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淘宝大唐-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品。

    长孙皇后立即下令,让内府向海凝化工厂订购大批的产品。海棠和李凝儿的推销给化工厂带来了第一桶金。

    李世民最近发现,娘娘们的身上格外地馨香,一问才知道,她们使用了香皂。他每天洗脸也开始使用香皂了。

    由于皇宫的好评,香皂和肥皂迅速风靡起来了,产品供不应求,常常断货,以至于市场上一皂难求。

    权贵们设法弄到了香皂,很多人都舍不得用,作为礼物使用起来了。

    望着一箱箱钱财,李孝恭和侯君集都笑得合不拢嘴了。他们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都盖成化工厂,谁还愿意种地啊。

    李孝恭原本就生活奢侈,这下子,花钱更是如流水一般了。

    侯君集的心情也很好,他感到压力小多了。他自从跟随了李世民以后,从家乡带出来了很多子弟和乡亲,这些年来,他们大部分都战死了。

    这些战死的人的后代,就由侯君集收养起来了。他的俸禄有限,养着几十名孩童,压力很大。化工厂的收入一下子解决了他的窘境。

    化工厂巨大的利润,引起了很多人的眼红,可是他们眼红也是白搭。产品是梁王殿下发明的,合股人是人家的老丈人。

    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也很生气。他们拉拢大臣,豢养死党,也是需要大笔钱财的。

    李恪心道:“自己的亲弟弟,有这样的好事,都不带着自己,简直是不像话。”他找过杨妃娘娘,告了李一状。杨妃娘娘说你们平时关系不好,表示爱莫能助。

    李泰咬着牙说道:“没关系,本王是学问人,不稀罕你们的一身铜臭气。”

    太子李成乾则十分高兴李凝儿按照李吩咐,每个月免费为他赠送肥皂和香皂各六箱,让他用来打赏手下使用。

    化工厂的产品,在长安地区是限量出售的,这样就可以保证产品的价格。因此,有富余的产品,就经由李和长安城最大的粮商霍弋参股的社销往外地。这样,李还能够有一份经销的收入。

    长安城现在流行的三宝,不是什么珠宝玉器、骏马豪车,而是镜子、丝袜和香皂。前两样,是李淘宝来的,数量极少,在大唐已经是天价了,而且是可望不可及的,只有顶级权贵们才能够拥有。

    剩下的就是香皂了,女人们使用后的馨香,令男人们十分享受,自然成为了女人们的最爱。

    梁王殿下现在不在长安城,李孝恭和侯君集的家里门庭若市,大部分是为了香皂而来的。

    李世民也时不时地写个条子,让李孝恭给他提供一些香皂,用作打赏之用。

    李孝恭和侯君集原本想着在外地也建立几家化工厂,可是李提前跟他们打过了招呼,应该如何处理。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孝恭,你这家伙,平时也不见你露面,今天怎么来了?”李世民看到李孝恭,亲切地开着玩笑说道。

    “臣想皇上了,就来看您了。”李孝恭说道。

    李世民笑道:“你呀,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什么事情?”

    “皇上对臣的关怀无微不至,臣心里感激,又有些不安,本来呢,是想来给您送点礼物,表示一下为臣的心意。可是,臣比较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礼物,还得请您来帮忙,让臣渡过难关。”

    “哦,你还穷?我听说你和侯君集都发了大财了,我都有点眼红呢。什么困难,说来听听?”李世民感兴趣地问道。

第一百七十一章 突利王庭开发

    “臣准备在扬州、襄州和洛阳各建设一家化工厂,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可是臣的资金不足,想求皇上出些钱,跟臣一起出资建设。”李孝恭说道。

    李世民一听,知道是人家变着法子来给自己送礼来了。他哈哈大笑,说道:“孝恭啊,你呀,也学得这么客气了。说吧,多少钱?”

    李孝恭说道:“这次这三家工厂,臣计划由您和臣、以及梁王和侯君集四人出资,股份四家各占两成半,您看如何?”

    李世民问道:“我一年能够分得多少利润?”

