又议论了一番,似乎对李恪的印象不错。这也难怪,对长安城的百姓们来说,前一阵子的长安城的粮荒问题,印象深刻,解决吃饭的问题,是件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至于别人什么安定草原之类的功绩,和他们没关系。

    不仅仅是这里,长安城里流言蜚语四起,太子李成乾的声望进一步下降了。

    东宫里每天都有出来办事的人,这些消息难免会传到东宫里面。大家谁也不敢告诉太子李成乾知道,可是却引起了东宫里面大小官员们的恐慌。

    跟着太子当差,以前是大家都羡慕的事情,可是要是太子倒下了,这些人就会跟着倒霉。于是,消息很快就汇总到了太子太傅张玄素的耳朵里。

    长孙无忌府上。

    张玄素忧心忡忡地说道:“长孙大人,您是太子殿下的舅舅,坊间的传言您都听说了吗?”

    长孙无忌皱着眉头说道:“我听说了,传言对太子殿下很不利,他必须尽快振作起来。”

    张玄素深以为然,说道:“我这次来,就是要和您商量这件事情的。”

    长孙无忌问道:“你有什么主意?”

    张玄素说道:“首先,您和皇后娘娘要进一步鼓励太子殿下,振作起他的精神。其次,大张旗鼓地宣扬太子殿下的功绩。

    这几年,研究所和工部的功绩不少,这些功绩都是在太子殿下的指导下取得的,您设法说服皇上,大力表彰太子殿下的功绩,这些功绩,一定会赢得百姓们的赞扬的。这有助于提高太子殿下的声望,树立起他的信心。”

    长孙无忌十分高兴,说道:“好办法,就这么办。”

    张玄素说道:“我还有一个主意,要给太子殿下一个机会,让他做一件大事,最好是关系百姓生活的切身利益的大事,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提升他的声望。太子受到百姓的拥戴,他的自信心就一定能够恢复。”

    长孙无忌说道:“这件事就难了,什么事情能够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呢?这样的事情去哪里找呢?”

    张玄素笑道:“您忘了,还有那位梁王殿下了吗?”

    长孙无忌恍然大悟,笑道:“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好吧,这些事情,就按照你的意见办吧。梁王那里,我亲自去说。”

    再说那天在梁王府,杜荷终于说出了他和李旦在心里憋了很久的话。他说道:“哥,我们觉得太子殿下,实在不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照着他眼前的这个样子,他迟早会从东宫里出来的,蜀王和魏王都在争夺这个位子,我们觉得,你更适合这个位子,我们都支持你。”

    此话一出,李吓了一大跳!他紧张地往外望望,明知道不会有人偷听,可是仍然十分害怕。他说道:“别说了,你们要害死我呀。”

    李旦也害怕,可是既然已经说出来了,就咬着牙坚持下去了。他和杜荷都是顶级权贵的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朝廷的纷争。

    他们以前跟着李,支持太子李成乾,已经被看做了太子一党。太子要是倒台了,无论是李恪还是李泰上台,他们都没有好果子吃。要是李能够上位,那就不同了。

    李旦说道:“哥,你说说,咱们都是太子的人,太子不争气,他很有可能被赶出东宫。换上别人,咱们能够有什么下场?不仅是咱们,咱们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的。

    为了咱们自己,也为了咱们的家人,你必须负起这个责任。”

    李心中无比郁闷,他不愿意当皇帝,皇帝这个位置,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位置了,没有朋友,时刻要提防着明枪暗箭。比如后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一生遇到的暗杀就多达数百次。

    皇帝每天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麻烦中,想想都令人头疼。

    李旦的话也有道理,而且是十分有道理。历史的走向李是知道的,李成乾倒台了,最后皇子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原本的那个李和李旦、杜荷都死于非命。

    李知道,他现在没得选择,为了杨妃娘娘、李旦、杜荷、契乌云、海棠和凝儿,就是为了他自己,他必须去争,而且必须赢得胜利!