    李孝恭说出了一个数字。

    李世民眼睛睁的老大,吃惊地说道:“这么多啊!”

    李孝恭点点头说道:“这只是刚刚开始。梁王说了,今后,化工厂将会陆续开发出洗衣粉、洗发水、洗面奶、食物洗涤剂等等系列产品,产值的空间大着呢。”

    李世民眼睛转了几下,笑着说道:“那个孝恭,你看看这样行不行?你现在资金困难,我就多出一点,股份也多一点,行不行啊?”

    李孝恭了解这位大唐皇帝,可不是一位会客气的主儿。他赶紧摇头说道:“这个就不用,臣等省吃俭用,能够凑上这些资金,就按照刚才说好了的,四家平均出资就行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说道:“行了,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就这么办吧。”

    李孝恭松了一口气,又和他闲聊了几句,就告辞走了。

    李孝恭心情很好,这下子,就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大发其财了。他派人把消息告诉了侯君集,侯君集也是满心欢喜。

    李旦一直保持和李的联系,长安城的消息他不仅定期向李通报,如果有重要的事情,他也会以第一时间向李通报。

    这天,李等人经过了长途行军,终于来到了突利部的王庭。

    阿史那晴听说李来了,赶紧打扮了一番,就迎接了出来。

    看到梁王李,她心中惊喜,又有点发酸,看到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她也有些心疼。带着各种复杂的心情,她平静地说道:“殿下,你来了。”

    李笑道:“我说过,处理完铁勒部的事情,就会马上赶来的。”

    阿史那晴心道:“着还叫马上赶来,这一去都快两个月了。”她想撒娇嗔怪,可惜,两个人的感情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于是她平静地说道:“谢谢殿下了。”

    李其实是挺喜欢这位突利部公主的。阿史那晴这妮子既有李凝儿的机灵百变,又有契乌云的端庄大气,相貌也是上上之选。不过,他年纪还小,对女人,没有太大的兴趣,现在还没有怎么着呢,就已经有了三个订了亲的女人了。

    于是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像朋友一样,很随便地闲谈着。

    当天晚上,突利部汗帐。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设宴款待了梁王李和随行而来的大都督李绩等人。

    李在席间把铁勒部的情况介绍了一下,把他和铁勒部签署的补充协议交给了突利部的贵族们传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接着,李绩谈起了西突厥参与草原上的事情的经过,提到了自己在前往铁勒部的过程中,曾经在突利部的领地上,遭受过薛延陀残部的袭击,以及西突厥人在铁勒部制造的事端。提醒他们保持对西突厥人的警惕。

    李绩的话,也有暗中威胁突利部不要参与西突厥与大唐的对立的意思。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原本就对大唐有好感,现在草原上的形势,已经再也没有和大唐分庭抗礼的实力了。他现在是一心配合大唐朝廷的。他当即向大唐草原宣抚使李和大都督李绩表明了拥护大唐的态度。

    从第二天开始,在阿史那晴的陪同下,李视察了突利部王庭的周边环境。

    上次来突利部的王庭,李只是匆匆路过,这次他才对这里的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得不说,突利人很有眼光,这里真是一块理想的栖息之地。

    这里在汉朝属于五原郡,后来落到了少数民族手中,延宕至今。这里就是现在巴彦淖尔所在地。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东接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交通便利,通讯便捷,气候干燥,气温偏低,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是中国恐龙的故乡,被誉为“塞上江南,黄河明珠,北方新城,西部热土”。

    这里水资源丰富,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丰富,黄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区,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其中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万立方米。以盛产黄河鲤鱼和芦苇著称。

    农业生产上适合小麦、玉米、油葵、食葵、甜菜、番茄、西瓜等。北部为广阔的天然牧场,俗称乌拉特草原,盛产牛、羊、骆驼及肉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特产品。

    矿产资源丰富。巴彦淖尔市处于全国著名的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开采。已发展煤、铜、硫、铁、铅、锌、金、银、稀土、石墨、石灰石、硅石等矿产68种。

    这么好的条件,养活上百万人都不成问题,现在只是用来放牧,真是有点可惜了。

    李用了几天时间,从百度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觉得应该在这里进行开发,建立一个北方综合开发的试点地区。他这样做,还有一个想法。

    李太年轻了,他整天混在长安,除了在研究所能够干点正事以外,大量的精力都是在掺和在朝廷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上,纯粹是瞎扯淡。不如在外面干点事情,心情舒畅。

    于是,他写了奏章,建议在这个地区设立州县,暂时由他管理,进行开发。

    奏章写得很长,足足有20多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狗头金

    太极殿,李世民的书房。

    李世民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看完了李的奏章,觉得有些不以为然,大唐领土广柔,比起突利部王庭条件好的地方多得是。李一个亲王,堂堂的草原宣抚使,窝憋在一个突利部的王庭,去干一个州刺史的活,简直是大材小用。

    不过,他提出的一些建议,还是值的采纳的。于是,李世民下发了李奏章,让大臣们看过后,然后召集了几位大臣进行商量。

    参加会议的有长孙无忌、房玄龄、工部尚书皇甫睿、户部尚书高静明。

    李奏章中提到的铁勒部王庭附近的牧民不再内迁了,在铁勒部王庭,设立一个新的州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一部分牧民停止内迁,给朝廷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但是,李提出的在他解决了草原上布局调整后,由他暂时留在新的州里进行开发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经过了这两年的观察,李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个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了。

    李世民原本也是这个意思,他看到大臣们的态度,也有点吃惊自己的这个三害儿子,不知不觉中,竟然有了这样大的影响力了。

    一瞬间,他有点恍惚,在脑子里把自己的儿子们过了一遍,也觉得六儿子现在最令自己满意了。想起太子李成乾,他不仅微微摇了摇头。

    大臣们都发现皇上有些走神,他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却知道在这个时候不去打搅他。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发现自己走神儿,笑了一笑,接着讨论。

    最后,朝廷决定,同意突利部王庭极其附近牧民不再内迁,设立丰州,辖14个县,隶属阴山都护府。开发规划由梁王负责,由工部具体实施。

    梁王李继续负责草原上全面工作。

    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次的会议,散发出一个不寻常的信号梁王李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已经渐渐地进入了大唐重要人物的内心深处了。

    岑文本没有参加这个会议,可是他看过梁王李的奏章,也知道了会议的结果。他面色凝重,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突利部王庭。

    李并没有任何感觉,他接到了朝廷的通告,就派人通知了李绩,着手组建丰州官府。

    他征求了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的意见,将他的封号改为丰州郡王,兼任丰州刺史。

    由于朝廷不同意他长期羁留此地,他就在阿史那晴的陪伴下,要走遍整个丰州地区,制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且找出当地的矿藏。

    连续一个月来,他们已经走了超过10个县了,找到了铁矿两处,金矿一处,煤矿和铜矿各一处,仅仅这些矿藏的开发,就可以给上万的牧民提供就业机会。

    李决定依托这些矿藏,建设炼铁厂、冶铜厂等工业企业,在这里建立一个大型的工业基地。

    在农业上,他计划在种植普通农作物,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大力推广种植甜菜,在这里建设一个食糖生产基地。

    在前期的规划中,一座可以容纳15万人口的城市,已经开始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今年冬天就可以初步解决3万人的居住问题。

    看到李如此卖命,作为直接受益者的阿史那晴,心里甜滋滋的。

    这天,他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县境内,去寻找那里的一处金矿。

    这天,他们来到了乌拉山东麓的一片密林,按照资料上的位置,这里有一座沙金矿。

    李每天查阅资料,对于如何寻找金矿,已经有了一顶经验,寻找砂金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看从山区的河流里有没有沙金的存在。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找过了几条小溪,但是一无所获。

    这里林深草密,人迹罕至,在山脚下,一条溪流从山上的密林间冲出来,让人感到十分的凉爽。

    李等人下马,来到溪流边饮水歇息。

    程处默等人布置好了警戒,来到李身边,看到他坐在溪水边,脱了鞋,把脚伸进水里,十分享受,也个个学样。溪水清凉,令他们十分舒爽。

    杜荷说道:“太舒服了。”