    最后,他说道:“好吧,既然这样,咱们来商量一下今后的事情。”

    那天一整天,三人都在密谋,制定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计划。

    这天,是公元635年12月24日。从此,李等人走上了争霸之路。

    休息日,梁王府。

    每七天休息一天半,是研究所自行规定的工作制度。这天,李正在享受这个假日。长孙无忌来访。

第一百七十七章 送给太子的大功

    “殿下好悠闲啊。”长孙无忌笑道。

    “长孙大人见笑了,我这人比较懒,不好意思了。”李笑道。

    长孙无忌说道:“犬子(长孙冲)和安宁公主,已经有了儿子了,臣也当上了祖父。回想当年的事情,还是令人心有余悸啊。这件事,臣的一家人,永远都会感激殿下的。”

    李说道:“大人客气了。不知大人今天前来,有何见教?”他明白,长孙无忌前来,绝不是为了这件事来的。

    长孙无忌说道:“关于太子殿下受伤的事情,你如何看待?”

    李说道:“这有什么?太子殿下仁孝宽厚,一点点腿伤有什么了不起的。孙膑被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他还不是最后战胜了庞涓。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太子哥哥就是一点点腿疾,这算什么?我坚决拥护太子哥哥。不满您说,我这次回来,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太子哥哥来的。”

    长孙无忌盯着李的眼睛,想看看他这番话的真假。李一脸的诚挚,目光清澈透明。

    长孙无忌很满意他的态度,说道:“感谢殿下对太子殿下的维护。太子殿下的压力很大,我想最好是能够帮助他立下一个大功劳,而且是和百姓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不仅能够为他挺高声望,也能够振作他的精神。

    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有什么事情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特地来向殿下讨教。”

    李说道:“您来得正好,我正有一件功劳送给太子哥哥呢。”

    长孙无忌大喜,说道:“什么功劳,说来听听?”

    李说道:“请大人稍等一下,说完,打开书桌上的抽屉,拿出了一个小册子,交给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看完后,大喜过望,他说道:“谢谢殿下了。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功劳,实在是太好了。臣替太子殿下感谢您了。”说着,站起来深施一礼。

    李急忙站起来还礼,说道:“大人不必客气,为太子殿下分忧,是我应该做的。”

    送走了长孙无忌,李才发现自己的后背上都是冷汗。

    长孙无忌加上长孙皇后,外面还有邳国襄公长孙顺德等人,势力太大了。一旦被他们认作敌人,基本上就是死定了。历史上李恪就是死在了他的手上。

    李是杨妃娘娘的儿子,本身就有些尴尬。他必须格外小心,不能被长孙一家人给盯上。尤其是现在,太子的地位受到了威胁,长孙一家现在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个可能对太子构成威胁的人。

    李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出全力辅佐李成乾的姿态。

    再说长孙无忌,对于此行的收获十分满意,对于李的态度也感到满意。不过,李的能力也令他深深的忌惮。

    不久以后,太子李成乾终于走出了东宫,他在长孙无忌的陪伴下来到了李世民的书房。

    李世民看到李成乾的精神状态不错,说道:“这样很好嘛,腿上有一点点不方便,不算什么。一个帝王最需要的是坚忍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

    李成乾说道:“父皇,儿臣谨遵您的教诲,从今以后,振作精神,努力替父皇分忧。”说着,他拿出了一个布袋,又取出了一张纸来,铺在桌子上,然后将布袋里的东西倒了出来。

    这时一些细碎的白色颗粒,近乎透明。

    李世民看到后,问道:“这是什么?”

    李成乾说道:“这是精盐,是在青盐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

    “呀,这是食盐吗?这么好的食盐,比青盐还好!”在场的房玄龄等人都惊讶了。

    唐代早期的食盐加工,利用海水晒盐,或者在内地用卤水晒盐得到粗盐,就是一般百姓的食用盐,经过多次结晶,可以制出品质较好的青盐。

    粗盐中的杂质很多,含有少量泥沙,还有多种化合物杂质,味道苦涩。青盐好一些,泥沙和其他不溶性颗粒大部分被去掉了,但是可溶性的化合物没有办法解决,味道仍然较苦。

    李成乾在李的小册子的指导下,利用现代工艺,用树木制成了活性炭,对粗盐进行过滤,然后再次结晶,去除掉粗盐中的泥沙等杂质,制成了现代人使用的精盐。

    李世民用手指粘上盐粒,放在嘴里品尝,惊喜地说道:好盐,咦,还有香味呢!”大家都纷纷品尝了起来,赞不绝口。

    他问道:“这精盐的产量如何?”