    李说道:“让士兵们轮流值哨,也来休息一下。”

    程处默传达了梁王的命令,士兵们都感激梁王的体贴。

    看到男人们都那么享受,阿史那晴和采纱也忍不住了。她和采纱也躲在大石头的后面,脱下鞋子,将脚放进溪水中冲凉。

    李等人吸着烟,在闲聊。

    李现在有点怀疑百度上的资料是否有误,他们找了这么多条小溪了,没有收获。他决定休息好后,在这条小溪再找找,没有就放弃了。

    突然,采纱喊道:“有蛇。”

    李拔出剑来,就奔了过去。程处默等人不敢过去,因为那边是女人,也知道肯定是衣衫不整,这种英雄救美的机会只能够让给王爷了。

    李担心她们被蛇咬伤,这他可救不了她们。他心急如火,三步并作两步,窜到了大石的后面,没有看到有蛇。

    他问道:“蛇在哪里?”

    采纱指着大石头缝里说道:“在那里。”

    李一看,不禁笑了起来。原来那不过是一节树枝,有点像蛇头,在水流的作用下不停地颤动。

    他说道:“没事了,你们继续玩吧。”说着就要走了。

    突然,他眼睛盯着阿史那晴的脚不动了,接着就向她的脚走来。

    阿史那晴惊呆了,她有些害羞,想把脚藏起来,可是那样又太刻意了。她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低着头,紧张地一动不动。

    李在她的面前蹲下,把手伸向她白嫩的脚丫。阿史那晴此时的脚伤早已经好了,她不知道李为什么又要摸她的脚丫,她的脸色通红,闭上了眼睛。

    李伸手拿起她脚趾缝里的一块物件,站起来仔细查看,随后大声笑道:“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狗头金,狗头金啊。”

    阿史那晴虚惊一场,心里却微微有些失望。

    就这样,他们找到了一处大型的金矿。李下令尉迟宝琪带领士兵守卫,直到移交给丰州官府为止。

第一百七十三章 李恪的魄力

    蜀王李恪自从上次受到他岳父的牵连之后,一直寻找翻身的机会,还真是给他找到了。

    9月中旬,关中地区暴雨连连,长安的一条主要通道,水路永通渠被洪水冲垮了,决口长达100多米,永通渠水位下降,船只无法通行了。

    长安城此时还没有修建通往洛阳的水泥路,道路泥泞不堪。长安城的各项物资供应都受到了影响。

    俗话说“祸不单行”恰恰在此时,太子李成乾分管的长安城粮食储备库太仓,却被水淹了,损失了大批的粮食。这下,就连粮食供应也出现了问题。

    粮价飞涨,长安城里人心惶惶的。

    太极殿。

    面对着尴尬的局面,李世民临时召开朝会,动员群臣开动脑筋,解决危局。

    李世民首先询问了太子李成乾的意见。李成乾刚刚因为太仓的事情,受到了李世民的斥责,也受到了群臣的非议。他心中只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已经慌了手脚,哪里还有什么主意。于是,他就一声不吭。

    就在这时,蜀王李恪站出来了,他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时应当疏通陆路,只允许运载粮食的车辆进入长安,同时抢修永通渠,便于南方的粮食调运。”

    其实,这个主意魏王李泰也想到了,不过这个差事风险太大。

    其一,来往长安的车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朝廷的权贵所有,这些人中,不乏想趁着长安城物资供应紧张的时候,大捞一把的人。断绝他们的通道,会得罪不少的人。

    其二,修复永通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征调大批的民夫,也是得罪人的事情。而且,现在正是雨季,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够按时修通,会受到无数的人指责,因为大家都期待永通渠的通畅呢。

    李泰是聪明人,凡是有风险的事情,一概不出头。不做事,就不会出错,总比做事出问题要好。于是,他就不吭气。

    果然,李恪刚刚说完,马上就有人出来反对了。

    李泰的死党兵部侍郎张亮说道:“这可不行,长安城里,不仅缺粮食,也缺其它的物资,你这么一竿子打死,不合适吧。”

    李恪说道:“没有其它物资,只是不方便而已,可是总比没有粮食饿死人好多了。”

    新任京兆尹楚恽是太子李成乾的人,他为了给主子出头,说道:“现在到处都是被暴雨冲毁的民宅和田地,百姓们自顾不暇。修复永通渠需要征调大量的民夫,臣可无法向百姓们开口。”

    李恪说道:“不需要征调民夫,长安城里有数万唐军,抽调一千名唐军就行了。”

    李世民刚才也正在为抽调民夫的事情发愁,李恪的建议一下子点醒了他。他说道:“好办法,就这么办”

    然后他说道:“蜀王李恪接旨。”

    李恪精神一振,大声说道:“儿臣在。”

    李世民说道:“朕现在命令,由蜀王李恪负责抢修永通渠,疏通通往洛阳的管道。兵部和工部听从蜀王李恪的调遣,限期40天内修复永通渠。”

    “臣等领旨。”蜀王李恪、兵部尚书房玄龄和工部尚书皇甫睿一齐答道。

    接下来的日子,由于陆路粮道的畅通,大批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进了长安城,极大地缓解了粮荒,粮价平稳了下来。

    于此同时,李恪带着死党他的死党谯国襄公柴绍的儿子柴哲威、兵部尚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没日没夜地亲自在工地上监工,32天时间,永通渠终于修复了。

    李世民上次扣罚了李恪三个月的俸禄,这回一下子赏赐了他半年的俸禄,并大大地赞扬了他一番。这次,李恪大出了风头。

    杨妃娘娘居住的承晖殿。

    杨妃娘娘看到长子李恪黑瘦的面庞,十分心疼,她说道:“恪儿,难为你了,这次你替你父皇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总算是挽回了上次的影响了。没白辛苦。”

    岑文本说道:“恭喜殿下了,您这次处置果断,成效显著,在皇上的心目中大大地加分了。实在是可喜可贺啊。臣曾经听皇上说过,朕的儿子中,李恪最像朕了。”

    李恪大喜,说道:“真的吗?父皇真的这么说了吗?”

    岑文本肯定地说道:“真的,臣亲耳听到的,皇上在书房里,自言自语地说的,绝对是发自内心的。”

    杨妃娘娘高兴地抹着眼泪说道:“好啊,恪儿终于要有出头的日子了。”

    在此期间,魏王李泰也没有闲着,他主编的《括地志》也有了重大进展。

    《括地志》是中国唐朝时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地志辑校》四卷,约13万字。

    李世民也大大地赞扬了李泰。

    在此期间,唯独太子李成乾受到了斥责。

    李旦把长安城里发生的情况,向李进行了通报。李心中郁闷不已,可是,他远在草原,对此爱莫能助。

    李没有办法,就把一些不是必须马上做决定的草原上的事务,统统派人送给李成乾,由他转呈给李世民,算作他的功劳。

    这一招果然有效,李世民觉得太子能够掌握草原上的事务,是一个储君应该做的事情,认为他比较勤奋,同时也认为他有能力,能够驾驭李等人。

    李能够为他做的,暂时也就这么多了。

    李这段时间,一直在加紧做一件事情解决驻军的过冬问题。

    草原上的冬季大部分地区都很寒冷,驻军官兵大部分人都是内地人,他们难以适应草原上的严寒气候。

    李必须在入冬之前,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百七十四章 惊天噩耗

    突利部王庭现在叫丰州刺史府了。

    随着两家金矿和一家煤矿的开始开采,突利贵族们看到了另外的生财之道,就对放牧的兴趣开始降低了。

    为了稳定这些突利部的贵族,经过朝廷同意,丰州的矿产资源全部采用股份制经营。朝廷占股份的51,李占10,其余股份由突利部贵族和自由民自愿参与。

    今年,由于时间关系,暂时只能够上马这些项目,就是这样,已经解决了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城市建设也雇佣了大批劳工,又解决了3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李和突利可汗(现在叫丰州郡王了)阿史那什钵突然发现,要是按照丰州的开发计划执行下去,在丰州的8万多牧民,不仅不存在安置问题,而且人手会有很大的缺口。