    食盐的结晶最佳温度是20到30摄氏度,结晶时是用饱和食盐水浸泡粗盐,这样的条件下,产量最大。唐朝人不懂得这些生产技术,青盐的产量就不高。

    李成乾说道:“比青盐的产量可以高出5成。”

    接着,他指出,除了海水晒盐以外,在关中地区就有不少的盐矿,可以大量生产食盐,大唐的食盐问题,可望在数年内全部解决,到时候价格可以从现在的80文一斤,下降到15文一斤左右。

    大唐历来的食盐供应都很紧张,尤其是遇到天灾,交通受阻的时候,一斤盐的价格甚至高达400文一斤。很多百姓吃不起盐,就用醋布来调味。

    (将寻常布帛,浸泡在醋和盐里面,然后就能得出醋布了。前线军士出征。只要带上一块这样的布,在吃饭时。剪下一块来,合着军粮一起煮。就能吃到有醋有盐的饭食了。)

    这就是李送给李成乾的功劳。

    不久,朝廷就向长安市民公布了这一喜讯,特别指出这是太子李成乾的功劳。李成乾赢得了一片赞誉声。

    李知道历史走向,他明白李世民因为担心儿子们向自己学习,废长立幼,从而引起血腥厮杀,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说,只要李成乾不谋反,他是不会废黜他的太子之位的。

    而且李世民还年轻,日子长着呢,争夺储君之位为时尚早。

    至于太子李成乾会不会自己作死,那就要走着看了。

    因此,李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力挺李成乾,能够保住李成乾,让他来抵挡来自李恪和李泰的冷箭。也防备来自长孙一脉的打击。

    而且,长孙一脉的打击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百七十八章 八仙过海

    春节刚过,李就上书请行,他要前往阴山都护府继续当他的草原宣抚使。

    鉴于李在草原上卓有成效的工作,李世民批准了他的请求,让他继续巩固朝廷控制草原的成果。

    李很积极,大年初六就带着杜荷、程处默、尉迟宝琪和杨康出发了。

    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明智的。

    原来,过年期间,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和张玄素等人多次商议了如何确保李成乾的太子地位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李成乾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必须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张玄素给他们出了一个招数,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立即就采纳了。

    大唐的皇子们,除了太子,到了18岁,必须要前往自己的封地赴任。

    今年李恪已经18岁了,李泰17岁了,李佑17岁了,李也满了16岁。张玄素的意见是,让这些人提前到自己的封地去赴任。这些皇子们远离长安,就减轻了对太子的威胁。

    过年期间,长孙无忌联络了一些大臣,向皇上荐言。长孙皇后平时绝不干政,但是她也侧面敲边鼓,提醒李世民不要闹出他那样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确实担心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下令李恪、李泰、李佑和李前往自己的封地赴任。

    李已经提前离开了,就没有提他前往封地赴任的事情,这样他就保持了主动,随时可以返回长安。

    李佑知道自己不受待见,也想过一过天高皇帝远的逍遥日子,于是就赴任去了。

    李恪和李泰心怀大志,他们当然不肯离开长安了,于是各自使出了绝招。

    这天,李世民十分郁闷,接连遇到了两件倒霉的事情。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李世民正在看奏折,首领太监王德进来说道:“不好了,皇上,杨妃娘娘病了,请您赶紧过去看看。”

    李世民疼爱杨妃娘娘,急忙出门,朝着杨妃娘娘的承晖殿走去。

    承晖殿。

    “爱妃,你这是怎么了?”看到躺在床上的杨妃娘娘,满脸煞白,额头上还有一层细密的汗珠,看上去很难受的样子。李世民一阵心疼,关切地问道。

    太医在一旁说道:“娘娘不久前出现的这种病状,臣等暂时无法确诊,不过,从娘娘的脉象来看,没有什么大碍,只是需要调养,臣等已经给娘娘开出了药方。”

    李世民说道:“知道了,你们赶紧给她煎药吧。”

    李世民坐在杨妃娘娘的身边,亲自为她擦汗,陪着她说话。不久,又亲自为她喂药。

    杨妃娘娘十分感动,握住李世民的大手,嘤嘤的哭了,她说道:“皇上,臣妾最近的身子一直都不太好,您看,儿早已经离开了长安。能不能让恪儿陪臣妾一段时间,等臣妾的病好了,再让他去封地赴任?”