    阿史那什钵写了一个奏章,李在上面署名,可以在内地招募部分有经验的农户和各类工匠,前往丰州参与这里的开发。李世民批准了这个要求,给予了3000人的招募名额。

    草原上牛羊等牲畜资源丰富,经过李世民的同意,在丰州也建立了一家化工厂。大量屠宰的牲畜的皮革,则用来建立了一家军用服装厂。

    军用服装厂主要的产品是皮大衣、皮手套、皮坎肩、皮帽子和大头鞋,主要供应在草原上的近3万名唐军官兵。

    丰州唐军军营。

    丰州的驻军单位是边防军的一个军,6000人,编制为两个守捉,各2800人,下面是5个镇,各500人。其余人员为机关和直属部队。

    最高长官是军使(正四品),现在设置了政治副使(正四品下)。

    在梁王李关照下,丰州驻军的营房里,全部修建了火炕,还修建了蔬菜温室。官兵们也都穿上了过冬皮制衣物。

    李绩行文兵部,从丰州军用服装厂,订购了大批的过冬皮制衣物,在过冬前,草原上的事务基本上有了着落。

    李在草原上忙忙碌碌的,干劲十足,眼看着草原上的事情一点点理顺了,他的心里十分安慰。他相信经过草原开发,牧民内迁,发展工农业等措施,草原民族和内地人逐渐融合,用不了多少年,整个草原将彻底融入大唐,成为大唐巩固的领土。

    今天就是冬至了。

    在丰州刺史府的临时住宅里,李上午就觉得昏昏沉沉的,中午简单地吃来一点东西,就睡下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他觉得心情灰暗,情绪怎么也高不起来。

    果然,杜荷推门进来了,说道:“长安来信了,太子殿下出事了。”

    李强作镇定地问道:“什么情况?”

    杜荷把李旦的来信递给了他。

    原来,在不久前的一次秋季打猎的时候,太子李成乾遇到了一只豹子,战马受惊,将他摔下了马,无巧不巧,右腿正好摔在一块坚硬的石头上,腿骨摔碎了。残疾是肯定的了。

    “我靠,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李觉得就像天塌了一样,眼前一阵发黑,险些摔倒在地。

    杜荷看到李的状态,心中既吃惊又有些纳闷,心道:“哥对太子李成乾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吧?怎么反应会如此激烈?”

    杜荷赶紧扶住李,让他躺下。接着,就喊采纱前来照顾他。

    李止住了他,说道:“你先出去吧,让我一个人静静。”

    李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历史上的李成乾,虽然才智上属于一般人,但是他孝顺仁爱,还是个正常的青年。后来,在他17岁那年,他的腿摔坏了,从此就开始自卑,在社会大众,尤其李恪和李泰的压力下,逐渐自暴自弃,成为了一个变态,最终被废除了太子之位。

    李来到这个时代,他的目标是要保护李成乾,扶助他登上帝位,他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他最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成乾今年已经18岁了。李以为既然自己都能够穿越,去年李成乾也没有出事,看来历史已经改变了。谁想到,李成乾还是出了这样的事情!

    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不是他这只小蝴蝶可以轻易改变的。

    李对未来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他头痛欲裂,眼前一片黑暗。

    闻讯赶来的采纱,以及阿史那晴等人,在门外十分担忧,他们不敢出声,就在外面悄悄等候着。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走向,不清楚李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反应。

    李躺了一下午,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觉得,自己应该第一时间去安慰太子李成乾,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他。

    “难道,我去给他讲什么孙斌、王佐的故事?还是讲什么其他的身残志坚的人物传记?”李心道。

    从他对李成乾的了解来看,这位太子爷显然不是个意志坚定的人物,他性情懦弱、懒散、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打击,若是没有发生残疾这件事,在自己的辅佐下,也许能够成为一个守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