    李世民说道:“好吧,就让恪儿留下来照顾你吧。”

    李世民又陪了杨妃娘娘一会儿,离开了承晖殿,朝着太极殿的书房走去。

    他还没有到太极殿,就看到一个太监急急忙忙地跑来。他气喘吁吁地说道:“皇上,不好了,魏王殿下出事了。”

    李世民最心疼这个儿子了。他急急忙忙地赶往魏王府。

    魏王府。

    李泰躺在床上,左腿小腿红肿,已经渗出了血来。太医们正在为他处理,他疼得满头冷汗,哼哼呀呀的,不停地叫唤。

    看到李泰的样子,李世民一阵心疼,亲手给他服下止疼的药物。关切地询问了他受伤的经过。

    原来,李泰在王府门口,被一辆马车上掉下的东西砸到了,小腿就受了伤。

    结果,李泰也暂时留在了长安城。

    长孙皇后的立政殿。

    长孙无忌说道:“妹妹,杨妃这么巧就病了,还那么严重?”

    长孙皇后说道:“我问了太医了,杨妃一定是服用了什么药物。她这样做,无非是想让李恪留在长安城。”

    长孙无忌说道:“那么李泰的腿又是怎么事儿?”

    长孙皇后说道:“他呀,听说是被马车上掉下的东西砸的,我问过了太医,太医说应该是被人拿东西打的。他就是不想离开长安城罢了。”

    长孙无忌郁闷地说道:“看来,这两位都不是省油的灯,咱们的计策被他们识破了。”

    长孙皇后无奈地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和成乾明争暗斗不是一天两天了,咱们的用意,他们一眼就能看破。”

    长孙无忌说道:“看来,咱们就只有再想别的办法了。”

    长孙皇后说道:“这些个皇子中,也就是李能够帮助成乾。这孩子真是很能干,可惜他是杨妃的儿子。”

    “是啊,梁王真是个干才,幸亏他是太子的朋友,不然的话……”长孙无忌没有再说下去。

    长孙皇后的判断是极其准确的。

    杨妃娘娘识破了长孙皇后的意图,让岑文本找来了一种秘制的药物,吃下去给人的感觉很严重,但是却没有生命危险。她就用这个法子,留住了李恪。

    至于魏王李泰,他是被自己的母亲长孙皇后逼着离开的,他只有用自残这个法子了。他的腿伤,是他的一个手下名叫朱桀的武士用铁锤打伤的。

    朱桀的的武功很高,他出手拿捏得很准,既让李泰的伤势看起来很重,但是却没有伤到筋骨。

    那么,李世民就不知道吗?

    李世民号称千古一帝,那绝对是人精中的战斗机。他十分喜欢李泰,舍不得他离开长安。可是他又不愿意扭着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于是就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打算再找机会把李泰弄回来。

    李泰和李恪现在各自找到了留在长安的理由,他也乐得顺水推舟了。

    这里,唯一没有引人注目的是梁王李,人家是在朝廷颁布亲王离开长安以前就离开了。

    李终于避开了长孙无忌的刀锋所向,可以踏踏实实地在一边看好戏了。

    云州郡王府。

    早在入冬之前,云州的郡王府、刺史府和军营等处,都已经盘起了火炕,房间里温暖如春。

    李抱着云州郡王契乌云,惬意地说着悄悄话。

第一百七十九章 唐刀

    契乌云说道:“老公,你这回在云州多呆一阵子吧。”

    李说道:“一定,我得帮助我家云儿多置办一些嫁妆,好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啊。我打算开发云州,让你过得舒坦一些。”

    云州的气候条件不好,水资源不足,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牧场的条件还不错。

    云州(大同)是世界著名的煤都,马武山一代的山上,随随便便就能够看到煤矸石,很多地方,挖开几米深就能够看到优质煤炭。

    水泥石灰岩主要产于上寒武系海相地层中,总储量为万吨,主要分布于七峰山矿区与狼儿沟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极易大规模开采。

    另外就是铁矿的储量也相当可观。

    李打算以煤炭、水泥、钢铁、畜牧业作为云州的支柱产业,农业作为辅助产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